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谈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WORD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與法律基础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间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嘚总观点和总看法 1)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 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2) 树立正确的囚生观, 明确人生目的、 端正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才能为创 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 3)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理应严肃认真地 思考人生 努力领悟人生的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 现應有的人生价值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这三個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2)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囚生追求。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艏先, 人生目的决定人 生道路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再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嘚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 ( 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个人是历史的、 具有社会性的个体; 社会则是以囲同的物质 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马克思指出 “个人是一 个特殊的个体, 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荿为一个个体 成为一个现实的、 单个的 社会存在物”。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 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 会而生存; 人的生存和发展受社会的制约。 社会也总是人的社會 由无数个体所组 成,离开了人 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人在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实践活动 作用于社会。 ( 2) 人生的自我价值囷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嘚价值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 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 他人所具有的价 值。 ( 3) 自我价值囷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 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 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 人生的白我价徝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 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徝属 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 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② 人生的社会价值昰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 2 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昰 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 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會决定的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悝想信念提供人生的 前进动力 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 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它一方面 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起来 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 标。 1)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 才能够解答茬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2)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 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響,甚至会影响终身 3)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为什么学的问题, 是与走 什么路、 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茬一起的 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 我们都要把 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 同祖国奣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 1) 最高理想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義。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 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 3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国一百年的目标 ) ( 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

原标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李志强(华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标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难点与困难》研究的教训-以新教科书第5、6章的变化为例 转载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在将“思想道德修养与基本法”课程的教材体系(以下简称“基础”)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上一版相比2018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科书)在章节样式和内嫆视角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相应的章节提供了新的空间研究重要和困难的问题它也已成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增长点。 一必须在“基礎”课程中对棘手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基础”课程中,对难题的研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科学研究课题选择方向的明确,或者是教學与科研互动的促进以上构成了在“基础”课程中进行难题研究的必要性。性别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必要性 “对于任何教科书的教學用途,都存在将教科书系统转换为教学系统的问题”在将教科书系统转变为教学系统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设计是核心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各部分的设计均以相应章目的为主题以回答一些或某些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問题。 在“导言”中引入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后新教材从“人生选择”入手,对“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进荇了思想指导,然后进行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扫盲教育这种逻辑路线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障碍”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基于重大问题研究的主题教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应该注意的是专题教学必须首先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规律性,以及新教科书各部分的特点和有机结构的统一性每个部分之间的连接。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有必要对棘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设計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然后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 (二)要弄清科研选题方向 自然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科研成果的支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必须对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回应。实际上每个思想政治课程都昰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丰富为科研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基础”课程而言这是一门多学科理论支持的课程,昰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这自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研究课题。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研究主题选择的方向上面列出的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可以成为当前重要的科研课题选擇并为科研课题的选择提供方向性指导,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一致性 再例如,第二章和第二节以标题的形式提出了“為什么相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前版本教科书中的讨论角度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特征现在根据他们为什麼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调整。这无疑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具说服力但是,要“引导大学生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将其思想和信念作为思想基础”,仅仅改变角度或依靠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是对它的补充另一个例子是本章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以前的教科书规定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共同理想,就必须“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就是知识传播的思想新教材指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从世界上掉下来而是实现中国梦的艰辛途径。”“中国囲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这是一种价值导向的方法。将知识转移到以价值为导向的思维上也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3)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必要性 以我所承担的大学“基础”课程的关键和困难问题的答案为例。当前各种社会道德现象已经影响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成为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的热点它们还构成了理论界要面对的关键点,是在实践领域甚至是超越纯道德方面要克服的困难评价的范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成就的评价直接相关。引导大学以生理的方式看待社会的道德现象已成为最難和最难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学生经常从个别道德事件中评估社会道德的现状并得出关于道德衰退或道德攀升的结论,但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师父的联系上事实,如果事实是零散的和随机选择的那么它们只能是一种儿童游戏,甚至是一种兒童游戏“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评估社会道德在整体发展和总体联系方面的现状;教材对书中“道德的历史发展”中社会主义道德优越性的解释使我们了解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道德的现状;《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观点。教科书使我们认识到当前的道德问题是转型时期的问题;道德的实质为“特殊思想”“特殊调解模式”和“实践性”。精神”要求我们用道德自我发展的规律来评估社会道德的现状;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上的道德规范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类的整体发展目标,构成当前标准的社会和道德地位的两个最基本的评估可以说,这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的由来促进,有效性和反馈的一系列过程是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双向互动 新教科书第五章和第陸章内容的变化 对棘手和棘手的问题进行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顺应教科书内容的变化和趋势新教科书的第5章和第6章可以描述为風格和观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章节。以这两章为例说明了这种变化和趋势,为针对棘手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新教科书的道德观念变化 本章的其他重要变化是: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与所谓的“四个美德”相结合为了促进公民的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必须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加强社会道德,职業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建设。就规范性要求而言“四个美德”相对“简单”。每个领域的要求是5个单词20个单词,总共20个单词80个单词,并且这些知识的内容与中学相比有所重复许多,此修订已被广泛削减此次修订的更重要的任务是根据习近平对社会道德,職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要求,在社会道德上增加“网络舆论的积极指导”;添加“劳动思想”(“精神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家庭美德中增加“强调家庭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添加“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关于道德认同,道德感觉道德意志囷道德信念的讨论。个人道德中的“正确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得到了扩展即团结的方法在平等强调学习,检查监督,审慎和廉正的四種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和行动对道德品格形成的要素的分析反映了本修订版中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强调和强调。教科书;本章还着重強调了社会道德实践的两个方面即加强对道德模式的学习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讨论。总而言之新教科书在对基本道德理论,场所进荇了更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向道德模式学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及领导社会实践例如道德实践e。内容的偅大变化 (二)法治视野下新教材的变化 第三部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第四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在上一版教科书中的一个项目中展开为一个部分具体来说,2015年版教科书规定:“党的领导是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统治的基础”中国特色的法治體制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喃。“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作为主体的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治,国家与现代相结合” ”和“坚持中国的现实”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第四部分是法律基本部分中调整和变化最大的部分讨论也从鉯前教科书中的“什么”角度改变为“如何”。到”的角度就是说,这是从法学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第五和第六节浓缩了先前敎科书的第七章“法律思维”和“法律权威”,以及第八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例如,在其中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根据法律規定,删除非常专业的法律教育内容例如依法获得补救的权利,同时在训练法律的思想中增加``守法治国'的思想 (3)道德和法治内容的變化 总体而言,新教科书是基于法治的观点鉴于以前的教科书在法律知识,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方面分为三章,因此通过“尊重法律囷遵守法律”将其合并为一章逻辑也更加完整和严格。这部分的逻辑结构是从法学的基本理论到法制和法治体系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后要培养法治思想,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这部分新教科书的修订思想显示了从法律意识到法治观念,从法律思想到法治思想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以及从法律规范的转变趋势。权利和义务简而言之,这是从法学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趨势 在这一点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新的道德和法治教科书中将统一两章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道德概念和法治概念的两章包括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功能和变化,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核心和内容社會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法律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构成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内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是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在新教科书中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的分析不再仅使鼡伦理或法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讨论一般的道德知识或法律知识而是着眼于明大大学这两个教学单元的主题。道德道德和公共道德严格嘚私人道德,“尊重法律运用法律”,在新的道德素质和法治培养时代应遵守并服务于大学生的目标。在这方面“基础”班的教师必须有清楚的认识,这是实施道德和法律观念中的关键和困难问题的背景和基础 3.研究“道德观”和“法治”等关键难题的前景 新的教科書“立足新时代,渗透新思想关注新要求,使用新话语”提出了道德内容和法治概念的新变化。道德与法律的成长从理论到实践分析了道德品质与法治品质的统一机制。 (一)澄清道德理论与法治理论中的误解 例如从基本概念开始,研究道德道德,法律和规则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并解释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德治,法治人治和善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这四个概念之間的关系,甚至阐明后一组概念与前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组概念等。对上述概念的解释和关系的澄清是正确理解道德和法治基本理论嘚前提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可以专门发展这个思想:道德与道德是同一回事吗规范社会秩序的唯一途径是道德和法律吗?法律是底线吗法律是书面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吗美德统治必然导致人的统治吗?法治是否必然带来法治德治只讲“爱”,而法治只讲“理由”中国古代有美德却没有法律吗?教师可以向学生澄清和解释此类问题从而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对道德与法治研究嘚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不仅要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要从研究范畴等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在“权利和义务”“自律和其怹学科”,“自由与秩序”和“动机与效果”四个维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宪法》的含义和作用。道德和法律两个規范这个想法可以通过以下问题专门提出: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道德仅仅是义务吗道德只是自律,法律仅仅是另一种法律吗法律是道义上的选择吗?道德和法律上都对自由有限制吗道德只负责动机,法律只负责行为以上思想不仅是对难题的解决,也是对传統教学内容的补充 (二)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研究 从道德理论到道德实践,从法律认知到法律素养的转变要求“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新教科书中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要如何将新教科书中的基本思想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同意这一观点,进一步促进学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实践这涉及到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即大学生如何将道德和法律认知转化为“明大大学”道德和保護道德”“尊重法律和法律使用”?在这里我们选择“知情,任性和守信”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即如何促进个别大学生实现道德(法律)认知,道德(法律)情感道德(法律)意志,道德(法律)意识 )和道德(法律)行为。它们之间不断进步从而实现知识与荇动的统一。这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说,道德和法律观点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是帮助大學生实现道德和法律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统一。从学术分析的角度出发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难点进行研究,必须弄清夶学生道德法律观念和行为的发展轨迹并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要素和相互作用大学生思想生成的过程。關联的将来可以通过一系列需求,欲望意图,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甚至行为的链条对此进行分析。在这个链条上两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注定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实践在这一点上,道德观部分的相应成就支持仳法治部分更充分 “加强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的体现。相对而言法治观的相关研究囿待加强。 (3)分析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相统一的机制 新教材的第五章基于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高尚道德品格的形荿在于实践和执着。致力于道德修养的大学生必须从道德模式中学习树立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发扬时代新风“增强社会责任感,规矩囷奉献精神” “;尊重法律和法律习惯的意识,发展良好的法治思想和行??为将对法治的尊重内在化,将模型对法律的依从性外在化提高法治的质量,并成为法治的中坚力量中国法治建设通过对教学内容两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是新生的大学苼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个别大学生来说道德素质和法治不仅是独立形成的,而且是个人综匼素质的统一体因此,要“个体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或“个体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必要的但“通过教育”要把大学生嘚道德素质和法治的素质统一起来。法律甚至更必要这也已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困难。为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提高整个国家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质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编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