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www.wenku1.com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日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2.3.4.5. 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如四大发明 文学艺术 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一)(二) 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自觉有效地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在饮食文化中,中国人是植物性,吃热食。(三)(四)(五) 利用文化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将文化史的内容和研究成果作为重铸现代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下,为职业道德的转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中国的国情,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走出世俗偏见的俗区,以文化的眼观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与能力。1. 要做好社会工作,首先要了解社会,也就是了解中国的国情。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关社会救济,救助,福利的社会工作思想,它们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继承创新的前提。3. 由中国文化概论转变出的应变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备的素质。4. 社工专业的本土化是源于西方社工专业理论与中国社会需求的一个适应过程和消化过程。四.中国文化概论的参考书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史著作是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稿》第二章 中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挑战。共和革命,再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学习与引进的内容不断深化,成为中国进步的主线。 一.五四运动前的文化讨论当时主要有两派观点:以陈独秀,李大钊代表的“新青年”派,主要舆论阵地是《新青年》;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主要舆论阵地是《东方杂志》。1以陈独秀代表的“新青年”派,.新青年派的陈独秀,在东西文化的比较上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队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强烈批判。他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于完成中国的启蒙任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2. 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杜亚泉1911年任《东方杂志》的主编,历时八年,曾积极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大量论文中发表关于东西文化应该调和折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间接,但在更深层文化观上却是维护旧文化。他主张以儒家文化为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统整”因西学输入而造成的“人心之迷失”“国是之迷失”“精神之破产”。使中国固有的文明发扬光大。二.现代新儒学和30年代“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之争(一)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派现代新儒学当代社会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思想流派,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心性之学和内圣外并重新居于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思想之精华所在,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内圣外王之道”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新儒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到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冯友兰等梁漱溟(1893——1988),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西洋是“身的文化”“个性本性”;中国是“心的文化”“伦理本位”。他强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普遍意义,中国文化复兴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当然也要吸取西洋文化,或日援洋如儒。第二阶段是50年代左右的新儒学,主要有唐君毅,钱穆等钱穆(1895——1990),自学成才第三阶段即现在的海外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牟宗三(1909——1995)等由“道统”开出“正统”和“学统”。也就是从道德主体转出民主和科学,他认为儒道佛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归宿,德行,道心,佛性是宋明新儒学的三维结构。由“内圣而开出新外王”“返本开新”就是伦理和科学民主的统一。(二)“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高潮五四运动后的30年代中期,曾形成一次“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高潮全盘西化也称自由主义西化派,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陈序经在1934年发表的《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指出,中国文化有三条出路,文化界也分成三派:其一主张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其二是主张调和的方法;其三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洋的西方化。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允许走第一与第二条路,唯一可行的道路是第三条道路:全盘西化 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基本有两种策略方案:一是排斥,一是学习引进,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后一种,从师夷长技开办洋务到维新改制,王的思维模式。强调由儒家,尤其宋明理学的道德心性之内圣,开出现代西方民主与科学之外王,以期在现代化浪潮的激荡中得以延续与复活, 牟宗三被人称为当代港台新儒家的重镇。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他提出了“开出说”,即本儒家的“内圣之学”而开出“新外王”,1935年1月,王新命等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文化建设应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判态度,既不守旧,也不盲从。胡适的文学主张先是全盘西化,后来在于“中国本位文化论”者的论战中改为充分世界性,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要将其连根拔去,让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不必为中国文化本位“担忧”。只有努力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中调和上去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讨论(一)讨论的概括与趋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再次启动现代化运动,许多人喜欢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来概括这个时代。邹广义《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将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概括为六大方面:2 不守旧是淘汰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华,努力开拓出新的道路。不盲从,是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眛其自我的认识。(1) 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2)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 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4) 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5) 同质的单一型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6) 伦理性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80年代,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运动的启动,现代东西方文虎再度激烈碰撞,它促使一代文化人再度思索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此时,人们多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翻版,反传统是要轮的基调,学者一般称为文化热。进入90年代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的主流地位被二者的协进关系取代,从传统文化中为现代化寻求支持成为关注的中心,弘扬探寻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成为讨论的主调,学界一般称为国学热。(二)什么是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有六种看法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的文化因素(三)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以下几种说法;1. 儒家核心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一线贯穿的精神主宰,始终局核心地位。2. 道家主干说。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其次,道家的认识方法也构成了中国不同与西方的重直觉的传统思维特色。4. 儒释道三位一体说。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5. 多元演进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古老的华夏族为主,也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长期积累形成的综合体,其中也融合了周边民族以及中亚,印度,甚至西方的某些成分。(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1.伦理政治性特征2.顽强的再生力,延续性3.有多元化到大一统4.入世思想构成社会主导思想,避免全民宗教化5.重政务,轻自然,反技艺6.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思维方式(二)礼的特征。礼是中国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兼有生活方式,伦理结构,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成为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三)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人文就是文德教化,与天文相对。中国文化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它重天人合一,重人文研究。西方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与科学,宗教并列为西方三大思想传统。西方文化重天人分离,重对宇宙真相的探索。(四)封闭性特征(五)注重人际伦理(六)实用理性(七)宗法注意(八)中和主义(五)关于传统文化的取舍1.儒学复兴论(也叫文化保守主义)2.全面否定和全盘西化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以传统学者李敖,柏样最为偏激。全盘西化论:在八十年代,与所谓的资本主义自由化紧密相连,其中有两个,一是私有制,二是人的解放,其意为公有制在中国行不通。马列主义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与否定观点联系的是否定的可能性一种是从存在角度思考的,不是价值判断,是非判断,传统文化与其说应不应该放弃不如说能不能抛弃得了另一种是从取舍的角度上认识,纯粹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有时候精华往往是糟粕,糟粕就是精华,是无法及吸收又抛弃的。取其精华,糟粕也来了,否定其糟粕,精华也不存在了3.综合创新论3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积淀,是由历史凝聚沿传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具有十分多样且庞杂的内容和宽广的外延,3. 儒道互补说。中国文化有南北之别,北方以儒家为代表,南方文化以道教为代表。儒道学说的对应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倡导此论的是张岱年,与三十年代形成雏形。梁漱溟八十年代正式提出文化观,文化综合的创新论,综合是兼综中西文化之优长,创新是创造中国社会的新文化。其主张概括为中西马三位一体,原则是今中为体,古洋为用,即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4.西体中用论李泽厚首倡此论,西体包括西方先进科技,生产力等社会存在和生产方式,也包括主体意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但西体的实质是现代化,而中用包括西体运用于中国,又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应作为实现西体(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西体中用就是用现代化的西体,在新的社会存在的本体基础上,对中学,对中国传统积淀或文化心理结构进行改变和转化,从而现代化。5.和合学的文化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首创。所谓和合就是在诸多文化要素相互融合冲突以及在融合冲突过程中吸取各优质成分而和合为全新文化体系的学说,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名族文化走向世界,其最佳文化选择就是和合学讨论.中国文化可取的几点①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及心理结构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不会因中国走向现代化而彻底改变,尤其是物化的文化成果,比观念形态的成果更具现代意义。②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留下了宝贵财富③孔子主张用人格去塑造人,社会与发展就越能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塑造是儒学与现代化的结合点,人论思想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有共同点④刚健自强,吃苦难劳与现代企业精神有共同之处⑤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现代企业的系统管理虽不能并提,但都有着眼于大系统的协调运转。第三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一.赫赫先祖的功业 二.从刻画符号到文字的发明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三.中国的龙文化(一)龙是远古一种有灵气的动物与灵物的集合体①许慎《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古者蓄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②宋罗愿《尔雅对》,龙者,其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③考古中的远古龙:辽宁查海石块摆型龙,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石块堆塑龙,既无脚也无腿,是按照蛇的形貌特征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摆塑龙,西水坡蚌壳摆塑龙发现与仰韶文化早起底层,三组动物图案的年代距今约6400年,第一组蚌壳动物图案有龙和虎;湖北黄梅焦墩卯石摆型龙;红山文化玉龙,距今5000---6000年,猪首蛇身是龙山文化最常见的龙的形制。从上述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龙当由灵物逐渐集合发展而来,是模糊集合了蛇马鱼熊猪虎龟等动物于一体的人造神物,由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是各种动物的总代表。(二)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远古盘古,女娲,太昊伏羲氏,神农氏都是龙种。(三)龙是原始部落的图腾最早提出龙图腾的是闻一多,而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龙凤是东夷太昊,少昊的图腾(四)龙的人格化,偶像化中国人对龙的人格化偶像化,并作为神灵来信仰,主要是龙王信仰,是由与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而完成的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有诸多不同之处:其一,中国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一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上天入地沟通天地,能为神仙乘御,来往于天地之间,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其三,佛教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虽也被封为主宰雨水的神,但基本没有地域性,是个名族的普遍崇拜的灵物的集合体,印度人虽封龙为王,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五)传说中的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作为民间传说应该由来已久,至明孝宗弘治年间,由于皇帝重订龙生九子的名目,从此盛极一时,为复命,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糅合民间传说,创出了龙生九子的名目,并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杨慎《升庵集》说,俗传龙生九子各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蚨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首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妞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利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原则为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从而创造出超越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 鼎盖。六曰趴夏,性好水,故利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 4性好闲,故立于铺首。李东阳之后,关于龙生九子的名目,明代学人笔记多有记载。(六)龙文化的意韵(1)龙的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发愤图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永不止息的活力。它的基本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2)龙是中华远古多元化文化逐渐融合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是由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族,太昊少昊为代表的东夷族,蚩尤为代表的九黎族以及戎狄苗蛮等许多个文化中心融汇而成,龙的形象是模糊集合了蛇马鱼熊猪虎龟等动物和合,抽象混血而成,它是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主动写照,蕴含着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3)隐含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龙集各种动物的形象与一体,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症瑞,兆祸,示威等基本神性,龙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追求普遍和谐的四大主体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矛盾关系和多元文化关系。(4)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有威力的吉祥物,龙凤呈祥等说法反应了中国人逢凶化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儒学一.儒家经书——十三经和四书1.术语①经就是纲(先经后纬)先秦时,经是对早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典籍的通称②传是阐述解释经义的文字③注是汉朝以后学者为经,传做的解释,称注,笺④唐宋时期,学者们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著也进行注释和阐发,称作疏,正义2.六经,五经,七经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经最早见于《庄子。天运》②先秦六经到西汉时《乐》已失传,成为五经。③汉朝以孝治天下,到东汉,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必读书,扩大为七经④熹平石经共计刻碑四十六石,无界格,用隶书镌刻,称为一体石经。刻了《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公羊传》《论语》,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3.九经,十二经(1)唐初,以五经为本,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传记也包括进里面,形成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2)唐文宗刻九经与《论语》《孝经》《尔雅》于石碑,称作十二经,这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亦称唐石经。今存于西安碑林4.十三经与十三经注疏(1)宋朝理学家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时期,在唐十二经上加《孟子》形成十三经,传至今日没变化(2)南宋以后,把十三经以及较好的注疏正义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和注文,称十三经注疏。5.宋代,《孟子》《中庸》《大学》《论语》四书与五经相配,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6儒家经典传承的价值取向① 法圣人,重经典的学术倾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不息的的精神源泉,但它形成重历史轻现实的陋习)②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惰性思维模式后世学者视挖掘先圣隐含天机为天职,它窒息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意识,也印证了祖宗之法不能改变的律条,成为中国变法改制的阻碍) ③ 崇尚官本位,缺乏自然科学精神(古代中国属于官本位社会,官本位价值观把许多人的心力引向仕途,儒家经典及种种著作只阐述治国安民之道,说明修身养性之功,少有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导致科技和文化畸形发展) 二《论语》和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孔子主要思想它把西周的等级制分封制,世袭制等所有政治制度用礼乐规定和表现下来)① 吉礼讲祭祀,《周礼 春宫 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氏”② 凶礼多指丧葬凶荒(灾荒赈济)《周礼 春宫 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5 (十三经的积累和尊奉,把儒家经典奉若神明,把子曰成为一切是非标准,让未来服从过去,让成法固定了思维,维护尧舜禹汤文周孔的道统,1. 阐发了礼和仁的政治伦理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礼指周礼,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有吉凶军宾嘉五种,③ 军礼是师旅操练,征伐之礼,军礼还包括均土地,争赋税,狩猎,营造修建,勘定疆界等。《周礼 春宫 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 ④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周礼 春宫 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这里主要是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之礼。⑤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的礼仪,饮食,婚冠皆属嘉礼,《周礼 春宫 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到了孔子,礼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 礼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目标,主张克己复礼。(2) 礼是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自觉意识。孔子主张尊尊亲亲,约之以礼(3) 礼是一种治国方略。孔子把德和礼当做维护统治的手段,而不主张单纯的政和刑。这就使儒学完全成为一种在位者的学说,而不是夺位的学说。仁是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创立的道德伦理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 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格,是所有人类美德的综合。(2) 人的本质是一种人类之爱,即仁者爱人。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爱人是发自人的内在心理的仁,是超功利的,但要由近及远,荀子叫爱有差等。(3) 克己复礼为仁,在珍视传统和倾向保守的价值取向中,又透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牺牲精神。(4) 仁的道德底线是不损人,基本内容是利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 阐发了人文主义世界观从论语的内容来看,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和人生问题,充分肯定人得今生今世的价值观,对天命鬼神即不否定,也很少宣传,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3. 倡导尊尊亲亲,把孝悌作为维护当时宗法登记制度的手段。孔子把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再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从而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内化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因此,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君臣父子论。在孔子孟子之时,严格的忠君意识还未形成,它是一种带有血缘伦理意识的政治这种道德义务带有鲜明的互利互惠等价变幻的特色。4. 创立了儒家的道德化人格理论论语中有许多发人深思,极富教义的人生格言,很值得借鉴。三.《孟子》和孟子的基本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主要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从《孟子》一书的内容来看,其主要思想有:1.性善的理论孟子 的人性论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固有的本性,《孟子 告子 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孔子把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孟子又把家庭人伦内化为人的本性,强调其 先验性,普遍性。这种道德品格不是外在的命令,而是内在的本性。2.施仁政的思想仁政的基本含义,是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原则运用和体现在政治之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1) 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2)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2) 保护工商(4)重教化,省刑罚。(5)尊贤使能3.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仁政的思想的核心是处理君民关系,为此,孟子提出了他出名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孟子认为君民关系是否和谐,主要取决与君如何待民,国家安宁的前提是君仁,君正,同时他还激烈地提出了反对暴君的思想,颂扬了汤武革命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改善,古代社会的封建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关于道德化人格理论孟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道德化人格,所谓“道德化人格”是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人格典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四.汉代经学(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天道系统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董仲舒的儒学(《天人三策》即《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对儒学的两大贡献:其一,使秦朝焚书坑儒后,受压抑,受迫害的儒学取得了政治上的独尊地位,并将儒家思想付诸实践。6 上的人际关系。孔子孟子君臣父子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称赞歌颂圣君,二是正君臣名分,三是强调君臣双方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义务,其二,以儒家为主,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进行再创造,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天人感应的天道系统。1.天道的基本内容(1)“天人相类”“天人相副”——天人合一说董仲舒认为,天是整个自然的代称,是有意识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他把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 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天人之间存在一种和谐和协调一致的关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 《春秋繁露》(2)神学的灾异谴告——天人感应说在天人合一说的基础上,董仲舒大为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仅为人们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关注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反之,如果君主之力天下太平,天就会出现福瑞或祥瑞。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的中心目的就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他认为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维护君权,神话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另一方面,灾异谴告还有限制,匡正劝谏君主,改良政治的作用。在汉代政治生活中,用灾异建言政治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模式。(3)“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天道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他对五行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循环相生,这就是“比相生”。另一关系是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样循环相胜,就是“间相胜”邹衍的“五德循环论”为“朝代的顺序”,也是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的。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王的朝代将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2.董仲舒的儒学与原始儒学的区别(1)孔孟的儒学歌颂尧舜禅让,主张正君臣名分,董仲舒维护绝对君权,倡导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董仲舒天道系统掩盖着的政治主张。董仲舒对孔子孟子和韩飞等前人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说法,虽然尚未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董仲舒把君臣关系纳入他的天道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君臣关系成为永恒的,不可违背的天道,亦即君权神授其二,把君臣父子阴阳化,把五常五行化其三,通过对君,父,夫的意志的服从,是三纲五常得到绝对体现。三纲五常虽也衍化出每个人道德义务的具体要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子,妻的权力,强化君,父,夫权力和臣,子,妻的义务,这些弱势阶级在社会中逐渐只有义务没有权力,逐渐迷失了自己。(2)旧儒学“敬鬼神而远之”注重人事,董仲舒讲天道孔子儒学是伦理化的儒学,董仲舒儒学是神学化的儒学,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董仲舒虽然大讲天道,但并没有忽略人事,没有改变孔子孟子的初衷,没有改变儒学的入市特征。董仲舒的天是自然,道义的天,不是外国宗教的人生彼岸,而是注入了仁的情感,增添了人格特色。他认为,之忧仁政和道德才符合天意和人的本性。(3)先秦儒学复古 兄良弟挮,君纤尘忠,但它的根本宗旨是:女服从于男,幼服从于长,卑服从于尊,它的本质是:强调绝对服从,弱化君,父,夫的义务和臣,7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概论尔雅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