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借了几十两张银行卡之间转账相互转账,是怎么收益的,合法吗?

根据监管部门提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断开与银行直连、接入合法清算组织(银联和网联)一事的要求,中国银联与支付宝已于9月10日举行了内部签约仪式,就支付清算业务达成了相关合作。至此,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均被合法清算组织“收编”。

银联为何要收编第三方支付,还要从银联说起:

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于上海。银联从事的是银行卡的转接清算服务,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银联的位置:

从前,我们只有一家银行,转账时,银行只需把两个账户的金额一改(一增一减)。比如张三给李四转100元。后来社会繁荣了,一家银行不够用,所以又新开了几家。这时如果两人开户在不同的银行,转账时就不能由一家银行更改两个账户金额了,所以就需要那么一家“跨行清算机构”,所有银行都在它那开户。哪怕是张三从银行A的账户,向李四的银行B上的账户转账,这家清算机构也能从中进行连接。

可以看到,银联出身和定位本就是做银行卡标准和跨行清算的。可再后来,拥有虚拟账户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出现了,它们都是直接与银行连接的,其中像消费者日常使用银行卡绑定支付账户进行快捷支付,都是直接从银行卡中进行相关扣款操作。在这个业务模式中,作为清算机构的银联位置就尴尬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使用微信支付进行50元的消费付款,并选择使用名下建设银行的银行卡进行付款。按照以往的交易流程,这笔交易的金额是直接从建设银行经微信支付转到商家账户,也就是所谓的直连。而签约之后,这笔钱的走向将变成从建设银行经银联再接入微信支付,最后转入商家账户,也就是所谓的断直连或间连。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的目的:

银联之所以对微信和支付宝进行收编断直连,一则有利于监管部门掌握支付机构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清理市场乱象;二则剪断了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利益链,打破了支付行业十余年的业务运行模式和经营生态。

而对于广大商户而言,无论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是“断连”还是“直连”, 商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模式不会改变,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收款能够保证每一笔都正常的到账,他们的资金流转和运营模式也不会受到影响,更不会因此而波及到店铺收益。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小琳(化名)有些郁闷,通过微信转账借给朋友小张2000元钱,对方没还钱也不见了人影。

小琳向象山法院提起了诉讼,也出示了转账记录截图的打印件,可是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了小琳的诉讼请求。

拿着微信转账截图打印件起诉,被驳回了

记者从象山法院了解到,该院刚审理了一起特别的民间借贷纠纷案。

20多岁的小琳在寄送快递的过程中认识了快递员小张。小张30多岁,经常来小琳处取送快递。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了,也加了微信。认识一段时间后,小张说自己缺钱临时需要周转,向小琳借2000元。小琳在微信上给小张转了2000元。

事后,也没有让小张补一份借条。

说好只是周转几天,可小张却迟迟没有还款的意思。又过了一阵子,小张非但没有还钱,还玩起了人间蒸发。

无奈之下,小琳向象山法院提起了诉讼。

开庭了,小张仍然下落不明,没法到场。庭审过程中,小琳没法提供手机上转账给小张的原始页面,只出具了一份微信转账截屏的打印件。

更麻烦的是,这份打印件上显示的收款人竟然是一个网名——“重*再来”。因为是网名,没办法确认这个网名是否为被告小张。

小琳提供的微信转账截屏打印件虽然能当证据使用,但是不能孤证定案。鉴于此,法院最终以证据不足驳回了小琳的诉讼请求。

微信上转给好友12万总是要不回来

“小琳的遭遇,很多人都可能会碰上。”浙江尚甬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陈翔告诉记者,微信转账虽然方便,但也容易带来麻烦。他最近也经手了好多起类似的案子。

孙先生找到陈翔时,忧心忡忡。两年来,他陆陆续续通过微信转账借给朋友丁先生12万元,没有借条。丁先生迟迟不肯还款。陈翔看其微信转账记录,丁先生的微信账号并非实名,而是一个公司名称。

“是啊,他一直没有用实名,是不是不能说明我把钱借给他了呀?”孙先生很忧虑,毕竟12万不是小数目。

“当时,孙先生有的也是类似于小琳的孤证,别的证据都没有。我建议他,要尽快补充、固定证据。”在陈翔的指导下,孙先生分别在微信、短信里给对方发去信息,大致内容是:“丁***,我是***,我在***时借给你,合计***,请你尽快归还。”

庆幸的是,丁先生并不知道孙先生已经打算提起诉讼,也没有提防。在短信和微信上都回复:“有数了。”

随后,孙先生又给对方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进一步确认借贷的事实,并进行电话录音。

“这个案子处理得很顺利,从原来的孤证变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最后,孙先生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到现在,钱也已经基本还清了。”陈翔说,遗憾的是,在更多的案子中,证据很难补齐。比如,收到类似的短信,对方置之不理,没有任何回复。

钱可以在网上转,借条当面给

别偷懒,红包、转账附言要用好

审理小琳案件的法官分析,现实中微信转账金额的来源有两类:

一是与微信平台绑定的银行卡,这种方式可以根据相关的微信聊天记录、银行的存取款流水记录形成证据链来证明借款事实。

二是零钱提现。一些手机的系统无法显示转出转入对方的昵称,仅有金额、交易日期、交易号码及“朋友已确认收钱”等字样。仅凭转账记录根本无从证明已收款的“朋友”是否就是借款人本人。

所以,必须要有微信运营商出具的相关身份证明信息,或者借款人真人头像照片、聊天记录、录音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公证。

因此,法官建议尽量采用传统的借条及银行转账交易的方式进行借贷比较靠谱。

“钱可以在网上微信转账,借条要当面给。”陈翔建议,不要因为麻烦、碍于面子等原因就不写借条。需要提醒的是,借条最好能附上借款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如果事后有纠纷,有明确的身份信息会好很多。现实中,律师们经常会碰到借条上只有借款人的名字,没有其他信息,借款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尴尬。

如果碍于客观情况不方便立书面证据,那也要留心收集、固定电子证据了。生活中,很多人在给对方发微信红包、转账时都会用系统默认的附言,如“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

“别偷懒,红包、转账的附言功能要用好。”陈翔提醒,如果是通过微信转账等方式借钱给对方,务必在附言栏目里备注好钱款的性质。另外,还可以在沟通中再次确定对方的身份信息、款项性质,减少后期可能引发的麻烦。

“恋人之间的红包、转账很特殊,是赠与还是借贷,双方往往各执一词。”陈翔说,从司法实践来看,被认定为赠与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两百元及以下的红包,如果没有其他证据,通常被认为是用来表达爱意。

值得一提的是,恋人间转账999.99元和1000元的性质往往可能不同。前者因为有特殊含义且不符合借贷习惯,往往被认为是赠与,后者则可能被认为是借贷。

何小姐不时会发520元、1314元、999.99元等金额微信红包、转账给男友朱某,并经常附有爱意满满的语言。分手后,她认为这1.2万余元都是借款,要求前男友偿还。法院审结后认定,其中的8304元被认定为借款,对一些有特别含义的转款和微信红包则不予认定为借款。

法院认为,何小姐陆续向朱某微信转账,部分金额比较特殊,如999.99元、1314元、520元,且有特殊含义附言。这些金额并不是一般借款习惯上的整数,根据生活经验和借贷习惯,可以推知何某上述转款的真实意思表示是祝福、爱慕或赠予性质,而非朋友间的借款。而微信转账给朱某的3800元、1000元、900元等款项中没有附言用途,且在微信聊天中,朱某亦承诺部分还款和写借条给何某,说明朱某向何某借了部分款项亦是认可的,被认定为借贷。

  当然,上述只是个案,具体情况还要由法院鉴别、认定,不能一概而论。

红包发错,对方不肯还怎么办?

以不当得利为由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支付宝转账或者微信红包、转账时,转错了怎么办?

陈翔提醒,市民一旦发现使用微信转错账后,应立即和对方联系或请求平台客服帮助协调,并向对方提出退还误转款项的请求。一般情况下,对方核实后会主动还款。

如对方拒不退还,事主可以要求对方返还不当得利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此时,当事人要注意保存转账记录、银行卡明细等证据。关于收取对方错转款项的行为,依照民法规定应当属于法律所规定的不当得利。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

市民也可以提前设置微信转账延时到账功能,在意识到风险或者错误后,撤销转账。具体为:延时到账的设置:进入微信中的“钱包”;点击右上角三小点;选择“支付管理”;点击“转账到账时间”,根据需要选择到账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张银行卡之间转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