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看看,目前吃中药,联苯双脂片跟凯茵肝乐,怎么办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栾梅大夫本人发表
HP阳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胃排空迟缓 帮我看下渤海医院中药...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帮我看下渤海医院的诊断需要治疗多久,那个中药液能用武警医院的中药液代替吗?15年武警医院 中药--(元胡 炒茴香 茯苓 薏米仁 枳壳
五味子 荷叶 山楂 炒酸枣仁 炒扁豆 甘草 熟地 大枣 各l5g
白术 砂仁 麦冬 莲子 炒山药 各30g)
西药(胃疡安胶囊/胃乐新胶囊/泮托拉唑肠溶片/羔羊胃提取物维B12)---半月的药
+++16年4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半月的药 +++++16年6月开的药还没服用
一周的中药
中药热奄包治疗(具体配方不知道是什么)
西药(果胶铋胶囊/泮托拉唑肠溶片/胃乐新胶囊/阿拉坦五味丸)(一周)
中药液都是早饭前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所就诊医院科室:
大连渤海医院 胃肠科
检查资料:
肚脐眼儿以上痛还是以下痛吗?有腹胀吗?有反酸水,烧心吗?呕吐什么东西?大便正常吗?超声检查胃不准确,有胃镜检查报告吗?
栾梅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栾梅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疾病名称:慢性胃炎,散见疣状结节,这什么意思&&
希望得到的帮助:胃炎
病情描述:这个疣状结节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我不太懂
这个是病理报告严重吗?是萎缩性胃炎吗?局灶肠上皮生化什么意思,是癌变前兆吗?
疾病名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获得医生的帮助
病情描述:想咨询一下严重吗,当地医院说这是癌前病变,吃西药还是中药效果好
疾病名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肠炎,肚子疼&&
希望得到的帮助:如何改善
病情描述:肚子长期胀痛难受,拉稀,食少胀,胀痛难以入睡。全身无力,胸口痛,头晕。情绪低落,抑郁。
疾病名称: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求大夫根据我的电子胃镜和病检结果和我的病情看我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吗?我做了...
病情描述:我原来不能吃生冷东西,稍微不慎就拉肚子,大便不太成型,且颜色深,吃肠炎宁或四环素就好了,也没有在意。2016年12月初感冒有几次吃药时感觉食道难受,心口特疼不舒服,我就到消化科去看做了胃...
疾病名称:浅表性胃炎加胆汁反流&&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下下医生看下这些状况是否都是胆汁反流和胃炎导致?有没有可能是食管炎?这个幽门...
病情描述:2015年到2017年一直都是慢性胃炎,但2018年上半年突然开始长期腹胀,胃胀,喝水都打嗝暖气,近期1个月还出现吃饭/吞东西有胸疼,吞咽有滞留感,胸背还有发麻感觉,另外一旦吃肥肉就拉肚子。
疾病名称: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是否需要就诊?就诊前做哪些准备?
病情描述:医生您好!之前是肚脐上腹左右两边疼,已经吃药两个月了现在只是右边肚脐上下痛有
疾病名称:胃糜烂&&
希望得到的帮助:如何治疗胃糜烂
病情描述:胃糜烂,稍微不合适就胃疼,做胃镜说是胃糜烂
胃炎伴糜烂,还有点胆汁倒流
疾病名称:萎缩性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需要就诊?就诊前做哪些准备?
病情描述:患病大概2年,病理报告为重度萎缩胃炎了重度肠化,不知道还有没有逆转的可能
疾病名称:慢性胃炎,HP阳性,胃部息肉采用APC治&&
希望得到的帮助:感谢帮忙解释下原因,药物是否开的不当
病情描述:胃镜报告显示HP阳性,慢性浅表性炎,但是C14吹气显示阴性,且药方里面没有消炎药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比较疑惑!
疾病名称: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还需要做胃镜吗?
病情描述:去年检查出慢性非萎缩胃炎,后来咽炎发作吃了一些药,肚子不舒服吃了一些药,导致胃炎始终没好,脾胃虚弱身体不好。请问医生我还需要做胃镜吗?
疾病名称:慢性浅表性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浅表性胃炎,检查看到HP弱阳性,需要吃药吗?
病情描述:一直消瘦,不长肉,说不准的不定时间期的胃脘痛,
疾病名称:慢性浅表性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需要服用什么药物?做什么治疗
病情描述: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上腹胀3个月,大便不成型
疾病名称:慢性浅表性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需要服用什么药物?做什么治疗
病情描述: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上腹胀3个月,大便不成型
疾病名称:直肠乙状结肠炎,红斑渗出性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麻烦 主任给我看一下,我这个肠炎应该怎么治疗
病情描述:男,23岁。这几天总是腹泻,每天不管吃什么都要腹泻一次。麻烦老师给看一看,我这个肠炎怎么治疗?
疾病名称:浅表性胃炎伴糜烂、食管炎&&直乙状结肠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需要再检查,用什么药治疗
病情描述:八几年在部队经常吃凉饭住山洞,患上了胃肠病,以前不严重,现经常胃疼,左侧结肠疼肚脐周围疼,有时同时疼,有时持续十多天,不是剧烈疼而是隐隐约约的,大便成形次数少,不成形次数多。用药开...
疾病名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炎,全身里外怕冷,&&
希望得到的帮助:求求你了大夫,我的病能不能治好?
病情描述:全身里外怕冷,肚子里有气包还严重冷痛,性功能也不好,有病三年多了,治疗很多地方也没好,天天没有精神头,大便粘腻不畅,吃饭还行,
疾病名称:慢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华生&&
希望得到的帮助:怎么样能最快到省人民医院,做到全麻胃病呢?
病情描述:一年前在您那看过,后来症状减轻些(也有过反复),又因为自己做点小生意忙,就没到魏主任这里看病,也没去其它地方看病。
现在症状:1.酒辣等刺激的不敢吃。2.凉的不敢吃,也不喜欢吃。(比...
疾病名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该如何调理治疗
病情描述:去年6月腹痛住院,检查出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胃息肉。
9月份做了胃息肉切除手术。
11月至今吃中药调理,但还是感觉有胃胀,嗳气的情况。
疾病名称: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需要再次检查或者进一步咨询。
病情描述:2017年7月在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体检,结果提示“胃炎”。但本人平时饮食规律,作息正常,没有出现过胃部不适的现象。
疾病名称:胃痛吃了痛不吃也痛吃了觉得顶着以前有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面诊
病情描述:过了节我来看您门诊好吗?我最近一直返胃酸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栾梅大夫的信息
胃病,脂肪肝,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十二指肠炎,胃息肉,肠息肉,消化性溃疡,肠胃炎,胆囊炎...
研究生毕业,消化科主治医师。
栾梅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消化内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广州南方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国医大一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北京朝阳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栾梅大夫本人发表
胃胀 胃胀,吃东西吃点就吃不下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胃胀,吃饭吃不了多少,平时不吃东西胃也胀,想吃东西吧,吃点就吃不下了,也挺有胃口的就是吃的少,胃胀的抗不了,本人比较瘦,爱吃辣的。每天一到两次大便,基本上早晨吃完饭之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得大便,是不是吸收不好?以前去医院检查说我是胃炎胃溃疡。开了点中药吃后期好了,能坚持三个月左右吧,胃又开始胀了!我有口臭是不是跟胃有关系?已经十多年了口臭一直没有什么方法治疗!这个跟胃有关系么?
所就诊医院科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肚脐眼儿以上痛还是以下痛吗,有反酸水,烧心吗?呕吐什么东西?大便成形吗?一天几次。做个胃镜及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栾梅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栾梅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疾病名称:检查未果&&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我妈妈便秘快一年了,大便每天很少很少,要2-3天才会有那么点条状的带有粘液、 每天还胃胀
肚子好像里面好多东西 就是不出来、
疾病名称:胃胀严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陈大夫,您好。我2010年怀孕,经历了妊娠剧吐。之后就出现胃胀不消化的情况,吃下好几个小时的东西就搁在胃里,不消化,打嗝。以为是怀孕反应没...
疾病名称:肠胃胀气&&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肠胃胀气,有胃炎史,只能稍微吃丁点东西,去厕所没大便解,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了阿莫西林,法莫替丁,西沙必利,通便灵,等胃药,效果...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栾梅大夫的信息
胃病,脂肪肝,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十二指肠炎,胃息肉,肠息肉,消化性溃疡,肠胃炎,胆囊炎...
研究生毕业,消化科主治医师。
栾梅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消化内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广州南方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国医大一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北京朝阳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中药制剂学
我的图书馆
中药制剂学
中药制剂学
& & &1.研究现状
&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供临床应用的科学。科学合理的制剂研究是提供其它项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没有西药制剂学发展迅速。我国制药工业长期以来受以“原料为主,制剂为辅”方针的影响,使制剂的研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加上中药传统用药方式的习惯推论,中药大多以原药饮片及粉末入药,其使用剂型为汤剂,或者丸散膏丹等剂型,用量大、起效慢、卫生指标难以控制,含有的有效成分也不能相对稳定,并且携带麻烦,服用不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于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 &近年来,将中药方剂制备或改进成口服液的品种也很普遍,并对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等进行了研究。随着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灭菌技术的应用,某些中药或古方已制成了注射液,不但提高了疗效,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新作用,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如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的疗效明显高于丹参片、川芎丸等口服制剂。中药复方中,同一方剂不同剂型作用亦有差异,如霍香正气丸和霍香正气颗粒皆有解热镇痛止吐作用,但颗粒剂抗病毒能力优于丸剂。80年代以来,中药外用膜剂的研制异常活跃,但质量标准无统一规定。
& &制作过程中的溶剂选择、除杂、浓缩、干燥等步骤无不与化学成分有关。有效成分的溶解性、稳定性是选择溶剂及制备工艺的重要方面,如成类成分在酸性下易水解;活性蛋白质酶类成分则易被热。酸、碱、有机溶剂等破坏失活。水煮酒沉是常用的除杂质方法,尤其是制备口服液或注射剂时,用此法可得到澄明度好的液体。这种方法值得探讨,并非在任何场合下均适用。因为沉除的所谓“杂质”,除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外,还有大分子亲水性成分和多糖、多肽。蛋白质等。多糖类成分现已知有多种活性,如免疫调节作用,降血糖、抗癌等,如人参、枸杞子、党参、黄芪等以多糖为有效成分的中药时,慎用水醇法。有麦芽、神曲等含酶为有效成分者,不宜用水醇法。更何况在所谓沉出“杂质”中还包含着因失去一些助溶物质而被沉出的成分,如甙元、内酯、萜类及某些生物碱等活性分子。
& &近些年来,国际上各种新剂型大多引入中药制剂,但品种少,所占比例不大。目前关于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的重要性已引起重视。
& & &2.问题
& & &(1)中药传统剂型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制剂质量有待标准化。
& & &(2)中药制剂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及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工作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 & &3.对策与建议
& & &(1)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三小(使用剂量、毒性和副作用)、三效(有效、高效、速效)和五方便(生产、贮藏、运输、携带和服用)为原则,研制受国际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
& &(2)重视新型辅料及制剂工艺的研究。
& &(3)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重点是剂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创立中药制剂学。
六、中药应用理论研究
& & &1.研究现状
& &(1)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 &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理论即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狭义的药性指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广义的药性还包括中药的配伍、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其中四气、五味被认为是中药药性的核心内容。中药传统药性理论可概括为基础药性理论(抽象药性、形性药性、向位药性、功能药性、综合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和禁忌(包括药忌、服药禁忌、妊娠禁忌)等。采制应用药性理论包括采收理论、修制理论、
制剂与剂型理论和服用理论等。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在学术思想上还无突破性进展。研究内容除前已述及的外,主要还表现在如下方面:
& & &·四性的现代研究
& &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植物神经平衡状态的测量与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的系统测定,提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的基本作用之一。而温热药可能有直接刺激有关神经和组织的作用,能促使肾上腺素能介质释放增多,且可能有促进其合成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寒证鼠表现心率减慢,尿儿茶酚胺、17-羟排出量减少,氧耗量降低;热证大鼠则相反。有些寒凉药如黄芩、黄连等有降低血压作用。温热药如麻黄、青皮、陈皮有升压、强心作用。温里药附子、吴荣英等强心作用尤为明显。细辛煎剂对猫瞬膜和血压有肾上腺素样作用。上述作用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具有寒、热不同药性的药物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因不少温热药如附子、细辛、吴茱萸、川椒 、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β-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活性,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推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辛温之品的共同物质基础。温热中药(主要是温里药)中儿茶酚胺类似物质刺激有关神经组织,促进了儿茶酚胺的合成、转化及释放的增加,在分子水平上调节了cAMP/cGMP比值,很可能是温里中药的基本作用之一。
& &四性与代谢功能的关系温热药如鹿茸能提高大鼠脑、肝、肾组织的耗氧量,促进糖代谢。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麻黄、枝枝、干姜、肉桂等均能提高实验动物大鼠、小鼠的耗氧量。而寒凉药如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所组成的方剂则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四逆汤和黄连解毒场使大鼠肛温降低,热药组变化不大。寒性药物知母、石膏、黄柏、龙胆草等可能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重要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活性降低,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生成。反之,热性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则使DβH活性增强,从而促进儿茶酚胺合成。助阳药可加速β受体的生物合成。
& &四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不少寒凉药如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等多有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清热药中的栀子、黄芩、丹皮、赤芍等凉性药也表现有镇静作用。温热药加麻黄,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五加皮、伸筋草等大多兴奋中枢。清热药中的黄柏、黄连、连翘、鱼腥草、板蓝根、玄参、金银花、青蒿,辛凉解表药中的菊花、柴胡、牛蒡子等除有程度不同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分别具有抗毒素、抗炎等与抗感染有关的多种药理作用。
& &微量元素与药性的关系所有中药内均含有15种稀土元素,且含量极微。利用典型温热药和典型寒凉药,并运用判别分析建立了药性阴阳判别函数方程,方程的外推判别符合率达 75. 2%。发现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水平与中药的药性阴阳之间呈密切的相关关系,即中药内稀土元素含量水平的升高和降低,伴随着药性寒凉和温热两种不同属性的消长与转化过程。
& &·五味的现代研究
& &辛味药含挥发油成分者最多,其次是甙类和生物碱。许多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桂枝、紫苏、细辛、防风、生姜等解表药均有发汗解热作用。14味行(理)气药中的13味为辛味,其化学成分亦以含挥发油成分者占多数;如枳实、陈皮、佛手、厚朴、木香、香附、乌药、荔枝核等皆含挥发油及其它活性成分。这些药物有的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消除痞满;有的抑制胃肠平滑肌,缓解痉挛等。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中,辛味药占一半以上,这些药物的成分除挥发油外有的主含生物碱和咸类,如川芎、红花、毛冬青、益母草等分别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
& &苦味药中苦寒药以生物碱和成类成分为主,苦温药多含挥发油。苦寒药如大黄含蒽甙,可刺激大肠粘膜而致泻,有泻实通便功效。黄连、黄柏的主要成分为小檗碱,有较好的抗菌、抗炎、抗毒作用。苦味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提高了食物中枢的兴奋性,于饭前服用少量苦味药可增加胃酸的分泌,提高食欲;但服用过量,反而抑制胃液的分泌,影响食欲。甘味药大部分所含成分都是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活性物质,说明甘味药可能有补养的作用。据对61味补益药进行统计归纳,发现其中味甘的药物43种。
& &咸味药含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及其它活性成分。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故能通便润燥,治疗燥结便秘。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状腺肿,起到软坚之效。
& &酸味药中大多含有酸性成分,其次为鞣质。据统计16味纯酸和酸涩味药中,除木瓜、绿萼梅外,其余各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收敛作用。已知许多酸涩药中的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起到收敛止泻、止血功效。
&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功效,具有清热、泻下、利水、降逆、平喘、潜阳等作用的药物则为沉降药。升浮药大多为辛、甘味,属温热性;沉降药大多为酸、苦、咸味,属寒凉性。通过炮制也可改变这种特性。如酒制提升、盐制润下、姜制则散、酸炒则敛等。再如补中益气场对子宫脱垂有肯定的疗效,实验中观察到本方对离体或在体子宫及周围组织均呈兴奋作用,方中若去升麻、柴胡则作用弱,且不持久,单味升麻、柴胡却未见有明显作用,但二药并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此外,补中益气汤在机械等刺激引起小肠蠕动亢进时有抑制作用,而在肠蠕动减弱时又有兴奋作用,这种双相调节作用无疑有助于解释本方的升阳止泻之效及对某些便秘的疗效。
& &·归经的现代研究
&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基本上与中医对脏腑功能的理解相一致。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钩藤、白花蛇、天麻、全蝎等22味均入肝经,入肝经率 100%,明显高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中药的入肝经率(42%)。影响排便过程、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大黄、芒硝、芦荟、火麻仁等18味药人大肠经率100%。具有止咳作用的中药杏仁、百部。贝母等18昧,具有化痰作用的中药桔梗、前胡、远志等23味,具有平喘作用的中药麻黄、地龙、款冬等13味,入肺经率分别为100%。100%和 &95%。
&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和升压作用等,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抗炎作用。从肺主气、与膀胱相表里等传统理论来看,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说明其人肺、膀胱二经是有依据的。又如天麻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天麻在临床上运用于高血压所致头痛、头晕、目眩等,这与天麻治疗肝阳上亢的症状完全相同,故天麻入肝经亦可由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得以确认。
& &归经与药物有效成分分布的关系业已有人通过观察中药中某种活性成分在体内分布的特点,来说明与归经的关系。如对23味药物作了归经与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的比较,结果:杜鹃花叶(杜鹃素)、鱼腥草(鱼腥草素)、丹参(隐丹参酮)、冰片等14味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基本一致,占61%;鸦胆子(油酸)、莪术(莪术醇)等6味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大致相符,占26%;仅3昧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无直接关系,占13%。认为归经与有效成分在所属脏腑的高度分布有关。已有研究证明,有61%的药物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可见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特点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
& &以动物各脏器组织中cAMP、cGMP水平的变化为指标,对中药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的归经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中医传统医药理论对中药归经的认识有较大的相近性。例如用氚标记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的有效成分淫羊藿甙为示踪剂,经小鼠尾静脉注入,测定48小时间期9个不同示踪时相15种器官组织共405份样品的示踪剂含量。观察3H-淫羊藿甙在体内的动态定量分布、排泄状况,并探讨其与中药淫羊藿霍归经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器官的不同示踪时相和同一示踪时相的不同器官,其示踪剂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3H-淫羊藿甙较集中分布于肝脏。肾上腺、小肠、肾脏和支气管等器官。3H-淫羊藿甙上述选择性分布特点同淫羊藿营归经及脏腑的络属关系基本一致;为该药物的传统归经的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现代科学依据。大黄的的归经记载,以归胃、大肠、脾、肝为最常见,较少见的有心包络、小肠、膀胱、心、三焦、肺经。并认为:在研究某些成分的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时,存在两个不能或不易澄清的问题:①组织分布的密度与药物作用的强度在不同组织、器官间未必是平行关系;②大黄素是大黄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生物活性成分,其分布不能代表所有大黄成分的分布。
& &从有效成分分布及放射自显影示踪技术的角度对归经实质进行探讨,目前看来存在着一些问题:①所得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近代医学脏器在概念和内容上的差异;②古人提出归经学说主要是以临床疗效为依据,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故仅从分布难以阐明药物发挥疗效的部位。
& &归经与微量元素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微量元素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分析中药微量元素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微量元素旧经假说。认为药物到达归经部位是通过微量元素向病变部位的迁移、富集和亲合运动来进行的,故认为中药的归经是以向量元素的“归经”为基础的。
& &有人认为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锌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固有成分和功能单位,对性腺的发育必不可少,如缺乏锌、锰则会导致一系列肾主生殖、发育的病理变化;通过对十多种补肾中药如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等的测定,证实其中含有较高的锌、锰络合物。
& &中药中的微量元素也可能以本身络合物形式或在体内形成新络合物形式发挥效用,由于络合物性质各异,对组织器官有不同亲合性,故认为微量元素以其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来实现“归经”。从而发挥功效的。如麻柳叶(枫杨叶)用于治疗关节炎有良效,其成分含水杨酸和微量元素铜,已证实其药效基础是微量元素铜的络合物对关节炎症组织的特异性亲合作用。
& &受体学说与归经药物进入人体以后,究竟如何选择作用部位,机体的相应部位又是如何识别药物并与之紧密结合而发挥有效作用,迄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受体学说的提出,为解开这个谜找到了一线希望。归经的“经”并非单纯的经络或经脉之意,而是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部位的概念,是部位和功能的综合。因此早在80年代就有学者建议在不离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利用受体学说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药物归经问题。最近有人提出应用受体学说指导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时,木仅要从中药的功能来确定作用部位,也要强调病变部位对中药的选择和适应作用。药物的归经,要看其受体分布于哪些脏腑经络功能有关的位置,它能起的作用就归于哪经。
& &(2)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 &中药通过配伍,可以提高与加强疗效,减低毒性与副作用,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或改变与影响药效。配伍理论包括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药对、君臣佐使等配伍理论。
& &近些年来,方剂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从已研究的600多个方剂的结果说明,方剂的配伍不是简单的罗列,不是几个药味的随机并列,也不是同类药物的累积相加,而是依据中医药理论,有其组方原则和配伍法度,方剂中各药物相辅相成共同使全方产生有明显治疗作用而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效果。实验研究亦表明,方剂中化学成分与单味药的化学成分相比较,不等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相加,可能有新的成分产生或在煎煮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动态变化。如茵陈蒿场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独给药时没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只有把三药合起来煎煮后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对补中益气汤的实验证明,柴胡和升麻在方中对其它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加这些药物作用的强度,尤其是在肠蠕动方面,如果去掉这二味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明显减弱;而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以上的作用。葛根汤有解热作用,但组成葛根汤的七种单味药本身均无解热作用。方剂中各药味间有相须、相使、相恶等协同与拮抗共存,如正柴胡饮系张景岳疏散风寒的要方,以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为指标,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如在全方中轮流减去一味,即使这一味药单独并无作用,却能明显削弱全方的效应。甘草配伍乌头或附子,煎液中乌头碱含量降低约22%,达到减轻副作用目的。方剂对机体的不同反应状态可产生不同效应,如枝枝汤对体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又如五谷散对正常犬或大鼠无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病人有明显利尿作用。方剂研究中这些研究结果使传统方制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通过拆方比较、正交设计方法,既进一步论证了中药方剂的科学性,为祖国医药组方理论给予科学阐明,也为方剂的衍化发展、创立和论述新方提供了更充实的实验资料。
& & &2.问题
& &(1)文献与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如归经的“经”究竟何指尚不甚清楚;实验研究缺乏较理想的病或证的药理模型,临床研究病或证诊断、疗效无严格的标准,立法遣方用药极其随意。以上造成研究结果不可靠、重复性差乃至出现矛盾性结论。缺乏综合性研究,如缺少集中药性、味、归经于一身的系统研究。
& &(2)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与药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尚未揭示。
& &(3)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入,以致于补益药在临床、保健等方面运用上过于泛滥。
& &(4)在受体与归经关系的研究上,因受体可分布于木同组织与器官的细胞膜上,那么传统的肝、脾、肾、心、肺归经还是否能与之匹配?或是传统的归经理论有待于发展与分化?或是此种研究的本身具有不可通约性?
& &(5)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理论研究的脱节,因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无不与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密切相关,故在进行中药或方剂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否则会出现“废医存药”的局面。
& &3.对策与建议
& &(1)加强文献与理论研究
& &继续支持开展单昧药药性理论研究:
& &·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
& &·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
& &·药物的归经理论;
& &·药物的功效、主治、毒副作用;
& &·药物的来源、采集、炮制、用法用量等;
& &·建立上述内容的数据信息库、开发中药材图谱的多媒体软件。
& &加强方剂配伍的理论研究:
& &·古人对方剂有“七方”、“十剂”之说,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因此,必须对古今汗牛充栋的复方文献进行发掘、整理,明确方剂的主治病证、适用范围、使用禁忌及不良反应等。对主治病证明确且疗效确切的方剂,总结其配伍法则,以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 &·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古今大量经方验案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经方中类方与同方之加减方的方证内涵与方剂配伍特征,并对不同医家对同一方剂组方意义的不同理解进行比较,研究方剂君臣佐使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
& &·建立方剂处方、主治病证、方解、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数据信息库。
& &·“法随证立”。遣方用药,须遵循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方法确立治则治法。故有必要加强中医药辨证体系、治则治法的研究。
& &·“方从法出”。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升降浮沉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并充分结合现代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既往方剂的研究成果进行配伍。
& &·“方以药成”。组方配伍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药材的来源、采集、炮制加工、药量、药味的增减、剂型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及气候环境因素等。
&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结合具体病证与方药,研究君臣佐使在方剂配伍中的法度与意义。
& &·根据药物主次位置及配伍后的效应,研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配伍的法度与意义。
& &(2)重视开展药性理论的实验研究
& &中药传统药性理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走科学实验道路。
& &·研制、选择适合研究中药药效的病和/或证的动物模型、遗传性病理动物模型、药理模型。
& &·研究中药对机体整体调节性、双向调节的机制,研究中药各成分间、药物与机体机能状态间、药物与机体内微生物间的相互影响。
&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地研究中药药性理论、药效的物质基础。
& &·以药对(同类药物配伍,异类药物如寒热配伍、补泻配伍、升降配伍、散收配伍、滋阴利水配伍、活血止血配伍等)或类方(如桂枝汤类方,包括药味的增减、药量的变化等)为主,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机理。
& &(3)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和体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选择若干行之有效的方剂,组织生命科学、化学等多学科协作。开展功能主治、有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作用机制等综合研究,开辟从方剂中创制有效药物的新途径。
& &·开展对基本方剂的系统研究,以功能主治、组成配伍、有效部位为重点,提高方剂研究水平,将传统的方剂学发展成现代方剂学。
-- 作者: 幸福使者-- 发布时间:
中西医结合防治乙型肝炎 &&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教授 韦金育
& & &一、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和危害 & &1963年,澳大利亚的一位医生从血清性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一种抗原,当时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随后证明此抗原与血清性肝炎有关(HAA),最后证实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 & &(一)肝炎的流行情况 & &1.世界流行情况 & &乙型肝炎全世界都有,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大不相同。西欧、美国等为低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0.25%~0.5% ;抗HBc阳性率为4%~6%;苏联、日本、东欧为中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2%~7%;抗HBc阳性率为20%~50%;东南亚、非洲等为高度流行性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8%~20%,抗HBc阳性率为70%~95%。 & &2.我国流行情况 & &我国为乙肝高度流行地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最高的省区达16.7%,最高的县达27.12%。一般是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农村,发病率呈递增趋势。10岁前为第一个发病高峰期,30~40岁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 & &3.广西流行情况 & &广西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自然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1%~16%,大中专学生中HBsAg阳性率也高达8%左右。 & &(二)乙型肝炎的危害及预后 & &乙型肝炎易感染,流行面广,根治困难,危害很大。人们对乙型肝炎通常分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多数可以治愈,既不变慢性,也不会长期携带病毒。但是,有一些临床上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而是慢性乙肝或慢性表面抗原携带的急性发作,这种病人很难治愈。急性期过后,急性乙肝患者很快又变成慢性乙肝或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如何鉴别真正的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可检查抗HBcIgM及抗 HBcIgC。单纯IgM阳性者为真急性乙肝,两者皆阳性者为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曾有文献报告,急性乙肝经2~10年随访,15%变成慢性乙肝或肝硬化,约0.6%演变成肝癌。即使是慢性乙肝大部分也可以稳定或基本痊愈,但治疗时间较长。经恰当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的抗原可以转阴,HBV-DNA转阴,肝或能恢复正常,但稍不注意,常会复发。HBsAg自然转阴率为2%~4%。慢性乙肝中,慢迁肝预后较好,一般不会转变成肝硬化,迁延一二十年后仍可望痊愈。少部分人也可能转变为慢活肝,慢活肝中10%~2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部分人发展到肝硬化后,病情反而稳定,但有大约10%的患者病情继续恶化,甚至恶变为肝癌,即所谓的肝病三步曲: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 &据《中国青年报》日报道:中国有6万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每年有5万多人死于肝病,全国每年用于肝病的费用达220多亿元。由此可见乙肝危害之大! & & & &二、乙型肝炎的诊断 &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在做出诊断时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点或一次异常就肯定地下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特异检查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才能得以确诊。 & &(一)临床分型 & &(1)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 & &(2)慢性肝炎又分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 &(4)淤胆型肝炎。 & &(5)肝炎肝硬变。 & &(二)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 &1.急性乙型肝炎 & &(1)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患。 & &①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史指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者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 &②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 &③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 &④化验:主要指血清A、L、T活力增高。 & &⑤HBV病原学检测阳性。 & &凡化验及病原学阳性并且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与病原学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乙型肝炎。 & &凡单项血清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b、c、d三项中的一项,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 & &(2)急性黄疸乙型肝炎。 & &凡符合急性黄疸乙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1 umo1 /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 &2.慢性乙型肝炎 & &以前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乙肝炎病程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肝功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的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溏便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大,另外,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实验室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小于等于 32g/L、胆红素大于85.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6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指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 &3.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V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大于171 umol/L),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于作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缺乏食欲、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应考虑急性重性重型肝炎;如果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症状体征者,也应考虑本病。 & &(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亚急性重型肝炎具备以下体征之一者就可以确诊: & &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 & &②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 umol/L),肝功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酶胆分离、丙种还应蛋白升高)。 & &③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或腹水,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与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亚负性重型肝炎的早期)。 &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或虽无上述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检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 & &为便于断定疗效及预后估计,根据临床表现,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又分为早、中、晚三期。 & &①早期:符合急性肝衰的基本条件,如严重的周身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大于等于171 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40%,或经病理证实者。 & &②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淤斑),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30%。 & &③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症、消化道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等于20%。 & &4.淤胆型肝炎 &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搔痒,大便发白。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酶、r-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排除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 &5.肝炎后肝硬变 & &早期肝硬变单凭临床资料很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学(B型超声波、CT)诊断及腹腔镜诊断对肝硬变确诊有参考价值。 & &凡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如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诊断:肝脏缩小,脾脏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且排除其他能引起门脉高压的原因者,均可诊断临床肝硬变。 & &(1)活动性肝硬变: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转氨酶升高,黄疸、白蛋白减低,肝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伴有门脉高压症。 & &(2)静止性肝硬变:有或无肝病病史,转氨酶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硬,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低。 & &(三)中医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诊断分型 &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已、庚七种类型。我国医学把出现黄疸的肝炎都归属“黄疸”的范围。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通常还可分为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型。 & &无黄疸型肝炎通常属于中医学中胁痛、症积虚损等病症范围。目前对无黄疸型肝炎主要是慢性肝炎中医的诊断分型还不统一,少者分为二型 ,多者分为八型,多数人认为分型过细、过繁难以掌握,一般以分为4~5型为宜。 & & & &三、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 &(一)急性乙型肝炎 & &1.常用治疗方法及药物 & &乙型肝炎属疫毒内伏,可隐而不发或发而无黄。发黄者阳黄居多,也有少数属阴黄者。治疗方法应清热利湿、解毒祛邪、芳香化浊、理气活血。 & &(1)清热利湿法可选用:茵陈、虎杖、龙胆草、车前草、栀子、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 & &(2)解毒祛邪法可选用:山豆根、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野菊花、土伏苓、蚤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 &(3)芳香化浊法可选用:藿香、佩兰、蔻仁、砂仁、苍术、厚朴、薄荷 、菖蒲等。 & &(4)理气活血法可选用:郁金、柴胡、香附、元胡、青皮、大腹皮、泽兰、丹参、陈皮、赤芍、佛手等。 & &2.常用中药方剂 & &(1)热重治疗法:茵陈蒿汤加减。 & &(2)湿重治疗法:茵陈四苓汤加减。 & &(3)湿热并重治疗法:甘露消毒丹加减。 & &3.民间中草药单验方 & &垂盆草煎剂、马鞭草煎剂、鸡骨草煎剂、虎杖煎剂、崩大碗煎剂、青叶胆煎剂、田基黄煎剂、叶下珠煎剂。 & &(二)慢性乙型肝炎 &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常由湿热疫毒蕴结不解、深伏血分、日久导致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和虚损,在其活动期则多见湿热外发。其治疗原则可按如下症候辨证论治: & &1.肝胆湿热症 & &临床见症: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 &治疗方法: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酌加凉血解毒药。 & &2.肝郁脾虚症 & &临床见症:胁肋胀满、精神抑郁或烦急、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胃饱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弦。 &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 &代表方剂: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 & &3.肝肾阴虚症 & &临床见症: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红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 。 & &治疗方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 &代表方剂: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 & &4.脾肾阳虚症 & &临床见症:畏寒喜暖、小腹腰膝冷痛、食小便溏、食谷不化、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温肾扶阳。 &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等。 & &5.淤血阻络症 & &临床见症: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紫或有淤斑,脉沉细涩。 & &治疗方法:活血化淤、散结通络。 & &代表方剂:血府逐淤汤、鳖甲煎丸等。 & &上述治疗方法在临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各症型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和相兼,如兼郁、兼痰以及两症或多症候的交叉兼见,形成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的复杂病机。不要忽视慢性肝炎总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 &6.民间单方验方 & &垂盆草煎剂、虎杖煎剂、田基黄煎剂、岗念根煎剂、丹参煎剂、绞股兰煎剂、黄根煎剂。 & &(三)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用药参考 &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依据上述病机分析和进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对发病机理的认识和各项实验检测的变化进行选方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 & &1.抗病毒治疗方面 & &中药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各类清热解毒(如板兰根、贯众)、凉血解毒(如紫草、玄参)、通下解毒(如大黄、虎杖)、化湿解毒(如土茯苓、生薏仁)、活血解毒(如半枝莲、半边莲)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 &2.调节免疫功能方面 & &增强免疫方面以扶正培本为主,药物如仙灵脾、冬虫夏草、巴戟天、黄芪、人参、白术、猪苓、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女贞子等。方剂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 & &抑制免疫方面以凉血活血为主,药物如丹皮、赤芍、生地、红花、桃仁、大黄、益母草等。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复元活血汤等。 & &3.促进肝组织修复、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方面 & &(1)对于谷丙转氨酶增高、属湿热偏重者可选用垂盆草、山豆根及其制剂;湿热不显者可选用五味子制剂。当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后,应逐步减量,继续服用2~3个月后停药,不可骤停,以免反跳。 & &(2)改善蛋白代谢、降浊、降絮以益气养血滋阴为主,可选 用人参、黄芪、当归、灵芝、冬虫夏草等及当归丸、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 &(3)抗肝纤维化以活血化淤软坚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丹参、参三七、百合、山慈菰、柴胡等。 & &(四)实验研究发现具有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的中草药 & &1.抑制HBsAg的中草药 & &对HBsAg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胡黄连、贯众、黄药子、钩藤、桑寄生、黄柏、昆布、石榴皮、紫丹参、首乌、五味子、虎杖、白花蛇舌草、大黄、蚕砂、板蓝根、茵陈、川黄莲、矾石、鱼腥草、黄芪、荔枝核、酸浆草、过路黄、巴戟天、稀莶草、苦味叶下珠、云实、地耳草、马尾松、木通、知母、柿蒂等。对HBsAg有轻度抑制作用的有:桑叶、陈皮、木瓜、丹皮、丁香、山楂、七叶一枝花、黄芩、淮山、桑椹子、蟛蜞菊等。 & &2.抑制HBV-DNAP的中草药 & &对HBV-DNAP直接抑制率达50%以上的中草药有:菊苣、木瓜、北野菊、大蓟、仙鹤草、丹参、夏枯草、山栀子、丹皮、赤芍、紫草、青蒿、黄连、陈皮、银花、败酱草、蒲黄、蚤休、虎杖、山豆根、鱼腥草、白头翁、半枝莲、兰花香茶菜、连翘、黄芩、火炭母、板蓝根等。对DNA间接抑制率在25%~50%之间的中草药有:金钱草、龙胆草、马齿苋、蟛蜞菊、龙葵、谷精草、生地、白薇、土茯苓、射干、鸦胆子、黄药子、苍耳子、瓜蒌、土贝母、大果龙葵、鸡蛋茄、白花蛇舌草等。 & &3.抑制HBV-DNA的中草药 & &对HBV-DNA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蚤休、山豆根、虎杖、白英、大黄、丹参、赤芍、何首乌、夏枯草、黄柏、龙胆草、生地、紫草、连翘、黄芩、大青叶、板兰根、青黛、败酱草、土茯苓、苦参、龙葵、半枝莲、野菊花、川芎、红花、桃仁、牛膝、益母草、姜黄、郁金、陈皮、佛手、木香、川楝子、枳实、白术、甘草、枸杞、麦冬、女贞子、仙茅、藿香、金钱草、车前草、半夏、全瓜蒌、茵陈、猪苓、苍术、茯苓、苡仁、滑石、白芍、蚕砂等。对HBV-DNA有中度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石膏、鱼腥草、黄连、银花、地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当归、泽兰、柴胡、葛根、厚朴、薄荷 、香附、党参、黄芪、黄精、仙灵脾、熟地、旱莲草、泽泻、砂仁、皂角刺等。 & & & &四、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 &(一)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 &1.注意休息 & &急性肝炎应注意住院或就地隔离休息治疗,待食欲和体力基本恢复后每天可轻微活动1~2小时,当症状基本消失、肝功正常后才可恢复正常生活,但仍应避免体力劳动。 & &2.合理饮食 & &饮食要注意食用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若食欲明显下降或呕吐,可静滴10%的葡萄糖,禁酒。恢复食欲后也不宜吃得过多,特别是糖、主食、脂肪不宜太多以免过胖,形成脂肪肝。蛋白质、蔬菜可多一些。 & &3.对症下药 & &也可根据病情适当用肝炎灵、垂盆草冲剂、联苯双酯、当归丸、乌鸡白凤丸及维生素C、B1、K,肝泰乐等。 &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 &1、2、3点同上述(一)1、2、3点。 & &4.三分药治 & &根据病情选用保肝药、抗病毒药、抗肝纤维化药,适可而止,不宜太多。 & &5.七分调理 & &精神要乐观,生活要有规律,营养要合理,休息要适当。 & &()三常用保肝药物 & &1.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人体白蛋白、血浆、氨基酸、谷氨酸、水解蛋白等。 & &2.趋脂药物:肝泰乐、维丙肝、肝乐等。 & &3.维生素类:VitC、VitB、VitBco等。 & &4.葡萄糖类:葡萄糖粉,10%的葡萄糖液。 & &5.改善组织代谢药物:ATP、辅酶A、肌苷等。 & &(四)常用调节免疫功能药物及抗病毒药物 & &1.潘生丁合用卡介苗 & &潘丁生25毫克,每日3次,口服,同时皮内注射卡介苗0.1毫升,每月1次,疗程6~8个月。在注射卡介苗前,应做好OT试验,注射皮丘直径小于19毫米以下者,肺透视阴性者方可注射。一般在前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切忌注于皮下或肌肉内,否则会发生寒性脓疡,经久不愈。用这种方法治疗结束时e抗原转阴率为56.5%(13/23)、HBV-DNA的转阴率为60.9%(14/23)。一年后两者阴转率分别为70%(14/20)及60%(12/20)。 & &2.肝炎灵(广豆根)注射液 & &每日2支,肌肉注射,共3个月,e抗原转阴率为37%,且有较好的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但停药太快,可能引起反弹,故注射3个月后要逐渐停药。本药注射部位疼痛,故应深部注射。 & &3.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 & &猪苓多糖4毫升(40毫克)肌肉注射,连用20日,停10日,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同时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次,每半月一次,共6次。“七五”攻关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八五”攻关又对本疗法进行了验证,e抗原转阴率为43.6%(34/78),HBV-DNA转阴率为44.9%(35/78)。一年后两者转阴率分别为59%(46/78)及57.7%(45/78)。 & &4.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合用胸腺肽 & &前者10毫克每公斤,肌肉注射,连用5日后改为5毫克每公斤,肌肉注射,再连用23日。后者1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共3个月。结果e抗原转阴率为47.6%(20/42),HBV-DNA转阴率为59.5%(25/42),一年后两者的转阴率分别为62.1%(18/29)及72.4%(21/29)。有人认为单磷酸阿糖腺苷亦可改为每次注射1支(200毫克),每日2次,共用28日。应用本剂量一般除注射局部疼痛(稀释多一点,注射深一点可减轻)外,无其他严重反应,但如加大剂量,延长疗程则可引起严重的神经肌肉疼痛,这个题应注意。 & &5.a干扰素 & &我国这种产品与进口产品疗效基本相似。每次3×106 -5×10 6单位,每周3次,肌注射3~6个月。“八五”攻关应用干扰素a-26,3×10 6单位,肌肉注射注3个月,e抗原转阴率为46.9%(30/64),HBV-DNA转阴率为48.4%(31/64),一年后二者的转阴率分别为54.4%(31/57)及52.6%(30/57),本药的副作用较多,最常见有为类似流感的症状(发热、全身不适等),对血象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 &6.日达仙(胸腺肽a1) & &每次1.6毫升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6个月,疗效基本与干扰素相似。其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市售价约900元左右。有人发现某些国产胸腺肽中含有1%有胸腺肽a1,如果应用160毫升静滴,也可代替日达仙。故可试用160毫克加入10%葡萄液250毫升静滴,每日1次,连用2个月,第3个月改为每周2次,结果e抗原及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50%(25/50)及48%(24/50)。但要注意,目前国产胸腺肽生产的厂家极多,产品质量极不统一,因此使用时必须确知其所含胸腺肽a1的含量。 & &7.肝灵素片(口含干扰毒) & &每天早起舌下含化1片,连用3~6个月。用量很小,因此几乎没有副作用,且价格仅为干扰素的1/20,对治疗丙肝较好,对乙肝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北医大报告HbsAg转阴率为47%;肝功能好转率为44%,对HbsAg作用不大。 & &8.其他 & &如LAK细胞回输,HBsAg特异性核糖核酸、无环乌苷、苦参碱、华蟾素、拉米夫丁、法昔洛韦及中草药对e抗原或HBV-DNA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如上所述,核心抗体临床意义不大,不必用药将其转阴。 & & & &五、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 &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没有固定的模式,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很多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分型往往不太统一。沈忠源将150例乙肝患者分为气虚湿热型与阴虚淤毒型,前者用乙肝净糠浆(黄芪、淫羊霍、苡仁、土茯苓、虎杖、瓜蒌、北柴胡、半夏、泽兰、丹皮、黄柏等);后者用乙肝清合剂(杞子、丹参、白芍、淮山、女贞子、枳实、泽兰、丹皮、青蒿等)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基本治愈53例,显效35例,有效59例,总有效率为98%。石中顺等用外达伏气法治疗203例乙肝患者,分3种类型 。伏气骤发型用外达伏气1号方:茵陈、车前子、滑石、半枝莲、生麦芽、赤芍、柴胡、苍术、龙胆草、青皮、陈皮;伏气渐发型用2号方:茵陈、白花蛇舌草、女贞子、旱莲草、薏苡仁、夏草、王不留行、白术、巴戟天、柴胡、甘草;伏气未发型 用3号方:茵陈、丹参、女贞子、大枣、赤芍、丹皮、青蒿、柴胡、枳壳、甘草。结果HBsAg转阴者121例,占59.7%,HBeAg转阴者152例,占86.3%;抗HBC转阴者150例,占78.1%。还有的报告分5~8型不等,但总的来说,目前分型有日趋规范化的倾向。 & &(二)西医诊断后采用中药复方治疗 & &李学文等用三参桑芪汤(丹参、赤芍、桑寄生、菟丝子、党参、参三七、黄芪、白花蛇舌草、白术、陈皮、甘草)等治疗64例乙肝患者,HBeAg转阴者45例,滴度下降16例,总有效率为95.%.董振翔等用75冲剂(制附子、肉桂、桂枝、女贞子、生黄芪、生山药、白芍、丹参、柴胡、甘草)治疗60例乙肝患者,结果HBsAg转阴率为40%,HbeAg转阴率为45%。王灵台等用补肾糖浆(巴戟天、肉苁蓉、杞子、党参、虎杖等15味中药)治疗慢性乙肝104例,结果对改善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效果,HBsAg转阴率为30.77%,HBeAg转阴率为58.53%,优于对照组(P&0.05)。张璧姿等用乙肝宁冲剂(黄芪、党参、茵陈、首乌、丹参、茯苓、白芍等13味中药)治疗慢性乙肝320例,HBsAg、HBeAg、抗HBC转阴率分别为33.1% 、 40.5%、10.5%,与齐墩果酸组对比较优(P&0.05)。而恢复肝功能与齐墩果酸组相近(P&0.05)。刘平等用扶正化淤319方(桃仁、丹参、虫草菌丝、松黄、七叶胆等)治疗慢性乙肝56例,并与大黄虫丸作对照,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8.4%,治疗组HBsAg、HBeAg转阴率为5.6%和47.1%。吕兰凯等用复肝宝(黄芪、青皮、丹参、丹皮、白花蛇舌草、赤芍、鳖甲、桃仁)治疗慢性乙肝60例,对肝功能、症状、体征、PⅢP等均有明显的效果,且HBsAg、HBeAg、抗HBCIgM转阴率分别为26.8%、62.1%、69.8%,优于大黄虫丸对照组。 & &(三)西医诊断后采用中药单方治疗 & &韩绍修等用香菇多糖片25毫克分早晚连服3个月,结果急性乙肝22例有9例转阴,慢活乙肝26例有17例转阴,乙肝病毒携带者40例有16例转阴,临床症状及肝功能也恢复正常。吴志成等用蚂蚁乙肝宁治疗乙肝480例,结果HBsAg转阴率为37.92%,HBeAg转阴率为63.74%,对其他阳性指标及肝功能也有良好效果,与其他药对比有较大优势(P&0.05)。徐向田等用华蟾素治疗HBV携带者147例,每日肌注4毫升,30天为1个疗程,用1~3疗程。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PHSA-R、DNAP转阴率分别为21.09%、38.89%、63.64%、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抗HBs、抗HBe的转阴率前者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 &(四)中西药配合治疗 & &陶宝根等应用猪苓多糖配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肝炎60例取得良好效果,用猪苓多糖注射剂40毫克肌注,每天1次,连用20天,停药10天后继续用,同时用乙肝病苗30微克肌注,每半月1次,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96.6%,HbeAg、HBV-DNA、抗HbcIgM转阴率分别为45.2%、48.5%、50%,三项复制指标均转阴者占18.4%,其疗效与国际公认的干扰素效果相近。熊丽兰等用丹参联合猪苓多糖治疗90例慢性乙肝,随机分丹参联合猪苓多糖组、单用猪苓多糖组、单用丹参组,疗程3个月,线果ALT复常率分别为80%、40%、53.3%, HBeAg转阴率分别为56.6%、50%、16 .67%,证明丹参与猪苓多糖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张长清等用活血祛风法(党参、白术、当归、丹参、泰艽、黄柏、地龙、防风、桑寄生、白僵蚕、柴胡、甘草)结合西药维生素C、B1、B2 及必要时用能量合剂治疗乙肝70例,显效5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达95.7%, HBeAg转阴39例,抗HBcIgM转阴48例,HBV-DNA转阴49例。李涤新等用山豆根片结合维生素C、酵母片治疗40例,并设对照组仅服后两味药,结果两组HBsAg转阴者分别为15例、2例,滴度下降分别为12例、2例,总有效率为67.5%与10%,HBsAg转阴者分别为18例、2例,有显著差异(P&0.05)。李甲辉等用聚肌胞注射液加服中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白术、山豆根、黄芪、茯苓、党参、丹参、郁金、柴胡、山楂)并与单用聚肌胞注射作对照,结果HBsAg转阴率分别为48% 和16%,HBeAg为76% 和40%,抗HBc分别为40% 和24%,两组比较P&0.05。丁民谋等对51例乙肝用红宝2粒,每天2次,干扰素a-2b每次300万单位,每周3次,连用16周,并与肝必复对照,结果治疗组HBV-DNA和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72% 与20%,明显高于对照组11.5% 与15.4%(P&0.01)。 & &(五)药物内服与穴位注射等结合治疗 & &王福权等用南通蛇药片配合穴位注射法治疗乙肝60例,南通蛇药片每日2次,每次10片,以柴苓茶送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在内关、大椎、肝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注射牛黄醒脑注射液8毫升、华蟾注射液10毫升,结果有42例HBsAg转阴、45例HBeAg转阴、44例抗HBc转阴,肝功能正常。楼考惠等在服中药的基础上用2万单位的a-干扰素针剂足三里穴位注射,两脚交替,每周3次,对照组ALT复常率均为100%,HBeAg转阴率治疗组为81.8%,对照组为80%(P&0.05),故认为是一种高效、安全、节约的办法。陈家福等用抗乙肝免疫核糖酸4毫克肌注,加针刺足三里,结果HbeAg、抗HBC转阴率分别为75% 和47.62%,高于未加针刺单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组(P&0.05)。此外,还有用黄芪注射液、黄连注射液、肝炎灵、猪苓多糖注射液等配合穴位注射,效果不错。 & &贴敷疗法、针灸疗法、蜂毒疗法等也有一定效果,不再一一列举。 & & & &六、乙型肝炎的预防 & &(一)管好传染源头 & &1.乙型肝炎患者 & &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注意隔离,可不定隔离日期,如需住院治疗,也不宜以HBsAg转阴或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出院标准,只要病情稳定即可出院。应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定期随防观察。对生产、经营饮食单位的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职工食堂全体工作人员、食品商贩以及保育人员等,每年应作健康检查,发现肝炎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 &上述范围的新增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在参加工作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 &2.献血员 &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都要进行体格检查,检测谷丙转氨酶及HbeAg(采用RPHA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或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有条件时开展抗HCV测定,抗HCV阳性者不得献血。 & &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是指血液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对这类携带不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所用餐具、刮刀修面具、牙刷等日常用品应与健康人分开。HBsAg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查HBeAg,如属阳性,则不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婴幼儿。HBsAg携带者中HbeAg阳性的婴幼儿不应入托。 & &(二)切断传播途径 & &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 &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要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各服务行业的公用茶具、面巾和理发、刮脸、修脚用具均应做好消毒处理。 & &2.加强防止医源性传播 &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包括乡村卫生室)均应加强消毒防护措施。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试、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管,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均应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采血针、针炙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窥镜以及口腔科钻头等),尤其应严格对带血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对确诊及疑似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医疗或预防注射时,要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 &3.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工作 & &妇产科工作者应向HBsAg阳性育龄妇女广泛宣传乙肝的危害性及预防乙型肝炎的注意事项,宣传优生优育。应将HBsAg列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检测方法为RPHA或ELISA。对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呈阳性者,应设专床分娩,产房所有器械要严格消毒。有乳头病损的HBsAg阳性产妇,应暂停哺乳。对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呈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或单用乙型有肝炎疫苗加以阻断。 & &4.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 &血站和生物制品单位应做好血制品的HBsAg等检测工作,呈阳性的血制品不得出售和使用。 & &(三)保护易感人群 & &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 &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可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其次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母亲是大三阳的婴儿出生后立即及生后一个月各注射 1支HBIG,每支200单位;产生抗体后,2个月和5个月后再各注射20微克HBIG。对母亲是HBsAg呈阳性的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20微克HBIG,1个月后再注射20微克,6个月后注射10微克。对母亲HbsAg呈阳性的婴儿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后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成人易感者一般用0、1、6月方案,剂量为30微克、10微克、10微克,具体操作方案应在防疫保健医生指导下进行为宜。 & &2.乙肝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 &主要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其他高危人群接种疫苗时,则需经HBsAg、抗HBe和抗HBc检查筛选,证明是易感者后方可使用。 & &(四)几种消毒方法 & &病毒性肝炎消毒方法 & &①房屋门、窗、地、家具、玩具、运送工具以0.5% 优氯净喷雾(取原药0.5g加水至100毫升)、3% 氯亚明喷雾(原药3克,加水至100毫升)、2% 过氧乙酸喷雾(取原药2毫升,加水100毫升)进行消毒。 & &②呕吐物、排泄物消毒法:较稠呕吐物及排泄物1份加10% ~20%的漂白粉剂2份;较稀呕吐排泄物加漂白粉干粉1/5份搅拌,放置2小时;消毒液与粪便必须充分搅拌。 & &③厕所、垃圾、便具(便具用药液浸泡1小时)以2% 次氯酸钠溶液喷雾(取原药2毫升,加水至100毫升)、3% 漂白粉清液喷雾(取漂白粉3克(加少量水调匀)加水至100毫升,待澄清后取上层清液使用)。 & &④食具、护理用具以0.5% 优氯净,3% 氯用具亚明,2% 次氯酸钠或3%漂白粉浸泡1小时,再煮沸10-20分钟。 & &⑤残余食物煮沸10-20分钟,如为废弃物应煮沸后倒掉。 & &⑥手用2% 过氧乙酸溶液或用0.5% 清洗消毒剂浸泡2分钟。 & &⑦衣服、被褥、书籍、化验单、病历、钱币以环氯乙烷0.4千克每立方米或福尔马林100毫升每立方米熏蒸,密闭12-24小时,应在密闭的专用消毒器内进行。 & &⑧医疗器械用高压蒸气0.4536公斤,15~30分钟消毒,取二醛8毫升(原药含量为25% ),加0.3% 碳酸氢钠和水至100毫升,PH为7.7~8.3。耐热类干热160℃ 1小时,煮沸20分钟;不耐热类以环氧乙烷或福尔马林熏蒸,方法同上,2%戊二醛浸泡1-2小时。 & &⑨饮用水用余氯保持在0.3~1毫升每升消毒,最好煮沸。 & & & &七、乙型肝炎防治研究趋势 & &1.中医辨证客观化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主要模式,也是乙肝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模式。西医辨病一般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但中医辨证有的就不那么客观和规范,让初学者难以掌握,更不利于推广。因此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辨证分型要统一,另一方面辨证的依据要逐步客观化,有可以量化的指标。这在目前还不容易做到,但许多学者认为应尽量做到。 & &2.筛选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新药 & &乙型肝炎,特别是慢性乙肝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一方面是乙肝病毒的入侵和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又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失调,同时还造成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等变化。因此,要抓住主要矛盾,合理用药。当前研制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新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不少,如肝炎灵、叶下珠、大黄虫丸等。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中药也很多,如云芝多糖、银耳多糖、猪苓多糖等。但比较确切的兼有抗病毒及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新中药还很罕见,应加强研究。 & &3.中西药合理应用 & &上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部分已谈及,中西药合理应用是当今不少医学专家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应讲求合理,不能中西药胡乱杂合堆积,否则还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要根据病人病情,因病施消费品,攻补兼施。如果中医偏于攻,用清热解毒类抗病毒治疗,西医则应偏于补,用护肝药保肝;如果西医偏重于攻,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则中医就应偏于补,用健脾疏肝调和气血之类调养身体,兼减轻或消除西药副作用,切勿中西医重复用药,以免损伤身体。 & &4.发展生物靶向治疗新药 & &目前,国内外已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筛选出不少具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作用的中药。但多数选择性不强,特异性不高。如果能把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药物与药物载体合理结合,使药物能集中直达病所,发挥其特异性高、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优点。 & &5.综合应用多种康复疗法 &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持续存在HBV、机体免疫功能状况及肝损伤等有密切关系。西医治疗上主要针对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抗肝损伤及肝纤维化这几个环节采取措施。中医治疗也主要着重清热利湿解毒、调理气血阴阳和疏肝健脾益肾这三个方面。 & &毋庸置疑,能针对病因进行彻底而有效的根治当为上策。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这种灵丹妙药。尽管目前中西医抗病毒药已显示出喜人的前景,但仍未能尽如人意。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是采用适应的综合疗法,包括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治疗和正确的中西药物治疗。 & &尽管目前对乙肝还缺乏理想的特效药,但乙肝毕竟有自限倾向的疾病,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乙肝患者是可以康复的。病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下决心打持久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切勿病急乱求医,病久乱用药。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康复! & & & &&&
-- 作者: 明明白白-- 发布时间:
你在干吗?????
-- 作者: 幸福使者-- 发布时间:
一些别的内容的~~
滋阴软坚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思路与探讨
  子宫肌瘤属中医的“癥瘕”、“崩漏”类疾病。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形成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因而临床大都采用行气导滞、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方药治疗。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滋阴软坚法为主对其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探讨和请教于同道。  一、滋阴软坚法的应用依据  (一)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妇女以血为基础,经、孕、产、乳数伤于血,因而易出现阴血亏虚,加之工作生活负担加重,亦易耗伤精血。《内经》早就明确指出:“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因而从年龄与体质因素分析,以滋阴法为主治疗肌瘤,符合中年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子宫肌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B超时发现,但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都有月经的变化,如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月经淋漓不尽,相当于“崩漏”的范畴。中医分析认为患者素体阳盛,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情绪过激,操劳过度,肝火内炽,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均可导致崩漏。崩漏日久,则患者出现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舌红脉细等阴血亏虚的现象。张景岳指出:“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从临床症状分析,滋阴法为主符合子宫肌瘤阴虚内热的病机。  (三)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主要是内分泌平衡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刺激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所致,这与祖国医学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认识一致。显然,阴阳失调,阴血亏虚是因是本,而痰瘀互结成癥是象是标。特别是许多患者,大都服过“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药,此类药大都偏于温散,患者较长时间服用后,均有口干咽燥、便秘等反应,因而用滋阴软坚法治疗,不仅对此有补偏救弊的作用,而且符合审证求因、治疗求本的治疗原则。  二、临证方药与病案举例  笔者以六味地黄汤补肾养阴为基础,生熟地并用,取之三补三泻之意。加水蛭、鳖甲以活血化瘀;昆布、黄药子、白芥子化痰散结。月经后每周服5剂,连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若遇月经周期,月经量多则“急则治其标”。以六味地黄汤加茜草根、海螵蛸、仙鹤草滋阴凉血。若患者不能坚持喝汤药,则可坚持服六味地黄丸,送服化瘤散:西洋参30g,川三七30g,地鳖虫15g,水蛭15g,黄药子15g,山慈菇15g,山甲15g,三棱10g,莪术10g,鳖甲15g,上药细研成末,每次服3g,1日2次。症状改善后,可停药1个月,必要时再服1个疗程。若治疗无效,B超发现子宫肌瘤继续长大,则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病案举例:患者郭某,女,41岁。日初诊,缘于1个月前妇检及B超发现子宫肌瘤,平时月经规则,量较多,下腹时有疼痛,白带多。最近1年来症状加重,伴头晕腰酸,面色无华,舌红苔白,脉细,左尺脉弱。妇科检查:外阴己产式,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增大如孕三个月大。B超显示子宫前壁有1个7.2×6.5cm的子宫壁间肌瘤。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痰瘀互结,用上法治疗,坚持一个半月,患者因害怕恶变,日住院要求手术治疗,经B超复查:前壁隐见2.3×2.0cm低回声团,经妇科主任医师会诊,建议继续保守治疗。后坚持服六味地黄丸,加服化瘤散三个月,随访至今,月经正常,头晕腰酸均明显改善,B超显示子宫肌瘤未再明显增大。  三、探讨  (一)中医将子宫肌瘤按“癥瘕”论治,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笔者以现代医学的发病原理为指导,以滋阴软坚法为主,调节内分泌、减少雌激素的过度分泌,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同时辅以消痰化瘀药,直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长,使肌瘤缩小或自然消退。经笔者的临床实践,这不仅较单纯的活血化瘀法疗效好,而且符合整体调节、审证求因的治疗原则。  (二)古之“石瘕”即今之子宫肌瘤。张仲景首创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寒凝血瘀为其主要病因。笔者认为,古时气温偏低,而今气候变暖,饮食习惯改变,工作节奏加快,湿热为患的疾病增多,特别是笔者长期在闽南地区行医,古人谓:“西北之气,阳气易降;东南之气,阴火易浮。”因而从阴虚内热立论辨治子宫肌瘤,含有“天人合一”的地理气候因素。  近年的研究认为,子宫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内分泌的功能,故绝经期前切除子宫而保留卵巢,也常引起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提早出现,故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对较大的子宫肌瘤,或者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欠效的病人,应采用手术治疗。对肌瘤较小、症状较轻的病人,笔者主张采用中医药保守治疗。滋阴软坚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症状,而且可以抑制肌瘤的生长,副作用小,多数患者都乐于接受。(陈三才)
--------------------------------------------------------------------------------
清热解毒汤(名医名方)
& &吴立诚简历& &吴立诚,1936年生于名医世家,辽宁省辽阳市人。祖父吴月舫、父亲吴金赞为省内名老中医。自幼从父学儒习医,敦谙四大经典,1956年任中医师,1960年到辽宁中医学院师资班深造,1965年调市中心医院、辽阳市中医院,任中医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市中医院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历任鞍山地区西学中班及中医班讲师,辽宁省中医学会妇科和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  临床近50年,精研诸家学术思想,博采众方,擅治肾病、肝病、咳喘、心脑血管病及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研究中医色诊并创制色诊仪,探求中医诊断的客观化。  组成:白花蛇舌草30g,鱼腥草20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土茯苓15g,当归15g,川芎8g,赤芍10g,虎杖10g,荆芥10g,陈皮10g,干姜3g,甘草7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祛瘀。  主治: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病、尿毒症,还可用于带状疱疹、扁桃腺炎等。  方解: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病、尿毒症多属中医“水肿”范畴,常因外感六淫、疮毒内侵或七情、饮食、房室、劳倦等损伤脾肾而为病。六淫是急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也是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外邪袭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亦受损,失于运化,不能游溢精气,布散水津;肾为水脏,肾虚则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经脉闭塞,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湿泛滥潴留。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蕴结不解,气滞血凝,三焦升降失司,湿热邪毒积留脏腑而实多虚少。  本方经多年临床运用,每每有效。方用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当归、川芎、赤芍、虎杖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荆芥疏风解表,令药性活泼,佐诸药使其寒而不滞;陈皮芳香醒脾,导寒散滞;干姜温中逐寒,以防久服凉药“寒凉败胃”;甘草甘平,能行十二经,调和诸药而解百毒。  临床运用:本方对湿热邪毒内盛的各型肾病均可适用。临床还可随症、随病加减,如浮肿可选加车前子、泽泻、云苓、大腹皮等;蛋白尿加金缨子、芡实等;血尿选加茜草、仙鹤草、白茅根;血压高选加黄芩、钩藤、草决明、夏枯草、白茅根、广地龙等;肾病综合征可选加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肾盂肾炎选加蒲公英、地丁、黄柏、薏苡仁等;狼疮性肾病选如水牛角、紫草、芦根、青蒿、女贞子等(贫血、气阴两虚者除外);过敏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加蝉蜕、僵蚕、青黛、炒山栀子等;急性肾衰早期重用大黄通腑攻下,活血化瘀时可用抵当汤、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化裁。肾病后期多为虚实挟杂,导致湿浊壅盛,五脏受损,脾肾衰败,邪毒伤胃,呕吐频频,势成关格,必急投健脾除湿、芳香化浊、强肾排毒保胃之品。
--------------------------------------------------------------------------------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中医药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不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疾病。这种病原也能引起广泛的肺外表现如皮疹、脑病、心脏病、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关节炎、肝炎等。目前,随着对肺炎支原体这一病原的不断认识和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肺外感染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但遗憾的是抗生素治疗效果多不满意,而中医药在处理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  一、皮肤损害  皮肤的损害发生率为25%,主要表现为红色斑丘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也可有水疱——大疱型皮疹。近年来有一些伴有渗出性多形红斑的的报道。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邪伤卫气,除发热与外感症状相似外,主要表现为口渴喜饮,目赤咽痛,头面、躯体可见皮疹,颈部痰核明显,纳呆,大便干结。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凉血,用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12g,淡竹叶、蒲公英、芦根、板蓝根、柴胡各9g,野菊花、地丁、丹皮、黄芩、夏枯草、猫爪草、甘草各6g。  二、神经系统损害  据报道,住院的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7%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局灶性神经体征(共济失调、斜视、偏瘫、视觉异常),也可有精神行为异常,本病属于中医“惊风”的范畴。此为感受时邪疫疠,痰热积滞,内扰心神,出现抽风、昏迷等症状。治以清热豁痰,镇静熄风,以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1g ,钩藤、知母、生地黄、生石膏各12g,川贝母、菊花、赤芍、甘草各1g ,淡竹叶、郁金各9g。壮热加黄芩、栀子,大便秘结加大黄。  三、心血管损害  并发心肌炎和心包炎甚至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为4%~5%。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心肌病,病理显示心房、心室内膜单核细胞浸润,超微结构改变与柯萨奇***B3病毒所致的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相仿,心电图显示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等。本证属于中医“心悸”、“心痹”的范畴,为邪毒侵袭心脏,心脉受损,瘀阻不通,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郁金各10g,牡丹皮、柴胡、枳壳、栝楼皮、甘草各9g。心率不齐或早搏加苦参、黄芪。  四、泌尿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本证属于中医“阴水”范畴,中医认为久病既有阳气不足,又有阴血受损,久病入络,血行不利。治宜温阳行气,养阴|活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桂枝6 g,白术10 g,茯苓10 g,桃仁、当归、赤芍各15g,红花、川芎、川楝子各12g。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各10g,蛋白尿明显者加白术、山萸肉各9g。  五、运动系统损害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关节炎,称之为肺炎关节炎综合征。主要表现关节痛、肌痛、行走不便等关节炎改变,本证属于中医“热痹”,为感受风热湿邪所致。患者常有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纳呆便溏,舌苔黄腻症状。治宜利湿宣痹,方用二妙丸加味:苍术、黄柏、海桐皮各15g,防己、滑石、地龙各12g,丝瓜络、晚蚕砂各9g。若患者便溏加木香、黄连;若纳呆加焦三仙、薏苡仁。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常见,肺外症状几乎累及各个系统,目前认为自身抗体形成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主要原因,但不排除直接侵袭的可能性。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是目前公认的确诊标准之一。因此,在辨证施治中应结合病情、病程、肺外的不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灵活用药,方能药到病除。(高秉谔 &焦爱兰)
--------------------------------------------------------------------------------
敷脐疗法的应用
  敷脐疗法,是指将药物经加工后贴敷于肚脐中,使病情得到缓解乃至痊愈的方法。这是内病外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外治专家、清代名医吴师机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肚脐是人体胚胎时期从母体吸取营养的惟一通道,虽然出生后已经闭合,但此处仍具有较强的通透性,能够较好地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其他治疗信息,而起到治疗作用。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认为它内连五脏六腑,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输穴,对人体防病治病、保健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脐疗适用范围很广,内、妇、儿、男科中多种疾病均可使用。如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在脐孔内填入药粉或药膏,包扎固定,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好转,且复发率很低;经常复发的口腔溃疡,用药粉贴脐3 天左右可以治愈, 疗效稳定;妇女痛经或受凉引起的胃痛,用本法可以迅速缓解。再如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使感冒发生的次数减少,起到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敷脐疗法用药量少,见效快,疗效高,费用低廉,且药物既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又不经肝脏解毒而有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尤其是对婴幼儿和一些打针吃药难的患者更为适用。(李炳杰)
--------------------------------------------------------------------------------
带状疱疹三治法
  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疱疹集簇,腰部多发,伴有烧灼样剧通。中医认为多由湿热蕴结、热毒内盛等所致,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主,可用下列方法治疗。  一、外治法  1.大黄:大黄研成细粉,以适量浓茶水或酒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每日1~2次,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轻刮掉再涂。7日为1疗程。  2.黄连素等:用黄连素片研成粉末,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天2次。可加用双黄连粉针3.6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液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内服加外洗法  金银花30g,板蓝根、野菊花、蒲公英各15g,丹皮、赤芍、生甘草各10g,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三、注射法  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7日为1疗程。 (陶春祥)
--------------------------------------------------------------------------------
脾肾两虚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
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讲习班学术要点
本报记者 &白晓芸
  骨质疏松症是指全身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继而引起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最近,在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讲习班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薛延教授介绍了该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情况。薛教授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该病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总发病率约为22.6%,而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患病,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的主要危害是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下降,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理想的疗法和方药纠正人体的骨质疏松状态。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据2001年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高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我国已步入了老龄社会,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危剑安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志强教授在讲习班上就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一致认为脾肾两虚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  中医药学并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危剑安教授根据骨质疏松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认为其与中医药学关于“骨痿”的论述颇为相似,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危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说来,以脾肾两虚为基本证候。其次,气滞血瘀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病机。在治疗上,临床医家重视辨证论治,但分型论治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临床以补肾健脾为法研制固定方剂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报道较多,并发现了一些较好的抗骨质疏松症的单味药,如淫羊藿、骨碎补、蛇床子、丹参、黄芪、刺五加、大黄、杜仲、续断等。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已经确定的治疗机理有促性激素分泌;促进肠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增殖,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降低骨转换率;调节微量元素平衡等。  郭志强教授认为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学所谓的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各系统有密切关系,肾虚的实质表现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腺体呈现退行性病变,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很多与骨矿含量减少的病理是一致的,常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和骨质生成不足,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骨密度或骨矿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骨骼的坚韧性,而肾虚患者骨密度普遍低于正常人。所以,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另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亦有脾虚的因素存在。临床常可见骨质疏松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脾虚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还“主四肢”、 “主百骸”,所以,脾气的盛衰也影响骨之强弱。现代研究认为,人至中年,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明显减退,营养缺乏,钙、磷吸收减少,蛋白质合成不足,VitD转化成1,25(OH)2D3的速度减慢,致骨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苯双脂滴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