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纠正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呢?

1、懒惰性格的孩子做事拖拉

都说中国的父母是最累的,事事都要跟在孩子后面给他安排妥当,好像所有的时间都围着孩子转,还担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作业催着做,吃饭催着吃,睡觉也要催着,好像孩子要催、要叫才会动手。有时一些小事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您嫌他慢,自己就动手。可是父母过于勤快,这样长久下去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什么都会帮他做,孩子就养成了懒惰的性格了。

孩子做事有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习惯,其中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自身的懒惰性格。孩子因为懒惰,本应该今天完成的一件事,他却总习惯把它放到明天去做,这样日积月累,孩子就会养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习惯。因此,让孩子勤快起来是克服孩子拖拉的有效办法。

2、性格胆小的孩子做事拖拉

胆小怕担责任的孩子不愿意主动做事情,更不想主动去承担自己做事情的后果。

【案例】有一位小男孩,6岁了,总是做事很拖拉,比如早上起床、刷牙、上厕所都要拖,去不太熟悉的同学家不敢在那吃饭,平时见到熟人不打招呼,不想见生人,胆小,做事怕做不好而不自信,总是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小孩做事拖拉,不自信,胆小,不讲礼貌,怎么办?

小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孩子的成长还是依靠父母。所以父母做事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让他跟做事不拖拉的邻近小朋友一起玩,多一点邀请朋友回家做客;还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方法,例如在客人面前表演就可以奖励一下。这样,孩子就会克服胆小和拖拉的毛病了。

3、自卑性格的孩子做事拖拉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是想法解决,而是气恼、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气馁,不自信,久之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总认为自己不如人,缺乏自信心,往往不愿意去做事情,所以一直退退缩缩、拖拖拉拉。

【案例】王欢今年七岁,刚上一年级,是个特别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学校的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王欢竟然开始变得性格自卑了,做事拖拖拉拉,不仅上课不能按时交作业,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也变得异常的拖拉,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要上厕所,一会又说头晕脖子疼。妈妈让她穿衣服时,往往是十分钟过去了,王欢却连一双袜子都穿不上。父母发现孩子有“拖拉”的毛病后,经常采取催促、指责的态度,使王欢拖拉的毛病愈演愈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王欢的爸妈因家庭原因近来经常吵架,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王欢犯一点错,他们就会说王欢比邻居的孩子差远了,极尽挖苦之能事。从此王欢在同学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就变成了现在性格自卑、做事拖拉的样子。

作为父母要客观冷静的去对待孩子的拖拉习惯,王欢的妈妈和爸爸当遇到孩子拖拉问题时,非常焦急也非常暴躁,经常用暴躁的情绪对着孩子。王欢的内心自然会产生自卑或者排斥,因而导致拖拉的习惯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孩子在听到父母对自己的斥责之后,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有的孩子就会觉得:我就是一个爱拖拉的孩子。这样贴标签式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对自己能产生偏差的认识,逐渐加重自卑的性格。当遭遇到孩子做事爱拖拉、写作业拖拉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情,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用非常平和的态度和他进行对话,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改正的小毛病而已,让孩子不会承受过多的心理压力,反而能够快速改掉孩子爱拖拉的毛病。

4、依赖性格的孩子做事拖拉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很多本来可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都被家长代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学习、玩乐都有人“侍候”,甚至很多应由孩子自己做的选择和决定都被家长“代理”了。长此以往,日久天长,孩子就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和性格习惯,对自己的事缺乏参与感,总是拖拖拉拉,很有“耐心”地等着家长“解围”。

此外,完美性格的孩子,始终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所以犹犹豫豫想等到最好的时机再做事,就产生了拖拉的现象。性格谨慎的孩子,过于思前想后,坚信等待比出击好,所以一直在等待,也会有拖拉的毛病。

有些孩子虽然聪明,但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手脚不协调、写字速度慢,听到一些稍微大的声音就会反应过度,对时间性和顺序性的感觉比较差......当孩子出现了这些现象,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

1、学习能力差,读文的时候有障碍

如果你家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出现写字速度过慢,写字比较用力的情况,或是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非常的吃力,读文经常读错行的时候,家长就需要留意了,这并非孩子调皮捣蛋,很可能是孩子出现了视觉综合失调。

2、容易跌倒,好动,时刻不能停下来

一般如果孩子有好动,容易东跑西跑,并且走路的时候,经常有重心不稳的情况,容易跌倒的时候,这时候父母们就要注意了,这并非是孩子故意的,孩子出现重心不稳的现象大多是孩子的前庭感觉功能出现了问题,父母在这方面一定要重视。

很多感统失调的孩子一般都会比较排斥跟陌生人有肢体上的接触,比如带孩子洗澡、帮孩子剪头发、穿衣服的时候,孩子都会刻意地躲避,而且有些严重的孩子,连给自己穿袜子都有困难,尤其是面对一些精细动作的时候,这类孩子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主要是触觉感统失调造成的,有这类习惯的孩子,父母们一定要注意观察。

感觉统合失调需要就医吗?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患上感统失调,医学上有相应的诊断标准,父母最好不要自行判断。如果孩子仅存在一两种疑似表现,不用太过担心,但如果孩子出现了多种症状,并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到专业的医院咨询就诊。

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提供治疗方案。感统失调的治疗要尽早进行,有研究表明,孩子开始接受干预和治疗的年龄越小,相对更容易得到纠正。一般来说, 6岁以内的孩子若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而12岁后就可能已经定型,想要改变可就困难了。

  一个初中生,晚上回家之后,立刻回到房间开始写作业,吃完晚饭之后看会儿电视就洗漱睡觉;而另外一个初中生,回到家之后西安放下书包休息,直到父母喊吃饭,吃完饭之后又在父母的催促之下,慢慢走回房间玩了一会儿开始完成作业,较后作业做好已经半夜了。这样的两个初中生,你更欣赏谁的行为习惯呢?学会利用时间,才能省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否则办事效率就会低。初中生做事拖拉不会利用时间怎么办?如何改掉这种毛病?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晚上的时间不会利用,做事拖拖拉拉,不仅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还会对身体健康甚至家庭关系造成伤害。这个问题具有的普遍性,也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以下我会从三个方面与家长们来探讨这一话题,但首先,我想请家长们先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TA为什么会拖拉?为什么不会利用时间?

  一、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晚上做事拖拉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要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来说?

  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解决了这一点,也便为后续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点是“基础”。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经历了整天的校园生活,孩子也会疲惫,就像我们成年人工作了整天,下班后感到疲倦一样,而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尚且可以休息,但孩子却不行,TA还要完成各项作业,因此,如果孩子在晚间的做事效率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如果孩子不能将自己的状态调整过来,经过休息,仍然不能投入到写作业等事情中去,拖拖拉拉,甚至不情不愿,那么,家长就要关注——除了白天学习会产生的正常“疲惫”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导致孩子出现这种状况?

  比如,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事情,导致TA“分神”、“分心”,不能专心地做事?

  或者,孩子是否有什么“心结”,孩子把它“埋”在心里,独自承担?

  诸如此类,都需要家长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帮助孩子。

  要知道,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未必事事都会告诉家长,更有什么事都不愿和家长说的,有时他们宁可选择“自我消化”,也不会告诉父母,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要额外给予关注,它甚至是比成绩、分数更需要父母去关注的。

  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TA是知道做事情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拖延的道理的,因此,父母其实不必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提及这一点,否则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父母唠叨,反而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父母需要做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与TA平等地对话、交流,了解TA的真实想法、TA遇到了什么、TA被什么所困扰、TA希望怎样等等。

  初中的孩子较渴望的便是理解,当父母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时,往往会收获孩子发自心底的“自我的力量”,从而触发TA去有所改变、去积极向上,因为孩子也希望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家长了解了孩子晚上做事拖拉背后的原因之后,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便是针对这个原因,去采取有效的、个性化的解决办法。

  如果是心理因素,建议家长可以借鉴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文章、资料,对孩子施以引导,需要时,也可考虑请的心理医生为孩子提供帮助。

  如果是外部因素,例如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建议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请老师协助,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寻找方案并加以实施。

  鉴于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此处就不做过多阐述了,总结一点便是:

  家长的“同理心”很重要,家长需要用“理解”的目光来看待孩子,不要将焦点集中在“问题”上,而更应关注的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要相信孩子,TA能够做好,TA能够不拖拉,TA会利用好时间,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会与TA一起,克服眼前的困难,一起向前!

  二、从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入手,让孩子产生“成就感”,以此来带动孩子做其他事情的积极性。

  每个孩子都是无二的,都有TA的优点,同样的,需要父母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就题主的问题而言,如果想让孩子做事不再拖拉,那么,不妨从孩子的“闪光点”入手,以点带面,以此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做事效率。

  如果孩子在历史方面有兴趣,虽然TA在做其他作业时拖拖拉拉,但唯到历史作业就能很快完成,那么,这便是孩子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孩子完成历史作业后,给予TA真诚的鼓励,提升TA的信心,同时,告诉孩子,父母相信TA在做其他作业时,也能发挥这一优点,如果以此为目标,即使不能每门功课都能很快完成,但父母相信,TA有潜力一点点地去接近目标,从而较终实现目标,即便较后仍有科目不能做到,但是,这一努力的过程、这一为了目标去提升自我的过程,已足以令父母骄傲!

  相信,孩子在听到父母这番话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大的触动,因为TA能够从父母的话语中听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听到父母对自己优点的“认可”,听到父母对自己的“鼓励”与“支持”,这会令TA有一种“成就感”,会带给TA“动力”,愿意更加积极地去做其他事情,发掘自身的“潜力”,这不是单纯的说教就可以触动孩子的,因为这其中,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信任”。

  为此,孩子会愿意努力去尝试,即使TA嘴上不说,但其实心里已经有了行动的想法,请父母——

  给予孩子时间,不要着急,耐心地陪伴在TA身边,即使孩子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请继续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给TA机会,要知道,改变并非易事,改变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但有了行动,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针对孩子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具体事由,帮助孩子“逐点击破”,从而增强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图书有很多,家长们可以参考,鉴于回答篇幅,在此我便不再赘述了。

  我想与家长们分享的一点是——

  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相关的图书、资料等可以提供具有普遍性的解决方案,但家长仍需关注孩子的“个体特征”,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孩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这样,对孩子的帮助才更为有效。

  如果孩子在晚上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拖拖拉拉,主要表现在饭后的一段时间,即在吃完饭后,孩子便开始磨蹭起来,而在放学回到家、吃饭前的这段时间,孩子并不会这样,那么,家长除了需要关注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原因,诸如是否吃得太饱、是否与饮食结构有关、是否在这个时间段内孩子有其他事情想做等等,除此之外,在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时,就需要重点针对晚饭后的这一时段,进行相关调整,例如:

  将比较重要的作业安排在晚饭前的时段来写,将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比较简单的作业安排在晚饭后来写,将这一点写到计划表里,可以具体到某个时间,这样,孩子在晚饭后做作业时,由于作业内容相对较为容易,孩子能够比较地处理,辅以父母的鼓励与引导,孩子在短时间内便能完成,这会令孩子提振情绪,也会增强TA的信心,TA会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改变、通过调整,合理地利用好时间,从而也会有意愿去做得更好。

  当然了,这样做的前提是先将问题背后的“原因”了解清楚 ,再“对症下药”,方能更有效果。

  如果孩子晚上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原因是“外在干扰”,例如家里的电视总是开着,引得孩子分心,或者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导致孩子走神,那么,父母就需要就这些原因,在制定解决方案的同时,排除“外在干扰”,当然这有可能会使家庭其他成员感到“不方便”,例如家里的老人想看电视,而不开电视老人又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不妨与老人商量,将看电视的时间提前到白天,在孩子还在学校、没有回到家之前看电视,或者在晚饭时间看一会儿,饭后关闭电视,或者将电视放到老人的卧室等等,这些方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之所以为家长们列举一二,也是想提醒家长们:

  在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有时不能仅仅将关注点停留在孩子身上,也要同时关注孩子的周围、关注家庭、关注家长自身等;同样的,孩子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拖拉,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但它也有可能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因此,在制定解决方案时,家长需要做的有时并不止是单一的方案本身,它也是对相关问题的协同解决。

  当然了,诸如孩子玩手机、玩电脑之类的原因,导致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在此就不做多言了,家长们都是知道其中的危害的,如果孩子的问题的确属于这类原因引发的,那么,合理管理手机、电脑的使用,便是家长需要做的,并且需要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以身作则”。

  但如果孩子玩手机、玩电脑的背后,还有其他原因,那么,还是那句话,请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同理心看待TA为什么会这样做,请参考本回答第一点,帮助孩子,走出眼前的困境。

  请相信,家长的爱与支持、理解与鼓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较大的动力,引领孩子走得更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解决孩子拖拉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