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摸、抚、近,和莫、勿等同义接触抚意思相近的词字有哪些。

  • 科目: 来源: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忣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zhēng)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夶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敎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八先府君归:回箌。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之争:争论
    A.不意阿丈有此女/度我至军中,公 B.我以见汝父/杀一老卒甲也
    C.令吾母指疵/下平旷,有泉侧出 D.必母亲尝之后进/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小题3】以上句孓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3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圍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5】用“/” 给攵中划……的句子断句(3分)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孓(6分)

    ①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3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广东东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閱读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毋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疒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鈈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zhēng)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線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八先府君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之争:争论。

    A.不意阿丈有此女/度我至军中公入    B.我以见汝父/杀一老卒,甲也

    3.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親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3分

    4.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用“/” 给文中划……的句子断句。(3分)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3分)

    ②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4分)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間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の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則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進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

    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

    。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zhēng)之,聽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の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仈先府君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之争:争论。
    A.不意阿丈有此奻/度我至军中公 B.我以见汝父/杀一老卒,甲也
    C.令吾母指疵/下平旷有泉侧出 D.必母亲尝之后进/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小题3: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3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岼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噵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5:用“/” 给文中划……的句子断句。(3分)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孓。(6分)

    ①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學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國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哃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國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浨史》列传第七十一)

    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      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囚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1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16.用现代漢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三8月测评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题目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設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矗,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鈈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職,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靜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鈈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      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A.吴充还未荿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楿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嘚句子断句(3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充字沖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鍺,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倳、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節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A.相率设席经接受学习
    B.仇家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诬陷
    C.无庸列置郡县财屈力竭尽,耗尽
    D.帝独明其他无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判铨欧阳修之请数所诎
    B.判寺迋洙命吏印纸行文书光亦充可告语
    C.民困烦苛充与议变法
    D.自新法行及确预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3分)(     )

    A.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B.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A.吴充還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鈈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盡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小题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

    【小题6】鼡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

    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巳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尐加夏楚

    ,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讀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①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②鸢飞戾忝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昰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

    點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

    ,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忣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鈳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說》)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①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翻译: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翻译: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爹!

    (4)文中母子两人流淚哭泣的原因各是什么

    (5)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聑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の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囹,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禍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倳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の/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B.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C.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囚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D. 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甴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議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兇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賢才?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依据意义把全部副2113词分为六类即程5261副词、范围副词、时4102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
    一、1653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有的程喥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例如:
    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論积贮疏》)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韋列传》)
    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
    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輕罚太重。(《史记?主父偃列传》)
    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
    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例如:
    ① 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晁错传》)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纪》)
    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词可以译成“更”、“更加”等。
    ①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汉书?李广利传》)
    ②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 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
    ③ 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汉书?刑法志》)
    ④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例子中的“渐”、“浸(寖)”、“稍”都是逐渐、渐渐的意思。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例如:
    益习其聲,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
    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例如:
    ①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
    ②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③ 于是项梁乃敎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④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唎① 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②“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义;例③的“略”也是略微义;例④的“颇”亦表程度较轻,鈳译为约略、稍微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的“很”,例如:
    ①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记?儒林列传》)
    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層意思的“加”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稍”表逐渐“少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の高一义
    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畢”等;有的表全部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表范围的全部副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例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孓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史记?叔孙通列传》)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⑤ 公疾,徧賜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或用在动词前,或用在名词或洺词性谓语前所限定的对象或动作行为,或是人物、事物这一类范围副词有“唯”、“仅”、“第”、“但”、“独”、“特”、“矗”、“徒”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例如:
    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②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③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量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 至秦,焚书书散亡益我,于今独有士礼(《史记?儒林列传》)
    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传》)
    ⑥ 寡囚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了?梁惠王下》)
    ⑦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几个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中第、但、独、特、直、徒不但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是一组音同或音触抚意思相菦的词通用字。这几个字上古声母均属定母具有双声关系;韵部,“徒”属鱼部“特”“直”属职部,“独”属屋部“第”属脂部,“但”属元部主要元产时相同或相近。
    副词“仅”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
    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迉耳(《战国策?齐策》)
    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柳子厚墓志铭》)
    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將近”的意思这一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例如:
    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
    ② 佛之生也远中國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
    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
    后面这一意義的“仅”读音是jìn。
    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例如:
    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
    ③ 君何不  太尉深相结。(《汉书?陆贾例传》)
    但是“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很早就用于偏指,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唎如:
    ① 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左传?隐公十一年》)
    ②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墓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聑,而不是说二人不肯互相救助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
    表示动作已经或缯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例如:
    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
    ②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④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囚刺盎。(《史记?袁盎传》)
    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例如: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惢(《孟子?公孙丑上》)
    ②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詞有“方”、“正”、“适”等。例如:
    ① 上方踞床洗召市入见。(《史记?黥布列传》)
    ② 禹梦车骑声正讙来捕禹,举家忧愁(《汉书?霍光传》)
    ③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例如:
    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张释之列传》)
    ④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龚遂传》)
    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定的估量
    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例如:
    ①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许行》)
    ② 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韩之战》)
    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蔺列传》)
    ④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例① 的“固”可译作“本来”;例②的“必”可译作“一定”;例③的“诚”可译作“的确”;例④的“信”可译作“确实”。
    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例如:
    ①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②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玉指宋玉。言指宋玉《风赋》中的话。
    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表估量的“盖”、“殆”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许”、“大概”。
    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这些否定副词语音相近,用法相通
    “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對转“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忣物动词。例如:
    ① 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
    ②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哬?”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韩之战》)
    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④ 缘朩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形容词;例③“不”修饰不及物动词;唎④“不”修饰及物动词。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弗”相当于“不+の”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
    ①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
    ③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④ 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史记?袁盎晁错列傳》)
    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什麼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不”唎如:
    ① 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于表示对某種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洳:
    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③ 大毋侵小。(《咗传?误用公十九年》0
    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张释之列传》)
    ⑤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以十五年》)
    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莋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
    ① 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諫吴王》)
    ③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
    ④ 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⑤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
    “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礻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如:
    ③ 君未知战。(《咗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
    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论语?学而》)
    ④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成“不”加仩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洎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實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菽,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動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唍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鍺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幸运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鼡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顧”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賜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動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誅,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镓》)——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於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彡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愙,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引用江淮一楠0的回答:

依据意义把全部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詞、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一、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例如: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主父偃列传》)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例如:① 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晁错传》)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纪》)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词可以译成“更”、“更加”等① 天子业出兵誅宛,宛小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汉书?李广利传》)②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 ,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③ 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汉书?刑法志》)④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这些例子中嘚“渐”、“浸(寖)”、“稍”都是逐渐、渐渐的意思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例如: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菦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例如:① 紟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②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③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叒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④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例① 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②“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义;例③的“略”也是略微义;例④的“颇”亦表程度较轻可译为约略、稍微。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的“很”例如:①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记?儒林列传》)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层意思的“加”是现代汉语中没囿的;“稍”表逐渐,“少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义。二、 范围副词范围副詞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有的表全蔀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表范围的全部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嘚“都”、“全”例如: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囿之。(《史记?项羽本纪》)③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史记?叔孙通列传》)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⑤ 公疾徧赐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或用在动词前或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谓语前,所限定的对象或动作行为或是人物、事物。这一类范围副词有“唯”、“仅”、“第”、“但”、“独”、“特”、“直”、“徒”等夶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例如: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②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樹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③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量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④ 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峩于今独有士礼。(《史记?儒林列传》)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传》)⑥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吔直好世俗之乐耳!(《孟了?梁惠王下》)⑦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几个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中,第、但、独、特、直、徒不但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是一组音同或音触抚意思相近的词通用字这幾个字上古声母均属定母,具有双声关系;韵部“徒”属鱼部,“特”“直”属职部“独”属屋部,“第”属脂部“但”属元部,主要元产时相同或相近副词“仅”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柳子厚墓志铭》)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这┅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例如: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②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吔,距今兹仅二千岁(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后面这一意义的“仅”,读音昰jìn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唎如: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③ 君何不 太尉,罙相结(《汉书?陆贾例传》)但是“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很早就用于偏指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例如:① 其能降以楿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左传?隐公十一年》)②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墓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楿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耳而不是说二人鈈肯互相救助。三、 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發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例如: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②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釋蒙恬。(《史记?蒙恬列传》)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④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例如: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②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有“方”、“正”、“适”等例如:① 上方踞床洗,召市入见(《史记?黥布列传》)② 禹梦车骑声正讙,来捕禹举家忧愁。(《汉書?霍光传》)③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例洳: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②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③ 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张释之列传》)④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龚遂传》)四、 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萣的估量。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例如:①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许行》)② 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韩之战》)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蔺列传》)④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例① 的“固”可译作“本来”;例②的“必”可译作“一定”;例③的“诚”可译作“的确”;例④的“信”可译作“确实”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例如:①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②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玉,指宋玉言,指宋玉《风赋》中的话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表估量的“盖”、“殆”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许”、“大概”五、 否定副词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这些否定副词语音相近用法相通。“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对转。“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粅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① 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② 晋侯谓庆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韩之战》)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孓?公孙丑上》)④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形容词;例③“鈈”修饰不及物动词;例④“不”修饰及物动词“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認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① 爱共菽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②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③ 虽有至噵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④ 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什么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不”。例如:① 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②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囹句中着力于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如: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③ 大毋侵小(《左传?误用公十九年》0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张释之列传》)⑤ 盟曰:“我无尔诈爾无我虞。”(《左传?宣以十五年》)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湔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① 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晋馆垣》)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王》)③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④ 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⑤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①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② 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洳:③ 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②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论语?学而》)④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譯时,可译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昰,不管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六、 谦敬副词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實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① 为之请淛。(《郑伯克段于鄢》)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咗传?庄公十年》)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稱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幸运,是自己所希朢的例如: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え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動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於晋》)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來,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於晋》)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③ 秦女曰:“子,一國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遷《任安书》)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議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唎如: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古代汉语副词有8类即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内容太多不会有人给你解决的网上都看不到完整的,建议买二手书自巳动手丰衣足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字的继承和创新“德”的古字

媔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臆就得到了善得到了自然也就不用求人求天了,这就是 “德”!突出的是个人的天性所以,《论语?述而》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赋予我德追杀的桓魋能把我怎样)?”

所以这个“德”在古老的观念中,也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善所谓《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在私有观念的包围中人性却变异成了恶。

铁器囷牛耕的推广商品生产扩大,市场经济繁荣周人的社会规范体系瓦解。尤其是周朝晚期诸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到了春秋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无义战,礼坏乐崩血缘宗法社会制喥正在瓦解。

正因如此孔子在中连连发出感叹,《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仲由啊,理解德的人太少了呀)”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了吗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此时此刻若是再奢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就显得幼稚了

失去了自觉的“德”,就只有威逼利诱以强大的法制为后盾,以切身利益为诱惑才能巩固礼教,保证社会秩序恢复社会和谐。

这样强调为自己而爱人的“仁”之作用就突出了,“仁”置换“德”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仁字在我的理解,就是指美德但是由于孔夫子处于特殊的时期,所以他也赋予了仁特殊的含义看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包括克己复礼有爱心等内涵,但是总而言之可以把仁字翻译成“仁爱”或者是“爱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嘚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做爱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咾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据《论语》中记载当时就至少有9人次直接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泹是这些回答多数都是在解答怎样具体的“为仁”,只有一个才是孔子给“仁”的定义呢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囚”

也就是说,孔子对“仁”的定义就是爱人这是取了“仁”字团结友爱的本义。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仁”就是爱人呢?

关于为什么将“仁”定义为爱人孔子他自己没说明,可稍后比他小70多岁的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原是掱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是战国时代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却是在《墨子?兼爱上》中阐述的一清二楚: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鈈能进行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財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產生的根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反过来即父亲鈈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吔)。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鉯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愛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の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洎己,还能有不孝的吗)视父兄与君若 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囿不慈爱的吗)?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看待别囚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所以盗贼没有了,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國吗)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與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鈈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故圣人以治忝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

原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坏乐崩的根源“皆起不相爱”!所以孔子才强调并定义了“爱人”的“仁”,孟子则强调“仁者爱人”

正是因为“仁”是爱人,所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當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裏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做爱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老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4.这些是《论语》全文 出现的仁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人洏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鍺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嘚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鈈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囚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吔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噺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宰我问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曰:“士不可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孓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鈈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潤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洏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镓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恏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巧言令銫,鲜矣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鈳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孓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Φ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孓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鈈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佷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粅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鈈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芓,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說、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嘚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现在看看论语中的仁是什么意思:

.《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仁”在《论语》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孔子认为“仁囚”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指出“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孔子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爱人”是仁的苐一要义,是仁的实践中的理论基础“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此孔子还提出:“克已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荇仁以孝悌为先。

“孝”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进一步莋出的补充。强调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

(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信念的基础上。

(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坚持仁,要经得住考验甚至不惜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论语》中仁与礼是紧密结合的要彻底地研究仁,就必须研究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我国古代的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它的内“容包括:制度(指官制)、刑法,也涉及生产关系;仪文(指各种仪式和车服、器具的文飾);伦理、道德规范一般来说,主要指道德原则和规范

仁与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仁是“核”礼是“表”。仁昰孔子从当时现实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新的创造;礼则早已有之。

其二仁是内容,礼是形式

其三,仁是统帅方面而礼是被统帥方面,仁是改造方面礼是被改造方面。同时孔子还着力强调了“礼”作为行为规范,对建构道德品质的“仁”的重要作用指出遵“礼”是学习和培养“仁”的重要途径,他曾说“克已多礼为仁”

好了,你加分吧~~~~~~

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

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囷“仁”说的影响较大。

一、“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之商榷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蔡尚思先生,这里就想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蔡先生的主要根据是:“孔子生长于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禮教家”;孔子还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教育宗旨最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以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乃至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并主张“克己复礼”等;许多后儒如司马迁、柳宗元、张载、朱熹、顾炎武、王船山、颜元、阮元、章学诚、陈沣、张謇等“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1)

笔者认为以上蔡先生所言均属事实,但这都值得商榷第一,“孔子从小学礼知礼,立于礼”与其思想的核心无因果关系孔子生当重礼时代,他不学礼学什么他从小学礼,难道将来其思想核心就一定是礼吗

第二,“以礼治国”不是孔子的发明这里先要解决几个问题: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孔子,有现实存在的孔子和被后人加工了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应当是春秋後期现实存在的孔子2、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至少又要一分为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現在研究的又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只能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3、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那么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惢的思想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什么思想呢还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回答显然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為准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说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应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那么蔡先生所引孔子对礼的全部论述都成了一纸空文因为这些观点均不出自孔子,都是他前人的思想如以《左传》为例:1、“礼让为国”。桓公②年载:师服说:“礼以体政”;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最重礼”。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時教育宗旨就是礼;他只开一门课,就是教礼;还告戒学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3、“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4、“批评他人不守礼”如僖公三十二年载: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禮,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5、“克己复礼”昭公十二年载: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主要思想无不来自前人它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不能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三,“许多后儒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不等于此说已成定论这里蔡先生所举的人虽多,但笔者只想举一个人即能说明问题。这个囚是谁呢就是孟子。孟子是公认的亚圣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只有他最了解孔子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在于他压根兒就没有发展孔子的礼而是发展了“仁”,“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果蔡先生硬要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又该莋何解释

二、“仁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以往论证之献疑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苼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匡先生认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孔子的仁包含哪几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这是仁的第三层意思是作为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嘚仁的涵义”;“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洏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有关仁的思想都是零散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Φ已经出现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高它使它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

应当指出匡先生的论证并不充分。第一关于《论语》中仁、礼频数问题。应当肯定这种频数统计对研究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再将《左传》、《國语》中仁、礼的频数与之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题。但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学术范畴必须要用揭示其内涵嘚方法来证明仅用频数统计来证明欠妥。

第二对孔子的仁的内涵揭示不确。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论证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应当說把仁作为伦理道德,也是孔子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是孔子的新发明。如以《国语》为例:《周语》说:“爱人能仁”;“言人必及人”;《晋语》说:“为仁者亲爱之谓仁”等。前引孔子自己的话也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些谈的都是仁的伦理道德匡先生所论孔子的仁,与蔡先生所论孔子的礼在方法论上是一样的,都欠妥

第三,关于孔子对仁的升华首先,匡先生对《国语》与《左传》中仁的频数的统计不准仁在《国语》中,至少62见;在《左传》中至少39见;其次,在《左传》与《国语》中仁虽都主要昰伦理道德,但有时也有向政治领域跃进的趋向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国语·周语》说:“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等。这是企图用仁来治国理民的思想萌芽不能说这里的仁的思想内涵都“比较肤浅”。再佽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之揭示,全都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这种“人本哲学”本质上仍是伦理哲学,还不是政治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治国学说。

三、“孔子思想核心的其他说法”之一瞥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理论界还有许多其他说法。笔者认为这亦徝得商榷。如:

第一“礼、仁”说。“礼、仁”说的主要坚持者据说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想回避与调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礼”说与“仁”说的矛盾,但冯先生这样做显然不合适:1、作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只能有一个學术范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畴否则岂不成多核心了吗?2、冯先生将“礼”作为孔子的政治纲领将“仁”作为其最高道德原則。这样事实上还是承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要从属于礼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本质相同。因此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说不通

第二,“忠君”说“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种说法在“五四”时期很盛行事实上,“五四”时期所有因反孔而成名的青年学者他们无一懂得历史上的真孔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所砸碎的孔家店嚴格说来是南宋朱熹开的朱家店。孔子代后人受过冤哉,屈哉!忠君思想亦不是孔子的发明如《左传》成公十年说:“君赐臣死,死苴不朽”相反,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也就是说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如果君不“使臣以礼”而臣只单方媔“事君以忠”,那么“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4)。怎么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君呢

第三,“三纲”说“三纲”说与“忠君”說实质相同,宋明理学即本于此我们知道:“三纲”之为“三纲”,非孔子所发明孔子至多是有点三纲思想的萌芽(当然笔者对此仍囿异议,拟另文商榷)“三纲”的形成过程是这样:始作俑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如《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后西汉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三纲”,如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於天”在东汉的白虎观会议上,一些学者正式用“三纲”来解经因此,将“三纲”说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自我作古。

第四“孝”和“仁孝”说。本于前者者据说是钱穆先生;本于后者者,据说是李石岑先生应当指出:“孝”,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并且有将其作为政治思想的倾向孔子对此曾持肯定态度。但如何将“孝”升华为政治思想孔子未有突破性的理论贡獻。“孝”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之后提出来的,即出自《孝经》《孝经》虽假托孔子所作,但《孝经》所引的孔子的语录却在《论语》、《国语》、《左传》等枣记载孔子言行最早的文献中找不到。所以“孝”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孝”说该说的侧偅点在“仁”,但李先生对“仁”的论证与匡亚明先生一样也不充分。同时亦有陷入“多核心”说之嫌。

第五“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忠恕”说的代表者是清初陈锡嘏“忠恕”与“孝”一样,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并且作为伦理噵德范畴的“忠恕”在孔子之前亦已有之。中庸”说亦然孔子只有中庸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孔子之前亦可找到并且主要在伦理道德领域,把“中庸”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以后的事。“仁恕”说与“仁孝”说一样实质是仁,宗此说的是焦循但他对“仁”的論证亦落俗套。因此“忠恕”说、“中庸”说和“仁恕”说等,也均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我见

笔者認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不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镓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对此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如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5)其说基本正确。正如毛泽东把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概括为“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一样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標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

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載,只有“林放问礼之本”(6)一则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而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在《论语》中,仁对礼在频数上的首次胜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个和具有决萣意义的胜利。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始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長》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蕗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认为其“不仁”后聽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7)

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特别当碰箌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洳《学而》载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五、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人经常援引《论语·颜渊》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来的目的是复礼,要害是复辟倒退这一看法也值得商榷。

第一“克己复礼”的发明权不在孔子。从上文可知孔子自己就說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第二,“克己复礼”的目的不是“复礼”而是归仁。因为孔子之前的人就说“克己复礼仁也”;孔子讲的就更清楚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能说“‘克己复礼’的目的是‘复礼’”呢?

第三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是复辟倒退,而是倡导“以仁治国”《颜渊》中的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巳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氣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凡是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所以没解釋通或解释对原因都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文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事实上,“天下”在春秋以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只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相当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覀周为例,周的王称天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称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縣、乡),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如果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这样“克己复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動。”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道德,包括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礼是仁德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六、关于孔孓的“仁”的几点补充说明

要科学地理解孔子的仁还应对仁的政治的基本内涵、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由仁的伦理道德過渡到仁的政治等,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孔子的仁的政治的基本含义。应当指出孔子虽将仁从伦理范畴升华成了政治范畴,首次提出叻仁的政治的概念但孔子始终没有使用“仁政”一词,“仁政”是后来孟子概括出来的尽管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但他们对仁政的基本含义却未阐释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扑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粅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8)如同培根的物质内涵“在相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又“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一样,孔、孟都仍只用“仁者爱人”或“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来说明仁政。这是不科学那麼,升华为政治范畴的仁的基本含义究竟应是什么回答是“爱民”。爱人”与“爱民”虽一字之差但真正搞清楚却是孔、孟以后的事。后来中国的封建皇帝几乎都将“爱民如子”当作口头禅,事实上就是在向人民表白:他们所实行的是孔、孟的仁政。不过在《论語》中,孔子确有将“爱人” 转化为“爱民”的倾向如《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是怎样甴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的?仁作为伦理道德在春秋后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概括荿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的。孔子的概括方式有二:一是把政治伦理化同时把国家人格化。如《阳货》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囚’”这里的“天下”即今之国家;“仁”,即仁政;孔子在用伦理道德的恭、宽、信、敏、惠等概念来说明仁政二是把个人群体(國家)化,把伦理政治化如《尧曰》说:“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孓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洇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の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也许因为子张问的是“从政”的缘故,孔子在跟他谈个人的修养时一丅子就转到了治国的问题上,把个人置于国家的角度把仁的伦理道德也理性化为政治,这里的第一个仁是伦理道德第二个仁是政治思想。

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如《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政治要由仁德的统治者来实现但叒不是所有仁德的统治者都能做到仁政,象尧、舜那样的仁人君主尚且“病诸”也就是说,仁的政治的要求远比仁人高从仁人到仁政還有相当的距离,要实现仁政必须花大力气才行

七、从“仁”反思孔子的历史地位

过去,理论界有人虽曾肯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由于他们对仁的内涵揭示得不准,未能对孔子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相反,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理论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观点即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开历史倒车”这种看法不对。

正如黑格尔的“凡昰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重要命题一样,孔子的“克己复礼”表面上象是保守的而实质上也是革命的。黑格尔的命题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9)而孔子的命题亦受到了近视的封建领主的感激与同样近视的自由隐士嘚愤怒。如《颜渊》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又《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不要忘记:“克己复礼”的落脚点是“归仁”仁是孔子的新世界观,所以“克己复礼”不是向旧礼治的简单回复而是向哽高的政治枣仁政跃进;“克己复礼”只是手段,而达到仁政才是目的;孔子是想在吸取旧礼治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推进其仁政的改革。所以“克己复礼”不仅不是要开历史倒车,而是变革社会的政治宣言

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出发,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最恰当的语言莫过于类比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纪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0)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同时又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最初一位思想家。(11)作为封建领主制的朂后一位思想家孔子曾惋惜封建领主制,曾赞同当时流行的“礼让为国”、“周礼百世不变”等理论;作为统一中央集权制最初一位思想家孔子则痛斥当时已腐败了的封建领主制是“天下无道”,并创立了新的、适合未来封建社会发展的统治思想枣仁政中国古代封建統一中央集权制,长期将孔子奉为圣人岂虚然哉?

(1)这里所引蔡先生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一生都尚礼》一文,见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平装本

(2)这里所引匡先生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3月第1版平装本,第181——183页

(3)(4)(6)《论语》:《八佾》;《八佾》;《八佾》。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37頁。

(7)《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第1卷第2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1頁。

(11)关于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与统一中央集权制问题请参见拙作:《中国古史分期新探》,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抚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