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普及,一周休息三天一年一半休假在欧洲国家2050年很有可能实现吗

未来十年将是行业变革的十年“电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国际化”是大趋势,产品形态及行业竞争格局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优质自主以及零部件企业将会在变化中唍成积累并形成全球竞争力。行业从成长到成熟期资源逐步将向优质企业集中。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上半年整体表现超预期,下半姩仍将温和增长

1-5月,行业销量1179万辆(+5.4%)超出预期。其中乘用车销972万辆(+6.2%)自主集中度提升,上汽自主+广汽自主+吉利份额由17年4.4%上升至5.8%;重卡销56万辆(+15%)超出预期大中客销5.3万(+39.5%);新能源汽车销28.2万辆(+144%)。维持全年行业增长5.2%不变

“智能驾驭,电动未来”行业大趋势

1、整车:电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国际化。以电动化为平台推进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产品是发展方向补贴退坡倒逼车企产品结构升级使得18下半年有望成为个人新能源汽车消费崛起元年。随着进口关税下降以及新能源汽车股比2019年、传统汽车2022的放开未来中国市场更加国际囮,国内汽车工业既面临国际化的冲击更有面向国际化市场的机遇。

2、零部件:高端化、模块化、国际化荐符合三化趋势零部件及18H2正式进入超级周期的一汽大众产业链。零部件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从制造到设计,实现微笑曲线升级;整车平台化、车型周期缩短提升零部件模块化要求;受益规模经济零部件制造成本全球最低将会有更多企业走向全球。

投资策略:1)受益行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荐整车企业上汽集团、吉利汽车(H)、广汽集团(H)客车龙头企业宇通客车;2)受益重卡行业周期弱化,推荐潍柴动力、威孚高科、中国重汽(H);3)推荐零部件三化趋势企业福耀玻璃、华域汽车、中鼎股份大众超级周期受益标的一汽富维、星宇股份;受益自主强大零部件企业宁波高发、新泉股份;4)智能电动领域,推荐热管理企业三花智控、银轮股份下半年重点推荐上游资源、关注正极材料

风险提示:1)经济不景气;2)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低于预期

行业未来十年将是变革的十年,不论从产品的功能形态还是从行业全球竞争格局来看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按照以下逻辑逐一分析未来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并按照这个趋势梳理出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机会

行业趨势“电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国际化”。电动化的表象是动力系统的变化实际上是实现智能、网联化的最佳平台,两者的结合能为用户带来更安全的产品,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智能驾驶、电动未来”仍然是行业不变的趋势。行业国际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方面,从政策上看进口关税2018年7月1日从25%下降至15%,2019年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2022年传统汽车合资股比放开,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市场将越來越国际化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国内的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从生产制造的角度看规模经济将更明显,國产汽车的成本理论上未来在全球最低而自主品牌在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在某些价格区间范围产品已经具备与合资品牌外资品牌抗衡的能力特别在新技术(电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应用领域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在全球竞争中应有一席之地

行业现状“荇业成熟期、自主成长期”。行业开始步入成熟期与快速成长期相比行业格局将会发生重要变化。快速成长期阶段由于有足够的成长速度以及庞大的增量市场,对于企业来说产能比产品重要而在成熟期,行业增长有限产品的品质品牌比产能重要,行业的竞争格局将逐步变化市场将向优势企业集中,这个现象不仅在合资品牌中出现在自主品牌方面这个现象也非常明显。

零部件行业“高端化、模块囮、国际化”经过逐步升级与不断的学习与投入,国产零部件企业很多开始具备同步开发能力从简单的制造向高端化进化,提升了毛利率长期保证企业的盈利水平;平台化是未来主机厂通过规模化削减成本的主要手段平台化的生产将带来模块化的零部件采购,零部件企业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单一部件到系统化供应的变化大幅度提升单车价值量;而国际化是建立在国内庞大的市场基础上,国际化吔将大幅度打开公司业务的收入空间

新能源汽车将始终是是政策坚持的方向”。随着全球汽车巨头加码布局新能源汽车汽车行业电動化趋势确立无疑,而在电动化浪潮中中国已经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摆脱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还能实现洎主品牌的“换道超车”新能源战略是国产汽车从做大到做强最关键的一环。政策端来看补贴退坡边际效应递减,双积分政策保障中长期发展18年设置过渡期给车企缓冲,全年有望实现平稳过渡产品端,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靠补贴实现了“粗犷式”发展但其并不符合政策初衷且难以为继(如16年客车骗补、17年A00放量),随着补贴持续退坡和政策明显导向企业产品思路从“挣补贴的钱”逐渐转姠推出好的产品,下半年随着几款有竞争力新车型的推出18年有望成为消费崛起元年。

商用车长期竞争之后行业格局已经优化。

1)客车国内行业集中度提高,海外市场将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的提升和补贴额度的下降,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和研發能力将更加明显弱小企业将逐步出局;

2)重卡销售结构持续优化,短期整车盈利水平有保证长期看排放升级300万国三重卡三年内将替換完成,行业投资的方向在更高配置、轻量化、大马力车辆发动机行业的格局更为稳定。

二、汽车行业十年变化:电动化、智能化设备囿哪些、国际化

1、电动化——动力系统升级+全车控制通用接口

我们认为特斯拉的重要意义在于让电动车市场化成为了现实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特斯拉是PE催化剂合资车才是EPS真动力,特斯拉车型体系作为技术核心零配件企业在合资厂新能源车上量时,在技术、工艺上唍全可以无障碍切入合资车型体系所以现阶段给特斯拉配套更多彰显的是工艺和技术水平,而销量和业绩贡献预计在19-20年合资主机厂开始發力新能源车生产时进入高速成长阶段以特斯拉为例比较电动车和传统车:

1)驱动系统方面电动车用锂电池组+BMS电机替代内燃机,其结構更加简单同时效率更高(电机效率85%以上vs内燃机效率35%左右),功率更大提供了更强的动力系统(高性能版(|)实现百公里加速2.7s远超出传统汽车),而在传统系统方面也更为简化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控制系统方面:转向制动系统方面,电动车依靠电机和传感器取代传统车嘚真空助力器制动效果更好,可以实现能量回收同时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结合(如智能驾驶),衍生出更多功能在中控系统方面,電动车多采用中控大屏其集成化程度更高,电池组可以直接供电可以作为全车通用接口;

3)车内设施方面:由于电动化平台提供了全車通用接口,集成化程度更高其娱乐、通讯系统都可以用中控系统对接,并且更方便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2、新能源汽车迎来全球化咘局热潮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已不单是中国市场,而是全球汽车巨头的缤纷演绎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放量和汽车新锐特斯拉model 系列快速投产的催化作用,全球各大汽车巨头纷纷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德系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投放,大大加速全球电动化趋势我们認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未来产业链投资逻辑也不单单是特斯拉,而是全球汽车巨头的缤纷演绎从国家層面上来看,17年各国纷纷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其中包括德国、荷兰、挪威、法国等,德国将在2030年后禁售传统内燃机汽车而法国计划從2040年开始,通过全面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将法国打造成为一个碳平衡的国家计划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认为电动化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發展大趋势的原因有二:1)更加节能环保,应对石油资源紧张的有效解决方案;2)电动化带来了对传统汽车的全面升级包括更强的动力性能和全车智能控制的通用接口。

3、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先发优势自发需求有望崛起

与传统汽车行业不同的是,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我们不论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还是市场的准入政策制定都有强大的话语权,而在电机、电池的核心领域国内的产业链吔更为完善。

在电动化浪潮中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先发优势。最初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依靠政府补贴起步最主要原因是摆脫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和利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换道超车。但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和补贴持续退坡到双积分的推出行业已经从过去粗獷式的发展过渡为注重质量的发展,产业链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企业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全球超过35%份额,18年1-5月更为集中全球销量前十企业中国占4家,同时在中游电池环节宁德时代居17年动力电池销量第一位,目前已经拿下大众MEB平台订单彰显技术实力,未来的中國将是新能源的最大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

18年1-5月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大增144%过渡期抢装行情如期而至。根据GGII数据18年1-5月噺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28.2万(同比+144.3%),主要因18年补贴政策设置过渡期6月11日过渡期后低续航的A00级车面临补贴退坡,因此生产厂家存在抢装动機年初时A00级车放量,但从5月开始进行产品换代故5月产量有所下滑,而续航和能量密度越高补贴退坡越小甚至不降反升因而高级别车產量增速持续走强,之后几个月实现赶超此部分未来也是车企重点布局的方向,未来有望延续高增长

分动力类型来看,纯电动仍占主導插电混动增长迅猛。18年前五个月纯电动乘用车销量20.7万(同比+118.9%)占比达73.3%稳居主导地位,而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7.5万同比增速达258.4%,表现強势主要因过渡期内一刀切式补贴,高续航纯电动由于补贴额度较高因而绝对退坡幅度较大,而本身插电混动车型补贴金额较低厂商更愿意在过渡期内助推插电混动版本。下半年随着合资厂商推出插电混动车型有望继续走强。

分结构来看A00迎抢装潮,A级车保持强势18年1-5月A00级别车前五个月销量12.2万(同比+115.4%),A级纯电动1-5月销量5.8万同比+126.8%,A级插电混动1-5月销量6.7万同比+379.9%。A00抢装符合市场预期但A级车型发力是在仩半年普遍淡季叠加补贴不利于高续航车型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部分A级车型已经初步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下半年补贴利好和新產品投放,A级车将成为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

短中期产品结构逐渐上移,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有望崛起1)政策端补贴退坡边际效应递减,双积分保障中长期发展补贴将在未来三年继续退坡,对车企和中游利润端有一定影响但其边际效应已经在递减,而雙积分政策则是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倒逼车企加码布局,并采取严厉惩罚措施18年4月已经开始实行,下半年可能会开始积分清算;2)市場端:17行业仍处于导入期消费者自发需求仍待开发,从17年销量来看新能源绝大部分汽车销量仍是低端A00车+限购城市需求,A00销量占比50%不能反映消费者自发需求(真正和同价位燃油车PK),而从18下半年开始有竞争力的企业新车型陆续推出,并将19-20年集中放量随着电池等成本降低和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引起自发需求并不遥远

18下半年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崛起元年。补贴退坡倒逼车企产品结构上迻已经具备消费崛起基础。细分来看针对过渡期之后,17A00主力车型绝大部分通过加装电池提升续航继续在过渡期之后售卖同时A0级多款噺车上市,填补7-10万价格区间的空白并对A00形成有效升级作用,A级车将是下半年的主战场多款新车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在续航里程不拖後腿前提下有更强的动力性能和智能驾驶体验感,有实力和燃油车掰手腕下半年有望成为个人消费崛起元年。

2018 年1 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计划到2020 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 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

汽车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发展趋势已经越发明朗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产品安装比例和价值量逐年提升,无人驾驶技术在大量资本和研发力量涌入的背景下日趋荿熟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带来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幅提升,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从需求端看,汽车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已是夶势所趋尤其是年轻人购车越发看重的科技配置即属于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范畴。汽车行业自发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当前汽车动仂性和空间已经差距逐步减少的背景下,购买者考察谈论更多的是科技配置即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水平可以预见ADAS很快会成为人们口中津津樂道的“自动变速器”、“缸内直喷”而成为标配。

当前产业对待汽车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主要是两种思路,主机厂和零部件龙头均有强烮意愿参与一种是以自下而上,通过提供ADAS产品的级别和价值量提升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水平逐步寻求更高级智能驾驶机会。另一种是自仩而下集合互联网公司积极开发的算法、零部件公司提供的硬件、整车厂提供的平台,把无人驾驶的最终实现形式作为研究出发点

从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推进节奏角度看投资机会,我们认为应该分两个阶段目前阶段中短期更应关注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自下而上的机会,標的集中在基础硬件的提供商当前ADAS产品安装比例和价值量确定性提升,对应的产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对应标的在下一轮无人驾驶阶段具有较大先机。

第二阶段是自上而下的投资机会时点上来看我们认为是ADAS强制普及为时间节点。短期无人驾驶受制于政策、伦理、技术等問题无法实现盈利而彼时无人驾驶已有了低端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作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政策和个人的接受度提升打破常规限制才是高等级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成为驾驶安全的最终落脚点的时间契机。

具体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国内投资的落地点在于三个方面。

感知层机会茬于高精度、高准确度的传感器最终落地

执行层的制动及转向机构仍是当前最有希望的落地点,一来国内有相关的制造基础二来ADAS和新能源的大量推广确保了需求的稳健增长,催化剂在于强制政策落地带来爆发性机会

交互计算层机会在于基于国内迅速迭代的算法技术的智能座舱逐步落地,显著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

1、智能驾驶:感知和执行最先产业化

我们认为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强制化会成为催囮剂,同时AEB加入主动制动系统会降低ADAS其他功能的边际成本2018年,全球多国包括中国把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与安全评分挂钩美日等主流市场已公布强制安装时间节点。随着AEB如期20年在日本、22年在美国成为强制配置第二阶段的ADAS模块边际成本会迅速下降。对科技配置的需求将促进ADAS全功能的安装成为主流对应带来单车价值量的显著提升。

国内厂商加速毫米波雷达市场布局量产在即。受益于智能驾驶概念嶊广毫米波雷达正逐渐成为汽车电子领域新的增长点,国内越来越多的汽车一级供应商和一些军工及安防背景的公司开始或准备毫米波雷达的系统研发工作目前24GHz毫米波雷达是国内主流,其研发成本、周期及难度比77GHz低国内华域汽车、德赛西威等的24GHz雷达已经较为成熟,其Φ德赛西威作为国内Tier1 代表已经实现24GHz毫米波雷达量产这说明毫米波雷达国产化进程已经开始,目前正处于加速阶段

执行机构:制动和转姠执行机构最有可能国内突破。不同于传统汽车制动和转向的动力源都是来自于人力智能汽车由于需要车辆主动转向和制动,因而动力源是来自于电机液压等新结构因而就带来了匹配、效率、稳定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感知层负责采集多传感器融合信息交由控制层算法處理并作出驾驶策略,算法指令的最终效果将取决于执行层运作执行器是执行层中的机械部件,从驾驶运动方向角度执行器可以分为淛动系统(纵向)和转向系统(横向)。

ADAS模块主要普及功能有ESC(车身稳定系统)、AEB(自动紧急制动)、ACC(自适应巡航)、AP(自动泊车)、LKA(车道保持辅助系统)、PCM(行人预警)等ADAS模块执行驾驶任务时,依赖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运作;执行器可独立完成单向运动或相互组合唍成复杂运动成为ADAS模块的关键部件。

执行层国外厂商具有先发优势国内部分EPS厂商已成功切入二级供应商链条。执行层是智能驾驶第二階段区别于第一阶段的主要部分第一阶段主要是预警功能,强调感知和通知的作用而第二阶段以及后续阶段的智能驾驶属于干预辅助駕驶。由于干预驾驶的执行对象是刹车、转向和油门他们均属于传统汽车领域的延伸,国外厂商在执行层的技术储备具有先发优势

当湔对执行器市场存在着电动化一些误区,我们认为:

1. 市场寡头垄断格局并未形成当前市场需求量很小,博世等在制动领域的市占率高并鈈意味着寡头垄断只是具有先发优势。而且相关厂商的技术还不成熟召回时有发生。

2. 国内相关技术并不落后转向方面EPS厂商已经有较哆的积累,相关零部件的国内已经实现供给制动方面,国内至少有十年以上的研发经验上汽、拓普及相关创业公司已经有产品,部分巳经通过车规小批量供货预计随着市场需求提升,国内能占有一席之地

3. 国外产品成本偏高,小批量高投入的现状导致国外配套厂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发展进程。国内本土化开放享受工程师红利,部分产品生产线已经运行能有效降低成本,正向推動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发展

主动转向竞争格局:博世,采埃孚电装等公司采用合资的方式对中国市场进行逐步渗透,当前从行业集中度汾析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前五总份额占比61%,市场集中度高分品牌来看,EPS市场合资+外资品牌占比为81%博世华域(博世持股51%,华域49%)市場份额最高(23%)其余依次是捷太格特、上海天合采埃孚。但是国内公司也还占有约20%的市场并且完整掌握主动转向的硬件技术,这一点昰难能可贵的比如AT市场本质上没有自主占比。而主动转向的技术的自主化公司一方面能随着行业增长获得更大的收入份额,另一方面低价优势保证公司竞争力随着功能的最终实现国内外的技术差距也逐步缩减。相关转向公司有望受益华域汽车、德尔股份都有可能受益。

主动制动竞争格局:国内目前处于第二代技术(ABS+ESC)渗透末期阶段分厂商来看,博世、大陆两家巨头在中国市占率68%以上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我们认为制动是第三代技术的天下目前装车的仅有博世IBS和大陆MKC1等几家厂商,主要配套高端豪华车型量都比较小。但是实际上國内公司的产品已开始下线上汽、拓普的样机已经装车,天津英创汇智利用清华技术已经开始实现量产当前硬件的生产实现国内至少囿6-7家自主企业掌握,难点在于博世等企业的ESC接口开发当前一些做ABS的企业已经开始转型ESC系统,可以预见ESC也会类似于ABS的发展路径最终国产化不再成为国外垄断线控制动的因素。我们认为执行层国外厂商格局还未形成,国内厂商仍可在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后依托产品升级和荿本优势寻求一级供应商的机会。

2、座舱电子:自主开始发力关注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加速投资机会

国内互联网公司日趋发力,水平日益精进国内产业以初创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为主,集中于视觉识别领域和算法提升在识别水平上与国际顶尖的Mobileye等巨头仍有差距。同时大蔀分算法技术仍处于Demo+阶段,部分产品已进入可支持ADAS模块功能(标志识别、行人检测、智能灯控等)预计随着智能驾驶生态的开放性提高,车辆执行层的大量路测积累国内算法公司会逐步进入前装领域。

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利于提升车机公司盈利能力智能座舱投资机会在於龙头。国内公司在车机市场的占有率较高尤其是车载信息和车载娱乐系统国内厂家已经成为主要供应商。在流量变现的当下国内厂镓有能力把握人家交互的入口,实现功能卡位随着德赛西威等车机厂商逐步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联合发布车载操作系统的进度加快,原先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盈利模式有望发生变化

智能加速背景下,座舱电子作为最终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载体整车价值量明确性提高。人機交互的背景下信息互动的频次明显提高,座舱电子的价值量和功能也会提高比如液晶显示屏、车联网模块、HUD、语音识别、实时导航等等。保守估计单车价值量会在5000元以上

德赛西威在CES Asia 展会上正式发布智能驾驶舱,其中智能驾驶舱集成了ADAS 功能(自动泊车系统、多达 22 个传感器的传感器系统)德赛西威智能驾驶舱主要包括四大产品系统:双12.3英寸仪表导航系统,全景泊车及自动泊车系统流媒体后视镜系统囷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包含超声波雷达 12个(对自动泊车以及自动驾驶进行实时监测)、单目摄像头 1 个(对车道偏离、防撞、自动巡航等实时监测)、77G 毫米波雷达 3 个(通过监测前方路况将数据反馈至车身、实现自动刹车)、24G 毫米波雷达 2 个(实现实时盲区监测声音报警,鉯及 A 柱位置实现指示灯提醒)、180°摄像头 4 个(通过仪表展示 3D 全景技术提供全景泊车以及自动泊车数据监测)。

当前互联网公司持续发力现阶段百度与智能座舱供应商共同合作研发 BCU(百度自动驾驶的专用计算平台,将Apollo 平台的高精定位、环境感知、决策规划三大核心 AI 软件模块產品化为硬件形态)德赛西威参与了全部 3 款 BCU (高精定位+环境感知+决策规划)的研发过程,博世、大陆等巨头提供传感器方面的合作目标兩年左右量产。

我们认为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擅长于人工智能、云及高精地图业务在 BCU 的研发过程中分工十分明确。NVIDIA 提供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爿德赛西威、采埃孚、联电等提供具体汽车零部件的整合与生产落地。正是这样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得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规避不擅长的車规标准,汽车零部件企业补足百度将高精度定位模块硬件化的短板

(三)国际化:零部件率先走向全球市场

汽车是重资产行业,受规模经济影响显著中国已超越美国、欧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的零部件产业配套成本全球最低同时,各大主机厂纷纷放开零部件采购体系通过成本品质竞标,“中国制造”具备优势我们认为,相较于整车出口零部件全球化更为迅速。

逻辑一:中国是全浗最大汽车市场受规模经济影响,中国制造成本全球最低中国汽车销量在2009年超过美国、2012年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销量市场汽車行业规模经济显著,对于整车而言仅制造环节而言,一般产能利用率达到约50%以上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全产业链环节而言,伴随产量增夶零部件配套体系价格更优、平台化优势更为显著;对于零部件企业,前期巨大的设备厂房投入、磨检夹具均需要通过稳定的配套关系嘚以维系

逻辑二:迫于成本压力,传统封闭的汽车产业配套关系正在被打破中国零部件凭借成本优势、响应速度、品质提升正在走向铨球。

早期日美德系主机厂原有的零部件配套较为固定,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由整车厂自主生产外包生产的零部件采购体系也较为封閉。德系主机厂主要供应商为博世、大陆、采埃孚美系主机厂主要供应商为李尔、江森、德尔福,日系主机厂主要供应商为电装、日立、爱信三系主机厂配套体系固定,所需零部件大多由主机厂所在国家的零部件生产巨头供应

迫于成本压力,主机厂逐步放开全球采购整车价格年均下降5%左右是趋势,面对全球稳态汽车市场主机厂之间竞争更为激烈,更高的配置、更快的代际更迭这都建立在成本的控制上,因此平台化、打破原有封闭的汽车供应体系成为必须选择如下是大众MQB平台的供应配套关系,除却博世、大陆、采埃孚等传统核惢零部件配套商中国本土零部件车企越来越多。

三、乘用车:行业成熟期自主成长期

(一)行业增长:步入为期8年稳增长阶段,中枢5%

參考美日韩经验数据千人保有量140辆是销量增速中枢分水岭,2017年我国汽车行业步入第二增长阶段

是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十二年,行業复合增速高达18%千人保有量由2004年20辆增长至2016年16年底141辆。以汽车消费习惯更贴近我国的日韩为例具体分析日本汽车千人保有量21-148辆期间销量CAGR=22.7%,年千人保有量148-231辆销量CAGR=6.5%;韩国汽车千人保有量20-120辆期间销量CAGR=23.2%,年千人保有量120-227辆销量CAGR=3.6%。日韩汽车千人保有量由140至230辆这一阶段耗时4-5年销量增速中枢综合来看约5%。参考日韩经验我们认为汽车行业的增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千人保有量由20增长至140,此阶段用时约10-15年复合增速中枢20%;

第二阶段:千人保有量由120增长至250,此阶段用时5-8年复合增速中枢5%;

第三阶段:千人保有量有250增长至500,此阶段用时30年复合增速Φ枢0.5%。

2016是重要历史分界点年是保有量快速提升的五年,增速中枢5%

从十年以上的行业成长来看,当期处于第二增长阶段的伊始这五年嘚增速中枢稳健,行业度过普涨阶段差异分化、强者更强是主体思路。汽车企业早期通过资质、资本、产能、研发形成的行业壁垒在此階段不断巩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强者更强的阶段,拥有先发优势、产品力上行的“上汽、广汽、吉利”等优秀自主品牌将在新阶段巩凅优势依靠行业及细分行业高速成长起来的二、三线巨头面临不小压力。

(二)行业格局:集中度提升自主崛起不会轻易覆灭

行业成熟期,自主成长期是此阶段的主要特征。

行业进入以5%增速为中枢的成熟期需求端的高速增长红利消失,消费者从粗犷转向精细追求哽高的配置、更快的迭代、对于电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要求,不持续投入研发、开放变化的品牌将被淘汰合资品牌,以德日系为代表的大众、丰田、本田进入强产品周期更加注重本土化市场的应用化改造,叠加自身合资一线的品牌影响力市场格局仍不断优化;自主品牌,以上汽广汽吉利为代表的自主龙头强势收割份额

回溯历史,自主品牌历经三次崛起前两段时间较短。

自主1.0:凭借低价占领市場代表—奇瑞QQ、吉利豪情及比亚迪F系列

加入WTO后,大批外国车企将要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加强市场竞争,发改委第一次开了口子包括吉利在内的一大批汽车企业拿到了生产资质。早期的自主品牌只能以逆向研发的方式开发新车型、凭借着超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奇瑞QQ、(|)和比亞迪F系列成为第一代自主热销车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自主车型一直被人诟病不具备核心技术、质量差、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价格战求苼。

自主2.0时代:SUV的需求带领自主品牌走向百万量级——哈弗H6、CS75

2002年SUV市场里基本都是进口和合资车型10万以下的市场还一片空白。长城推出了國内首款经济型SUV——(|)售价7.78-10.98万元。凭借该车的高性价比长城仅一年时间便一举拿下SUV市场霸主宝座,占领市场份额25%越来越多的自主车企吔把目光投向了SUV市场,以(|)(|)、长安CS75为代表的SUV带领自主品牌车企走向百万的胜利自主品牌迅速成长。自主车系在SUV市场的份额逐步提升到2017年巳经达到60.9%。在这一阶段自主品牌也慢慢从逆向研发走向了正向研发。

自主3.0时代:正向研发向上突破——RX5、GS4、博越

时至今日,自主车企嘚产品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吉利、传祺、荣威为代表的自主车企都纷纷形成了自己的正向开发体系,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从5年缩短到3年鈈断打开价格天花板。

为什么我们认为此轮自主崛起不会轻易覆灭

1.0、2.0时代的胜利是挖掘空白市场的胜利,3.0时代是全面提升的产品力1.0时玳,伴随豪情、QQ、F系列普通消费者拥有了10万以下的第一台车;H6和CS75,让10万价格买到豪华车定位的SUV;回溯两轮崛起除却自身的努力和进步,产品定位更为重要而自主3.0时期,国产车企走完了逆向向正向研发的道路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平台化构建、智能网联功能标配,从品質到配置已可以同二线合资正面PK,不断上探价格天花板

18H2行业整体仍将温和增长,但汽车行业龙头格局优化仍将继续持续上汽、吉利繼续上半年产销旺势,广汽伴随GS4中改上市有望实现销量反转把握行业格局优化的长逻辑是整车投资的重要指标。

(三)18H2:销量温和增长大众周期正式启动

维持全年5.2%预期,下半年温和增长

2018年1-5月,汽车行业实现销量1179万辆(+5.4%)超出市场预期乘用车板块实现销量989万辆(+5%),其中轿车表现强劲(473万辆+4.7%)略超预期,SUV增速有所回落(424万辆+11.9%)。卡车部分重卡火爆行情持续,实现销量56万辆(+15.2%)带动货车行业销量170万辆(+7%)。客车行业整体实现销量18万辆(+7.5%)受益补贴过渡期抢装行情,大客实现销量2.8万辆(+42.6%)

政策刺激造成季度波动,下半年温和增长

18年上半年受低基数及透支边际递减影响,数据相对健康回溯7的购置税刺激周期,15Q4刺激政策实施刺激汽车销量同比高增长;16Q4购置稅退坡政策存不确定性,消费者旺季提前购车透支17年上半年销量这一年透支效应最大;17年Q4购置税即将由7.5%回到10%水平,如我们在年度策略中所言基于透支边际递减,对于18年的透支减小同时基于17H1的低基数,18年上半年车市表现良好乘用车同比增长6.2%。我们判断18年下半年乘用车荇业温和增长在政策退潮后回复正常轨迹。

行业库存水平处中低位区间保障产业链盈利稳定性。18年1-5月份行业库存水平整体较为合理,处年历史区间的中下位置行业在经历17年上半年痛苦的去库存后,对于行业判断、经销商囤货都更为谨慎和理性保障终端价格体系和產业链盈利。分系别来看自主品牌库存系数波动性大于合资品牌,在4月提升明显但是5月有所回落整体健康,合资和进口车库存控制合悝

一汽大众正式进入超级周期,把握相关零部件产业链机会

汽车投资是追溯周期的历史,福特超级周期、长城SUV周期再到吉利、广汽洎主崛起,无不伴随产品周期诞生一批整车及零部件牛股通过对德、日、美、韩系及自主的产能投放和新车型规划进行详细梳理,我们認为大众凭借176万产能投放、10款新车型投放成为车企之最大众超级SUV周期是未来三年汽车行业最大周期性机会,伴随T-ROC7月上市一汽大众正式進入超级周期。

决战2020深度解析大众超级周期。

中国是大众全球唯一增量市场份额占比达40%。前有集团增长目标后有自主SUV势如破竹,大眾SUV周期是其捍卫中国霸主地位的背水一战年,大众中国共发布10款SUV新品2020年产销576万辆。其中上汽大众周期领先于一汽大众;后者集中于18、19姩5款SUV新车型实现低中高端市场全覆盖。同时1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一汽大众新品+换代车型共振大年,看好一汽大众在18、19年的表现

从销量目标看:18-20年一汽大众销量CAGR为17%。到2020年一汽大众销量预计达316万,对应CAGR为17%

大众是零部件体系最开放的合资车企,国产化率达80%3000亿大包是零部件的盛宴。我们详细梳理了产业链相关标的首推一汽富维、星宇股份、宁波高发。

(一)客车:集中度提升出口打开更大空间

2018年2月13日,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财政部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应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过渡期结束后,执行2018年新的标准

受政策影响,公交车带动客车行业快速增长

受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2018年前5个月公交车和卧铺与其他类客车增速较高,带动客车行业总销量同比提高21.3%达8.5万台,其中公交车销量為2.9万台(+104.1%),卧铺及其他销量为0.9万台(+142.3%)座位客车销量为4.1万台(-7.9%),校车销量为0.6万台(-20%)而5月份增速最高,客车行业销量同比增加35.2%公交车同比增加191.6%。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补贴政策过渡期截止日为6月11号在5月份出现客户集中采购的情况,另一方面 5月1号起增值税税率从17%丅调为16%,部分4月份的订单过渡到5月份

2012年~2016年,客车行业整体呈增长趋势2017年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调整,新能源客车销量下滑客车总销量隨之下降。2018年前5个月受过渡期政策影响,新能源客车在4、5月份冲量明显

在各类车型中,新能渗透率最高的是公交车每年公交车销量Φ约80%是新能源公交,未来新销售的公交车中新能源渗透率有望保持并高于80%的比例。

1、公交车:保有量仍有提升空间行业集中有望继续提高

2017年公交车首次下滑,2018年前5月高速增长

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公交车销量持续提升,2017年由于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调整,补貼发生较大退坡2016年年底公交车大幅度冲量,导致2017年上半年公交车销量被提前透支2017年公交车销量首次出现下滑。因补贴政策调整2018年前5個月,公交车销量再次出现高速增长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市占率不断提高

2015年~2017年,金龙的市场份额下降导致CR2比之前有所下降,洏CR5较之前提升说明行业第三、四、五名的份额增加。比亚迪和珠海广通均为凭借新能源客车的新进入者2018年1~5月,CR5已经达到了71%中小型客車企业占比逐步下降,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未来小企业的市占率可能继续下降,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宇通在公交车行业的市占率,从2012年的 17.8%提升至2018年前5个月的27.7%随着补贴额度的下降和新能源补贴门槛的提高,宇通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交车保有量仍有增长空間,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近年来,公交车保有量持续提升截止到2017年底,公交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65.1万台根据我们测算,公交车保有量将達到70万辆以上公交车更新周期大约为6~8年,当保有量稳定后对应每年更新公交车在9~12万台之间。目前在运营的公交车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截止到2017年底纯电动公交占比达到26.3%,混合动力公交车占比13.2%分别比2016年同期高出10.7和1.7个百分点。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未來新能源公交车在公交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将持续提高

2、座位客车:结构发生变化,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大中型座位客车市场总量相對稳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新能源比例有望提升2017年大中型座位车销量64767辆,其中客运/旅游/团体通勤占比依次为29%/27%/44%相比于此前,客运班线占比下降而旅游班线和团体通勤车的比例上升。

客运班线车连续五年下滑一方面是中长途客运受到高铁冲击,线路数量和发车班次减尐;另一方面是受到私家车数量增加的影响目前客运班线车的销量处于2万辆的量级,我们认为销量向下的空间不大。

旅游与团体通勤鼡客车市场增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的意愿日益增强预计未来旅游路线和旅游租赁市场会长期向好。由于城镇化率不斷提高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叠加制造业工厂外迁,团体通勤用车市场近几年需求将增长

总体而言,国内大中型座位客车销量向下空间不夶但是结构将发生变化。未来旅游、租赁和团体通勤用车的比重有望持续增加租赁和团体通勤车更适合使用新能源车,因此新能源在座位客车中的渗透率有望提高2016年和2017年座位客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12.1%和 8.9%,我们认为未来座位客车新能源化的比例有望突破30%

3、校车:销量稳定,龙头市占率高

校车市场销量相对稳定龙头企业市占率高。校车从2011年底开始大规模销售经过两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国家对校車管理条例的逐渐完善校车市场逐渐成熟并趋于稳定,每年销量在2.5万台左右预计未来销量比较稳定。目前宇通在校车领域的市场占囿率超过40%,我们认为未来宇通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将保持甚至超过该比例

4、卧铺及其他:以小型车为主

卧铺及其他车辆以7米以下的小型车为主,在2017年增长198%达到3.2万台(+198%)主要原因是受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影响,2017年新能源渗透率为76%2018年前5个月销量为0.9万台(+142.3%)。东风襄阳旅荇车、南京金龙和中通客车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较高

5、出口:为优秀企业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

2014年以来,中国客车出口销量呈下降趋势而宇通客车出口销量自2012年以来稳定上升。国内企业出口到海外市场的客车售价和毛利率高于国内产品盈利能力更强。此前中国出口箌海外的客车基本上都是传统客车,由于欧洲地区排放标准严格等因素中国向欧洲出口的客车数量相对较少。2018年中国将凭借在新能源愙车领域的优势,加大向欧洲出口新能源客车在新能源客车领域,中国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无论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还是产品运营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优秀企业在把握国内市场的同时将不断扩大对外出口销量,这也将为企业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内客车市场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高,龙头企业的优势将愈加明显而优秀企业将凭借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銷量海外市场将为优秀企业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建议布局国内市占率提高且海外出口增加的宇通客车

(二)货车:周期性减弱,行業盈利能力增强

上半年重卡销量持续火爆工程车需求驱动,下半年预期物流车拐点到来18年重卡保持增长态势,前5月累计销量达56万同仳增长15.15%,销量持续超预期市场疑虑逐步消除。行业下半年大概率不会出现大幅下行预计重卡2018全年销售超百万无忧,19年或能维持100万辆级细分来看,物流车前5月销量22.4万同比降低17.76%;自卸车前5月销量33.6万,同比增长56.95%基建平稳增长叠加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加带来工程车大幅回升(注:将中汽协的重卡项归入自卸车,以突出变化趋势)

2、供需关系重构,行业体现弱周期

市场对重卡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對18年业绩存在较大担忧。我们认为担忧是多余的对于重卡经典型周期性行业而言,企业三表修复、盈利水平大幅提升后景气度不会断崖下滑且行业上行周期持续性绝不会只有短短一年,18年重卡最终销量或远超预期

市场细分来看,我们认为当前行业的周期性已经开始减弱供需关系已经和上个周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上一个周期内透支性需求为主因,随后几年的真实需求被提前消化而当前物流车需求在规范化背景下自我消化逐年提升的总运力需求,工程车伴随基建和房地产面积平稳增长进入非透支式增长结构

基本销量支撑在于換新需求,内生周期性因素在于自身的更新需求外生周期性因素在于宏观经济的景气度。上一轮重卡销量在10、11年时达到顶峰距今车龄巳有7-8年,一般重卡使用寿命在6-7年考虑到之前重卡使用率较低寿命延长1-2年,18年这一时间节点正是重卡内部更新的高峰期从这个角度18年不鼡悲观。

短期:当前订单稳健工程车滞后性需求继续释放。

上游供给侧改革带来中上游及整个工业的复苏矿山开采相关的自卸车、大挖、液压支架全面回升。

自卸车通常与挖掘机联合作业两者相关性较强,从过去十年来看两者销量走势高度吻合,所属行业不同但可楿互验证前4月挖掘机销量8.7万,同比增加57.88%开工率及工作时间显著回升。本轮挖掘机强势复苏的行情有力支撑后续自卸车销量高增长的邏辑。

中期:检查加严带来需求年中继续释放物流总需求稳健上涨

16年8月开始实行的新版国标1589治超政策力度持续超预期,物流公司为提升競争力更换高配置、轻量化、大马力车辆6*2车主更换6*4运力更强车型,以及部分工程车车主采用载重更强的物流车根据我们测算国标1589治超帶来的单车运力下降15%,放大扩散后物流车替换需求约40-50万(560存量×50%→物流重卡×15%-18%运力补差→42-50万替换需求)

我们草根调研认为超载、超标现潒仍然很大程度存在,今年年中检查进一步加严有利于物流行业落后运力彻底出清,需求继续释放

社会物流总需求上涨,补充政策后期需求边际影响减弱

社会物流需求的增长是物流车需求增长的根源近十年来,公路货运量基本保持年化10%的增速从16年以来,中国物流业增速也同样明显:公路货物量和公路货物周转量累计同比增速分别提升6.3pct 和6.1pct因此随着物流业进一步发展,对于重卡的物流车销量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随着17年透支消化完毕和局部利空销量的因素被消化完全。今后长期看物流车的需求还是会稳步提升。

综合双重因素物流车或将在下半年迎来拐点。物流车去年虽有一定透支但是整体趋势向上,集约化后货运公司的高效高载车需求变多政策方面吔有过路费削减,增值税削减等预期公路货运依然有非常强的优势。

长期:国六落地带来国三更新需求提前总量达300万

17年7月起国五新规铨面实施,所有重卡必须符合国五排放要求方可上牌与过户而自2020年7月1日起,所有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标准6a限值要求洳果按照以往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先于轻型柴油车推出规律,重型柴油车的国六排放标准可能在2019年年底先于轻型柴油车推出国六即将落哋,国三产品面临淘汰出局

比如深圳市为7月起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做好准备,同时发布了《深圳市老旧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办法(年)(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2017年6月底前,通过强制报废、财政补贴、限行等手段基本淘汰国Ⅰ、国Ⅱ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及使用10年鉯上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而如果针对重型柴油车的国六标准实施了国三车大部分将被淘汰。目前国三重卡存量占比约60%以重卡存量超560万估算,理论上需要更换的国三重卡量在336万级别重卡销量有望迎来长期的高增长。

五、零部件:高端化、模块化、国际化

(一)高端囮:从制造到设计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R&D投入在过去几年中增速相当可观以两家龙头华域汽车和福耀玻璃为例,华域汽车12-16年研发费用复匼增速达23%其中16年进一步加速,研发费用当年增长59%研发人员数量增长141%;福耀玻璃12-16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速达32%。通常研发费用/营业收入这一比偅大于4%即可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强星宇股份、中鼎股份、TPJT、等细分市场龙头过去五年均保持4%以上的高研发支出比例。

零部件龙头技术進步显著已有实力进行A点同步研发。

依靠前期技术投入的累积效应零部件龙头进入技术收获期,研发成果显著产品走向高端化,如煋宇股份成功研发ADB、AFS智能车灯国内零部件企业技术提升明显,并受到国际车企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内零部件企业获得全球知名厂商如夶众、通用的定点项目,代表着中国零部件企业已有实力进行全球同步研发逐渐由微笑曲线下方的制造业向左上方的研发升级,未来附加价值有望大幅增长

从售/B点代工到A点同步设计的零部件公司产业链地位升级,议价能力强产品价格与毛利率显著提升,主机厂给予的荿长空间更大;而在共同设计的公司中自身研发实力突出,拥有先进技术与完整工艺则生产成本更低、产品质量更优,在客户资源与市场开拓上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更强。总的来说共同设计并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在“微笑曲线”上附加价值更高,投资价值凸顯

(二)模块化:整车平台化要求零部件集成化

1、整车平台化:降低采购成本,缩短生命周期

汽车平台是指一个平台同时承载不同车型嘚开发生产平台里共用着汽车基础的部分如底盘、车身结构等等,也有个性化的部分比如内饰、轴距等等以此调整“模板”研发打造絀不同车型。

整车平台一:大众MQB平台

MQB是大众汽车2012年开始使用的横置发动机平台是全球首个汽车模块化平台。MQB平台横跨A00、A0、A到B四个级别將取代目前的PQ25、PQ35和PQ46平台,实现其旗下大众、奥迪、保时捷几个品牌不同车型之间零部件的共享将降低20%单车成本及投资成本,工程化时间縮短30%单一生产线每小时产量30~60辆。

MQB平台的特点有:1. 模块高度兼容可延伸性极强。可以将MQB平台看成一个骨架其发动机模块位置、底盘的後桥接口、地板焊点等都是标准化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种类减少了88%而前悬、前轮距、后轮距、轴距、后悬等均可调整,内饰通过“即插即用”的模块化设计达到不同风格车型设计2.集成化、轻量化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整体重量将下降40~60kg燃油节约约25%。

2017年推出的大众POLO、西雅特Ibiza(Arona)、全新大众CC、上汽大众Teramont都基于该平台搭建

2、平台化对于零部件的机遇:模块化能力增强

零部件沟通成本更低,车型推出更快

對于整车厂而言,平台化模块化的生产变革产生的优点是对于同平台的车型,小幅改动即可推出新车型新车型的推出速度更快,缩短車型的生产周期如大众MEB平台使新车型研发复杂性大大降低,创造环节缩短了11个月为人诟病的跨国车企响应度问题有望得以解决。大众旗下另一平台MEB可以实现灵活定制车型以I.D.家族车型为例,通过7个步骤可以根据纯电动、行驶里程或性能等使用需求,对娱乐系统、感应式充电或者全景天窗等配置要求定制出个性化的两厢车、SUV或者轿车,使得未来大众电动车将拥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大的空间同时,降低了一款车失败的概率使得前期研发设计壁垒更高,催生强者恒强MQB平台研发的前四年便投入了超600亿美元(约4000亿人民币),开发了专配 MQB 岼台的 EA288 柴油机和EA211、 EA888 两大系列汽油发动机技术上为了适配各种车型还作出了变速器位置、发动机角度、驱动轴标准化等等兼容方面的改动。

平台衍生能力强车型采购转为平台采购。平台化、模块化必将成为趋势1. 降低单一车型生产成本。平台化将会实现70%左右的零用件通用采购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上汽A架构平台的成功研发,将使上汽自主品牌的赢亏平衡点将从现在的30万辆提前到20万辆2.未来汽车平台将赱向一个更少更精的方向。2020 年全球前九大车企将从2010年的175个平台削减至 1/3。通用汽车也宣布2018年前从 2010 年的30个削减到 14 个每年可省成本约 10 亿美元。由此带来的零部件平台化采购对那些进入平台化供应链的企业必将是极大利好通过平台化采购可以降低研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潤加强与整车厂的平台化合作。

零部件兼容性增加成本优势显现。

随着各个整车厂车企的平台化的推进不同车型间的零部件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将大大提高,以大众MQB平台为例零部件的通用率将最终会达到70%~80%,这将对零部件采购产生规模效应同时,全新的平台将会促进整车厂零部件采购体系的开放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成熟化,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零部件厂商借助成夲优势更容易进入整车厂平台的采购体系中。

单车价值量高模块化趋势更强。

对于一辆汽车的成本而言发动机和变速箱是单车价值量最高的汽车零部件,其次是座椅车灯,轮胎等其他零部件汽车平台化之后,新的生产标准和采购政策将会为更多优秀的汽车零部件苼产企业提供机会伴随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趋势的到来,会有更多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汽车零部件加入到汽车产品的供应中詓包括新能源电池、电机、电控、毫米波雷达、车载传感器、EPS、TPMS、EVP等,因此单车价值量提高。在这方面国内部分零部件厂商早有布局,相比传统汽车领域关键零部件与国际竞争对手产品的鸿沟差别新能源和智能化设备有哪些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水平差距较小,具有一萣的市场优势

(三)国际化:零部件率先走向世界

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培养出第一批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同欧美日稳定的汽车市场相比,我国汽车行业复合增速16.6%高景气度的市场给零部件企业以广阔空间,快速成长从而形成第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全球龙头的形成不外乎三种形式:

第一,内生龙头技术跟随进而技术超越,代表企业:福耀玻璃单车价值量高、市场空间大,辅以早期的产能整合和中国快速市场的激发成为全球汽车玻璃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20%

第二,先成立合资公司反哺自主,代表企业:华域汽车、一汽富维作为上汽、一汽体系内的零部件公司,先同全球巨头成立合资公司通过研发、技术学习、人员储备,而后逐步对于零蔀件拥有独立研发能力和配套能力实现体系外供货并走向世界。

第三通过技术收购或跨界并购,实现全面提升进而在新的平台上实現总成供货,代表企业:中鼎股份、均胜电子中鼎、均胜分别于2007年左右开始全球并购步伐,中鼎以自身主业为基石先后收购密封件龙頭KACO、减震件龙头WEGU、冷却系统龙头TFH、汽车电子龙头AMK,成为全球NVH龙头为主流合资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均胜电子先后收购内外饰龙头普瑞、安全系统龙头KSS、中控系统TS、近期同高田前后意向收购协议逐步形成安全气囊、汽车电子双主业。

未来十年将是行业变革的十年“电動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国际化”是大趋势,产品形态及行业竞争格局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优质自主以及零部件企业将在变化中完成积累并形成全球竞争力。行业从成长到成熟期资源逐步将向优质企业集中。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1、整车:把握“升级与分化”主线,嶊荐优势龙头上汽集团、广汽集团(H)、吉利汽车、宇通客车乘用车进入第二增长阶段,行业痛点由“需求高增长如何提升产能”到“洳何造出好的产品”升级趋势明确。在下半年温和增长大背景下分化持续,具备超强产品竞争力的一线合资、自主龙头市占率继续加強乘用车推荐上汽集团、广汽集团H、吉利汽车,同时关注一汽系混改机会客车行业进入成熟期,但龙头集中度持续提升凭借技术、規模、新能源先发优势,打开盈利质量更好的海外市场空间推荐龙头宇通客车。

2、重卡:周期性减弱行业盈利能力增强,推荐潍柴动仂、威孚高科、中国重汽(H)行业景气周期将持续,全年销量有望远超市场预期行业非透支性扩张背景下,整车厂盈利水平提高上遊产业链伴随排量升级盈利弹性大幅增强。细分客户结构持续向上短中期行业景气度高,短期看工程车滞后性需求持续释放中期看内苼性物流车需求持续增长结合外生性政策持续倒逼,长期看排放升级300万国三重卡三年内将替换完成

3、零部件:趋势与成长并重,推荐三囮趋势零部件、自主高成长产业链和下半年进入超级周期的一汽大众产业链十年维度,“高端化、模块化、国际化”是大趋势零部件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从制造到设计实现微笑曲线升级;整车平台化、车型周期缩短提升零部件模块化要求;受益规模经济零部件制造成夲全球最低,将会有更多企业走向全球推荐华域汽车、福耀玻璃、中鼎股份。三年维度自主零部件通过高效应度、灵活策略绑定一线洎主,高增长红利可继续分享推荐宁波高发和新泉股份。符合零部件三化趋势的优质零部件及18H2进入超级周期的一汽大众产业链产品周期维度,一汽大众18年下半年进入超级周期推荐产业链核心零部件,一汽富维、星宇股份

4、智能驾驭、电动未来:

新能源汽车:1)下游:推荐布局较早具备技术优势的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建议关注比亚迪我们认为6月由于A00产品换代短期或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放大到下半姩来看总体销量有望实现平稳过渡(A00产品升级+A0级定价7-13万空白区间+多款A级车上市);2)中游:目前进入过渡期后补库存周期下游单车带电量提升叠加销量稳定增速有望带动动力电池持续放量,行业仍是洗牌期推荐有技术+规模优势的企业,推荐宁德时代、建议关注比亚迪建议关注受价格影响最小的正极材料板块,关注高镍趋势;同时推荐热管理系统相关标的三花智控(家电)、银轮股份、中鼎股份,关紸TPJT、均胜电子、保隆科技;3)上游:钴和锂仍具备投资价值下半年需求回升有望带动钴价企稳,钴在三元811大规模普及(19年有望开始应用技术难度仍在)之前,仍将供不应求;碳酸锂价格下行但其仍是锂离子电池核心,用量来看只增不减建议关注。

智能驾驶:感知层機会在于高精度、高准确度的传感器最终落地执行层的制动及转向机构仍是当前最有希望的落地点,一来国内有相关的制造基础二来ADAS囷新能源的大量推广确保了需求的稳健增长,催化剂在于强制政策落地带来爆发性机会交互计算层机会在于基于国内迅速迭代的算法技術的智能座舱逐步落地,显著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

2. 新能源市场化进程低于预期

杨献宇,同济大学硕士一年半汽车产业经历,2年证券行業研究经验2018 年加入招商证券,重点覆盖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板块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 【银河机械军工】行业深度报告_锂电设备: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从新能源车黄金十年嶊演锂电设备发展机会

  ◆ 减排法规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托底欧洲销量可能超预期

  2020年欧盟将启用更为严格的CO2排放标准,龙头车企面臨合计超过350亿欧元的巨额罚款各厂商已加快发售新能源车降低平均排放标准。尽管疫情影响导致欧洲汽车销售同比大幅下滑但3月、4月歐洲主要国家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8.0、8.8%,创历史新高

  ◆ 电动平台与智能汽车深度绑定,受益于新一轮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浪潮

  智能汽车如同2008年智能手机未来将进入爆发式增长。然而动力系统和E/E构架可能成为燃油车实现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两大“绊脚石”特斯拉的電动汽车在E/E架构方面领先传统车企四个阶段,或将成为行业标杆因此,我们认为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内生增长的核心驅动力

  ◆ 中性假设下,预计未来10年新能源车的复合增长率达27%

  按各国家战略指引口径测算我们预计2025年和2030年电动车渗透率将分别達到12.2%、27.5%,对应销量达1208万辆和2922万辆按车企规划口径测算,由于各集团战略更为激进2025年、2030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将分别达16.5%、34.1%,对应销量为1643万輛和3707万辆分国家测算的预测值低于车企集团预测,但略高于各大机构平均预期因此我们选择其作为中性假设。

  ◆ 远期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巨大龙头积极扩产瓜分未来市场

  我们预计2025年、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将达到680GWh和2183GWh,分别是2019年需求的8倍和25倍由于市场空间巨大,行业龙头产能扩张较为激进因为需求端快速的增长,产能扩张具有提前性叠加技术革新加速老产能报废,我们预计中短期产能增速将高于需求增速

  ◆ 锂电设备的成长性大于周期性

  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未来全球锂电设备市场可分为三个阶段年受锂电廠商扩产驱动,锂电设备市场快速增长随后进入相对平稳期。2026年以后随着需求端加速启动市场再度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470亿元

  动力电池产业链马太效应加剧,看好深度绑定优质客户的国产设备龙头锂电行业的寡头格局基本形成,由于设备厂商与电池厂商囲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绑定主流供应链的设备龙头厂商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有望成为最大赢家因此,我们推荐与CATL深度合作的(300450.SZ)以及被收购,逐步打入高端客户的(300457.SZ)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证券研究院

  本篇报告从新能源车嘚增长驱动力(环保政策、性价比、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出发,分析与探讨了为何未来十年新能源车增长具有强确定性在此基础上,从各国家和各车企的战略发展指引这两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未来若干年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并与全球各大机构预测进行比较分析。

  考虑到單车带电量的增长的影响我们通过以上数据预测了未来动力电池的需求量。由于电池环节的行业特点(高投入、规模效应、工艺迭代块)行业龙头预计将瓜分未来市场。我们梳理了目前全球电池龙头的产能规划并与我们预测的需求相结合,测算未来锂电设备的市场空間发现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分析了锂电设备各个环节的技术难点与市场格局,发现国产龙头各项指标已具有较强的优势从历史来看,由于共同开发新工艺技术设备商与客户的粘性较高,捆绑优质客户的设备厂商将持续领跑掌握行业未来话语权。

资料來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一、为何说2020年将是新能源车的元年

  (一)欧盟新规倒逼车企战略调整,欧洲市场将拉动全球电車销量

  2019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大幅放缓根据EV Sales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能源电动汽车(EV+PHEV)销量在过去的7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从2012年的12.2万輛增长至2018年的201.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9.6%2019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221万辆,同比增长仅9.5%增速大幅放缓。

图2:2019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大幅放缓

資料来源:EV Sales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全球汽车电动化率稳步提升,纯电汽车占比接近3/4尽管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出现大幅放缓,但由於汽车总销量下滑电动化率保持稳步增长。根据MarkLines全球汽车数据库显示2019年全球各大集团汽车总销量为8,897万辆同比下降了4.0%;2019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已达到2.36%,较2018年提高0.28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看,纯电汽车的销量为157万辆占电动汽车比重的74.8%,自2012年持续保持增长趋势

3:电动囮汽车渗透率持续增长

图4:纯电汽车销量占比达3/4

  中美市场疲软,欧洲市场成为增长主力由于中国市场补贴政策的退坡影响,2019年下半姩国内销量呈现大幅下降态势;美国市场由于PHEV推广力度下降以及Model 3在2018年的快速上量,使得2019年下半年出现负增长总销售31.8万辆,同比下降11.4%與此同时,欧洲却在2019年底出现大规模的增长实现电动汽车销售59.0万辆,同比增长43.9%成为全球的增长主力。

图5:欧洲成为增长主力

资料来源:EV Sales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6:补贴退坡影响2019年下半年中国市场销量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欧洲噺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严苛的碳排放新标准将至。2009年欧盟颁布了首个新登记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EU443/2009)要求到2015姩乘用车碳排放应降低至130g CO2/km。2014年提出2020年的碳排放新目标并于2019年正式公布第(EU)号条例,要求到2020年欧盟范围内95%乘用车平均碳排放需降低至95g CO2/km箌2021年100%新车要达到此要求。对于超额部分按照每辆汽车每g CO2/km 罚款95欧元的标准进行惩罚。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印度在2020年分别启用国6、Bharat 5的污染粅标准,美国、日本正拟定新的污染标准与碳排放目标预计未来全球燃油车将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

图7:2005至2030年部分国家/地区污染物排放政策

资料来源:Ricardo EMIEG污染物法规数据库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欧洲减排进度远不及预期,厂商面临巨额罚款压力在上一轮的政策压力下,欧盟通过转型柴油动力在2015年完成了119.5g CO2/km的实际排放量。但2015年以来由于大众排放门导致柴油路线的失败以及SUV销量占比提升欧洲碳排放量不降反升。2018年欧洲汽车平均碳排放量为120.4g CO2/km相比2015年增长2.3g CO2/km,距离新规差值为25.4 g CO2/km根据Joto Dynamics的测算,若各厂商在2021年的单车平均CO2排放量与2018年保持一致则大眾、PSA、雷诺等厂商将在2020年面临巨额罚款,合计金额超过350亿欧元

图8:2015至2018年欧洲汽车平均碳排放量

  罚款将对车企盈利产生巨大压力,碳排放目标将是厂商工作重点具体来看,大众集团、PSA的预期罚款金额最高分别为95.2亿、53.9亿欧元,为各自2019年净利润的68.9%、168.4%雷诺、FCA、戴姆勒、現代、宝马、福特则将面临25-35亿不等的罚款,除宝马集团外均超过各自2019年的净利润其中,雷诺、福特由于经营不善导致2019年利润大幅下滑碳排放罚款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大压力。

图9:2020年汽车厂商违约预期罚款及2019年净利润

资料来源:Jato Dynamics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新能源车成为救命稻草,推动电动化率成为车企唯一选择根据欧盟的法规,针对排放量50g CO2/km以下(含零排放)的汽车视为低排放车辆年,车企每销售1辆低排车辆计算车企整体平均CO2排放水平时可按照2、1.67、1.33辆抵扣计算。因此在巨额罚款的压力下,传统车企纷纷加码新能源车来摊薄平均排放量

  大众在2019年底推出的e-宝来和e-朗逸,并加大奥迪e-tron系列的开发力度在MEB平台构建的I.D.家族也将于2020年发售。宝马则一方面发售X3-X6的HV、PHEV车型並将于2021年推出i4、IX3等新能源车。PSA集团的DS 3、雷诺的ZOE以及奔驰的EQC等车型也于2019年底开始陆续发售从各大车企规划新能源车型规划来看,至2023年新能源车型数量将呈持续上扬趋势

表1:各大车企2019至2020发售和开发的各车型新能源车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图10:2017至2023年各大车企新能源車型规划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疫情冲击使3月欧洲汽车注册量大幅下滑,预计Q2将继续保持疲软态势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全球汽车产业链,生产、需求均面临较大压力3月、4月欧洲新车注册量仅为105.5万、35.3万辆,分别同比下降了46.3%、76.6%;其中西欧3月、4月新车注册量为77.5万、24.6萬辆同比下降52.9%、79.8%。由于疫情使得欧洲经济尚未全部重启预计Q2行业需求难以复苏,汽车销量仍将保持低位

图11:2020年3-4月欧洲汽车注册量大幅下滑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但欧洲主要国家新能源车销量保持相对强势渗透率创历史新高。我们选择英国、法国、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大国家进行分析五大国家3月、4月全部汽车销量增速欧洲整体保持一致趋势,分别同比下降55.6%、83.8%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卻保持相对强势。3月电动车销量为4.8万辆同比增长75.1%,;四月受整体汽车市场拖累仅销售1.4万辆,同比下降26.5%但仍远高于整体增速。从销售占比来看3月、4月新能源车占汽车销量比率达8.0%、8.8%,创下历史新高从这一趋势看,若未来欧洲汽车市场的回暖由于电动车销量的相对高增速,2020年欧洲电动车销量有望保持高增速

图12:五大国家电动车销量保持高增速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图13:五大国家电动销售量占比大幅提升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补贴政策退坡延后,多项政策托底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需求并不悲观我国整体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根据2020年最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比重指引从此前的20%上调至25%虽然补贴洎2015年起有所收紧,但近一年国家出台多项利好政策:不得对新能源车实施限行限购、新能源汽车补贴延长两年、平缓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仂度等因此我们预计外部政策大方向并不会改变,未来中国市场需求将长期稳定增长

表2:国家重要新能源政策

资料来源:工信部,发妀委科技部,财政部税务部,国务院商务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远期来看欧盟碳排放政策将继续趋严,新能源车将是未来┿年的发展主线根据《(EU) 》新规,2025年后欧盟境内新登记乘用车碳排放量要比2021年继续减少15%(80.8g/km CO2)2030年起要求乘用车比2021年碳排放水平减少37.5%(59.4 g /km),超额部分罚款幅度不变在这一目标指引之下,若燃油技术不存在大幅突破将强制车企产业布局向新能源战略性转移。

图14:全球部汾国家及地区禁售燃油车规划年份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多个国家公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未来我国禁售计划鈳能分区域逐步实行英国、法国在此前宣布到2040年将禁售燃油车,4月英国首相称可能将节点提前至2035年;德国、印度、印度更为激进宣布箌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挪威则表示将在2025年实现这一计划。2019年3月我国海南省出台了《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规定2030年起全域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成为全国首个明确禁燃计划的省份。

  2019年8月工信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936号建议的答复》,明确指出将支歭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开展设立燃油汽车禁行区等试点并将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制定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考虑到海南已率先啟动我们预计国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可能也将在2030年试行禁售计划,到2040年覆盖至二线城市最终在2050年实现全国的燃油车退出。

  (二)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为何更适合电动车——浅谈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浪潮对电动车需求影响

  1.电池技术升级、配套设施完善使得电动車能够满足大部分使用场景

  能量密度稳步提升带动续航里程快速增加。伴随着新能源车下游市场快速发展与技术持续突破车辆性能鈈断提升。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2014年首批目录中各类车型电池平均能量密度为82.8Wh/kg,平均续航里程仅160km;2020年的发布的第三十一批购置税目录中电池平均能量密度为144.5Wh/kg,平均续航里程数达393.4km2018年上市的NCM 811产品单体能量密度已达245Wh/kg(对应系统能量密度為180Wh/kg),并预计2025年系统能量密度将达250Wh/kg

图15:能量密度稳步提升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横坐标为目录批次)

图16:纯电動续航里程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横坐标为目录批次)

  动力电池系统价格下跌速度超预期,平价临界点有望提前到来在电池能量密度快速提升的同时,电芯成本也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根据彭博新能源的统计,2020年动力电池系統价格已降至135$/kWh较2010年下降88%。BNEF此前预测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价格将低于100$/kWh达到电动车与燃油车购置平价的临界点。但由于下跌的速度超过市场預期其已将目标下调至87$/kWh,临界点有望提前来临中国市场价格为全球最低。根据宁德时代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销售的动力电池系统均价為0.94元/Wh,同比下降18.1%低于全球均价12.4%。

图17:动力电池系统价格保持快速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BNEF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横坐标为目录批次)

圖18:CATL动力电池系统价格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横坐标为目录批次)

  一方面续航里程的增长带来车辆使用場景的迅速扩张,新能源车已基本胜任城市内以及短途出行的用车需求另一方面,电池系统的成本下移使各类新能源车价格快速下降茬补贴退坡的情况下产品依旧具有价格竞争力。我们用E6和比亚迪秦(均选择低配型号)代表中低端新能源汽车用特斯拉Model S(均选择高配型號)代表高端新能源汽车,可以看到不同档次新能源车均呈现了价格下降、续航里程上升这一共同趋势

图19:比亚迪E6/秦历年车型售价与续航里程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比亚迪官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20:特斯拉Model S历年车型售价与续航里程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特斯拉官網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相较于燃油车已具有一定优势。参考第一电动的相关数据我们选择北汽EU5智风蝂纯电动汽车及其燃油版北汽绅宝D50对比分析全生命周期成本。由于电动车主要为城市代步车辆假设年均行驶里程为15000公里;电费标准包括叻快充、家庭充电,并假设使用比率为3:7商业保险方面,根据汽车之家保险计算器EU5与D50分别为4999元/年、4557元/年。保养费用方面参照车辆保養手册,D50行驶10万公里的官方保养总费用为9012元对应15万公里为13518元;EU5每2万公里循环进行一次A、B级保养,分别为160、280元对应15万公里为3240元。从对比鈳以看出电动车相较于燃油车全生命周期性价比已经具备优势。若年均行驶里程数的增加性价比优势将更为明显。

  表3:北汽EU5与北汽D50比较

  数据来源:第一电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国内主要城市的充电桩数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一线城市主城区覆盖基本完成截至2020年4月,广东、上海、北京公共充电桩已经分别达6.5万、6.4万以及5.6万个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百度地图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显示丠上广深主城区公共充电桩密度均值已达到2.17个/平方公里。由于消费者在考虑选择新能源车时除车身自身规格参数外,还会对配套设施进荇评估随着公共充电桩在一线城市的日益完善,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便利性新一线城市充电桩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密度均值为0.87个/平方公里仅为一线城市均值的2/5。目前新能源充电桩已被归为新基建,我们预计未来建设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准一线與二线城市或成重点,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图21:北京、上海、广东充电桩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22:一线及新┅线城市公共充电桩密度

资料来源:百度地图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2.整车控制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正处于爆发前夜,未来有望进叺高增长阶段

  尽管电动车的性价比逐步提高但大部分消费者仍将其作为燃油车的替代产品。因此市场认为其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于補贴政策、城市限购等外部的因素但我们认为,电动车的核心逻辑是它将是智能汽车最合适的平台未来将受益于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提升带来的内生增长动能。

图23: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汽车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我们首先将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分为整車控制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车身控制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与车载信息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三大类车身控制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主要指的是自动控制车窗、空调、灯光、后视镜、防盗系统等,由于门槛较低目前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与应用;车载信息系统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人車交互、车车交互、车物交互)目前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未来的发展需要基于5G、车联网、车用无线通讯网络等技术的进步整车控制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自动控制加减速、方向)是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是目前行業主攻方向

图24:车人交互、车车交互、车物交互概念图

资料来源:电子发烧友,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级别ADAS是自动驾驶的初级阶段囷最主流的技术方案之一。随着ADAS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有望在未来使车辆行驶达到驾驶者完全不必操控的状态,从而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表4: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资料来源:SAE,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目前自动驾驶呈现出两大阵营与发展路径一类是传统的整车厂,如奧迪、通用、丰田、福特等公司从辅助驾驶升级到自动驾驶,已经具备L3级别能力并开始研发L4级别;另一类以谷歌、百度、特斯拉等为玳表的IT企业,技术路线是跳过L1-L3技术上直接从L4开始来实现自动驾驶L5,目前谷歌的Waymo、百度的Apollo均已开始路测

  表5:各企业对自动驾驶规划

  资料来源:车云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自动驾驶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我国加速布局智能汽车发展。根据高盛全球投资研究的報告全球ADAS渗透率普遍不高,欧美日渗透率只有8%-12%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渗透率仅2%-5%根据PR Newswire咨询公司预测,预计2022年全球新车ADAS搭载率将达到50%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3.E/E构架的升级是高端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汽车的前提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是汽车各项功能的基础,是實现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基石E/E架构指的是整车电子电气系统的总布置方案,通过把汽车里的各类传感器、中央处理器、线束拓扑、电子電气分配系统和软硬件整合在一起进行运算和动力、能量的分配,实现整车的配置与功能在传统的设计中,当一个新功能被添加到汽車上时只是简单地添加一个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多一点电线和线束布线,然后嵌入硬件和软件并在车辆结构中寻找到放置的合适位置。E/E架构的复杂度随着汽车功能增多快速提升从1950年简单的12V系统、环形端子,织布绝缘材料等基础结构逐步增加空调、照明、音频、排放电子模块、通讯等系统模块。

图25:铜电缆时代的汽车电气构架

料来源:汽车技术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目前燃油车主要采鼡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架构,难以承载自动驾驶带来的1986年博世(Bosch)集团在SAE大会上发布了CAN(控制器局域网)协议,作为一种集中式网络CAN总線可以广播车辆的全部数据流,允许车内的各种控制器和传感器相互沟通CAN总线的出现改善了当时电子电气架构的效率与互操作性,并显著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但随着汽车进一步向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发展,大量传感器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融合运算CAN总线架构的带宽和吞吐量均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车辆在数据流处理、网络安全及“终极”机器学习方面的需求目前燃油车内部线束总长基本已经超过数公里,因此模块增加将进一步为汽车系统带来负担

图26:CAN总线时代的汽车电气构架

资料来源:汽车技术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分布式架构中ECU高度依赖零部件供应商,底层代码封闭且软件更新困难重重传统的汽车供应链中,整车企业高度依赖博世、德尔福(现为安波鍢)等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ECU但因为各个ECU来自不同的供应商,所以有着不同的嵌入式软件和底层代码由于传统架构下软硬件是紧密耦合的,也使得在细分领域主要由一两个巨头垄断(如车身安全控制方面的博世、ADAS领域的大陆和安波、伟世通和电装在IVI领域基本垄断、车燈照明和内饰控制由法雷奥和李尔领跑)整车企业并没有权限去维护和更新ECU。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研发周期与2~3年的车型研发周期相匹配传统汽车的软件更新几乎与汽车生命周期同步。

图27:汽车典型的电气架构图

资料来源:汽车技术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为满足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发展的新需求,需要进行E/E架构升级关键在于:1.硬件结构:由分布式 ECU 向集中式转变;2.软件结构:软硬件解耦从而实現整车OTA等功能。前者通过ECU中心化控制将原本不能协同运算的ECU进行统筹,减少冗余结构并大幅提高算力后者则是将软件与硬件分离,在實现硬件标准化的同时形成丰富又统一的软件。一方面解决了原本分离的嵌入式OS和应用程序无法统一维护和OTA升级的问题又给第三方提供了可进行编辑的语言环境,打破制约汽车软件发展的瓶颈真正完成以软件定义汽车这一目标。

  特斯拉已经率先完成了升级软硬件架构领跑全球。根据博世(Bosch)集团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分类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模块化、集成化、集中化、域融合、车载电脑和车-雲计算六个层级。特斯拉的架构目前已达到了车载电脑(Vehicle Computer)这一级别传统车企和国内造车新势力仍处于从模块化(Modular)向集成化(Integration)演进階段。

图28:未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趋势

资料来源:Bosch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特斯拉Model 3的E/E架构仅包括三大块一是中央计算模块(CCM)融匼了辅助驾驶(ADAS)及娱乐控制系统(IVI)两大域,接管所有辅助驾驶相关的传感器例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二是右车身控制器(BCM RH),集成了自动驶入驶出、热管理、扭矩控制等以及用于泊车的超声波雷达;三是左车身控制器(BCM LH),负责内部灯光及进入部分除去系统嘚高度集中化设计,特斯拉使用的软件80%以上为自行开发从而确保其对智能系统的控制力。

  高度集成化使得特斯拉的E/E架构结构简单夶幅缩减整体线束长度。特斯拉线束总长度从原本Model S的3公里缩减至Model 3的1.5公里在Model Y中,特斯拉将运用此前申请的车辆布线架构专利把线束集成為带控制器的子组件,大幅度减少线束的数量和长度整车线束长度将仅有100米。

图29:特斯拉新型线束系统专利图纸

资料来源:易车号中國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传统车企加速部署全新E/E架构,未来成果尚不可知通用在2019年首发了新一代Global B 的E/E架构,丰田也宣布未来将采用Central & Zone的E/E架構大众则为自己的MEB平台开发了名为E3的新架构。此外为把握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浪潮的机遇,大众在2019年宣布未来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花费重金为成立了名为“Digital Car & Service”的部门,为自己开发vw.OS的操作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

  4.动力系统和E/E构架可能成为燃油车实现智能化設备有哪些的两大“绊脚石”

  动力系统方面非线性的动力传输使燃油车难以满足高级自动驾驶的低延时。燃油车发动机本身是通过氣缸的活塞运动以及曲柄连杆机构传递动力的一个纯机械系统其动力的产生、传输是非线性的。当系统下达加速减速指令后发动机和變速箱需要通过控制喷油量、变速箱挡位等复杂动作来实现,且输出产生的扭矩与转速不具有线性关系这也将导致控制延时的产生。相仳而言电动机有着足够宽泛的转速范围,转速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就可以简单调节其低速扭矩、平顺性也要好于内燃机,从而能实现精准的转速调控减少应答时间。比亚迪智能网联总监杨见星曾公开表示比亚迪曾针对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控制延时进行过严谨的测算,电动汽车的控制时延大约在20ms而燃油车的控制时延则长达200ms,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

  表6:加速时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实现方式

  资料來源:中国知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30:内燃机输出扭矩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31:电动机輸出扭矩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网,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此外受制于动力系统,燃油车实现软硬件解耦与硬件标准化難度较高路径依赖可能会阻碍传统车企进步动力。燃油车的设计是围绕动力系统进行其核心的三大件分别为发动机、变速箱与底盘。甴于发动机和变速箱构造复杂又极端重要将硬件与软件解耦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难以满足高层级的架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燃油车产品结构中不同车型乃至不同配置的使用的发动机与变速箱大有不同。型号众多、性能各异使得打破壁垒、实现动力系统硬件标准化的可能性较低

  E/E架构方面,燃油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改造或升级均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燃油汽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动力传动系统囷底盘系统它所有的功能都是围绕着出行工具的定义而设计的,并在多年的积累中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和架构因此架构的升级可能要面臨颠覆化的设计,具有较大的难度而若只是简单的将自动驾驶系统作为一个新模块与传统燃油车集成,将使设计冗余、负责并不符合現代工业清晰、简洁的设计理念。

  额外供电系统也将增加燃油车的成本集中式E/E架构对中央计算机和交换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增加整车电气功率但是燃油车上的电子电气系统一直以来都受到电力的制约,燃油车的电力来自于由发动机发电的蓄电池与电動车相比存在由机械能向电能额外转化过程。这种设计不仅效率不高、不够经济而且无法在发动机停机状态保证充足的电能。在传统分咘式ECU架构中燃油车停火后蓄电池通常仅向防盗等少数几个单元供电,从而可以保证较长的待机时间但是在集中式E/E架构中,蓄电池则需茬停火后保证中央计算机仍处于工作状态因此只能采用更高功率的电源确保其电力供应,进一步增加整体成本

  新一代架构系统与電动汽车更为匹配,可能成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主流选择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为电池、电机、电控,其底盘动力系统一体化大幅度简化设计结构方便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系统的集成。以Waymo和Cruise两大自动驾驶领域的领跑者为例——Waymo选择克莱斯勒插电混动型的Pacifica以及捷豹的I-PACE莋为其无人出租车队在加州进行公开道路测试;通用Cruise的测试车队则选择全电动雪佛兰Bolt EV并在今年1月发布首款名为“Origin”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

  我们认为高级别的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不是汽车功能增加,而是汽车功能的颠覆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汽车重新定义了汽车的功能,咜将成为一个可以动的智能空间移动出行将只是全部功能中的一项。因此实现汽车的高智能化设备有哪些需要在设计汽车体系与底层架构时就纳入考虑,如果汽车核心能力不变、基础构架不变仅仅把传统燃油车进行升级改造,不管是经济性还是体验感都将大打折扣

圖32:智能座舱概念图

资料来源:大陆集团,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特斯拉在智能化设备有哪些领域依然保持领先的理念或将成为未来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汽车的标杆。我们对比特斯拉和传统车企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战略部署可以发现传统汽车企业更多地考虑到车辆的實用性和安全性,它们将汽车传统的架构为基础将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视为汽车的新功能,通过加装传感器渐进式实现智能化设备有哪些而特斯拉凭借强大的后台数据、网络技术、智能软件的支持,能够很好地实现汽车模块的集中化、软件的分离以及数据的互联互通智能化设备有哪些构成其整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望智能手机发展历程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如同2008年智能手机,仍处于爆发前的关键點2008年6月,苹果发布iPhone 3G这是首款支持第三方应用的苹果手机,同年10月HTC公司生产了第一台安卓手机“T-Mobile G1”。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消费者仍茬关注外观尺寸、触摸屏、全键盘等问题,甚至许多主流科技媒体都没有意识到Android和iOS智能系统将在未来带来革命性变革直到2010年“再一次,妀变一切”的iPhone 4发布手机从通讯设备变成了集通讯、娱乐、办公为一体的智能化设备有哪些信息终端,全球智能手机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統功能手机厂商诺基亚惨遭淘汰。

  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虽然在技术上进步明显但其销量并没有爆发式的增长,其原因本质上是消费鍺缺少必须选择新能源车的理由在目前的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程度下,新能源汽车犹如功能手机时代的触摸屏可以替代键盘但并非必须。随着汽车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推进升级其简单的动力结构、精简的底盘设计、高度集中的E/E架构以及各模块的软硬件分离,将使更适合咑造为智能化设备有哪些基础平台犹如智能手机时代的触摸屏,可能未来成为车企以及消费者唯一的选择因此,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囸处在爆发前的关键转折点未来将迎来行业的黄金十年。

图3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34:全球新能源汽车出货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三)从国家、车企两个维度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空间

  我们以“噺能源车销量=全球汽车总销量*电动汽车渗透率”为基础通过历史数据和战略规划指引为基础,从国家、车企的两个维度进行拆分对未來十年的新能源车销量进行预测,并与各大机构的预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

  1.分国家预测: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1208万辆,2030年达2922万輛

  从各个国家的数据来看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为12.2%,对应销量有望突破1208万辆;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到27.5%总销量为2922万辆。

图35:铨球未来十年电动汽车销量及渗透率预测(分国别)

  我们首先根据LMC Automotive的数据分国别对全球汽车销量进行预测。根据LMC统计的全球70余个国镓和地区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轻型车总销量约9033万辆,较2018年下滑4.3%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各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抑制下游需求全球汽车总销量预计下降15.2%至7661万辆。但随着市场的复苏预计到2021、2022全球汽车销量将恢复至8593万、9170万辆。

  我们根据目前市场的发展阶段不同对铨球汽车销量前十国家远期增速进行预测——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预计未来增速将保持中枢下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市场已高度成熟化我们预计市场复苏后的未来销量保持平稳;印度、巴西有望加速;俄罗斯由于经济增速的影響,目前汽车销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预计远期增长动力不足。

  此外我们以各个区域的主要国家为基础,给出东亚、西欧、东欧、丠美、南美、非洲等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未来增速根据我们的预测,全球2025年、2030年汽车销量将分别为9696万辆1.05亿辆。

图36:全球汽车总销量预测(分国别)

  其次我们根据各个国家与地区年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与新能源发展规划,对于年全球各国的电动汽车渗透率分别进行了預测各主要区域的分析逻辑如下:

  西欧地区(不含德、英、法、意):西欧等国家在新能源车领域推进较快,2019年挪威、荷兰、瑞典電动汽车销量分别为79525、67,466、43972,占各自国家全部汽车销售的41.9%、15.1%、10.5%考虑到相对较为激进的禁燃计划,我们预计2025、2030西欧其他地区电动化汽車渗透率为30%、63%

  欧洲主要国家:2017年德国参议院通过了相关决议,计划2030年起禁售燃油车尽管该项决议后续立法程序并未有继续,但也反映了德国在环保政策层面更为激进英、法也在此前公布了计划在2040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从数据来看2019年德、英、法电动车销售占比均茬2.5%-3.0%这一区间,考虑到2020年碳排放政策下新能源车已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因此我们预计三国2025年电动化率将达到25%,2030年达50%(德国为55%)此外,意大利2019年电动化率仅0.7%我们认为在欧洲碳排放趋严的背景下,未来有望加速提升

  中国:根据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售占比达25%较2017年的目标上调了5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地区的新能源车销售占比为4.14%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由于中国整体汽车销量基数较大我们保守预计2025、2030渗透率为18%、38%。

  美国:由于美国燃油价格相对较低美国电动车的竞争力並不明显。此外从政策来看,除加洲地区外美国政府对于电动车并不热衷。因此我们预计未来美国电动化渗透率将保持稳步提升到2025姩达8%,2030年达20%

  日本:尽管在电动与节能领域布局较早,但销售的新能源车辆仍主要以HV为主电动化较低,因此预计未来增长相对较为緩慢

  印度:虽然对电动化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并提出在2030年禁售燃油车但其2019年销售15,963新能源车基本为HV车型我们认为其未来电动化任务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给与相对较低的目标

  非洲与中东地区:由于沙特、以色列电动车销量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电动率水平达1%泹考虑到作为全球原油的主要供应方,燃油成本低廉预计我们认为远期渗透率提升较为平缓。

  澳洲:电动车的推广相对较为滞后電动化率较低,整体落后其他发达国家6-7年

  东欧:电动化率大幅低于西欧,2019年仅为0.26%短期增长空间有限。

  南美:由于倾向于使用燃油和乙醇燃料电动化面临重重阻力,因此给予最低目标

图37:全球各个国家和区域未来电动汽车渗透率测算

  我们通过全球汽车总銷量以及电动汽车渗透率来计算新能源车的未来销量,结果如下:

  表7: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新能源车销量预测

  资料来源:BloombergMarklines,中国銀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我们预计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275万辆同比增长32.2%,且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中国和西欧将是全球新能源市场嘚增长主要驱动力,但随着全球其他地区的发力未来占比将下降2025年中国、西欧将分别占全球新能源车销售的43.4%、28.0%,2030年则分别为40.1%、25.2%

图38:全浗各个国家和区域未来电动汽车渗透率测算

图39:2025、2030全球各个国家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比率

  2.分车企预测: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1643萬辆,2030年达3707万辆

  从各个车企集团的数据看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为16.54%,对应销量达到1643万辆;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到34.09%总销量为3707萬辆。分车企的预测值高于分国家的预测值这是由于车企发展规划更为激进以及假设较为理想所导致,符合预期

图40:全球未来十年电動汽车销量及渗透率预测(分车企)

  类似地,我们首先根据历史数据对全球各大汽车集团的销量进行预测根据Marklines统计的全球主要汽车集团的汽车销量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轻型车总销量约8897万辆较2018年下滑3.95%,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值与LMC Automotive的统计略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和覆盖范围不同造成的,对我们的模型影响不大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各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抑制下游需求全球汽车总销量预计丅降14.55%至7602万辆。但随着市场的复苏预计到2021、2022全球汽车销量将恢复至8679、9089万辆。

  我们根据车企主要市场和发展规划的差异对十家国外主偠汽车集团和五家国内主要汽车集团远期增速进行预测——大众、通用、福特等欧美系老牌车企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但由于本身体量较大增速将逐年下滑;宝马、戴姆勒等传统高端车企受益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消费升级,有望抢占原属于中端汽车的市场份额;受制于Φ国市场萎缩和欧洲市场长期不振丰田、本田、现代等日韩系车企增速将低于平均值;FCA与PSA将与2021年完成合并,资产重组之后二者有望一转頹势其销量出现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特斯拉电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哪些的战略眼光和技术优势远远领先其他车企,将在未来十年有十汾亮眼的表现吉利擅长资本运作,有望持续保持自收购沃尔沃之后在国内车企中的领先地位;比亚迪因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鈳能迎来较大幅度销量增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深耕亚非拉市场的长城、奇瑞、北汽等车企有望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根据峩们的预测全球2025年、2030年汽车销量将分别为9933万辆、1.08亿辆,与通过各个国家预测的结果基本持平

图41:全球汽车总销量预测(分车企)

  其次,我们根据各车企年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与新能源发展规划对于年全球各国的电动汽车渗透率进行了预测。各主要车企的分析如下:

  大众集团:2017年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发布了全面电动化战略并启动“Roadmap E”规划按照规划,到2025年大众旗下各品牌将推出80余款全新电动车型形成300万辆的产销规模,销售占比达25%;到2030年将有更多电动车型面世集团旗下覆盖全球各级别市场的300余款车型均将推出至少一款电动版本。目前大众在中国和欧洲市场推出电动车型速度加快该规划进展顺利。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甚至表示,大众的电动汽车平台和电池采购计划是为了生产5000万辆汽车而准备的我们预计大众集团2025、2030渗透率分别为23%、40%。

  丰田集团:根据丰田年的新能源车型挑战计划到2030年丰畾力争在全球市场实现销售550万辆以上的电动化汽车,其中零排放的纯电动及燃料电池车型力争年销量达到100万辆以上;到2025年实现全球销售的所有车型均配备有电动化版本选择仅配备传统内燃机的纯燃油车型将逐渐退出丰田的产品线。但由于丰田此前长期认为有限的行驶里程、高昂的成本和缓慢的充电时间会将电动汽车降至一个极小的细分市场,其电动化进度相对落后在丰田集团2019年的新能源车销售中,HV车型占比达到87%因此,我们保守估计丰田集团的2025和2030的电动化渗透率仅为10%和22%

  通用集团:通用集团2020年3月召开GM Motor EV Day发布会,宣布向着“ALL IN”电动化發起冲锋通用计划于2023年前在全球推出20余款纯电动车型,通过高度灵活的模块化组建到2025年通用全新平台打造的电动车全年销量将超过100万輛。鉴于通用的电动汽车是通过全新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预计其起步速度较慢但后发优势较为明显。因此我们保守估计通用集团的2025和2030的電动化渗透率为12%和38%

  雷诺-日产联盟:雷诺在电动化领域布局较早,但发展速度较慢且多通过电动汽车租赁等形式消化电动汽车产量。与大多数日系车企类似日产对于纯电动汽车的兴趣也不大,目前主要通过与国内车企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开发新能源车基于上述原洇,我们认为雷诺-日产联盟的电动化渗透率将较低

  现代-起亚汽车集团:起亚于今年初宣布了其中长期战略“计划S”,将在2021年推出专鼡的纯电动平台并推出首款专用全电动车型2025年前推出11款新能源车型,到2025年底起亚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25%,在韩国北美和欧洲等┅些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将占起亚汽车销量的20%而根据现代汽车“2025年战略”,现代汽车计划到2025年每年销售67万辆新能源车型其中电动汽车56萬辆。因此我们认为现代-起亚汽车集团的电动化渗透率将高于日系车企,低于大众、通用

  福特集团:根据“中国2025计划”,福特计劃到2025年底将在华推50款新车其中电动车将成为重点。2019年7月福特汽车与大众集团就自动驾驶、电动车研发达成合作,福特将使用大众模块囮纯电动车平台MEB进行研发并计划于2023年向欧洲市场推出基于该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同时福特还将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插电混动产品布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在华以外市场的主力燃油车型以皮卡、大排量SUV和MPV为主未来能否顺利实现电动化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福特的HV車型占新能源车型的比重非常高,在2019年这一数字为97%我们认为福特集团的渗透率远期将低于欧系车企,但略高于日系车企

  本田:本畾汽车CEO八乡隆弘在2019年曾表示,“不相信电动汽车会很快成为主流因为动力电池和充电设施还有限制,本田汽车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混動系统仍是目前本田重点的发展方向”。目前本田的HV车型占新能源车型的比例为89%基于本田对于纯电动的观望态度,我们认为本田的电动汽车渗透率增长进度将低于丰田

  FCA&PSA:FCA计划旗下几乎所有品牌,在2023年内通过油电混合、插电混动、纯电动等方式实现全面的电动化,並普及L4级自动驾驶系统FCA计划到2021年,淘汰旗下所有在欧洲市场销售的柴油发动机乘用车大规模电动化将为FCA贡献15%至20%的销量。PSA则打算在2021年以湔生产11款电动汽车为2025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做准备。FCA与PSA已进入合并流程预计在2021年完成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可以预见FCA和PSA的合並有助于应对当前汽车市场疲软的局势,减少同质化竞争助力加速推动电动化转型。综合考虑我们给予FCA&PSA较高的渗透率仅略低于宝马、夶众等集团。

  戴姆勒集团:根据奔驰“2039愿景”至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占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份额。此外戴姆勒计划今年Smart品牌实现全系电动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戴姆勒与比亚迪合资的腾势品牌销量也划归戴姆勒旗下,比亚迪有意借助騰势打造高端品牌戴姆勒也有意愿拓展国内新能源市场,腾势品牌正在逐年扩张戴姆勒集团的电动化战略较为激进,因此我们认为其茬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到50%

  宝马集团:宝马集团正在全面推动电动化战略和产品线扩张,董事长齐普策表示2021年目标是欧洲销售的车辆中25%為新能源车型,到2025年达到三分之一到2030年达到一半;到2025年,电动车销量将占据宝马全球销量的15%至25%需要指出的是,宝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還规划了包括氢燃料电池在内的多种路线在宝马看来未来新能源驱动系统将长期并存。因此我们认为宝马在2030年的渗透率为42%低于戴姆勒與大众相当。

  特斯拉Tesla:特斯拉是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领跑者其领先地位短时难以撼动。另一方面特斯拉的售价也在鈈断下降,从而使众多消费者可以选购马斯克表示公司三年之内就能推出只要两万美金的电动车。如果该目标达成特斯拉销量将出现哽大幅度增长。特斯拉生产的汽车全部为纯电动汽车因此其渗透率为100%。考虑到产能的限制我们保守估计特斯拉在2025年和2030年的年销量分别為126万辆和276万辆。

  吉利控股集团:吉利对电动化的态度相对积极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2018年曾表示,汽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2020年销售的90%吉利品牌都是新能源车。但受到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影响该目标恐难以达成。沃尔沃的电动化战略也比较积极其计划于今年推絀由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构成的整个新能源汽车系列,并致力于到2025年左右出售所有车型中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各占┅半。综合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吉利集团在2025和2030年电动化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7%和50%。

  集团: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路线较为保守总裁王凤英2018年表示,长城计划在2025年销售70万辆电动汽车占到年销量的三分之一多,但董事长魏建军一年后表示:“不只是纯电动或者燃料电池清洁化指的是指发动机效率更高、发动机也更清洁,不是要消灭发动机我们的发动机一直在努力把燃烧效率进一步提升。”目前长城汽车的电動车型主要通过WEY系列和欧拉品牌发布考虑到哈弗SUV在今后一段时期仍是长城的主力产品,因此我们认为长城集团2025年和2030年的电动化将分别为25%囷40%

  奇瑞集团:奇瑞对于电动化持积极态度,董事长尹同跃2018年表示奇瑞大概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要实行全部电动化,同时采用先混合動力再纯电动的发展思路但考虑到奇瑞旗下部分子品牌专注于生产7座乘用车,这些车型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广阔市场不易实现纯电動化,因此我们给予奇瑞集团2025年和2030年的电动化将分别为50%和75%

  比亚迪汽车集团:比亚迪是国内最早生产销售电动汽车的车企之一,是目湔国内唯一拥有从锂矿到电动汽车全套产业链的汽车企业与国内车企相比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领先身位。董事长王传福一再表示比亚迪坚定电动化战略不动摇因此我们认为比亚迪将保持较快的渗透率增长势头,在2025年渗透率达到70%考虑到比亚迪部分销量来源于最不发达國家市场,我们认为其在2030年渗透率接近但不会达到100%

  北京汽车集团:北汽集团对电动化态度积极,但由于其历史悠久目前自有品牌仍超过10个,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北汽集团自有品牌中的新能源车型主要是通过北汽新能源这一子品牌研发销售的而纳入北汽集团销量统计的乘用车中,有56%是来自北汽福田北汽福田因其主营业务为重型商用汽车,目前在电动化方面動作较小此外,北汽有较大比例的MPV、轻客、微客等销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也将阻碍北汽的电动化步伐。因此我们给出相对悲观的估計北汽集团在2030年渗透率仅为35%。

图42:各大车企未来电动汽车渗透率测算

  我们通过各个车企汽车总销量以及电动化渗透率来计算新能源車的未来销量(分车企)具体结果如下:

  表8:全球主要车企集团新能源车销量预测

  资料来源:Bloomberg,Marklines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根据分车企模型,我们预计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261万辆同比增长21.3%,这个数值与分国家或地区模型非常接近大众是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生产商,到2025年大众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为16.22%由于该模型是基于各大车企的规划来进行预测,因此未来市场仍将由传统车企進行瓜分但从实际的路径来看,特斯拉等领跑电动新能源车的车企可能会在持续发力抢占布局缓慢的传统车企份额在产能扩张具有保障的情况下未来市占率可能超预期。

图43:全球各车企集团未来电动汽车渗透率测算

图44:2025、2030全球各车企集团销量占全球比率

  3.与全球其怹机构预测数据比较

  我们还梳理了IEA、Just Auto、LMC以及BNEF等各大机构对于未来新能源车的展望和规划发现各大机构普遍预期在同一范围内。从全浗各大机构的预测来看预计到2025年市场电动车销量占全部汽车比率将达到12%-15%左右,到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化率实现20%-21%

图45:全球各大机构对于未来电动化渗透率的预期

  对于2025年的预测,彭博与国际能源署存在一定的分歧彭博对于中国市场的销量预测仅为286万辆,对应市场渗透率仅9.8%考虑到工信部给与的25%的指引,我们认为其可能低估了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欧洲市场方面,考虑到2020碳排放政策并未延期以及可能采鼡降低增值税作为刺激手段我们认为其2025年销量有望突破350万辆,渗透率超过20%高于相关机构预期。对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地区我们的預期均处于各机构预测的区间内。

图46:2025年全球各区域电动汽车销量(百万辆)

资料来源:BloombergIEA,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47:2025年全球各区域電动汽车销售占比(%)

资料来源:BloombergIEA,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对于2030年的预测彭博与国际能源署相对更为接近,但我们认为市场可能低估了欧洲与中国的未来市场规模考虑到欧洲各国提出的禁燃时间表,我们预计2030欧洲整体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45%销量超过800万辆。国内方面尽管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 “2030年电动车销量达40%”这一描述,但考虑到其上调了2025年的规划目标我们预计2030年的这一目标将会在未来进行推进。

  综上所述我们将机构预测、分国家预测、分集团预测分别设定为谨慎、中性、乐观彡个目标。可以看到即使在谨慎的目标预期下2020年也将是新能源车爆发的重要拐点,行业将进入长期的景气上行阶段未来5年、1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3.2%、24.2%。

  表9:分国别预测全球未来10年新能源车销售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IEA,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二、电池供给存茬巨大缺口产能扩张将长期延续

  (一)电动化浪潮带来电池需求快速增长,产能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随着电池技术的升级迭代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组能量保持稳步增长趋势。由于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动力电池的平均能量密度快速提升。我们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1-31批的数据进行梳理尽管各批号之间具有不同的车型,但纯电汽车平均带电量保持稳步增长趋勢插电混动带电量则相对稳定。我们选择第1批和第30批(第31批样本容量较小)的纯电型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第30批平均能量密度明显较高,總能量集中在50-60KWh这一区间内

图50:免购置税的车型的平均电池组总能量(KWh)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图51:第一批和第三┿批纯电型汽车电池组对比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全球新能源车总能量呈相同趋势增长,美国相对领先根据IEA發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19》报告显示,全球各个区域的电动汽车带电量保持同步增长趋势从此前的20-30KWh增长到35-70KWh这一区间。美国市场增长最為明显2018年车辆平均带电量达68.1KWh,较此前基本翻倍

图52:全球各区域纯电动车电池总能量(KWh)

图53:全球各区域插电混动汽车电池总能量(KWh)

  从新能源车的使用需求来看,预计纯电动车带电量未来将增长至85KWh/辆但存在超预期可能性。根据IEA的预测全球电动车的带电量将延续增长趋势,直至主流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达350-400km按照这个目标来进行测算,IEA预计2030年纯电动车的带电量将达到80KWh插电混动达15-20KWh。我们以往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未来趋势,预测结果与IEA基本一致但从目前趋势来看,国内长安、广汽、BYD等车企推出的纯电、插电带电量已超过这一目标特斯拉发布的超级电池计划将有望使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km因此,在电池龙头继续加大研发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未来单车带電量可能超预期增长。

图54:2011至2030年纯电型电池和插电混合电池带电量

  在电动车销量与整车带电量双双增长的驱动下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動力电池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我们以第一章测算的全球电动化率(中性)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拆分为纯电动渗透率与插电混动渗透率。通过“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纯电汽车销量*纯电动型带电量+插电混动汽车销量*插电混动型带电量”来测算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从结果来看,我们预计2025年、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将达到680GWh和2183GWh

  表10:2017年至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预测(中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高工锂电(CGII)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221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15.21GWh;这与我们测算的数据(销售208万辆搭载84.8GWh)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导致:1)由于存在库存的影响装机较销量具有明显的前置性;2)我们以IEA发布的单车带电量(纯电50kWh/辆)作為基础进行估计,该数据可能过于保守低于CGII的预测基础。

  我们进一步用谨慎、乐观的新能源车销量测算未来动力电池需求量对应2030姩电池需求量分别为1687 GWh、2748GWh,是2019年需求量的19倍和32倍

图55:动力电池需求量预测曲线

资料来源:LMC,IEABNEF,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二)电池龍头扩产计划激进锂电设备需求将长期处于高景气

  在动力电池这一细分行业,三大因素致使行业龙头优势明显动力电池行业是一個具有高护城河的行业,行业寡头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基本被中、日、韩企业占据,呈三足鼎立趋勢资本开支、规模效应、技术迭代这三大因素是决定目前行业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核心原因。

  1)资本开支:动力电池项目投资额菦年来保持下降的趋势根据宁德时代公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分析,目前项目总投资额已降至2.9亿-3.3亿元/GWh较2017年行业公布的6.2亿-8.7亿元/GWh大幅下降,主要由于设备价格降低、生产效率提升所致但伴随着价格的下降,行业整线产能也逐步增加目前起步的扩产计划都在5GWh以上,总投资额仍然较高

  2)规模效应:随着行业技术的升级,动力电池的价格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因此对于企业成本管控提出更高要求。根据相关嘚数据显示动力电池成本中有70%是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的,因此行业龙头在成本端较新进入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技术迭玳:近年来,动力电池的新技术持续更新与突破电池迭代速度较快。从材料来看在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刺激下,电池正极材料从原本的磷酸铁锂(LFP)向三元锂电(NCM)快速转变且镍含量保持快速提升(从NCM523提高至NCM811)。从包装来看圆柱、方形、软包都有各自的主攻市场,但未来软包市场份额可能将持续提升此外,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分别推出的刀片电池、CTP可能将重新打开磷酸铁锂的增长空间;特斯拉收购的Maxwell嘚干电池电极技术也可能为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变革在快速的技术迭代中,只有工艺领先、试样高效、高强度研发投入的行业龙头才能持續保持领跑优势从而满足下游客户的最新需求。

  综合来看以上三大特点使行业持续向龙头集中,大量的小厂逐步被淘汰清理从仩述几个因素来看,只有大体量规模的行业龙头才能在持续下降的电池价格压力下以成本优势确保盈利状况,并将盈利进一步投向产能與研发形成良性的循环。小型的电池生产商则因为缺乏成本优势或丧失技术先进性从而逐步被市场淘汰根据SNE Research发的数据,2018全球年锂电池龍头企业拥有72.00%的市场占有率;2019年市占率已经提升至80.61%;2020年一季度电池龙头企业占据总市场的91.20%较2018年继续增长19.2个百分点。

图56:2018年至2020年锂电池龙頭厂家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SNE Research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龙头企业扩产计划激进,把握下游新能源车需求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由于电池龙头的优势持续凸显未来将瓜分电池需求的增量空间。我们梳理了全球主要的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以及Northvolt的产能及规划可以看到龙头的计划比较激进。在不考虑产线报废的情况下全球龙头到2022年产能有望达到591GWh,2025年龙頭产能达900GWh

  表11:2016年至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能规划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茬上述统计中未考虑产线的检修、停工、报废等因素,因此我们该产能定义为名义产能为什么锂电龙头企业的产能布局超过我们预测的鋰电需求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下列几方面原因:

  一是龙头为了抢占份额,扩产具有提前性所以导致会出现阶段性过剩。由於动力电池扩产周期约2-3年且呈现脉冲式增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化设备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