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厚黑学的精髓是什么么?

互联网精神的五大要素是什么?_百度知道
互联网精神的五大要素是什么?
互联网精神的五大要素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互联网精神是何方神圣?互联网时代最让人敬畏,也是最让人晕乎的词汇,大概就是“互联网精神”。那么,互联网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回到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在英语中,其实并没有与常用的“互联网精神”对应的特定词,直接翻译成为“The spirit of Internet”,也偶有使用,却绝对没有中国这样到处流行。搜遍浩瀚的维基百科,也没有这个词条。显然,“互联网精神”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词,却不是无中生有的词。精神(Spirit),又译为灵、魂,它有许多不同的意义,通常意指灵魂、心灵、意识、理念等,是人类生命力的来源,为物质或肉体的反义词。有时候它也会等同于神明或是鬼魂。日本人最早使用这个词来翻译英语中的Spirit,后被中国所接受。因此,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就是互联网革命在文化层面的精髓所在,是互联网世界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互联网世界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与互联网精神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倒有不少,比如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观、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思维模式、网络文明、信息文明、网络文化(Cyberculture)和黑客文化(Hacker culture)。在美国,最接近也最能够体现互联网精神内涵的词汇,那就是网络文化,也通常译为赛伯文化。而网络文化的源头和内核就是黑客文化或者叫黑客伦理(Hacker ethic)。互联网精神之所以灵验,一方面取决于虚拟网络空间独特的规律与特性,另一方面有赖于网络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今天,我们就对互联网精神的来龙去脉,做一次简略而独特的旅行,一次思想上的有趣历程。黑客文化是互联网精神之母,而黑客文化历史悠久:从百年前电报系统的黑客,到20世纪初期的无线电爱好者,再到40年代的大型机系统。二战时期兴盛的雷达系统,是黑客文化的史前孕育阶段。逐渐成形的黑客文化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MIT的26号楼破土而出,再到70年代硅谷电脑爱好者,以及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虚拟社区和自由软件运动,到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乃至今天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技术变迁,物是人非,唯有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基于五六十年代美国互联网先驱们开始确立的严谨的道德戒律和规范。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当时工业社会体制、成熟的法制系统以及有效的社会信誉机制相辅相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过度僵化的反叛和制衡。所谓互联网精神,实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开放、自由、创新、平等、协作、分享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有其参照物和对立面。比如,开放,对应于日渐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对应于越来越严密、完备与完善的法律制度;共享,对应于不断变本加厉唯利是图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对应于固化守成不宽容失败的产业和商业体系;平等,对应于越来越分明的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协作,对应于不断专业化、流程化的社会知识结构和割裂的协作精神。一切从挑战和重塑现实社会出发无论是纯粹的黑客文化,以及由此发扬光大的互联网精神,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向美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发起的一种挑战。在工业社会越来越严谨的金字塔式层级制的社会中,诞生了一股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抗议力量,它们以反理性、反技术、反体制为旗帜。核心就是不信任工业文明!这种试图打破工业社会清规戒律的羁绊的反抗,也正是信息文明或者说网络文明的曙光。迄今最富有原创性思想的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总结说:“网络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决定了互联网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理解互联网浪潮的钥匙。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最本质价值观,也是互联网时代各领域成功的秘诀。互联网精神的探源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网络文化的思想简史。网络文化这个概念也是一样模糊、多样,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一般而言,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维基百科对网络文化的定义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美国学者戴(R. E. Day)在2002年马里兰大学网络文化研讨会上,对网络文化做了一个要素归纳式的定义:“网络文化的概念包括许多通过技术媒介进行互动的个体,并由种种相似或不同的行为(打字、聊天、搜索、漫游)、作品(主页、链接)和象征物(按钮、表情符号)等构成,这一切都发生在由电子硬件与软件所制造的时空条件下(网络空间、在线),并伴随着特定的心理、社会、政治和经济语境。”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要素:技术媒介、行动主体、符号形式、社会语境,反映了目前网络文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议题,应算是迄今为止较为切要而不流于空疏的概括。雅各布·梅塞克(Jakub Macek)从乌托邦、信息学、人类学和认识论等四个维度论述了网络文化的概念。而曼纽尔·卡斯特将网络文化归纳为四层结构性特性:技术精英文化、黑客文化、虚拟通讯文化以及企业家文化。显然,卡斯特的内容更便于我们追根溯源。毕竟,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也必须依托于具体的人和事,才能展现。六大亚文化和十大思想圣地互联网精神的文化溯源,从社会层面看,最为公认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席卷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在学术层面看,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以及控制论是他们的哲学武器。具体到行业之中,就表现为黑客文化运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自由软件运动(包括后来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如今的互联网精神,已经充分全球化和主流化,远远走出了早期非主流、小圈子的黑客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在卡斯特的基础上,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对于过去百年,尤其是最近塑造今日互联网的半个世纪进行扫描。一部网络文化的历史就是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小群体的反主流文化出发,从模糊到明晰,从几股处于社会边缘的社会亚文化逐渐扩散,逐渐分蘖,形成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当众多亚文化的群体逐渐扩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渗透到主流群体;亚文化多到一定程度,就汇聚成为足够强大的文化历史,与主流文化融合或者变革,成为网络时代全新的主流大众文化。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的超级文化。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网络文化起源,主要与以下六大亚文化血脉相连。1.学术精英文化:学术精英超越军事,超越政府管制。2.黑客文化:超越学术禁锢,不断挑战原有体制。3.校园文化:校园是各种自由文化的交汇和联结点。4.电脑爱好者:奇客文化,新时代的黑客文化。5.社群文化:早期民间网络社区和商业联机服务社区文化。6.高科技创业文化:资本驱动、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这六大亚文化本身也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晰分开。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呈现出浪潮效应:后浪推前浪,一浪超越前一浪,在继承中有发扬。前五种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现实、排斥体制,也排斥商业和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他们最终被强大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收编和驯服,通过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将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商业化,顺利挺进了主流社会。但是,不管互联网如何翻天覆地,不管这些亚文化如何作用,互联网精神作为整体互联网文化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现来自具体的人和机构。纵览互联网思想历程,有10个机构和组织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这十大机构中的灵魂人物和独特环境,创造了互联网革命的各种创新技术,也缔造了互联网精神的基因。1. 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波士顿,雷达英雄圣地)2.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波士顿,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件运动发源地)3. ARPA(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局,互联网项目诞生地和早期资金支持机构)4.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硅谷,早期创新技术的摇篮)5. 施乐PARC(PC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梦工厂)6. 全球概览和WELL(反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婚房)7. 家酿俱乐部(硅谷,硅谷革命的策源地)8. EFF组织(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9. MIT媒体实验室(波士顿,未来学家的梦工厂)10.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化全球化的吹鼓手)下面,让我们通过领略这十大圣地以及它们的神话与传奇,去感受互联网精神的前世今生,领悟互联网精神的真谛,触摸互联网精神的灵魂。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雷达英雄传奇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加上美国与英国在雷达方面的努力,可视为孕育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这段历程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至少有两项诺贝尔奖——核磁共振与微波激射,可以直接追溯至战时的雷达研发工作。现今,每天有数千架商用飞机展翅升空,事实上,雷达持续追踪所有航空器。许多船舶上也装备了长程导航系统。这些设备实际上都直接源自辐射实验室,就连全球暴风观测系统与电视上的气象预报都是。晶体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阴极射线显示器及内存,都要归功于雷达的研发。微波电话与早期的电视网,也是由战时雷达的研发工作促成的。雷达技术也打开了电磁波谱的另一领域,对天文学造成极大的冲击(从光学观测时代进到电波观测时代)。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麻省理工辐射实验室。就连今日家庭中十分常见的微波炉,也得归功于雷达的研发;而这全是因为一九四~年秋,一只秘密的雷达发射机由英国被带往美国,才形成了这些省时装置的精髓。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间旧实验室里,曾经有一群至情至性的雷达先锋,他们在5年时间谱写了一则可歌可泣的惊世传奇。但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这段令人叹惋的豪情历史始终隐没在其他历史的光环之下。技术作家罗伯特·布德瑞在斯隆基金会“20世纪重大技术发明史写作计划”的赞助下,花费8年时间挖掘历史,出土埋存的历史真相,写成一部精彩著作《屋顶上的精英》(台湾译为《雷达英雄传》)。二次大战进行到最后几周,一切已经胜券在握。一直隐身的研究雷达的“辐射实验室”准备向全世界公开真相和事迹,并且接受大众的掌声。公共关系部蓄势待发,《时代》周刊准备以雷达作为封面故事,介绍这个引领盟军接近胜利的关键技术。不过,就在日那期的截稿日接近时,两颗原子弹应声而落。很自然,原子弹把雷达轻松地挤下了封面。缔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和洛斯阿拉莫斯的英雄们成为杂志的主角。幸存下来的雷达的报道仅占了3页篇幅,连“辐射实验室”本身也仅用“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无名军队……”一笔带过。物理学家贝特说:“雷达当然是致胜关键……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它的风采却被原子弹给遮蔽了。”就连制造原子弹的功臣也打抱不平:“原子弹只不过为战争划下了句号,真正赢得战争的却是雷达。”可是,这就是历史的命运!加州理工学院人文学教授丹尼尔·凯夫乐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隐姓埋名的雷达英雄,事实上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和对世界和平,贡献是最大的。现在,布德瑞的《屋顶上的精英》终于可告诉我们这个伟大而丰富的故事了。这本书写得很生动、令人赞叹,它太重要了。”《屋顶上的精英》一书深入技术内涵和历史深处,以人文的笔触,详细探究了这些精英们的智慧轨迹,描绘了其中的精彩逸事。当然是战争促成了这段传奇。1940年11月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20位核心人物。到日,由于科研的需要,成员已经激增到3897人。其中30%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中近500位拥有博士学位。就人数和研究者学历而言,辐射实验室遥遥领先于战时美国的其他科研机构,就连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研制计划)也瞠乎其后。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5年来科技人员对雷达的密集研究,取到了正常情况下可能要用20年才会有的成果,包括晶体理论、天线制造、无线电信号传播和微波电路。雷达的发明不但是扭转二次大战战局的关键,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在MIT这间简陋的实验室里,一群至情至性的科技精英,将科学天才的敬业、敏锐、骄傲和痴狂演绎到了极致。战争结束了,使命完成了,这批经过熔炉锤炼的精英就如“鸟兽散”,奔向工商学研等不同方向,这些头脑和技术就转移到民航雷达、微波炉、射电天文望远镜、激光、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宇宙飞船等的研发工作,促进了民用工业、天文物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光电时代、网络通信时代和太空时代。随后掀起的计算机革命的先驱,如布什、杰伊·福雷斯特和道格·恩格尔巴特等,也来自雷达领域。因此,这段历程可谓史无前例。缔造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最核心的发明——晶体管,是由构成雷达接收器核心的固态半导体晶体发展而来……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辐射实验室。这个时刻也是《屋顶上的精英》这本书故事的开端。这本书的特点是以二战的进程构建了扣人心弦的时代背景,超越了技术发展本身,直接从“人”入手,展开了雷达研发前前后后的故事讲述。在占有丰富的资料之后,尽量以通俗化的文笔进行表达。“我很清楚,如果要写出确确凿凿的雷达史,探讨雷达对科技的全面冲击,那就不能用戏剧化和曲折的叙事文体来撰写。但我想述说的是人的故事,而不是钻研技术进展史;我想呈现出这些人所有的大胆举动,无论是多么愚蠢可笑,还是严肃认真,我也要阐述他们的想法与动机,恐惧与竞争。”但是,对于仅仅想获得故事的刺激性和新奇性的普通读者,阅读这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书籍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是对于关心科技管理、发展谋略尖端科技的人,一定会有深刻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在辐射实验室的500位博士精英中,有一位中国女性,她就是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现今9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贞。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王明贞(该书只注意了那些核心人物),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在科学发展史上,在早期雷达研制的“精英”中,曾有这样一位中国女性。为社会大众挖掘科技世界中精彩的未知领域,是布德瑞乐不疲此的工作。就如作者在《屋顶上的精英》一书序中所言:“本书也许无法真正呈现全貌,然而我希望借着寻求‘人’在其中的重要性,来阐述更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从重要科技中迸发出来的‘创新’与‘发现’的精神,以及大家所信仰的,并由此改变现代世界面貌的主张。”阿帕(ARPA):互联网之母我们看到的文献中,都习惯把互联网当作美国军方的项目成果。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确发源于军事的需求,来自美国军方的资助,但是,这个项目却绝对不是美国军方真正有意为之的正式成果,而完全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成果。军事机构的封闭与保密,官僚与专制,与开放的互联网,完全是两个极端的物种。因此按照卡斯特的说法,互联网的诞生反而更是“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推翻现有价值观的能力”。那么,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诞生,一定与一些能够突破军事体制的特殊人物有关。其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非常关键。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他不但是富有远见的梦想家,而且是执着的传教士,他像一头斗牛犬一样。他将计算机界最好的脑袋都集中在一起,而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技术管理者。”这些世界顶尖的技术天才,他当年的老部下,对他都口服心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为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惊讶,只有泰勒感觉平淡,相反他还奇怪发展得如此之慢,“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6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美国各种部队驻扎在全球各地,美国军事部门需要一种命令和控制网络以便有效地与它所有辽阔的财产——士兵保持联系。这种网络需要钱,大笔的钱,而大部分钱要来自为一系列政府计划提供资金的新税收。这些计划之一后来被称为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阿帕”。核心小组之一是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目的是在计算机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以及高级教育机器方面进行研究。“没有人要求我们的研究课题必须与某一军事项目有关,但我们通常在没有人授意的情况下,注意瞄准国防部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也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其他部门试图努力解决的难题。”泰勒说。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泰勒的办公室位于五角大楼的三楼,紧挨着国防部部长的办公室。泰勒的办公室有一间里屋是终端室,里面摆放着三台终端,型号都不相同,分别与3台主机相连。一台主机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台远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台位于加州圣莫尼卡市,三个终端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上机步骤。而三套程序和指令都不一样,一旦有急用,尤其让他头疼。大部分时候,他上机都是因为有急事,因为这三个终端都通向计算机界的最前沿。这些设备本身是一流的,但三台格格不入的终端,其嘈杂之声整日不绝于耳,听起来活像一间小破屋乱糟糟地开了好几台电视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频道。一不小心,便混淆了,常常把泰勒弄得头昏脑胀。“很明显,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活宝联到一块去。”信息处理技术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泰勒本人和他的秘书,但他拥有1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其中大部分经由他的手流入波士顿、坎布里奇及加州的大学和研究室中。这些经费成了浇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肥料。泰勒有极其敏锐的直觉。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总能沙里淘金,挑出富有创新而且能够成功的项目和研究人员。1966年,泰勒担任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三任任处长,他才34岁。他被“终端问题”天天纠缠,他想到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电子网络,不但自己的三台机器相互可以沟通,而且各地研究小组也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思成形后,他走进“阿帕”署长赫兹费德(C.Herzfeld)的办公室,向他讲了自己的联网计划,建议由“阿帕”出面创建一个小型的试验网络,先搞4个节点,然后再逐步扩大。泰勒讲得很简练,其中最能打动赫兹费德的,恐怕就是网络的可靠性:一旦建成了这种由多条通道构成的通讯系统,即使发生了战争,即使某个节点被核武器炸毁,国防部下达的命令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传送,军事通讯依然畅通无阻。“这个工作难不难?”“不难,我们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很好,去干吧,先给你100万经费。”赫兹费德痛快地开了绿灯。泰勒走出办公室,看了看表:“我的天,只用了20分钟。”从这一刻起,泰勒提出的联网项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就正式启动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改变世界的“20分钟”。有了赫兹费德的支持,有了经费保障,还缺一个项目负责人来主管该网络的设计制造工作。这个人既要通晓计算机,又要精通远程通讯。这样的双料人才可不好找。泰勒瞄准了林肯实验室的年轻人:拉里·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泰勒亲自登门拜访,向罗伯茨谈了联网计划,泰勒把全部情况都倒了出来,但罗伯茨仍不表态。“我要考虑考虑”,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泰勒觉得罗伯茨的回答等于礼貌的回绝。他失望地离去,想另谋人选。但是除了罗伯茨,似乎没有第二人选。数周后,泰勒再次登门。罗伯茨不那么冷漠了,但彬彬有礼地暗示泰勒:他在实验室干得很愉快,不想去华盛顿当一名技术官僚。屡遭拒绝后,泰勒使出了“杀手锏”,向“阿帕”署长赫兹菲德求援:“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让拉里来为我们工作?”赫兹菲德听后立即拿起电话,给林肯实验室主任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就笑着回答:“让我们等着瞧吧。”罗伯茨迫于无奈接受了这项工作。这一年罗伯茨29岁。后来证明这个决策再英明不过,1967年,罗伯茨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正确地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讯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个节点进行试验;他领导着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最终导致了“天下第一网”——“阿帕网”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成功后,罗伯茨被公认为“阿帕网”之父,也相当于“互联网之父”。1962年,泰勒与来自信息处理技术处的大部分高级项目的代表出席了一个会议。信息处理技术处小组的负责人——声学家立克里德(J.R. Licklider),是有权使用“旋风”计算机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旋风”是4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建造的巨大的SAGE计算机前身,它是美国第一个集成化空中交通和防御网的核心。当时,立克里德是BBN(位于坎布里奇的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的会员。他的终端与一台早期的数字设备公司(DEC)的计算机相连,并配置成好像自己的“个人”电脑,一群终端“共享”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这是最早的分时系统。立克里德探索了如果计算机在工作时长期与人相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他的探索产生一系列科学论文,从而设计出“人机界面”的关键性思路。即人应该怎样与计算机合作。这将被称作图形用户界面或GUI。立克里德是泰勒心目中的偶像,当时立克里德正忙于把计算机学界拉到“阿帕”麾下。1963年,泰勒惊喜地收到了一份由立克里德亲自发来的邀请,请他参加国家航空航天总署一个研究项目。立克里德告诉他说,已经看过他写的论文,写得还不错。立克里德的赞扬让他喜出望外。当得知立克里德转向计算机研究后,泰勒马上跟进学习这种新的工具。1965年初,立克里德前脚跨出“阿帕”,泰勒后脚就跟了进来,先给IPTO第二任处长当副手,不久,就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泰勒将罗伯茨拉进信息处理技术处,让他负责网络的建设。一切妥当后,泰勒于1969年离开了“阿帕”,将位置让给了罗伯茨。泰勒后来回忆说:“我离开国家航空航天总署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赞同立克里德的交互式计算的观点,他在1960年写的有关人与计算机共生关系的文章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我一直感到,立克里德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最终是会产生结果的。因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渐渐失去了对人脑研究的兴趣。”他在犹他大学呆了一年。不久,施乐找上门来。1969年,施乐公司CEO彼特·麦考洛夫(Peter McColough)打算为公司未来创建“信息建筑师”,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以防公司主营业务——复印机、打印机受到冲击。这就是传奇色彩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起源。最初麦考洛夫让乔治·派克(George Pake)负责这项任务,他成为帕克的创始人。而派克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泰勒找来,让泰勒组建帕克。这是后话。因为对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个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计算技术发展的富有前瞻性的领导,鲍勃·泰勒获得了1999年度美国技术奖章,这是国家最高荣誉。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发,但令人吃惊的是,泰勒不愿意出差到华盛顿,他说:“我这辈子出差已经出够了,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实在不愿再出门。”他的理由居然被接收了,最后还是他当年“阿帕”的老上级赫兹费德替他从克林顿手中领过奖章。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只知道这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互联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到底是什么?非君子百家号互联网思维的三个段子:第一个段子:一个毫无餐饮行业经验的人开了一家餐馆,仅两个月时间,就实现了所在商场餐厅坪效第一名;VC投资6000万,估值4亿元人民币,这家餐厅是雕爷牛腩。只有12道菜,花了500万元买断香港食神戴龙牛腩配方;每双筷子都是定制、全新的,吃完饭还可以带回家;老板每天花大量时间盯着针对菜品和服务不满的声音;开业前烧掉1000万搞了半年封测,期间邀请各路明星、达人、微博大号们免费试吃……雕爷牛腩为什么这样安排?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第二个段子:这是一个淘品牌,2012年6月在天猫上线,65天后成为中国网络坚果销售第一;2012年“双十一”创造了日销售766万的奇迹,名列中国电商食品类第一名;2013年1月单月销售额超过2200万;至今一年多时间,累计销售过亿,并再次获得IDG公司600万美元投资。这个品牌是三只松鼠。三只松鼠带有品牌卡通形象的包裹、开箱器、快递大哥寄语、坚果包装袋、封口夹、垃圾袋、传递品牌理念的微杂志、卡通钥匙链,还有湿巾。一个淘品牌,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做这些呢?第三个段子:这是一家创业仅三年的企业。2011年销售额5亿元;2012年,销售额达到126亿元;2013上半年销售额达到132.7亿元,预计全年销售可能突破300亿元;在新一轮融资中,估值达100亿美元,位列国内互联网公司第四名。这家企业是小米。雷军说,参与感是小米成功的最大秘密。怎样理解参与感?这三个企业虽然分属不同的行业,但又惊人地相似,我们都称之为互联网品牌。它们背后的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我给互联网思维下了个定义: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独孤九剑”是华山派剑宗风清扬的武林绝学,强调“无招胜有招”,重在剑意,与互联网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将像“独孤九剑”破解天下各派武功一样,去重塑及颠覆各类传统行业。讲一下我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体系。1、用户思维“独孤九剑”第一招是总诀式,第一招学不会,后面的招数就很难领悟。互联网思维也一样。互联网思维,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作为厂商,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这里面有几个法则:法则1:得“屌丝”者得天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多抓住了“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的需求。这是一个人人自称“屌丝”而骨子里认为自己是“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时代。当你的产品不能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们连接在一起,你的产品必然是失败的。QQ、百度、淘宝、微信、YY、小米,无一不是携“屌丝”以成霸业。法则2:兜售参与感一种情况是按需定制,厂商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即可,如海尔的定制化冰箱;另一种情况是在用户的参与中去优化产品,如淘品牌“七格格”,每次的新品上市,都会把设计的款式放到其管理的粉丝群组里,让粉丝投票,这些粉丝决定了最终的潮流趋势,自然也会为这些产品买单。让用户参与品牌传播,便是粉丝经济。我们的品牌需要的是粉丝,而不只是用户,因为用户远没有粉丝那么忠诚。粉丝是最优质的目标消费者,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未来,没有粉丝的品牌都会消亡。电影《小时代》豆瓣评分不到5分,但这个电影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这些粉丝正是郭敬明的富矿。正因为有大量的粉丝“护法”,《小时代1》《小时代2》才创造出累计超过7亿的票房神话。法则3:体验至上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贯穿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整个链条,说白了,就是让消费者一直爽。微信新版本对公众账号的折叠处理,就是很典型的“用户体验至上”的选择。用户思维体系涵盖了最经典的品牌营销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标消费者——“屌丝”;What,消费者需求——兜售参与感;How,怎样实现——全程用户体验至上。2、简约思维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用户的耐心越来越不足,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他!法则4:专注,少即是多苹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乔帮主回归,砍掉了70%产品线,重点开发4款产品,使得苹果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即使到了5S,iPhone也只有5款。品牌定位也要专注,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一个就足够。最近很火的一个网络鲜花品牌RoseOnly,它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人群,买花者需要与收花者身份证号绑定,且每人只能绑定一次,意味着“一生只爱一人”。2013年2月上线,8月份做到了月销售额近1000万元。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越难做。专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极致。尤其在创业时期,做不到专注,就没有可能生存下去。法则5:简约即是美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做减法。外观要简洁,内在的操作流程要简化。Google首页永远都是清爽的界面,苹果的外观、特斯拉汽车的外观,都是这样的设计。3、极致思维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什么叫极致?极致就是把命都搭上。法则6: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用极限思维打造极致的产品。方法论有三条: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点,痒点或兴奋点);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紧”(得产品经理得天下)。一切产业皆媒体,在这个社会化媒体时代,好产品自然会形成口碑传播。尖叫,意味着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极致,就是超越用户想象!法则7:服务即营销阿芙精油是知名的淘宝品牌,有两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其对服务体验的极致追求:1)客服24小时轮流上班,使用Thinkpad小红帽笔记本工作,因为使用这种电脑切换窗口更加便捷,可以让消费者少等几秒钟;2)设有“CSO”,即首席惊喜官,每天在用户留言中寻找潜在的推销员或专家,找到之后会给对方寄出包裹,为这个可能的“意见领袖”制造惊喜。海底捞的服务理念受到很多人推崇,但是在互联网思维席卷整个传统行业的浪潮之下,如果海底捞不能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企业的话,学不会的,可能是海底捞了。4、迭代思维“敏捷开发”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方法论,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这里面有两个点,一个“微”,一个“快”。法则8:小处着眼,微创新“微”,要从细微的用户需求入手,贴近用户心理,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可能你觉得是一个不起眼的点,但是用户可能觉得很重要”。360安全卫士当年只是一个安全防护产品,后来也成了新兴的互联网巨头。法则9:精益创业,快速迭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消费者。Zynga游戏公司每周对游戏进行数次更新,小米MIUI系统坚持每周迭代,就连雕爷牛腩的菜单也是每月更新。这里的迭代思维,对传统企业而言,更侧重在迭代的意识,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及时乃至实时关注消费者需求,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5、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流量的价值不必多言。法则10: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互联网产品大多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当年的360安全卫士,用免费杀毒入侵杀毒市场,一时间搅的天翻地覆,回头再看看,卡巴斯基、瑞星等杀毒软件,估计没有几台电脑还会装着了。“免费是最昂贵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选择免费策略,因产品、资源、时机而定。法则11: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只要用户活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商机或价值。QQ若没有当年的坚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企业帝国。注意力经济时代,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机会思考后面的问题,否则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6、社会化思维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公司面对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整个形态。法则12:利用好社会化媒体有一个做智能手表的品牌,通过10条微信,近100个微信群讨论,3千多人转发,11小时预订售出18698只T-Watch智能手表,订单金额900多万元。这就是微信朋友圈社会化营销的魅力。有一点要记住,口碑营销不是自说自话,一定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用户的方式和用户沟通。法则13:众包协作众包是以“蜂群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模式,维基百科就是典型的众包产品。传统企业要思考如何利用外脑,不用招募,便可“天下贤才入吾彀中”。InnoCentive网站创立于2001年,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重要研发供求网络平台。该公司引入“创新中心”的模式,把公司外部的创新比例从原来的15%提高到50%,研发能力提高了60%。小米手机在研发中让用户深度参与,实际上也是一种众包模式。7、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是指对大数据的认识,对企业资产、关键竞争要素的理解。法则14: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用户在网络上一般会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一切皆可被数据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法则15:你的用户是每个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应该针对个性化用户做精准营销。银泰网上线后,打通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的会员账号,在百货和购物中心铺设免费wifi。当一位已注册账号的客人进入实体店,他的手机连接上wifi,他与银泰的所有互动记录会一一在后台呈现,银泰就能据此判别消费者的购物喜好。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品和库存的可视化,并达到与用户之间的沟通。8、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包括苹果、谷歌等。法则16: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将来的平台之争,一定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围绕搜索、电商、社交各自构筑了强大的产业生态,所以后来者如360其实是很难撼动的。法则17:善用现有平台当你不具备构建生态型平台实力的时候,那就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平台。马云说:“假设我是90后重新创业,前面有个阿里巴巴,有个腾讯,我不会跟它挑战,心不能太大。”法则18:让企业成为员工的平台互联网巨头的组织变革,都是围绕着如何打造内部“平台型组织”。包括阿里巴巴25个事业部的分拆、腾讯6大事业群的调整,都旨在发挥内部组织的平台化作用。海尔将8万多人分为2000个自主经营体,让员工成为真正的“创业者”,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内部平台化就是要变成自组织而不是他组织。他组织永远听命于别人,自组织是自己来创新。9、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法则19:携“用户”以令诸侯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能够参与乃至赢得跨界竞争?答案就是:用户!他们掌握着一方面掌握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又具备用户思维,自然能够携“用户”以令诸侯。阿里巴巴、腾讯相继申办银行,小米做手机、做电视,都是这样的道理。未来十年,是中国商业领域大规模打劫的时代,一旦用户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来不及变革的企业,必定遭遇劫数!所以,最后一个法则:用互联网思维,大胆颠覆式创新。一个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个跨界的人,能够同时在科技和人文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坐标。一个真正厉害的企业,一定是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的组织。李彦宏指出:“互联网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去提升、改造线下的传统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以上便是我总结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今天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企业,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亿玛客认为:未来属于那些传统产业里懂互联网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产业的人。产业机会属于敢于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发起进攻的互联网人,未来一定是属于既能深刻理解传统商业的本质,也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不管你是来自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领域。未来一定属于这种O2O“两栖人才”。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非君子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厚黑学的精髓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