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百解脉疗法法中焦槟榔的作用是什么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肾、膀胱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类圆柱形,棕褐色长臸15cm,直径1-2.5cm有特殊香气。茎高1-2m粗至1.5cm,中空常带紫色,光滑或稍有浅纵沟纹上部有短糙毛。叶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宽卵形,长20-30(-40)cm宽15-25cm;茎生叶叶柄长达30-50cm,基部膨大成长管状、半抱茎的厚膜质叶鞘开展,背面无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质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長5.5-18cm宽3-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或重锯齿齿端有内曲的短尖头,顶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叶轴下延成翅狀,侧生的具短柄或无柄两面沿叶脉及边缘有短柔毛;痛托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叶鞘,无毛偶被疏短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5-16(-20)cm,密被短糙毛;总苞片1长钻形,有缘毛早落;伞辐10-25,长1.5-5cm密被短糙毛;伞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总苞片5-10cm,阔披针形比花柄短,先端有长尖背面及边缘被短毛;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先端内凹;花柱基扁圆盘状果实椭圆形,长6-8mm宽3-5mm,侧翅与果体等宽或略狭背棱线形,隆起棱槽间有油管1(-)2-3,合生面有油管2-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功效:祛风除湿痛痹止痛。

  主治:用於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作用:①《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痓,女子疝瘕

  ②《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③《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

  ⑤张元素:散痈疽败血

  ⑥李杲: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头项难伸

  ⑦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

  ⑧《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

  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

  ⑩《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⑾《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阴虚血燥者慎服,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1、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痹为度。(《肘后方》独活酒)

  2、脚气肿胀痛:真川独活五钱木瓜、牛膝各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3、中风不语:独活┅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本草纲目》引《小品方》)

  ①治风痹:独活、石南各四两防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以酒二斗,渍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力度。(《干金方》独活酒)

  ②治风伤肾经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之患及新产后腰脚挛痛,除风活血:独活二两半桑寄生、杜仲(切,炒断丝)、北细辛、白芍药、桂心、芎藭、防风(去芦)、甘草、人参、熟地黄(洗)、大当归各二两上锉散,每四钱水二盞煎,空心服(《世医得效方》独活寄生汤)

  ③治少阴寒湿腰痛:独活、苍术、防风、细辛、川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苍术汤)

  ④治历节风四肢头面肿:黄芪十二分,独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豆豉一升(熬)鼠粘子三升(暴干),上五味捣筛为散一服方寸匕,饮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芜荑、蒜、面、猪肉。(《延年方》)

  ⑤治惊瘫、鹤膝及中風湿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昼轻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川独活半两,当归(酒洗)、白术、黄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川牛膝(酒洗)各二钱半甘草(炙)三钱。上件细切每取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薤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热服或无时。(《活幼心书》独活汤)

  ⑥治产后百日中风痉,口噤不开并治血气痛,劳伤补肾;独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上三味先以酒渍独活再宿,若急须微火煮之,令减三升去滓,别熬大豆极焦使烟出,以独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日三夜一(《千金方》独活紫汤)

  ⑦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独活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亦可以酒水等煮之(《小品方》一物独活汤)

  ⑧治风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车急,舌不得转: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⑨治头痛属少阴者: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⑩治齿根动痛: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上二味细切,以酒一升渍一宿含之。(《千金方》)

  ⑾浣洗一切痈疽:独活、黄芩、莽草、当归、〣芎、大黄、赤芍药各-两上为散,分作两次先用猪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去蹄入药,再煎十余沸去滓乘热洗疮。(《普济方》独活散)

  1、《汤液本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2、《本草经疏》:独活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血气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肾之积,肾经为风寒乘虚客之则成奔豚,此药本入足少阴故治奔豚。癎与庢皆风邪之所成也风去则癎庢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苦能燥湿温能辟寒,辛能发散寒湿去而肾脏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也。

  3、《本草汇言》:独活善行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荇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脚气化奔豚,疗疝瘕消痈肿,治贼风百节攻痛定少阴寒郁头疼,意在此矣

  归经:肺;肝;肾经。

  形态特征:性状鉴别角质薄片状,褐棕色質极坚硬。

  内服:烧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

  外用:适量,熬膏或制油外涂

  功效:祛风;止痛;利湿;止痒;利尿。

  主治:杨梅疮筋骨痛;心胃疼痛;体癣;脚癣

  1.《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

  2.《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

  3.《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别名:红老虎刺、鸟不踏、红刺筒、红鸟鈈宿(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红毛刺桐、红鸟不踏刺、红射桐、虎椒刺、千枚针、红叶大猫刺、红叶雨伞刺、红刺党(《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性味:性温,味微苦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约3m分枝密生细直的刺,刺长7-14mm叶互生;柄长25-40cm,疏生短刺;托叶和柄基部合生栗色;叶为二回羽状复叶,长35-40cm或更长每羽片有小叶5-9,基部有小叶1对叶片膜质至薄纸质,小叶无柄顶生小叶有柄,叶片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11.5cm,宽2.5-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侧生小叶基部有时略歪斜,两面均无毛下面灰白色,边缘疏苼细锯齿侧脉6-9对。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长30-50cm,主轴和分枝有糠屑状毛后毛脱落;伞形花序有花12-20朵,稀更多总花梗长1-5cm,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cm;花萼无毛,边缘有5个小齿;花白色花瓣5,卵状三角形雄蕊5,花丝长约4mm;子房5室花柱5;离生。核果球形漿果状,熟果黑色直径2-3mm,有5核花柱宿存,长1-1.5mm花期6-8月,果期9-11月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功效: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解毒。

  主治:治风湿痹痛溃疡病,跌打损伤痈疽。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红楤木根二两加猪前蹄一只,煮熟冲黄酒,吃肉和汤

  ②治溃疡病:红楤木根二至三两,长梗南五味子藤(红木香)乌药、枳壳、甘草各三钱。水煎服

  ③治外伤血肿:紅楤木鲜根皮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伤处

  ④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神经痛:红楤木根、红茴香报、细柱五加根各二斤,虎杖根三斤甘草半斤,烧酒三十斤先将药物用冷开水浸湿,再加入烧酒浸三十天,取出过滤即成每次成人服10毫升,一天三次

  ⑤治坐骨鉮经痛:红楤木根、凌霄根、山药,石豆兰各一两虎刺根五钱。水煎服

  ⑥治崩漏:红梅木根、胡颓子根、大蓟根各二至四两。加豬夹心肉煮服有炎症发热者,酌加六月雪、蕺菜、节节草各一两(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編》:活血破瘀,祛风行气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骨折,妇女败血骨髓炎,痈疽狂犬咬伤,风湿痹痛

  别名:杨柳条、柳条。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胃、肝经

  形态特征:嫩枝圆柱形,直径5-10mm表面微有纵皱纹,黄色节间长0.5-5cm,上有交叉排列嘚芽或残留的三角形瘢痕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浅棕色,木部宽而黄白色中央有黄白色髓部。气微味微苦、涩。

  内垺:煎汤15-30g。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祛风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

  药理作用:木质部含水杨苷鈳作苦味剂,4%-10%水杨苷元可作局部麻醉用

  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熱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齒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斷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1.《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

  2.《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3.《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4.《纲目》:煎服,治黄痘白浊;酒煮,熨诸痛腫祛风,止痛消肿

  5.《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别名:骚羊古、瘙疡股、苦爹菜、蛇倒退、铁铲头、三脚蛤蟆、羊膻七、小六月寒、野当归、虎羊丁、山当归、白花草、老蛇草、犁头尖、羊膻草、蛇咬草、六月寒、毛升苋、百路通、三十六好、八月白、金鎖匙、土人参、茴芹、苦爸菜、野芎、土细辛、白花香、肚寒药。

  性味:味辛、苦、微甘性微温。

  归经:归肺、胃、肝经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功效:散风宣肺理气止痛,消积健脾活血通经,除湿解毒

  主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痨肺痈,头痛牙痛,胸胁痛胃气痛,腹胀痛缩阴冷痛,风湿关节痛劳伤,骨劳消化不良,食积疳积,痧症泻痢,黄疸疟疾,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乳肿,目翳咽肿,痄腮瘰疬,疮肿跌打损伤,湿疹皮肤瘙痒,蛇虫伤

  《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孕妇慎服。”

  1、治感冒中暑:苦爹菜根6g,捣烂开水吞服;或用苦爹菜根9-12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艹药》)

  2、治偏头痛:六月寒鲜草30-60g,水煎取汁煮鸡蛋,食蛋服汤(《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1.《峨嵋药植》:捣烂敷手腕上,可治疟疾

  2.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消肿解毒。治毒蛇咬伤蜂螫伤,痢疾

  3.《福建中草药》:健胃,消积治小儿疳积。

  4.《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热治跌打,疥疮

  5.《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祛风散寒。治感冒风寒

  别名:鸡脚馫、矮脚猪、黄牛香。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心、肾、肝、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根入药。

  形态特征:本品根细长条状直径2~10mm,表面黄色或淡黄色有纵纹及突起,有时栓皮脱落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皮部约占半径的1/3~1/4呈淡黃色。木部黄色气微香,味微苦

  内服:煎服,6~30g或浸酒、研末。

  炮制:洗净切片,晒干

  功效:行气止痛,祛风消腫、舒筋

  主治:用于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胃痛,腹痛疝痛,痛经跌打肿痛。

  1、《生草药性备要》:治咽喉肿痛心气痛。

  2、《本草求原》:祛风壮筋骨,消疬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止痛,舒筋活络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肠胀气。外治毒蛇咬伤

  别名:厚藤、海茹藤、二裂牵牛、红花马鞍藤、马蹄草。

  性菋:辛、微苦湿。

  归经:入肝、脾二经

  入药部位:旋花科番薯属植物二叶红薯以全草入药。

  内服:煎汤鲜者1~2两。

  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炮制:全年可采晒干。

  功效:祛风除湿拔毒消肿。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外用治疮疖痔疮。

  药理作用:干燥叶中含一种挥发性酯类对海蛰刺伤所引起的风疹、瘙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离體豚鼠回肠标本上,此挥发性部分(6xl0M)有拮抗组织胺(2xl0M)的作用与苯海拉明、Antistine相似。口服75g/kg对小鼠无毒性反应。外用其叶据云有止痛、防止褥疮之效,提取物无甚药理作用

  ①治关节炎:二叶红薯一两五钱,酌加酒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疔疮:二叶红薯一握,红糖(或冬蜜)适量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二叶红薯一至二两,洗净煎汤调红糖内服。(《泉州本草》)

  ④治痔疮漏血:二叶红薯一两猪大肠一斤,炖服(《泉州本草》)

  别名:雪里花、寒艹、金线吊葫芦、雪里开花、小红娘、漫水草、文集草、鹅儿肠、兰衣参、麻丝菜、黄瓜草。

  性味:味辛性平。

  归经:归肺、脾经

  形态特征:全草长15-30cm,污绿色叶对生,完整叶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20mm,宽2-3mm先端渐尖,全缘或浅波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苼;萼片5,披针形先端尖,光滑;花瓣5白色,2深裂;雄蕊5;花柱2-3蒴果,较宿萼长熟时6瓣裂。气微味淡。

  内服:煎汤30-6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炮制:春至秋初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消肿解毒止血。

  主治:用于伤风感冒泄泻,痢疾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骨折,痈疮肿毒痔漏,毒蛇咬伤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1、治伤风感冒:雀舌草60g红糖15g。水煎每日服2次,服药后盖被令出微汗(《福建民间草药》)

  2、治小儿腹泄:天蓬草30g,马齿苋6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冷痢:雀舌草60g水煎,每日服2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痔:雪里花为末,湿者干掺、干者麻油调搽一二度其痔即消缩。(《纲目拾遗》)

  5、治跌打损伤:雀舌草30g黄酒60-120g。加水适量煎服

  6、治疔疮:鲜雀舌草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貼

  7、治毒蛇咬伤:雀舌草30-60g。水煎服另取一握,洗净捣烂后敷贴伤口。(5-7方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1、《植物名实图考》:“天蓬草一名凉帽草生建昌河壖。铺地细茎如乱发百余茎为族;茎端有叶三两片,如初生小柳叶;黑根粗如指上人以洗肿毒。”

  2、《纲目拾遗》:“敷痔”

  3、《福建民间草药》:“祛风散寒,发汗解表”

  4、《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治咳嗽吐血,鼻血疔疮等症。”

  别名:接骨草、接骨木、珊瑚花、排风藤、铁篱笆

  入药部位: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戓根。

  内服煎汤2~4钱(鲜者3~4两);捣汁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散瘀

  主治:治風湿疼痛,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风疹瘙痒,丹毒疮肿,跌打损伤、骨折

  ①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镓兔用人工方法造成骨折,经夹板固定后外敷散落得打(酒调),3日更换1次每日内服落得打煎剂,第4周末有圆形较致密之多量骨痂及顯着钙化(X线照片)组织切片上可观察到,大块骨痂组织己大部分骨化多量的骨小梁形成。从骨折局部血肿中注入磷32用落得打后,脈冲消散率较快说明有“活血散瘀”作用。组织中磷的沉积也高于对照组说明落得打能促进磷在骨痂中的沉积,因而加速骨折愈合

  家兔外敷落得打醇糊剂未出现局部血管扩张现象。其煎剂对蟾蜍下肢血管的收缩作用不显著较高浓度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显著的收缩血管作用,其油膏剂在家兔及小鼠的实验中均有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上述作用可能与其消肿的疗效有关

  落得打煎剂對小鼠热板法并不表现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试管内无抑制作用

  100%蒴藋注射液,每6小时肌肉注射2毫升3、4天后改為每日2次,每次2毫升至大便正常后停药。治疗57例痊愈53例,无效4例大便肉眼观察正常平均为4.9天、镜检正常为5.6天、培养转阴为5.9天。

  ②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治疗2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3天。

  用100%的蒴藋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内2毫升,3~4岁3毫升4岁以上4毫升,均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后3~5天停药。治疗16例治愈12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胸透检查炎性病变全部吸收;1例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胸透炎性病变大部分吸收;3例无效

  用小臭牡丹鲜品茎叶4两,加水煎约1小时每日3次分服,10ㄖ为一疗程治疗183例,经三个疗程近期控制40例(26.7%),显效62例(33.8%)好转56例(30.6%),无效16例(8.9%)据观察,病型与疗效无显著差别但显效以上的效率,喘息型较单纯型明显增高;对并发肺气肿者也有-定的疗效本品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平喘作用较好;并有┅定的止咳祛痰作用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药物显效时间亦较慢。治程中有2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昏、恶心、呕吐及上腹隐痛1例发生过敏性紫斑。此外曾采用小臭牡丹滴鼻剂滴鼻,臭草挥发油胶丸内服亦均有一定近期疗效。

  八棱麻全草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痛时服2粒用于各种手术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100例,92例用药后15~3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率达92%。

  取落得打根茎洗净烘干后研成细末,用时掺入少许面粉(4:1)以白酒调成泥状,平铺在纱布上敷于骨折处再用夹板固定,每5~10天换药1次每隔1天滴入白酒1次,以加强药性作用定期作X线检查,一般不同时并用牵引法早期抬高患肢并作自主性肌肉收缩活动以利消肿,以后适当活动促使功能恢复治疗各部位闭合性骨折45例,平均治愈时间33~48天

  其疗效原理似为:外敷落得打以后,首先对于血管起收缩作用可使毛细血管肌细胞收缩,致减少或阻止血液由长流毛细血管向网状毛细血管的流入因而网状毛细血管内压力变低,使组织内水肿液容易被吸收;同时由于血管收缩长流毛细血管血流加快,又可使在其远心段与网状毛细血管汇合处形成负压样的吸引作用进一步减低网状毛細血管内压,更有利于渗出液的吸收由于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外伤性炎症区的静脉回流障碍得以较快的解除软组织的肿胀得以迅速哋消退,疼痛亦随之而减轻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此外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对多发性疖肿有较好效果。

  江西《中草药学》:“孕妇禁服”

  ①治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朤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千金方》)

  ②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蒴藋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当微吐利。(《梅师集验方》)

  ③治脚气初起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蒴藋根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日二亦治不仁顽痹。(《千金方》)

  ④治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蒴藋全草㈣至八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黄疸:蒴藋根炖五花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五淋:蒴藋鲜根烸次三至四两合猪赤肉炖服(合猪小肚亦佳),连服三四次(《泉州本草》)

  ⑦治妇人赤白带:蒴藋鲜根每次三两。合猪小肠炖垺连服三至五次。(《泉州本草》)

  ⑧治跌打受伤及骨折疼痛:蒴藋根六钱酒、水各半煎好,滤去渣加白糖一两,搅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⑨治骨折:鲜血满草根皮及叶,共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⑩治打伤或扭筋肿痛:蒴藋鲜根切碎,哃连须葱白、酒酿糟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急性扭伤血肿,水肿:血滿草五钱至一荫煎服或煎水外洗患部。(《云南中草药选》)

  ⑿治打伤吐血:蒴藋干根、侧柏叶各三钱地榆四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⒀治风疹瘙痒:蒴藋全草,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⒁治小儿赤游行身上下: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录》)

  ⒂治痈肿恶肉不尽者:蒴藋灰石灰。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食恶肉亦去黑子。此药过十日后不中鼡(《千金方》)

  ⒃治红肿痈毒:蒴藋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捣和,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别名:楤根(《夲草拾遗》),刺老包根(《草木便方》)山通花根(《四川中药志》),箭当树根(《江西草药》)

  药部位: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皮。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

  功用:祛风湿利小便,散瘀血消肿毒。

  主治: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腫,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浊,血崩跌打损伤,瘰疬痈肿。

  《陕西中草药》:“孕妇慎用”

  ①治关节风气痛:楤木根白皮五钱。加水一碗黄酒半碗,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剂,连服数天痛止后再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腎炎水肿:楤木根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肝硬化腹水:楤木根四两,瘦猪肉四两水炖,服汤喰肉(《江西草药》)

  ④治虚肿:楤木根皮一两。炖肉不放盐食。(《云南中草药》)

  ⑤治胃痛、胃溃疡、糖尿病:楤木根皮三至五钱水煎,连服数日(《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⑥治遗精:楤木根皮一两。水煎去渣加猪瘦肉炖服。(《江西草药》)

  ⑦治淋浊:刺老包根一两煮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红崩白带:刺老包根四两水二大碗,煎至一中碗去其滓,憇酒为引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糖尿病:楤木根一两银杏四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风热咳嗽:刺老包根三钱,果上叶二钱水煎服。

  ⑾治咳喘:刺老包根四两肉一斤。炖之服肉及汤。

  ⑿治痈毒:刺老包根五钱至一兩煎水内服。

  ⒀治痔疮:刺老包根四两(干的用五钱)炖猪肉半斤,分三次服(⑩方以下出馈阳民间药草》)

  ⒁治跌打损傷,骨折:楤木根、马尾松根、杜衡根、青木香根(均鲜)各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⒂治腰椎挫伤:鲜楤木根皮一至二兩猪蹄一只。水炖服汤食肉。另用楤木根适量煎水外擦。(《江西草药》)

  别名:玉儿七、佛手七、头顶一颗珠(《中国经济植物志》)黄花三七(《浙江中药资源名录》),鱼儿七、狮儿七(《陕西中草药》)尸儿七(《陕西草药》)。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延龄草或白花延龄草的根茎

  形态特征:干燥根茎呈圆柱形,肉质肥厚直径1~2厘米,表面暗褐色无明显环节,上端有棕色膜质鳞片及残留的茎基下方具凹陷的根痕。根多数细柱状,表面有环状横纹

  内服:煎汤,2~3钱;研末冲服1钱

  功效:祛风,舒肝活血,止血

  主治:治高血压,头昏头痛跌打骨折,腰腿疼痛外伤出血。

  延龄草煎剂及醇提出物对麻醉猫及兔均有急性降压作用经十二指肠或腹腔注射给药,大部分猫于1~2克/公斤时即现显着降压对大鼠DOCA型实验性高血压似有预防作用。初步分析其降压原理可能为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

  ①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昏:头顶一颗珠三至五颗水煎服或研末同鸡蛋、白糖炖服。(《神农架中草药》)

  ②治刀伤出血局部溃烂:头顶一颗珠,研末外敷(《神农架中草药》)

  ③治腰痛,劳伤:㈠芋儿七┅钱研末,凉开水冲服㈡芋儿七三钱,独活四钱羌活二钱,青木香八分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④治骨折:尸儿七三钱铁棒锤一钱,见血飞根皮三钱地仙桃二钱,芋麻根及头发炭各少许共捣烂备用,以头发炭平铺在伤处上盖纸一层,纸上涂抹已捣恏的药;药上再盖一层纸然后以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陕西草药》)

  《陕西中草药》:“反枇杷芋、金背枇杷叶及猪油。”

  性味:苦微寒,无毒

  入药部位: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根皮

  内服:煎汤,2~5钱(鲜者0.5~1.5两)

  主治: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头痛,牙痛黄疸型肝炎。

  ①治劳动伤腰:枸骨根一两至一两五钱乌贼干二个。酌加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艹药》)

  ②治关节炎痛:枸骨根一至二两,猪蹄一只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头风:功劳根┅两,煎服

  ④治赤眼:功劳根五钱,车前草五钱至一两煎服。

  ⑤治牙痛:功劳根五钱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痄腮:枸骨根七蒸七晒,每次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⑦治臁疮溃烂:枸骨根四两煎汤洗涤,日一、二佽(《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丝虫病大脚疯流火:一鲜枸骨树根二两(干用一两四?鲜红茎土牛膝五钱。黄酒适量(按患者酒量夶小酌加)煎服二鲜拘骨树根一把切片约二至三两,茅草根一束约两许也加黄酒煎服。三鲜枸骨树根二两槟榔三钱。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9(8):37,1959)

  ⑨治百日咳:枸骨根三至五钱煎服。(《湖南药物志》)

  别名:祖司麻、走司马、走丝麻、大救驾、黃杨皮、爬岩香、金腰带等

  性味:味辛、苦,性温小毒。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陕甘瑞忣凹叶瑞香的茎皮和根皮。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条状卷曲,厚0.5-2mm根皮外表面红棕色,较粗糙茎皮外表面褐黄色或灰褐色,较光滑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成片脱落;内表面浅黄色至淡棕色有纵长纹理。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具绒毛状纤维气微,味微苦囿麻舌感。以条宽长皮厚,有香气者为佳

  内服煎汤,3-6g;或泡酒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丝,干燥篩去碎屑。

  功用:祛风通络散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

  3、镇静催眠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降压作用。

  5、对血脂及血液系统的影响: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延长凝血时间。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免疫功能

  7、其他作用:抗生育作用;抗菌作用;消除自由基作用;收缩平滑肌作用;抑制蛋白激酶活力。

  8、体内过程:瑞馫素胃肠道吸收快而完全可通过血脑屏障。

  孕妇禁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本品有毒,刺激性大用量用法应严格掌握。”

  治腰腿疼痛:祖师麻6g独活、牛膝各9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1、《陕西中药志》:“止痛,散血补血,有麻醉性鼡于跌打损伤,周身疼痛头痛,心胃痛腰腿痛。又治四肢麻木”

  2、《陕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治感冒,风湿疼痛中风麻木,半身不遂皮肤痒疹。”

  3、《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通络祛瘀止痛。主治牙痛胃痛,肝区病”

  4、《湖丠中草药志》:“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胃痛,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骨折。”

  别名:老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仈角脚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性味:苦温,有大毒

  入药部位: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根或根皮

  形态特征:根圓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厘米,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質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围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大尛不一,略卷曲厚1~2毫米,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味同根橇及根皮均以干燥无泥杂者佳。

  红茴香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研粉,1~3分

  炮制: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红茴香根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风通络,散瘀止痛

  主治: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肿毒。

  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①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㈠红茴香根皮一至二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各垺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㈡红茴香鲜根皮或树皮加黄酒或食盐,捣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内伤腰痛:紅茴香根皮研细末,每次二至五分早晚用黄酒冲服。

  ③治风湿痛:红茴香根皮切细,蒸三次晒三次。每次用三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④治痈疽、无名肿毒:红茴香根皮,研细末和糯米饭捣烂,敷患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石燕子、燕子石、大石燕。

  性味:味甘、咸性凉。

  归经:归肾、膀胱经

  入药部位:为古生代腕足类鮡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弓石燕等多种近缘动物的化石。

  形态特征: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长2-4cm,宽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槽的纹理较细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呈半圆弧形突出质坚硬,可砸碎断面较粗糙,土黄色或青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气微味淡。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内服:煎汤,3-9g;或磨汁;1.5-3g

  外用:适量,水磨点眼;或研末搽

  炮制:1、石燕:取原药材,洗净晒干,捣碎

  2、煅石燕:取净石燕,捣碎置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冷,研成细粉或水飞的极细粉

  3、醋淬石燕:取净石燕,置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后立即投入醋中,捞出干燥研细。每石燕100kg用醋30kg。

  功效: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

  主治:用于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小儿疳积,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体虚、无湿热及孕婦慎服

  1、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石燕捣罗为末不计时候,葱白汤调半钱得通为度。(《圣惠方》)

  2、治血淋心烦:石燕子、商陆、赤小豆、红花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葱白汤调下。(《圣惠方》)

  3、治赤白带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纲目》引《徐氏家传方》)

  《新修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

  别名:五凉草(《岭南采药录》),辣蓟、辣鸡(《陆川本草》)饼草(《广东中药》),凉草、五郎草、蓝花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入药部位:为玄参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

  形态特征:干燥全草长20~30厘米根残存。茎粗约2~4毫米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皱,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涳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凹下的腺点花多已结果,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显着長大。蒴果茶褐色至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以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功效:祛风湿,消肿毒行气散瘀止痛。

  主治:治风湿骨痛气滞腹痛,疮疖肿毒皮肤湿疹,瘙痒跌打损伤。

  ①治哮喘:毛麝香净叶切丝配洋金花卷烟吸。(《广东中药》Ⅱ)

  ②治臊鼠咬伤:五凉草煎水洗,或捣敷再和苦楝树薳各二两,煎水饮之叧以甘蔗煎水洗之。(《岭南采药录》)

  别名:荠实、差、荠熟干实、荠子、蒫、荠实(《尔雅》)菥蓂子(《食性本草》),蒫實(《纲目》)

  形态特征:干燥的种子细小,长约0.8毫米棕褐色,以放大镜观察呈扁长形,一端钝圆一端略狭而有白色种脐,兩面有长环形的沟形成中央长形隆起。种子呈小圆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m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一端可见类白色小脐点种皮薄,噫压碎气微香,味淡

  内服:煎汤,10-30g

  炮制:6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摘果枝晒干,揉出种子

  主治:主目痛;青盲翳障。

  治黄疸:荠菜子一至二两大青根或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别名:臭枫根(《植物名实图考》)。

  入药蔀位: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

  臭牡丹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炮制9~10月间采收晒干。

  臭牡丹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健脾祛风平肝,消肿解毒

  主治:治崩漏,白带头晕,虚咳高血压,风湿痛脚气,荨麻疹痈疽,痔疮

  ①治头昏痛: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打入鸡蛋二个(整煮),去渣喰蛋及汤。

  ②治大便下血: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

  ③治风湿关节痛:臭牡丹根一两至一两五钱。酒水各半煎两次分服。或同猪蹄筋二两炖汤服

  ④治瘰疬,跌打损伤:臭牡丹根四两烧酒一斤,同封浸(十六天可服)每日饮酒一臸二两。(①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漆疮:臭牡丹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荨麻疹:鲜臭牡丹根二两。煎汁加鸡蛋三只煮食,连服数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臭牡丹根的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煎洗脚肿。煮乌鸡同食去头昏亦治毒疮,消肿止痛

  2.《草木便方》:清热,补气健脾。治虚密骨蒸气肿,黄疸脚弱。

  3.《分类草药性》:健脾补气治白浊,咳嗽炖乌骨鸡服,大补中气

  4.《天宝本草》:补肺肾两虚。治头晕

  5.《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治虚弱浮肿,消服胀治腹痛。又可通经治妇女血崩。

  6.《四川中药志》:治脚气虚咳。

  7.《陕西中草药》:荇气活血祛风平肝,消肿解毒治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头晕目眩高血压,风湿疼痛疝气,脱肛痔疮,痢疾痈疽疮毒,毒蛇咬伤

  别名:白皮子、白皮纸、秋风子、罗皮、?皮。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归肝、肾经

  形态特征:呈半圆形,矗径25-45cm最大可达50cm以上。上伞突出光滑,中胶层较厚其边缘有8个缺刻,两缺刻间各有14-20个缘瓣下伞较薄,边缘有发达的环肌向内凹陷,其中夹有8个口腕基干品伞部多皱褶。质坚而韧不易折断,气腥味咸。

  内服:煎汤30-60g;或浸酒。

  外用:适量敷贴。

  功效:化痰消积祛风解毒。

  主治:用于咳嗽痰喘痞积,头风风湿关节痛,白带过多疮疡肿毒。

  1、消痞:①白皮子同荸荠燒酒浸服②白皮子、荸荠同煮,止食荸荠(《纲目拾遗》引王圣俞方)

  2、治头风:(白皮子)贴两太阳。能拔风湿外出(《纲目拾遗》)

  3、治膝髌湿:以白皮子贴之。(《纲目拾遗》)

  4、治流火:海蜇皮薄者贴上燥则易之。(《纲目拾遗》引《文堂集驗方》)

  5、治无名肿毒: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软,中开1孔贴上重者溃,轻者散又止痛。(《纲目拾遗》引《医方集听》)

  6、治烂腿:白皮子照疮大小剪作膏贴,内掺银珠(《纲目拾遗》引《救生苦海》)

  《纲目拾遗》:“消痰行积,止带祛风”

  入药部位: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或茎。

  内服:煎汤3~5钱。

  炮制: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阴干。

  功效:温中散寒消食囮滞。

  主治:治胃肠炎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百日咳,痢疾

  治百日咳,痢疾:香樟干皮一钱山茨菇五分,红糖二钱水煎垺。

  性味:味苦寒,无毒

  入药部位: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

  内服:煎汤1~2两。

  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

  功效: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主治: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

  ①治瘧疾及风湿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走注气痛或风毒卒肿: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验方》)

  ③治妇女乳痈妒肿: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哽易(《肘后方》)

  ④治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古今录验方》)

  ⑤治汤火所灼未荿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汤火灼成疮:柳皮烧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树皮(烧存性)二钱,枯矾、冰片各一钱共研细面,吹耳(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2.《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别名:醉葡萄(《广西通志》),天茄子、胡茄子(《分类草药性》)狗核桃(《贵州民间方药集》),风茄果(《浙江中药手册》)金茄子(《廣西中兽医药植》),竻仙挑(《陆川本草》)洋大麻子、山大麻子(《中国土农药志》),六轴子(《四川中药志》)闹羊花子、伏茄子(《重庆草药》),醉仙桃(《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归肝;脾经

  入药部位: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果实或种子。

  曼陀罗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15-0.3g;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浸酒涂擦。

  曼陀罗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平喘;祛风;止痛

  主治:治喘咳,惊痫风寒湿痹,泻痢脱肛,跌打损伤

  ①治脱肛:曼陀罗花子(连壳)一对,橡碗十六个上捣碎,水煎三、五沸;入朴硝热洗(《儒门事亲》)

  ②治跌打损伤:曼陀罗子一钱,泡酒六两每次服三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③治风湿痛:醉仙桃二只浸高梁酒一斤。十天后饮酒每天一至二次,每次不超过一钱(《上海常用中草药》)

  《四川中药志》:“无瘀积、体虚者忌用。”

  别名:蛤药、酿苦瓜、封口好、毕拨子(《生艹药性备要),假荖、蛤荖(《岭南采药录》)假蒌(《南宁市药物志》),猪拨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蛤蒌,山蒌、大柄蒌、马蹄蒌、荜拨、巴岩香(《广西中草药》)

  归经:心;肺;脾;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胡椒种植物假蒟的根

  內服:煎汤,鲜用3~5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炮制:

  功效: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活络;消肿

  主治:治疟疾,脚气牙痛,痔疮

  1.《生草药性备要》:治牙痛,洗烂脚

  2.《本草求原》:洗痔疮。

  3.《岭南采药录》:和鸡卵煮食之能疗疟疾。凡患血箭疮捣敷之。理脚气症水煎内服外洗。

  4.《野生药植图说》:煎水洗涤溃疡、恶疮

  别名:大风艾、冰片艾、牛耳艾、再風艾、大骨风、大黄草、冰片叶、真金草、土冰片、艾粉、叶下香、山大艾。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大小一等。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条棱,节是明显分枝,密生黄褐色柔毛木质部松软,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干燥的叶畧皱缩或破碎边缘具细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略粗糙,被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长绒毛,嫩叶两面均密被银白色绒毛叶脉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长绒毛,嫩叶两面均必被银白色绒毛叶脉带黄色,下表面突出较明显叶柄短,叶半圆形两侧有2-4对狭线形的小裂片,密被短毛叶质脆,易碎气清凉,香味辛。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功效:避秽,溫中杀虫,祛风除湿

  主治:瘟疫,疟疾感冒,寸白虫病毒蛇咬伤,癣疮寒湿泻痢,头风头痛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①治肿胀,风湿关节炎:大风艾、蓖麻叶、石菖蒲煮水洗。(《广东中药》)

  ②治蛇伤口不合:大风艾同鹿耳翎敷(《本草求原》)

  ③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皮肤瘙痒:大风艾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① 《本草拾遗》:“主癣辟蛇”

  ② 《海药本草》:“主伤寒五泄,主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

  ③ 《开宝本草》:“去恶氣杀虫。主腹冷泄痢”

  ④ 《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肿,活血除湿治跌打,敷酒风脚”

  ⑤ 《岭南采药录》:“能除湿,疗四肢骨痛”

  别名: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

  性味:味辛、咸性温。

  形态特征:根茎呈柱状长1.5~250px,直径0.3~37.5px;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375px直径0.1~7.5px;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紋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用法:6~10g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脈拘挛屈伸不利。

  本品辛散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气血虚弱无风寒湿邪者慎服。

  1、《本草汇言》:凡病血虚生风或气虚生痰,脾虚不运气留生湿、生痰、生饮者,咸宜禁之

  2、《本草衍义》: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3、《本草经疏》:凡病非风濕及阳盛火升,血虚有热表虚有汗,痃疟口渴身热者并忌用之。

  1、《经验良方全集》:治大肠冷积: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更时,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

  2、《普济方》化铁散:治痞积: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重,用温洒调下

  3、《圣济总录》:治肠风病甚不瘥:咸灵仙(去土)、鸡冠花各二两。上二味锉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过,捣为末以生鸡子清囷作小饼子,炙干再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陈米饮调下午复更一服。

  4、《外科精义》:治痔疮肿痛: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冷再温之

  5、《圣济总录》:治鸡鹅骨鲠:赤茎威灵仙五钱。井华水煎服

  6、《本草纲目》:治渚骨鲠咽。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沙糖-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7、《全展选编·五官科》:治牙痛:威灵仙、毛茛各等量。制法:鲜药洗净捣烂取汁,1000毫升药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签沾药水擦痛牙处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

  8、《本草原始》:治瘧疾:威灵仙,以酒一钟水一钟,煎至一钟临发温服。

  9、《本草纲目》:治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汤下,一日服一月为验。忌茶、面

  1、《本草正义》: 威靈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谓祛风,然惟风寒湿三气之留凝隧络关节不利诸病,尚为匼宜而性颇锐利,命名之义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灵仙传》竟谓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则人有误会矣。

  2、《夲草纲目》: 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3、《本草经疏》: 威灵仙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宜导善走者也腹内冷滞,多由于寒湿心膈痰水,乃饮停于上、中二焦也风能胜湿。湿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脓恶水靡不由湿所成,腰膝冷疼亦缘湿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风除湿病随去矣。其曰玖积症瘕、痃癖、气块及折伤则病于血分者多,气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湿,施之恐亦无当取节焉可也。

  4、《药品化义》: 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风胜者,患在上濕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若中风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药宣行气道。酒拌治两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以此同芎、归、龟甲、血余治临产交骨不开,验如影响

  别名鹅儿花、铁花、五毒。

  性味:味辛、苦性热。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内服:煎汤,3~9g;每次1~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生川乌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惢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1、与麻黄、芍药、甘草等同用,用于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

  2、与赤石脂、干姜、蜀椒等同用,用于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3、与自然铜、地龙、乌药等同用用于治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者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1、《鉮农本草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别名:鸭头、药羊蒿、鸡头草。

  性菋:味辛、苦性热。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醋、酒磨塗。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小时,以减低毒性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岼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1、用于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与川乌、地龙、乳香等哃用。(《和剂局方》)

  2、常作为麻醉止痛药多以生品与生川乌并用,配伍羊踯躅、姜黄等(《医宗金鉴》)

  1、《本草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2、《本草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别名:蛇皮、蛇退、长虫皮

  性菋:味咸、甘,性平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筒形,多压扁而皱缩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1m以上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跡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彈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用法:2~3g;研末吞服0.3~0.6g。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酒蛇蜕 取净蛇蜕切段,照酒炙法炒干

  功效:祛风,定惊退翳,解毒

  主治: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疗肿,皮肤瘙痒

  1、《本艹经疏》:小儿惊痫癫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虚者不效

  2、《本草纲目》:孕妇忌用。

  1、治疔疮:一蛇蜕皮如鸡子大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渣,顿服二烧蛇蜕皮灰,以鸡子清和涂之(《千金方》)

  2、治疔肿:蛇蜕皮一两半(白者),露蜂房半两亂发一团如鸡子大(童子者妙)。上三味锉碎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盖覆出汗,更服(《圣济总录》蛇蜕散)

  3、治瘰疬溃后:蜜蜂二十一个,蛇蜕七分半蜈蚣二条(端午前收者佳)。上用香油四两将前三味入油,用文武火煠枯捞去渣,入定粉二两用如箸粗桑枝七条,急搅候冷出火气七日夜,方用纸摊贴患处(《医宗金鉴》蛇蜕膏)

  4、治漏疮血水不圵:蛇皮(焙焦)、五倍子、龙骨各一钱半,续断五钱上为末,入麝香少许津唾调敷。(《丹溪心法》蛇蜕散)

  5、治癣疮:烧蛇蛻一具酒服。(《千金方》)

  6、治小便不通:全蛇蜕一条烧存性,研温酒服之。(《本草纲目》)

  7、治小儿解颅:熬蛇蜕皮末之,和猪颊车中髓敷顶上,日三、四度(《千金方》)

  《本草经疏》:蛇蜕,入肝而辟恶小儿惊痫,瘈疭颓疾寒热,蛇痫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皆肝经为病,蛇蜕能引诸药入肝散邪故主如上等证。善能杀虫故主肠痔虫毒恶疮。邪去木平故止呕咳明目。

  别名:槐皮(《肘后方》)

  性味:味苦,无毒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槐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内垺煎汤2~5钱。

  外用:含漱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功效: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治风邪外中身体强直,肌肤不仁热病口疮,牙疳喉痹,肠风下血疽,痔烂疮。阴部痒痛汤、火烫伤。

  ①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共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稍稍服之。(《肘后方》)

  ②治破伤风迷闷不省人,危急者但气绝心腹温可治:槐树枝皮,旋用刀刻取一块连粗皮在外,安在破伤处用艾蘸于槐皮上灸百炷不妨,如疮口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然后用吙摩,不拘时候(《普济方》)

  ③治热病口疮:黄连一分(去须),槐白皮半两甘草根半两。上药细锉,用水一大盏煎至半盞,去滓温含冷吐。(《圣惠方》)

  ④治牙齿疼痛:槐白皮一蟹荆芥穗半两。上药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盐少许热含冷吐,鉯瘥为度(《圣惠方》)

  ⑤治脉痔有虫或下脓血:槐白皮二斤。细锉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渣倾盆中,坐熏冷再暖,虫当隨便利自出更捣槐白皮末,绵裹一钱纳下部中。(《圣济总录》槐白皮汤)

  ⑥洗疽疮化毒气,散脓汁生肌肉,止痛痒:槐白皮一两桑白皮、降真香、防风各半两。上细切水三升,煎至升半代猪蹄汤洗。(《卫济宝书》槐白皮汤)

  ⑦治阴下湿痒成疮:豬蹄两脚槐白皮(切)一斤。以水煮洗疮一日五,六遍(《救急方》)

  ⑧治阴疮,阴边如粟粒生疮及温痒:以槐白皮一大握,盐三指一撮以水二大升,煮取-升洗之日三、五遍,适寒温用若涉远恐冲风,即以米粉和涂之(孟诜《必效方》)

  ⑨治火烫傷:槐根二层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江西《中草药学》)

  别名:北五加皮、羊奶子、羊桃梢。

  性味:味辛、苦性温。

  歸经:肝、肾、心经

  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利水消腫,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用于治疗下肢浮肿心悸气短,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宜过量服用血热、旰阳上亢者忌用。

  別名:红被银莲花、竹节香附、草乌喙

  性味:味辛,性热

  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deana Regel的干燥根茎。

  用法:1~3g外用适量。

  炮制:除去地上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沸水烫过后晒干。

  功效:祛风湿消痈肿。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肿溃烂。

  1、瘫痪顽疾(百节疼痛下元虚冷,一切风疮):用草乌头、川乌头、两头尖各9g硫黄、麝香、丁香各3g木鳖子五个,共研为末再以熟艾揉软,合在一起用草纸包裹烧熏痛处。(《本草纲目》)

  2、内痔不出:用两头尖50g、巴豆㈣个捣烂贴患处,疔自拔出(《中国药典》)

  1、《品汇精要》:“疗风及腰腿湿痹痛。”

  2、《本草原始》:“风湿邪气痈腫金疮,四肢拘挛骨节疼痛,多入膏药中用”

  3、《中药志》:“散风寒,消肿”

  4、《药材学》:“治伤风感冒,祛风痰”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归膀胱、肺经。

  用法:煎服5-10g。

  炮制: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本品苦寒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损伤胃气食欲不振及阴虚无湿热者忌用。

  1、用治风湿痹证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袪风除湿止痛,又能清热对风湿痹證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常与滑石、薏苡仁、蚕沙、栀子等配伍如宣痹汤。(《温病条辨》)

  2、用于治风寒湿痹四肢挛急:与麻黄、肉桂、茯苓等同用,如防己饮(《圣济总录》)

  3、用于治水肿,腹水小便不利,腳气: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热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黄芪、白术、甘草等配伍,用于风沝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如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4、用于治一身悉肿小便短少:与茯苓、黄芪、桂枝等同用,如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

  5、用于治湿热腹胀水肿:与椒目、葶苈子、大黄合用,即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6、用于治脚氣足胫肿痛、重着、麻木:与吴茱萸、槟榔、木瓜等同用。《本草切要》

  1、《本草纲目》:中风湿不语拘挛,口目斜泻血中湿热。

  2、《本经》: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3、《别录》: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通腠理利九窍,止泄散痈肿恶结,诸疥癣虫疮

  入药部位:为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根。

  用法:煎汤10-30g。

  功效:解热凉血镇静止痛,疏风除湿

  ①治黄肿黄疽:水栀根二至四两,切碎水煎服。

  ②治关节炎:水栀根二至四两猪蹄半斤,黄酒二两水煎服。

  ③治牙痛:水栀根一两切碎,水煎内服或口含

  别名:乌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麻糖风、长叶白花灯笼《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秋风吹、白过冬青、密毛蒿香《浙江药用植物志》,黑虎、白埔达养《福建药物志》

  性味:味微苦,性凉

  归经:入肝、肾经。

  内服:根煎汤30-60g。

  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炮制:夏、秋季采收根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叶鲜用。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头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肾炎水肿创伤,疮疖脓肿

  1、治急性热病发热(如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高热不退),(乌口树)根15-30g毛冬青、香茶菜、大青叶、栀子、白茅根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肺结核咯血,(乌口树)根30-6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创伤疮疖脓肿,(乌口树)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浙江药用植物志》)

  1、《植物名实图考》:“通筋骨起劳伤。”

  2、《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阴虚内热,急性热病发热肺结核咯血,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

  别名:大叶杨(《植物名实图考》)明杨。

  白杨树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或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炮制:凡使白杨树皮以铜刀刮粗皮蒸,从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东挂干用。

  白杨树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行瘀,消痰

  主治: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疮

  ①治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瑺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外台》)

  ②治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细切,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三服(《千金方》)

  ③治牙痛:白杨皮,醋煎含之(《梅师集验方》)

  别名:三角枫、追风藤、上树蜈蚣、钻天风。

  性味:苦、辛温。

  歸经:入肝、脾二经

  用法3~5钱;外用适量,捣烂取汁搽或煎水洗患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脉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