夏黑葡萄膨大剂期果粒凹陷发黑是什么病

葡萄膨大期需防几种病害 - 种植问答网
葡萄膨大期需防几种病害
7月份,葡萄进入果实膨大期,主要以生殖生长为主,此期,葡萄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但也易发生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在抓好田间肥水管理的同时,必须及时做好各种病害的防治工作。1.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病叶易提早脱落。发现病叶应及时清除,深埋或烧毁。空气高湿与土壤湿度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霜霉病应以防为主,在发病初期使用72%霜霉疫净800倍、58%瑞毒霉锰锌600倍与1000倍“天达2116”加天达有机硅倍液混合喷雾,可很好地防治霜霉病。7~8月份,用1:0.7:200倍波尔多液加天达有机硅倍液效果更佳。2.黑痘病:又称疮痂病,高温高湿条件容易发生,防治葡萄黑痘病应采取减少菌源,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萌芽前喷3~5次Be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可选用80%代森锰锌600倍、80%大生8000倍、10%世高3000倍与“天达2116”果树专用型1000倍混合喷雾,上述药剂加天达有机硅倍液交替使用,防黑痘病兼治炭疽和立枯病。3.白腐病:又称腐烂病,病害主要为害果穗和枝梢,叶片也可受害,通常在枝梢上先发病,病斑均发生在伤口处,开始呈水浸状淡红褐色,边缘深褐色,后发展成长条形黑褐色,表面密生有灰白色小粒点。6月初始发,如遇7、8月雨水多、风大时则发病加重,特别是果实进入着色至成熟期,感病程度明显增加。防治葡萄白腐病常用的药剂有50%福美双500倍、75%百菌清800倍、10%世高3000倍、50%退菌特600倍,上述药剂加天达有机硅倍液交替喷雾效果更佳,省工省时。4.白粉病: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以6~7月发生较为严重,生长后期发病较少。药剂防治可选择43%好力克悬乳剂倍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等进行防治。5.灰霉病:果实着色至成熟期若天气湿热,常导致果穗严重发病,特别是设施栽培要重点加以防治。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预防)或40%施佳乐800~1000倍或50%农利灵水分散粒剂1000倍等,交替用药。6.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斑病。主要危害中、下部叶片。发现病害后,应加强葡萄园管理,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25%扑菌灵600倍喷雾,病斑控制后,用波尔多液加天达有机硅倍液,效果更佳。葡萄果实膨大处理技术
我的图书馆
葡萄果实膨大处理技术
1 、奇宝比国产赤霉素性能好,它的使用浓度因品种、时间、作用不同而使用浓度差异很大,常用浓度一般是倍,花前15天喷湿全株使用浓度3倍,主要作用是促使枝叶加速生长健壮,拉长花序和去籽。生理落花完毕后使用浓度分别是5000倍,10000倍,20000倍不等,使花到落花前一般不使用,因葡萄一般开花不会太整齐,用后会导致出现大小粒。另外要注意有核葡萄使用浓度一般要小于无核葡萄的使用浓度。2、保美灵和链霉素都有减轻果梗增粗和软化果梗的作用,特别是链霉素更有抑制横向增粗,减轻果柄木栓化和脆化的作用,但保美灵总有效成分中赤霉素的含量占一半,它与苄氨基嘌呤配剂有保花保果,提高品质,促早成熟,促进花芽分化的良好作用,故此使用保美灵比使用链霉素好处多,保美灵常用浓度是8000倍,保美灵与奇宝混用后,促使果粒纵径作用相互叠加效果好于但单奇宝,特别是在葡萄落花后4天,单用保美灵喷施全部茎叶花穗,不但有拉长果穗去籽促无核,并且促进花芽分化的作用。对长籽葡萄品种如白鸡心,金手指等,用奇宝和保美灵混和配用效果会更好。3、膨大剂如咇效隆(每瓶时10毫升)单用对果粒只是横径的增粗效果显著,不但果实成熟较晚且会导致果梗加粗脆化开裂。故此必须与奇宝,保美灵或链霉素混用交替使用,混用后两者作用相抵,使果梗增粗和硬化减轻,果实增大。膨大剂对三倍体品种和小圆粒品种使用效果好,如夏黑无核,寒香蜜,火焰等,对长粒葡萄品种不用为好。4、对展着增效剂必加,喷湿全株或是沾穗加入都有好处,对多收液或或高磷,钾的微量元素营养液,喷湿全株茎叶花穗i加入好,膨大沾果穗不加也可。5、葡萄进行膨大处理应在萌芽前15天,亩施尿素15斤,复合肥30斤,硼肥7斤,有利花序的拉伸,在植株生长前期,在植株生长前期要喷施海绿肥和磷酸二氢钾,促使叶片提早转绿加深叶色。进入果实膨大期要增施p,k膨果肥,喷施细胞酶制剂,这样加深了肥水管理,才能显出膨大处理的好效果。一、有核葡萄果穗的膨大处理(一)醉金香,又名香甜翠玉1、 拉长花序,去籽处理两次。A : 萌芽后30天,新梢长30厘米,用一克奇宝兑水70斤+必加1包10毫升+500千克多收液或其他p、k微量元素营养液,喷湿全株茎叶,重点花穗。B: 开花前15天,用吉林1号药,每瓶兑水10市斤,侵占花穗。 2 .果粒膨大处理3次A: 花蕾脱冠后(落花4天),果粒火柴头大,用保美灵1包2毫升兑水30斤+必加2000倍,沾果穗。B: 生理落果完毕,果粒绿豆粒大,用吉林2号药1瓶兑水15斤,侵占果穗。C : 距上次处理一周,果粒黄豆粒大,用奇宝2克+保美灵2毫升+必加10毫升一包兑水30斤沾果穗。(二)巨玫瑰果实膨大处理----又名夏玫瑰1、拉长果穗去籽:萌芽后30天,开花前15天,用奇宝1克兑水75斤+必加2000倍(20毫升兑水40斤)+多收液500倍或高磷微量元素液喷湿全株茎叶,重点花穗。也可用吉林1号药每瓶兑水10斤沾穗。2、果实膨大处理3次:A:花蕾花冠脱落,果粒火柴头大,用保美灵2毫升兑水30斤+必加7.5毫升沾果穗。B:生理落果完毕,果粒像绿豆粒大,用1克奇宝兑水20斤+2毫升保美灵兑水30斤+7.5毫升必加,侵沾果穗。C:距上次处理一周,果粒像黄豆粒大时,用奇宝2克+保美灵2毫升+必加10毫升兑水30斤沾果穗。(三)金手指果实膨大处理(又名香甜甜)1、拉长花序去籽:萌芽后30天,花前15天奇宝1克兑水75斤+必加7.5毫升+多收液500倍,喷湿全株茎叶,重点花穗。2、果穗膨大处理3次:A:花后4天果粒像大米粒大,用保美灵2毫升+必加10毫升兑水30斤,侵占果穗。B:生理落果完毕,距上次处理8天,用奇宝2克+保美灵2毫升+必加10毫升,沾果穗。C:花后20-25天,距上次处理8-10天,用咇效隆400倍+2毫升保美灵(一包兑水45斤),侵占果穗,(咇效隆400倍每瓶兑水8斤)。二 、无核葡萄果穗膨大处理(一)白鸡心果实膨大处理:1、促萌技术,春天葡萄出土伤流结束,芽球露绿时用奇宝1.5克+2毫升保美灵+必加10毫升兑水30斤喷湿枝条重点芽基。2、拉长果穗,萌芽后30天,开花前15天用奇宝1克兑水50斤+必加10毫升+多收液500倍,喷湿全株茎叶,重点果穗或只用奇宝1克兑水40斤沾花穗对拉长果穗更好(因白鸡心枝叶生长旺)如不喷只沾也可以。3、 果穗膨大处理3次A: 花后4天花冠脱落,果粒伙柴头大,用保美灵2毫升兑水30斤+必加7.5毫升沾果穗。B: 生理落果完毕,果粒绿豆粒大用奇宝1.5克+保美灵2毫升+7.5毫升必加兑水30斤侵占果穗。C: 距上次处理一周,果粒黄豆粒大用奇宝2克+保美灵2毫升+必加10毫升兑水30斤沾穗。(二)夏黑无核果实膨大处理1:拉长果穗,萌芽后30天,花期15天,用奇宝1克兑水60斤+10毫升必加侵占果穗。2:果穗膨大处理3次A:花冠脱落,花后4天,果粒火柴头大用保美灵2毫升+必加7.5毫升兑水30斤沾穗(花后4天沾穗)B:距上次处理一周,果粒绿豆粒大用奇宝1克兑水20斤+保美灵2毫升兑水30斤+必加10毫升沾穗。C:距上次处理一周,果穗黄豆粒大用咇效隆500倍+2毫升保美灵兑水45斤+必加10毫升沾穗。(三)寒香蜜果穗膨大处理1、拉长花序,萌芽后30天,花前15天用奇宝1克兑水60斤+必加2000倍沾穗。2、果穗膨大处理3次A:花冠脱落,花后4天,果粒火柴头大,,用保美灵2毫升兑水30斤+必加2000倍沾穗。B:生理落果完毕。果粒黄豆粒大用奇宝2克+保美灵2毫升+必加7.5毫升兑水30斤沾穗。C:距上次处理一周,果粒黄豆大,用咇效隆500倍(1瓶10毫升兑水10斤)+7500倍保美灵(1包兑水30斤)沾花穗。(四)火焰无核和碧香无核可参照寒香蜜处理方法,或用吉林1.2号处理要用奇宝和保美灵再增加2次处理,膨大果粒必须进行3次处理。本文来源网络,请懂行的老师给点评下!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查看: 22218|回复: 15
葡萄各种 病害 虫害 的 详细资料 附带高清图片 识病不求人
在线时间257 小时
居住地山东
专职园艺爱好者
高中一年级, 积分 28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 积分
农币3508 枚
鲜花3856 朵
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帖子在线时间好友
昵称柯南一梦
鲜花3856 朵
农币3508 枚
居住地山东
专职园艺爱好者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盐太咸 于
19:43 编辑
3_.jpg (25.31 KB, 下载次数: 144)
20:11 上传
3_e6897ccc.jpg (18.54 KB, 下载次数: 120)
20:11 上传
3_cc052f9e81.jpg (16.99 KB, 下载次数: 91)
20:11 上传
英文名&&Grape powdery milde
病原&&葡萄钩丝壳菌Uncinula necateT(Schw.)Burr,属子囊菌亚门。
寄主&&葡萄科葡萄属、爬山虎属、白粉藤属、蛇葡萄属植物
危害&&为害不大,华北的河北、山东,西北地区陕西的秦岭北麓等葡萄产区受害较重,广东及华东等地偶有发生。
分布&&各葡萄产区。
  详 细 资 料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
  (1)枝干:新梢发病新梢上出现星状病斑,上被白粉;木质化后的枝条上出现褐色到黑色病斑。这些病斑只表示枝条受到感染,对病害的流行没有任何作用。
  (2)叶片:在生长季初期,由上一年病芽发出的新梢生长缓慢,叶片卷缩(卷缩叶),带灰色。用肉眼能观测到的第1次症状,是分生孢子的出现。由初次病上的分生孢子完成再侵染,从而使叶片上出现与霜霉病症状相似的油斑,但其病斑更小,而且叶背面的叶脉变黑;在这一阶段,菌丝体就在叶片正面出现,叶色绿或呈灰白斑块,叶片正面覆盖白粉(菌丝体),严重时,白粉可布满叶片,叶片卷缩,枯萎而脱落。在秋季,可在一些病叶的病斑上发现黑色的颗粒(直径0.1毫米)这就是病原的有性繁殖器官--闭囊壳。
  (3)果实:浆果和果梗上的囊壳要比叶片上的少得多。花序和果穗在转色前,病斑上被白粉,幼果可能干、裂(果皮生长受阻);在转色后,白粉病不能再在浆果上发展,但病果上的黄色病斑可一直保留到采收。此外,即使在转色期以后,白粉病仍可在一些品种的果梗上发展。白粉病为害所有的绿色组织。在浆果上,由白粉病引起的裂果,有利于次生病害灰霉病的侵染,从而降低产量和质量。
    (1)形态:菌丝表生、半永久、有隔膜、透明,具有多裂片的附着胞,它形成突破短桩,突破角皮层和细胞壁后,在表皮细胞内形成球状吸器。菌丝直径4~5微米,形成多隔膜分生孢子梗(长10~400微米),菌丝是匍匐生长,而分生孢子梗与菌丝垂直,生长颇密。分生孢子透明,圆筒形至卵形,单胞,内含颗粒(16.3~20.9)微米×30.3微米×34.9微米。孢子呈念珠状串生,最老的孢子在串的顶端。在田间的孢子串很短,只有3~5个。闭囊壳呈球形,直径80~105微米,在寄生所有发病部位的表面发生。闭囊壳有长形、带弹性和多隔膜附属丝,成熟时顶端呈独特的钩形。闭囊壳色泽由白变黄,成熟时呈黑褐色,含有4~6个子囊。子囊卵圆形至近球形,无色,大小(50~60)微米×(25~35)微米。子囊含4~7个卵形至椭圆形透明子囊孢子,成熟时多为4个。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大小(20~25)微米×(10~12)微米。活的子囊孢子萌发时形成一条或多条短芽管,然后每个芽管迅速形成多裂片附着胞。
& && &(2)特性: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5~30℃;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8~30℃,在37~40℃的高温中,菌丝和分生孢子都不能存活太久,然而却能耐-16.5℃的低温。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28℃时萌发率最高。
    病原葡萄白粉菌为无性表面寄生菌,其菌丝体在寄主绿色组织表面生长,依靠吸器侵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葡萄白粉菌的越冬方式可能有无性方式(寄生在芽中的菌丝体)和有性方式(闭囊壳)2种。①无性方式。现在认为,由卷缩叶引起的侵染,是由于病原中出现了对温度要求低的群体。风雨以及所有引起振动的栽培技术包括喷雾,都有利于分生孢子的释放。如果表面有水膜,吸器则不能形成,因为分生孢子在水中会破裂。但分生孢子的存活及其萌发,需要很高的相对湿度,这就可解释有时虽然空气干燥,但由于叶片表面的相对湿度高,白粉病仍然严重。此外,强烈的光照,由于紫外线的作用,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在实验室中,白粉病的潜育期为7天(19℃)到5天(22~30℃),而在大田中,其潜育期多为14天左右,然后从座果到果穗形成期间可完成多次侵染。需强调指出的是,由于白粉病是表面病害,所以不但受局地气候(温度、湿度、光照)的影响,而且也受微气候(器官表面)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同时还受栽培技术的影响。②有性方式。闭囊壳是由两个相互匹配的菌丝融合而形成的。高温可能是闭囊壳形成的惟一限制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叶片或浆果上产生闭囊壳也主要与温度有关,而不决定于植株的发病性。根据年份或地区,闭囊壳可在不同季节释放出数量不等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释放在温度高于11℃的3、4、5月份的雨天或潮湿天气,而症状至少1个月以后才出现。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将子囊孢子与侵染相联系,但是,很多观测表明,在生长季末期闭囊壳出现的频率与第2年的侵染频率明显相关。所以,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所释放的子囊孢子的变化,就可能是花前打药处理效果不同的原因。目前应加强对闭囊壳以及子囊孢子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对白粉病行防治。此外,最新的研究结果表在开花末期到开始转色期间,萄对白粉病的发病性最强,而与品种和地区几乎无关。
    (1)寄主抗病性:葡萄不同的种发病程度有很大差异。欧洲葡萄和亚洲种如桦叶葡萄、刺葡萄和变叶葡萄高度发病;美洲种如夏葡萄、冬葡萄、美洲葡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较少发病。葡萄育种专家已经把欧洲种葡萄和美洲种葡萄杂交,获得了各种不同程度抗性的杂交种。品种和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佳利酿、黑罕感染白粉病较严重;玫瑰香次之;金后、牛奶、白玫瑰香等较轻;黑赛必尔、大鸡心、小鸡心、水晶等不感染此病。果皮薄的品种发病后易裂果。
  (2)气候因素:白粉病菌的生长和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与大多数的真菌不同,白粉病菌是一种最能耐旱的真菌,虽然较高的相对湿度利于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但在相对湿度低到8%的很干燥条件下,其分生孢子也可以萌发;相反,多雨对白粉菌反而不利。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会因膨压过高而破裂,这是它和霜霉病菌最大不同之处。因此,干旱的夏季和温暖而潮湿、闷热的天气利于诱发白粉病的大发生。各地发生时期的早晚及发病盛期均与此种天气的出现密切相关。广东、湖南、上海等地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黄河故道、陕西关中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以后达发病高峰;山东、辽南于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3)栽培因素:白粉病菌为表皮直接侵入的表面寄生菌,寄主表皮组织的机械强度与其抗性有密切关系。凡栽培过密,施氮肥过多,修剪、摘副梢不及时,枝梢徒长,通风透光状况不良的果园,植株表皮脆弱,易受白粉菌侵染,发病较重;植株如受过干旱影响,表皮细胞压低,也易受白粉菌侵染发病较重。此外,嫩梢、嫩叶、幼果较老熟组织发病。
    (1)农业防治:①秋冬季认真清园,及时、分次扫除落叶;及时清除残果、残袋;冬季剪除病梢,拿出果园外全部烧毁。②及时摘心绑蔓,剪副梢,疏花、疏果,保持通风透光。③控制施氮肥,多施农家肥,早施和重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④适时套袋,葡萄座果后,经疏穗疏果后,有些品种经膨大剂处理后即可套袋。
  (2)药剂防治:①发芽前喷波美2~3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菌。另外,葡萄白粉病发生在幼果期,发病品种应注意喷药保护。从芽体膨大期进入绒球期,开始可用石硫合剂波美3~5度涂刷树体。幼果期喷1~2次,间每隔15天,同时兼治白腐病、霜霉病,采收后喷1~2次。②葡萄开花至幼果期喷药防治,用40%氟硅唑乳油SE8000倍液,或50倍碳酸钠溶液加适量洗衣粉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28%多·井悬浮剂(复方多菌灵)6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5%安福1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15%三唑酮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25%使百克乳油1500倍液,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3_9186_fc3a.jpg (32.26 KB, 下载次数: 89)
21:07 上传
3_e71ccdda49.jpg (21.24 KB, 下载次数: 80)
21:07 上传
3_fc569f3be9.jpg (22.74 KB, 下载次数: 94)
21:07 上传
& && & 白腐病英文名&&Grape white rot
  异名&&葡萄腐烂病、水烂或穗烂。
  病原&&白腐盾壳霉菌Coniothyriurm diplodiella(Speg.)Sacc.,属半知菌亚门。有性阶段为Charrinia diplodiella(Speg.)Viala & Ravaz,属子囊菌亚门,我国尚未发现。
  寄主&&葡萄等。
  危害&&北方产区年份果实损失率在15%~20%;病害流行年份果实损失率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南方高温高湿地区,该病为害也相当严重。
  分布&&葡萄主要产区均有发生。
 & & 详 细 资 料
 & &   白腐病主要为害果穗,也为害新梢、叶片等部位。
  (1)枝干:在受损伤的地方、新梢摘心处及采后的穗柄着生处,特别是从土壤中萌发出的萌蘖枝最易发病。初发病时,病斑呈污绿色或淡褐色、水浸状、用手触摸时有黏滑感,表面易破损。随着枝蔓的生长,病斑也向上下两端扩展,变褐、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随后表皮变褐、翘起、病部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常纵裂成乱麻状。当病蔓环绕枝蔓一周时,中部缢缩,有时在病斑的上端病健交界处由于养分输送受阻往往变粗或呈瘤状,秋天上面的叶片早早变红或变黄,对植株生长影响很大。
  (2)叶片:多在叶缘或破损处发生,初呈污绿色至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干枯后病斑极易破碎。天气潮湿时形成的分生孢子器,多分布在叶脉的两侧。
  (3)果实: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其穗轴和小果梗最易感病。初发病,产生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呈腐烂状,发病1周后,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的小粒点,病部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先变为淡褐色,后逐渐扩大呈软腐状,以后全粒变褐腐烂,但果粒形状不变,穗轴及果梗常干枯缢缩,严重时引起全穗腐烂;挂在树上的病果逐渐皱缩、干枯成为有明显棱角的僵果。果实在上浆前发病,病果糖分很低,易失水干枯,深褐色的僵果往往挂在树上长久不落,易与房枯病相混淆;上浆后感病,病果不易干枯,受震动时,果粒甚至全穗极易脱落。
 & &   菌丝宽12~16微米,有隔膜,多为二叉分枝,形成附着胞和吸器。联结现象普遍,形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器从角皮层下的子座长出,成熟时呈球形,并有孔口,直径100~150微米。分生孢子单胞,透明或浅褐色,大小(8~16)微米×(5~7)微米,椭圆形或圆形,上端钝圆,下端平,内含1~2个油球。分生孢子藏在粘液中,并从分生孢子器的小孔排出。子囊壳有性阶段的子囊壳呈球形,有孔口,直径140~160微米。子囊无色,圆筒形,子囊之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无色或稍带黄色,长圆形,具有2~4个细胞。
 & &   病原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病枝梢、病果及病叶等)和土壤中越冬。僵果上分生孢子器的基部,有一些由密集的菌丝体组成的子座组织,对不良的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力,如僵果没有腐烂,这些病菌可存活4~5年之久;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也能存活1~2年,葡萄园每克土中可存有300~2000个分生孢子。以地面及土表20厘米内的孢子量最多。越冬后的病菌组织于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孢子。病菌的分生孢子靠雨滴溅散而传播,萌发后以芽管对靠近土面的果穗及枝梢进行初侵染,其侵入的途径主要是伤口及果实的蜜腺,有的亦可从较薄的表皮处直接侵入;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又通过雨滴溅散或昆虫媒介传播,在整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的再侵染。病害的潜育期5~7天,最适条件下,发病品种上的病害潜育期只有3~4天,而抗病品种可长达10天。葡萄白腐病和炭疽病是葡萄园引起烂穗的主要病害,白腐病比炭疽病发病较早,幼果期就开始发生,是葡萄生长期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发病时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早晚。华东地区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华北在6月中下旬;东北则在7月份。发病盛期都在采收前的雨季(约7~8月份)。但到了后期两病并发大流行,引起严重损失。我国中部地区,炭疽病发生常较白腐病严重,但华北和东北地区,2种病同样严重。
 & &   (1)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对葡萄白腐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别,抗性较强的品种如黑虎香、紫玫瑰香、保尔加尔、柳子、房吉尔、卡它巴等;中等发病的品种如红玫瑰香、黄玫瑰香、上等玫瑰香、别尔卡、沙斯拉、绊红、龙眼、吉姆沙等;而佳利酿、福尔马多、黑塞白利、甜水等品种高度发病。鲜食葡萄品种以欧亚易发病,欧美杂交种较抗病。
  (2)气候因素:葡萄白腐病的发生流行与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密切关系,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虽然可在13~40℃范围内进行,但以26~30℃时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萌发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可达80%以上,而湿度低于92%便不能萌发。在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仅3~4天。因此,在我国北部葡萄主产区,7~8月份高温多雨湿度大,特别是遇暴风雨或冰雹,常引起白腐病的大流行。
  (3)栽培因素:白腐病菌是一种主要通过伤口侵染的兼性寄生菌,葡萄植株的生育状况与其对病菌的抗性有密切关系。肥水供应不足,管理粗谈,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力,病虫及机械损伤较多的果园,白腐病发生较重;果园条件及管理也影响小气候而与病害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瘠薄,杂草丛生,或修剪不适,枝叶过于郁闭等的果园,由于田间湿度大,透光差,亦利于白腐病的发生。清园及田间卫生搞得不好的果园,发病亦较重;结果部位的高低与发病也有密切关系,因病菌主要来自土壤及落于地面的病残体,且主要靠雨滴溅散传播,因此,结果部位低,靠近地面的果穗总是最先发病,且发生较严重。据资料报道,有80%的病穗发生在离地面40厘米的部位,而其中60%的病穗集中于离地面20厘米的部位。葡萄园的架式与架向与发病亦有一定关系,立架式比棚架式发病较重些,东西架向比南北架向病重些。果实的成熟程度与发病亦有一定关系,幼果较抗病,果实着色后愈接近成熟越发病,可能与糖分含量较高而降低抗病性及利于病菌侵染和寄生有关。
 & && && & 药剂防治:工作必须在做好病害发生预测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根据北京地区的经验,葡萄白腐病发生和流行的预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始发期。以病果出现为标志,发病的早晚与座果后雨水的早晚和雨量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当旬雨量达15毫米,其中最多1次达6~7毫米,加上5~6天的潜育期,即可预测始发期到来。②盛发期。以病穗率达10%为盛发期的低限,进入盛发期的早晚决定于7月上、中旬大雨出现的时期犷即以果实着色期的降雨量为根据,当旬降雨量或最大1次降雨量在60毫米以上,加上3~4天的潜育期,即可预测盛发期到来。③持续期。盛发期持续的长短,取决于雨季结束的早晚。
 & &   防治葡萄白腐病应从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和控制侵染和发病条件以及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及时喷药防治等方面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黑虎香、尼克斯、白亚白利、克沙巴、甲洲、安故、巨峰、兴华1号等高抗白腐病品种;玫瑰香系列等轻度发病品种。②冬季清园。白腐病的侵染源主要是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的菌丝团、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因此,应在秋冬季结合休眠期修剪,彻底清除病果穗、病枝蔓,刮除可能带病菌的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中的枯枝蔓、落叶、病果穗等,然后将清扫的病残体集中焚毁;果园土壤进行1次深耕翻晒。③生长季节清洁田园。生长季田间侵染发生后,结合管理勤加检查,及时剪除早期发现的病果穗、病枝蔓,收拾干净落地的病粒,带出园外集中深埋,可减少当年再侵染的菌源,减轻病情和减缓病害发展的速度。④增施有机肥。增施优质的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⑤提高结果部位。因地制宜尽可能采用棚架式,结合绑蔓和疏花疏果,使结果部位尽可能提高到40厘米以上,可减少病菌接触的机会,有较好的避病作用。⑥疏花疏果。根据果园的肥力水平,结合修剪和疏化疏果,合理调节植株的挂果负荷量,避免只追求眼前取得高产的暂时利益,而削弱了树势。⑦精细管理。加强肥水、摘心、绑蔓、摘副梢、中耕除草、雨季排水及其他病虫的防治等经常性的田间管理工作。
  (2)药剂防治:①开春前用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或0.5%五氯酚钠喷布土面;也可用福美双500克、硫磺粉500克、碳酸钙12千克,地面撒混合药粉151~30千克/公顷。彻底清园,可大量减少初侵染的菌源。②喷药防止烂果、烂穗,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0.8%菌立灭SE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5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1∶0.5∶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于病害始发期即喷第1次药,以后根据病情及天气情况。每隔7~15天喷1次,共需喷3~5次。上述各种药剂,药液配好后加入特效王或0.05%皮胶等粘着剂,可减少雨水冲测提高药效。6~7月份要分株均匀喷药,果实成熟前期应重点喷药保护果穗。
3_dd5cb2071e.jpg (23.07 KB, 下载次数: 66)
21:27 上传
英文名&&Caucasus grape black rot
  异名&&葡萄轴枯病,烂弦病、穗枯病、粒枯病。
  病原&&有性阶段为葡萄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baccae&&Caval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是大茎点菌Macrophoma faocida(Viala et Ravaz)Car,属半知菌亚门。
  寄主&&葡萄等。
  危害&&为害不重。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广东等地。
  详 细 资 料
    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和穗轴,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叶片。
  (1)叶部:发病时出现灰白色、圆形病斑。
  (2)穗轴:靠近果粒的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正圆形病斑,呈暗褐色至灰黑色,稍凹陷。部分穗轴干枯,果粒生长不良,果面发生皱纹。病原菌从穗轴侵入附近果粒,发生病斑。
  (3)果实:果面也感染发病。果粒病斑暗褐色至紫褐色。穗轴和果粒病斑表面形成稀疏的小黑点。病果后期变成僵果,长期残存于植株上。
    (1)形态:病原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①子囊壳烧瓶形、洋梨形,直径约200微米,高约180微米,颈部长约80微米,常2个或3个群生。②子囊具有双层壁,圆筒形或棍棒状,大小为(63~92)微米×(16~25)微米,无色,有侧丝。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③子囊孢子椭圆形、圆筒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5.3~24)微米×(6~9.5)微米。④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半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大小(104~320)微米×(80~240)微米。暗褐色。⑤分生孢子椭圆形、纺锤形或圆筒形,多两端钝,也有尖的,无色,单胞,有颗粒,大小(16~24)微米×(5~7)微米。
& && &(2)特性: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在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于发病和流行。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子囊孢子在25℃5小时也可萌发。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
    病原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果或病叶上越冬。第2年3~7月放出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亦有人认为此菌以菌丝体在病果、病叶上越冬后,至春季再形成子囊壳,然后放出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靠风雨传播到寄主上,即为初次侵染的来源。分生孢子在24~28℃上经4小时即能萌发。病菌本身发育虽然要求更高的温度,但侵入的温度常较发育的温度为低。因此7~9月份,气温在15~35℃时均能发病,但以24~28℃最适于发病。
    (1)寄主抗病性:欧亚系统的葡萄较发病,如龙眼等;美洲系统的葡萄发病较轻,如黑虎香等。
  (2)栽培管理:在潮湿和管理不善,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栽抗病品种,美洲系统葡萄抗病性强,如黑虎香等。②秋季要彻底清除病枝、叶、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第2年初侵染来源。③从葡萄新梢旺长期开始及时夏剪,去除多余枝蔓,打开光路,节约树体营养,同时增施速效性氮、磷、钾复合肥,并叶面喷0.3%~0.5%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雨季谨防园地大量积水而形成高湿的发病环境,降低发病机率。秋季葡萄落叶后,及时将园内病果、病叶和病虫枝蔓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①早春葡萄上架后,结合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树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2次(间每隔8~10天)。芽萌动期全树喷布波美3~5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葡萄展叶后,从果穗形成期开始,全树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霜和80%碳疽福美可湿性粉剂倍混合液。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4~5次,能有效控制葡萄房枯病的发生,并兼治葡萄白腐病等病害。②发病重的果园,在落花后可以套袋防病,套袋前应喷1次1∶0.5∶200倍式波尔多液
17148.jpg (9.98 KB, 下载次数: 76)
21:28 上传
症状 葡萄果锈病主要发生在果实上,形成条状或不规则锈斑。锈斑只局限在果皮表面,为表皮细胞木栓化所形成,严重时果粒开裂,种子外露(图4-65)。
图4-65 葡萄果锈病为害果实症状
病原 葡萄果锈病由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为害所造成。
发生规律 茶黄螨以雌成螨在枝蔓缝隙内和土壤中越冬。葡萄上架发芽后逐渐开始活动,落花后转移到幼果上剌吸为害,使果皮产生木栓化愈伤组织,变色形成果锈。
防治方法 在葡萄出土后喷一次2~3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雌成螨。
在幼果发病初期喷杀螨剂可防治果锈,有效药剂为20%氰戊菊酯乳油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倍液。
3_ea57b35ec0.jpg (21.64 KB, 下载次数: 80)
17:47 上传
3_ec5846e42.jpg (27.41 KB, 下载次数: 67)
17:47 上传
3_18462ba6.jpg (17.37 KB, 下载次数: 69)
17:47 上传
3_d.jpg (26.25 KB, 下载次数: 124)
17:47 上传
3_f7efb21109.jpg (22.6 KB, 下载次数: 74)
17:47 上传
3_fa703ea2d46.jpg (27.22 KB, 下载次数: 70)
17:47 上传
3_9186_09adef4b1bc1185.jpg (25.81 KB, 下载次数: 61)
17:47 上传
英文名&&Grape spot anthracnose
  异名&&葡萄疮痂病、哈蟆眼、火龙、黑斑、鸟眼病。
  病原&&葡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de Bary)Shear,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葡萄痂圆孢菌Sphaceloma ampelium(de Bary)」,属半知菌亚门。
  寄主&&葡萄等。
  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在多雨潮湿的地方危害严重。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
  (1)枝干:新梢上病斑初现时,呈圆形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紫红至深褐色,内为灰褐色,中央凹陷开裂。病斑常数个连成一片,病梢常因病斑环切而枯死。卷须、叶柄、花轴、果梗和穗轴等处的症状与新梢相似。在粗枝蔓上,病斑成为较大的溃疡,中部淡色并可裂开。
  (2)叶片:叶片发病,先为针头大小,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晕圈;扩大后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4毫米,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灰白色,干燥时破裂穿孔。有时病斑在叶脉处成串发生,叶脉上病斑梭形,稍凹陷,叶脉被害后因停止生长而使幼叶皱缩、扭曲成畸形。
  (3)果实:果粒受害,幼果产生红褐至黑褐色小圆点,后期病部常龟裂,病粒多萎蔫变黑,干枯脱落。长成后的果粒,病斑圆形,直径3~8毫米,边缘紫褐至紫红色,内为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似鸟眼,表面硬化,有时龟裂。多个病斑可连成大斑,病斑仅限于果表,不深入果内,但果味酸,丧失食用价值。
    (1)形态:①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盘含短小、椭圆形、密集的分生孢子梗顶部生有细小、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②分生孢子大小(4.8~11.6)微米×(2.2~2.7)微米,具有胶粘胞壁和1~2个亮油球。在水中分生孢子产生芽管,迅速固定在基物上,秋天不再形成分生孢子盘,但在新梢病部边缘形成菌块即菌核,这是病菌主要越冬结构。春天菌核产生分生孢子。③子囊在子座梨形子囊腔内形成,大小为(80~800)微米×(11~23)微米,内含8个黑褐色、四胞的子囊孢子。④子囊孢子大小为(15~16)微米×(4~4.5)微米。
& && &(2)特性:子囊孢子在温度2~32℃萌发,侵染组织后生成病斑,并形成分生孢子。菌丝在10~40℃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以30℃为最适宜。
    病原葡萄黑痘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叶、病果以及植株上的叶痕等部位越冬,在病蔓的溃疡处,是病菌的重要越冬场所。菌丝体的生命力很强,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第2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吹溅传播到幼嫩的枝叶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由于葡萄生长量大,不断发出新的枝梢、幼叶和卷须等,黑痘病从萌芽至生长后期,始终都有发生和流行的可能。病菌在24~30℃的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有5天,超过40℃时,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远距离传播靠带菌苗木或插条。华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葡萄开始萌动展叶时,温度条件已达到病菌活动的范围,又值梅雨季,病害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温度上升到28~30℃,经常有降雨、湿度大,植株长出大量嫩绿组织,发病达到高峰,病害潜育期在最适条件下约6~10天。7~8月份以后温度超过30℃,雨量减少,湿度降低,组织逐渐老化,病情受到抑制,秋季如遇多雨天气,病害可再次严重发生。华北地区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10月以后,气温降低,天气干早,病害停止发展。华东地区于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梅雨季节气温升高,多雨、湿度大,为发病盛期,7~8月份高温干早,病情受到抑制,9~10月份如秋雨多,病情再度发展。
    (1)寄主抗病性: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易发病,个别西欧品种也易发病,但绝大多数西欧品种及黑海品种抗病,欧美杂交种很少发病。其中发病严重品种有,季米亚特、羊奶、大粒白、无籽露、沙尔其、松小珍珠、红焰无核葡萄、龙眼、无核白、保尔加乐;中度发病品种有,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新玫瑰、意大利、黑坡托、马福鲁特、小红玫瑰等;轻微发病品种有,莎巴珍珠、上等玫瑰香、法兰西兰、佳里酿、吉母沙等;抗病品种有:纽约玫瑰,早生高墨、黑奥林、巨峰、先锋、红富士、黑皮诺、特大号、贵人香、康拜尔、玫瑰露、仙索、白香蕉、巴柯、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水晶、金后、黑虎香等。葡萄幼嫩组织,如嫩叶、穗粒或新梢,在生长初期幼嫩阶段易发病。葡萄穗粒长大,枝叶长成后则较抗病。
  (2)气候因素:该病在雨水多、湿度大地区为害重。果园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或偏施氮肥致徒长或成熟期延迟,易发病。黑痘病的流行,和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尤以春季及初夏雨水多少的关系最大。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又造成寄主幼嫩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
  (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枝叶郁闭,肥料不足或肥料配比不当等都会诱发病害发生。相反,各项栽培措施合理,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的园地发病很轻。
    在黑痘病的防治上,我们按照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将黑痘病彻底有效地控制,同时达到减少使用化学药剂用量,生产无公害果品的目的。
  (1)农业防治:①利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黑痘病的抗性差异明显,葡萄园定植前应考虑当地生产条件,选择适于当地种植,具有较高商品价值,且比较抗病的品种。如巨峰品种,对黑痘病属中抗类型,其他如康拜尔、玫瑰露、吉丰14、白香蕉、巴柯、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贵人香、水晶、金后、兰法兰西、佳利酿、吉姆沙等也较抗黑痘病,可根据各地的情况选用。②由于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来自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因此,做好冬季的清园工作,减少初侵染的菌源数量和减缓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冬季进行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然后集中烧毁。生长季节随时摘除病梢、病叶和病果,集中销毁。③豫西地区采用南北走向的小棚架、独龙干、短枝或极短梢修剪、单枝更新、。弓。形绑蔓等方式进行管理,生长季节还要及时抹芽、定梢、整枝、摘心、打叶等工作,防止枝蔓叶过于密挤,使技、叶、果保持适当的比例,从而保证通风透光良好,树体健壮生长,抗病力增强。④果穗及时套袋,隔离病菌,进行幼果保护,也是防治黑痘病,生产无公害果品的一项重要措施。⑤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树体营养全面,健壮生长。注意氮的用量,防止贪青旺长。
  (2)药剂防治:①新建园对外来的苗木或插条严格检查,有病的淘汰、烧毁,无病的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10%~15%的硫酸铁溶液、3%~5%的硫酸铜液,进行消毒。方法是将苗木或插条在药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即可定植或育苗。②冬季清园后,用80%五氯酚钠TF稀释200~300倍液加波美3度石硫合剂混合液,喷布树体及树干四周的土面,喷药时期以葡萄芽鳞膨大,但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为好。或在早春葡萄出土后萌芽前,将老蔓的翘皮仔细揭除,并用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对植株、架材和地面进行1次全面喷,以铲除菌源。③在开花前后喷药防治,用1∶0.7∶250倍式波尔多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或500~600倍的百菌清液,或2%农抗120水剂400倍液,或杜邦抑快净52.5%水分散粒剂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药时期是花前半月、落花70%~80%和花后半月这3次。喷药前如能仔细地摘除已出现的病梢、病叶、病果等则效果更佳。疫霜灵、甲霜灵等对该病无效。
3_0ae7fd1f.jpg (28.28 KB, 下载次数: 71)
17:53 上传
3_e4a3610f1.jpg (29.63 KB, 下载次数: 60)
17:53 上传
英文名&&Grape gray leaf spot
  异名&&轮纹叶斑病、环纹叶枯病,轮纹叶斑病。
  病原&&桑生冠毛菌Cristulariella moricola(Hino)Redhead。
  危害&&引起叶片早枯脱落。
  详 细 资 料
    主要为害叶片。初期仅见细小褐色圆点。天气干燥时发病缓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呈淡褐色或灰褐色;高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扩展迅速,有时融合成大型病斑,严重时3~4天便可扩及全叶,病斑上下表面白色霉层。
    病原多以菌核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可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叶上的白色霉层即为病原孢子梗和小孢子,借风雨传播。后期病叶沿叶脉处产生菌核,初呈白色,后变为黑色。&&
    多雨潮湿,冷凉,少日照,病害易流行。
    栽培:消灭越冬菌源、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②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
3_5a66ac9bd.jpg (22.16 KB, 下载次数: 74)
17:57 上传
英文名&&Grape verticil spot
  病原&&葡萄生扁棒壳Acrospermun viticola Ikata。
  危害&&葡萄常见病害。
  分布&&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只为害叶片,中下部叶片发生较多。发病初期先出现红褐色不规则形的斑点,后扩大成圆形病斑,直径约2厘米。病斑正面有明显的深浅色泽相同的同心环纹,而病斑反面在天气潮湿时覆盖一层浅褐色的霉层。严重的亦造成叶片早枯脱落。
    病原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第2年夏天温度上升,湿度增高时,经气流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形成初侵染的再侵染。
    (1)发生时期:北部葡萄产区7月下旬或8月上旬开始发病,9~10月份为发病盛期。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3)栽培因素:管理粗放,植株郁闭,通风透光差,发病重。
    (1)农业防治:认真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发病严重的葡萄园,宜尽快淘汰美洲种葡萄,改种欧亚杂交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或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3_dc45a04a.jpg (21.03 KB, 下载次数: 62)
穗轴褐枯病
18:02 上传
3_9186_35edf2e4dd0dbf5.jpg (21.43 KB, 下载次数: 66)
葡萄穗轴褐枯病
18:02 上传
3_d18f.jpg (27.68 KB, 下载次数: 64)
葡萄穗轴褐枯病
18:02 上传
文名&&Grape Alternaria spot
  异名&&葡萄轴枯病。
  病原&&葡萄生链格孢霉Alternaria viticda Brun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
  寄主&&葡萄等。
  危害&&为害花序和幼果,在病害流行年份在某些品种上病穗率可高达30%~50%,辽宁、河北唐山等产区发病严重的葡萄园病穗率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
  分布&&东北、山东、河北、河南、湖南、上海、西北等葡萄产区。
  详 细 资 料
    主要发生在葡萄幼穗的穗轴上,穗轴老化后一般不发病,果粒发病较少。发病初期,幼果穗的分枝穗轴上,发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迅速向四周扩展,使整个分枝穗轴变褐枯死,不久失水干枯,变为黑褐色,果穗随之萎缩脱落。有时在病部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后期干枯的分枝穗轴,往往从分枝处被风吹断、脱落。幼果粒发病,形成圆形、深褐色至黑色小斑点,直径约2毫米,病变仅限于果粒表皮,随着果粒膨大病斑变成疮痂状,当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对果实发育无明显影响。
    (1)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丛生,直立,单枝或有分枝,上端有时呈屈曲状。分生孢子淡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状,单生或串生,具有1~7个横隔膜,纵隔膜0~4个,大小(20~47.5)微米×17.5微米。
& && &(2)特性:该病菌属弱寄生菌,引起叶斑和多汁果实的腐烂,也能腐生于各种基质上。
    葡萄穗轴褐枯病仅发生在花期前后,当果粒达到黄豆粒大小时,病害则停止发展蔓延。春季花期低温多雨、穗轴幼嫩时,助长病菌侵染发病。
    (1)寄主抗病性:葡萄不同品种对葡萄穗轴褐枯病抗性有一定差异,巨峰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红香水和白香蕉。高抗品种有龙眼、玫瑰露、康拜尔早、马奶子、红葡萄、红提、密而紫,玫瑰香则几乎不发病。
  (2)树龄。随着树龄的增加,葡萄抗病性降低。
  (3)栽培管理。地势低洼、偏施氮肥、通风透光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以及老弱树发病重。
    (1)农业防治:施肥共分4次,第1次在早春萌芽前,此时需氮肥最多;第二次在发芽到开花前;第三次在落花后,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四次在8月上旬。后2次施肥应重施磷肥。认真清除病果、病蔓、病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特别是在6~7月,要经常检查并及时剪去病果、病蔓,掰掉的副梢、卷须、叶片也要及时妥善处理。篱架栽培的葡萄,应适当提高结果部位,清除杂草,及时合理地绑蔓、打杈、摘心,疏散枝蔓,保持通风透光。适当摘剪果穗,控制新梢生长,有利于恢复树势。避免风吹枝、蔓、叶、果穗相互摩擦折损。注意葡萄分枝、叶片不要与地面直接接触。
  (2)药剂防治:葡萄芽萌动后,喷铲除剂波美3度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重点喷结果母枝,消灭越冬菌源。在花期喷1次50%托布津500~600倍液,或喷1次50%多菌灵800~1000倍液预防褐枯病,如已开始发病,可在葡萄开花4~5天后,喷洒比久,对减少落果具有良好的效果。
3_ee9db2e6e.jpg (29.16 KB, 下载次数: 69)
葡萄霜霉病
18:05 上传
3_9186_ea25ba820e4afba.jpg (24.43 KB, 下载次数: 45)
葡萄霜霉病
18:05 上传
3_f.jpg (30.58 KB, 下载次数: 89)
葡萄霜霉病
18:05 上传
3_e480e50f256.jpg (23.07 KB, 下载次数: 59)
葡萄霜霉病
18:05 上传
3_f62d.jpg (26.99 KB, 下载次数: 81)
葡萄霜霉病
18:05 上传
3_9186_2cac90ed9268f80.jpg (28.55 KB, 下载次数: 68)
葡萄霜霉病
18:05 上传
英文名&&Grape downy milde
  病原&&葡萄生单轴霉Plaamopara viticola(Berk.& Curt.)Berl.&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
  寄主&&葡萄等。
  危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我国葡萄的主要病害。生长早期发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后期发病可引起早期落叶或大面积枯斑而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下一年产量。病害引起新梢生长低劣、不充实、易受冻害,引起越冬芽枯死。
  分布&&各葡萄产区。
  详 细 资 料
    葡萄霜霉病只为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1)枝干:新梢上端肥厚、弯曲,由于形成孢子变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长初期侵染,叶柄、卷须、幼嫩花穗也出现同样症状,并最后变褐,扭曲或干枯脱落。
  (2)叶片:病部油浸状,半透明,角型,淡黄色至红褐色,限于叶脉,病斑大小因品种或发病条件而异。发病4~5天后,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这是本病的特征,霜霉病因此而得名。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严重感染的病叶造成叶片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
  (3)花:花穗积聚的露水利于病菌侵染,发病小花及花梗初现油渍状小斑点,由淡绿色变为黄褐色,病部长出白色霉层,病花穗渐变为深褐色,腐烂脱落。
  (4)果实:幼嫩的果粒高度发病,感染后果色变灰色,表面满布霜霉。果粒长大到直径2厘米时,不形成孢子,也就是没有霜霉状物。果粒成熟时较少发病,但感染的果梗可以传染给老果粒,病粒变褐色,但不形成孢子。白色葡萄品种感染的较大果粒变暗灰绿色,而红色品种则变粉红色,感染的果粒保持坚硬,甚至比正常果还硬,但成熟时变软。病粒易脱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轴或整个果穗也会脱落。
    (1)形态:①菌丝。管状,多细胞核,直径8~10微米,病原以吸盘凹入细胞壁而被包住,然后进入细胞吸收养料。病菌形成孢子囊进行无性繁殖。②孢子囊。椭圆形,透明,大小为(12.6~25.2)微米×(11.2~16.8)微米,着生在树枝状的孢囊梗上(长140~780微米)。每个孢子囊产生4~8个游动孢子,有双鞭毛,能游动。它从孢子囊顶端乳状突的开口游到外面的水中,或者直接穿破孢子囊壁游出。孢囊梗。自叶片病组织反面的气孔抽出,或从果粒皮孔抽出,4~6枝,呈束状,无色,单轴分枝3~6次,分枝2~3次,分枝处呈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短的小梗,圆锥状,末端钝,孢子囊即着生在小梗上。孢囊梗在较潮湿的条件下生长较长。③游动孢子。单细胞,呈肾形,大小(7.5~9)微米×(6~7)微米,鞭毛在游动孢子扁平的一侧长出,长30微米。游动孢子经数分钟至半小时后,停止游动,生出芽管。在寄主组织内的各个游动孢子所形成的菌丝进行原生质融合,产生异形核菌丝体。④卵孢子。有性繁殖在寄主组织,主要是叶部病斑的海绵状组织中进行,偶尔也在栅栏组织中繁殖,在这些组织中形成卵孢子。夏天菌丝顶端膨大,分化成精子器和藏卵器,两者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直径20~120微米,由两层壁膜包藏,并由皱缩的藏卵器壁覆盖着。春天卵孢子在游离水中萌发,产生1个细芽管,偶尔也产生两个芽管,芽管长度不一,宽约2~3微米。芽管萌发,产生梨形孢子囊,大小28微米×36微米,每个孢子囊形成30~60个游动孢子。
& && &(2)特性:霜霉病菌不能用人工培养,对病菌的生长适温不够了解,但已查明,气温在30℃以上,寄主组织内的菌丝生长受抑制。13℃以上,病叶形成薄壁孢子囊,22~24℃,湿度95%以上时大量萌发。孢子囊形成温度为9~36.8℃,最适温度为18~22℃。黑暗环境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是起传染作用的重要器官。游动孢子在12~23℃经24小时萌发。卵孢子萌芽适温为16~24℃。
    病原葡萄霜霉病菌的孢子囊抗逆力较差,寿命不长,即使在葡萄终年不落叶的地区,孢子囊也不能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其中以病叶海绵组织中形成的卵孢子数量最多。卵孢子的抗逆力很强,病残组织腐烂后落入土壤中的卵孢子能存活两年。越冬的卵孢子经3个月的休眠后,当降雨量达10毫米以上,土温15℃左右即开始萌发。萌发时产生1个孢囊梗,并在其顶部形成1个大型的芽孢囊,通过气流或雨滴溅散传播至叶片上。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芽孢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休止后再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的气孔或皮孔侵入,开始了1个生长季的初侵染。病菌侵入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寄生和扩展,长出圆球形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和水分,引起发病。在有些地区,当秋季气温下降,水分减少时,存在于枝条或芽内的霜霉病菌的菌丝体,也可以和寄主一道进入休眠状态而越冬,到下一年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又开始活动,长出新的孢子囊,开始当年的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在有雨、露、雾,湿度达95%以上时,病斑上长出成簇的孢囊梗和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靠风传、露水或雨水分散。在整个生长季可重叠的进行多次的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病害的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异,在适宜的温度下为4~7天;潜育期还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异。发病品种只需7~12天,而抗病品种则可长达20天。生长季末当气温下降,水分减少,植株落叶休眠时,病组织内的菌丝产生藏卵器和雄器,配合后形成卵孢子休眠越冬。霜霉病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生的时期有所不同。华北地区于7~8月份开始发生,9~10月份为发病盛期;华东地区于5月份开始发生,6,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广东地区以5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份为发病盛期,秋季如遇降雨或重露,发病可延续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而苗圃则于3月中旬使开始发病。
    (1)寄主抗病性:美洲种较欧亚种抗霜霉病。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有较大的差异。发病品种病斑较大,组织坏死速度较慢,孢子囊形成的密度大、数量多,病害潜育期较短,而抗病品种形成较小的病斑,病组织较快坏死,病斑上形成的孢子囊较稀疏,病害潜育期较长。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植株抗性的差异与植株本身生化特性的差异有关。抗病品种按态氮的含量比发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蔗糖含量则比发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抗病品种高于发病品种。抗病品种植株内含有高毒的植物杀菌素,可以阻止侵入后的病菌进一步在体内扩展。此外,植株地上部分组织中钙含量高的具有抗病作用,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值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较发病。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发病。发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气孔的密度和结构是葡萄抗霜霉病的机制。
  (2)气候因素:气象条件对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总的一般说来,潮湿、冷凉、多雨、多露雾的天气或季节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病菌卵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3~15℃,最适温度为20℃,同时要有充足的水分。孢子囊在有水滴和高湿度的前提下,萌发形成游动孢子的温度范围为4~22℃,最适温度为10~15℃,湿度不够或温度过高,孢子囊直接萌发长芽管;气温在13℃以上,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便可以形成孢子囊;温度22~24℃,有雨、露、雾,湿度95%以上,是孢子囊形成的最佳条件。在饱和大气中形成的孢子囊萌发更快,更为一致,而且游动孢子释放持续的间时也更长。孢子囊的存活力随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降低。在30℃时仅能存活6小时,离体的孢子囊对低湿度更为敏感。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1~30℃,最适温度为20~24℃,气温超过30℃时,病组织内的菌丝即停止发育,侵染的最适湿度为相对湿度大于95%,湿度越大越利于病害的发展。由此可见,秋季冷凉,潮湿,降雨多、雾重、露大、风少的地区,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各地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
  (3)栽培因素:地势低洼,土质黏重,雨后不易排水的果园,田间湿度大,较之坡地排水条件好的果园,霜霉病发生较重。如南方一些由水田改种的葡萄园发病较重;缺少有机肥而靠大量施用速效化肥的果园,枝叶茂盛徒长,组织幼嫩,抗病力差,田间郁闭,小气候潮湿,也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种植密度过大,棚架过低以及不重视夏季修剪和管理粗放的果园,或由于通透性差,或由于植株抗性低,发病均较重。
    在病害流行地区防治葡萄霜霉病应以栽种抗病品种为主,在此基础上,搞好越冬期防治,尽可能减少初侵染菌源;重视丰产控病栽培管理,并结合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通过杂交和嫁接尽可能选用美洲种系列品种,因美洲种葡萄较欧亚种抗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康因尔、康苛、香槟等;较发病品种有龙眼、紫电霜、无核白、牛奶等。玫瑰香、黑罕、罗马尼亚属于发病品种。嫁接时选用吸收钙能力强的抗病砧木。②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进行彻底的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及秋冬季深翻耕。③加强葡萄园的管理,做到。三光、四无、六个字。。春、夏、秋季修剪病枝、病蔓、病叶为三光;树无病枝、枝无病叶、穗无病粒、地无病残,早期架下喷石灰水杀死病残体中病原为四无;六个字则为提:提高结果部位及棚架高度(25m);摘:摘心;绑:主蔓斜绑;锄:锄掉园中杂草;排:排水要好;施:适当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①清园后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喷1次3~5度波美的石硫合剂,可大量杀灭越冬菌源,减少侵染。②6月中、下旬开始喷药,雨早、雨多年份及南方地区可提早到6月初开始喷药。用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泰克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或75%猛杀生800~1000倍液,或90%疫霜灵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6.5%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50%甲霜铜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剂800~10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0%锌霉磷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0%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喷均匀才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上述杀菌剂或复配剂应交替轮换使用,每隔10~15天防1次,全期防治3~5次。秋雨多的年份,中、晚熟品种采收后还应喷药2~3次,以免早期落叶。
3_bc74fe7f81c.jpg (17.48 KB, 下载次数: 64)
葡萄炭疽病
18:08 上传
3_c19ac2f6.jpg (25.1 KB, 下载次数: 72)
葡萄炭疽病
18:08 上传
3_bf1d2126fa.jpg (18.67 KB, 下载次数: 78)
葡萄炭疽病
18:08 上传
3_f919f3b3f79.jpg (31.37 KB, 下载次数: 48)
葡萄炭疽病
18:08 上传
英文名&&Grape ripe rot
  异名&&葡萄晚腐病。
  病原&&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据报道无性世代有果生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葡萄刺盘孢菌Celletotrichum ampelinum Cav.,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葡萄等。
  危害&&为害果实较重;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减产30%~40%。
  分布&&华北、华中及华东地区。
  详 细 资 料
    (1)枝干:嫩梢、叶柄或果枝发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实近成熟时,穗轴上有时产生1~2厘米长的椭圆形病斑,常使整穗果粒干缩。卷须发病后,常枯死,表面长出红色病原物。
  (2)叶片:受害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或长圆形暗褐色病斑,直径约2~3厘米。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亦可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
  (3)花:葡萄在花穗期很易感染炭疽病。受炭疽病菌侵染的花穗自花顶端小花开始,顺着花穗轴、小花、小花梗初变为淡褐色湿润状,逐渐变为黑褐色腐烂,有的是整穗腐烂,有时间有几朵小花不腐烂。腐烂的小花受振动易脱落。空气潮湿时,病花穗上常长出白色菌丝和粉红色粘稠状物,此为病菌的粘分生孢子团。华南地区3~4月份葡萄开花座果期间常遇连绵不断的春雨,空气湿度很大,不少葡萄园常普遍发生炭疽病菌侵染的花穗腐烂,有的病穗率达20%~30%。
  (4)果实:果实受侵染,转色成熟期才陆续表现症状。病斑多见于果实的中下部,初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淡褐或紫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8~15毫米,并转变为黑褐或黑色,果皮腐烂并明显凹陷,边缘皱缩呈轮纹状。病、健组织交界处有僵硬感。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橙红色粘稠状小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后期,在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之间或其周围偶尔可见到灰青色的一些小粒点,此为病菌的有性阶段子囊壳。发病重时,病斑可扩展至半个以至整个果面,或数个病斑相联引起果实腐烂。腐烂的病果易脱落。
    (1)形态:①围小丛壳菌。子囊壳埋生于病组织内,数个聚生在一起,梨形或近球形,深褐色,顶部稍突出于果皮表面,周缘有褐色菌丝状物及胶粘物质。子囊壳直径125~320微米,高150~204微米。子囊壳内基部有束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无色透明,壁可消融,子囊大小为(55~70)微米×(9~15)微米。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或稍弯曲呈香蕉状,单细胞,无色,大小为(12~28)微米×(3.5~7.0)微米。②果生盘长孢菌。分生孢盘为盘状,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孢子盘大小为377.3~480.2微米,盘上聚生安培瓶状、短小、单胞、无色的分生包孢子梗。分生包孢子梗大小为(12~36)微米×(3.5~4)微米,孢子梗顶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有粘质物。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短圆筒形,单胞,无色,两端钝圆,内有1个油点或不明显,大小为(10~35)微米×3.5微米。③葡萄刺盘孢菌。分生孢子盘大小较小,为100~320微米,基部聚生分生孢子梗,其间还长出一些深褐色的刚毛,有的刚直,有的呈曲膝状,均有分隔,其末端细胞钝圆,刚毛的大小为(36~79.2)微米×(2.5~3.6)微米。其余和果生盘长孢相似。
& && &(2)特性:15℃开始形成分生孢子,适宜温度20~30℃,超过36~40℃,孢子不能形成;有雨、露、雾的条件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在15℃时少量孢子萌发,19℃半数以上萌发,孢子萌发适温28~32℃,分生孢子在9℃以下或45℃以上不能萌发。
    病原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当病菌侵入绿色部分后即潜伏、滞育、不扩展,直到寄主衰弱后,病菌重新活动而扩展。所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或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到果穗上,引起初次侵染。一年生枝蔓上潜伏带菌的病部,越冬后于第2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它在完成初侵染后,随着蔓的加粗与病皮一起脱落,而新的越冬部位,又在当年生蔓上形成,这就是该病菌在葡萄上每年出现的新旧越冬场所的交替现象。2年生蔓的皮脱落后即不带菌,老蔓也不带菌。在华北地区大约从5~6月份开始,每下一场雨,即产生一批分生孢子,孢子发芽直接侵入果皮。潜育期,幼果为20天,近成熟期果为4天。潜育期的长短除温度影响外,与果实内酸、搪的含量有关,酸含量高病菌不能发育,也不能形成病斑;硬核期以前的果实及近成熟期含酸量减少的果实上,病菌能活动并形成病斑;熟果含酸量少,含糖量增加,适宜病菌发育,潜育期短。所以年份,病害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增多,7,8月份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
    (1)寄主抗病性:欧亚种葡萄发病重,欧美杂交种较抗病。果皮薄的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可避病,晚熟品种常发病较重。发病较重的品种有,吉姆沙、季米亚特、无核白、牛奶、雷司令、伏斯娜、甜水、亚力山大、鸡心、保尔加尔、葡萄园皇后、沙巴珍珠、黑罕、玫瑰香和龙眼等;发病较轻的品种有,黑虎香、意大利、加里酿、烟台紫、密紫、巴柯、小红玫瑰、巴米特、水晶和紫配色、构叶以及日本品种巨峰、黑奥林、早生高墨、红富士、龙宝等。抗病品种有赛必尔2007.刺葡萄、白玉和六月鲜等。近些年来,我国南方发展的一些葡萄品种中,吉丰8号、吉香和白玫瑰最发病;抗性品种有巨峰、藤捻、康拜尔、牡丹红、
  (2)气候因素:病菌产生孢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雨量。孢子产生最适温度为28~30℃,在上述温度下经24小时即出现孢子堆;15℃以下也可产生孢子,但所需时间较长。至于产生孢子时的雨量,以沾湿病组织为度。华北地区6月中下旬的温度已能满足孢子产生的需要,但天气常干旱,因此,雨量就成为影响孢子产生的重要因素。若在这时期日降雨量在15~30毫米,田间即可出现病菌的孢子,以后陆续降雨,孢子也不断出现。葡萄成熟期高温多雨常引起病害的流行。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外围,有一层水溶性胶质,分生孢子团块只有遇水后才能消散并传播出去;孢子萌发也需要高的温度。所以,夏季多雨,发病常严重。
  (3)栽培因素:留果过多、施用氮肥过多、架式过低,蔓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都有利于发病。沙土发病轻,粘土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或空气不流通发病重。
    (1)农业防治:①收获后及时清除损伤的嫩枝及损伤严重的老蔓,增强园内的通透性。结合冬春修剪,彻底清除病残嫩梢、叶,拾净残屑,带出葡萄园处理,减少病源。②结合培管,深沟高垄,降低园内温度,减轻发病程度。合理施肥,2500千克高产葡萄园,亩施纯氮量应控制,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肥相搭配。
  (2)药剂防治:①春季葡萄萌芽时(展叶前),对结果母枝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以减少果园内病菌来源。②喷药防治,用50%退菌特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或杜邦抑快净52.5%水分散粒剂倍液,或66.75%杜邦易宝水分散粒剂倍液,或泰克600倍液,或氢氧化铜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7∶25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从6月上旬开始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5天喷1次,连续3~5次,在葡萄采收前半个月应停止喷药。为了提高药液的粘着性能,可加入特效王。此外,电生酸性功能水对该病也有明显疗效。
42349.jpg (8.55 KB, 下载次数: 54)
葡萄日灼症
18:11 上传
30381.jpg (11.95 KB, 下载次数: 51)
葡萄日灼症
18:11 上传
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穗上。果粒发生日灼时,果面出现淡褐色近圆形斑,边缘不明显,果实表面先皱缩后逐渐凹陷,严重的果实变为干果,失去商品价值(图4-66)。卷须、新稍尚未木质化的顶端幼嫩部位也可遭受日灼伤害,致梢尖或嫩叶萎蔫变褐色
病因 日灼病多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穗着色成熟期裸露于阳光下的果穗上,其原因系树体缺水,供应果实水分不足引起,这与土壤湿度、施肥、光照及品种有关。当根系吸水不足,叶蒸发量大,渗透压升高,叶内含水量低于果实时,果实里的水分容易被叶片夺走,致果实水分失衡出现障碍则发生日灼。当根系发生沤根或烧根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生产上大粒品种易发生日灼。有时荫蔽处的果穗,因修剪、打顶、绑蔓等移动位置或气温突然升高植株不能适应时.新梢或果实也司能发生日灼。
防治方法 对易发生日灼病的品种,夏季修剪时,在果穗附近多留
55851.jpg (12.7 KB, 下载次数: 58)
葡萄缺镁症
18:15 上传
症状 主要从植株基部老叶发生,初叶脉间褪绿,后叶脉间发展成黄化斑点,多由叶片内部向叶缘扩展引起叶片黄化,叶肉组织坏死,仅留叶脉保持绿色,界线明显(图4-68)。生长初期症状不明显,进入果实膨大期后逐渐加重,坐果量多的植株果实还未成熟便出现大量黄叶,黄叶一般不早落。缺镁对果粒大小和产量影响不大,但果实着色差、成熟推迟、糖分低、品质降低。
图4-68 葡萄缺镁症叶片受害症状
病因 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置换性镁不足,多因有机肥不足或质量差造成士壤供镁不足引起。此外在酸性土壤中镁元素较易流失,施钾过多也会影响镁的吸收,造成缺镁。
防治方法 增施优质有机肥。
在葡萄开始出现缺镁症时,叶面喷3%~4%硫酸镁,隔20~3O天喷1次,共畴3~4次,可减轻病症。缺镁严重土壤,应考虑和有机肥混施硫酸镁1OOkg/亩。
3_9186_ffe6d4dc3782d6a.jpg (22.64 KB, 下载次数: 54)
葡萄蔓割病
18:19 上传
3_9186_fcfc8a9f9180f59.jpg (19.31 KB, 下载次数: 73)
葡萄蔓割病
18:19 上传
3_c.jpg (27.52 KB, 下载次数: 42)
葡萄蔓割病
18:19 上传
英文名&&Grape dead arm
  异名&&葡萄蔓枯病。
  病原&&葡萄生小隐孢壳菌Cryptosporella viticola(Red.)Shear,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葡萄拟茎点霉Phomopsis viticola Redd,属半知菌亚门。
  寄主&&葡萄等。
  危害&&本病一经发生,常连续发生2~3年,降雨多的年份葡萄蔓常枯死。
  分布&&西北等葡萄产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等省。
  详 细 资 料
    蔓割病主要发生在蔓上,也为害新梢、果实和叶片。
  (1)枝干:在蔓基部4~5个节的地方发病。发病初期发生暗紫褐色斑,逐渐变黑、变硬,表面纵裂,周围癌肿,容易折断。在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老蔓上发病较慢。病菌侵入木质部横切病部,可见暗紫色病变组织,呈腐朽状,要二、三年才发生枯死。病蔓生长衰弱,叶片色淡而小,卷缩变黄,多在冬季枯死,或春季发生黄绿叶丛死去。常在新梢抽出两周后发生,引起在绿枝叶中突然出现叶片枯黄的死蔓,被害状十分显著。
  (2)叶片:新梢发病时,叶色迅速变黄,叶缘卷缩,新梢全部萎缩,叶柄、叶脉、卷须常有紫黑色条斑。感染的叶肉出现细小、浅绿色或褪绿的形状不规则或圆形病斑,病斑具有黑色中心。沿叶脉边缘的叶肉皱褶或边缘下垂。沿主脉和第2道叶脉的叶肉出现深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叶柄也出现同样症状。坏死斑点最后脱落,引起穿孔。感染的叶组织变黄,然后变褐色。严重感染的病叶或叶柄引起树叶早落。
  (3)果实:幼果发病生灰黑色病斑,果穗发育受阻。果实后期发病与房枯病相似,唯黑色小点粒更为密集。
    子囊壳球形,黑褐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垫状子座内,顶部有一短颈,开口通向表皮外,壳壁较薄。子囊圆筒形或纺锤形,无色,大小为(60~72)×(7~8)微米,子囊间的侧丝细,有分隔;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为(11~4)×6微米。分生孢子器。埋生于病部组织内,黑褐色,烧瓶状,常数个聚生在轮廊不整齐的子座中。分生孢子器内壁长孢子梗,可产生2种形态不同的分生孢子,均为单细胞、无色。一种为圆柱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5~10)微米×(1.5~3)微米;另一种为丝状,一端略弯曲,大小为(20~24)微米×1微米,这种分生孢子没有发芽能力。
    病原以分生孢子器和潜伏于病部的菌丝体越冬;产生子囊壳的地区,则子囊壳也是主要的越冬器官。越冬后的菌丝于春末夏季温度回升,湿度大时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连同老的越冬分生孢子器,遇雨或吸湿后从孔口涌出孢子角,内含大量分生孢子,由于孢子角混有大量胶粘物质,不能靠气流传播,只能通过雨滴溅散、刮风带雨或昆虫媒介而传播。若天气干燥则孢子角变硬并盘蜷,再遇下雨时胶质物又吸水膨胀,分生孢子再次分散传播到寄主上,有4~8小时的雨露和高湿度,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并完成侵入。蔓枯病菌是一种寄生性程度不高的伤口寄生菌,分生孢子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因此,冬季埋土时枝蔓被扭伤或有虫伤、机械伤、冻伤等部位最容易成为病菌侵入和寄生的部位。病菌侵入后如寄主生活力旺盛,抗性强,则病菌呈潜伏状态,潜育期都需要1个月以上,多数在当年不表现明显症状,待寄主生活力下降抗性减弱时才显症,需经1~2年后才能使枝蔓出现典型症状以至枯死。因此,当年的再侵染就不如其他病害那样发生频繁。
    (1)寄主抗病性:欧亚种葡萄较美洲种葡萄发病,蔓枯病发生严重些,如佳利酿、龙眼、法国蓝等品种,发病很重,有时造成毁灭性的为害。
  (2)气候因素:多雨、潮湿的天气利于发病。
  (3)栽培因素: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层薄、肥水不足的果园,以及管理粗放,虫伤、冻伤多或患有其他根部病害的葡萄树发病均较严重。
    (1)农业防治:①肥水供应充足、合理,田间管理精细、及时,挂果负荷量合理,可保持植株旺盛的生活力增强抗病性。②冬季适时入土,加强防寒保护,尽量减少根、茎部损伤;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茎部蛀虫及其他根部病害,减少病菌侵入的机会。③及早发现老蔓上的病斑,用锋利的小刀将病斑刮除及至见到无病的健康组织,刮后将残体收拾烧毁。发现病枝梢或病果亦应随时剪除,收拾干净集中焚毁。
  (2)药剂防治:①刮除病斑后,用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医用碘酒、S-921抗生素30倍液或21%复生水剂400~500倍液液涂伤口,以保护伤口不再受侵染。②在发芽前喷1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加波美5度石硫合剂。春末夏初,在病菌的分生孢子角分散传播之前,喷药防治,用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主要喷老蔓基部,以后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对可能受侵染的枝蔓再喷药1~2次。
以下是虫害
24244.jpg (15.44 KB, 下载次数: 78)
葡萄透翅蛾
18:28 上传
15207.jpg (14.23 KB, 下载次数: 52)
葡萄透翅蛾
18:28 上传
为害特点 葡萄透翅蛾(Parathrene regalis)幼虫蛀食嫩梢和l~2年生枝蔓,致使嫩梢枯死或枝蔓受害部肿大呈瘤状,内部形成较长的孔道,妨碍树体营养的输送,使叶片枯黄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黑褐色,头的前部及颈部黄色(图4-80 )。触角紫黑色,前翅赤褐色,前缘及翅脉黑色。后翅透明。雄蛾腹部末端左、右有长毛丛1束。卵椭圆形,略扁平,紫褐色。幼虫共5龄。全体略呈圆筒形(图4-8 1)。老熟时带紫红色,前胸背板有倒“八”形纹,前方色淡。蛹红褐色,圆筒形。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葡萄枝蔓内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6月成虫羽化。在7月上旬之前,幼虫在当年生的枝蔓内为害;7月中旬至9月下旬,幼虫多在二年生以上的老蔓中为害。1 0月份以后幼虫进入老熟阶段,继续向植株老蔓和主干集中,在其中短距离地往返蛀食髓部及木质部内层。使孔道加宽,并刺激为害处膨大成瘤,形成越冬室,之后老熟幼虫便进入越冬阶段。
防治方法 结合冬剪,剪除有虫枝蔓,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幼虫。及时清除葡萄园周围的五敛莓等杂草。生长季节,发现被害新梢要及时剪除。葡萄盛花期,即成虫羽化盛期是防治葡萄透翅蛾的关键时期。
在葡萄盛花期为成虫羽化盛期,但花期不宜用药,应在花后3~4天,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0%三唑磷乳油倍液、50%辛硫磷乳油l 000~1 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50%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3 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 l 000倍液、J 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 & ’
受害蔓较粗时,可用铁丝从蛀孔插入虫道,将幼虫刺死;也可塞入浸有50%敌敌畏乳油100~2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倍液的棉球,然后用泥封口。
05638.jpg (10.82 KB, 下载次数: 66)
19:29 上传
分布 葡萄瘿螨(Eriophyes vitis)在我国大部分葡萄产区均有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为害严重。
为害特点 成、若螨在叶背刺吸汁液,初期被害处呈现不规则的失绿斑块。斑块状表面隆起,叶背面产生灰白色茸毛(图4-71),后期斑块逐渐变成锈褐色,称毛毡病,被害叶皱缩变硬、枯焦。严重时也能为害嫩梢、嫩果、卷须和花梗等,使枝蔓生长衰弱。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似胡萝卜,前期乳白色、半透明(图4-72)。雄成螨体形略小。背盾板似三角形,背盾板上有数条纵纹,背瘤位于盾板后缘的略前方,有纵轴,背毛向前斜伸。幼螨共2龄,淡黄色,与成螨无明显区别。卵椭圆形,淡黄色。无蛹期。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多代,成螨群集在芽鳞片内绒毛处,或枝蔓的皮孔内越冬。翌年春季随着芽的萌动,从芽内爬出,随即钻入叶背茸毛间吸食汁液,并不断扩大繁殖为害。全年以6~7月份为害最重,秋后成螨陆续潜入芽内越冬。
防治方法 冬春彻底清扫果园,收集被害叶片深埋。在葡萄生长初期,发现有被害叶片时,也应立即摘掉烧毁,以免继续蔓延。早春葡萄芽萌动时,葡萄生长期瘿螨发生初期是防治葡萄瘿螨的关键时期。
早春葡萄芽萌动时,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硫悬浮剂,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杀死潜伏在芽内的瘿螨。
葡萄生长季节,发现有瘿螨为害时,可喷施50%溴螨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l000倍液、50%四螨螓悬浮剂2 000倍液、5%唑螨酯悬浮剂2 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l 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加沾着剂,全株喷洒,使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
在发生严重的园区,可喷施15%哒螨灵乳油倍液、73%炔螨特乳油倍液、5%噻螨酮乳油l500~2000倍液等药剂。
00890.jpg (11.7 KB, 下载次数: 42)
19:31 上传
41793.jpg (19.52 KB, 下载次数: 59)
19:31 上传
为害特点 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以幼虫取食叶片,常将叶片食成缺刻,甚至将叶片吃光,仅留叶柄,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肥大呈纺锤形,体翅茶褐色,背面色暗,腹面色淡,近土黄色(图4-82)。体背中央自前胸到腹端有1条灰白色纵线。触角短栉齿状,前翅各横线均为暗茶褐色,前缘近顶角处有1暗色三角形斑。后翅周缘棕褐色,中间大部分为黑褐色,缘毛色稍红。卵球形,表面光滑。淡绿色,孵化前淡黄绿色。幼虫体绿色,背面色较淡(图4-83)。体表布有横条纹和黄色颗粒状小点。蛹长纺锤形。初为绿色,逐渐背面呈棕褐色,腹面暗绿色。
发生规律 北方发生1~2代,南方发生2~3代,各地均以蛹在土内越冬。1代区6~7月发生成虫,3代区4~5月发生第一代,6~7月发生第2代,8~9月发生第3代。6月中旬田间始见幼虫,多于叶背主脉或叶柄上栖息,7月下旬陆续老熟人土化蛹,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捕捉幼虫,因此虫树下有大量虫粪很易发现。冬春北方结合防寒和解除防寒翻土时将蛹拣出杀死,南方可在翻树下土时结合挖蛹,消灭部分越冬蛹。幼龄幼虫期是防治葡萄天蛾的关键时期。
在幼龄幼虫期,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苏云金杆菌粉剂3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7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l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二嗪磷乳油1500倍液、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4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l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灭幼脲胶悬剂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倍液等。
11964.jpg (12.03 KB, 下载次数: 56)
葡萄十星叶甲
19:32 上传
分布为害 葡萄十星叶甲(Oides decempunctata)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以成虫和幼虫为害叶片、芽,将叶片咬成孔洞,严重时将叶肉全吃光,仅留下一层薄的绒毛及叶脉、叶柄,芽被啃食不能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土黄色,椭圆形。前胸背板有许多小刻点。两鞘翅上共有黑色圆形斑点1 0个(图4-84)。卵椭圆形,初为黄绿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幼虫体扁而肥,近长椭圆形,黄褐色。蛹裸蛹,金黄色。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2代。以卵在根系附近土中和落地下越冬;1代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为盛期,6月底陆续老熟入土,7月上、中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9月中旬为产卵期,直到9月下旬陆续死亡。2代区越冬卵4月中旬孵化,5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8月上旬产卵;8月中旬至9月中旬二代卵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至l0月下旬羽化,并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冬春季结合清园,清除果园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喷药时间应在幼虫孵化盛末期、幼虫尚未分散前进行。药剂有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4 000~5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
29245.jpg (15.15 KB, 下载次数: 57)
葡萄根瘤蚜
19:34 上传
20743.jpg (16.84 KB, 下载次数: 74)
葡萄根瘤蚜
19:34 上传
布为害 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 vitifolii)主要为害根部和叶片。根部受害,须根端部膨大,出现小米粒大小、加呈菱形的瘤状结,在主上形成较大的瘤状突起(图4-85),叶上受害,叶背形成许多粒状虫瘿(图4-86)。
形态特征 由于生活习性及环境条件不同,葡萄根瘤蚜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可分为根瘤型(图4-87),叶瘿型,有翅型和有性型。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8代,以初龄若虫在表土和粗根缝处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旬产生第1代卵,5月中旬至6月底和9月份两个时期发生最重。有翅若虫于7月上旬始见,9月下旬至10月为盛期,延至11月上旬,有翅蚜虫极少钻出地面。
防治方法 检疫苗木时要特别注意根系所带泥土有无蚜卵、若虫和成虫,一旦发现,立即进行药剂处理。
土壤处理。发现有根瘤蚜虫的葡萄园,可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细土50kg进行毒土处理。
已发生根瘤蚜的葡萄园,在5月上中旬,可用2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l5kg;或利用大水灌溉,阻止根瘤蚜的繁殖。
19214.jpg (10.44 KB, 下载次数: 49)
19:36 上传
11981.jpg (14.73 KB, 下载次数: 52)
19:36 上传
分布为害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分布在全国各地。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芽、叶、果实、枝干及根部的汁液,嫩枝和根部受害常肿胀且易纵裂而枯死(图4-88)。
形态特征 雌成虫扁平,椭圆形,体粉红色(图4-89),表面被有白色腊质物,体缘具有 17对白色蜡丝。雄成虫体紫褐色,翅1对透明,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卵椭圆形,浅橙黄色。若虫初孵化时扁平,椭圆形,浅黄色。蛹仅雄虫有蛹期,浅紫色。茧长椭圆形,白色棉絮状。
发生规律 1年发生3代,以卵在树体裂缝、翘皮下及树干基部附近土缝处越冬。萌芽时越冬若虫开始活动,第1代若虫盛发期为5月中下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陆续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下旬至7月下旬孵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第3代若虫8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盛期,9月下旬开始羽化,交配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冬季刮除枝蔓上的裂皮,用硬毛刷子清除越冬卵囊,集中烧毁。
早春喷施5%轻柴油乳剂、波美3~5度石硫合剂,杀灭虫卵。芽萌动时全树喷布40%杀扑磷乳油l 000倍液,消灭越冬孵化的若虫。
在若虫孵化盛期进行药剂防治,第1代若虫发生期即果实套袋前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常用药剂:2.5%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l500~2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倍液、40%杀扑磷乳油l500倍液、3%啶虫脒乳油l500倍液等,为提高杀虫效果,可在药液中混入0.1%~0.2%的洗衣粉。
47646.jpg (11.01 KB, 下载次数: 64)
19:37 上传
56367.jpg (10.29 KB, 下载次数: 44)
19:37 上传
分布 二星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
为害特点 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在叶背面吸食为害。叶片被害初期呈点状失绿,叶面出现小白点,随着为害加重,各点相连成白斑,直至全叶苍白,影响光合作用和枝条发育,早期落叶。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淡黄白色,复眼黑色,散生淡褐色斑纹(图4-69)。头前伸呈钝三角形,其上有2个黑色圆斑。前翅半透明,淡黄白色,翅面有不规则形状的淡褐色斑纹。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为乳白色,渐变为橙黄色。若虫有黑色翅芽,初孵化时为白色(图4-70),以后逐渐变纤褐色或昔白色。
发生规律 在河北北部一年发生2代,山东、山西、河南、陕西3代。以成虫在果园杂草丛、落叶下、土缝、石缝等处越冬。翌年3月末4月初葡萄末发芽时,成虫开始活动。5月初葡萄展叶后才转移其上为害并产卵,5月中旬第1代若虫出现,多是黄白色,6月中旬孵化的幼虫多为红褐色,第1代成虫在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成若虫。第2代成虫以8月上中旬发生最多,以此代也为害较盛。第2代成虫以9~10月间最盛。
防治方法 秋后彻底清除葡萄园内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其越冬场所。生长期,使葡萄枝叶分布均匀,及时摘心、绑蔓、去副梢,使葡萄园通风透光,减轻为害。葡萄开花以前,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是防治二星叶蝉的关键时期。
葡萄开花以前,第1代若虫发生期比较整齐,可用药剂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l 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2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1 500倍液、80%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亚胺磷乳油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5~7天,连喷2~3次,防治效果较好。
发生量较大时,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黑葡萄膨大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