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央美院一年招多少本科生?


考生挤爆中国美院报名点(图)

  美术评论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谢海近日回母校采访。当他来到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门口,顿然被眼前的场景所惊呆了:排队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报名考试的队伍竟从学校的操场一直蜿蜒到校门外的大道,足足有一公里左右长,人数起码在万人以上,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据谢海事后了解,仅在中国美术学院杭州一个考点,前后三天报名的考生人次就有4万多。这还不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设置在外地报名点的报名人次。而在中国美术学院今年的招生人数中,60%以上是设计方面的。传统的美术专业新生只占40%不到的比例。大多数考生都是奔设计专业而去的。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以全国知名的八大美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为例,这几年也都新设置了设计方面的专业,而且招收的新生比例都超过新生总数的50%以上。每逢招生,几乎个个火爆异常,“人满为患”。

  除了这些知名的美术院校,还有不少综合性大学、地方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甚至连有些农业、林业类大专院校近年来也纷纷开出了各种类型的设计专业。仅在上海,设置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就不下十所。还有部分院校准备设置设计专业。

  而各个学校的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也是一年多过一年。谢海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国美术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过二三百人;而今每年要招一二千人。虽然传统的美术专业如油画、国画、雕塑的招生人数也略有增加,但是非常有限,增量部分主要在设计等新学科。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几年每年招收的学生在100人左右,今年上升至370多人,其中大约250人是设计专业的。

  国内如此众多的大专院校最近几年热衷于开办设计专业,不断扩大设计专业的招生数量,一方面表明目前市场对设计人才有一定的需求,我们的高校要努力适应这种需求;但另外一方面在这股“设计专业热”背后也存在相当的虚火。谢海说,据预测,2006年将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的高峰,社会是否能够接纳这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存在很大的疑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相当的学校其实并不具备开设设计专业的能力。于是有的学校让美术专业的老师转行改授设计课,有的索性请研究生带本科生。

  曾经留学日本学习设计,现在上海开设专业设计公司的知名设计师林生海先生说,他对国内有如此多的学校开设设计专业迷惑不解。日本是世界设计大国,但真正设置设计专业的学校数量远远少于中国。这几年,也有国内一些设计专业的学生来公司实习,但是,他发现这些学生虽然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但是知识面比较窄,艺术的感觉也不如一些传统美术专业的学生。因此,他们在设计上往往没有自己的创意。成功的设计主要还是要有创意,这需要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实在是无需这么多学校都一窝蜂去办设计专业。(记者张立行王磊):(来源:文汇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 通讯员 刘杨

最近一则关于中国美院成立电影学院的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今年5月20日,中国美院将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一分为二,成立了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

首任中国美院电影学院的院长,是何许人也?不免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于是,5月26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中国美院采访了徐小明院长。

从自由电影人到入职美院

徐小明是去年加入中国美院的,担任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院长。今年5月20日电影学院正式成立后,徐小明转任电影学院院长。

作为台湾20世纪90年代新新导演的代表人物,徐小明这回可谓是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了。

徐小明于1955年生于台湾。早在1992年,他就推出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少年吔,安啦!》,这部片子在台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入选了第45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闭幕影片。

那一年,徐小明37岁。

1998年,徐小明制作了一部名为《侯孝贤画像》的纪录片,自此开始跨足两岸电影制作,先后监制了《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等多部备受好评的影片。

从2004年开始,徐小明常住北京,并在2021年受中国美院邀请,到杭州工作生活。

“杭州太美了。”徐小明由衷发出这样一句赞叹。

“其实这一年多的时间,我都是在学习,学习怎样把对电影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运用到新的环境,以及去了解年轻的老师与学生们,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徐小明坦言,多年来,他的工作状态一直比较自由,因此,接到中国美院高世名院长的邀请,他的心里是忐忑的。“我一直从事内容创作,从来没有在机构中任职,因此心里有些顾虑,怕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是高院长跟我谈了几次,希望我可以参与到美院的电影教学和创作中来,请我认真考虑。”

之后,徐小明来中国美院举办了几次讲座,和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喜欢上了这座校园。“我很喜欢这个学校,以及这个学校的学生。这是一所有着90多年历史的以美术专业为主的学校,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电影这门艺术很享受。这里有许多愿意为了创作全情投入的老师与学生,他们能将感受很好的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在造型上、色彩、光影的把握,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融入到影像创作里,几乎每个国美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与特质。”

而这种特质也吸引着徐小明。“也许就是一种本能吧,当你嗅到了什么,虽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就想试着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一窥真相的好奇心吧!”

来杭之后,徐小明发现自己开始的担心确实是多余的。学校给了他自由广阔的空间,使得他可以兼顾教学和创作。

徐小明开了一门导演基础课。在他的课上,他会带着大家看一些经典电影,然后跟大家一起探讨电影及电影发展中美学及语言上的变化与背后的历史成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打开视野,帮助同学厘清对电影的认识,从观念入手,而不仅是学习技术或工具。

他也会跟学生们探讨如何选题,“我会鼓励他们从记忆中寻找题材,不论是与家人的或同学朋友的,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行视觉化的展示与建构,透过不断的习作与实践,不论是对经典学习的回应,还是自我的实验与摸索。不管选题能否引起大众的共鸣,还是只是去释放自己内心某一种情绪的,我都很支持。我觉得好电影不是一昧迎合市场的,而是要具有思考性、批判性、艺术性,要有作者关怀,而这个理念也与学校主张诗性电影不谋而合。”

2021年,由徐小明担任总监制的电影《云霄之上》,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奖。导演刘智海带领中国美院师生组成的诗性电影团队共同创作完成这部电影,在业界收获了一片赞许。

这是中国美院对于诗性电影的一次成功探索。“目前,我们还有几部片子在做,等到时机成熟,我们会告知大家具体的情况。”

据徐小明介绍,目前,电影学院将在之前的基础上设立编导系、影视制作系、戏剧美术系、摄影系、诗性电影研究所及声音艺术研究所的四系两所的建制。“接下来,我们将全力建构以导演、摄影、美术为优势的,电影创作群体,突出美院在美术、色彩、造型上的传统优势。所以我们暂时不会开设表演系这样的专业。”

目前,电影学院总共有361名本科生,在读博士11人,在读硕士73人。“接下来,我们计划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保持在35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会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打造一所小而精的电影学院。”徐小明说。

重要的是怎么去引导他们

和年轻的学生打交道,对于徐小明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也很快就发现其中的乐趣。

“学生们很多都是00后,20出头的年纪,他们对我来说是freshman。跟他们打交道我的感受是,我真的觉得他们还不错哎,他们喜欢一样东西,会不顾一切、追根究底地挖掘,很有热情。但他们的经验不足,所以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引导他们。”徐小明说。

“电影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剧作,拍摄,后期剪辑。我们除了教学生对拍摄技术和方法的运用把握,我更看重的是学生要有文化自觉和批判精神。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投入到电影这个行业,可以很快成为创作团队里最核心的组成,扮演好大脑的功能,这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自律与思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我们不是培养很会画、很会拍的人就行,我们还希望学生会去思考创作的核心意义,这样他才会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思考体系。”

近几年,浙江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青年导演,比如顾晓刚、仇晟、祝新等。“我觉得他们的起点都不错,相信他们接下来也不会差,只要他们不自乱阵脚。和我们以前相比,他们正面临数字时代的挑战,胶片年代拍电影是有门槛的,现在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心,拿着手机也可以拍片子。所以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能沉下心来。”

祝新是中国美院毕业的,当年他的毕业作品《漫游》为何能顺利进入柏林电影节?“一次与祝新的交流,祝新提到了刚进美院学习电影的时光,他说老师定期给大家放一些经典影片,祝新也是在观看经典中萌生了对电影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后来老师经典电影赏析的课程结束了,祝新就自己组织同学继续放映,慢慢看热闹的人少了,祝新并没有放弃,就算只有他一个人,他也安于独自浸淫在经典的洗礼,持续到他毕业。想要从事电影这个行业的人,就需要这样的坚持与觉悟,并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养份。”徐小明说。

说起对于想从事电影行业的年轻人的建议,徐小明的看法是——多看经典、多读书、多看好电影,反反复复看。“从那些故事中,看出人与人的关系、不同时代里共同思考的问题,看多了以后就会想,为什么那个人那样去表达,如果是我自己我会去怎么写?怎么拍?然后,总会找到自己想表达的选题,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拍出来,让自己的父母朋友看,然后让他们发表他们的感受,过程一定磕磕碰碰,但当你渐渐意识到什么,或许还说不真切那是什么,却代表了你已走进了影像创作的世界里。”

徐小明说,只要是想在这条路上发展的同学,学校是他们永远的后盾。“他们随时可以带着困惑回来寻找答案,我们也会努力映照出他们的处境与状态,然后一步一步将他们引导上属于他们的道路。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美院每年招生多少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