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子女是留守儿童吗 很急

越秀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二楼,“小候鸟”围着老师学习书法。昌道励 摄

    这个暑假,在广州打拼多年的周阳发现,孩子留守老家多年后,“母女情”反倒不如“兄妹情”。董爷爷陪着孙女来到广州上培训班,他发现孙女再也不像在老家那样“傻傻地玩了”。把孩子接到身边后,林妈妈欣慰地看到,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变得像朋友了。
    平时忙工作把孩子放在老家养,暑假接孩子前来却又发现种种不适应……每年暑假广州都会迎来大量的“小候鸟”。然而,从长远来看,怎样平衡工作和子女的教养问题,仍是这个庞大的异地务工群体要面临的难题。
    家庭档案:周阳,湖北洪湖人,大女儿小芊10岁、儿子小宇5岁,已在广州打拼了10年,计划把广州的淘宝生意搬回老家。
    尽管被妈妈周阳搂在怀里,小芊却显得有点拘束,倒是和弟弟一起玩耍皮球时,才露出了孩童般天真无忌的笑容。
    10岁的小芊出生在湖北省洪湖市,刚一出生,爸爸妈妈便因生计问题奔赴广州,把她留给身体还算强壮的爷爷奶奶,小芊成了庞大留守儿童队伍的一员。5年后,弟弟小宇出生,她多了一个留守玩伴。
    小芊和弟弟的感情非常要好。上个周末,因为妈妈逛街时只给姐姐买了一个发卡,没给弟弟买任何东西,姐弟俩便一起发了妈妈的脾气。“什么东西,都要两个一起买,不然他们一定闹。”相处时间虽然不长,但妈妈已经有此总结。
    兄妹感情好是留守生活给孩子刻下的烙印。这样的印记,同样出现在洪湖老乡朱小英一对儿女身上。朱小英说,自己常年不在儿女身边,两姐弟一直认为彼此相依为命。“他们觉得爸爸妈妈只是个符号,花钱的时候,就找这个符号,但最亲的人不可能是我们。”朱小英的插话,让小芊妈妈听得不是滋味。
    小芊出生时,周阳夫妻仅有几百块钱一个月的收入,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狠心丢下孩子来广州做生意,两夫妻很少回乡。“有一次我们回家,孩子偷偷地问奶奶,叔叔怎么今晚睡我们家。还有一次视频对话,孩子直接喊我姐姐。”周阳有些哽咽。
    小孩子不经意的称呼,让周阳难以释怀。“挣更多钱,才能对得起他们,弥补他们。”可是,周阳首先得对这个留守家庭的未解难题找到自己的解题办法。
    这个暑期小芊和弟弟的一点变化,倒是让周阳有些欣慰。小芊开口向爸爸要了一块手表,弟弟向妈妈要了一只风筝。在此之前,姐弟俩从未向他们要过任何东西。“一是因为他们懂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会向陌生人要东西。”
    搂着玩累的孩子,周阳柔声地问小芊,这个周末想去哪里玩,小芊四处张望,没有回答。“你不是想去水上乐园吗?”直到妈妈把小芊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小芊才点了点头。
    在广州,小芊和弟弟只知道水上乐园和家附近的好又多超市。即使每年暑假都会来广州, 但由于父母忙碌,他们多数被留在家里,而对这座城市保持距离。小芊说,她喜欢家乡,可又喜欢跟父母在一起。
    再过两周,小芊就会和弟弟回到洪湖老家。周阳说,一旦他们回去,感情随即打回原形。“我打电话回去,他们不会听。我只能从奶奶口中,了解他们近况。”周阳打算把广州的淘宝生意搬回老家。打拼了10年,他们已经有了不错的经济基础。“宁愿少赚点钱,多陪陪他们。”
    不过,周阳不能确定,自己的弥补是否能换回孩子的感情。
    家庭档案:董爸爸,湖北仙桃人,女儿董董7岁,已在广州工作6年。
    6年前,经老乡介绍,董董父母来到广州工作。那时,广州是个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淘金地。为了让董董父母安心工作,爷爷奶奶就担负起照顾董董的责任。爷爷负责辅导作业,教董董认字、读拼音,奶奶负责做饭。
    很长一段时间内,董董只能在春节见到父母。董董每次都吵着让爷爷带着自己去火车站,她要亲自去接爸爸妈妈,“每次都要爸爸抱着才肯回家”。看着董董高兴得满屋子蹦蹦跳跳的样子,董爷爷也开心,“她的寒假作业都做得特别好”。
    维系着董董与父母感情的,是家里的电话。每个星期,董董爸妈都会打电话回家。一听到电话铃响,董董就立马跑过去接。每次和父母聊完后,董董都抱着电话舍不得放下。
    夏天放暑假本是个与父母相聚的好时机,但广州天气比老家还热,加上父母上班无暇照顾,董董大多数时间都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过暑假。不过,老家各种娱乐设施、培训班都少,董董每天上午跟着爷爷奶奶出去买个菜,回来就没事了,只能在院子里和小朋友“傻傻地玩”。
    这个暑假,董爷爷把董董接到了广州。虽然父母经常要加班,很少带董董出去玩,董爷爷还是察觉到董董的变化,“脾气好了些,好带了些,很活泼”。董爷爷坦言,自己年纪大了,有时辅导起孙女会力不从心。来广州这段时间,每天晚上董董由爸爸检查、辅导作业。
    虽然老家在河边,但出于安全考虑,董爷爷一直不敢让董董下水游泳。来到广州,父母为董董报了两个游泳班,每天学2个小时,现在已经可以游30米了。
    让董爷爷触动的是,一天,董董告诉他,在广州生活很高兴。爷爷问为什么,董董回答说:“我可以学好多东西,有可以学跳舞、学游泳,还有语言艺术的培训班。”董爷爷觉得,什么都比不上父母,才来广州几次,“她都学会普通话了”。
    “等孙女什么时候能独立照顾自己,就让她留在父母身边,我们老俩口就回老家去。”董爷爷说,董董爸妈也希望董董能一起生活,过段时间就会租大一点的房子,“5个人住40平方米的房子太小了,我们老人就不一起挤了。”
    家庭档案:林妈妈,阳江人,大女儿11岁、小女儿7岁,2年前把女儿接到广州一起生活。
    “同学们,把瓶子横着画后,我们能不能给它添加个翅膀,让瓶子变成飞机呢?”在越秀区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二楼,一名义工正在教授绘画基础知识。与其他培训班不同,这里不仅免费且只招收异地务工人员子女。
    在教室旁的小型图书馆,30岁的林妈妈正在翻看杂志。她时不时地抬头,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大厅里11岁和7岁的两个女儿是否在认真听课。如果不是这里开了暑期培训班,林妈妈原本打算让两个女儿回老家过暑假。
    刚来广州时,林妈妈的工资只有一两千元。此后工资渐涨,但一家人在广州的生活费每月要五六千元,这让林妈妈感到“吃不消”。
    无奈之下,林妈妈只好把孩子放在老家给爷爷奶奶带。阳江离广州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但多年来,林妈妈每年只能利用春节假期回家看望两个女儿。
    “在乡下,孩子们能感受到真正的童年。”林妈妈觉得老家就像个乐园,乡亲间毫无顾忌地互串门玩耍,乡下清新的空气也有利于孩子成长。不过,“隔代教育”却是个弊端,“会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女儿们常向我们投诉,说爷爷是老古董,父母的教育可能更有权威性”。
    夫妻俩商量一番,决定把大女儿接到身边。不过,城乡教育的差异,却让初来广州的大女儿感到极不适应,放学后常坐在房间里发呆。“老家和广州教育模式的不同,让林妈妈觉得初来广州的女儿和其他小朋友比起来似乎“笨一点”。
    小学的入学面试大女儿落选了,泪汪汪地说:“妈妈,为什么那个小学不要我呢?” “广州幼儿园就开始教拼音、笔画了,而大女儿在老家没有上幼儿园。”每每想起大女儿当时困惑的表情,林妈妈就忍不住想哭。她只好让大女儿在郊区读了几年小学后,才转到白云区读书。
    大女儿的遭遇让林妈妈觉得这是个“前车之鉴”。为避免重蹈覆辙,林妈妈2年前就把小女儿接到身边,安排在广州上幼儿园大班。如今,林妈妈一家在广州买了套蜗居,一家其乐融融,女儿们生活学习的劲头也更足。“现在女儿都会跟我偷偷分享小秘密了,而以前‘妈妈爸爸’对她们来说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数据显示,广州几乎有一半的人口都是异地务工人员。如何增进异地务工人员与子女的感情,孩子们来广州后怎样过暑假?也成为这个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近年来,广州的一些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越秀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免费训练班丰富暑期生活
    暑假来临,罗妈妈把7岁的儿子从湖南老家接到身边,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是她最关注的问题。“最害怕儿子在家的小池塘玩水。”这个暑假,罗妈妈松了一口气,她把孩子送到越秀区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学习书法,“孩子能学到东西,又不怕他乱跑了。”
    越秀区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组织的暑期训练营,主要面向5岁以上的异地务工子女,为他们免费进行童声、书画、棋艺课程的培训,中心还在各个活动室为陪同的父母提供电影及桌游等休闲娱乐活动。
    据统计,越秀区异地务工人员约有31万人。越秀区人社局副局长罗东英表示,越秀区投入了2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这也是广东省第一家由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的服务系统。
    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工机构作为活动组织主体,区文化馆则提供专业老师作为训练班的师资来源。越秀区人社局会根据社会组织履约的情况,支付服务费用,对考核不达标的社会组织予以更换。
    思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车楠参与了暑期训练班的组织工作。“刚开课的时候,异地务工人员的交流都不太多,而我们想通过活动让他们彼此建立联系。”社工会对参与者进行观察、记录,若发现特殊个案,将会进行跟踪回访。
    在车楠看来,留守儿童是个很庞大的群体,政府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服务系统,“政府可以在经济、住房、入学等问题上进行推动,而社工则可以从文化、精神生活上对他们进行指导”。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越秀区异地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络室”顾问李淑明认为,免费培训班为异地务工人员和子女提供了一个机会平台,但“短短两个月,只不过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关注更多留守儿童”。她希望能“解决异地人员的生活住宿条件,让他们有机会跟孩子一起生活”。
    白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动静两宜”设置活动     白云区三元里街,离外来人口密集聚居的松柏新村200米开外,今年4月设立的三元里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很是热闹。十几个外来儿童,正在社工的带领下一起贴画。
    “他们留守期间,多是放养式管教,集中能力相对较差。”中心负责人黄莉表示,因此,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活动,要“动静两宜”。动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兴趣,静则是训练他们的行为习惯。“不希望孩子来广州只是游玩,而是用社工专业手法,帮助他们成长和提升”。
    今年4月,该街以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开设了妇女儿童专项活动中心。“购买服务,既让我们有优次选择,也可以打开我们资源网和活动范围,充实服务功能。”三元里街党工委书记韦作群认为,购买专业服务,可以让活动更得人心。
    留守儿童小晨的妈妈说,自己和孩子都喜欢来中心,上周就来了3次。小晨和小朋友玩,她则和其他妈妈练瑜伽。这样的安排,也是中心的特别考虑。
    “留守儿童和家长缺乏沟通,在服务孩子的过程里也服务妇女,可以更加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对缓解他们和家长的代沟问题很有帮助。”黄莉说。
    虽然中心服务值得点赞,但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黄莉认为,政府在购买专业服务上还可以继续探索。“社会有不少资源,政府只要解放了“双手”,才能更好地让群众获益,更快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
    点评:“这些活动至少能呼吁社会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广州市人大代表李志明认为,政府、社会、企业还要更多关注解决异地务工人员租房、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难解决,但又不得不面对。”
    此前在白云区三元里街外来人口集居的松柏岗社区 ,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关注:白云区教育局公布数据,在今年该区积分入学的500个名额中,共有101名外来工子女通过积分入学,入读了该区的公办小学和中学。减去262个名额用以奖励区纳税大户企业员工子女,还留余了137个学位。
    剩余的学位有三类人可以申请:符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借读生条件者、广州市政府授予的“优秀外来工”称号的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白云区政府授予的“优秀外来工”称号人员。
    作为白云区“优秀外来工”,刘红艳符合其中的条件,她7岁的儿子顺利入读了公办小学。不过,朱小英则继续为孩子读书的事而发愁。来穗十几年,她打下了不错的生活基础,但孩子在穗读书的事一直没有眉目。她很想成为优秀外来工,为解决孩子读书的事。
    “只要政策允许,大家都想把孩子接过来读书,谁忍心把孩子放在老家呢。”白云区人大代表认为,近年来户籍改革和异地考试不断试水,政府在教育上做出更大调整,如放宽积分入学条件,或建立更加有质量的民办学校,让异地务工人员在广州安心立业。
    观点 租房和教育成本高拦住“小候鸟”进城路     在广州市人大代表李志明看来,异地务工人员最担心的是孩子在老家的安全问题和教育问题。“精神上缺少关怀的留守儿童如果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也会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
    “在广州,租房成本和教育成本则又是异地务工人员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广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提案中,李志明曾建议,“学校对在广州市读满小学六年、中学三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非广州户籍学生)享有与广州户籍生同等资格;学校对在广州市就读满小学两年、中学一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非广州户籍学生)的招生指标可占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总名额的20%”。
    对此,广州市教育局则回复:“广州市对非穗籍小学生升初中的体育艺术特长生政策尚处于调研阶段,争取在2015年解决非穗籍小学生特长生报考资格的实施意见问题。”李志明对此答复“不满意”,“教育不公问题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为何广州时刻停留在‘争取’解决的状态?”
    孩子的一声“姐姐”,让亲人成为遥远的陌生人。女儿的入学面试失败,让提及此事的林妈妈潸然泪下。女儿难得来广州过暑假,父母还是没空陪孩子。虽然身处不同的境地,他们的故事却依然是大部分异地务工人员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苦恼。
    对于异地务工人员而言,在暑假中享受和孩子的团聚时刻时,心里也充斥着种种矛盾。董董父母平时忙于上班,只能请老家的爷爷奶奶来照顾孩子。暑假结束,小芊和妈妈关系是否又会陷入尴尬,仍是个未知数。
    为了让这些暑假的“小候鸟”能在广州享受快乐、美好的暑假,社会各界都举办了不少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暑期训练营中进行免费书画、棋艺课程的培训,解决了部分家庭的后顾之忧,让孩子多了个安全去处,又学到了知识。
    但正如有人大代表提到,“短短两个月的活动,只不过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据统计,2013年,在广州实名登记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有414.47万人,几乎占据广州市千万人口的一半。
    一名曾经多次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工认为,除了在制度上推进教育公平外,政府还能担当搭建平台的角色,整合公益组织、企业机构等社会各界的资源,给予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更多关爱,“对于企业而言,仅仅是拿一小部分资金做公益,也是一种形象营销,完全是双赢的结果”。
    暑假已过去一半,当“小候鸟”们在城市度过快乐、充实的暑假回家后,我们还能给这些孩子带去什么?引入社会资源作为服务主体,让更多人员受益公益服务,仍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南方日报 昌道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