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层小楼,二楼阳台加混凝土浇水养护多少天雨棚,八米长,一米宽,两头砌24墙,中间要顶吗?

农村两层小楼,二楼阳台加混凝土雨棚,八米长,一米宽,两头砌24墙,中间要顶吗?_百度知道
农村两层小楼,二楼阳台加混凝土雨棚,八米长,一米宽,两头砌24墙,中间要顶吗?
农村两层小楼,二楼阳台加混凝土雨棚,八米长,一米宽,两头砌24墙,中间要顶吗?雨棚与正墙无连接...
农村两层小楼,二楼阳台加混凝土雨棚,八米长,一米宽,两头砌24墙,中间要顶吗?雨棚与正墙无连接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一起装修网
这里的天,是业主的天!
一起装修网
一起装修网,成立于2009年,是首家上市的互联网装修服务平台,70%以上的客户来自口碑介绍;以严抓施工交付闻名行业,打造以工地交付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致力于让中国装修更省心、更有保障。
好的,有没有已经固定不能更改的建设条件:比如已经定了水井\化粪池\阳台、楼梯位置……
地下无障碍,并且一头有一个混凝土牛腿,(房屋基础伸出来的)1.2米长,正好砌墙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海优秀老建筑大盘点(4)
一、兴国路
1、兴国路78号,兴国宾馆,(原太古洋行大班的住宅)
曾被用作国宾馆的兴国宾馆。这座坐拥7万多平方米的园林的五星级宾馆被分成新旧两个世界。宾馆最具代表的老式建筑是建于1934年一号楼,原来属于英商太古洋行大班Swire。这座英国式的皇家古典建筑,占据了一整片街区,在老法租界的西侧边缘,包括大片修剪整齐的绿地以及围绕着其他六所房子的豪华花园。一号楼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宅子的外墙用的是白色斩假石,显得平整对称,简洁典雅。屋顶是用重达数十吨的紫铜板盖的,历时长久之后生成了一层厚厚的铜锈,泛着一种古朴的黄绿色。
兴国路72号大院内有三幢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即兴国宾馆1、2、6号楼。这三幢风格各异的欧式别墅建筑,是兴国路72号大院内13幢别墅建筑的一部分,其中1-6号楼为太古洋行建造的专供洋行高级职员居住的花园别墅,分别取英国、德国、美国等建筑风格建造。72号大院占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这里开发前为洛云浜西侧的农田,1932年租界当局修筑了雷上达路(今兴国路)以后,外国洋行陆续在此建造别墅,均为洋行大班居住。其中1号楼是1935年太古洋行大班居住Swire在此建造的公寓,建筑面积1647平方米,两层混合结构,英国帕拉第奥式皇家古典建筑,由苏格兰建筑师Clough
Eeuis在英国遥控设计。建筑南立面底层为附墙多立克柱,二层为外廊,采用爱奥尼双柱,对称立面。铜板铺筑屋面,东西两侧为四落水坡屋面,在中间部分两坡屋面设有5个方形棚屋老虎窗,有两根方形挺拔的烟囱穿出屋面。整座建筑立面简洁、典雅又不失豪华。楼内有起居室、卧室、餐厅、会客室、台球室等大小不等的15个房间。室内装饰都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气派豪华。这是因为建筑的主人Swire立意要将这一建筑建成雷上达路上,乃至上海市的一个醒目景观。尽管如此,这位太古洋行的巨头仅在建筑竣工时来上海一次,参加的竣工仪式后即返英伦,从未在这幢豪华的住宅住过一天。1号楼于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宾馆2号楼近兴国路、华山路,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系英同维多利亚滨海建筑风格,假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机制平瓦陡坡屋面多种组合,南立面由双坡屋面山墙和一四坡屋面歇山顶组合而成,山墙及歇山部分用垂直黑色细木条装饰,二层为两组三个清水红砖弧形拱券,窗边饰以清水红砖齿形装饰,底层有九个开间的拱形柱廊,每间均有券心石。底层立而整个以灰色为基调,以水平横线条与建筑上部分开,建筑立面活泼、丰富、沉稳、新颖,加上屋面穿出的三座三孔和单孔烟囱及北立面半圆形玻璃墙楼梯间,整座建筑显得豪华、生动,不失为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
兴国宾馆6号楼是—幢砖木结构假三层法国民居建筑,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四坡屋面,铺灰色板瓦,南侧屋面上开设一长条形天窗作为屋顶层的采光及通风。该建筑平面设计自由,不拘一格,东侧设二层圆形阳光室,西端有一层圆形起居室,二层为露天平台,混凝土宝瓶栏杆。主建筑南立面开设大面积玻璃窗,屋面做成跌坡形,山墙檐门曲折,层次丰富。兴国宾馆2号楼及6号楼也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二、新华路
1、新华路179号,新华路警署
新华路179号住宅是新华路外国弄堂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30——1935年。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占地面积l34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82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结构,机制红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檐口处有折坡,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立面山墙有半露明黑色木构架,线条较窄并有弯曲,是受德国民居风格的影响,其他部分均为白色水泥拉毛粉刷。二层阳台栏杆为红砖砌筑,成镂空十字图案,现改为宝瓶栏杆。地板、楼梯及门扇均用柳安木制作,钢门窗。该建筑原底层南向有宽敞门廊,由彩色水泥阶砖铺地,里为客厅和楼梯间,其西侧为一排辅助用房,东侧为厨房、卫厕等用房,北面有两间大餐厅和客厅、书房,内均设有壁炉。二层有卧室五间,设三座楼梯上下相互不受干扰。三层有一间大活动室,内有壁炉、壁柜和一朝东阳台,三楼是由山墙窗和屋顶老虎窗采光、通风。建筑原为外侨居住,解放前夕外侨回国,解放后由房管部门管理。2000年新华路179号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2、新华路185弄1号,安徽省驻沪办事处招待所
新华路185弄1号住宅位于今新华路南侧,近番禺路,是英国民居式独立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在新华路外国弄堂建筑一侧。1927年由上海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是邬达克设计的哥伦比亚圈的外国住宅之一,1930年建成。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红机平瓦屋面,屋面有棚屋形老虎窗,外墙面为红机砖清水墙,窗框周边有护角隅石装饰,山墙面有凸窗,窗顶有都铎式拱券批水,南立面有都铎式连续拱券走廊。伸出山墙屋面的清水红砖烟囱顶部有精致的齿形装饰,形成建筑的突出个性。住宅南面有近千平方米花园。新华路185弄1号原为外侨住宅,解放后外侨回国后成为单位用房,现在安徽省驻沪办事处招待所。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3、新华路200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出版社)
建于民国19年。原为国民党官僚住宅,建筑为三开间3层,1、2层3面围廊。砖墙和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式重檐大屋顶,墙面为水泥粉刷,屋面墨绿色筒瓦。室内大部分为木装修,卫生设备及装饰考究。
4、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
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许多外国侨民,得名“外国弄堂”。整个外国弄堂由开发商美国人雷文法兰克于1922年成立的上海普益地产公司,为适应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国外上层侨民建造的。这位美国工程师于1904年来到上海,在当时的租界公董局公共工程处工作,1905年建立了为当时首创的中国房地产公司,并在191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雷文信托有限公司。8年后,上海普益地产公司成为雷文创造财富的事务所之一。雷文法兰克是该公司董事会主席。
新华路211弄1号,原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的私人别墅。这座独立的西班牙式花园别墅,由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占地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建于1940年。该建筑主体二层,局部三层,而层女儿墙红色筒瓦压顶,局部三层红筒瓦坡屋面。整个建筑砖木结构,整个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淡黄色。东侧山墙阳台为螺旋形托底,反S形铁制栏杆,是典型的西班牙形式。解放后,英籍经理回国,由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乐团成立时,租用了这幢房子,月租金300元人民币。1954年后,上海乐团分给乐团干部居住。当时每套房中都有一套家具,一直保留至今。
5、新华路231号,荣漱仁旧居
新华路231号住宅位于新华路南侧,属新华路外国弄堂范围,此地原为法华镇左家宅农田,1932年由实业家荣氏购地建造二层砖木花园别墅,占地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613平方米,另有花园660平方米。该建筑系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二层为阳台,上有钢制栏杆,外立面局部外露黑色木构架,木构架间墙体用白色砂浆粉刷,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构架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为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清水砖墙为法兰德斯砌法,体现了荷兰砖砌工艺对英国建筑的影响。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南面的花园原有暖房、亭子、假山等,现已不存,仅有弧形围墙墙顶盖红色圆筒瓦,墙面贴泰山砖,现保存良好。这幢建筑设施讲究、造型美观,花园宽敞。这幢花园住宅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作为荣毅仁姐妹荣漱仁的陪嫁之宅。解放前夕荣漱仁全家迁往香港,将新华路231号房屋赠送国家,房屋被分给多户知识分子居住。近年房管部门对这幢住宅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建筑的原有风貌。该建筑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6、新华路236号,248号,272弄2号、6号,249弄1号宅
位于新华路236号,248号,272弄2号、6号,249弄1号,建于1930年,属于现代式花园别墅。
7、新华路315号,市一商局疗养院
市一商局疗养院,位于新华路315号,建于1930年,属于英国式花园别墅。
8、新华路329弄17号,花园别墅
9、新华路329弄32号,盛宣怀家族旧居
新华路329弄32号乙住宅是新华路外国弄堂建筑之一,占地面积2033平方米,建筑面积1066平方米,建于1930年。建筑属英国居民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留有乔治王风格,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入口门廊采用古典式样,两边各有一根多立克立柱,主入口有半圆拱门套,门顶有半圆铸铁花饰楣窗,东侧山墙底层有凸窗,红平瓦盖顶。建筑采用木质大门、钢窗、硬木地板,门廊顶层为宝瓶栏杆。主入口东侧为多边形楼梯间,上覆陡坡双坡机制红平瓦屋面,有红平瓦棚屋老虎窗,整座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局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解放前夕此建筑曾转让卖给盛宣怀家族,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该住宅内。新华路329弄29号乙住宅,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10、新华路329弄36号,蛋糕房(周均时故居)
329弄36号原为西班牙公使居住,36号住宅是沪上罕见的二层砖木结构圆形建筑,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被称作“蛋糕房”。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心有一喷水池,相对应的顶棚有一盏玻璃吊灯。外圈空间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由中心客厅可进人外圈各房间。缓坡屋面盖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住宅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围扩结构用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这幢罕见的圆形别墅在上海滩近代建筑中实属绝无仅有。36号一度卖与郭家,后由周家购进,由周家子女居住。革命烈十周均时在被捕前曾居住此处。36号住宅建筑占地面积905平方米,建筑面积543平方米。该建筑为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11、新华路336号,曾仲鸣住宅
12、新华路483号,金润庠住宅
新华路483号是一幢现代式三层钢筋混凝土混合建筑,占地1900平方米,平面有4个开间,建筑面积873.6平方米,平屋顶。该建筑业主为张明为,由上海光华建筑师事务所顾梦良设计,上海梁记营造厂施工。该建筑立面水平线条流畅,大玻璃窗、钢门、钢窗,立面简洁,无烦琐的装饰。整个建筑的立面由圆弧及平直线组成,底层有客厅、书房、餐厅、厨房、卫浴等房间,楼上为卧室,还有半圆形阳光室,书房等。地面、楼面均为柳安地板,底层大厅为席纹地板。这幢房子花园面积达639平方米,花园内各种树木葱郁,园中草地如一块绿色绒毯。整幢建筑建于1946年,后成为嘉兴民丰造纸厂老板金润庠私人住宅。据说龙云之子龙三和孔祥熙之次女孔令伟也曾在此住过。新华路金润庠住宅是一幢现代式平屋顶建筑,南面起居室采用弧形大玻璃窗和角窗,不但在功能上满足居住建筑日照的要求,而且使简洁的立面造型富有变化。白色外墙粉刷使建筑富有现代气息,使用近60年,如今建筑物状态良好。
13、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
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这里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一片农田,由于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筑路,修筑了安和寺路(今新华路),房地产商由此在道路两侧纷纷购买土地修建住宅。1933年房地产商吴其达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坐西朝东,建筑面积共6330平方米,机制红平瓦屋面,现代建筑样式。阳台为钢制栏杆,建筑造型美观,颇有特色,水、电、煤、卫设备齐全。吴其达自住10号。16、20号等庭院内都筑有水井,井水清澈。梅泉别墅开堂宽畅,小轿车可以进出,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每户东面都有花园。进弄右侧曾有一小花园,园内有2米见方水池,池中设有喷泉,水池周边都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别墅的名称,此小花园在文革中被破坏,至今尚见水池的墙基印迹。该别墅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李顺记营造厂施工。梅泉别墅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三、香山路
1、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1918年)
1912年1月日孙中山宣誓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帝国主义和革命党内外妥协势力的夹攻,被迫辞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学系的挟制又被迫去职,遂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1月孙中山迁如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新居。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孙中山故居有主楼、辅楼各一幢,毗邻在一起,都是砖木混凝土结构。这里环境幽静,楼前是一片正方形草地,东西南三边由广玉兰、冬青、香樟、松柏及其他四季常青树环抱。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会客室和一室内大阳台。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而且绝大部分是原物,布局紧凑又合理,显示主人的不凡气质。孙中山故居不仅是孙中山夫妇居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18年至1920年间,孙中山在这里完成了《实业计划》、《孙文学说》等重要著作。日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介绍,在这里会见了共产主义使者维经斯克;1922年月23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日会见苏俄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越飞的代表马林,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后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同年9月孙中山又在花园草坪上召集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研究中国国民党改组方案的会议,最终促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共第一次合作。
四、新乐路
1、新乐路永利村29号,影人村
永利村.素有“影人村”之称。因为20年代的电影四大名旦之一张织云,就住在8号;明星公司的著名影星高占非和高倩苹夫妇也住在此弄1
6号。当年亨利路上的永利村.是一条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弄堂,胡蝶所住的29号.是坐落于这在条弄堂的尽头
2、新乐路55号,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东正大教堂)
东正大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堂,利霍诺斯是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他亲自为大教堂设计。教堂平面外形基本呈方形,内部大厅呈十字形,室内四壁简朴,雕刻也少,但是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建筑造型古朴完整,外形线条简洁,半圆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似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充满活力,富于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教堂穹顶,由一大五小葱头形圆穹顶组成,外壳为涂上孔雀蓝的铜皮,顶尖和顶上十字架涂贴金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教堂特征。在教堂南侧还有一幢三层楼房,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是神职人员宿舍。1936年2月建成后,作为中国东正教会上海教区的主教坐堂。解放后,俄国侨民纷纷离境,1965年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去世后,无人接替,随后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一度由上海电真空器件研究所使用。“文革”结束后,教堂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建筑经过大修后,其独特的俄罗斯教堂风格成为上海万国建筑中一颗奇特的明珠。东正大教堂现在被改为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
3、新乐路82号,首席公馆酒店(原“金牙齿阿三”住宅)
建筑物高三层,南立面五开间,中间三开间,一、二层有外廊,三层为露台;两侧开间为实墙面开窗洞。左右对称,构图规整,有古典主义构图意象。建筑外貌为西式建筑,室内是中式布置,为当时某些阶层的典型嗜好。据说,房屋的主人与杜月笙有亲戚关系。该建筑的外墙立面与东湖宾馆(原杜月笙的住宅〉主楼风格相仿。解放后,华东交通部入驻此宅,1958年,成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至今。现为上海“首席公馆”酒店,白色的小洋楼藏于高墙绿院之中,也是半遮半掩,透着秀气。原建于1932年,由当时法国著名设计师拉法尔设计,风格中西合壁,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帮会首领黄金荣,杜月笙合办公司的办公地。馆内装饰一派江浙士绅风格,展示着上世纪30年代的各类财务票据、地契等一系列旧上海金融生活的藏品,还有美女香烟广告,老式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甚至瓦斯热水炉等真品古董家具。设备服务都是超五星的,价位也高于“金茂君悦”,隐于闹市中心的小路上,享受强调十足的悠闲。
五、西藏中路
1、西藏中路120号,市工人文化宫(原东方饭店)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大楼原为东方饭店,是一幢外形酷似一艘巨轮的欧洲新现代派的建筑。建筑由外籍建筑师乌鲁恩设计,华商久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平面四面临街布置,西藏路为主立面,在入口处上部有6根贯通三、四、五层的爱奥尼克立柱,两侧各设上下对齐的悬挑铸铁栏杆阳台,窗间设贯通的壁柱。底层外墙为大块花岗石饰面,二层以上是红釉砖清水勾缝。进大门是个两层高的圆厅,6根大圆柱围绕圆厅布置,楼上是客房、书场和东方广播电台。饭店开张后人气很旺,尤其是设在楼下的东方书场,吸引着众多的旅客和听众,后来还在书场演出沪剧。上海解放后改建为工人文化宫,1950年10月陈毅市长亲笔题写“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横匾,以中共上海市委的名义赠给工人文化宫。
2、西藏中路316号,沐恩堂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传教士李德创立,位于虞洽卿路汉口路口(今西藏中路316)号。早期的慕尔堂建在汉口路云南路口,19世纪20年代教徒剧增,旧堂不敷使用,后来筹划募捐将原中西女塾(即现堂址)让给慕尔堂建造新堂,1929年开工,1931年落成。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使教堂名气更大。1958年开始,黄浦区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定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学使用。1979年起恢复宗教活动,教堂归回基督教管理使用。
3、西藏中路520号,大上海电影院(原大上海大戏院)
开设在西藏路闹市中的大上海大戏院,英文名Metropol乃大都会之意。与大光明新院同年建成,又相距不远,建筑华丽,时人谓可与大光明媲美,其设计由近代中国最大的华盖建筑事务所承担,主要建筑师有赵深、陈植、童集等,都是美国宾夕池尼亚大学的建筑硕士。而大上海的设计是由陈植所主持,这位建筑大师1998年96岁,是我国早期建筑设计师中硕果仅存的人物。华盖建筑事务所成立不久,就拿出被建筑界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作品,显示我国建筑师的力量。大上海由融融股份公司投资,因资金雄厚,曾夺得南京大戏院的福克斯及雷电华两家制片公司的影片首映权,使南京大戏院几乎停业,岂料半年之后,大上海与南京同为南怡怡公司接管。大上海大戏院于1932年10月兴工,1933年11月建成,久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造价40余万元。前部5层,后部是观众厅,布局紧凑。造型现代化,有文体感及外墙以黑色大理石贴面,大门上方有八根贯穿到顶的墨色玻璃方柱,内装霓虹灯,形成立面竖线条构图,夜间放射出柔和悠远的光芒。观众厅有上下两层,共1300平方米,有1750个座位,楼厅较高,省座位750个。厅内采用流线式装饰,橡皮地板,足踏无声。放映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拍拉斯放映机,音响清晰。有冷气压缩机等设备,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流影院。大上海于日下午9时15分开幕,首场上映好莱坞明星丽琳·哈莱主演的《女性的追逐》。“文化大革命”后,在对这座第—流的影院建筑进行修缮时,对其局部改动很大,引起建筑界的不满,大家希望能恢复这幢优秀近代建筑的原貌。
六、西藏南路
1、西藏南路1号,大世界
设计大世界的是当时沪上著名的建筑师周惠南,此人以设计娱乐建筑而驰名,黄金大戏院、荣记共舞台就是他设计的。开始建造的大世界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房子,后生意兴隆,黄楚九又请他打样重建,1925年建成,1928年又请周维基建筑师打样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世界总高达55米,4层,入口顶部另加4层奶白色空塔,顶部做成古钟式,显得十分夺目,形成上海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解放后,大世界经过改造,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其平民化的风格和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受到上海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欢迎。20世纪70年代,大世界改名“青年宫”,成为上海青少年重要的课外活动基地和培养青年文艺人才的摇篮。90年代初,恢复了“大世界”名称并成立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90年代推出的“竞技世界”中的“大世界擂台”及“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擂台”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绝技高手,创造了许多世界和国内的“唯一”和“第一”的记录,誉满全球。
2、西藏南路123号,淮海饭店(原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八仙桥青年会全称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位于敏替尼荫路(今西藏南路123号),占地面积为221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422平方米,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师赵深、李锦沛和范文照合作设计。当时,赵深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毕业后,于1927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建筑处工作。李锦沛1920年毕业于美国普赖特学院,范文照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三位留美回国的中国青年建筑师携手合作,设计了这座当时远东最大、最漂亮的青年会会所。江裕记营造厂承担了大楼的施工,自1929年10月动工,至1931年落成,历时两年。建筑平面呈凹形,坐东朝西。建筑外貌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融合于西式建筑之中,立面下部三层采用平整的花岗石,拱券入口和腰线采用花纹装饰,立面中部五层采用泰山面砖装饰,顶部一层上下重檐,檐下饰斗拱,屋顶为琉璃瓦。建筑内部装饰仿中国宫殿油漆彩画,门扇仿中国宫殿建筑的隔窗。会所厅、图书馆、弹子房、茶室、大菜间和宿舍等。底层体育部有健身房、举重房、更衣淋浴室及露天运动场,设施新式完善。会所建成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总部从四川路迁此,四川路青年会所作为分部。
七、新闸路
1、新闸路1124弄,“沁园邨”(阮玲玉故居)
位于新闸路1124弄的“沁园邨”曾被评为优秀历史建筑。该房屋结构紧凑,分三层,一层住着一户家人。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当时名声在外的阮玲玉就住于其内某号。解放后,该楼住进了现在的3家住户。
八、兴业路
1、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上海会址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房屋,这幢石厍门楼房,建于1920年,当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大会是借用李寓楼下客厅举行的。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恢复了会址原貌,建立了会址纪念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两栋具有20年代典型上海民居风貌的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原来叫作“树德里”的――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青砖主体,黑漆大门,格子厢房,继承了书香门第的传统;而点缀的红砖,与教堂相似的拱门浮雕(怒放的“铿锵玫瑰”),以及仿西假窗,证明那时西风已很风行了。
九、翔鹰路
1、翔鹰路800号(二军大内),(原上海市立博物馆)
在今第二军医大学内,是“大上海计划”第二期工程中的博物馆建筑。上海市立博物馆建成前,上海曾建有徐家汇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后改为震旦博物院),但这两所博物院皆为外国人所办。民国25年所建的上海市博物馆建筑是国人自办的一座博物馆。董大酉建筑师设计,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混合式样。。建筑中部及两翼为2层,外墙高10.5米。重檐歇山顶门楼,高24米,梁柱外露,四周设平台。前面两翼的突出部分和后面两翼则是单层,外墙高6.5米。建筑外墙全用人造石砌筑。工程油漆及地板铺设特聘当时北平宫殿彩画油漆名手完成。周围园景布置由邹盛文庭园设计所承办。
十、小桃园街(南市区)
1、小桃园街52号,小桃园清真寺(原清真西寺)
小桃园街清真寺位于老西门内小桃园街,原名清真西寺,又名上海西城回教堂。因寺附近原有一座小桃花园而作街名。寺大门设在小桃园街,故名“小桃园街清真寺”。1917年由旅沪伊斯兰教同人设立,1925年改建成呈正方形的大礼拜殿,是一座四座圆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寺的主要建筑礼拜大殿系钢筋水泥结构,屋顶部分为平台,中间有四角望月亭,上竖着星月杆,为伊斯兰教标志。是上海穆斯林宗教和教育、文化活动中心。据寺内碑记,该寺原为一花园住宅,占地2.42亩。1917年,由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金子云出资购买,捐作清真西寺址。经1925年重建始具今日规模,改称小桃园清真寺。年为中国穆斯林海路赴麦加朝觐的集散地。1953年和1978年两次整修。寺大门北向,庭院呈长方形。西侧为礼拜大殿,面积500平方米,为上下两层,可容千人同时礼拜。上层有大跨度拱顶结构,在国内伊斯兰教建筑中属罕见。底层门额悬“显扬正教”匾额l方,门间镶有两块红木的阿拉伯经文对联,上额砌有《古兰经》文一节。大殿顶部为石子浇灌的平台,正中央是望月亭,高耸的“新月杆”竖立在拱形亭顶上,作为该寺的标志。平台四角有4座阿拉伯式拱形圆顶,内各制石方台1块,长凳4条,专供诵经、休息之用。庭院东侧有厅堂结构的3层楼房1幢,二、三层为图书馆、阅览室,藏有清代中国木刻《古兰经》和乌尔都文注释的印度版巨型《古兰经》,以及其他伊斯兰教珍贵文物。底层为讲经厅,墙壁有书以圣训经文的中堂和条幅,以及雕刻有经文的香炉、香案、花瓶等陈设。庭院南侧为教长室、会客厅和水房浴室。中国当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古兰经》诵读家买俊三和知名阿訇马儆吾曾担任过该寺教长。1928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校址设于此。今为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所在地。
十一、香港路
1、香港路1号,
2、香港路59号,上海巨融实业有限公司总部(原银行公会大楼)
现址这幢上世纪初的欧式大楼,原为中国,也是远东的第一所票据交换所,也是由朱博泉于1933年创办的。由于朱博泉在美国接触了西方的金融管理机制,回国后发现上海银行间的结算方式仍十分落后,因而认定上海各银行应联合建立自己的资金储备机构和票据交换所,才能与外资银行抗衡,在经过一番艰难的协调工作之后,众银行合资购买了香港路59号大楼,成立了中国也是远东地区第一家票据交换所。八十年代,原址重新恢复运转。挂牌当天,有关方面特请朱博泉参加剪彩。旧地重访,已是半个世纪了,时过境迁,令朱博泉感触万分。香港路59号,后曾是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建于1925年,正立面中部是五间古典复兴的可林斯式列柱柱廊(端部两柱为壁柱),柱高两层,恢宏大气,三层顶部正中有“老气横秋”的盾形装饰。它的中央大厅原来是银行公会票据交换处,内部装饰颇具古典风格,顶部的弧形玻璃天棚原来属稀奇之物。
十二、斜土路
1、斜土路2421号,孔家花园(原吴仁安私宅)
斜土路2421号,建于1937年,局部带有西班牙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该建筑表现手法风格混杂。如西立面的券廊颇有地中海风韵,而南立面上下长廊却出现了不多见的梁柱式样,住宅的门窗设计也风格多样,屋顶半圆形的老虎窗使整个立面活跃起来,但部分窗户又难以统一于建筑的基本风格。这也许是建后的不断修缮抹去了这幢历史建筑的原真面貌。该住宅原为吴仁安私宅,吴仁安为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建造的包工头,公寓建成之后,吴利用施工所剩的建筑材料建造了此宅。抗战时期该住宅一度被日军南市宪兵司令部占用,并于园内补建一日式风格的凉亭。1958年,该处改为上海市化工局职业病疗养所,现为餐厅。
十三、襄阳南路
1、襄阳南路250号,位育中学
建于1927年。西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这幢三层四坡顶和红色砖墙的花园住宅,看上去比当时一般的同类洋房气派得多,这幢住宅的花园几乎就是现在位育中学校园的全部,住宅设计在吸收西方传统中的显现气派的建筑元素和手法上的不遗余力可见一斑。从住宅建筑的南北向看,均为对称立面,有明显轴线关系,并且中央都有高大台阶直引二层,主要空间都在二层展开,是比较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布局。而建筑的南北台阶与立面又有不同处理,既显现功能区别,又有了形式上的差异与趣味。北入口立面中央拱形构图突出了建筑的气派尺度,大台阶直接导向二层的弧形雨棚又形成一个令人感到亲切的入口,两个层次的圆弧以不同材质与建造语言获得了巧妙的统一。而南立面的对称式构图也显现了不同的功能、形式有机结合的策略:多层次的台阶与露台提供了住宅内的部分生活空间与花园之间的交流。住宅室内有如此精美装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楼梯间,精致的弧形栏杆又与住宅外部形成巧妙呼应。设想,如果南立面上已被封闭的二、三层中央大窗重新打开,人们就能更加充分地体味建筑原有空间的内外渗透关系,如果当年花园的景象还能重现,那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幢花园住宅真正的生活品质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首先需要我们仔细而恰当地读懂它的里里外外,哪怕是任何一个空间和材质的细节,就此看来,这幢住宅的外墙修复采用简单的涂刷方式,实在是难与其真正的品质相匹配的。该建筑最初为美国侨民居住使用,1950年代初楼上三层曾为常熟区公安分局复兴中路派出所的办公场所,底层为居民住宅,后私立位育中学出资购买作学校使用。1956年初,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1987年恢复原位育中学校名。但该建筑底层仍为居民居住使用,直到2000年徐汇区教育局出资安置居民,才全部归学校使用。
一、余庆路
1、余庆路146弄11号,深圳市政府驻沪办事处(原大中华造币厂经理寓所)
余庆路146弄11号,位于余庆新村(原爱棠新村),建于1940年。一幢颇有现代气息的花园住宅建筑。外观简洁,形体组织灵活,虽然是缓坡瓦屋面,但立面显得相当洗练。外墙面米白色水泥砂浆粉刷拉毛,窗间墙、门框、顶层部分墙面由红色釉面砖装饰,尤其是中部轻薄的出挑阳台板和轻巧的铁制栏杆,醒目的转角窗,都是当时现代派风格采用的典型手法。该建筑原为大中华造币厂副经理寓所,几经易主,现为深圳市政府驻沪办事处所有。
2、余庆路190号,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原土家湾孤儿院)
1936年建造原为土家湾孤儿院,是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通过柱子架空一角,形成入口门廊。建筑形体简洁,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现代建筑风格。柱身的几何装饰图案及室内楼梯铸铁几何花式栏杆则体现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解放后是陈毅市长的住所,现在是机关幼儿院。最吸引人的是楼梯的彩色玻璃窗,据说是孤儿们自己绘画的,一条条鲜艳的热带鱼,快乐的在水草中游荡,据说此宅原为宋子文一处房产。原上海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在此居住过。现为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所在。我小时候经常去那儿晃,属于我儿时的天堂。
二、永康路
1、永康路175弄,永康新村
方向朝南,三层混合结构,屋前也有小花园。1994年,徐汇区房管局将该小区建筑修葺一新,为上海最大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两小区现均为民居。
三、愚园路
1、愚园路81号,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刘长胜旧居)
愚园路81号是1946年至1949年刘长胜同志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时的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该宅是一幢沿街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刘长胜故居整座外墙和董竹君宅的底座一样,都是卵石墙面。建筑为砖木结构,沿街三层楼房。这座身处静安区商务楼包围之中的小楼原先在九百城市广场所在地,后为配合区里整体规划,花费200万元,进行了上海市首次大规模的平移200米的工程,从愚园路11号移到了今天的愚园路81号。
2、愚园路132号,康有为旧居(已拆)
3、愚园路218号,百乐门舞厅
百乐门大酒店原名百乐门舞厅,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舞厅,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征地后建造舞厅Paramount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请中国建筑师杨锡璆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高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ArtDeco建筑风格,是当时30年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设计的新潮。舞厅中间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弹性很好,故称弹簧地板。建筑造型为美国近代式,转角顶部耸立圆柱形玻璃灯塔,转角立面作直线形长窗处理。舞厅建成后,每天晚上9米高的玻璃灯塔熠熠发光,吸引着社会名流光顾舞厅。张学良来沪时,喜欢到这里跳舞,卓别林夫妇访华时,也慕名到百乐门跳舞,曾誉为“远东第一乐府”。1934年圣诞夜,新沙逊洋行老板哈同慕名到百乐门,受到冷待,房地产大王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盖一座自己的舞厅,后来果然在南京西路造了仙乐斯舞厅。百乐门舞厅的舞女中最负盛名的叫陈曼丽,1941年因不愿意与日本人伴舞,被日本人枪杀在舞厅内。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曾为百乐门“一代歌后”、“大众情人”。百乐门乐队在当时上海也首屈一指。百乐门先是请来上海首席外籍爵士乐大乐队--纳尔逊乐队,后又于40年代排斥世俗偏见,大胆起用中国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乐队。解放后舞厅经营萧条,严重亏损,1953年改建为红都戏院,设有1122个座位,放映电影也兼演话剧、沪剧、越剧和滑稽戏。为了振兴静安寺地区的经济,以文化娱乐促进经济繁荣,有关部门花巨资装修一新的百乐门舞厅在日又开张了,许多年长的顾客又梦浸在30年代的百乐门舞厅氛围之中。
4、愚园路361号,愚谷村
愚谷村是建筑质量和环境质量均属上乘的新式里弄住宅,它是一种适应当时崇尚西欧生活习惯的富裕阶层小型家庭
5、愚园路395弄1-24号,涌泉坊
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里弄内色调明快,环境优雅。弄堂口设过街楼,中大两小的券柱式入口,2层设两联平窗,3层设券窗,顶部有券齿装饰。弄堂的尽头24号是一栋漂亮的花园洋房,粗略看来很像马勒别墅。房子让厚实的墙头保卫着,茂盛的树木也遮掩不了洋房的华丽———这是早年华成烟草公司总经理陈楚湘的故居,人称陈家花园,而涌泉坊也主要由他出资建造。
6、愚园路532弄,柳林别业
7、愚园路579弄44号,刘晓故居
8、愚园路688弄4号,段祺瑞遗孀住宅
7、愚园路699号,严庆祥住宅
严家宅是一幢独立的北欧式花园,早先由一个德国医生出资建于1920年代,中国第一代工商业者严裕棠、大隆机器厂的长子严庆祥购于1940年。严庆祥退休后,严家花园每周都有艺术界的朋友前来品茗聚会,吟诗聚会,这是当时刘少奇倡导的“神仙会”,所以有人将之称为“神仙”聚会的花园。目前这座花园式住宅仍是严家私宅,由其子严德泰后裔居住。
严家花园,位于愚园路699号,属于北欧独立式花园住宅。院落环境优美,有两颗百年参天大树,樟树成林,花园中有假山、亭子、苗圃。干粘鹅卵石墙面,机制平瓦陡坡屋面,南侧阳台,落地长窗,东侧及北侧有入口,东侧设门廊,小轿车可直达门口。室内硬木地板,木扶手楼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手迹,及宋庆龄亲笔签名照片,还有章太炎、黄炎培的墨迹和徐悲鸿的画幅等;曾为大隆机器厂厂主严裕棠、严庆祥的故居。
8、愚园路749弄63-67号,愚园路传统大宅(原汪伪高层住宅)
传统大宅,位于愚园路749弄65号,属于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布局与同时期传统大宅相仿:平面对称,南立面两侧有突出的圆形塔楼,中间为凹进的门廊;外立面为水刷石,间隔装饰有泰山砖铺成的竖向线条;内部楼梯栏板和门头装饰有几何图案,式样较为少见。曾为叶吉卿住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
愚园路749弄就聚集了几位著名的人物:63号是汪精卫政府警政部部长李士群住宅;65号是汪精卫政府上海市市长周佛海住宅;67号则是76号特工总部警卫队长吴四宝和佘爱珍夫妇的住宅。
9、愚园路750弄,愚园新村(愚园坊)
属西式里弄民居。此处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921年建造的“游存庐”旧址。1913年,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晚年在愚园路构筑了花园住宅以颐养天年。园内有池有水,水上有桥,假山有亭,植有樱花、桃花、红梅等1200多株花树果木,并驯养了孔雀、金丝猴、麋鹿等动物,其布置十分豪华。当时,康有为还利用沿愚园路的一幢西式楼房开办了“天游学院”,园内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延香堂”。后面有一平房,是康有为根据《荀子·札论》中“天为生之本,祖为类之本,圣为教之本”之义而命名,专门用以供奉祖宗。另一座木结构的“竹屋”,外形使用竹材,室内陈设雅致,是康氏休息和招待客人、亲友和弟子的地方。康有为在“游存庐”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7年时光,在花园落成时,他作有“自有天游人非想,默存独乐始于今”的诗句,可谓其闲度隐居生活时心情的真实写照。1930年,由浙江兴业银行购地建造了29幢假四层联立式洋房,总建筑面积约3190平方米,均有煤气、卫生设备。民主革命时期“七君子”之一的民主斗士沈钧儒先生曾居住在愚园新村11号,这幢寓所也是其长子沈谦行医的诊所,现仍由其子孙居住。20号是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故居。
10、愚园路838弄,西夏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原杨氏花园)
上海西夏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原为杨氏花园,位于愚园路838弄7号,属于西班牙式住宅,主体建筑南立面呈三段式,左右两段外凸。西边部分为半圆形墙面,中部入口有圆券式门,屋顶檐口处有简化巴洛克风格山花,开窗形式简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1、愚园路864号,长宁教育学院一号楼(原花园住宅)
长宁区教育学院1号楼,原为花园住宅,位于愚园路864号。建筑属于西式风格,南立面有四根科林斯巨柱支撑起一高大的门廊,东西两侧窗有壁柱装饰,上有巴洛克风格花饰。东侧有一门廊,檐部有几何形状的花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2、愚园路865弄35、33、32、31、30号,英式花园住宅群(原周氏住宅)
英式花园住宅群,位于愚园路865弄35、33、32、31、30号,约1920年代建造。住宅风格属于英国乡村别墅式。屋顶坡度较大,出檐短,底层以及局部二层为清水红砖墙面,窗下有腰线,二层为浅色粉刷墙面并露明深色构架,入口门洞为仿石面装饰,粗大的清水砖墙烟囱冲出屋面、顶部内收。建筑形体灵活多变,组合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1、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
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宽敞的弄堂两侧是砖木混合结构的联体式三层花园住宅,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和一些富商分别投资建于年。建筑墙面有清水砖墙和水泥拉毛两种,室内布置考究,洋松打蜡地板,壁炉、卫生设施皆有。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曾长期居住于岐山村。施蛰存先生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识派”和“心理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的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著名爱国志士杜重远在上海时也寓居岐山村。
12、愚园路1086弄,1088弄,宏业花园(顾圣婴旧居,蒋老师住宅)
宏业花园,位于愚园路1086号、号,原属段祺瑞之子段宏业的产业,包含9幢联列式花园洋房,故该弄称作宏业花园。住宅为砖木结构,其特色是红瓦坡屋顶变化丰富,立面为浅色粉刷。住宅区的弄堂宽敞,弄内建筑在解放前大多属名人政要居住,配套设施齐备。每户均有汽车库,朝南有10多平方米的小花园。住宅装修考究,五金配件为铜质,浴室内铺设马赛克地面、瓷砖墙面;每户还有煤气小锅炉,可供应热水,有的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13、愚园路号住宅
愚园路号住宅,建于1928年,属于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13、愚园路1136弄14号,陈友仁旧居
14、愚园路1136弄30号,沈镇旧居
15、愚园路1136弄31号,长宁区少年宫(原王伯群旧居、汪公馆)
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何应钦的内弟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0年为娶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在当时可谓上海滩少有的豪宅。此建筑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此举行婚礼。主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班牙式造型。有大小厅房30余间,客厅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梁柱平顶,施以彩绘,配以壁画,地坪采用柚木镶嵌成芦席纹图案。起居室则用西班牙古典装饰。花园占地达10亩,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给人恬静闲适之感。整个住宅坐落于宽敞的弄堂深处,巨大的铁门将其与喧嚣的市井隔绝,豪华气派又颇显神秘,在全市私人住宅中堪称一流。当年王伯群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时为续娶学校一女生而耗巨资营建此新婚住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眷随国民党政府内迁,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将住宅占用,作为其在沪官邸,称“汪公馆”。抗战胜利后,一度为国民党军统组织使用。此后,又几经周折,直至上海解放,该住宅才回到人民怀抱,最终成为培育祖国花朵的“苗圃”。
16、愚园路1210,沪西别墅
沪西别墅,位于愚园路1210弄东侧,建于1948年。
16、愚园路1292弄,桃源坊
桃源坊,位于愚园路1292弄,建于1938年,属于现代派建筑。
17、愚园路1294号,工商银行愚园路分理处
工商银行愚园路分理处,位于愚园路1294号,建于1930年。建筑属于花园别墅。
18、愚园路1315弄,瑞兴坊
瑞兴坊(今愚园路1315弄)4号是新西兰共产党员、著名作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的故居。这幢英国式双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1912年,东西向而建,露天水泥台阶可直达二层,屋内设施齐备。底层为汽车间和厨房,上层左侧是艾黎的卧室,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同年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7年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路易·艾黎在沪寓所举行了勒石纪念仪式。1992年6月,愚园路1315弄4号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市级纪念地。
19、愚园路1320号,长宁区区政府(原董竹君旧居,新华村)
锦江女老板董竹君宅,现在已经是长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住宅主楼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英国独立式的花园洋房。这样风格的建筑以前不经意间也曾看到过,今天才清楚地知道原是英国乡村式的建筑风格。看介绍得知,英国独立式乡村花园洋房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般有暴露的木构架,或以砖材仿造木构架的效果。采用深色构架、浅色粉墙加上红瓦屋顶,富有装饰趣味和田园情调。这幢房子假4层,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混合结构,红瓦四坡屋顶,西侧面、南侧面开间设三角形山墙。底层里面水泥砌块,山墙侧采用卵石墙面。
愚园路新华村即1320弄,该弄房屋建于1925年,在建筑的铸铁水落斗上清楚地标有1925年字样。该村占地11500平方米,有英国式独立大花园洋房5幢。其中一幢为四层建筑,其余皆假四层,砖木结构,红机砖清水墙面,局部干粘河卵石,红机平瓦坡屋面,屋面均设单坡老虎窗。柳安门窗,洋松或柳安地板,柏木拼花木护壁,室内水汀、壁炉、卫生设备齐全,庭园宽敞,环境幽静,园内白玉兰、桂花、雪松等名贵树木满园皆是,每幢建筑均有室外楼梯可直接登上二楼,各幢建筑面积自500至890平方米不等,总建筑面积约3040平方米。原系外侨私人产业,1954年2月山长宁区房地局代管,年分幢接管,长期为中共长宁区委机关使用。其中现愚园路1294号原为新华村l号,1948年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迁入此屋居住,1950年董搬至新华路336号。新华村11、12、14、15号楼及愚园路1294号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愚园路新华村是典型的英国城市别墅建筑。坡屋面上的老虎窗,外墙面的干粘河卵石面层,门窗套和建筑隅石包角的清水红砖勾缝,还有室外楼梯叮直接上二楼居室,底层为住宅的附属用房和车库,是新华村建筑的典型特色。门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宁区。5月3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国民党长宁区(又称法曹区)区公所。同年8月6口,中共上海市委作出了调整党组织和建立区委的决定,区委书记由王致中担任。
20、愚园路1352弄,长宁区政府5-8号楼(联安坊,章伯钧旧居)
是1926年建造的砖木结构独立型花园住宅。4幢坡瓦屋顶,清水墙面的假四层楼房,总建筑面积为1428平方米,房屋结构坚固,室内开间宽敞,装饰典雅。楼前的庭园内砌有花坛,以花木山石点缀。1946年5月,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由重庆迁沪,中央机关即设在联安坊11号。次年2月,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部和市党部机关设在此处,农工民主党执行主席章伯钧也居住在此。解放后,这些当年愚园路西段的高级住宅改为长宁区人民政府机关使用。
21、愚园路1369弄,西园公寓(原西园大厦)
西园大厦(West Park
Mansions),为英国式公寓建筑,又名西园公寓,位于禺园路1369弄,北临长宁路,近中山公园南大门。西园大厦始建于1904年,1912年建成,由俄商协隆洋行设计,大厦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落成后分套出租给外侨及富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大厦是沪西地区最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俗称“九层楼”。西园大厦建筑结构坚固,钢窗、钢门、柳安地板、壁炉、水汀。煤卫齐全。大楼室内地坪高出外地面1米多,楼内有回旋式楼梯和电梯上下。楼梯底层有汽车库16间,每间16平方米,此外还有储藏室及佣人房约240平方米,二至九层为套房居室,每层相同。分东西两部分,各为1套独立住房(包括客厅、起居室和卧室2间),每套建筑面积约118平方米,8层共16套。大厦南面有花园近1000平方米,这里花木扶疏、绿草如茵。西园大厦,曾经居住过一些上海滩的知名人物,他们有上海著名工商业者、企业家邓仲和,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芷苓、童祥苓等。在1940年前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与青岛美人袁慧燮就住在西园公寓4楼8室。卢小嘉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与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段祺瑞之子段宏业被人称作民国“四大公子”,曾经是旧上海风云一时、妇孺皆知的人物。
22、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
位于愚园路1376弄的亨昌里属典型的旧式里弄建筑。1925年,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合资兴建3层新式石库门住宅,分列5排,共25幢,南北两弄口各有过街楼1间,分别通向愚园路和长宁路。建筑总面积3584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全,供两公司高级职员居住。
23、愚园路1376弄34号,《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常委决议,在上海创办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于该弄48号(今34号)。编辑部旧址建筑面积136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有假三层。楼下前客堂是会客室,室内以沙发等西式家具布置,后客堂是餐厅,两间由拉门隔开。二楼南间为郑超麟的办公室兼寝室,一派富贵人家的布置,当时常以搓麻将作为瞿秋白等党内领导人来编辑部见面开会的掩护。北间是陈独秀秘书的办公室兼卧室,陈独秀、罗亦农等也在此住过。常来编辑部的有周恩来、王若飞、罗亦农、谢觉哉、罗绮园等人。《布》刊从日创刊至日出版最后一期,在4年9个月的时间里共出版5卷52期,其中在亨昌里的1年4个月中出版了31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编辑部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宁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
24、愚园路1396弄内,西园大厦(西园公寓)
建于1912年前后,属英式近代公寓建筑。大厦及其附属建筑面积约2384平方米,建筑结构坚固考究,楼内有电梯和疏散回旋式扶梯,钢窗、柳安地板、壁炉、水汀、大小卫生俱全。大楼二至九层为16套独立居室套房,每层东西两部各有2套,室内设大客厅、起居室和寝室,每套建筑面积约118平方米。车房、储藏室和佣工卧室建于底层。楼前的大花园面积为大厦占地的两倍,环境舒适。公寓由外侨、富商租房居住,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创始人之一邓仲和先生也曾长期居住在此。
四、医学院路
1、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三号楼(原中山纪念医院)
中山医院创建于1936年,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牛惠生为中山医院第一任院长。医院开业不久,牛惠生院长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中山医院原址被日寇盘踞了八年。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迁渝。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改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楼占地2664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597平方米。项目由基泰工程公司设计,森泰营造厂建造。主楼建筑体量庞大,层高较高,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四层平屋顶,中部为五层民族形式黄琉璃瓦庑殿式屋顶,屋脊上有吻兽,左右两侧楼为平顶,底层前设平台,有石栏杆和望柱。北门入口有两尊石狮。机制红砖清水外墙,多用横线条处理,细部以民族形式花纹装饰,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大屋顶中西合壁式医院建筑。现此楼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三号楼内科病房大楼所在地。
2、医学院路138号,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一号楼(原国立医学院)
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上海医学院,民国16年(1927年)7月在上海吴淞创建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国立大学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由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政府拨给吴淞镇前国立政治大学旧址为校舍。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5月,再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又先后更名为江苏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民国21年(1932年)校舍被日军炮火所毁;同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民国25年(1936年)创办药学专修科。同年,医学院迁入枫林桥新址(今医学院路138号)。1935年建造,原为颜庆福等人创办的国立医学院的主体建筑,现在为上海医科大学的校史馆。这栋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一栋建筑,有着汉白玉栏杆,屋檐彩绘等中国元素,也有着完全仿造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大厅的内部结构。特别是中间“回”字型的走廊,很有特色。
五、延安东路
1、延安东路34号,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原大北大楼电报局)
建于1922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1881年3月设立的上海电报分局,是上海历史上最早由国家开办的电报局。日,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从办理外交及国防的需要出发,上书清政府,奏请“设立津沪电线”,以沟通南北洋联系,两天后即获光绪皇帝批准。由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源耗尽,无力筹集资金,李鸿章便动用淮军军饷垫支,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郑藻如、盛宣怀、刘含芳为总办(不久郑调离,刘辞差),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并于翌年先后在紫竹林、大沽口设天津电报总局附局,在临清、济宁、清江浦(今淮阴市)、镇江、苏州、上海六处设电报分局。上海分局于1881年3月设立,局址在二洋泾北堍(今延安东路四川路口),报房设在南京路5号,由郑观应任总办,谢家福为会办,电报生俞书祥、黄文海负责通报,大北电报公司派洋员协助管理技术工作。
2、延安东路110号,上海黄浦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德士古大楼)
又名四川大楼、会德丰大楼,建于1940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3、延安东路260号,上海市自然博物馆(原华商纱布交易所)
建于1923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分馆(原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建于1956年,1958年迁入现址(延安东路260号)。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提写馆名,著名科学家谈家桢院士曾任馆长。本馆展品丰富,展出各类珍稀动物标本约3000余件,种类涵盖各动物类群;现有展示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之一。设有恐龙展厅、古动物史展厅、古人类史展厅、古尸展厅、无脊椎动物展厅、鱼类展厅、两栖动物展厅、爬行动物展厅、鸟类展厅、哺乳动物展厅。
4、延安东路523号(广场公园内),上海音乐厅(原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建成于1930年,当时叫南京大戏院,是专门放映电影的。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523号),由于市政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八号线经过现址,因此音乐厅于日起,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平移66点四6米、整个建筑抬高了3.38米,并修缮一新。日,上海音乐厅第一次开幕迎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作首场庆典演出。南京大戏院由我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赵深设计。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31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从造型上来说,属西方古典复兴式。这种建筑风格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是比较流行的。建筑立面为欧洲新古典式,外墙材料下部用洗石子,上部用红、褐面砖砌筑。入口处原有大雨蓬;二、三层在外立面上用三个巨大的半圆拱窗,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形成浅柱廊,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柱头上面为横梁,再上面是高达三米的巨型横幅浮雕,不但具有古典风格,而且与戏院极为配合。由于这座建筑原先处在两条马路交叉处,所以建筑外形在转角处有一个45°的面,在下部设圆拱门,上部为狭长的墙面,在此设大型电影广告。1949年戏院改名为北京电影院,成为全市第一家公私合营影院。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为了适应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市有关部门对全市几十座影院进行调查,选中该影院改建为上海音乐厅,但也放映电影。
六、延安中路
1、延安中路913弄,四明村
四明村坐落在马尼拉路与巨籁达路之间(今延安中路913弄与巨鹿路626号之间),由四明银行于1912年与1928年两次投资兴建,以银行名字命名。占地1.9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9150平方米,凯泰建筑事务所黄元吉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南北总弄为轴线,建筑沿总弄两边行列布置。里弄南段为高标准住宅,北段为中等标准住宅,中段为低标准住宅。另在南端入口处有1幢独院式住宅,是四明银行董事长私人别墅。四明村共有混合结构式砖木结构房屋118幢,房屋形式属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机制红砖墙清水勾缝,客堂前为天井,客堂后为厨房;楼上前部为卧室,后部为亭子间,亭子间上面设晒台;石库门门框用汰石子装饰,实木对开乌漆大门,还系上一对敲门用的铜环。四明村建成后,早期租赁给银行职员和文化界人士,徐志摩、陆小曼夫妇曾住在四明村923号,电影演员胡蝶等都曾经居住在该弄堂里。国际著名的大作家泰戈尔日也曾住在这里。
2、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四十多年来,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和举办了上千个国内外展览和会议,是本市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活动中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日,中苏友好大厦在哈同花园旧址动工兴建,至1955年3月建成,费时十个月。设计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主要设计人有建筑师安德列耶夫、工程师郭赫曼。整个设计受苏联同类建筑影响很大,与莫斯科国民经济成果展览馆十分相似,两者同属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尤其是位于建筑群中心的主楼与广场、喷水池的做法,灵感可能都来自彼得堡著名的海军部大厦的中段,三座建筑的塔楼部分与金色尖塔的做法,从体量、比例到细部的处理都可谓大同小异,只是海军部大厦塔尖的帆船在两个展览馆都换成了五角星,一个金色,另一为个红色。上海展览中心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之间又围合成三个主要的室外广场,又利用建筑之间的连廊,分隔出几个绿化庭院,手法与形式同欧洲十六世纪以来的一些古典主义大型宫殿建筑群类似或一致。其室内外装饰构建同样反映出俄罗斯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在一些细部又加入了反映当时政治氛围的装饰符号和一部分中国传统装饰做法和图案。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了当时颇为高档的彩色拼花水磨石地面、水刷石墙面、铜质配件的钢窗等。序馆的五座尖塔采用了大量的黄金饰面,在重要的各个入口、重点部位也采用了不少高级天然石材、汉白玉浮雕、彩色镶嵌玻璃等。这些材料的使用就当时的国力而言,是非常难得的。1984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在上海建筑群中独具一格,其俄罗斯建筑风格雄伟典雅,装饰华丽,总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1999年被评为“建国50周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载入了上海建筑史册。
七、延安西路
1、延安西路64号,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原嘉道理爵士住宅)
1919年—1924年建造,俗称“大理石大厦”。思久生洋行与马海洋行设计,砖混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92平方米,入口为爱奥尼式白色大理石柱门廊,两旁有通长游廊,室内多用大理石装饰。
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英籍犹太人嘉道理爵士的私人别墅,称“嘉道理公馆”,是上海近代著名建筑。1919年,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拉汉·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没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将新屋交给英商马海洋行的斯金生设计后,便不再过问此事。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别墅以巨额的白银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
2、延安西路221号,华东医院
前身为“宏恩医院”,该医院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
3、延安西路394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原私立妇孺医院)
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原名私立妇孺医院,位于延安西路394号,建于1935年,建筑属于现代式医疗建筑。
4、延安西路949弄25-47号,郭氏住宅
郭氏住宅,位于延安西路949弄25-47号(加建部分除外),建于约1920年代,原为花园住宅,砖木结构。建筑是由主体和附属部分(或连接或相邻)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形成户外空间,在目前实际使用中被编为949弄25-47号,其中37号是完全加建的部分,25号、26号、47号等号也有相当程度的加建和改建。住宅为德国式。平面为凹形,主立面两端凸出,各形成山墙面,外露面构架装饰,并且围合了一个半私密空间。立面底层采用连续半圆券构图,形成敞廊。外墙面用浅色水泥拉毛,在底层敞廊拱脚以下为清水红砖墙面,开窗多用拱窗。
5、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原哥伦比亚总会,孙科旧居)
在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有一幢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花园洋房,曾经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旧居。这幢洋房旧时为哥伦比亚路22号(今番愚路60号),如今此门已被封死,只能由延安西路出入。
孙科住宅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建筑,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其斜坡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檐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框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券,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和气派。这些都是上海二三十年代以来建造的建筑的共同点。宅前是典型宽敞的中国式庭园,周边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形成浓密的绿荫,庭院中间铺植草皮,布置水池,配以湖石驳岸,景色怡人。该建筑由邬达克设计。室内木楼梯制作精细,卧室、客厅、书房地板均采用进口柚木小条铺成席纹。平台和阳台均很宽敞,铸铁漏空栏杆轻巧美观,伫立阳台,环顾花园景色,亦为甜蜜之享受。
这幢豪华建筑大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邬达克设计建造自用。1929年邬达克因在承担慕尔堂工程中遇到了麻烦,孙科曾帮助了他,因而邬达克未在此住宅住过一日,而将此宅以低价让给了孙科,西侧有一部分建筑曾作过美国乡村俱乐部,时间大约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
哥伦比亚总会占地面积近13万平方米,有四幢二层带地下室的西班牙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和一幢大礼堂,建筑而积共6210平方米,其中花园住宅4幢,建筑而积达4037平方米,一层礼堂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带一400平方米游泳池,建于1925——1930年,由邬达克设汁,原辟有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和弹球房、跳舞厅等。外墙面水泥砂浆抹面,铁制阳台栏杆,南侧山墙门头有巴洛克花饰,周边贴有粗石面料,墙角亦有石材贴面扶角。北面进门斗汽车可直接进入,门头为都铎式半圆拱券,山墙系巴洛克风格,山墙上饰以异化葫芦瓶。室内均为硬条木拼花地板,穿出墙面之壁炉烟囱口均有多个小尖券,这是邬达克设汁的建筑特征之一。大礼堂北山墙为巴洛克形式,内镶铸铁漏花篦子,山墙顶共座5个装饰葫芦所。1951年由天通庵迁现址,1953年改名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至今。美国乡村总会的四幢花园住宅分别改为职工俱乐部、鉴定楼和培养基室,人礼堂改为生产车间。
6、延安西路号,大西别墅
大西别墅,位于延安西路号。在1924年,英国某房地产公司置地1.2万平方米,建并列式3层花园住宅17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住宅为砖木结构的英式花园住宅群,单体规模较大,式样各异,形式简洁,仅有少量简单线脚装饰。外墙有清水砖墙和粉刷,钢窗,室内铺木地板。屋顶形式丰富,周围环植花木,浓荫迭翠。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7、延安西路2558号,市总工会疗养院
延安西路2558号,属于西班牙式花园别墅。
八、岳阳路
1、岳阳路110,一0三所(原花园住宅)
一0三所,原为花园住宅,位于岳阳路110号,属于现代式建筑。
2、岳阳路145号,上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原宋子文旧居)
宋子文在上海有两幢旧居,另一幢是现东平路11号。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具有对称、庄重的形体,都注重装饰,用石材贴面……这些都是法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这两幢楼都坐北朝南,三层,砖混结构。屋顶红瓦覆盖,都有两个坡度,上段平缓,下段较陡,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做成所谓“老虎窗”,立面显得既庄实又不呆板。宋子文在岳阳路的寓所解放后一直由上海市委机关管理,“文革”中,林彪、江青先后在此居住过,后为上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这是一幢荷兰式的花园洋房,进门是一座约30亩的花园,后面是坐北朝南的住宅,三层楼房,中部凹进,两侧楼房对称,前有长廊,廊上有平台,栏杆中部二层为长窗,三层为孟莎式屋面,正面有老虎窗。两侧楼房的二、三层皆白粉墙、方框窗。三层屋两面墙向内侧,与三角形的屋面相接,屋面铺红色板瓦,色彩鲜明,三层后部有晒台等。踏上台阶,进门为大客厅,也是宋家经常举行舞会处。从宽阔的木扶梯登上二楼,两面为卧室,中间有过厅,通到露天阳台,也就是下面长廊上的平台,面积约70平方米。主楼、两面侧楼与后面的副楼(为随从秘书、保镖、仆役休息居住)有腰门相通,亦可随时关闭。花园中有草坪,绿树成荫,多玉兰、香樟、松柏、棕榈等。
3、岳阳路200弄里弄住宅
属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4、岳阳路265号(原岳阳路261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文史馆)
岳阳路265号(原岳阳路261号),建于1944年。现代式花园住宅。建筑三层,从整个外形可以比较清晰地判断,这幢住宅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从外部造型,都透射出明显的自由、开放的现代气息。住宅的底层相当开敞。却不是传统的外廊,而是大片玻璃,并在东部的客厅前做了半圆形接近落地的长窗,这种透明性在住宅西北角的旋转楼梯间里用得更为大胆,从院中看,整个楼梯在圆形玻璃幕墙内一览无余。面向花园的南立面在二、三层的退台处理中形成各层的大阳台,十分灵活、自然而巧妙,而各层阳台本身的处理也都有不同,且形式和功能是默契的。令人感叹的是,这幢造型如此简洁自由的住宅却一点不显粗陋,相反,却比一般建筑都要精致。其实就是几样简洁的元素和比较得体的搭配,尤其是直缝拼接的面砖色润、精美,屋顶出檐略有深远,再加阳台铁制栏杆的线条点缀,无须太多传统的装饰也获得了耐人寻味的品质,它依靠的是建筑师对物质材料把握度和建造工艺的理解力,而这种经验却往往是我们解读近代建筑时不甚在意的。该房屋原为居民住宅,1950年代为上海市文史馆办公及宿舍楼,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单位使用。
5、岳阳路319号11号楼,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法国领事馆)
建于1928年,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由法商远东土地信托公司投资建造,整体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
院内有二幢建筑。解放前,其中一幢是法国领事馆,另一幢是法国领事的官邸。1956年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在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等都曾来此参观访问。如今,这二幢建筑都已按原貌修复。
6、岳阳路320号(原岳阳路300号),中科院上海分院(原励志社招待所)
岳阳路320号(原岳阳路300号)14号楼,建于1925年。这幢建筑经历数次修复改造之后,已与其初建时的状况迥异。最初它是一幢风格粗犷的西式假三层花园住宅,外墙面为鹅卵石嵌面,南向主立面有毛石砌筑的立柱,底层敞廊,主入口由中间大两侧小的三个连续半圆拱券组成,次入口为毛石砌筑碉式门廊,顶部有屋顶平台,栏杆上有宝瓶状和球状的绿釉陶质装饰,整个建筑意呈船形。1970年代第三层加建之后,这幢建筑失却了原本清晰的体块关系和立面比例,栏杆、挑檐、装饰线间的彼此穿插以及各种不同外装饰材料的混用使这幢建筑的正立面给人一种奇异而暧昧的感受。然而,这幢建筑中精美细腻的室内木装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至二层的墙面都包上了深色的木质饰面,从走廊到房间内,从客厅到楼梯,墙裙、壁炉、壁龛、栏杆都做工精良,保存完好。最有趣味的是,在充满了西式风格的室内却还能找到中国传统图样的装饰,木装修的线脚中含有中式漏窗的形式,在某些局部如楼梯等处镶嵌有白底粉彩的和青花的瓷画。该楼原系励志社第五招待所。励志社,前身为黄埔同学会励志社,日由蒋介石亲手创办,分社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其主要任务:一是接待外国来华军政人员,特别是美军顾问团;二是充当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抗战期间,该楼一度为日本所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院占据。抗战胜利后,改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接收,成为其上海分院所在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历史学家李亚农也曾在此居住。李亚农(年),四川江津人,少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共产党。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代表身分,接管并主持上海科学、文化机关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并在筹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方面致力颇多。其主要著述汇辑为《欣然斋史论集》(后更名为《李亚农史论集》)一厚册。
九、宜昌路
1、宜昌路88号,PIERONE一号码头精品酒店(原斯托维亚啤酒厂)
苏州河畔梦清园中,依秀水而建的宜昌路88号改造成酒店之前,这里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斯托维亚啤酒厂,设计师就是鼎鼎大名的邬达克,上海“ARTDECO”风格的领军人。这里一度也是要拆的,同济大学的教授出面呼吁:“你们找建筑系的人来看看,这是多美的建筑啊!”建筑物因此得以保留,经现代艺术家的重新设计,从里到外体现着上海精致婉约的奢华。外立面向上跳跃的装饰符号踩着爵士乐般的节奏,体量适中舒展的线条是现代派怎么也玩不好的比例感。内部一共23个房间设计间间不同,融合了ARTDECO、极简主义,以及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八卦”等传统符号,需要细细品味,精致中总见惊喜。朝阳的房间里均有垂着柔和帘子的落地窗,推窗见水,最近的是粼粼波光,然后是重重绿木,最外层是栅栏一样的现代高层建筑,那是来时路,却已陌生。
十、永福路
1、永福路1号,商务部驻沪办事处
见五原路251号
2、永福路52号,永乐电影公司
建于1932年,永福路上的这幢小楼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小楼有着浅黄色的拉毛墙面,入口面向东北,屋顶上铺着西班牙筒瓦。窗楣上、外窗台上以及南墙的壁龛周围镶有瓷砖,窗上装饰有西班牙螺旋柱。二楼中间是架着葡萄架的大阳台。底层中央部分由连续拱券组成的五开间拱廊。底层大厅对称设置的四扇落地门和外面的拱廊相通,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铁花装饰。东墙暖气上方有个小巧的拱形壁龛。高至画镜线的壁炉古朴粗犷。在这幢住宅中,精美细致成了装饰的主题。室内的设计与装修和室外的形象特征一脉相承,处处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2、永福路151号,德国总领事馆
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建造于1935年。整体基本呈现西班牙式建筑风格。建筑三层,白色涂料拉毛墙面,平缓的双坡屋顶下有连续小拱券装饰。楼梯间有连续圆拱窗。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十一、源深路
1、源深路476号,钦赐仰殿
钦赐仰殿又称东岳行宫,属道教正一派。相传该殿建于三国时期,原供奉驱蝗神,名金四娘,钦赐仰殿为金四娘的谐音。明末清初殿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1982年和1990年两次重建后的钦赐仰殿现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牌楼、东岳殿、藏经楼和仙居楼等组成。
十二、杨高北路
1、杨高北路2856号,杜月笙住宅
是杜月笙1931年造的,又名杜氏藏书楼,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杜月笙成名以后,为了显示自己“仁孝为先”,并能光宗耀祖,建造了这一祠堂建筑,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落成典礼。祠成之日,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几乎所有当时政要名流均分送匾额,并派人到现场祝贺,成为当时轰动上海的社会事件。如今,家祠等其他建筑均已毁,仅存藏书楼。
十三、圆明园路
1、圆明园路97号,上海广告公司,现空置(原瑞士安培洋行)
建于1908年,原为安培洋行(瑞士)。砖木结构,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入口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我很熟悉的一幢老建筑,因为我妈在那儿上班,经常会带我去玩,记得楼梯上去,里边还有住户,可惜儿时记忆,毕竟模糊……
2、圆明园路133号,市政设计院(原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
建于1933年,五层以上逐层后退呈阶梯状、外墙褐色清水砖墙,石刻莲瓣须弥座勒脚,南侧勒脚有建筑物落成碑刻,窗裙和压顶部位做假石回纹纹饰,入口门罩用传统式勾头滴水及石刻纹饰,门扇及其横批用三交六琬菱花格心,内院外廊的中国式披檐、栏杆,办公室内的井口式天花以及简化的仿和玺彩画等,使该大楼既有现代建筑的体型轮廓,又具有中国建筑的特色。
1932年的上海,产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中国征信所,该所由浙江实业银行的章乃器先生和上海商业储藏银行的资耀华先生共同组建,于日正式开张,由章乃器先生任董事长,注册地址为上海的圆明园路133号。
3、圆明园路185号,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原兰心大楼)
渣打银行上海分行,位于圆明园路185号,建于1927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现代化、标准化、设施完备的剧场——兰心戏院,它坐落在蒲石路迈而西爱路(今长乐路、茂名南路)。
在此以前,兰心是在上圆明园路(原名诺门路,今圆明园路;下圆明园路后改名博物院路,今虎丘路)。一八五○年,一部分英国侨民爱好戏剧者,组成《浪子》《好汉》两个剧社,找了一处空货栈搭台演戏。一八六六年两社合并,组成爱美者剧社,英文简称A.D.C,即大英剧社,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会董事会出资在上圆明园路造了一座木结构简陋的剧场,一八七四年毁于火。剧社又通过上海纳税西人会集资在今虎丘路附近造了一所豪华的砖木结构剧场,命名兰心戏院。到一九二八年间,A.D.C仅演出过三十七场,有时出借场子,于是业主将兰心以十七万五千元代价卖给一个中国人,后又出售造了广学会大楼。A.D.C剧社又在法租界蒲石路找到地皮,由哈沙德打样兼委托建筑师戴维思和勃罗克设计,于一九三一年初建成新的兰心大戏院。二月五日开幕,因戏剧、音乐演出不多,十二月八日起兼映电影。
4、圆明园路209号,浸信会大楼(原真光大楼,现空置)
位于圆明园路209号,原为浸信会所有(浸信会1897年创立,1927年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而将总部迁至上海),因当时教会机构出版《真理之光》刊物而更名为真光大楼。1930年9月设计,1932年3月竣工。(请核查是否同一年建成,有资料认为是浸信会先建,后两年广学会建成)八层,钢砼框架结构。由林世诰洋行承担结构工程设计,洽兴营造厂建造。大楼坐西朝东,立面为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外墙饰深褐色面砖,大片玻璃窗与凸出的墙体凹凸相间,使立面充满变化。其褐色面砖、垂直线条以及层层收进的顶部造型,体现出当时美国摩天楼艺术装饰主义的特色。室内公共空间的地面为水磨石或马赛克,流畅的天花、墙体线脚及灯饰的处理,都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一些重要机构如福音书局、中华浸会书局、沪江大学等都曾先后进驻过该楼。1932年后,邬达克洋行也曾迁至楼内办公。该大楼的设计,反映出邬达克偏好哥特复兴样式,注重整体形象的几何装饰性,以及用面砖饰墙面的个人风格开始形成,并正逐步转变成为一位追求建筑新风格的先锋建筑师。(该建筑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圆明园路真光大楼二楼的产权,一度也属朱博泉的。这也是得益于他当年留学美国期间,目睹西方国家成人教育的普及及得到重视,就萌生要办一家成人大学,令一些家境贫寒的青年可能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他在当时的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支持下,向银行界实业界募集资金,购置了圆明园路真光大楼二楼的产权,成立沪江大学,并亲任院长……
5、圆明园路南苏州河路,新天安堂旧址
是一幢建于1886年的哥特式教堂,外墙红砖砌筑,其高耸的尖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1949年后,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办公楼,内部分成三层,尖塔也不复存在,只剩下残缺的底部。
十四、杨树浦路
1、杨树浦路许昌路,杨树浦水厂
十五、永嘉路
1、永福路244号,雍和宫(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建于1948年。折衷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入口位于东面,平面布局和一些建筑局部都源于西方传统建筑形式。朝向花园的南立面底层敞廊中,柱廊的圆柱依然保留凹槽和相当长的柱基,天花上主梁次梁的承重关系明确,柱头上以柱帽承托,而上面的露台形式却体现出了很现代的特征。此外,红色面砖拼缝显出坚硬笔挺的质感,东立面有大面积的钢门窗,白色窗框与红色面砖形成对比,都为建筑增加了现代气息。室内仍然相对传统,楼梯的线条流畅,扶手端部作螺旋状,转弯处曲线优美,但由于现在住宅的功能已经转换,会所主人对室内重新装修并精心布置,充分展示主人丰富的收藏品,呈现出一种中西杂陈的状态。该建筑曾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馆址,现由上海高档会所——雍和宫使用。
2、永嘉路389号,孔祥熙旧居
孔祥熙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多伦路、东平路和虹桥路。这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由北边入口,一进门是喷水池,绕过水池是大客厅,厅内楼梯是呈S形逐级向上。高级木材制作的扶手上雕刻着华丽的花纹,每层楼上铺设柔软的织花地毯。上楼后先进入布置有中国传统名画的会客厅,旁边是卧室,附近有书房。
3、永嘉路404号,原虹桥疗养院
永嘉路404号,建于1923年,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这幢假三层花园住宅的风格在总体上是混合的,对称的纵向三段式布局以及似孟沙屋顶的坡顶与老虎窗隐约来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传统的点滴影响,正立面檐口富于动感的曲线又有巴洛克的韵致。而事实上,在很多细部处理上还受到了年代颇为流行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门廊上方深褐色的图案就是比较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图案,门廊两边柱子的柱帽柱础处理也都趋向简洁。此外,住宅在窗楣、券心石等的处理方式也能看到类似的简化手法,可以说,这都颇为巧妙地将古典建筑语言与装饰艺术派风格融合在了一起。当初的主人是谁已经不易查找,仅知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时,由丁福保创建的虹桥疗养院曾迁至此。后几易其主,现为公司办公使用。
4、永嘉路571号,一幢建于1931年的法式老建筑。
5、永嘉路630号,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
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位于永嘉路630号。建筑属于折衷主义风格的西式花园住宅,含有几种风格相互搭配。红瓦坡屋顶,外立面为干粘豆石墙面,面向花园的主立面设有变形的古典柱石、券形装饰和大面积落地窗,栏杆也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底层起居室大面积窗洞及入口门洞均采用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平尖券。二楼卧室阳台后的门窗洞则采用帕拉第奥式构图,而粗短柱又带有“新罗马风”风格的意味。门窗套为白色,与墙面的材质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建筑整体风格协调,色调和谐,又得轻巧精致的门窗点缀,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
6、永嘉路667-675号,原盐业银行住宅,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
安亭路2-14号,永嘉路667-675号,建于1930年代。西式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这组位于安亭路、永嘉路转角处的联排住宅,与周围大片疏朗布局的花园住宅相比较,立面紧贴街道,显得有些局促。不过,这正是当时租界西区走向高度城市化过程的典型住宅开发方式: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被建造后,新的地块多在街坊的边角空间。为开发符合租界管理规定又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于是,出现了许多折线形转角和不规则平面的建筑景观,但设计总是设法使住宅内在有最好的空间品质。住宅每一户面宽有限,却都保持了独立的假三层居住空间。建筑的沿街立面连续而统一,形成亲切的街道空间: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户间隔墙稍突出,砌有突起的水平线条;二层以及折线屋顶的山墙为浅色拉毛墙面,窗洞周围以及墙面转角处有不规则红色砖隅作为装饰;屋顶覆红瓦,老虎窗与折线屋顶交替出现,形成节奏。建筑风格相当西化,但户与户之间由突出屋顶的风火墙分隔,烟囱也与风火墙结合在一起,这可能又是从里弄住宅中转换来的中西合璧样式了。该组新式里弄住宅原为盐业银行所有。该银行系张镇芳创办。张镇芳(年),河南项城阎楼村人,袁世凯的内弟。晚清曾出任长芦盐运使,为当时中国最大之盐官。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委任其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因“剿匪无方,乱杀青年”
被撤职。次年,创立盐业银行。1933年,张镇芳病卒,其子张伯驹出任银行总稽核。1935年,银行总部由天津迁至上海。1940年代初,该房产一度由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使用。1944年,由盐业银行售与恒兴地产公司。现为居民住宅。
十六、伊犁路
1、伊犁路2号,伊犁路上海血液中心(原虹桥疗养院)
上海血液中心,原为虹桥疗养院,位于伊犁路2号。7号楼为英式风格、8号楼装饰带欧式特点,原有病房大楼、化验大楼、和四幢别墅。底层为红砖墙面,底层窗、门套清水混凝土仿石处理,二层阳台底部为曲线牛腿支撑。二层浅色墙面,局部黑色半露木构架处理,屋顶变化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原为防痨专家丁惠康出资30万元开办的肺结核疗养院,解放后曾为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和上海船舶制造学校,后称虹桥疗养院,为沪上达官贵人、外籍侨民的疗养圣地。
十七、延庆路
1、延庆路130号,结核病防治中心
结核病防治中心,位于延庆路130号,属于古典主义花园别墅。三层,南立面对称,具有横三段、竖三段的构图特征,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特征。弧形山墙、山墙上丰富的曲线雕刻、窗框正上方券心石上的雕刻头像以及常用的曲线形阳台、局部的椭圆雕刻图案和栏杆上的石制花坛使建筑呈现强烈的巴洛克风格。原房主是英籍犹太人,早年带了一点小钱来到贫穷的东方,很快成为富商。当时,一些相对富有的英商喜在繁华的英租界做生意,在安静的法租界造屋居住。这一带是环境优美但地价昂贵的高级住宅区。这个英籍商人在延庆路和华亭路的拐角处,用黑色铸铁镂花栅栏围出一个鲜花烂漫的花园。1949年,房主逃离中国。至1950年,房子的二楼走廊上,还挂着大幅壁画。宽大的阳台上,还放着一些日光浴用的躺椅。铸铁栏杆在1958年拆除回炉炼钢,满园玫瑰凋落殆尽。现在,这幢豪宅属于结核病防治中心。在大修中,建筑被粉刷成暖黄色,与原先柠黄色有微妙的差异。文革中用泥巴糊没的三个西洋古人的浮雕头像也已显露出沉思而低垂的眼光。
2、延庆路151、153、155、157号
建于1936年,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带有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特征的四单元假四层联排式花园住宅。这是一排位于原法租界西区的品质较高的住宅建筑,我们也可以从其平面布局体味到1930年代后期租界房地产开发的一些特征。在租界充分城市化的状态下,土地日趋昂贵,追求高品质住宅的策略相应调整。按1944年行号图显示,这幢住宅在有限的范围内提供了四户独用的花园住宅。建筑坐北朝南,沿延庆路紧贴街道布置,虽然每户面阔不宽,但南面都有相当进深的独立花园。尽管比不上早期开发的大花园住宅,但想象当时从街道进入住宅面向花园,一种都市村庄的宁静一定还是使主人相当的惬意。建筑是西式的,沿街立面也呈现了一种高度都市化状态下的处理方式。每单元重复同样形式,传统的上下三段式构图还是可辨的,干粘卵石墙面是当时的典型做法,显得颇有质感。当然,要说这建筑最精彩的地方自然是每户沿街立面的主入口,从造型到材质和色彩的搭配都显现了设计的功力。深深出挑的混凝土雨棚做成微微突出的曲线;下面是曲线同样优美的砖砌平拱门,拱券逐层内收,形成立体感;而支撑雨棚的两侧墙垛下部又是以舒缓曲线为收头。这一组看似不经意的曲线却形成了风格上的关联性,可以联系到西方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一些影响。建筑的窗子、檐口设计比较传统、简单,但细微处不含糊,室内楼梯间有彩色马赛克铺地。其实,对于上海的许多近代建筑,风格的对号入座并不重要。在这幢住宅建筑中,我们看到了建筑师如何在有限的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混凝土雨棚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