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形象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
——以2011年《中国青年报》为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出现周期性更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人,而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当事人和见证人,对于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的要求,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特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媒介在塑造这一群体的形象时视角在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以2011年《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建构,对《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报道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为广大受众认识新生代群体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中国青年报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media image analysis
-in 2011, the China youth daily, for example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easant-workers appear generational chang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peasant-workers. They are not of a traditional rural people, also is not pure sense citie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ndispensable main construction. As China's big social change of the parties and witnesses, the new generation for the work and the life have migrant workers higher, different requirements, pres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migrant workers. Media in shaping this group im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erspective in constant change. Through analysis of 2011 the China youth daily reports of new generation about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analyzes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media image construction, to the China youth daily about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media reports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image advice. For the audience know new generation group provides paradig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new generation the problem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will also continue to occu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media image to be further deepen.
KEY WORDS: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media image;China youth daily
前 言 ................................................................................................ 1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与媒介形象 ..................................... 2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 2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 ............................................... 4
二、《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分析 ...................... 7
(一)报道主题和版面位置 ...................................................... 7
(二)报道倾向和体裁分析 ...................................................... 8
(三)新生代群体的报道特点................................................... 9
三、《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不足 .................... 12
(一)缺少农民工个人话语权................................................. 12
(二)媒介报道的“标签化”................................................. 12
(三)报道时间分布不均匀 .................................................... 13
四、《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的建议 ................ 14
(一)树立平权意识,彰显人文关怀 ..................................... 14
(二)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 14
(三)新闻采写上深入挖掘和深度报道 ................................. 15
结 论 .............................................................................................. 16
辞 .............................................................................................. 17
参考文献 .......................................................................................... 18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广泛关注。各学科领域对于农民工的研究课题中心逐渐转向新生代群体。
目前,我国对于新生代群体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以及新生代群体生存状况的一些调查性结论。对于新生代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分析与建构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深入而全面性的、系统性的事实及理论研究分析较少见。
新闻媒体需要全面真实的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担负起报道事实真相、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社会正义的职责,进而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让大众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从而树立起他们在社会中的正确媒介形象,引起政府关注、社会关心,真正的实现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让每一个人过有尊严的生活”。
为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新问题,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本来的客观的媒介形象,让受众对新生代农民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评价,本文以代表青年主流的国家级报纸《中国青年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2011年《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倾向、主题等一系列的报道角度,并基于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本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在社会中大众传播与新生代农民工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从整体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呈像是自我的选择,还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媒体将全面真实的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让大众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与媒介形象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一代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状况,自然带有这一群体共有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环境下,作为中国社会大转变的当事人和见证人,他们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印记,同时,他们大多处在青少年时期,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性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新生代农民工处在社会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五层次需求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向第二个层次转变并在第三个层次意识上有一定的觉醒。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是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以求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也迫切地希望和其他城市人一样受到别人尊重。
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的思维模式。他们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信息闭塞的乡村,他们父辈完全不同的时代价值观,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外在的行为上,这也是他们时代性的最好表现。
这种时代性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活中好比冰山的一角,城市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他们不断在更新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非常希望能与城市的步伐保持一致。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新生代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时间与程度总是落后于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这种时代性的体现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属于一定范围内的时代局限性。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大多20岁左右,他们的思维、心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多不稳定的阶段。在城市生活多样化的特征下,他们外出务工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往往不会过于迷信父母或周围人的言论,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成家,他们达多数人的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强烈,多不会像他们父辈那样接受媒妁或父母的婚姻安排,而是在生活工作中主动去寻找生活的另一半,敢爱敢恨是所有新一代青年的特征,他们也不例外,他们对于婚姻的诉求远远高于他们父辈。即使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他们也必然可以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
他们在工作的阅历尚,由于他们大多刚从校门毕业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历,职业生涯刚刚起步,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知识不断更新,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他们存在着优越于他们父辈的潜质,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会不断地挖掘和发挥,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发展性。
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均等身份。他们将自身定义为产业工人,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他们一般集中于第三产业,在与乡村生活对比中,他们更倾向于城市,渴望融入城市而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他们的根依然在农村,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有着如同他们父辈一样行为,每年都会像候鸟一样迁移,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当他们回到农村时,他们依然承受着传承农村的风俗习惯。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摇摆不定,没有一个可以稳定的位置。
在城市与乡村二者之间,这一新生代群体都无法真正的融入到任何一个层次之中,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属感,游离于这二元结构之间,仿佛是两个圈外的人,但两脚又各自踏入了一个圈内,在二者之间矛盾与茫然,最终只能以一种边缘的身份来参与社会生活。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
在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知以及媒介组织对于新生代群体的构建,中国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融合过程中,媒介形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批人被形象的成为“拉着拉杆箱”的农民,跟当初“扛着蛇皮袋”的农民不一样了。他们的媒介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城市文明的“冲击者”形象、农民工话语权的“失语者”形象、城乡结构的“夹心人”形象。
1. 城市文明的“视觉冲击者”形象
今天的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那些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一代农民工大多已经返乡,活跃在城市的这一部分,多是属于80后、90后的“农二代”,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父辈,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目标更明确,追求也更远大,外出务工,不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证明和发展自己,在这充满了文明气息和现代化特点的城市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跟城市的同龄人相比较,新生代的农民工所受过的教育和技能训练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对于城市文明的冲击往往流于形式,只是不断地追求城市文明中风行的时尚元素,例如《中国青年报》关于“东莞天空下”“工厂里的另类5元门票的‘夜总会’”的图片报道。
他们仰慕被先进文明所包裹的城市生活,同时他们又在内心排斥农村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家园观念”,相较于父辈,更为薄弱。实际上他们对于城市文明的冲击是微弱的,表现的只是一种跟风和盲从。这种冲击着形象仅限于视觉感官上。
2. 话语权的“潜在失语者”形象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要想被其他的社会阶层所认识,就得拥有充分的自我表达权和话语权。但是在大量的媒体报道中,农民工却变成了“失语者”和“沉默者”,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被一些所谓的政治精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所同情和关注,他们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显得局促不安和不知所措,媒体则利用自己的职业便利,代表他们进行了发言。而本应该作为话语表达主体的农民工在无形之中被置于了话语表达的局外,新闻媒体的这种行为逐渐将报道中原本应该作为主角的农民工加以配角化,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农民工形象,实质上是媒体眼里的农民工形象。在新生代群体成为农民工主体的背景下,这种“失语”依然存在,新生代群体由于自身地位和年龄阅历的限制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诉求,而那些“代表”们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新生代群体,这曲解了这一群体的诉求。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潜在“失语”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第一是相较于受过较好教育的城市人而言,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较为模糊,因而容易形成自主性的“失语”现象;第二是媒体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中,多把自己的意见渗透进去,潜意识地俯视新生代农民工,以自己的观点代替新生代农民工的观点,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具有年轻化和涣散行的特点,在被别人表达的时候,他们似乎也表现出“安静”的状况,这就导致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进而出现潜在“失语”的形象。
3. 城乡结构的“夹心人”形象
生于1980年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跨越式的发展,新生代群体见证了中国的中国社会的大转变,并和他们的父辈一起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代的农民工逐渐回到农村,在城市农民工底层中活跃着新生代群体,他们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有更为活跃的观念,易于接受城市的新思想,新事物。看到了城市生活的优越性,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市民中的一员,并积极向城市市民的标准靠拢,但由于城乡二元制的存在,他们的法律身份依然是农民。在思想上依然存在着农村中的传统思想,但另一方面,城市的潮流在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所以他们会出现矛盾、茫然和不知所措以致于走向两个极端。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这种夹在城市与农村的状况是整个社会大转变的结果,人们身份和思想的转变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这种夹心人现象只能随着中国各种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得到改善。
二、《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分析
(一)报道主题和版面位置
《中国青年报》是当今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青年日报。其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前瞻性,从报道主题和版面位置来分析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分析的主要方面,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
1. 报道主题
随着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主题呈现多样化, 根据搜集2011年《中国青年报》12个月份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主题发现,除继续关注新生代群体的就业外,报道的重点趋向向政府行为、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教育等方面倾斜。在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称呼时采用“新生代产业工人”或“农村青年”这也是作为青年主流报纸的一大进步之处,同时也弥补了对于“农民工”这一被色彩化的称呼的不足。
在报道中另外涉及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方面。例如日01 版“深圳宝安打造外来工精神家园”等一系列的报道,这不仅是由于新生代特殊的年龄段的缘故,更反映了《中国青年报》对于新生代群体的重视。
在各种不同的报道主题之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中国青年报》在不同的月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报道,例如“怎样帮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共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大计”、“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四大困境”等等相关报道,对该问题的探讨也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新生代群体报道的重要主题之一。
2.版面位置
版面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与内容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它显示了媒介编辑对于整个“拟态环境”的把关和构建。版面位置则体现着媒介新闻
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所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同时它也影响着大众对于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对于版面位置的分析也彰显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
《中国青年报》版面较多,名称较复杂,同时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种报道。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不同版面的分析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多集中在“要闻(第一版)”、“综合新闻(第三版)”、“青年话题”、“摄影”等版次内,共搜集2011年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共计87篇,其中要闻版在第一版有31篇,占35.6%,综合要闻版有22篇,占25.2%,这足以证明了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重要性。其他部分则分布在其他版面,在2011年开年的前三个月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篇幅每月大约15篇左右,均集中在要闻版和综合新闻版,在《中国青年报》关于“两会”专题中对于农民工的报道主要焦点在于关注农民工的子女问题上,这些报道都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审视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处境和出现的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摄影”的版次有“返城,返城”、“东莞的天空下”等写实照片反映了新生代群体的新形象、新特征。
(二)报道倾向和体裁分析
报道倾向和和体裁分析是对于媒介自身而言,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拟态媒介形象的塑造者,媒介组织所处的位置和所采用的形式尤为重要!
1. 报道倾向
历来对于农民工的报道正面报道的数量必然多于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并且由于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正面和中性报道占绝对优势,关心同情是媒介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的基调。
作为国家级的青年主流报纸《中国青年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的高度采取中性报道为主,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热点问题探讨,以及这个群体的一些好人好事的报道,如“邯郸:青年农民工勇救落水儿童”用事实来反应这个群体社会道德,这是大大不同于他们父辈的,在前几年关于农民工的报道中,他们往往被排除和歧视,“污名化”、
“妖魔化”的报道大量出现,他们无声的被塑造成“盲流”、“乡下人”、“乡巴佬”、城市的“麻烦”、“包袱”这些形象是农民工刚进入城市时,媒介所报道出来的,正是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外貌特征上表现出了与他们父辈完全不同。媒体对于这一变化的把握趋于感性的新奇,对这种变化的理性报道较少涉及。
2. 体裁分析
所谓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一般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大类组成。当然对于新闻体裁的分类颇为讲究,非常精细,五花八门。我们暂不做过多考究,仅分析通讯和消息体裁、图片报道和评论等几个方面的报道。
综合《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87篇报道,其报道的体裁出现多样化,这多样化的体裁告诉了我们这类报道将会有更大的报道价值,将会成为新闻报道的富矿。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总数中,通讯和消息体裁占到45%,接近半数的份额,加上同样注重时效性的图片报道,近占总数的60%,足见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时效性较强。鉴于消息文字简约、直陈其事的特点,数量多少还可以反映这类报道的信息量的大小。一般来说,消息越多,篇幅越长,所反映的信息量越大。评论是引导舆论的最常见的方式,《中国青年报》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也积极运用评论来引导舆论,数量上占到40%,在长篇消息与通讯过程中,也带有一些评论性文字,足见其对此类言论的重视程度。
(三)新生代群体的报道特点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报道主题和版面位置,报道倾向和体裁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归纳,在综合所有报道材料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了其报道呈现3个特点:内容全面与主题突出;媒介报道立场鲜明化;形式多样与多事例性。
1. 内容全面与主题突出
分析《中国青年报》时,我们看到其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涉及到了报道主题14种分类的相当大的部分,并有重点的突出报道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劳动就业”、“生存状况”这几个主题,并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纳入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是如同报道老一代农民工突出关于灾难事故、违法失范和春运/民工潮的报道主题,更多正面内容的全面化,并将其与社会紧密相连的重大主题重点突出。
这样的变化,与新生代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于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在劳动就业、生存状况上有着同样的困惑,对于此类主题的关注与传统农民工基本一致。但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因其生长于改革开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其就业动机从传统农民工的“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考量最多的问题,获得城市的认同和市民的待遇,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心理诉求。同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对农村生活并不熟悉,也没有传统农民工那种强烈的土地回归意识和情结。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
2. 媒介报道立场的鲜明化
《中国青年报》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主题进行报道,最大的特点在于态度立场非常鲜明。其中“赞扬肯定”和“关爱同情”占绝对主体。最耐人寻味的是,在传统农民工报道经常出现的“嘲弄厌恶”的情绪,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报道竟然为零,并且所有报道均为正面和中性。
这种报道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在我国,媒介是党和人名的耳目喉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关怀新生代农民工。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多为80后甚至90后,正处于青年或青少年时期。社会对于处于发展期的青年人总是抱有宽容和鼓励的心态,媒介报道多以正面为主。最后,新生代农民工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新生的团体。社会和媒介对于其认
识是处于初步阶段,缺乏深刻的理性的态度,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缺陷还处于隐藏状态,这也是媒介报道立场呈现一边倒的原因之一。
随着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解决办法的多样化深入化,媒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逐步深化,会不断调整其报道立场,最终给公众一个全面,人性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
3. 形式多样与多事例性
纵观《中国青年报》近90篇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我们发现其报道的形式不断变化,它的体裁的多样化就是一大重要体现,当然还有其报道内容的不断变化。报道形式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也是作为一份机关报报纸改革的要求,更是作为青年主流报纸的模范发展方向表现,另一方面,这也符合新生代农民工中“新”这一特点。
在我们阅读这些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文章时,可以看到很多文章都是近一千字的长篇文章,除转述共青团会议的文件外,很少有长篇的评论。多以具体的事例引入,详尽而全面的报道相关的事实,然后画龙点睛的配以简要评论。例如一月份中的报道“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年愿景”中,文章以合肥的一个废品收购站的一户平凡人家做事例,在朴实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他新一年的愿景,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大写照,,这种通过具体的事例,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读者欣赏,同时也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大特色。
这些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特色的形成,不仅是《中国青年报》对于这方面报道的一大探索,为其他方面的报道提供良好的借鉴,也为塑造新生代农民工虚拟媒介形象打下基础!
三、《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不足
在报道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时,《中国青年报》在探索报道中,吸取了关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报道经验,但对待这一新生群体的报道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报道上的缺陷与不足。
(一)缺少农民工个人话语权
在《中国青年报》中,由于地位的限制,其报道多从国家的层面来审视,一方面凸显了其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其报道的语言是经过编辑的层层过滤,书写到报纸上的很少有新生代农民工自己个人的意见和语言,媒介充当了其代理人,但媒介并未深入到他们群体之中,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他们的言行,不自觉中必然带有个人的意向。经过传统农民工的教训,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表达的愿望不断增强,但作为社会的一大弱势群体,他们努力想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意识觉醒,但媒介只是觉察到这一变化,但却没有真正能够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这一愿望。在很多报道中仅为转述会议文件,没有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二)媒介报道的“标签化”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人们将不再将他看成是“正常”的人,这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弱势群体”、“倒霉蛋”、“可怜虫”等像一个个标签一样贴在老一代农民工的身上,他们呈现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被标签化、污名化,那么对于新一代的农民工,这种标签化则演变为“文化程度不高”、“不愿吃苦耐劳”、“城市过客”等等,当然这些标签化则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并且过分的强调和放大新生代农民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量类似的报道,
已经悄然将一个负面标签贴在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上。
更为重要的是,当某人贴上这种标签后,产生一种新的自我概念,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并且开始做出与这种“标签”相一致的行动,媒介为新生代农民工贴上这种无意识的标签,很可能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有意识的一种实际行动,这样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会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恶性循环是不明显的,但是随着新生代群体的城市生活的时间增长,这种效果一定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报道时间分布不均匀
在12个报道月份中,仅有前3个月份平均每月15篇左右,其他的月份平均仅5篇左右,当然,除了5月份仅做了一次农民工的普查之外,其他各个月份都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且报道的形式与内容多样化,足以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但这种各个月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大现象,反映了一些突出问题。
前三个月是新一年各项工作的开局之时,同时农民工的问题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的一项工作,《中国青年报》这三个月的报道数量分布也是一个直接体现,尤其是第三个月两会期间,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报道非常集中,这是报纸时效性的体现,但作为国家级的青年报纸,无论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对国家的年青一代予以足够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其报道的数量,还有报道的持久性,关注的深度性。
四、 《中国青年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的建议
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城市化是重点,推进城市化,农民工是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现今社会,大众媒介应该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报道对于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意义。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其提供社会交流平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消除隔阂,促进其城市融入,构建价值观多元化的多中心社会。
(一)树立平权意识,彰显人文关怀
在超越同情、恩赐的感性层面的前提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应有的尊重,维护其个人尊严和法定的基本权利,在新生代群体社会现实中的权益遭到侵犯的时候,要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为他们呼吁、呐喊,真正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权益维护状况,切实关注其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通过新闻报道向外界客观、公正地显示他们所思所想,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舆论支持。
(二)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
严格遵守新闻报道客观性,尊重事实,尽量真正地呈现事实与模拟事实。从培养人的时代性的高度选择材料,构建形象。在新闻把关中不偏不倚,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形象,既报道这一群体耐劳、时代、进取的一面,也报道他们困惑、迷茫、退缩的一面,但《中国青年报》在积极方面报道倾向性较大,在合理运用报道语言,选取恰当角度时应添加一些侧面报道,尊重读者自己判断是非的权利。在新闻写作语言上要谨慎措辞,规范报道语言,摘掉偏见与歧视的有色眼镜,尊重新生代农民工,避免使用让他们敏感的语言。在消息来源上既引用官方、学者的语言,也引用新生群体自己的陈述,给他们表达自身权益的平台。
(三)新闻采写上深入挖掘和深度报道
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不能仅局限在一些突发式的动态新闻和一些简易的通讯写作。对于一些题材极其重大、非事件性的新闻要灵活选用其他的新闻体裁形式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新闻评论等,揭示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根源。对于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事件,媒介报道应注意追问事件发生背后的社会原因及处理的结果,展现人物细节及各个社会角色在事件中行为表现。尤其是《中国青年报》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权益保护、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题材上要深入探究,剖析社会土壤状况和时代背景情况,并站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
作为现代产业工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整个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媒介对这一新生群体的形象塑造呈现出与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不一样的表现。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主题与版面位置、报道倾向和体裁这几大模块,总结出了报道内容全面与主题突出、媒介报道立场鲜明化、形式多样与多事例等几大特色,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其报道存在缺少农民工个人话语权、报道的标签化、报到时间分布不均等一些不足之处。最后通过这些素材的比较,提出树立平等意识,彰显人文关怀、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统一、新闻采写上深入挖掘和深度报道等一些建议,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正确客观的媒介形象作出一些努力。
面对当下媒介组织在报道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形象时,我们必须看到媒介组织比前几年报道老一代的农民工的确更加理性,但由于报道的是一批新群体,在报道塑造时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矛盾与不足。这是一个探索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新构建新生代媒介形象的发展过程。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应该拓宽报道领域,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境况;应进一步突显人文关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打破对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标签化,重塑其全面真实的形象,从而使媒体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得到真正发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不断崛起,媒介应该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肩负职业责任和社会义务,秉承“以人为本”的信念,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重新认知,才能充分实现社会变迁时期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
社会是由不同的组织群体相融合而成,每一个组织群体在整个社会中都有它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形成不仅会影响这个群体本身,而且会波及到整个社会的变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就是要将它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不断的缕清它各个方面的作用,最终将它呈现给大众,让大众充分接受和认识这个新生群体。
含苞欲露,杨柳依依,转眼间,我已在美丽的洛阳理工学院度过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三年间,我十分有幸地接触到不仅传授我知识学问,而且从更高层次上指导我人生追求的良师。他们诲人不倦的态度,还使我获得了人生前进的动力,给我留下了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值此,我诚挚的向我尊敬的老师和母校表达深深的谢意!
本论文的完成,不仅是我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锻炼,也凝结我的指导老师褚老师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的编排,从初稿的杂乱到定稿的顺畅,褚老师不辞劳苦,多次就我论文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我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多次审视,全面修改,最终完成了我大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我骄傲的论文写作。褚老师严谨负责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感谢与我一同走过三年大学的新闻采编与制作的每一位同学,和你们三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体会到了大学的精彩,愿你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与快乐!
感谢我的远方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向东.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
[M].北京: 国际新闻界,2009,10.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董小玉,胡杨.都市类媒体中农民工形象流变研究[J].新闻爱好者,
[6]吴予敏.论媒介形象及其生产特征[J].国际新闻界,2007(11).
[7]刘祖斌.农民工报道的表面化、模式化问题—以《武汉晨报》为例[J]. 新
闻记者,-8.
[8]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
[9]王星.城市农民工形象建构与歧视集中效应[J].社会科学评论,
[10]张鹏.重塑农民工传媒形象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
[11]刘根勤.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形象构图[J].社会科学论坛,2010
[12]黄燕萍.我国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呈现[D].广西大学,2007年.
[13]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J].中
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1).
[14]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
[15]方启雄.《南方周末》关于农民工议题的报道特色[J].河南社会科学,
[16]曹淑慧.对《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7]林舟.新生代在干什么?[N].中华工商时报,(4).
18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工资拖欠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