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领 斌的 隆 鼻 技 术 如 何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待续) &朱本源 & &
& 论《左传》的成书年代 &牛鸿恩 & &
& 《后汉书》的“正一代得失” &易孟醇 & &
&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 &许凌云 & &
& 《三国志演义》:二元化的历史观 &杨林 & &
& 活泼泼的大生命,活泼泼的心 &罗义俊 & &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金春峰 & &
&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 &张铠 & &
&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 &胡志宏 & &
&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 &楚天舒 & &
& “野史”长短议 &夏祖恩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当代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困惑① &张芝联 & &
& 所有制起源新论—一从无所有制到原始氏族公有制 &龚唯平 & &
& 中国古代咏史诗歌初论 &彭卫 & &
& 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续完) &朱本源 & &
& 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质疑 &陈桐生 & &
& 裴注的史学意义 &崔凡芝 & &
&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汪高鑫 & &
& 论清初明史馆馆臣的史学思想 &叶建华 & &
& 清末外国史书的引进与中国史学观念的变化 &王也扬 & &
& 论傅斯年 &王戎笙 & &
& 论汤因比的两种中国观 &林芊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历史哲学演进新析 &谭元亨 & &
& 史学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游翔 & &
& 中国农民战争长期轮回的经济意义 &何泉达 & &
& 汉代辨伪略说 &胡可先 & &
& 宋元史学的正统之辨 &王晓清 & &
& 中华点校本《史记》标点举误 &张家英 & &
& 关于司马迁的卒年和《史记》的断限、残缺问题 &何世华 & &
& 全祖望、钱大昕所著万斯同“传”纠误 &方祖猷 & &
& “经世致用”与史学的功能 &刘信君 & &
& 万斯同《历代史表》考论 &朱端强 & &
& 雷海宗主要学术贡献述论 &侯云灏 & &
& 林浊水对《台湾通史》的曲解 &朱天顺 & &
& 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 &张冠增 & &
& 关于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的讨论 &徐浩 & &
& 康德历史发展观述论 &王连喜 & &
& 唐长孺先生的学术与人生 &何德章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古典爱国主义思想 &罗大文 & &
&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 &王学典 & &
& 经世致用与史学研究的误区 &武吉庆 & &
& 关于中西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近代化转型问题 &刘孟骧 & &
& 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陈其泰 & &
& 《尚书》史学价值再认识 &王记录 & &
& 再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是非及汉武帝判以重刑的心理原因 &李恩江 & &
& 《史记》思维方式初探 &刘忠世 & &
& 《史记》混淆了《康诰》与《康王之诰》 &徐万发/任穆金 & &
& 从《春秋繁露》看董氏《春秋》学 &赵伯雄 & &
&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 &夏祖恩 & &
& 从《国史镜鉴》看史学的应用 &朱耀廷 & &
& 法国年鉴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评价 &李铁/张绪山 & &
& 一九九四年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马宝珠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史学如何迎接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 &林干 & &
& 论历史学家的直觉 &赵世瑜 & &
& 论历史表述 &刘汉东 & &
& 关于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历史推动作用的反思 &马彪 & &
&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纪传体史书发展的影响 &朱政惠 & &
& 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林甘泉 & &
& 从《史记》看政治精英与政治变革 &郑凯 & &
& 于省吾先生及其学术贡献述略 &黄锡全/于德偶 & &
& 史家邓拓片论 &李乔 & &
& 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 &东人达 & &
& 论“问题史学” &赵建群 & &
&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 &张铠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马克思历史评价理论辨析 &江丹林 & &
& 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 &孟庆仁 & &
& 中国历史体系新论 &田昌五 & &
& 世界体系分析:建立史论一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尝试 &路爱国 & &
& 儒教伦理与中国传统史学 &陈剩勇 & &
& 从唯物史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及其根源 &江丹林 & &
& 魏晋南北朝史学中的直书与曲笔 &李颖科 & &
& 说《晋书》兼及两晋南北朝史风 &王天顺 & &
& 宋代史学与长编法 &孙建民/凌皞 & &
& 司马迁《史记》终讫再考 &施丁 & &
& 马端临史论的会通思想 &蔡瑞霞 & &
& 胡安国《春秋传》研究 &章权才 & &
& 令人警觉的篡改二战史暗潮 &唐伯新 & &
& 国外计量史学述评 &魏峰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 &王敦书/谢霖 & &
& 评“史学无用论” &肖宏发 & &
&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 &李杰 & &
& 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 &李明华 & &
& 理学和两宋史学的趋向 &刘连开 & &
& 韩非史论研究 &张子侠 & &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取材考 &孔学 & &
& 《国榷》与《明通鉴》之比较 &陈欢/陈长征 & &
&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吴泽/陈鹏鸣 & &
& 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 &侯且岸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史学功能——结构性质刍议 &刘汉东 & &
& 传统史学的衡评模式与衡评标准 &张东光 & &
& 对《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命题》的质疑 &苏志宏/郝丹立 & &
& 考古学和中国历史学 &张光直/陈星灿 & &
&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王俊义 & &
& 五四运动前唯物史观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蒋大椿 & &
& 论古史辨学派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顾洪 & &
&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 &姜义华 & &
& 论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转变 &张书学 & &
& 受命危难 展现辉煌 &金家诗 & &
& 试析《史书佔毕》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想 &代继华 & &
& 当代西方史学的演变与中国史学 &陈启能 & &
& “历史观和方法论”研讨会观点简介 &宋小庆 & &
& 以事实科学说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韩祝平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几点思考 &张耕华 & &
& 多元折衷论:历史学面临的理论误区 &庞卓恒 & &
& 不以瑜掩瑕,也不以瑕掩瑜 &刘重来 & &
& 北齐史馆考辨 &牛润珍 & &
& 中西古代史学: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冲突与协调 &马雪萍 & &
&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刘家和 & &
& 从汉初学坛探考“孔春秋” &姚曼波 & &
& 《宋会要》的利用与整理 &陈智超 & &
& 略论元好问的史学成就 &周宝荣 & &
& 法国年鉴学派:过去与现在 &陈新 & &
&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 &张铠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学·发展学·人学 &庞卓恒 & &
& 历史主义和历史性 &俞吾金 & &
&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 &马雪萍 & &
& 试论历史与道德的悲剧冲突及其和谐发展 &江涛/梅琼林/陈.... & &
& 《尚书·金縢》的制作时代及其史料价值 &李民 & &
& 试释司马迁“考信于'六艺’”说的真谛 &朱本源 & &
& 《史记》与地方志 &念白/庆余 & &
& 《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及其对现代史学的启示 &谢家放 & &
& 钱穆学术综论 &罗义俊 & &
& 胡适史学方法论再认识 &张书学 & &
& 新时期以来唯物史观理论研究述评 &仲伟民/孙竞昊 & &
&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 &杨国桢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邓小平史学思想初探 &陈富安 & &
& 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 &朱政惠 & &
& 中国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试析 &陈剩勇 & &
& 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思想体系 &杨翼骧/乔治忠 & &
& 中国封建社会的系统自组织原理的体现 &张敬秀/田建平 & &
& 敦煌学发展的三大态势 &朱政惠 & &
& 今存南唐史著论略 &雷近芳/郭建淮 & &
& 《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 &袁达 & &
& 论唐修《晋书》的性质 &清水凯夫 & &
& 《姚江书院志略》的编刊与史料价值 &钱茂伟 & &
& 杜佑史学思想述论 &章见/郭伟 & &
& 试从《新五代史》史论看欧阳修的资治观 &周建新 & &
& 当代史学上的创举 &吴怀祺 & &
& 古代中国官修史书的流弊 &商慧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5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 &朱卫斌 & &
& 学术道德漫谈 &钱念孙 & &
& 学术道德漫谈 &蒋国保 & &
& 学术道德漫谈 &欧阳跃峰 & &
& 学术道德漫谈 &蒯大申 & &
& 学术道德漫谈 &水天 & &
& 学术道德漫谈 &房列曙 & &
& 学术道德漫谈 &周乾 & &
& 历史科学的逆向研究方法论初探 &黄滨 & &
& 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史学特点 &瞿林东 & &
& 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 &杨连生 & &
& 先秦史学说略 &杨钊 & &
& 今古文经学合流原因新探 &葛志毅 & &
& 在历史与理念之间 &陈少明 & &
& 乾嘉“吴派”新论 &陈居渊 & &
& 论司马谈由道而儒的转变 &陈桐生 & &
& 《史记》文学性界说 &可永雪 & &
& 章学诚师执考 &何兆龙 & &
& 钱大昕的学术成就及史学思想 &杨绪敏 & &
&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 &王先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深层内涵之我见 &唐正东 & &
& 新中国史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 &蒋大椿 & &
& 情感与历史评价 &赵毅/王景泽 & &
& 《通鉴释例》三十六例的新发现 &邬国义 & &
& 清代国史馆考述 &乔治忠 & &
&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雷海宗 &王敦书 & &
& 经国济世,培养史心——钱宾四先生新儒学史学观论略 &罗义俊 & &
& 嵇文甫先生旧学师承渊源考略 &郑永福 & &
& 嵇文甫学术思想刍议 &唐嘉弘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认识真理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张耕华 & &
& 新中国史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续完) &蒋大椿 & &
& 评农战史专题中的严重失实现象 &黄敏兰 & &
& 兵书亦史也 &周少川 & &
& 社会科学的方法与港台历史学 &李源涛 & &
&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 &刘家和 & &
& 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 &方光华 & &
&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 &张书学 & &
& 日益受到关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 &朱政惠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人类历史: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研究单位 &刘忠世 & &
& 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 &宋元强 & &
& 试论刘师培对《左传》的整理和研究 &方光华 & &
& 论《春秋谷梁传》所反映的社会和国家政治制度 &浦伟忠 & &
&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 &谢保成 & &
& 辽代史学和辽代社会 &吴怀祺 & &
& 论《聊斋志异》的史学色彩 &赵金维 & &
& 钱锺书史学思想三题 &林校生 & &
& 近年来日本的《史记》研究 &藤田胜久 & &
& 在乡情与科学之间——小议地方史学观念 &蓝勇 & &
& 去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出 & &&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特征 &殷永林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揭开历史进程之谜的钥匙——学习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 &李屏南 & &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张艳国 & &
& “产业塔”论纲 &焦兴国 & &
& 也谈比较史学的逻辑特性 &林校生 & &
& 中国当代史学的困境与误区 &王东 & &
& 略论当代西方史学的观念变革 &陈启能 & &
& 论中国传统史著编纂的政治原则 &刘太祥 & &
& 班固的“食货”思想刍议 &夏祖恩 & &
& 对陈寿及《三国志》所遭非议的辨正 &栾继生 & &
& 陈寿入晋仕历考年 &曹书杰 & &
& 试谈裴子野对史学史发展的影响 &胡建 & &
& 史学史研究 论裴松之的史学思想 &李颖科 & &
&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王记录/闫明恕 & &
& 略论赵翼的历史哲学 &孙军 & &
& 《左传》史学理论初探 &汪受宽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瞿林东 & &
&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点 &曹础基 & &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的民族特色 &张国庆 & &
& 经世致用传统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误导 &葛志毅 & &
& 古为今用 批判继承 &朱绍侯 & &
&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 &朱本源 & &
& 论吴兢撰《贞观政要》 &施丁 & &
& 五凉史家刘昞与实录史体 &汪受宽 & &
&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张广智 & &
&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评述 &李长林 & &
&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 &张国刚 & &
& 英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荣新江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毛泽东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 &王子今 & &
& 第9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评述 &刘修明 & &
& 中国史学史的宏观框架 &王树民 & &
& 关于历史价值的理论思考 &郭小凌 & &
& 权力系统与环境系统依从关系 &张敬秀/田建平 & &
&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施丁 & &
& 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 &郎宝如 & &
& 陈寿编《诸葛亮集》二三考 &李伯勋 & &
& 《三国志》的历史地位 &李纯蛟 & &
& 许敬宗纂改唐太宗实录及国史问题探疑 &王元军 & &
& 韩愈道论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章权才 & &
& 郭沫若的封建社会史论评说 &叶桂生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林甘泉 & &
& 从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议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皇甫修文 & &
& 关于建国后农战史研究的评价问题——与黄敏兰同志商榷 &余焕卿 & &
& 重视农民史的研究 &刘修明 & &
& 《竹书纪年》非伪书辨 &吴晋生/吴薇薇 & &
& 《谷梁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 &谢金良 & &
& 《史记索隐》注“太史令”有问题 &施丁 & &
& 范晔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成就 &崔曙庭 & &
& 重读《通典》史论 &瞿林东 & &
& 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 &王晴佳 & &
& 2史学理论史研究刍议 &李洪岩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现象学论纲 &雷戈 & &
& 历史借鉴与当代社会的发展 &吴怀祺 & &
& “海峡两岸傅斯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 &&
& 试论科技发展对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石光荣/殷正坤 & &
&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 &邓红风 & &
& 论史学的消闲功能 &黄琳斌 & &
& 史学传统与民族精神 &陈其泰 & &
&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概说 &游翔 & &
& 今本《白虎通义》真伪考 &雷戈 & &
& 王国维、陈寅恪史学考据比较论 &丁鼎 & &
& 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 &赵世瑜 & &
& 郑鹤声教授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陈尚胜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 &龚书铎 & &
& 论“史学概论”学科体系的确定 &张艳国 & &
& 中西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之比较 &熊家利 & &
& 劳动在人类起源中发生作用的新证据 &葛明德 & &
& 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 &张晓校 & &
& 胡适、傅斯年两家史学方法析论 &胡逢祥 & &
&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的史学意义 &王培华 & &
& 胡应麟史学理论初探 &王嘉川 & &
& 李贽史论评析 &马兴东 & &
& 论王国维与胡适的学谊 &房鑫亮 & &
&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于沛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朱本源 & &
& 试论司马迁的零年观 &温储基 & &
& 袁宏史学思想再探讨 &周文玖 & &
&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 &翟清福/耿清珩 & &
& 《再建丰碑》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化 &王记录/朱华忠 & &
& 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江湄 & &
&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何兆武 & &
& 五四时期学者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刘俐娜 & &
& 鉴戒史学的反思 &任奇正 & &
& 啖助学派通论 &杨世文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 &瞿林东 & &
& 东方文化交汇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张佩国 &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怎样提出和确定的 &李曙新 & &
& “资本主义萌芽情结” &李伯重 & &
& 金代修史制度与史官特点 &何宛英 & &
& 经史纠误和辩明真伪 &汤志钧 & &
& 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文考 &田大宪 & &
& 关于“国史”研究之我见 &马树功 & &
& 旧史学、新史学与史学的更新 &李勇 & &
& 侯外庐的“早熟”理论对中国古史研究之意义 &赵小雷 & &
& 经学与史学 &陈克艰 & &
&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辨析 &江心力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6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 &毛曦 & &
& 二十世纪西方史学的演变 &罗凤礼 & &
& 洪迈在《史记》研究上的贡献 &可永雪 & &
& 取舍之际见精神——略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取材 &孙建民 & &
& 汪辉祖史学成就初探 &鲍永军 & &
& 《章氏遗书》与章实斋年谱 &钱婉约 & &
& 二十一世纪新史学的展望 &张博泉/王家福/.... & &
& “事故树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岑红 & &
& 历史审美初论 &马强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 &蒋大椿 & &
& 21世纪的历史科学[*] &伊斯肯德罗夫(А.... & &
& 当前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问答 &陈启能/张艳国 & &
& 文化与战后美国的中国历史学 &冯珠娣/何伟亚 & &
& 纠摘谬误 传信求实——吴缜《新唐书纠谬》新探 &余敏辉 & &
& 《资治通鉴》与传释学 &李玉梅 & &
& 说“义”——史学批评范畴研究 &赵俊 & &
& 史学基地要办出特色 &李文海 & &
& 新历史发展观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 &罗荣渠 & &
& 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 &宋健 & &
& 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张广智 & &
& 论史学思维的历史转换 &陈颖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 &黄爱平 & &
&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 &李华瑞 & &
& 论美国史学理论取向 &张广勇 & &
& 汉魏六朝起居注考略 &陈一梅 & &
& 司马迁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卓识 &陈其泰 & &
& 恩格斯的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 &董小川 & &
& 1996年我国考古获20多项重要发现 & &&
& 破碎的心镜——中国当代史家的心理障碍分析 &雷戈 & &
& 民本思想的反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延长的根本原因 &蒋昌和 & &
& 超越死亡:司马迁的著史心态 &朱发建 & &
& 苏轼史学思想述论 &王云飞 & &
& 陈懿典及其所撰三种明人传记 &李小林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从数词组合方式的演变看先秦古籍的断代问题 &王晖 & &
& 社会转型与史学变革 &雷戈 & &
& 为历史学辩护 &王东 & &
& 试论中国古代的史学政策 &雷戈 & &
&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刘家和 & &
& 论古代清官的重民思想和务实作风 &王岸茂 & &
& 历史研究和历史哲学 &刘修明 & &
&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 &胡逢祥 & &
& 《史记·滑稽列传》四论 &陈桐生 & &
& 《宋会要辑稿》述论 &韩长耕 & &
& 《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 &谢贵安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近代接受史学理论试说 &李洪岩 &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田昌五 & &
& 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 &初雪 & &
& 黄宗羲史学初探 &赵连稳 & &
& 颜面术 &克拉夫(H.Kr.... & &
& 中国农民战争史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述要 &丁云 & &
& 宋代的考据之学 &陈江 & &
& 论辽代史学 &黄震云 & &
& 明代《通鉴》学的成就及其特点 &吴振清 & &
& 《大清一统志》的初修与方志学的兴起 &乔治忠 & &
& 叶适“史法论”初探 &张晶萍 & &
& 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 &马克垚 & &
& 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 &王天顺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严肃谨慎,意在“求实” &史为乐 & &
& 第二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综述 &潘振平 & &
& 西方历史思想的十大特点 &彼得·伯克(Pe.... & &
& 重看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 &蒋大椿 & &
& 黎澍之路 &张生力 & &
& 黎澍之路(续一) &张生力 & &
& 论宋人长编体当代史的崛起 &孙建民 & &
& 司马迁的史学原理本于《六经》 &朱本源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史学与史家 &田昌五 & &
& 论大一统与严夷夏之防 &葛志毅 & &
& 乾隆朝重修辽、金、元三史剖析 &何冠彪 & &
& 《古史辨》评议 &王树民 & &
& 司马迁史学理论的构成 &朱本源 & &
& 屈大均及其史学 &关汉华/冼剑民 & &
& 钱大昕的学术思想 &王记录 & &
& 章学诚的易学与史学 &吴怀祺 & &
& 吕振羽史学的始创性贡献 &蒋大椿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从预成论到辩证决定论 &张俊芳/许修杰 & &
& 马骕与清代的史学和考据学 &商庆夫/陈虎 & &
& 郭沫若对地域文化的科学审视 &罗建中 & &
& 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 &赵晓阳 & &
& 后现代西洋史学发展的反省 &邓元忠 & &
& 不连续的连续性:关于20世纪中国“通史” &马紫梅Mary .... & &
& 日本的公羊学研究 &汤仁泽 & &
& 给人启迪的治学道路 &申晨星 & &
& 《陈书》纪传疑年录 &许福谦 & &
& 庄严的史家画廊 &伍羊 & &
& 试谈傅斯年关于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假说 &杨朝明 & &
& 考古发现证明香港古文化同属于珠江三角洲文化圈 & &&
& 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 &乐梅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孔子、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传承及启示 &张小平 & &
& 《华阳国志》的史料价值 &刘固盛 & &
& 《三国志》和陈寿的史识 &孙绍华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 史学寻找自己 &瞿林东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 史学工作者的心态转换 &刘修明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 为建设而研究历史 &蒋大椿 & &
& 乾嘉史学大师钱大昕 &戴逸 & &
& 邵晋涵在历史编纂学理论上的贡献 &罗炳良 & &
& 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 &姜义华 & &
& 翦伯赞革命文史生涯录 &张传玺 & &
& 论时代的层次性与当代世界主题 &马捷莎 & &
& “史学学”的创建及其意义 &赵兴彬 & &
& 透视历史世俗化现象 &杨东铭/陈文滨 & &
& 中国口述史学漫谈 &钟少华 & &
& 群英史观:“共创论”的再认识 &吉彦波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革新派先贤祠中的一员 &刘大年 & &
& 近两年来宁夏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 &韩小忙 & &
& 《史记》注、疏、译述略 &马临漪/蒋经魁 & &
& 略论谱牒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 &汪俊 & &
&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葛剑雄 & &
& 战国史学简论 &刘乃寅 & &
& 毛泽东与《二十四史》 &宋木文 & &
& 论科技革命对现代史学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要求的影响 &石光荣 & &
& 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 &李伯谦 & &
& 说秦史学 &许殿才 & &
& 略论吴玉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地位 &张剑平 & &
&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心史 & &
& 继承·探索·创新 &林甘泉 & &
& 评《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壵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剖析美国的政治传统 &陈其 & &
& 佟冬与历史学 &宋德金 & &
& 吕振羽在三十年代的孔子研究及其意义 &舒文 & &
& 健笔破旧蹊 鸿篇开新局 &朱大渭/童超 & &
& 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高蒙河 & &
& 系列展示历史智慧宝藏的探索 &马宝珠 & &
& 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 & &&
& 新的起点: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学* &林甘泉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 &安作璋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 &陈启能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笔谈 &廖学盛 & &
& 关于编写中华史之我见 &李新 & &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学术讨论会纪要 &许殿才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由社会史研究引发的史学思考 &葛志毅 & &
& 中西古典史学理论异同论 &张齐政 & &
& 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与人口关系初探 &徐平华 & &
& 试论中西古代史学演变的不同途径与特点 &胡逢祥 & &
& 浅论信息革命对我国史学的影响 &路振光 & &
& 孔子与中国传统史学 &任怀国 & &
& 司马迁与《周易》 &徐兴海 & &
& 司马迁对中国古代商业地理学的贡献 &王鑫义 & &
& 从《〈尚书·虞夏书〉新解》看金景芳先生对《尚书》研究的贡献 &郭守信 & &
& 史学研究与人生追求 &危兆盖 & &
& 吴地史学家吕思勉自述史学渊源与成就 &卞孝萱 & &
& 金毓黻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概述 &范寿琨 & &
& 从每卷结衔看《资治通鉴》各纪的撰进时间 &梁太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7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史学·历史智慧 &瞿林东 & &
& 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 &于沛/黄立茀/端.... & &
& 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理论问题 &朱政惠 & &
& 后现代西洋史学发展的反省(续) &邓元忠 & &
& 略论陈寿《三国志》迴护司马氏 &王炳厝 & &
& 关于谱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仓修良 & &
& 略谈顾炎武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崔文印 & &
& 以史资政的《吕氏春秋》 &汪受宽 & &
& 浅论《春秋》三传在西汉的不同命运 &战化军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华爱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张艳国 & &
& 略论中国古代历史观的发展 &周桂钿 & &
& 从三十年代的两部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著看早期中国农战史研究 &侯云灏 & &
&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为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而作 &沈长云 & &
& 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 &赵世瑜 & &
& 易学与中国史学 &吴怀祺 & &
& 陆贾的历史意识及其文化意义 &张秋升 & &
& 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王玉德 & &
& 山东发现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带 &郭小兰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上) &马宝珠/于沛/马.... & &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下) &马宝珠/于沛/马.... & &
& “20世纪中国社会史和社会变迁”研讨会综述 &朱汉国 & &
& 马克思“古代所有制”理论研究 &杨共乐 & &
& 历史事实与历史思维 &刘芃 & &
& 历史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蔡达峰/杨志刚/.... & &
&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 &张书学 & &
& 《晏子春秋》的成书时间与思想特征 &毛曦/李仙娥 & &
&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陈星灿 & &
& 乾隆皇帝传的世纪末审视 &陆申 & &
& 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严文明 & &
& 评半个世纪以来《秦汉史》编纂之得失 &龚留柱 & &
& 加强社会史的研究 &戴逸 & &
& 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 &朱仲玉/刘节/曾....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取向 &张广智 & &
&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张世英 & &
& 百年史学断想 &瞿林东 & &
& 历史决定论与历史发展单线论 &顾乃志 & &
& 论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李良玉 & &
& 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石云 & &
& 周予同论经史关系之演变——纪念周先生诞辰百周年 &许道勋/沈莉华 & &
& 史料、史观、史德 &高放 & &
& 范文澜的学术发展道路与学术风范* &白兴华/许旭虹 & &
& 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重修中的几个问题 &谢保成 & &
&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葛剑雄 & &
& 香港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述评 &徐行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史魂 &章开沅 & &
& 中国古史分期三家说平议 &张广志/李学功 & &
& 旧史周期率及政权瓶颈现象的历史观探析 &科体祖 & &
& 长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白音查干 & &
&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通史所所长 &吴恩远 & &
& 历史学两重性片论* &何兆武 & &
& 法国的历史教学 &唐阳平/刘传德 & &
& 乾嘉学术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论赵翼史学 &陈其泰 & &
& 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张广智 & &
& 《新史学通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张越 & &
& 历史回忆史料的珍贵与局限 &刘重来 & &
& 俄罗斯的史学研究 &张广翔 & &
& ’97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春雨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史学的宗旨:把历史变成国民的精神财富 &孙达人 & &
& 中西古典史学批评论 &张齐政 & &
& 被误解的思想 &梅义征 & &
& 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 &张丰乾 & &
&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范畴、方法和意识 &王建娥 & &
& 关于大变革时期史学规范问题 &李振宏 & &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人才培养新路 &柏山 & &
& 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 &海涛 & &
& 揭开《帝王世纪》一书二说之谜 &郭伟 & &
& 试据《尚书》体例论其编纂成书问题 &葛志毅 & &
& 中国考古学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张忠培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研究应关注现实 &刘泽华 & &
& 历史学,请走出史学界 &马宝珠 & &
& 简论当代中国史学的自律与自觉 &张晓校 & &
&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 &杨雁斌 & &
&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下) &杨雁斌 & &
& 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世界遗产地我国十九处 &杨明方 & &
& 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传统历史学的影响 &包伟民 & &
& 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 &李小树 & &
& 钱大昕的学者风度 &施丁 & &
& 读帛书本《春秋事语》 &吴荣曾 & &
& 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对《史记》的模拟 &孙卫国 & &
& 简牍研究中年代学问题刍议 &罗见今 & &
& 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荣新江 & &
& 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荣新江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向陈寅恪先生学习什么? &沙健孙 & &
&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要 &孙占元 & &
& 林甘泉在《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一文中剖析: &林甘泉 & &
& 二十世纪:当代史学的首要课题 &姜义华 & &
& 马克思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中的典型形式方法 &刘忠世 & &
& 论历史分期的相对性 &阎照祥 & &
& 如何认识中国农战史研究中的“失实”问题 &孟祥才 & &
& 论契丹民族华夷同风的社会观 &武玉环 & &
& 明代前期史学特点初探 &钱茂伟 & &
& 钱大昕的历史文献学 &曾贻芬 & &
& 史学怎样寻找自己 &瞿林东 & &
& 《续藏书》考辨 &任冠文 & &
& 冯承钧对蒙元史研究的贡献 &许荣胜 & &
& 简析《史略》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贡献 &张晶萍 & &
& 《资治通鉴》政治价值形成的原因 &陈甲标 & &
& 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王先明 & &
&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唐际根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20世纪历史巨变的几点思考 &程人乾 & &
& 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朱汉国 & &
& 《归潜志》史料价值述评 &田志勇 & &
& 金代史学与金代政治(注:收稿日期:) &何宛英 & &
& 试论中国现代史学观念的形成 &袁忠东 & &
& 学衡派史学思想初探(注:收稿日期:) &郑师渠 & &
& 黎澍论学 &丁伟志 & &
& 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与现状 &张强 & &
& 先秦年代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宋会群 & &
& 扬雄的史学思想 &郑万耕 & &
& 读《中国通史·清时期卷》 &阎崇年 & &
& 郭店楚墓竹简发现战国佚文多篇 &庞朴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学的变迁 &刘大年 & &
& 香港的史学研究 &郭少棠/邹重华/.... & &
& 论自然经济、阶级和等级 &徐中舒 & &
& 漫谈史学比较研究 &马克垚 & &
& 钱大昕与元史学 &陈其泰 & &
& 史学的科学化:从顾颉刚到傅斯年 &杨国荣 & &
& 《国学季刊》与中国史学近代化 &张越 & &
& 《周诰》诸篇次序考订 &杨朝明 & &
&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杜正胜 & &
&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之一) &杜正胜 & &
& 纪念罗尔纲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百家争鸣是促进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 访苏双碧 &葛洪泽 & &
&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 &许倬云 & &
& 朱希祖与中国史学 &周文玖 & &
& 风雨历尽香犹在 &陈君静 & &
& 《史记·鲁周公世家》引《尚书·金縢》经说考论 &易宁 & &
&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 &史念海 & &
&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史学研究 &陈国生/郑家福 & &
& 初读郭店楚简 &庞朴 & &
& 关于当代中国考古学学科重点的转移与考古学文化的整体研究 &裴安平 & &
& 科学史学与史学研究 &钱皓 & &
&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新进展 &李学勤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之一) &林被甸/董正华 & &
&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之二) &林被甸/董正华 & &
& 论魏徵的史学思想 &卢华语 & &
& 论崔述的考据学与清代汉学之关系 &邵东方 & &
& 侯外庐史学成就述略 &陈春雷 & &
& 陈垣与古籍整理 &邓瑞全 & &
& 关于同姓联宗组织的地缘性质 &钱杭 & &
&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 &乔志强/行龙 & &
&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所及所藏中国学文献 &宋晓梅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8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 &叶险明 & &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外国史学理论研究 &于沛 & &
& 审视“定论”与等级分析 &顾真 & &
& 当代史学与跨学科研究 &赵建群 & &
& 走向中国史学深处 &瞿林东 & &
& 许重熙:一个值得重视的晚明史家 &钱茂伟 & &
& 邵廷采史学述略 &唐燮军/张伟 & &
& 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 &徐兆仁 & &
& 创建中国考古学派:苏秉琦和当代中国考古学 &王涛 & &
& 王、圣相对二分与合而为一 &刘泽华 & &
& 读顾诚《南明史》 &何龄修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性质及其方式 &何平 & &
& 试论孔子治史的历史贡献 &崔凡芝/张惠芝 & &
&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张广智 & &
& 司马迁的古代历制研究 &郭书兰 & &
& 高山仰止 &彭裕商 & &
& 试论周谷城研究世界史的理论和方法 &张家哲 & &
& 略论周谷城研究中国史的特点与成就 &杨志刚 & &
& 谈谈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中的民族平等思想 &陈振 & &
&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 & &
& 历史研究亟须克服主观干扰 &郑剑顺 & &
& 从《左传》看中国古代城邦的政治体制 &林甘泉 & &
&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新思维 &吴承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 &戴逸 & &
& 关于日本的自由主义史观 &步平 & &
&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 &朱绍侯 & &
&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戊戌变法研究述评 &梁磊 & &
& 从往事的简单再现到大众历史意识的重建 &庞玉洁 & &
& 司马光与《洛游录》 &陈光崇 & &
& 试论郑樵编纂《通志》的主客观条件 &陈明光 & &
& 略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李静 & &
& 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吴汉全 & &
& 英国古史学家伊利莎白·劳逊的史学成就 &王敦书/晏绍祥 & &
& 大师的风姿 &刘浦江 & &
& “华夷秩序”论 &何芳川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学史 &田居俭 & &
&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的思考 &陈其泰 & &
& 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问题 &瞿林东 & &
& 新史学的总体史追求 &行龙/陈亚平 & &
& 史学家眼中的史学家,我所认识的陈寅恪 &周一良 & &
& 侯外庐对中国历史的探索 &黄宣民 & &
& 论波利比乌的“政体循环”说 &易宁 & &
& 《史记》西周世系辨误 &王恩田 & &
&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 &滕铭予 & &
& 论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与未来的思想 &赖长扬 & &
& 关于地主制经济发展机制和历史作用的思考 &李根蟠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考辨 &何顺果 & &
& 当代中国史学对心理史学的回应 &邹兆辰 & &
& 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 &李学勤 & &
& 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徐兴海 & &
& 钱大昕与20世纪历史考证学 &陈其泰 & &
& 编撰出版历时廿载 成果最新规模最大 &姜小玲 & &
& 略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 &刘卫平 & &
& 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 &陶文钊 & &
& 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 &李剑鸣 & &
& 近20年来澳门史研究综述 &龙心刚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是现实社会的镜子 &韩国磐 & &
&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进程 &侯云灏 & &
& 现代西方希腊罗马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晏绍祥 & &
&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的前前后后 &蔡美彪 & &
& 布罗代尔的中国观 &宋发清 & &
& 《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略论 &李埏 & &
& 《汉书》写历史变化 &许殿才 & &
& 河南大学对殷墟科学发掘的贡献 &郭胜强 & &
& 古今之争与焚书坑儒 &许凌云 & &
&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陈桐生 & &
& 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的认识误区 &吴焯 & &
& 一部新型的地域通史 &高敏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王玉哲 & &
&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理论特征 &程汉大 & &
& 试论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问题 &宋月华 & &
& 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罗炳良 & &
& 20世纪西方史学对兰克史学的批判与继承 &侯树栋 & &
&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 &林甘泉 & &
& 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学评述 &周文玖 & &
&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陈其泰 & &
& 略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 &刘卫平 & &
&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 &朱政惠 & &
& 清官修《明史》与王世贞 &孙卫国 & &
& 《隆平集》作者考辨 &叶建华 & &
& 聚落考古初论 &张忠培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孙晓春 & &
& 历史的整体性与世界性认识 &张宗华 & &
& 《晋书》的史论 &宋鼎立 & &
& 五四时期: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 &张越 & &
&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 &赵吉惠/毛曦 & &
& 中国史学史:20世纪的发展道路 &瞿林东 & &
& 吴玉章史学思想的特色 &刘海军 & &
& 论华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王记录 & &
& 论乔治·班克拉夫特史学 &杨生茂 & &
&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 &李文海/任清 & &
& 对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的认识 &张涛/范学辉/王.... & &
& 甲骨文·甲骨学与甲骨学的科学界定 &王宇信 & &
& “新史学”的兴起与方志学 &梁耀武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 &陈启能 & &
& 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李洪岩 & &
& 论古代边疆民族与疆域研究问题 &张博泉 & &
& 历史和政策制订 &露丝·伦尼 & &
& 焦竑的学术特点与史学成就 &向燕南 & &
& 拨冗诘通史,求是正谬传 &赵永春 & &
& 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实启示 &葛志毅 & &
& 翦伯赞对建立中国新史学的贡献 &张传玺 & &
& 二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 &朱乃诚 & &
& 中国文化史研究百年 &周积明 & &
& 敦煌学研究的标志性工程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直笔”探微 &江湄 & &
&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瞿林东 & &
& 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 &汤勤福 & &
& 翦伯赞40年代在香港的学术活动所透视的史学观念 &李玉梅 & &
& 鲁滨逊的史学思想 &肖华锋 & &
& 《史记·殷本纪》释《尚书·高宗肜日》考论 &易宁 & &
& 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比较 &李学勤 & &
& 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 &杨锡璋/刘一曼 & &
&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 &晁福林 & &
& 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胡志宏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因特网上史学信息资源粗探 &路振光 & &
&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王仲孚 & &
& 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 &陈支平 & &
& 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 &田亮 & &
& 荀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 &郑先兴 & &
& 赵翼的史学批评 &白兴华 & &
&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 &易平 & &
&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 &王仁湘 & &
& 何休《公羊》“大一统”思想析论 &黄朴民 & &
& 孚雷法国革命史学述评 &顾杭 & &
& 学术史的创新之作 &陈谷嘉 & &
& 尹弯汉简研究的新成果 &张荣芳/曹旅宁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观的进展与二十世纪史学走向 &陈其泰 & &
& 论西周是非农奴制的领主封建社会 &黄伟城 & &
& 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 &王学典 & &
& 历史、阅读与批评理论 &多米尼克·拉卡普.... & &
& 吴、皖、扬、浙 &戴逸 & &
& 论19世纪外国史地研究及其主要成就 &徐松巍 & &
& 元代关于历史盛衰之“理”的思考 &周少川 & &
& 抗战前殷墟发掘的主将李济 &李光谟/李建武 & &
& 推动历史学科发展的三十年 &南炳文 & &
& 关于《周礼》书名、发现及其在汉代的流传 &杨天宇 & &
&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李朝远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1999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新中国史学50年 &吴怀祺 & &
&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张海鹏 & &
&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 &李学勤 & &
& 中国古代灾害志的演变及其价值 &王培华 & &
& 论汤显祖的历史观及其史学成就 &杨忠 & &
& 《史通》的撰著指导思想与方法 &周晓瑜 & &
& 清末汉文文献中有关马可·波罗来华的最早记述 &邹振环 & &
&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一) &常建华 & &
&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二) &常建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世纪之交的历史回想 &刘德斌 & &
&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瞿林东 & &
&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领域理论研究 &蒋大椿 & &
& 学风与史学研究 &夏东元 & &
& 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整体观 &张一平/胡素萍 & &
& 史与诗 &章益国 & &
& 关于当代史编纂体裁的思考 &冼少华 & &
& 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形成与哲学和历史学关系的演变 &叶险明 & &
&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邰凤琳 & &
& 《唐史论断》的史学批评特色 &赵荣蔚 & &
& 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 &郭松义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寄语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历史学 &郑师渠 & &
& 努力填补空白突出研究重点 &廖学盛 & &
& 开拓创新,务实求真 &王思治 & &
& 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 &王晓秋 & &
& 希望新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能有突破 &徐蓝 & &
& 重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研究 &陈理 & &
& 历史回眸:农民负担与王朝更迭 &彭安玉 & &
& 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与“为政以德”的积极作用 &李成远 & &
& 论中国古代正统观的演变与中华民族融合之关系 &胡克森 & &
& 《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批评的特点 &王记录 & &
& 论梁启超前期史学的时代特色 &安静波 & &
& 李大钊与中国古史研究 &武军 & &
& 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 &刘浦江 & &
& 关于范文澜“失误”的辨析 &常乐 & &
& 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影响 &李学勤 & &
& 《日知录》纂修考 &曹江红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社会形态演变 &何兹全 & &
& 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几个问题 &吕美泉 & &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 &刘俐娜 & &
& 王鸣盛治史的务实精神 &高平 & &
& 论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的学术价值 &张爱芳 & &
& 史学家柳诒徵的学术贡献与道德风范 &卞孝萱/孙永如 & &
& 顾颉刚先生对四川古史传说的研究 &顾洪 & &
& 艰辛跋涉,奋力拓荒 &刘雅君 & &
&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 &刘重来 & &
& 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 &李学勤 & &
& 50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及其展望 &赵秀玲 & &
& 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民族史学研究 &李珍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把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带进21世纪 &苏双碧 & &
& 积极开拓中国史研究的新领域 &陈高华 &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何平 & &
& 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 &陈其泰 & &
& 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 &史克祖 & &
& 中国古史中的年代问题 &田昌五 & &
& 家族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栾成显 & &
& 《春秋》说例 &晁岳佩 & &
& 《史通》研究五十年 &代继华 & &
& 良史风范,千古永存 &张新民 & &
& 论蒂里希存在主义的历史观 &王珉 & &
& 中国古代外交史的创新奠基之作 &朱绍侯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20世纪中国史学的特征 &戴逸 & &
& 论封建 &晁福林 & &
&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发展 &林甘泉/邹兆辰/.... & &
& “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景蜀慧 & &
& 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 &李小树 & &
& 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王东平 & &
& 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 &王仲殊/王世民 & &
& 重考证之功,贵自得之学 &瞿林东 & &
&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葛兆光 & &
&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国胜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 &刘家和 & &
& 20世纪史记学的发展道路 &张新科/王刚 & &
&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王晴佳 & &
& 史学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 &庞卓恒/邓京力 & &
& 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 &叶文宪 & &
& 严复历史观散论 &张锡勤 & &
& 梁氏父子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 &沈颂金 & &
& 谢国桢先生治史之经历与成就 &任道斌 & &
& 《陔馀丛考》述评 &王树民 & &
& 近十年西藏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霍巍 & &
& 齐鲁文化的整合与中华文化一统 &郭墨兰/翁惠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落日的辉煌 &《学习时报》编辑.... & &
& 论历史学精神 &焦润明 & &
& 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之一) & &&
& 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之二) & &&
& 试论历史评价标准中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矛盾 &邓京力 & &
&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邹逸麟 & &
& 史学评论的内容 &邓鸿光 & &
& 《年鉴》杂志的更名和史学研究的新趋向 &陈启能 & &
& 陈乐素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宋史研究 &张其凡 & &
& 中国地主制经济研究的新动向 &魏明孔 & &
& 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之分布流转 &林校生 & &
& 略论《春秋》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周德钧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的历史作用 &刘秋根 & &
& 从现代西方历史学的演变看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叶险明 & &
& 从突破部族社会桎梏的意义去认识周初变革 &王和 & &
& 论唐初史馆 &朱清如 & &
& 明代史馆探微 &谢贵安 & &
& 疑古与考信 &陈勇 & &
& 白寿彝先生和民族 &海涛 & &
& 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 &杨祥银 & &
& 回眸百年敦煌学,再创千年新辉煌 &樊锦诗 & &
& 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 &张国刚 & &
& 敦煌藏经洞:古代学术的海洋 &李正宇 & &
& 莫高窟的春天 &马振华 & &
& 为了文明的尊严 &冯骥才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研究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若干意见 &李植枬 & &
& 试论历史认识与解释 &丁向荣 & &
& 卢奇安《论撰史》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之比较 &郭丹 & &
& 论刘向《新序》的社会政治思想 &王苏凤 & &
& 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 &颜广文/关汉华 & &
& 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 &沈颂金 & &
& 陈直先生与秦汉史研究 &黄留珠 & &
&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与《史记》写作 &张强 & &
& 史料论略 &何忠礼 & &
& “经世学”与近代“新学”的发端 &王先明 & &
&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 &赵映诚 & &
& 中国百年敦煌学述论 &陆永峰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于沛 & &
&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于沛 & &
& 努力开创国史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李力安 & &
& 历史学: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 &王斯德 & &
&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田居俭 & &
&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论题的价值 &陈其泰 & &
& 论中国历史进程中小农经济的必然性和相对合理性 &李昱姣/刘万云 & &
& 正确对待海外史学研究方法 &来新夏 & &
&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 &钱茂伟 & &
& 吕振羽民族史观评析 &施建雄 & &
& 连横与《台湾通史》 &石峰 & &
& 三传以事解经比较 &赵生群/赵昌文 & &
& 对敦煌学百年回顾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柴剑虹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 &陈连开 & &
& 近30年美国史学的新变化 &王希 & &
& 近30年美国史学的新变化 &王希 & &
& 重现历史 &张广智 & &
&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何兹全 & &
& 近代学术史上的姚名达 &张爱芳 & &
& 学习吕老价值和科学研究统一的治史途径 &蒋大椿 & &
& 吴于廑先生治学追忆 &陈勇 & &
& 评《中国通史》第七卷 &王曾瑜 & &
& 历史的警钟在长鸣 &王春瑜 & &
& 近年海外简帛研究述评 &邢文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0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治学琐谈(上) &高敏 & &
& 治学琐谈(下) &高敏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瞿林东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吴怀祺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许凌云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于沛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张广智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张子侠 & &
& 走向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笔谈(七篇) &李勇 & &
& 法国史学的新发展 &沈坚 & &
& 五四时期的中西史学交融 &张越 & &
& 20世纪美国史学流派 &胡锦山 & &
& 由旧经学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转变 &庄华峰 & &
& 关乎天下治乱的古代甘肃 &汪受宽 & &
& 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陈启能 & &
& 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陈启能 & &
& 学术著作翻译的几个问题 &魏良弢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吴承明 & &
& 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 &晁福林 & &
& 简论温睿临与《南疆逸史》 &傅玉璋 & &
&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张广智 & &
&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林甘泉 & &
& 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包茂宏 & &
& 鲁滨逊史学跨学科思想述论 &赵建群 & &
& 关于中国史学传统的继承问题 &彭明 & &
& 司马迁对构建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陈兰村 & &
& “史学三裴”略论 &裴海安 & &
& 东方考古学协会述论 &桑兵 & &
& 史料学片论 &李良玉 & &
& 夏商周年代学的考古学基础 &李伯谦 & &
& 努力建立西方史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徐善伟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逝世一周年 &任继愈/汪敬虞/.... & &
& 论元明清历代王朝对西藏的有效统辖和治理 &卢秀璋 & &
& 历史上的忧患意识 &张岂之 & &
& 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 &田昌五/邹兆辰 & &
& 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 &赵世喻 & &
& 略述中国古代的《礼记》学 &杨天宇 & &
& 试论《述善集》的学术价值 &朱绍侯 & &
& 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 &刘海峰 & &
& 《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评价 &李少兵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江林昌 & &
& 范文澜治史的我见我闻 &彭明 & &
& 陈垣晚年史学及学术思想的升华 &周少川 & &
& 陈寅恪史学的魅力 &蔡鸿生 & &
& “假设”的历史 &龚书铎 & &
& 说野史 &瞿林东 & &
& 李凯尔特与李大钊的历史哲学 &晋荣东 & &
& 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 &胡戟 & &
& “四库学”:历史与思考 &周积明 & &
&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杨念群 & &
& 对美国学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回顾 &定宜庄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 &彭树智 & &
& 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及其特点 &孙乃民 & &
& 秦汉隋唐现象论略 &许兆昌 & &
& 谈史学的创新 &刘家和 & &
& 反思中国史学的传统 &高翔 & &
& 中国现代史学主潮论纲 &张书学 & &
& 无尽的思念 &李松茂 & &
& 论范文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张剑平 & &
& 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 &王永兴 & &
&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述评 &吕一燃 & &
& 赵翼的诗和史学 &王树民 & &
& 历史上宁夏的几次大开发 &李习文/张琰玲 & &
& 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 &袁林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论纲 &章开沅 & &
& 史学观念的检讨与史学普及 &代继华 & &
&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王仲孚 & &
&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认识论的发展 &何平 & &
& 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发言摘要 &中国文明起源和早.... & &
& 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 &晁福林 & &
& 试析社会下层的动向对历史演进的影响 &迟维东 & &
& 李大钊史学革新观探论 &李小树 & &
& 《中国通史简编》与“通” &黄静 & &
& 《周礼》概说 &吕友仁 & &
& 《十八史略》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乔治忠 & &
& 从历史轨迹看“以史为鉴”的得失 &孙家洲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范文澜与毛泽东:学术的关联和风格的共鸣 &陈其泰 & &
& 傅斯年《故书新评》的文献学意义 &王子今 & &
& 罗尔纲治学精神刍论 &马冠武 & &
& 求实创新 博大精深 &徐鸿修 & &
& 理性、保守主义与历史学家的责任 &陈新 & &
& 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 &易宁 & &
& 王劭史学二题 &王志刚 & &
& 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著作 &陈英 & &
& 何炳松史学思想析论 &刘馨 & &
& 第三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综述 &张明富 & &
& 会心不觉拈花笑 &臧振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古国”问题 &谢维扬 & &
& 关于“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的意见 &张奇方 & &
& 历史上阶级合作的特征及作用 &任奇正 & &
& 论历史学的科学化 &陈润叶 & &
& 崔述古史辨伪学说的现代审视 &张利 & &
& 皮锡瑞之史论与其政治思想 &吴仰湘 & &
& 明清史大家谢国桢 &吕美颐/黄天弘 & &
& 纵论古今,横说中外 &孔繁敏 & &
& 金景芳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吕文郁 & &
& 无路难,开路更难 &李维明 & &
&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 &王东 & &
& 封建复古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 &王玉华 & &
& 《商君书》历史观略论 &骆志弘 & &
& 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 &邹逸麟 & &
& 喜读《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 &傅颐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 &&
& 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几点启示 &龚书铎/杨共乐 & &
& 论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 &陈桐生 & &
&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上篇) &施丁 & &
&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刘畅 & &
&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杨天宇 & &
&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张强 & &
& 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考古学的本土化 &周大鸣 & &
& 史书体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白云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学习党史 深化认识 资政育人 & &&
&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全球化 &高放 & &
& 论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思想历程 &陆剑杰 & &
& 近二十年中共党史若干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朱志敏/沈传亮 & &
& “理解”: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学的追求 &王加丰 & &
& 16至18世纪史研究的学派述评 &舒晓昀 & &
&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井建斌 & &
& 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 &李华瑞 & &
& 《元朝秘史》写作过程考略 &白·特木尔巴根 & &
& 试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 &包伟民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庞卓恒 & &
& 资治·创新·求真 &刘太祥 & &
&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孙进己 & &
&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路新生 & &
& 关于范晔史学思想的两个问题 &瞿林东 & &
&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下篇) &施丁 & &
&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轨迹探析 &李廷勇 & &
& 努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 &郑珺 & &
& 《食货》新探 &陈峰 & &
&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 &张岂之 & &
& 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 &于希贤 & &
& 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商、周、春秋历史的研究 &高津纯也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 &何兹全 & &
& 试述杨向奎教授的学术贡献 &李尚英 & &
& 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 &王双怀 & &
& “求真”才能“致用” &李文海 & &
& 略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 &候虎虎 & &
& 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 &刘泽华 & &
& “实证”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 &江湄 & &
& 史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李振霞 & &
& 对信古、疑古、释古说的重新认识 &张越 & &
&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李广柏 & &
& 《北洋军阀史》的撰写缘由 &来新夏 & &
& 以纪事本末体例撰写地方史的尝试 &崔凡芝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1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 &刘家和 & &
& 意味深长的句号 &贾兰坡/姚敏苏 & &
& 漆侠先生访谈录 &李华瑞 & &
& 裴宜理教授的中国学研究 &朱政惠 & &
&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胡戟 & &
& 李达的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 &洪认清 & &
& 徐中舒的学术思想及实践 &周书灿 & &
& 李一氓先生的古籍整理思想 &周国林 & &
& 20世纪中国史学史著作述评 &牛润珍 & &
& 超时代的真知灼见 &郭华榕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胚芽 &陈卫平 & &
& 从两个视角把握当今历史时代 &杜家贵/刘曙光 & &
&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王明珂 & &
& 论范文澜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地位 &陈其泰 & &
& 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梁民愫 & &
&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新史学 &安宇/家齐 & &
& 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 &卡罗林·布莱特尔.... & &
& 历史普及与历史题材影视片 &许殿才 & &
& 认识过去 开创未来 &周文玖 & &
& 世纪之交的史学盛会 &杨雁斌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影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瞿林东 & &
&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时殷弘 & &
& 中国古代世系学研究 &钱杭 & &
& 求真——历史写作的生命 &汪树民 & &
& 霍布斯鲍姆笔下的后现代思潮 &姜芃 & &
& 战争与文化演进:卡内罗的限制理论 &易建平 & &
& 心理与心态 &周兵 & &
& 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 &刘振华 & &
& 20世纪初近代科学的提倡与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兴起 &侯云灏 & &
& 何炳松史学研究二题 &邱树森 & &
& 中国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回顾与反思 &王玉德 & &
&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李伯重 & &
& 历史经验的主体性建构 &叶文心/王雪瑛 & &
&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张晓虹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农民战争与社会发展 &茅家琦 & &
& 斥“君史” 倡“民史” &史文 & &
& 千年文明论赞 &李铁映 & &
& 《周礼》的内容、行文特点及其史料价值 &杨天宇 & &
&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 &陈支平 & &
& 《天问》为历史教材说 &吴龙辉 & &
& 论《左传》的历史观 &刘丽文 & &
& 干宝的《周易》古史观 &朱渊清 & &
& 史学的客观性新论 &李培锋 & &
& 张岱史学著述考 &胡益民 & &
&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 &张越 & &
& 史念海教授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 &吴宏岐 & &
& 马克斯·韦伯与古代史研究 &樊兆鸣 & &
& 评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几本史著 &何晓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 &何兹全 & &
&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及其基本特点 &侯云灏 & &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经营地主 &唐文基 & &
& 论科学技术是历史学的重要客体 &冀伯祥 & &
& 略论微观史学 &陈启能 & &
& 史学与艺术 &瞿林东 & &
& 影视史学的思考 &吴紫阳 & &
& 荀子与史学批评 &赵俊 & &
& 中国古史分期论要 &启良 & &
& 顾颉刚疑古学浅论 &路新生 & &
& 陈垣对清史研究的贡献 &牛润珍 & &
& 考古学的定位和有关问题 &安志敏 & &
& 徐规先生访谈录 &康保苓 & &
& 论文献史料的特质 &肖建新 & &
&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唯物史观与21世纪史学发展问题笔谈 & &&
& 论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 &陈新 & &
& 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 &张旭曙 & &
& 朱熹与史学 &漆侠 & &
& 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述论 &徐国利 & &
& 《三国志》书法略论 &李纯蛟 & &
& 元朝史家编修汉文西夏史籍功过述略 &胡玉冰 & &
&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何忠礼 & &
& 《史记》早期版本源流研究 &张玉春 & &
&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 &顾永新 & &
& 年谱散论 &仓修良/陈仰光 & &
& 古史研究:会通多学科与启动现代思维 &宋镇豪/谢宝耿 & &
&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陈君静 & &
& 西方实证主义史学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新史学思潮 &刘馨/宋勤霞 & &
&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甲骨学研究巨著 &朱彦民 & &
& 张荫麟的通史理论与实践 &黄静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视野、思路与史学研究 &李植枬 & &
& 历史学的客观性:后神话时代的思考 &李霞/李恭忠 & &
& 专题性史学评论值得提倡 &何晓明 & &
&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陈君静 & &
&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 &陈淳 & &
& 现实实践与历史认识的合理结合 &廉敏 & &
& 嵇文甫在史学理论上的贡献 &张利 & &
& 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 &蒋重跃 & &
& 纂修大型清史宜采用新体 &陈其泰 & &
& 黄宗羲与《明史·道学传》的废置 &曹江红 & &
& 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流派 &柯平 & &
& 妇女史研究的兴起与当代史学 &裔昭印 & &
& 关于边疆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马大正 & &
& 何秋涛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牛海桢 & &
& 渤海史研究的一座丰碑 &王成国 & &
&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方法论 &何平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从周公摄政的争论说到历史考证 &常金仓 & &
& 略论三百年明史的经验教训 &南炳文 & &
&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王子今 & &
& 史学与明初政治 &向燕南 & &
& 从“两条主线论”考察中国文明进程 &叶文虎/宋豫秦 & &
& 论《学衡》的作者群 &李刚 & &
&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 &吴怀祺 & &
& 现代学术与两种学术遗产 &周国栋 & &
& 《逸周书》丛考 &李绍平 & &
& 唐代《史》《汉》古注考 &张固也 & &
&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 &董治安 & &
& 孤本《昭阳郑氏谱》的学术价值 &卞孝萱 & &
& “六经”次序探源 &廖名春 & &
& 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荣新江 & &
& 试论近代西北史地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尚季芳/吴懿 & &
& 精剖义理 细察源流 &沈壮海 & &
& 《中国官制史》评介 &孟昭信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史家思维方式的思考 &顾奎相 & &
& 历史认识的性质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郑先兴 & &
& 关于东北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张碧波 & &
& 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 &瞿林东 & &
& 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 &石仲泉 & &
& 封建时代中西君权神化现象的比较研究 &孟广林 & &
& 杨向奎先生的学术特点与学术风格 &步近智 & &
& 中国史学记事的生成 &杨光熙 & &
& 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 &彭邦本 & &
& 陈梦家与汉简研究 &沈颂金 & &
& 张振珮先生《史通》讲演录 &张新民 & &
& 加拿大新社会史学的崛起和成长 &杨令侠 & &
&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 &黄修明 & &
& 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白云 & &
& 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 &钱念孙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社会问题的凸现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兴起 &侯云灏 & &
& 史料学派对中国历史学成长的贡献 &荣颂安 & &
& 唯物史观在我国早期的传播 &史革新 & &
& 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与史学的繁荣 &于瑞桓 & &
&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钱茂伟 & &
& 论章学诚的朴素辩证历史观 &罗炳良 & &
& 田昌五先生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臧知非 & &
& 陈垣校勘方法论 &邓瑞全 & &
&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 &张剑平 & &
& 真情豪气满乾坤 &邸永君 & &
& 赵俪生教授访谈录 &汪受宽/邱锋 & &
&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 &洪认清 & &
& 伏尔泰史学思想中的理性论 &林芊 & &
& 考证学与历史研究 &祁龙威 & &
& 读《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 &仓修良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我们为什么要叙述历史 &陈新 & &
& 希罗多德与理性批判史学 &朱耀辉 & &
& 五四时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 &张越 & &
& 试论佛教史学 &严耀中 & &
& 古史多重证据法与古文献传说资料的史料价值 &王晖 & &
& 梨洲史学再探讨 &张文涛 & &
& 王韬《法国志略》史学思想析论 &舒习龙 & &
& 邓少琴教授巴蜀古史研究的硕果永存 &林向 & &
& 史志目录及其价值略论 &张子侠 & &
& 考古学与中国历史的重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 & &
& 东北古史分期探赜 &程尼娜 & &
& 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 &王记录 & &
& 放眼世界的多样性 &王方宪 & &
& 启蒙史学的特色 &夏祖恩 & &
& 秦汉史学的建树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黄朴民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的永恒主题 &孟祥才 & &
& 社会变动中的群体与个人 &王挺之 & &
& 回顾 反思 发展 &海良 & &
& 论李延寿《南、北史》的规律性删削失当 &高敏 & &
& 《史通》书名辨证 &周晓瑜 & &
& “唯革命论”史观批判 &杜志章/王妍 & &
& 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 &周文玖 & &
& 想象史研究述评 &徐善伟 & &
& “浙东史学”再认识 &蔡克骄 & &
& 中国早期文明与社会福利的萌芽形态 &王子今 & &
& 论吕思勉“经世致用”的史学观与实践活动 &吴士勇 & &
& 论学派与史学的繁荣 &焦润明 & &
& 论辛亥革命前刘师培的新史学 &都重万 & &
& 略论陈黻宸的历史观和新史方案 &吴忠良 & &
& 深切怀念杨志玖教授 &丁明俊 & &
& 《水经注疏》版本考 &郗志群 & &
& “学者亦必志于彀” &刘家和/江湄/罗.... & &
& 从《夏小正》到《吕氏春秋·十二纪》 &管敏义 & &
& 文化选择与史学研究 &李廷勇/黄静 & &
& 考古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宋豫秦 & &
& 论二程的历史哲学 &范立舟 & &
& 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 &钱耀鹏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2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戴逸 & &
& 浅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最初论证 &冯超英 & &
& 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历史学的创新 &虞和平 & &
& 张星烺先生对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王东平 & &
& 白寿彝先生和20世纪中国史学 &瞿林东 & &
& 罗振玉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 &王庆祥 & &
& 徐中舒先生与夏商史研究 &陈玲玲 & &
& 日本现代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张世均 & &
& 中国传统史著编纂的求真原则 &刘太祥 & &
& 官制研究的文献学意义 &龚延明 & &
& 早期筮占文献的结构分析 &邢文 & &
& 儒家民本主义与中国古代农民问题 &俞兆鹏 & &
& 《通典·吐蕃传》的史料价值 &张云 & &
& 论荀悦的历史编撰思想 &汪高鑫 & &
& 李昉的类书编纂思想及成就 &李乐民 & &
& 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视角转换 &陈明光 & &
& 寻觅人生慰藉 &江增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学:在人文与科学之间? &周振鹤 & &
& 历史人物评价断想 &苏双碧 & &
& 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之比较 &李增洪 & &
& 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现实思考 &李珍 & &
& 史学功能的社会化 &刘志琴 & &
& 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 &郭康松 & &
& 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 &张越/叶建 & &
& 顾颉刚的学术追求 &章牧 & &
& 陈垣史学思想的转变与成就 &王骅书 & &
& 关于历史规律存在问题的哲学考察 &庄国雄 & &
& 天水换新天,古史见新颜 &刁培俊/王志双 & &
& 王祎的正统论与《大事记续编》 &尹静 & &
& 关于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李文海 & &
& 论胡适“缩短”“拉长”两阶段的古史观 &张京华 & &
&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 &杨祥银 & &
& 论《论语》的主要作者 &张信 & &
& 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晓丽 & &
& 艾火与天火——灸疗法诞生之谜 &李建民 & &
& 谣谚与新史学 &赵世瑜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 &王晓德 & &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 &陈志强 & &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 &乔治忠 & &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 &张国刚 & &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 &李治安 & &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 &王先明 & &
&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林甘泉 & &
& 述而不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刘畅 & &
& 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 &陈其泰 & &
& 结构与思想的结构史 &童强 & &
& 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的实践和研究 &赵夏 & &
& 王国维的汉晋木简研究 &沈颂金 & &
& 于慎行《读史漫录》的历史思想 &廉敏 & &
& 《天演论》的早期稿本及其流传考析 &王天根 & &
& 《晋语四》“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考辨 &叶林生 & &
& 《史记·秦本纪》“鸟身人言”辨 &王明信 & &
& 《三国志集解》的学术价值 &卞孝萱 & &
& 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王利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通史 &刘家和 & &
& 西方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和方法 &于沛 & &
& 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张广智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 &瞿林东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 &侯云灏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 &罗炳良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 &周文玖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 &江湄 & &
& 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 &张越 & &
& 司马迁写特殊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论视角 &陈桐生 & &
& 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杨艳秋 & &
&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李振宏 & &
& 史传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 &许慧霞 & &
& 论历史哲学的和合诠释 &张立文 & &
& 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 &赵亚夫 & &
&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马大正 & &
& 试论考古报告的几个问题 &方燕明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4期目录 &历史学 & &
& 五帝时期的历史探秘 &王树民 & &
& 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 &王立新 & &
&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 &谢维扬 & &
&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宋学勤 & &
&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比较 &约恩·吕森 & &
&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 &吴铮强 & &
& “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 &萧 & &
&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张耕华 & &
& 读《通鉴胡注表微》 &王延武 & &
& 关于古代中国文明研究的几个问题 &黄正泉 & &
& 抗战时期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 &田亮 & &
&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张广智 & &
& 20世纪末关于中国考古学走向的争论 &查晓英 & &
& 中国史前并不存在“英雄时代” &叶林生 & &
& 怎样以唯物史观精选中华英杰 &高放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5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瞿林东 & &
& 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 &沈长云 & &
& 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 &郭小凌 & &
&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 &王文宝 & &
& 尚钺先生与“魏晋封建说” &牛润珍 & &
&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周国林 & &
&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康桂英 & &
&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郑师渠 & &
&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周宁 & &
&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唐力行/吴建华/.... & &
& 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纪要 &江心力 & &
& 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 &张国刚 & &
&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张小贵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6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史学遗产与爱国精神 &卜宪群 & &
& 历史人物评价应遵从多民族国家原则 &苏双碧 & &
&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 &汪征鲁 & &
&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龚留柱 &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式 &刘治立 & &
& 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变 &罗炳良 & &
& 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规律问题的探讨 &黄敏兰 & &
&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 &沈颂金 & &
& 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 &史文/薛义 & &
& 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朱凤瀚 & &
&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 &吴铮强 & &
&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张国旺 & &
& 一部别具一格的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 &杨玉圣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7期目录 &历史学 & &
&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魏光奇 & &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世界重大问题 &仲崇东 &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机制的理论及方法论启示 &张爱武 & &
&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 &李永铭 & &
&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何兹全 & &
&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姜胜利 & &
& 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瞿林东 & &
& 20世纪30年代吴晗史学述论 &陈峰 & &
&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王新谦 & &
&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 &张成渝/谢凝高 & &
& 历史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利用和误用 &胡鸿保/陆煜 & &
& “岂非天哉”的三重解读 &刘家和 & &
& 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述论 &仇华飞 & &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何颖 & &
& 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陈曼娜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8期目录 &历史学 & &
& 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 &于沛 & &
& 黄仁宇与中国历史研究 &张燕波 & &
& 历史学、社会科学与历史证据:霍布斯鲍姆史学方法论思想述论 &梁民愫 & &
& 当代西方史学多元走向评析 &刘爽 & &
& 新史学思潮经世功能的再考察 &邬国义 & &
& 努力发掘传统史学的民族精神 &吴怀祺 & &
& 禹贡派与食货派的学术关联 &黄静 & &
& 《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 &罗新慧 & &
& 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 &孙卫国 & &
& 和谐合作 潜研创新 &刘家和 & &
& 文化的冲击与超越:当代香港史学 &郭少棠 & &
& 日本现存中国大陆缺、残明代地方志考录 &张英聘 & &
& 二十世纪国内中国家庭史研究述评 &邢铁 & &
& 传说·历史·历史记忆 &赵世瑜 & &
& 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古都学研究 &王社教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09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侯外庐的学术道路 &卢钟锋 & &
& 夏鼐先生的学术思想 &姜波 & &
&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 &瞿林东 & &
&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 &张越 & &
&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 &周文玖 & &
&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 &秦进才 & &
&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 &徐梓 & &
& 论口述史学的传统及其前景 &张广智 & &
& 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 &定宜庄 & &
& 关于知青口述史 &刘小萌 & &
& 二十一世纪中国古史研究面对的主要问题 &谢维扬 & &
& 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 &邬情 & &
& 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张国刚 & &
& 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 &王子今 & &
& 三峡考古琐记 &林向 & &
& 史实.解释.规律 &庞卓恒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10期目录 &历史学 & &
& 关于中国通史的三点史学思考 &代继华 & &
& 科学与人文之间 &胡逢祥 & &
& 论史学方法体系的重建 &赵兴彬 & &
& 历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庄国雄 & &
&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 &江林昌 & &
& 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尚小明 & &
& 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史及权力史观述评 &姚朋 & &
& 从书籍到文本 &克里斯蒂昂·雅各.... & &
&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新拓展 &乌东峰 & &
& 清史研究的“一种清史观” &王思治 & &
& 史学百家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11期目录 &历史学 & &
& 面向新世纪,漫谈历史规律问题 &刘大年 & &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何晓明 & &
& 西方史学界关于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 &吴承明 & &
&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史学 &杨共乐 & &
& 西方实证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侯云灏 & &
&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考证学的新境界 &陈其泰 & &
& 近50年来国内关于史学传统的研究 &张桂萍 & &
& 苏冕与《会要》 &瞿林东 & &
& 《佛祖统纪》与中国宋代僧人的史学思想 &韩毅 & &
& 论史志目录的类别及其特点 &张子侠 & &
& 宋人笔记的史学价值 &丁海燕 & &
& 试析游记的史料价值 &张文武 & &
& 当前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尤学工/赵梅春 & &
& 深入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学 &梅学 & &
& 善待历史 &江峰 & &
& 史学百家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3年第12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林甘泉 & &
& 论陈寿的历史哲学思想 &庞天佑 & &
& 刘知几“实录”论 &施丁 & &
& 柳诒徵的通史理论及其实践 &郑先兴 & &
& 罗香林对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史的研究 &高伟浓/王国强 & &
& “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 &刘文明 & &
& 历史研究的性别维度与视角 &杜芳琴 & &
& 网络时代史学研究手段的革新 &罗宣 & &
& 《史记》电子资源述评 &刘伟/胡海香 & &
&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 &雨辰 & &
& “多元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罗弋 & &
& “史”风流转 &张国刚 & &
& 史学百家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4年第01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 &陈其泰 & &
& 五四前后新历史考证学兴起原因初探 &张越 & &
& 中国现代史学三流派及形成的社会原因 &盛邦和/何爱国 & &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李维意 & &
& 跨学科、跨国界学术对话的有益尝试 &刘文山 & &
& 正史与说部之互证:李心传考据史学辨析 &邹志勇 & &
& 表宋风,兴蜀学 &刘复生 & &
& 赵翼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许苏民 & &
& 侯外庐为什么具有非同一般的学术个性 &侯且岸 & &
& 杨翼骧先生及其中国史学史研究 &张笑川 & &
& 《左传》的成书年代与编纂过程 &王和 & &
& 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 &刘蓉 & &
& 《熙朝名臣实录》与《续藏书》 &杨艳秋 & &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朱乃诚 & &
& 史学百家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4年第02期目录 &历史学 & &
& 论历史研究的方法 &漆侠 & &
& 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朱佳木 & &
&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李长莉 & &
& 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 &瞿林东 & &
&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朱政惠 & &
& 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综论 &梁民愫 & &
& 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黄朴民/谢宝耿 & &
& 学术品位与图录编纂 &刘泽生 & &
& 史学百家 & & &&
& & & & & & &&
& &历史学 & & & & & & &
& & 2004年第03期目录 &历史学 & &
&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 &王家范 & &
& 略论清初的学术史编写 &史革新 & &
& 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张广智 & &
& 胡应麟论郑樵 &王嘉川/冯杰 & &
& 历史的观念与观念的历史 &林存光 & &
& 范文澜对史学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 &王秀青 & &
& 试论现代历史观念的演变与问题 &张曙光 & &
& 社会史研究存在问题之我见 &邓慧君 & &
&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 &刘钊 & &
& 《四库全书》对传统文献的贡献 &来新夏 & &
& 史学百家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长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