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最容易患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职业有哪些?由于工作压力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领域创业,有哪些切入方式?_36氪
市场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品牌广告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企业创新合作,请您联系: corp_
地方合作,请您联系: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1. 新融资求报道 2. 新公司求报道 3. 新产品求报道 4. 创投新闻爆料
36氪APP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浅谈应用心理学知识做好我监当前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_其他论文-人大经济论坛
您的位置:
浅谈应用心理学知识做好我监当前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
[摘要]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改造罪犯的场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做好罪犯心理健康工作,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监狱工作的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罪犯构成变化,当前押犯心理状况、常见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产生及原因、心理矫治的三个方面浅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罪犯 心理健康
罪犯作为特定社会人群,由于生存环境和面对的问题较之常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心理健康状况与常人也有很大差异。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决定着其外在的改造表现,而且关系着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改造效果。
一、当前在押罪犯的心理状况调查
目前,我监在押罪犯总人数为3000余人,犯罪类型为五大种类,89种罪名;被调查罪犯共500人,犯罪罪名及人数分别为:强奸罪50人,故意杀人罪55人,贩卖毒品罪50人,盗窃罪65人,抢劫罪60人,拐卖妇女罪45人,故意伤害罪60人,职务犯罪30人,诈骗罪50人,绑架罪35人。
调查结果显示,在押犯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比较明显,占调查总人数的52.3%,主要表现在忧郁、心烦意乱、孤独伤感和消极悲观等。其中恐惧、焦虑、情绪不稳定者占14%;人际关系障碍者占13.8%;不认罪、不服判、敌对、不服管教者占6.7%;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罪责感、屡教屡犯者占7.2%;担忧释放后生活无着落者占8.5%,伪装疾病、企图保外就医者占2.1%。经调查分析,在押罪犯中可以确诊患有心理疾病或异常的约占在押犯总数的35%。
二、罪犯常见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
1、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罪犯的思维具有偏执性、闭锁性、直感性和怪异性等特点,他们常常以错误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对待和处理与他们相关的人和事,以偏概全,片面极端。例如罪犯李某跟家人要钱,妻子不但没有给他寄钱,还在信中埋怨了他几句,他就认为全家人都恨他,不要他了,于是产生了自杀念头,想离开这个世界。
2、反常,兴趣减少。罪犯入狱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产生反常、兴趣少等心理问题的现象比较多见,这是很多严重心理疾病产生的第一步。例如,罪犯张某以前很讲究个人卫生,包组干警发现他突然变得不愿意理发洗澡,也不更换衣物,物品随手乱放;罪犯吴某原来生活节俭,而现在变得挥霍浪费;罪犯刘某过去性格开朗,爱好吹口琴,现在对此毫无兴趣,表示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非常容易触景生悲,等等。
3、性格失常,希望减少。主要表现为:原先比较和群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不合群;原来能够与其他罪犯正常相处的人,忽然变得出言不逊、不讲道理;原先做事挺自信的人忽然变得易伤感、自我贬低、缺乏自信。如罪犯张某,因竞争积委会和小组长落选,便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干什么都不行。罪犯产生性格失常、希望减少现象后,容易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不论做什么都做不好,为此常常忧郁悲观、意志消沉,甚至有万念俱灰之感。有时候他们也试图努力,却感到举步维艰,没有勇气和毅力付诸实施,因而感到失望和无助。
4、情绪异常,精力减少。患者的情绪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为情绪高涨,喜欢与人争执,常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事;有的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觉得生不如死,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有的情绪极不稳定,哭笑无常,甚至打人毁物;有的反应迟钝,对周围的事情不关心;有的焦虑不安,好像有大祸临头;有的任性放肆,爱出风头,感情多变,具有表演性,易受别人暗示等。患者总是和自己及别人暗暗较劲,使精神过于紧张,造成肌体自我调节失控,感到全身怠倦无力、疲惫不堪、力不从心。
5、行为障碍,自信心减少。患者小动作增多,举止迟钝,生活懒散,收藏无意义的物品,或随身带些不必要的东西,自我估价过低,妄自菲薄,自惭形秽,逢人退避三舍,遇事踌躇不前,常自卑、自责、后悔、内疚。如罪犯张某,因为腿有残疾,老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整日烦恼不已,常常无意识地眨眼、抽鼻,并拒绝和别人交往。以上类型的罪犯虽厌倦监狱改造生活,却又恐惧出去的日子,因而陷入两难境地,常有自杀念头,又顾虑重重,想死又怕死。
6、敏感多疑,记忆力下降。患者性格敏感,内心多疑,有很大心理压力,精神恍惚,记忆力下降明显。如罪犯曹某,有时变得敏感多疑,认为别人一言一行都是针对自己,对民警的讲话对号入座,甚至觉得报刊、影视中的内容也是针对他的,并自感身患严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丢三落四,改造表现明显下降。
7、价值观念意识增强。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加上两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渗诱和腐蚀,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畸形价值观现象,对监狱罪犯的价值观念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
(1)、追求物质享受意识增强
一些年轻罪犯,在社会上受到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影响,形成了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人生观。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在监狱里,尽管受到严格管理,但仍然利用各种机会享受挥霍,向家里要钱、要物。据统计,罪犯平均每月消耗200多元左右,个别人上千元。80%钱花在吸烟和食品上。有些罪犯知道自己家庭并不宽裕,但在攀比欲望下,利用各种借口向亲属要钱要物,亲属也不惜血本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
(2)、图实惠意识增强
罪犯在改造过程中,图实惠,争多记分,争减刑期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记分考核”同减刑等挂钩奖励认识偏离,一些罪犯把减刑奖励看成自己改造劳动应有的“报酬”,在日常改造中,对分值高的活抢着干多干,对分值低的活避着少干,对没有分值的活躲着不干。且对评分斤斤计较。普遍出现付出多少劳动改造就该给多少奖分,得多少奖分就的该给减多少刑期,这成了罪犯“等价交换”的主要手段;二是,投其所好,逃避改造。有些犯人明察暗访民警爱好习性,私下朝贡“礼品”,或主动为监狱牵线搭桥,联系业务,达到分配劳动岗位好一点,减刑、假释快一点;三是,罪犯之间的“等价交换”形式层出不穷。在调查中发现,有钱的罪犯以“劳务费”向他犯购买劳动超产奖得分,有的以“劳动输出”换取等价物,如替人洗衣,洗碗,代生产劳动等获取香烟、食物。不少罪犯公开认为这种现象是“公平合理”的钱刑交易。
(3)、反改造意识增强
由于收押的惯累犯、流窜犯、暴力犯、财产犯、团伙犯的增多和监外刑事犯罪对监内的影响,使监狱罪犯改造过程更趋复杂。流窜犯在社会少年走南闯北,观察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特别强,服刑后很快适应监狱环境,并善于伪装老实,骗取民警信任,伺机逃脱改造。惯累犯经多次收容和服刑的较多,积累了反改造的经验,反改造更加隐蔽,重新犯罪具有实发性。暴力犯心胸狭窄,性情暴躁,不如意矛头指向民警,行凶报复,不计后果。财产型罪犯不服判的多,特别一些受贿犯,贪污犯,有的认为时机不妙,碰上从严打击;有的认为轻罪重判;有的认为自己收的是好处费,介绍费,不能作贪污论处,不该判刑。据调查分析,不认罪服判的约战财产型罪犯的35%。团伙犯在监内拉帮结伙意识强,善于拉同伙下水,依靠团伙力量暗中对抗改造。诈骗犯,性情狡猾,似变色龙,善于利用人的感情、私欲、讨好接近民警,获得民警的好感,使民警失去警觉,甚至拉民警下水。
8、厌学心理加强。据调查,多数成年犯在社会学校就厌学,有的留学,辍学,根本达不到所学的文化程度,投入服刑后,仍有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一是被送参加政治学习。我监规定每个罪犯都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并将学习作为考核改造表现的重要内容。所以,罪犯不得不参加学习,应付心理相当突出,如果有生产加班,他们情愿去劳动而不愿去学习。二是,躲避文化学习。新入监的罪犯在文化摸底中,普遍故意报低文化水平,目的为遍入低班级,学习可不费力,还能考得好成绩。三是,对技术职业学习由重视转为轻视。认为学习技术不如经商,经商是致富路,所以学习技术积极性普遍下降。
9、攀比心理加重。罪犯攀比心理历来就有,不过随着监狱内外改革的深入,当前的罪犯攀比心理尤为突出,而且消极因素居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刑期攀比,同类罪犯比刑期长短,刑期长的产生不服判心理。如张XX罪犯说,李XX犯人贪污10多万元,只判刑15年,而自已贪污款与他差不多,则要判无期徒刑,显然不公平了;二是比改判、减刑、假释。每遇罪犯改判、减刑、假释都会引起强烈反响。有时认为,那些改判、减刑幅度大的罪犯,是靠关系、送礼;那些改判、减刑幅度小的罪犯是没送礼;得不到改判、减刑的罪犯,认为他们没有靠山,没有送钱、送礼,自认倒毒,产生消极改造心理。三是与社会曝光大要案攀比。
以上各种表现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要确定当事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或属于哪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应当由专业人员做进一步诊断,及时制定方案,采取措施,进行心理矫治。
三、罪犯产生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原因分析
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在罪犯身上既有轻重程度之区别,又有表现形式之不同,其形成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一是具有社会化缺陷。所谓社会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并获得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适应社会所必须的知识、经验、技能、规范、生活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受自然、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许多人就形成了负向社会化(不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化)、不完全的社会化甚至是错误的社会化等缺陷,导致罪犯入狱前和入狱后的不良心理。二是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与打击、被剥夺自由强制劳动、服刑中人际关系不良、对奖惩兑现不满意等负性事件。三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如缺乏家庭、朋友、民警的正确引导帮助,社会的理解和关爱等,都会给罪犯增添新的心理疾病诱因。
2、家庭原因。主要表现在由于家庭贫穷、父母离异、家庭教养严厉、家庭生活不和谐等因素,使罪犯在入狱前就形成了自卑、强迫的心理疾病,以及入狱后遭遇父母病故、恋爱中断、婚姻破裂、子女辍学、缺乏亲人的谅解、鼓励和帮教等负性事件。
3、个体原因。性格因素。如自卑、固执、暴躁、心胸狭窄、虚荣心强、感情脆弱等;人格因素。存在诸如攻击性、分裂性、偏执性、反社会性、表演性、自恋性人格障碍等;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如认为量刑重,同犯素质差,不该挨批、扣分,没有价值感等;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采取正当解决的方式等;人际关系敏感。由于民警和罪犯具有形式性、矛盾性等特点,极易造成罪犯的紧张、敌对等心理,而与他人的沟通不畅、考核分竞争等又使得罪犯易产生多疑、报复等心理疾病。
4、刑罚条件下的威慑因素。在罪犯的整个个改造过程中,刑罚是影响罪犯心理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由于法律的惩罚性,使其失去了人身自由,在社会引起了反响,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和社会评价的否定,这种报应性打击,不可能不在罪犯心理上产生威慑效应。在这种因素影响下,罪犯只有老老实实服从改造,以免遭受更为严厉的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罪犯的天生个性受到压抑,阻碍了常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5、劳动改造的现实因素。罪犯置身于监管场所这一特定的环境,所面临的最为现实的困难就是劳动改造。因为要想缩短自身的刑期,必须具备法定条件,而法定条件又是与劳动改造紧密相关的。罪犯不愿劳动,又想缩短刑期,其内心就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其反复斗争的结果,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势必会在罪犯的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波动。同时,监狱执行刑罚是带有惩罚性的,不存在按劳取酬的问题,这就易使罪犯产生冷漠情绪,导致其心理变异。
6、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罪犯和和管教干部、监狱领导之间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关系,也不是一般人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强制与被强制、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一方面,管教干部、监狱领导代表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刑罚职能,对罪犯依法惩罚和改造;另一方面,罪犯是社会的罪人,被剥夺其人身自由,被强制性的关押在监狱场所,是接受改造者。这就体现了监狱领导、管教干部和罪犯之间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性,使罪犯居于服从的地位。
7、其他原因。遗传因素。绝大多数实验表明,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心理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性倾向;生物因素。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所以罪犯的异常心理也必然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包括素质因素和诱发性因素。如内分泌异常、血中缺糖、缺钾等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因素,可以引起变态心理,中毒或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可导致大脑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发心理疾病等。
四、开展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方法及途径
1、建立健全心理工程网络。建立健全罪犯心理矫治组织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三级专业化工作体系,指导、规划、保障罪犯心理工程的实施。一级是成立罪犯心理矫治中心。监狱成立独立的罪犯心理矫治中心,全面负责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从罪犯入监心理诊断、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具体的工作标准、规范和要求,定期对罪犯进行咨询和矫治。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剧场、心理保健操、团队训练等方法和形式,解决罪犯心理问题,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稳定监管安全秩序。二级是成立罪犯心理矫治联络站。为加强心理信息的上传下达,在各监区成立心理矫治联络站。每个监区设置一至两名民警心理辅导员(联络员),在心理矫治中心的指导下,负责本监区罪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和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并将需心理专业民警干预的罪犯情况及时提供给矫治中心。三级是成立罪犯心理互助组。为增强罪犯参与心理矫治工作的热情,及时掌握有心理问题罪犯的情况,在各监区成立罪犯心理互助组非常必要。互助员由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改造积极、乐于助人的罪犯组成,在咨询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在罪犯中开展谈心等活动,相互促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减轻改造压力,克服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训机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训机制。一是搞好民警的心理知识培训。一方面将优秀民警送到有关院校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与有关院校及教育、劳动部门联合,定期邀请专家到监狱对民警进行培训,使更多民警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二是搞好罪犯心理互助员培训。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及安排专业民警对罪犯心理互助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知识、以及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畅通罪犯心理信息反馈的渠道。三是搞好罪犯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从监狱和罪犯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罪犯改造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全体罪犯讲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知识,引导他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认识犯罪、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主动性,达到提高罪犯心理素质,营造和谐改造环境的目的。四是积极开展好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针对罪犯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问题,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为罪犯主动接受改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达到稳定狱内秩序,提高改造质量的目的。
3、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是矫治在押罪犯心理危机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按照对监管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程度,将出现心理危机的罪犯进行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分类。轻度危机由心理咨询员、监区民警协同干预。中度危机由服刑指导中心联合侦查部门、监区、医院集体研究,制定干预方案,对其进行多方位干预。重度危机由侦查部门协同监区、医院、服刑指导中心制定干预方案,进行危机干预。针对监狱的实际情况,当前主要应做好五种类型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即罪犯报复危机预警及干预、罪犯暴狱危机预警及干预、罪犯劫持人质危机预警及干预、罪犯脱逃危机预警及干预和罪犯自杀危机预警及干预。
4、健全制度,多措并举,完善心理工程体系。规范的制度、完善的体系、多样的矫治教育方法是罪犯“心理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使从事罪犯心理矫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行为有规范可依,工作有标准可查,成绩有结果可考。如制定完善《服刑指导中心工作制度》、《罪犯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服刑指导中心考核制度》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为深化实施心理工程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多措并举,提高罪犯心理矫治教育水平。通过心理测试、“知心热线”、个别教育、广播、报纸、黑板报、电视等媒介,以及团体训练、法律援助、就业指导、会见宣传、短信平台等形式,采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帮助罪犯建立正确的改造理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罪犯逐步达到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以此促进监狱工作和谐平安发展。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心理矫治工作。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心理矫治专家、罪犯家属等到监狱,通过团体咨询、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形式帮助罪犯走出心理泥潭。通过播放电视讲座,如《论语心得》、《警示教育录》等使罪犯认清形势、把握自我。通过与其他监狱交流心理工作经验,不断创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思路,提升监狱民警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确保监管秩序的长期安全稳定。
总之,罪犯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新的时期,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但是,不论条件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调查研究,把握改造罪犯的规律,紧紧围绕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依法治监,做到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就能顺利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使命。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05-15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教师职业心理之二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图书馆
教师职业心理之二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组织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①表明,在8699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大、中、小学教师中,86%的教师有轻度职业倦怠,58.5%有中度职业倦怠,29%有严重的职业倦怠;其中34.6%的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47.6%反映压力比较大,38.5%感觉心理健康不佳,64.4%感觉工作满意度低。
教师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职业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失衡、不良的个性特征、职业倦怠等。
一、新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新教师相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教师来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较小,程度相对较低。但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影响到教师的终身发展。
(一)新教师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
1.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心理痛苦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有着对社会的无限憧憬,也有对前途事业的定位和设想。当现实社会与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不统一,就会出现一种心理落差,感到很不适应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感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与原有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个人的努力和成绩得不到学生、同事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由此产生困惑甚至造成心理失调、心理痛苦,逐渐出现失落、自卑、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从学生的角度说,他们对新教师都充满着期待。但由于新教师刚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时往往存在“单相思”现象,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教学目标显得太高;教育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乏味单调,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与学生相处上缺少沟通交流,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部分新教师感到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和良好形象无法得到体现,会失去作为老师的成就感,由于对学生“失望”带来心理痛苦。新教师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大家能和睦相处。但在激烈竞争下,教师同伴同时又成了自己工作业绩的竞争对象。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的理论教育截然相反,也在自己意料之外。再加上参加工作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像在学习阶段的同学关系那样亲密。这就自然引起新教师的孤独、失望,进而引起心灵伤痛,产生由于对同伴的“失望”带来的心理痛楚。在新教师心目中,学校领导应是慈爱的、宽容的,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但在刚参加工作阶段,学校领导和年轻教师的交往,较多的是听课、检查教案等工作检查_。
对新教师的工作业绩要求过高,对新教师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交流。新教师会感受到由于对领导的“失望”带来的心理困惑。新教师在从教之前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从教之后,在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对自己的利益考虑得多,对他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考虑得少,缺少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不愿被他人分享。怕自己的教学“秘诀”被他人“偷窃”,从而失去竞争力。在与学生相处时,总希望学生能绝对服从,否则就认为“不是好学生”。正是这种个人主义行为,在情感上得不到同事、领导、学生的尊重,感觉孤独,为此而苦闷。
2.实践性知识缺乏带来的心理压力新教师面临的最大心理压力就是实践性知识的缺乏。新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了一定的教育理论,但这往往不能有效构建起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教育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不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教学实践,往往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教育教学实习经历。在实习阶段,实习学校一般会安排较多的观摩、见习时间,只安排2~3节课的实际讲课。导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主要来自中小学阶段自己的老师。导致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不足,课堂应变能力差,课后反思能力弱。教育教学结果不尽人意。在制定教学目标上比较死板,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处理教材,而是机械地执教教材;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科教学的情感和兴趣等因素,就感到力不从心,情绪低落,对工作也变得没有兴趣,觉得自己没用,搞不好教学,管不了学生。对新教师来说,也会遇到由于育人技能欠缺带来的认知障碍。他们最怕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不尊重教师,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更担心个别调皮学生带头破坏课堂纪律。特别是刚开始执教时,对在上课时捣蛋做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尽管采取了各种方法,但收效甚微,甚至会出现由于管理不善和方法欠妥造成新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对立情绪。怎样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师的威望确实是困扰新教师的一大心病。这种由育人技能差造成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新教师。新教师虽然都学过一些心理知识,但他们缺乏在教育实践中对心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先天心理素质差的新教师在面对各种来自学校的教育竞争压力时,往往表现出自信不足和恐惧感,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在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就显得愁眉苦脸。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会导致新教师任职之初教学事故的发生。这时的教学事故,会使新教师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进而在内心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压力。
3.教师的职业特点引起的心理失衡作为新教师,因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地位,以及现代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和学生家长的评价,使得新教师时时感到担忧和危险,从而使他们忧心忡忡,整天感到不安,长此下去,便形成了过度焦虑。过度焦虑易激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恐慌反应,缺乏随机应变能力,阻碍教师创造性发挥。有些工作能力一般但热爱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在面对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时会显得紧张与不安。特别在当前学校进行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用工制度改革时,很多情况下新教师会成为末位淘汰的对象,成为落聘的目标。因此,每次到期中和期末时,新教师会显得特别焦虑,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恐慌。对于一些志向远大,有才气、有能力的新教师而言,他们在工作上都有自己美好的目标,而且对教育工作非常投入,有些新教师在工作上还有引人瞩目的成绩。他们觉得,投入与产出应该成正比。但遗憾的是,与校外的有些高收入行业比较,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公平待遇;与校内的有些老教师比较,他们又发现老教师的奖金和各种待遇还是比他们高。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心理平衡。
4.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问题让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突然转换成具有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师角色,角色转换突兀。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是神圣的,是知识的传承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模范性;但新教师往往因缺乏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而难以成为“学高为师”的典范。首先,从校门到师门,从学生到教师,这是新教师人生旅程的一个根本转折。它标志着新教师作为纯粹的消费者和受教育对象的结束,从此进入社会生产的劳动行业并成为教育者。。生活上长期靠父母、同学照顾,现在一切都得靠自己,这些都很容易造成新教师心理上的失落感。其次,新教师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要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关系,并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角色。而在这种寻找自己的角色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引起心理冲突,无法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由于对方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态度、行为表现以及新教师自身的敏感性,常常会对自己所充当的这一角色感到己不如人,不满意,甚至失望。新教师在与学校一般成员的比较中,又容易引起心理冲突,有些教师由于其教学质量高,班级管理出色,会更多地受到学生、领导、同事及社会的尊敬,在教师群体中就得到较高的地位,进而也会取得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从而产生职务的满足,新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能力正处于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能力与才干有可能没有被发现,或者没有显露的机会和场合,加之论资排辈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师群体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长期以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又是学校领导的被管理者;既要做班级的管理者又要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和家长、同事、领导打交道又要应付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人际关系,如此种种,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和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而这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又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这也是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新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1.给新教师提供宽松的职初工作环境作为一名新毕业的学生,当他步人工作岗位时,尽管在角色上已经是教师。但其内心还缺乏相当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角色认同感较差。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岗前培训和任职培训等措施来强化其责任感。使他们真正明白人民教师肩负民族未来的希望,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任职学校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新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和帮助他们。在新教师的教学指导和教育培养中多一点像对待学生那样“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培训、指导,针对每一位新教师自身的特征“因材施训”。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尽可能营建一种宽松、民主的评价机制和氛围,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既要加强对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要不断调整对新教师的期望,减小压力。学校对待新教师,就应该像幼苗一样地加以呵护,给予养料,并要耐心地等待其成长,以避免欲速则不达的不良后果。新教师作为学校的一个新的团队,他们之间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爱好、遗传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之间的成长也有快慢区别。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期,减轻新教师的外在心理压力。.在适应期考核中允许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失败”的经历,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或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将之终止合同或解聘。新教师应有制度上的保障,不进入学校末位淘汰的行列,不直接进入学校教师考核排名的行列。要使他们在适应期内快乐地度过这个新教师成长的关键期。2.增强新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新教师的培养要有科学、实际的措施和制度。指导新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结构。实行“一对一”帮扶或“青蓝工程”,尽快补充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注重新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和研讨,通过新教师汇报课、研讨课的相互听评,尽快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突破点。鼓励教师尽早执教公开课、研讨课,多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支持他们通过参加“教坛新秀”等评选活动,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反思总结中提升实践能力,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新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者,要通过适当奖励,强化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从正面树立新教师成长的榜样,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途径。成立由领导专家组成的新教师思想工作小组,以及时解决新教师面临的各种思想、生活和工作问题。实行承包制,每个成员负责几个新教师,定期与新教师交流、沟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工作。成立新教师心理指导小组,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新教师而言,他们的心灵是相对纯洁的,但如果有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的话,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心理问题长期累积的话,将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很有必要加强对新教师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
新教师从教之初就要确定好自己的教育理想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说过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永远都是年轻人,每天都应该满怀渴望。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而不能只为舞台的不合适感到不快。r有人说,毕业五年决定你的一生。新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职初阶段的个人成长对一生的影响。参加工作之初就要确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自我人生奋斗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远离自我的实际能力。要摆正心态,面对现实,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权衡后制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其中长期目标需要凸现一种长远性、系统性,短期目标需要体现一种可操作性、易实现性。在分别制定了两种目标后可以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把自己的“抱负水准”分解成由低到高若干步。例如,半年的目标是什么,一年的目标是什么,三年的目标是什么,五年的目标是什么。然后采用小步子强化法,由易到难,逐个突破。由于目标的制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受当时条件的影响,一定会出现局限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目标和步骤,让自身的发展与学校发展、整个教育的发展同步一致。
4.养成“健身”也要“健心”的习惯新教师要更新健康观念,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健身,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是有了心理疾病,也耻于去看心理医生。这自然也影响着新教师的心灵。对此,新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物质富裕的时代,心理问题比物质贫乏的时代更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理问题将更加复杂化。心理问题是一个关系生命质量的科学问题,应该光明磊落地去面对。因此,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从最新的有关心理学荼志和生活中了解到处理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要学会心理保健,掌握基本的心理应用技巧,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教师遇到各种不开心的事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当新教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时,仅凭学到的有关心理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如何去应对和处理。掌握在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下产生心理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以便于自己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学习和借鉴。
5.努力适应新环境,不怨天忧人一个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看所发展。少埋怨,多实干。在社会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各式各样的人相互往来,从而不断地受他人影响,也不断地影响他人,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单指人与人之间静态的必然关系,它更强调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而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任何教师都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教师、学生、领导、家长以及家庭、社会上所有人的关系。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磨难,如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那就是一个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紧的是先练好基本功,毕业后这五年就是练基本功的最佳时期,练好基本功,才有可能在未来攀得更高。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关键的人和事。对你帮助最大的人可能就是你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教研组长,你所教班级的班主任,你的年级主任或某一位老教师。遇到学习、工作和思想上的问题时要首先和你信任的同事、领导请教,也可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交流。6.树立归零思想,从头开始学会倒出水,才能装下更多的水。从毕业那天开始,学会把每天都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工作都从零开始。如果懂得把“归零”当成一种生活的常态,当成一种优秀的延续,当成一种时刻要做的事情,那么,经过短短几年就可以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正确规划与全面超越。在职业起步的短短道路上,想要得到更好、更快、更有益的成长,就必须以归零思维来面对这个世界。不要以大学里的清高来标榜自己,不要觉得自己特别优秀,而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让自己沉淀下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放下“身段”才能提高身价,暂时的俯低终会促成未来的高就。新教师要勇于将原来环境里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放下,然后从零开始。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培养适应力。从自然人转化为单位人是融入职场的基本条件。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越计较自我,便越没有发展前景;相反,越是主动付出,那么他就越会快速发展。很多今天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都是从零开始,把自己沉淀再沉淀、倒空再倒空、归零再归零,正因为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一路高歌,一路飞扬。吐故才能纳新,心静才能身凉,有舍才能有得,杯空才能水满,放下才能超越。把踏实作为做事的原则,把认真作为做人的准则,让优秀成为习惯,就一定会奠定一生成长的坚实基础。吖二、成长期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成长期是整个教师生涯中最漫长的阶段。相对于新教师的重点培养,成熟期有成就教师的受人关注,成长期教师往往在某些方面或一定时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从家庭方面看,成长期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需要哺育、看管、接送,有的还背负着沉重的住房负担。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是很长,经济不宽裕。应付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备感困难。家庭、工作、社会的多重压力会使成长期教师感到内外交困,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承受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发期和严重期。
(一)成长期教师职业压力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1.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表现教师的职业压力表现在工作中主要有:(1)容易情绪失控,发泄牢骚。经常表现出对学生不够耐心,对同事关心不够。(2)自卑、力不从心。表现出没有上进心,对做任何事都失去信心。(3)感到上班是一种比较沉重的负担,最大的感觉就是压力大。学生进步,他高兴;学生退步,他非常难过,并且常常把这种负性情绪带回家,对待家人非常烦躁。(4)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对工作、活动、学习等热情不高。比较严重的压力会带来躯体化症状,经常头晕、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
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1)教师职业压力首先来自家长。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相当的高,要求教师是十全十美的人,由于教师承担的是负责培育下一代的特殊职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将来如何,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来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而孩子的将来与其在校所受的教育有关。目前很多家长由于对子女的溺爱,导致对自己的子女根本没法管教,他们总是把所有的责任推给老师。部分家长有追求完美化倾向,他们不仅盼子成龙、望女成风,而且要求教师也要尽善尽美。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值过高,同时对教师们更寄予厚望,尤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总存疑虑,甚至会对教师的教学求全责备。教师身处其中,处处留神、害怕出错、担心失败。更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强烈的挫折感使他们痛苦、懊恼、不能自拔,甚至情绪恶劣、自暴自弃,失去工作的希望和信心。
(2)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思维方式、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改变,这都是需要教师去适应。对此许多教师深感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出现了心理焦虑、精神紧张、情绪紊乱、身心疲惫、行为懒散、工作疲沓等问题,进而在教学中变得无趣、无求、无能、无效,当然更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了,甚至还产生了对教育改革信念的动摇,潜伏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危机。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社会压力长期,甚至终生严重影响着教师。
(3)同行之间的竞争是教师最直接的职业压力。成长期教师往往承担着学校较重的工作,除教学外,还要担任班主任、学科组长等工作。每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班级之间学习成绩、纪律、卫生、文娱体育、升学率、名牌学校录取率的竞争。所有这些竞争说到底还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成长期教师还没有稳定的社会定位,他们都富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经常担心落于同行之后,一旦发现落后于他人,就会惴惴不安,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而心神不宁。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并调整好心态,出现了情绪低落、心理缺失现象,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和落差感。有时还出现自我封闭现象,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人际关系紧张。这种由于同行之间的比较产生的职业压力是最普遍的。
(4)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说服教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而家校配合却越来越不被重视,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弱势群体的孩子们,家长们为生活而奔波,尽管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子女学有所成,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而学校为了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在每次考试后对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巩固率等都要作详尽统计和分析对比,这让教师备感压力。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教师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学生考不好,班主任还要担心班上的学生出事情。除工作外,教师还要通过培训、进修、读研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还要熟悉多媒体的使用、动手制作课件等。教师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很多新问题,太多太多的考试,太多太多的事情,让教师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
(5)教师自身的弱点产生的压力也要引起重视。个别缺乏最起码的职业观,对工作没激情,对同事不热情,对学生无爱心,把工作看做负担,在负担中工作;有些教师学习意识淡薄,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新课程改革和学习观念不断转变的学生,没有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育手段,一味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在烦躁中工作;有些教师偏离正确的价值观,屈服于当前社会的功利狂澜,很难以“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对待自己及学生,无形中将压力强化与放大;还有一些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耐挫力不强、与他人缺乏沟通等,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事时往往难以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造成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以上种种来自教师自身的弱点,若不在终身学习中不断克服,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扭曲。
(6)成长期教师家庭、工作、生活的担子较重。其个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上的变化,家庭偶发事件,教师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等都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引发心理压力。近年来教师的待遇虽然提高了不少,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其付出与回报仍然是无法平衡的。成长期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资历浅,其收人显然无法满足其家庭和生活的需要。在价值观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下,有形与无形的经济压力自然也成为成长期教师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3.化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要化解教师职业压力,固然需要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但根本上说,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既然压力无处不在,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友好共处,积极面对。
(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教师的工作始终处在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之中,从学生、校长、学生家长、主管部门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同时,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成长期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也可以坚持收集和自己有关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概率就特别大。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教师,对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就会处之泰然。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自我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我的期望有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分析自己的优势,并提示自己,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抱定这种想法就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3)承受焦虑,合理宣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管理或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j参加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4)建立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讨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的好办法。大多数人甚至教师自己往往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所以许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情愿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强烈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讨论问题或是寻求帮助。害怕承认自己在教学中有困难,认为这就等于承认自己能力不够或教学失败。其实,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的。与同事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减小职业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6)奉行“沙漏哲学”。我们的教师总是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情:备不完的教案、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漏洞。教学计划中的任务总是很多,可每天实际可执行的毕竟有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粒,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真正的教育历来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教学上的事务,一件一件慢慢来,像沙漏正常漏沙那样。我们可以做的便是调节好自己的心灵旋钮,把心灵沙漏的漏口由最大调至适中的位置,从容地应对各种繁杂的教育事务。一个差生一个差生地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天只去解决一天所能解决的问题,一次只做一次所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大的任务分解成许多的小任务,然后一次一桩,一次一件,一个一个按部就班地去完成。
(7)运用“淘金哲学”。每天遴选并达成一个最重要的工作项目。教师个个都是“忙人”,但我们忙完之后,却发现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总是因忙乱而无暇顾及。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筛选,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虽说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至少可以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把能力发挥到极致。唯有那些做事讲秩序、求条理、分轻重、辨价值的人,才会成功;我们可以运用艾维·利的筛选排序策略:每天早晨先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并按照其对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程度标上序号。最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个认真去完成。然后第二件、第三件……以确保始终瞄准教学实践的主战场、教育研究的主课题、专业成熟的主路径去努力,在有效清醒的自我调控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成长中。
(8》坚持锻炼,维护身心健康。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压力是人生的香料。”它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善于自我调试,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影响,化压力为动力。以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一切,就会获得工作、学习、生活的成功。注重过程淡化功利,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需注意两点:一是你的奋斗目标要合理;二是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想,向最好处努力。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美好事物的想象、恐怖事件的回避,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
(二)成长过程中各种矛盾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教师成长期的特点导致教师容易出现“期望与条件不协调、浮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1.成长过程中各种矛盾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1)期望和条件不协调产生的心理问题。社会期望、环境支持、自身优势、自我期望不协调产生的心理问题是每个成长期教师都会遇到的。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做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几乎成为“完人”,社会又以这种“完人”的标准来要求衡量教师的工作和人格。社会上很多人,包括许多教育界的人,对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往往出现理解偏差,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归罪于教师。受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影响,成长期教师往往把这些社会期望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认为自己应该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做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不出任何问题,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满意。处于成长期的教师有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教学经验相对也不是十分丰富,教学技能还在成长过程中,更谈不上具有娴熟的教育艺术。在教学现实中就会时时处处感觉到与社会期望及自我期望相差太远。再看看现在教师的工作环境。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贫富差距、文明程度、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相差很大。学生入学前所受的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也相差很大。学校每个班最少50人,有的甚至超过百人。与发达国家每个班小学十几人,中学二十多人相比,我们的教师要面对太多的学生。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发展之中,学校的教学条件千差万别。“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①这种杜威对19世纪美国学校教室的形象描述,现在仍然呈现在中国的学校中。这就造成社会期望、环境支持、自身优势和自我期望的相互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产生对教学成果的焦虑。,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对学生成绩的异常关注,与其他教师的竞争的担心,进而对职业前景的发展感到焦虑。期望所教的学科应该达到某一水平,每次学生考试前,都心慌心跳,睡不着觉,结果教学质量还是不如预期那样高。为了实现自我期望,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不可遏制地担心学生会出什么问题;对自己或身边的人包括学生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试图强迫学生完成大量作业,来弥补教学成绩的不理想。过重的学生负担学生不满意,占用学生过多的自由时间同事不满意,导致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日趋紧张。更严重的是还会出现偏执和躯体化等较严重心理问题。(2)浮躁心理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面对知识的激增,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和广阔的知识面,追求创新的劲头,学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教师常常不知所为,心里无底、慌里慌张,产生心神不宁的不良心理状态。成长期教师的焦躁不安的是浮躁心理的表现。常常表现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重重困难,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心态。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常常带有盲目性,行动之前没有必要的计划筹措,只要出人头地,对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教师队伍年轻人违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由于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或岗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教育,参加工作后,又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了解,导致动机浅显,目标不高,热情不足,行动不利。成长后期的教师有些由于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眼看随着年龄的增高,渐渐失去优质课、评优树先的机会,表现为强烈的发展欲望和现实中无事可做也不愿做事的心理。这是造成成长期教师浮躁心理的理性因素。由于教师在工作压力重压下,以及对教师角色认知有错位,教师在成长中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故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出现自我贬损、人格异化、效能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与深化了教师的浮躁心理,这是造成其浮躁性心理方面的因素。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风气还未真正形成。教师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要求高,而待遇偏低的职业。法律、法规对教师及其工作的保护力度不够大,社会执法难,教育投入不足,学校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使满腔热情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在心理上出现失落,出现不安心教学、行为怪异、师生冲突、与领导关系紧张、职业角色冲突等现象。这是教师浮躁心理形成的社会性因素。成长期教师自身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格的不完满,视野的不开阔。自身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修养的欠缺,加上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浮躁风气,使一些青年教师形成了从众心理,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自我方面的因素。
(3)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形式是嫉妒、偏见、以自我为中心和自制失控。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分配差异的逐渐拉大,由于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和个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在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嫉妒的表现正悄悄萌生在一些人的心头。比如,同一学科组内教师在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比较,同一年级中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考试成绩方面的对比,同一年龄段里教师在晋升职务、职称时的比争。当竞争直接触及个人的既得利益,这时往往嫉妒就会乘虚而入。当局者采取种种损人又不利己的荒唐想法和行为去掩饰自己对竞争失败的恐惧和焦虑,但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嫉妒在侵蚀人际关系的同时,更在折磨自己的灵魂,让人寝食难安。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偏爱或偏恶某些学生,使学生自尊被伤害,自信被打击,失去前进的动力。青少年敏感的心灵使他们很容易从教师的表情、语气和眼神中捕捉到冷漠、蔑视、疏远等信息,从而读懂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在这样的期待效应下,师生关系将严重破损,学生的成长道路也就被笼罩上阴影。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反思这一问题,确保在思想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学校中你会看到有这样一些教师,作为班主任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班级的利益,作为课任教师则特别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这些教师在其班级本位和学科本位的背后,对学生则是命令要求多、倾听沟通少。他们不仅招来其他班学生、其他科教师的反感,而且还受到本班同学的非议。这些现象说明,这类教师存在着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对学生,甚至对同事指手画脚、责备苛求、听不进意见、一意孤行。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无论在师生关系还是同事关系方面都不会形成良性沟通,慢慢地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教师的工作相对繁重而且琐碎,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工作太累、收入太低、学生太不听话。教师各自家里都有一堆事情,特别是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重很大,更是忙完了工作忙家务,管完了学生管孩子。如此操心费力,难免会把生活里的一些情绪带到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和同事的交往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总以此为借口,在工作与交往时情绪化严重,那么这种自控意识差、自制水平低的表现就变成妨碍正常教育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学会一些行为调控的方法,以改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还是调整认知,适应生活节奏和工作要求,使自己真正摆脱自制力失控的心理困境。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还表现在处理一些日常事物时,与校长、同事、学生的沟通欠佳。随着校长负责制、工资结构制、教师聘任制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深入,教师与校长的沟通不够往往会引发种种冲突。有的教师在年终评比先进时,认为自己一直以来在教学上勤勤恳恳,教学质量也可以,劳动纪律也遵守,为何评不上先进?认为是同事搞鬼,领导嫉妒,在学校大吵大闹,质问主管领导,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学生是教师在学校中交往频率最高的人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好坏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对待课堂上学生看小说等违反课堂纪律言行时,很多教师会停下课来,采取把学生的小说撕破,甚至把学生拖出教室,请家长等极端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会导致和当事学生的关系紧张。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这堂课的效果如何?教师粗暴的处理方法只能激起学生更粗暴的应对行为。为什么不轻轻地走过去在其他同学不注意的情况下暗示他收起小说、集中听课呢?或者提个问题让他回答,或者报之以微笑并用眼神暗示他改正不良行为,课后再找他个别谈话。,
2.消除成长过程中各种矛盾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主客观条件,确定职业生涯方向①。万事不必苛求尽善尽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什么都想得到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运用“三圈理论”做好分析:社会需要什么,环境条件能成就什么,你能干成什么。先从社会需要、环境允许、自身能力具备的事情干起。运用“五w归零思考模式”分析:我是谁(WhoamI)?我想干什么(Whatdo1want)?我能干什么(WhatcanId0)?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Whatcansupportme)?最终的目标是什么(WhatcanIbeintheend)?以最好的方式,履行角色期望的内容。区分不同角色的职责与范围,分清轻重缓急。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建立恰当的期望值。教师要克服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过去的那种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形势。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也无益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要向课堂要效益,实现“双赢”,在行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以获得新的平衡。努力使教育思想上由“考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知识能力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增强职业信心,克服浮躁心理。克服浮躁心理的另一对策是,改变过分追求功利性、表面化指标性目标的做法。遵①参考:2009年淄博市中小学校干网络远程研修,傅树京,学校人力资源管理2舛i一墼塑妻些垄垦曼型……………………一◎循“海纳哲学”,一天一天地自觉蓄积教学能量。注重从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开始,潜下心来做学问,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坚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用一生来备课,“就是读书,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这种“准备式”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授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里只是“沧海一粟”。学校教科书的背景知识越深厚,犹如强大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有了源源不断补给的“大海”,要滋润一小方田地~就会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作为教师要体谅学校的难处,多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宜心平气和,把名利看淡些,相信有付出总会有回报。学校也要把各项制度透明化,操作过程民主化,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容纳别人的缺点,时常赞美别人的优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礼貌待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增进师生有效沟通。蹲下来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理解、信任每_位学生。当自己即将进入强迫思维时采用自我命令的方式提醒自己,礼貌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去除原来看待事物的极端化、完美化以及过分关注。经常提醒、暗示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在交往中,要明白真诚相见,以诚交心的道理,只有坦诚相待,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学生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三、成熟期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成熟期教师各方面都达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因为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和社会定位,职称达到高级。还会被评为优秀教师,自我感觉“功成名就”。所以,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更高的目标,最容易产生“高原现象”;成熟期这种稳定一旦遇到新课程改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心理问题
成熟期教师已经有了一套自己比较固定而成熟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平衡状态。感到自身的能力与水平跟不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的要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压力比新课改前加重了许多。因为传统教学的惯性,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较差,认为教学互动的过程会使教学质量降低。使成熟期教师觉得力不从心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给一些教师带来了消极的情感体验,甚至有的教师对自己能否胜任新课程教学感到怀疑。
1.角色地位转换所引发的自我认同障碍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传统的地位是位尊而权威,讲究的是师道尊严,体现的是“权威性、控制性、制约性、管理性和人格优越性”。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是学习的促进者、导航者、研究者等多重复合角色;教师的新地位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都应发生相应的改变。由做“教书匠”转变为立志成为教育家。教学本质上应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究性教学。成熟期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和价值观的变化的认同度相对较差。认知上的偏差,不仅会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形成,还会导致教师的不良情绪。
2.教学范式的转型所引发的心理困惑在新课程中,课堂关注的对象范围和控制重点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由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由教师对自我教学的监控转向指导学生,侧重于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寻找和利用学习策略,营造和维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课堂控制重点的转移,引发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挑战。新课程的诸多要求与教师现有能力和知识结构之间出现较大逆差:一是新课程中呈现出新的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评价规格和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开放、自主、非线性,多向交往的课堂活动的不确定性。二是课程综合化,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以及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所倡导的领域教学,教材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以及教学场所的多元化。成熟期教师普遍存在更新知识不及时引发的心理压力。部分成熟期教师年轻时上课得心应手,现在却显得力不从心。教学优势在丧失,教学成绩不理想。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师中心”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欢迎。习惯用传统的生硬的说教方法进行教学,又缺少情感沟通,对学生来说失去了亲和力。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时,习惯用老经验、老方法去处理。在公开课或参与教学实践的“比武”课中,总落后于青年教师。面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出现,一些老教师仍然固执地坚守原有阵地,片面地认为“玩电脑”是年轻人的事,并片面地认为传统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生命力,现代教学手段也有其缺陷,在观念把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仍从自我经验出发来设计教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处理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只要求跟着教案走,从而出现课堂教学的“教师单边活动”,其教学效果自然下降。在课余时间,老教师喜欢高高在上,认为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是被“灌输者”,忽视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感受,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从而无法把握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会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