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社会父母不支持我创业批评父母,就算再垃圾的父母也不能否定

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08:25: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关注微信公众号很庆幸的是,我在成为孩子的爸爸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反思型的父亲了。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认识到沿用父辈们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伤害。我希望有尽可能多的朋友通过阅读我的书《智慧父母育英才》,尽早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思维和行动习惯是多么地不适应,并且通过反复阅读,边学边用,慢慢改变习惯。
习惯的改变,是很难的。父母亲会抱怨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好,抱怨孩子不知悔改,其实,父母亲本人也是如此的。说不定孩子也在抱怨你们的习惯不好,抱怨你们不知悔改。
所里的一位老师曾经出于研究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而去听我给本科生上的家庭教育学。那天讲的是亲子沟通中的基本方法,如我讯息沟通,反映倾听,都是教导父母亲如何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而不是刻板说教或者批评的。课后,这位老师&&她的女儿快十岁了,很不错的一个小女孩&&跟我说:&你讲的这些方式,我觉得很好,我就经常会犯你所说的那些沟通中的错误。&继而,她又说:&关键是坚持起来很困难,估计前两天觉得新鲜就用一下你说的那些方式,过几天之后又成了老样子了。&
这一点我绝对相信。
还有的家长在听完我的报告之后,直接给我下了个判断:&刘博士,你说的都是理想状态,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为什么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吗?我想到了一个运动品牌的广告:anything is possible. impossible is nothing.
但是为什么她认为不可能?
因为她的习惯很深,她成了旧习惯的奴隶,旧习惯让她的家庭问题成堆,但是,她仍然觉得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家庭应有的方式,觉得别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也要这样继续走。
可叹地不可能!
很多人期望方法,技巧,其实,再高明的方法和技巧都很简单,可以在一天之内全部教给你,但问题的关键是:你会坚持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吗?
有很多人读书时,听课时很感动,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但很可惜的是,书读完后,下课之后,一切又成了老样子。原因在哪里?在于习惯。
沿用旧习惯,太容易了;改变旧习惯,就要动脑筋,要狠下心来,要经常反思。
所以,我建议读者能够把我的书《智慧父母育英才》看作一本育儿工具书,看作一个字典之类的东西。时常拿来翻翻。在前言中,我写到:我自己也需要时常翻翻,时常提醒自己,提醒自己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避免自己拿孩子和别人家攀比,避免自己减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发布于日 10:42 |
阅读数(535)
进行一个自我介绍:刘长海,男,山东东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全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银行资助青年学者。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出版专著1部(《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发表教育学论文三十余篇。本书《智慧父母育英才:成功家教的36组密码》是在三年家庭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写作而成的,全书共36个主题,分三篇(智力开发篇,个性修养篇,慎重规划篇),努力给自己,家人和读者朋友提供一个清晰的家庭教育线索,更好地胜任父母亲的职责,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让孩子能够拥有成功,让家庭能够收获幸福。本书《智慧父母育英才》由中央级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由资深编辑廖晶晶老师亲自负责出版事务。本书适合于家长自主阅读,也适合于家长俱乐部或家长学校作为研讨交流的文本。书中没有清晰回答的问题,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刘长海博士工作室,我们将全力为您解答。本书将于八月底正式上市,定价28元。
发布于日 10:39 |
阅读数(806)
我集中两三年的时间,结合教学科研和咨询完成的一本家庭教育学著作,敬请关注和支持!
发布于日 16:11 |
阅读数(727)
自行车放在楼下,中午打饭的时候还看到,下午出门时就不在了.这辆花六十块钱买来的二手车,陪伴我两年了,居然还有人偷.真是太可恶了!我不想为此事生气,只是在想: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人不能用自己的劳动吃饭?是劳动能力不足,还是劳动观念缺乏?作为教育者,我不能不思考!
发布于日 17:20 |
阅读数(1508)
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放过一部碟子:死亡诗社.片子很好,但是我找到的唯一一部比较好的学校教育影片。放给好几个班的学生看。后来发现,其他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放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的内容既与教学有关,也与德育有关,也与教育社会学有关,等等。我估计,在教育系的课程中极有可能会冲突。所以,教育系应该组织一些人来拍摄教育DV,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料库。
发布于日 19:43 |
阅读数(1522)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h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s
Liu-Changha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fashion, or the identity of social behavior, serves as a kind of invisible restraining power in the citizens’ (including the youth) character and making certain behavior choice. As far a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youth’s virtues is concerned, immoral fash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strong obstac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many regulations are imperfect and un-coordinated, such immoral fashions as corruption and “the back door”, pretending to be moral and rejecting any morality at the mercy of money, being cool toward each other, forgett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regarding consuming and entertainment as the very end of the life, are of great influence in social life. And they distort the school and the family both. Such things can be found in school, as knowledge learning has become the core while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neglected for economic benefits, and teachers tend to work for money but not love. In family, parents
their guidance for the youth is self-centered and test-centered. These immoral fashions in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have worked together to get the youth into dishonest, selfish, out of responsibility, property-consuming. To get the youth out of these shortcomings, immoral fashions should be studied systemically, based on which, effective steps can be carried out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may serve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s well.
Key words: fashion, virtue, cultivation
(一)宏观社会风气四种
1、腐败与“关系”
中国历史上向来缺少有力的权力约束、监督机制,也没有强大、统一的法律进行公正裁决,于是政府官员依靠权力进行不当得利的腐败成为中国政治的积患。当代我国着手建立民主制衡机制,严格法令,但民主起步阶段各项制度的不成熟、不完备及腐败之后的奢华的“人之人”的生活足以诱使一批官员走上不归路。由于政府在社会中的示范、指导性地位,官员腐败对整体的社会风气有极大、恶劣影响。一方面,腐败败坏社会道德。腐败者往往头戴“先进”、“楷模”光环,而腹中全是蝇营狗苟、男盗女娼之事,或者可以一边讲“严惩腐败”,一边收下巨万礼金。
另一方面,腐败败坏市场秩序与人们的责任意识。官员腐败与“关系”、情面、裙带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的词语紧密相联。在尚“人治”的专制威权体制中,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尚不完备,而与某个大人物的亲缘、关系、交情便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有力资源;而传统社会中长期的灵活而非制度化生存使托关系、走后门成为一种传统,也成为今天的人们参与竞争的重要方式。而正由于此,“豆腐渣”工程成为近日中国的一个流行语,“豆腐渣”由何而来?此“腐”与彼“腐”是何关系?由于腐败分子的高额提成,公平竞争成为一种表演,工程质量、百姓安危、国计民生从此堪忧,而人类文明史上也多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奇迹。一次火灾居然可以把一座钢筋水泥的高楼烧塌,把20名消防官兵砸死,这难道与腐败无关?孔子曰:“政者,正也。”部分官员的腐败导致了政府信誉的削减;后门洞开,也就否定了大门口标示的“公平竞争”规则,在此情境中,人们无须张扬其独立、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而只须、必须去阿谀奉迎、巴结权贵,或静静地靠在父辈厚实的肩膀上安眠。面对腐败的严酷现实,人们不能不“怀疑自己的道德观念,怀疑学校的品德教育,怀疑正确的人生道路”,社会公正、进取精神、责任意识因此也就难以扎根。
2、道德标榜与拒斥道德
诚实、讲真话、不欺瞒,是世界各国的美德,也是中国人普遍推崇的品质。然而,中国人却在国际、国内面临着诚信危机。中国人一直在说谎,其主流话语的第一句就是谎言——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天之大德曰生”,每一生物体都有其自在的维持自己生存的本能,人自然也不能例外,而他是否可能依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维护生命,在其本性中是否可能蕴含着这种旨在否定自身存在的本能?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但国人却如此说了千年,并且还在言说着,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标榜利他才能得利或才能获得更多、更大利益的机制、话语环境。社会中高扬着牺牲、利他、崇高、英雄的高大完美,而对于个人的不完美、残缺、私心杂念缺少宽容;这种语境从根本上威逼着人们去附议、响应,而把真实的想法隐藏、埋葬或烧光。真实的人们在行动时能达到完美的高度吗?于是响应归响应,口号归口号,在一个公平规则并未确立的国度,“崇高”的谎言铺天盖地而来,最为可怕的是,谎言积攒了千年似乎也成了真理,习以为常的人们大多放弃了思考的权利。
当代社会话语空间由封闭、专制走向开放、自由,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对社会中的道德谎言是一种有力冲击。于是,被长期压抑的人们在新环境中放开喉咙,开始撒野,但他们又“校枉过正”,在道德的领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对道德、理想、崇高不屑一顾,“自由”地开展金钱、权力的角逐,在话语中“自由”地表现其欲望、私心。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是最真实的?是否就是自由的?为帝王之私心服务的牺牲固然不值得提倡,但“人是应该有道德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些也是不应否定的;每个人都可以也应当追求美好生活,但仅有金钱物质的生活真的就是理想吗?
3、人际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
中国人爱家,重视亲情;然而,在中国,家庭成为一种有围墙的城堡,严格地把“自己人”与“外人”分开。在家里,人们亲密无间;在家外,面对外人、陌生人,他们却冷眼旁观。当然,我国并不是没有见义勇为者,如前日中央台推出了12位“百姓英雄”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然而,我国也经常会有令人痛心疾首的见死不救,《好汉歌》的风行正说明社会中侠义的缺乏,说明人与人的隔膜相当严重,人际的和谐、友爱远未建立。
另一方面,人们在关注自己的小日子的同时,对社会公共事务缺少足够的热情,社会责任感缺乏。公共事务与一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公共问题的解决要求每一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自小农社会流传下来的“不出头”、“搭便车”的保守心理,使得公共生活无人组织,无人负责,社会生活如一盘散沙,而一些本不该成为问题的事情(如乱倒垃圾等)也成了让人们头疼的难题。对他人的冷漠、对“众人之事”的不用心,可看作国人性格中的两大顽症;而提出问题并不是为了对某人的人格进行审判,我们必须探讨其后的根源。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法律建设滞后、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最起码可看作根源之一。在“枪打出头鸟”、“出力不讨好”的制度环境中,人们的勇气就消磨、牺牲了。
4、消费至上,纵情娱乐
市场经济时代,商业文化如日中天。商业文化是把人们看作潜在的消费者来塑造的,而这种塑造作用依据大众传媒、网络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人们以富为美,爱钱,向往挣大钱,过有钱人的生活,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有钱。这种为消费而消费、以消费来印证人生价值的取向主导了很大一批人的生活。“做个有钱人”或者“嫁个有钱人”已成为很多人的人生信仰与支柱,不敢想象,在抽掉这一追求之后,他们将如何生活下去。然而,盲目地以占有比别人更多的物质为目标的生活,太过喧闹、紧张,虽忙碌而不充实,虽满面油光但不深刻。
此外,当前消遣、娱乐已成为生活中的一大部分。人们沉迷于麻将、扑克、歌舞,或者其他的休闲、刺激方式,内容可谓多彩,但就其实质而言,在简单的驳杂之下是真实的肤浅与单调。闲暇的扩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而现实的人们拒绝高雅,追求粗俗;拒绝思考,选择从众——这种闲暇并未发挥促进自由发展的功能,不仅未能使其生活得到提升,反而使人生进入一种麻痹、麻木的状态。
(二)学校教育不良风气两种
1、升学主导下的美德教育形式化,德育要求虚化
当前,学校教育是围绕知识教学、考试而组织的。尽管由于“德育首位”、加强德育的指示与政策、改善德育的研究群体呼吁及“世风日下”的大众指责的合力作用,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所体现,素质教育得到话语层面的积极响应,但在教育工作实际及评价过程中,智育(知识传授)无疑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有人这样描述当前教育:
就目前来看,知识教学等于智育,智育等于素质,“一好”等于“三好”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有这样一幅漫画:在公园的一条长椅上平躺着一个叫智育的人,他占据了整条长椅,旁边站着德育和体育。德育躬下身请智育让一个位子,但智育却一动也不动,体育只好在旁边干瞪眼。漫画中讽刺的现象是十分普通的。我当了7年多的毕业班班主任,就常为此遇到种种尴尬。我市为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多年前就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能择优的重点中学仅市外国语学校一所。择优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最近两年来的三好生,再由学校推荐参加考试,于是社会上把每年有几个学生考入市外作为评价全市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指标。事实上,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三好生。怎么办?为了学校的声誉,如果在选拔考试中分数很高但不是三好生的,学校马上让他“火线入党”,补上三好生奖状。这样一来,三好不就等于一好了吗?这些学生无视教师与同学,无视校纪与班规,你又能拿他怎么办,教师的威信何在?德育、体育的地位何在?学校间的不正当竞争,让我班一个评三好时无人投票的奥数精英获得了5份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让那些真正的三好生望尘莫及。于是对北大学生给黑熊眼上泼硫酸的事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要让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我们的社会必须端正人才观,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学校领导必须转变功利主义的思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否则我们将会生产出危害性极大的危险品。
在“只有分数是真的”的学校中,认真开展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真正的表演、作秀,美德成为课堂讲解、记诵内容,成为领导视察时的欢迎仪式,成为办展览、搞竞赛、贴红花。搞形式的学校并不是不知道美德培养要靠全面、持续影响与文化熏染,但德育还是无可奈何地被形式化了,被架空了,这是值得深思的。
2、教育信仰缺失与教育的功利实践
《爱的教育》自其译入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推重,人们认为,教育是爱的事业。爱的源点是教师,教师有爱吗?有多少爱?或者什么是教师的爱?我认为师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关心,关心成绩好的、乖巧伶俐的孩子不能算是师爱,只有当你真正地无条件地理解、帮助那些最需要关心的孩子时,你才是真正地在爱。这种爱,源于信仰,即对事业的坚定与忠诚。古代私塾的先生大多没有信仰,教书是他们科举无望之后不得己而为之业;这种普遍的教育现实,与理想化的儒家教育是异质的,也是在历史上被大儒深恶痛疾的。当代教师对教育有无信仰?他们从教,是否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教师把教育作为职业,谋生手段,从而必然希望保住这一手段,更好地实现这一手段对生活的贡献与产出。在现实中,顺应领导、适合家长能让你保住饭碗;教学能力优秀、学生成绩优异能让你吃得更好。这是事实。在商品社会中的、作为消费者的教师怎么会不为所动?于是,在教育中,学生的整体人格、精神、美德发展不被重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学习态度、是否可教、能否为教师争光。在教师眼里,六十多名学生被分成优、良、中、差,分成好与坏。学生的真实情感与复杂需要被忽视与否定,而且,往往是那些最需要关心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与帮助。在学校里,孩子们承受着教师所进行的分类、所贴的标签,摸索着如何得到教师的表扬、关注,或者如何把教师的关注独占,于是有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了同学之间的防范、攻击。
(三)家庭不良风气三种
1、安于现状、追求享受的家长,能否担当美德示范?
孩子的降生,使两个潇洒的青年增加了“家长”这一角色。教育学者往往在其研究中有意无意地忽略“家长”角色的后发性,而有意无意地把家长角色放大而为身为家长者的人生全部,要求他/她为了子女放弃这些,坚持那些,但现实情况是身为家长者在成为家长以前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了他的职业、爱好及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对于其人生有着更全面、深刻的价值。大量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工作稳定的家长,没有谋生压力,而在其工作中也无多大才能施展空间,只是在“一张报纸一杯茶”,混着日子,生活的大量时间沉迷于柴米油盐,沉迷于扑克麻将,沉迷于飞短流长。这些并不可能因为子女的存在而根本改变,很少有人为了孩子而旧貌换新颜,振奋起来。学生能否在庸碌的小市民生活中发现远大理想,能否在安逸享受中学会严肃地对待人生呢?有人说,当代中国社会中,最累的是学生,但大量学生劳累地学习正是为了以后可以休息。然而,工作真的是为了休息吗?
2、家庭教育中的明哲保身与功利取向
由于法律缺位,个体权利的不发达、无保障,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比较严酷的。个体要在人与人的复杂竞争中保全与发展,就必须有发达的人生智慧,如“不为最先”,忍让宽容,躲避可能的灾难,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在其避难时如乌龟,在其钻营时如狐狸。家长作为生活中的长者,炼就了厚实的龟壳,也发展了较完备的技巧,并以此来教导、帮助子女。一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如有钱、有权;二是告诉孩子一些生存策略,“别人打架的时候,一定要躲开,免得拳头落到你身上”。这种从人生理想到人生策略的全方位呵护、引导,固然是出于子女的爱护,但强调保守、稳妥的人生方式是否是唯一可取的?或者是否就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过的?
3、升学期望与全人关怀的缺失
在国人的功利追求中,读书,通过考试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阶级地位开放的中国社会中,中举(读大学)是社会成员提高、维护其社会地位的核心、合法途径。当代,读书与做官之间已不能划等号,读大学所附带的效益降低,但由于其从发展需要转变为生存需要,民众的高等教育期望提高。高考虽然已不是独木桥,但竞争仍被人们理解的很严酷。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好好读书,考好大学,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管,衣服不用洗,家务不用做(小学扫除时家长前去帮忙,大学生则在假期把脏衣服带回家)。至于子女要吃好的,穿好的,一概给以满足。父母成了勤务兵,任劳任怨,但是否就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尊重呢?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生活沉入读书-考大学的轨道之中,自己无主动设计,同时,什么都不会做,什么活动也不参加,其社会交往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对人生的责任意识也无从产生。
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熏陶渐染,一方面通过其在宏观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对处身其中的年轻人的理想、勤奋、纯洁心灵造成侵蚀、损害、消解;另一方面,又通过其在家庭、学校中的具体表现,作用于学生的人格,如家庭中家长的腐败、钻营、冷漠、粗俗、平庸以及在子女教育中的追求功利、重智轻德、专制作风;学校中的分数本位、德育形式化、以管代育等。此外,家庭与学校生活运作规则的不健全,如重规范轻指导、重他律轻自律、重竞争轻合作等,与产生不良社会风气的社会环境相似,因而也促进了年轻一代对成人行为方式的模仿。
由于以上三点,当前青少年德行问题与社会不良风气呈现较大的相似性。引起研究者关注、教师和家长惊呼、社会各界不满的青少年品德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1、虚伪、两面三刀,不坦诚。教师、家长反映最多的是学生不诚实,当面说得很好听,背后又做得不像话。上德育课,学生说应该爱护花草树木,折花是不对的,而在公园里,他们可能放肆地折花,别人说也不听。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是相当成人化的,与成人社会中的两面派无本质区别。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成人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育中存在要求服从、否定个人自由表达的严格规训语境的威逼的负面效果。
2、自我中心,人际冷漠,无关爱、助人、合作意识。这一点可说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小皇帝”的通病,。在生活中,学生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享受,而无视他人合理需要以及自身行为对别人权益的侵害,更不用说主动为他人分忧,帮助别人做什么事情。“小皇帝”的成长历程使他们头脑中未形成较发达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即个人在家庭、学校、社区中应扮演角色、承担责任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升学考试强调的是个人奋斗、超过与压倒同学,学生在合作方面有欠缺,他们往往不能有效分工,各负其责,遵守规则。
3、生活麻木,无进取、责任意识。由于长期以来生活轨道由家长、教师包办,也由于身边家长、教师的浑浑噩噩的榜样,更由于现实教育中对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的压抑,很多学生形成了“无所谓”、“一切随缘”的态度。这种宿命与麻木心态使得他们可以容忍很多事情,不愿坚决地反对什么,或者认同什么。“无所谓”标志着个体对自我规划权利的放弃,对人生的不负责任,这种过分的成熟让人感到可怕。
4、秩序意识淡漠,缺乏自主约束。自我规划、自我控制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构成,而现实教育在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行为塑造、管理、约束的同时忽视了对个人自主的秩序、纪律意识的培养。中小学姑且不论,置身大学校园,笔者感触良多的就是自习室里的手机声、寝室楼的午夜放歌、餐厅里的插队,于是有人怒骂:“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
5、浪费财富,追求高消费。学校食堂的食物浪费现象几年前多有报道,这几年人们已习以为常,不再大惊小怪了,但每天我们还是看到清洁工挑着两桶剩饭晃悠悠地下楼,让我们不能停止思考。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学生中的高消费、品牌攀比现象。一位老师讲,“看现在的学生穿的是什么,全是李宁,阿迪,我都买不起。”最可怕的是为攀比而消费的普遍心理。青少年急于证明自己的购买力,证明“我可不比别人差”,而很少认真考虑消费的意义以及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
总体说来,青少年中较具普遍性的问题是受到社会风气塑造的。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美德培养,必须深入研究社会风气,在社会宏观系统与家庭、学校的微观系统中,谋求社会风气改善,为美德生成提供优质土壤。在此,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法律规范,抓好党风廉政,发展社会经济,负起政府的道德责任。
在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领导者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政府官员的道德操守、执政方略在其中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这是由政治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示范性地位所决定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与当代中国政府施政纲领中的“以德治国”均据此立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道德责任是什么?笔者以为,作为全体公民利益代表者的共产党与人民政府,应该努力把握公民生活的根本需要与现实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如此才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负起了政府的道德责任。
首先,完善法律制度,落实法治。法治是民主制度的根本保障,依据平等、自由、正义、人道原则所订立的宪法与各级法规从宏观与微观的层面确定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了社会竞争的基本规则,从而确定了民主生活的基本状貌。由人治传统中的依从君主个人意愿的不确定到法治社会中的依据正义法律的确定性,这是民主制度的一种根本性的进步。而社会生活规则的确立,可以说是从根本上保障了公民个人的自主追求与才智施展,有利于公民勤奋、进取、责任、纪律、诚实等美好品质的形成。
第二,抓好党风廉政,完善行政道德。这是我国、我党一直都在抓的工作,但痼疾犹在、久不见轻的现实,要求我们在传统的理论宣讲、榜样引导、批评与自我批评之外另寻新路。笔者以为,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官员聘任、奖惩制度的健全与严格执法,应该被看作一种值得一试的反腐道路。既然陋规、腐败是由传统专制、人治、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社会正义规则无力条件下流传下来的,我们今天必须努力使现实的社会条件与以往相区别,通过现实力量的规约与“批判”来担当“批判的武器”未能充分担当的使命。
第三,发展社会经济,充实国民生活。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经济发展得好,国民进取创业;经济运转不良,国民颓废落魄。 “仓廪实而知礼节”,离开经济发展这一基础,一切道德都是奢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可喜的;然而由于我们是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原朱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的“解决农民吃饭难”的问题,如城市中的下岗问题。这些都要求政府进行综合考虑,大力推进生产,同时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维护、保障每一公民的基本生存权益。
(二)转变教育者观念,建构学校、家庭民主生活方式,促进美德成长。
“教育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这里我指的是教师、家长这些最基本的教育者。“转变观念”,笔者意指教师、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期望与既有人生观念,从而提供年轻一代更好的引导、影响。从教育期望角度,主要有两大基点:其一,教育目标要由“升学”转为“成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读大学,对于绝大多数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而大学文凭也将由于其在年轻人群中的普及从就职的重要砝码变为就职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就职者要进行的是包括品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较量。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必须认识到,“独木桥”其实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金光大道,而在这条大道上,你越是完整地像一个人,就越能脱颖而出。其二,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全人培养”。使年轻一代成为“完整的一代”的教育,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教育,不应是关在笼子里、靠在大树下的寄生的教育,不应是“小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的“小皇帝”的教育,而应是一种真正的“全人”教育。在这种教育里,年轻一代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在自主的、愉快的、丰富的活动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学会进取,学会负责。
从人生观念角度,作为成人的教师、家长应从强调自我保全的、追求安逸享受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反思“人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观念。这一点似乎并无新意。“教师、家长的生活观念是对年轻一代的有力示范,所以教师、家长应当、必须使自己完善起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很多研究者都如此言说着,但言说中有一个根本的错误使这个“真理”不能被愉快地接受,这就是言说中的“德育中心主义”倾向。每个人都应该是主动积极的、开拓进取的、兴趣广泛的、乐观充实的,而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因循保守的、空虚麻木的、忧郁沉闷的;这些是人生的内在规定,而不是由教育者身份强加的限制。当研究者一味地、直截地把身为教师、家长者置于教育者、榜样的位置,而不是启发其作为人的主动追求时,他就犯了一个错误,这种错误使理论不能打动人,因为理论只有深刻才能打动人。这种错误使整个言说与研究事倍功半。
与社会领域中正义制度的确立相一致,笔者主张在学校、家庭中贯彻民主生活方式。杜威指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民主的原则要求得到在生活中的实践,否则,民主社会将不可能实现。因而,在家庭中,家长应学会与子女开展平等基础上的共同生活,以民主的、合作的而不是专制的、溺爱的方式建构家庭文化氛围,引导孩子学会自立、自主、负责、尊重。在学校里,校长、教师应该提供宽容的话语环境,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支持学生的自治,开展民主的班级、学校管理,使学生在自主中学会自主,在负责中学会负责,使“关于道德的观念”切实变为学生的经验,变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当然,在家庭与学校的民主生活中,家长与教师对青少年的价值澄清与引导,是不应放弃而应落实与加强的,教育者应担当生活中的顾问,活动中的同伴,讨论中的对话者与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自律,和受教育者一道建构积极、健康、充实的民主生活。
单光鼐,陆建华主编:《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从教育、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对转型期青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本阶段青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观念发展与行为滞后的矛盾、参与的随机性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著:《聚集新生代:第一代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全面介绍了北京市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指出青少年思想的积极向上、崇尚创新与注重自我发展等特点,也提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引导消费观、恋爱观,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重大教育课题。]
当代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在新的国际背景和秩序中自觉启动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社会经济生活的现代科学化、社会政治生活的现代民主化法制化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现代文明化多样化为基本目标模式或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科技、市场、民主、法治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在不断走近的未来社会中,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成为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人与人社会交往的范围扩大,建立全社会普遍的分工、协作关系;经济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权威垄断走向市场多元化规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个人从家庭、公社、单位中解放出来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活动主体与利益主体,法律作为普遍规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发挥全面规范与调节作用。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的身份得到《宪法》与其他法律的确认与保护,健全的民主选举、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力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在事实层面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代理人。文化、消费生活呈多元发展态势,公民在观念与生活选择上持尊重选择、宽容、理解态度,公民在不触犯《宪法》与法律的空间内自由选择,创造多彩的幸福生活。
科技、市场、民主、法治彻底改变了我国国民的生活处境,同时,也就在根本上改变了国民的存在方式。“人就是人的世界,国家,社会。”身处知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中的现代国民,不再是局限于一家一乡“一亩三分地”的依附于群体、他人、遵从权威、上级的传统宗法成员,而是掌握现代科技、全面投身广阔社会公共生活的、平等、独立的活动主体。他享有受法律保护的个人自由与基本权利,拥有与社会中其他成员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同时,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也平等地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这种人,走出了宗法的阴影,步入了广阔的公共领域;摆脱了对权威的依赖,而实现了个体的独立;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现代公民是独立的而非依附的,开放的而非保守的,自觉的而非蒙昧的——独立、开放、自觉成为在未来社会中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不断走向进步的内在动力。
三、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国民观念状况
“在路上”是对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一种恰当描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过去走向未来的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变迁积极展开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中广泛存在着“旧”的阴影与“新”的雏形。
就产业结构而言,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先进技术等方法,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与日俱增,城市、城镇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包含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上升。但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约大多数,而自给自足、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仍占相当比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带来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初步表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蕴含的本质上的优越性与先进性,然而,由于政企职能关系混乱、经济法规建设不健全等因素,非法经营、不公平竞争现象比较普遍,高效、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还须假以时日。民主、法治已列为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纲领,民主选举、监督机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日趋完备、合理并与际接轨,但在民主初创阶段,传统官本位文化与官僚体制的影响仍相当大,新体制仍有很多漏洞,民主理念与现实做法之间距离较大,政府暗箱操作、腐败情况较严重,公民参政、监督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成为空话。文化领域呈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多元共存,社会生活呈多样化发展,狭隘政治文化一统局面得到扭转,但政府坚持以奉献、爱国为主要内容的一元价值导向,政府对文化的管理与引导仍是强大的,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于能否开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博弈有不同看法,怀疑的态度基本上占主流。
在变化了的生活中,我们形成变化了的观念:新的观念产生,在过去被压抑了的声音得到了表达,旧的观念受到了质疑,在过去被某种力量强化的话语开始接受理性的审视。通观二十年来国民观念的变化,最根本的是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意识的发展,传统所理解的为了集体与国家、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我利益以至个人生命的崇高、神圣的人生不再得到盲目的信任,并且也失去了在大众舆论、宣讲中无可置辩的身份;爱自己、“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在社会各界得到较广泛的认同。有调查结果表明,85%的青年认同“一方面努力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的公私兼顾的人生目的观。
追求个人的美好生活,成为社会中占主流的生活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意识呈现出与传统相区别的特征。在经济领域,人们更加关注利益、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自主创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等追求,但创业与竞争的意识并不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意识,仍有相当一部分成员(主要是在现有的分配结构中处于有利地位者)持有对单位的依附心理,喜欢吃大锅饭,要求国家、单位为个人解决实际问题。在市场竞争领域,由于竞争规则的缺乏,人们于实力的竞争之外,也把相当精力用于“拉关系”,公平竞争的意识尚不成熟。在政治领域,国民关注政府行为,要求政府代表人民利益,想群众所想,能够通过其多方面政策为人民带来福利;要求清官,对政府官员的个人修养仍保持相当关注;然而,由于政治启蒙的不充分,群众的政治意识呈现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注重政府所带来的现实利益,而对民主程序、政府运行机制缺乏全面认识,对民主程序的必要价值不甚明了。在法律意识方面,国民在信任法律、依法维权方面有所觉醒,但大量国民停留在守法、不犯法的传统水平,对于立法的参与一方面缺少畅通途径,一方面也没有主动意识。在道德、生活选择领域,人们有了相对传统较宽容、自由的选择环境,有的成员在时代变迁中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丰富生活(如青年志愿者),而有的成员则把对幸福的追求定位于狭窄的个人欲望与个人中心的生活中,或者把权与钱作为人生的主轴,或者把个人的感受(愉快、苦闷、孤独等)夸大为人生的全部,社会生活因而在总体上呈现驳杂的多元状态。
对转型期国民观念作一综合认识,可以认为,转型期复杂、多元的观念体系中,有先进而有待发达的,有落后而大量残余的,具体表现在:独立性不足与依附性残余;进取性不足与守成性残余;理性不足与蒙昧残余。笔者以为,在转型的今天,国民已开始从整体主义的束缚中走出,进入尊重个人独立性与主体发展的阶段,但这还是相当不充分的。
发布于日 15:24 |
阅读数(5387)
the whole person
actualizing tendency”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actualizition
significant learning
personal significancemind
personal involvementself-initiatedpervasiveevaluated by the learner
a “jug and mug” theory of educationteacherfacilitator
3student contracts
4searchers
9encounter group
[1]Carl Ramson Rogers. On Being A Person, 196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51;& A Way of Being, 1980; Freedom to Learn,1969;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1983.
[2]().[J].[J].,1984,(2).
[3]..,1998.
[4]..,2000.
[5]..,1995.
[6]...1998.
Cain, D. J. Celebration, reflection and renewal: 50 years of Client-Centered Therapy and beyond. Person-Centered Review,5 (4),357-363,285
Rogers, C. R. (1957) .A note on “the nature of M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3),199-203.49
]Rogers, C. R. (1961) . On becoming a person. p. 26.jiang 54-55.
Evans, 1981, p.5.
rogers, 1961, p.188.
rogers, 1961,p.189
rogers, 1961,p.189
7,pp.395-396
[J].,1984,(2).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p.
1983148203
1983127200
发布于日 15:23 |
阅读数(2417)
教师如何开展品格教育?
杜时忠 刘长海
摘要:当前,教师有责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品格教育。开展品格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的品格教育课程,更要把品格教育整合进所有课程,融入班级建设过程之中。具体来看,品格教育可通过良好团体建设、角色扮演、品格讨论、社区服务学习与小组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开展品格教育,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教育观,立足学生实际,制订可行计划,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并且要调动学生的自觉反思与发展的主体性。
关键词:品格教育 教师 开展
品格教育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一般来讲,品格教育是指以培养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增进其作为一个有效的道德主体来生活的能力为直接目的的教育。被列入品格教育内容的有友爱、信任、宽容、尊重、理想、责任、自信、自尊等适应现代社会与个体发展要求的人生品格。
品格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兴起,是教育界对青少年越轨、犯罪以及少女怀孕等不良问题的积极应对,也是对价值澄清等德育方式偏重道德认知发展而不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品格培养的缺陷的有力纠正。品格教育二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作为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它可以帮助教育者较好地负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指导的责任。笔者以为,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形势下,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品格教育,认真对待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抓住青少年期这一品格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引导与规范。在本文中,笔者拟就视野所及的范围,关于“教师如何开展品格教育”这一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教师必须开展有效的品格教育,这既是党和政府的倡议,也应该成为教师群体中的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品格教育才最合适、有效。
人们可能会直觉地想到开展直接的品格教育课程,通过每周一至两节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直接的品格教导。这种直接的品格教育,当然是可行的,有其积极价值的,如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较深入的讨论,从而澄清与纠正学生的认识;但我们不能把品格教育课(一般学校的德育课)的作用过分夸大,更不应把品格教育的范围局限于“开一门新课”。正如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中所指出的,直接道德教学并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都在进行着道德教育,而这种间接而生动的道德教育对于德育目的的实现来讲才是更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切教育都可以是品格教育,一切教育时间都应该是品格教育时间”的结论,具体到教师的工作中,有如下两条建议:
其一,把品格教育整合进所执教的课程。我国有着重视“文以载道”的教育传统,很多课程就有其明确的品格教育目标,如爱国,勇气,诚实,责任等。中小学生语文、历史教材及其他读物中的很多故事,就充满着各种正面、反面的品格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文中所体现的道德、品格问题而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在已有课程之外开设新课,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会有礼貌地倾听其他同学发言,遵守讨论规则,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些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勇气、尊重、合作等品格的培养过程。由此可见,品格教育的时间并不难找,关键是要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的教育性,重视对学生的品格引导。
其二,把品格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之中。班级建设是通过教师命令、学生遵命的形式进行的,还是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自主规划的形式进行的,这一点对于学生品格发展来讲意义重大。班级管理民主化,这是杜威以来的教育研究者非常重视的变革内容。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持信任态度,改变传统的发号施令的作风,而是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参与规则制定与纪律维护,变约束性的纪律为促进发展的建设性的纪律,使班级成为一个共同决定班级运作与目标的共同体。如有的教师建立“教室任务表”,让学生就教室清洁工作进行分工,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清洁与健康的关系的思考、形成良好的清洁意识以及学会分工、学会负责等。教师要对这种民主管理有信心。美国学校的教育实验表明,当学生有权管理学校与课堂时,他们很少会捣乱,而是倾向于对学校、课堂事务负责;当学生能在学校立法中发表意见时,他更倾向于尊敬服从这项法律。
现实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提示我们:在品格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概念化、形式化的道德教育思路,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采用更加灵活、多样、更具吸引力并因而更有效的教育方式。结合西方品格教育经验与中外道德教育传统,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良好团体,构建积极的品格发展支持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表明,学习氛围对学习有着重大影响。在同学交往较少、师生关系冷淡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担心自己的发言、尝试受到嘲笑,因而在课堂活动中忧虑,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当学生处于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时,他的恐惧感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他的学习就能从容而高效。这些研究对于品格教育来着同样适用。
教师要采取适宜方式,改善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师生关系,尽早在同学心中创造一种强烈的班级团体意识。通过同学自我介绍的游戏与活动使大家互相了解;通过语言与实际行动,强调每个人都是班级团体的一个有价值的成员,都能够为班级发展做出贡献;师生共同进行班级管理,提供学生为班级发展负责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负责能力表示信任,对学生的创意加以激励,并适时提供指导。事实证明,在开展一系列的团体建设活动之后,学生们发展了高水平的相互信任与共同志趣,这使得他们能相互尊重、关心,对集体负责,希望能帮助团体发展。
2、采用角色扮演,吸引同学积极参与教学;
必须认识到,存在品格问题的学生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是“不知道如何做”。通过角色扮演,把学生引入一定情境之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进其对品格的理解,同时也提供了实践良好品格的机会。角色扮演的基本过程是让学生进入一个特殊的情境,表现故事中主人公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体验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当前一些教材中很注意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如麦克菲尔的《生命线》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同伴遇到问题,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同时,教师自主创新的空间相当广阔。如在与学生讨论公平时,有教师安排几个学生表演了一些反映性格歧视、收入差距主题的片断,其他同学对这些场合是否公平做出判断。在学习尊重与交往技能时,让学生构想“你想从邻居那儿借餐具,你会怎么做”,能够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礼貌、尊重的价值。
3、进行品格讨论,并有意识地把品格话语引入班级日常生活;
真正的好品格是与理智相联的,品格教育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对品格的积极思考与判断。引导学生就道德困境、现实生活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澄清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思考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道德思考,提高其判断是非、面对生活的能力。
熏陶或陶冶,在个体品格发展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使用尊重、理解等品格话语,或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的形式使这些词汇让同学喜闻乐见,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主题,并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话语体系之中。一位教师这样介绍她的实践:我在班级讨论中尽可能地使用品格话语,如当讨论声音太大时,我有时会说“闭上眼睛,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对你的发言有足够责任感。如果是的,你很棒;如果不是,考虑一下你现在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当我们在大厅走动时,我会不时地提醒学生对学校中的其他人表示尊重,小声说话。过了一段时间,使用品格话语就成为自然的,学生也开始用它们。当我们制订班规时,学生们用了很多品格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4、开展社区服务学习、小组学习,提供实践分工、合作、尊重与负责的机会;
服务学习或社区服务学习是一种课题中心的学习形式,它提供儿童直接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可以在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社会条件中理解社会知识。如果得到良好实施,服务学习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会认知,理解社会问题,较充分地加入社区发展之中,发展公民品格、责任意识以及其他积极的品格。
小组学习是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小组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当学生作为小型的、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成员而对其学习的评价是依据小组中所有成员的进步而进行时,他们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增进成就感与自信,发展对同学的尊重与关心。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包含着品格教育的丰富价值。
要开展积极有效的品格教育,教师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品格教育观念。
当前仍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品格发展所负有的不容推卸的责任,把自己的职业仅仅定位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甚至应试指导。这种观念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是不利的。教师必须认识到:知识教学并不能确保人生幸福,也不能保证学生一定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人(马加爵事件就给我们敲响警钟),以良好品格统率科学知识,才是现代公民的应有素质。同时,很多教师往往是在发生了学生欺骗、违纪之后才教导学生诚实与尊重;这种教育,停留在约束学生不违纪的水平,缺乏对学生的积极、建设性指导,没有关注学生的健全道德思维方式、品格观念的形成。教师必须赶在不得不处理不良行为之前培养学生对好品格的向往,引导学生在品格领域的自主发展与建构。
其二,品格教育要建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品格教育应该及早进行,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早期品格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教师在开展品格教育之前对自己的小学一年级的班上的学生进行调查,让每位学生对尊重、责任、信任、公平、关爱等品格进行界定,并提供他们认为体现了这些品格的例子。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这些品格,但他们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能够对具体行为判断是非。这就提示教师,必须分析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如果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品格的概念灌输,必然会产生囫囵吞枣的不良后果。
品格教育的重点是要解决“做不做”的问题,知行统一是实现品格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要做到知行统一,教育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针对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实践,在积极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品格。在这方面,教师有必要发挥创造性,编制立足本社区现实的校本课程,因为统编的教材所能提供的只是较宏观的案例,而很难准确地反映当时当地的问题。
其三,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计划。
在品格教育开始之前,要明确每一单元的目标,依据目标选择可用的信息资源,划出相应的时间,确定不同时间的活动任务。同时,要把评价也列入计划范围,依据对教学要引起的学生情感、观念、能力等方面变化的设想,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定向的观察与反思,并进行不断的调整。
在制订教育计划时,既要勇于设想,又要立足现实。教育本身是充满创造性的过程,而且扎根现实的品格教育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形式化”德育的陈规,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但这种大胆的设计应保持现实、冷静,不要太过理想化。常见的错误可能是缺乏耐心,期望通过自己的几节课的苦口婆心使学生品格发生质的飞跃,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品格发展的渐进性特征。
其四,品格教育要争取各方面力量尤其是校长与家长的支持。
品格教育涉及面很广:一方面,品格教育要求学生能得到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实践、参与机会,这意味着要求得到校长、家长、政府、居委会、商场以及其他人员的配合;另一方面,品格教育的开展必然削减学生用于知识学习的时间,这意味着教师要就品格教育的合理性与家长、校长展开对话,争取他们的理解,其核心是努力改变人们头脑中“一切为了升学”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转而关注学生人格的整体完善。事实证明,如果校长、家长对品格教育不理解、不支持,品格教育很难真正展开,即使开展也倾向于形式化与失败。
其五,品格教育要调动学生的自觉反思。
真正的良好品格是自律的,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而这一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学生品格发展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品格教育方式的丰富性、目标的现实性与对学生发展水平的适应,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的自觉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是必要的。反思或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以及自己的行为,借以发现存在的不足,寻找提高自我的方式。依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调动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最常见的如要求学生写作关于人生设计的作文、日记、社区服务记录,就某一人生问题展开讨论等。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强调“日三省吾身”、“静坐常思己过”就是一种自我反思,这些传统是值得品格教育借鉴的。
参考文献:
1Gloria Rambow Singh, How Character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Grow, http://www.ascd.org/author/el/2001/october/singh.html
2Marvin W. Berkowitz, Education for Character and Democrac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http://tigger.uic.edu/~lnucci/MoralEd/articles/berkowitzdemocr.html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5、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杨韶刚.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
How should Teachers Implement Character Education?
Du-Shizhong, Liu-Changhai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character education(CE) is of great necessity in our society. To be run effectively, CE must serve a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al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detai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ole-playing, moral discussion, service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 can be beneficial. CE teachers should work actively, plan realistically, and the support from the headmaster and parents, the active reflection of the students, is important, too.
Key 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er, implement
发布于日 15:21 |
阅读数(2849)
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Comments on the Spati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Dewey’s Viewpoint and its Value
Liu-Changha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Dewey points out that the moral aim and the special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democratic society i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qualified citizen who is ready to take up his/h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serve 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common life.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 should be adopted as the final criter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mor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Educator should always look on the child as a whole citizen and each educative attempt should help him/her understand his/her social relationships sensibly and defend them responsibly. Every aspect in school education, such as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the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textbooks, should be well-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moral principles and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character. Dewey’s thought greatly broad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strongly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Dewey’s viewpoint is of great value in helping us to understand moral education better and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more smoothly. In detail, we can see its value in the following points: 1)the aim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locat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citizens rather tha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virtues, and morality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entirety of self-serving and society-serving, while society-serving should be accepted more commonly.2) every aspects of school life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 which means the direction-change of the ethical emphasi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social values of each cours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Dewey’s viewpoint on moral education, the spatiality of moral educationcitizen
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已成为德育理论研究者的共识。那么,德育理论有没有问题?如果理论没有问题,为什么大批德育理论的专著、论文并没有很好地改变现实中德育地位尴尬、学生德行堪忧的状况?如果理论有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这是几年来一直困挠我的一些问题。近日研读杜威教育论著,收获良多,而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1]在此,笔者试图从道德教育的广度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整理杜威德育思想,并提出“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没有问题?”这一问题,供同仁讨论。
1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杜威德育目的观
2学校生活的整体改造:杜威德育手段观
3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
[1]&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158页
[2]& 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第86,91,100页
[3]& 同[2],第158页
[4]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76页
[5]& 同[1],第145页
[6]& 同[4],第378页
[7]& 同[2],第252-274页
[8]& 同[2],第158页
[9]& 同[2],第101页
[10]& 同[4],第372页
[11]& 同[1],第143页
[12]& 同[1],第145页
[13]& 同[1],第149-152页
[14]& 同[2],第143-146页
[15]& 同[2],第109页
发布于日 15:20 |
阅读数(3885)
强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发展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当前美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发展迅猛的一种学习形式。实践表明,它对于促进品格教育、公民教育等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都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有论者指出“要使年轻人掌握成为主动负责的公民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是一种最佳途径”。笔者认为服务学习这一学习形式对于加强我国高校中的社会实践教育,有重大启发意义。
一、服务学习的含义、要素与形式
与中国文化中长期延续着心忧天下、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传统相似,美国文化中也有着关爱邻里、服务社会的美好传统。美国的学校一直以来也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包括个人自发的志愿活动,学生团体或学校组织的服务项目以及正式的与普通课程学习相联的服务活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与社会比以往更加重视青少年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要求学校在培养良好公民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求学校不仅是知识经验传播的中心,更要成为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承担责任、乐于服务等良好习惯的场所,这就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对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对于学生发展的多种教育价值,于是,服务、志愿服务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重视,一些学校把志愿服务的时数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指标,另有一些学校努力把社区服务更紧密地与普通课程相联,“服务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受到欢迎,尤其是2002年布什总统发表“一生志愿4000小时”的倡议之后,服务学习的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
从广义来讲,学生所从事的一切服务活动都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产生影响,因而所有服务活动都可看作是服务学习。但严格意义上的服务学习更强调服务与课程学习的紧密联系。依据1993年制订的《全美及各州服务条例》,服务学习应该这样被理解: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加切合社区需要而精心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从而实现学习与发展;服务学习可以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进行,依据组织者的不同可分为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与社区(社区机构与社区团体)组织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服务学习是学生的课程中的有机部分,并且能够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在服务学习过程中必须提供学生特定的时间开展对服务经验的反思。
简言之,服务学习力图通过服务社区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在此过程中,服务与学科教学是直接相联的,学习与服务并重是服务学习的最重要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学习的两大要素。首先,服务学习的主体部分是社区服务,即教师与其他组织者针对社区实际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某种服务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与修正的过程。其二,服务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精心设计的服务活动有其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开展实际服务之前学生应有关于问题的背景、历史与相磁政策的预先了解,在服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反思,以充分实现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
服务学习有两大基本形式: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与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community-based service-learning)。两者是大同小异的,它们都注重教育与引导年轻人:所有的服务学习都是在社区中进行的、切合社区社区实际需要的;在活动过程中都提供学生特定的时间对活动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等反思活动;活动过程都包含着丰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形成关心他人与服务社会的品格。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直接融入学生的整个课程之中,可以促使学生直接应用课堂上学到的概念与理论;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首先着眼于社区团体本身的旨趣,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某一领域的活动,如资源回收、老人看护等。本文主要讨论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
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按其参与者规模来讲可分为班级服务学习、班级联合服务学习、学校服务学习、学区服务学习乃至全州的服务学习。美国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服务学习可以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中进行。在小学,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史迹保存与资源回收项目来发展对学校与社区的认识,可以利用数学与绘图技能设计上学与回家路线。在中学,青少年可以利用各方面的知识研究如饥饿这样的问题:利用科学与地理学知识计算当地农作物产量与降雨量;利用数学知识计算个人与群体的营养需要,计算食品加工的效益;利用公民、社会课知识分析政府对此问题的政策。
尽管服务学习通常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相联,并且服务学习必然会丰富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学习可以与各种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如一个社会课教师发现本地的纪念碑失修,设计了一个项目,让学生通过采访社区有关人士、查阅资料等方式思考如何修理,向当地政府上交提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当地历史,学会为公众创造美好环境,加深其社会认识,以及学会文物维护技能。某城市的科学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生物与农技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建设了一个社区庄园,学生们还开了一间蔬菜铺,这样他们就可以实际应用数学课、经济课上学到的东西。
二、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分析
美国教育多年的实践证明,服务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社区以及学校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具体来讲,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如下方面:
(1)增强学生的社区参与,密切学生与社区的联系;
服务学习促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学会处理实际问题,学会为社区提供积极的服务,能够体验成功,体验与社区成员合作、交流的快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归属与尊重的需要,形成了学生对于社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2)改善学业成绩,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品质;
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中心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规划,积极尝试,努力调动与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技能,能够通过实际的问题解决、服务社区去理解概念并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这种主动学习的经验,使课堂学习有了实际价值,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学习者;而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会促进普通的课程学习。
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从事各种职业的社区成员建立联系,如学生会采访与协助社会工作者、科学家、停车场管理者、政府公务员、医生以及其他人士。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学校里所学的内容如何与各种职业相联,可能形成多样的职业期望,同时对于如何实现梦想会有更切实的认识。
服务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复杂任务的能力。为了清楚地认识问题,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进行索引,不断做出决定,面对新问题,其思维的系统性与独立性、创造性均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完善品格,改进社会行为;
服务学习可以看作是品格教育的有效方式。服务社区的过程能使学生从一个消极的消费者、接受者变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提供者。在服务中,学生学会负责、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学会不让需要帮助的人失望,不打击别人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学生发展起服务精神,养成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或品格。另一方面,服务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与高危行为,减少学校中的违纪现象。
(4)加强代际沟通,优化社区人际关系;
服务学习提供了使年轻的学生与成人一起为解决社区问题与改善生活质量而努力的机会。在一道面对挑战、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学生与成人开展有意义的对话,发展彼此的信任与尊重。他们认识到大家都有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与意愿。学生学会冷静客观地思考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抨击与否定现实;学会理解成人的价值观、处世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叛逆。成年人认识到年轻人是积极的、有活力的伙伴,而不是消极、颓废而标新立异的“新人类”,逐渐认可年轻人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这种交流的达成,能够促进全社会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学校中,由于服务学习的广泛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更加丰富、平等而和谐,教师与学生都备受鼓舞,学校整体气氛因而更活泼、更有吸引力。
三、服务学习的基本原则
当然,以上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要求组织者进行精心的策划与实施。实践表明,要使服务学习取得良好效果,项目的设计与开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这里,笔者将不同研究者所提示的服务学习原则归纳如下:
(1)学生们从事的服务活动应该是对社区有真实意义的;
学生们进行的服务活动可以是多样的,但必须遵守一个基本条件:服务必须是真实的,它必须能够满足学校与社区的真实需要;服务的成果,应该是能够被社区成员看到并认可的。
(2)服务学习应该有一定的持续性;
作为课程的有机成分,服务学习应有一定的连续性,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服务习惯的成长以及社区成员对服务学习的认可。实践经验表明,每学年至少40小时的服务活动对于学生与社区来讲是必要的。
(3)学生在活动的所有阶段都应该是领导者。
在服务学习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的——“被委于重任并且相信他们能够完成”——这一点,对于服务的成功来讲很有必要。因而,有必要使学生在活动一开始就参与进来,即学生要参与计划、实施与评价过程。只有当学生们不是被告诉说他们要在社区中做某件事,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在社区中做点事的时候,学生才会自由而自觉地对服务项目本身负责,把服务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民主责任。教师与其他组织者在活动中可以担当促进者,使这些工作成为可能,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成人。
(4)服务学习应该有明确规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们进行的服务活动应该与他们的课程有紧密的联系,能够拓展、深化或实际应用课堂上学到的或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等领域,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协调。服务学习的参与者(学生)与相关人士(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白并认同活动的目标,以促进教育因素的一致性。
(5)准备与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必要环节;
学习目标的达成是通过精心的准备与反思(讨论、写作、阅读与观察等)以及活动本身而实现的。实际工作之前应该有必要的培训,包括学习者对目标的确认,对问题的背景与历史的了解,以及服务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角色意识的培养,还包括学习者团体精神的建立与组织建设——这对于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必要的。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与观念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分析概念,评价经验,形成观念,并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灵活地开展服务。反思必须有明确计划,而不应被视为可有可无。
(6)服务学习应系统地开展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对于服务学习来讲结果评价当然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全面认识该项目的教育价值,并为以后的项目开展提供借鉴。但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开展过程评价更有意义。过程评价包括对项目开展的详细记录,包括学生们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社区成员是否满意,学生的反映如何等。过程评价本身带来的好处是活动的改善,过程中体现的信息提示人们进行必要的修改,有利于预定的学习目标的达成。
四、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启示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传统,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更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在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为国奉献的多,而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发展的少;学生从事的实践中公益性、一般性的劳动多,而切合或贴近学生专业的少;社会实践一次性完成的多,长期坚持、系统开展的少。笔者认为,这些特点对于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有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而美国教育界提出的“服务学习”理念对于我们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有积极启发作用,其启发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1)应增强对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认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化、学习化。
尽管我们经常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舞台,但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主要是在密切学生与社会联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同与参与等方面来讲的,而没有很细致地分析社会实践对学生的言语表达、组织协调等各方面能力以及自尊、宽容等品格发展的影响,分析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知识体系变化。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看作是学生回报社会的行为,把组织社会实践当成辅导员的任务,专业教师不愿参与;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排斥心理,把社会实践看作可有可无,这两点与人们对社会实践之综合教育价值的忽视不无关系。必须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对于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性要求,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发展,能够也应该与各学科的教学建立有机联系。各学科教师应努力认识学科知识的社会效益,积极组织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专业学习,使社会实践成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学习形式。
(2)社会实践教育应实现专业化,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之中。
服务学习的基本形式是由各学科教师组织的融合专业性与服务性的项目,这一点,对于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大学教育尤其有启发意义。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应由归属于辅导员工作转为以专业教师为主、由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承担的操作模式;社会实践应成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由专业教师进行设计,确立其专业化的学习目标与品格发展目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健全专业情感。
(3)社会实践教育应实现常规化,定期而系统地开展。
服务学习提示我们,能够发挥社会效益与教育价值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基本同义)是定期而经常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也应具备长期性、经常性即常规化的特点。新时期团中央、教育部提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这一社会实践形式,笔者认为这是必要的,但“三下乡”不应被看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唯一形式,甚至也不能看作是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理由有三:第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并不限于暑假,双休日、节假日以至平时下课之后的时间学生都可以拿来进行符合个人兴趣与专业需要的社会实践。过分强调暑期社会实践,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实践的多样化。第二,“三下乡”的内容集中于文教、科技与卫生三个方面,这可以发挥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很难充分运用到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而这与大学教育集中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的目标难以统一。第三,“三下乡”社会实践往往是一次性完成的,但不能高估这种实践的社会效益。贫困农村的卫生状况、生活方式的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求人们进行持续的系统的努力,为期十天的“三下乡”往往只能热闹一下,难以真正改变什么,也难以形成学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笔者认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期进行的过程中定期进行城市或邻近农村中某一项目的实践活动,可能会有更大的价值。
(4)社会实践教育应实现制度化,以严格程序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
当前一些学校在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时,往往用组织了一次晚会、上了几天课、搞了几次宣传为尺度,这种评价不是专业化、常规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应有的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教师必须依据所设定的专业目标,考虑学生在进入工作场所之前应有怎样的知识、技能与团体建设的准备,开展必要的培训;运用系统的综合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的发展进行记录与分析,随时调整活动计划,以充分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其实就是要求社会实践的开展有章可循,实现制度化,而不再是无所用心的随意为之。
(5)社会实践教育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成长为自主的公民。
很多学校在组织“三下乡”活动时,基本上是团委定主题、辅导员拿方案、学生听指挥,这种运作模式不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负责精神的发展;这种模式可能在一年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管用,但不可能适应常规化开展的社会实践。如果一项长期的项目中只有教师想办法、发命令,学生只是被动服从,这一项目不会持久,而且教师将身心疲惫。要培养积极有为、主动负责的新型公民,社会实践教育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项目的选定、实践的实施与评价等环节要落实民主管理,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George.W.Bush.
[2]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Students in Service to America, Washington, D. C.,2002, http://www.studentsinservicetoamerica.org/download/guidebook.pdf
[3]Grant Reeher and Joseph Cammarano(1997).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deas and innovations in political learning, Oxford: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4]Cogon, J. G. and Derricott, Ray(1998).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Kogan Page Limited.
Leslie Lenkowsky. 16 Schools Receive National Honor for Link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http://www.nationalservice.org/news/pr/041802.html
George.W.Bush.
A Study on Service-Learning’s Enlightenment
on Social Practice in Higher School
Liu-Changha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Service-learning is nowadays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field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rvice-learning is a method whereby students learn and develop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oughtfully organized service that is conducted in and meets the needs of communities and it has the educational values of increasing student engagement,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building character and constucting positive partnership in the community. The enlightenment of service-learning on social practice in higher school is that social practi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educationally, professionally, regularly.
Key words: Service-Learning, social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 enlightenment.
发布于日 15:18 |
阅读数(1967)
&&&&1&&&&&&&&nbsp&&&页码:1/5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44
评论数量:17
访问数量:11585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不支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