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从多大开始树立是非观念?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犯了错就要改正,做错事要道歉。然而却很少有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认真地给孩子道歉的父母更是少数。

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和父母相处过程中,如果父母做错了事,他们给自己道歉的方式,就是喊自己吃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很多网友讲到,父母给自己道歉也是同样的方式。有一部分父母做错事之后,还会转移话题或者当做没有发生过,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还会反过来指责孩子:你的命都是我给的,骂你两句怎么了?

传统文化总是强调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很多父母不愿意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完美形象,不会主动认错,而且我们国家崇尚含蓄的情感表达,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难说出"对不起"。

就算父母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很难说出道歉的话,只会从行动上补救,对父母来说,喊孩子吃饭,或者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就是最大的让步了。

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不会计较父母道不道歉的问题,没必要跟孩子承认错误。虽然孩子年纪小不会提出抗议,但是父母的行为却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1、 孩子会混淆是非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做了错事而不承认,孩子容易把错误的行为当做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在童年目睹和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2、 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日常生活中,父母都会告诉孩子哪些是错误的行为,不能去做,但是自己却做出错误的行为而不改正,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不再,孩子会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

3、 孩子会形成逃避责任的习惯

父母用逃避来忽视自己做错事情的事实,孩子看到父母这样做,从中学会逃避责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学不会"知错就改",那让孩子怎么信服呢?父母想要让孩子敬重、崇拜自己,不单单是靠威严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真诚地对待,跟孩子说"对不起",意味着被理解、被尊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歉最好在10分钟后进行,最长不宜超过两天时间。大多数孩子受到委屈之后,可能哭闹一阵就过去了,但是父母不能因此不重视。孩子当时可能不会表达抗议,但是心里的情绪会一点点堆积,伴随整个成长过程。

父母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随便找个理由敷衍孩子,更不能找借口推脱自己的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公平对待。

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听不懂深奥的道理,父母可以用浅显的语言加上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歉意,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认真地讲道理,承认自己的错误。

很多父母觉得,向孩子道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可靠,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孩子心理,道歉是一种有担当、负责任的表现。父母犯错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孩子道歉,而不是试图掩盖错误,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通用31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1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教书,做得更多的,是在用师爱去关怀学生、温暖学生、滋润学生。

  从教十几年来,虽工作很重,但我感到欣喜和满足,因为我爱着我的学生,也被我的学生爱着。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校园。“老师,您好!”稚嫩的童音让我心潮澎湃,看着他们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笑脸,自豪感油然而生。

  开学不久我接手五(1)班级,发现有一名叫张的男学生性格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家庭作业拖交或不交,上课吃东西、看漫画或看着外面发呆。衣服脏兮兮的还喜欢撒谎。对于此情此景,我有些感到棘手。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了解到,她母亲是一个伤残人,没有劳动能力。父亲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好,靠打点零工挣钱维持生活。上学也是靠亲戚和学校的帮助才实现的。我想,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舒适的成长环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留守孩因其特殊的原因,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让他们生活在同样蔚蓝的天空下。

  一、学习上多一点鼓励

  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我对他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我很着急,有时对他发脾气,总想一下子改变他,但事与愿违。后来我逐渐慢下性子,冷静地分析了他的情况,这个孩子缺少家庭温暖,他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多鼓励他,表扬他,引导他,也许效果会好些。他经常拖交或不交作业,终于有一次他按时完成了,字也写的比较好。我便抓住此机会在班上表扬他,并要求全班同学要学习他认真书写的态度。在我的鼓励下,他学习有了信心,作业书写也越来越认真,我对他说,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你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将来也许会成为一名书法家。他高兴极了,露出满脸笑容。从那以后,他就开始练字,写字有了明显进步。“六一”儿童节,班上举行书法比赛,他的作品名列班级前矛。同时被评为学校“书法之星”。他得到了读书以来的第一张奖状。当他领取奖状时,双手捧着奖状真是笑的合不拢嘴。直到现在他从没拖交过作业。并做的很仔细。

  二、习惯上多一点宽容

  张以前上课常常迟到,我并没责怪他什么,我是想到自己的孩子十岁时什么都靠父母料理,我同情和理解他,视他为自己的孩子。当上早读课时,我发现他还没来,我便上宿舍去叫他。我几次去叫门他还在床上睡。他起床开门见我时很害怕,我便伸出手摸着他的头说:“睡好了吗?早上吃什么的?老师给你买?快准备好了上学去,老师等着你呢”。有时早上我要上课就派同学去叫他。下课了我就走近他,轻言细语地和他聊天,倾听他的心声。细心地告诉他,做人要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并教他应该怎样去自理。连洗澡、洗衣服、穿衣、做饭我都精心指导。经过我的努力,他学会了许多自理的好习惯。学校里要求学生做校服,我在班上进行了统一要求。等到校服发下来,我看到全班就是张福钦没有!我看着他那衣服穿得长袍短褂的可怜样子,我的心酸了,痛了。我爱抚的对她说:“你没有校服老师可以给你想办法。”他眨巴眨巴的小眼看着我点了点头。后来我为了买了一套新的校服送给了他。在他接收校服时,从他眼里迸出感动的泪花。

  三、生活上多一点关爱

  张的父亲每月给她10元的零花钱。他平时身上几乎没有零花钱,有次他要买工具书,他没钱,我便掏出13元钱给他。平时他缺本子,我就给他买。当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时。我是第一个考虑到了他,使他第一个享受到国家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他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继续关注留守孩儿,尽一个老师的职责,为他(她)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师爱如泰山巍,如东海宽;似阳光普照一视同仁,似雨露滋润把大地洒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们沿着陶行知先生留下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真心关爱学生,倾情奉献教育!特别是要把更多的爱给那些留守孩子,使他们的心不再孤独。

  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2

  留守儿童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一件事。因为很多家庭要外出打工养活家人,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出去工作,不然无法维持一个家庭的支出。今天这个时代,这种现象格外多,为此在这次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这次去的地方不是很偏远,但是那地方也不是多富裕,属于一个小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但是一进去,我也是感到心情沉闷了,一眼望去,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几乎没有青年和壮年在里面。我们去的时候,村子里上学的孩子还没有回来,只有一些三四岁和上了六十的老人在,而且他们不仅要带小孩,还要做农活,特别的辛苦。后面我们就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几乎都出去打工了,一年也回不来几次,村里的儿童都特别的懂事,即使想念爸妈,也不会去吵闹。这样的他们真的让人心疼。我们在晚上才等到孩子放学回家,他们一回来就要做饭做菜,做家务,还要学习。而且据了解他们的学校离家很远,因为没什么钱,就只能徒步走到学校,一来一回就要费很多时间,早上起的真的比鸡还早。

  我们自从了解之后,能提供的也只能是一些小物资,帮不上太大的忙,虽然没有很偏远,但是生活也是真的难,大部分的家里都没有大人在,都是一些儿童,这么小就要承受很多。这样一对比自己,我觉得太幸福了。这次的经历也让我知道还有很多地方跟这里一样,需要去被注意到,这些儿童也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看到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就能知道他们的困境,正是因为生活得不到保障,才会这样被留在家中,不能与父母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我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渴望父母的爱和关怀,也能感受到他们想要去往外面的世界看看的期待。

  与此,我们更加应该呼吁社会上的人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体会到他们不是没有人去关爱的。我想只有更多人关注到他们的生活,才会有一些改变,这些留守儿童也可以得到更多帮助,他们不再是孤单的。这次的这个经历,真的是让我明白了在社会上生活的不易,我是幸福的,我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人,才算得是圆满的。关爱留守儿童,大家一起去做才更好。

  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3

  青春是美好的,你舍得挥霍吗?事实上,在这青春飞扬的日子里,应该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走进社会,开阔视野。光阴似箭,很快迎来了大学的第二个暑假,在这个七月酷热的日子里,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叁下乡活动,并深有感触。

  在这次的叁下乡中,我们的目的地是在茂名化州市的东方红小学,我们的任务除支教以外,还对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因此这次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在去之间我们做了一

  倘若人没有是非观念,肯定无益于家庭和社会,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家长教育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aaaaa,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判断对错是非的方法

  一、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常孩子会以家长的言行作为判断、衡量自己行为的依据,以家长的判断和态度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然后孩子通过模仿、套用进行自己的判断衡量,于是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就形成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二、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标准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无比,家长描绘什么,孩子的头脑中就会留下什么。因此,家长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标准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从小培养孩子,让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公民,教育孩子热爱祖国、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友爱互助、诚实守信、孝敬师长、勤奋学习、勤劳俭朴、遵守公德等等。切忌家长不能因为怕孩子吃亏、受挫折而给其灌输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孩子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衡量、评判自己和他人言行的标准。

  三、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正面引导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孩子难免会因为认识不清而犯错误,家长一定不要因此责怪、打骂孩子。要知道孩子的认知水平并非一天两天形成,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能急躁,应耐心细致地为孩子分析、解释,要注意因势利导,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学会辨别是非,这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家长要想让孩子把握好是非界限,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就要先提高孩子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丰富其思想道德知识。例如,告诉孩子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哪些人的行为举止是善意的,哪些人的是对自己有害的。教孩子识别一些谎言和欺骗,可以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尤其是通过生活中的生动鲜活的例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进行分析,进而让其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此外,家长还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学会明辨是非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将来,会决定其有怎样的人生,因此,要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就辉煌的人生,家长就要早作打算,早早的教会他们辨别是非对错。

  孩子明白是非对错的六句话

  第一个问题是:“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父母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以自己的思维下判断:

  “一定是你不乖,才会遇到这种情况。”

  “一定是你先打小明,他才会打你。”

  “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

  但是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只是藉由自己的判断有可能会有盲点,也很有可能冤枉孩子, 这时候要让孩子有机会说话、说说事情的真实面貌, 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解释而更甘心认错,这时候也是在训练他的叙述能力,让他能清楚表达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是什么?”

  当孩子说出事情经过是事实,他也能藉由叙述去思考事情经过,在叙述的过程中也明白症结点在哪里,这时候问问第二个问题就能让孩子抒发情绪,因为他自己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已指出,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表示着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其实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问题与给出正确的决定。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他的感觉,要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说出自己的委屈。

  第三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引导他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各种点子,不管事合理的、不合理的、荒谬的、可笑的、无聊的、恶心的、幼稚的……

  其实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用、疯狂的想法,而且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当你们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可以问问他…

  第四个问题:“这些方法会有怎样的后果?”

  当脑力激荡告一段落,孩子的情绪平复、也疯狂地提出了想法,这时候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这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或是想法有偏差,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把他的想法矫正过来,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不要说教和急着给予判断,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

  第五个问题:“那你决定怎么做?”

  撇开成人的想法,孩子有可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这时候大人最重要的是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了他的决定,然后又告诉他的决定不能这么做,那孩子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而且,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难能可贵的教训。接着问:

  第六个问题:“结果怎样?事情是不是想你想的那样呢?”

  也可以问他“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做?”强迫他去思考下次遇到同样状况该如何因应,并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与行为,并做出正确决定,也学着放手让他承担责任与后果。这样练习了几次,以后遇到问题孩子会去思考前因后果,并想出正确的解决方式。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0-18岁是如何判断是非对错的

  1 婴儿期:顺从成人的要求和自我控制

  12-18个月之间,学步儿能够顺从成人的要求了,他们揣摩养育者的心愿和期望,并能遵守简单的要求和命令。

  不过,他们也会通过抵抗成人的指示来体现自己的自主性,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对抗对抗行为远少于顺从行为,这表明儿童开始采纳成人的指示。

  听话使学步儿迅速的出现了最初的是非观,如,在跳上沙发之前对自己说“不行不行”。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同时,母亲也要求婴儿遵循更多的规则,从安全、爱护物品、尊重他人到家庭常规。但是婴儿自控行为的能力依赖于父母不断的监督和提醒。如果要让一个1岁半的小女孩停止玩,与父母一起做一件事,那要提醒好多次“记住我们几分钟后就出发”,而且必须坚持。

  怎样培养婴儿的顺从和自我控制?

  对婴儿做出温和而敏感的反应。原理:敏感和教养有方的父母,其孩子更听话,自我控制能力更强。

  婴儿必须停止有趣的活动时提前提醒。原理:让婴儿停止正在做的他喜欢的事比等着开始新的活动更难。

  多催促提醒。原理:婴儿记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有限,需要成人不断的监督。

  对自控行为用语言和拥抱加以赞许。原理:表扬和拥抱能强化适当的行为,提高它再次发生的概率。

  鼓励持久的注意力。原理:注意力的发展与自我控制有关,能把注意力从一个有诱惑力的刺激转移到一个吸引力不强的刺激上的儿童,能更好地控制冲动。

  重视语言发展,早期语言发展与自我控制密切相关。一岁以后,儿童开始用语言提醒自己,记住成人的期望,做到延迟满足。

  逐渐增加负符合婴儿能力的规则。原理:随着认知和语言发展,婴儿开始遵守有关安全、尊重他人、爱惜财物、生活常规和简单的规则。

  2 幼儿期的主题:听话

  两岁时,他们能使用“好”、“坏”等词语来评价行为,并对攻击行为或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产生紧张焦虑的反应。孩子变得懂事了,与此相应,父母开始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责任。

  到3-4岁,儿童能说出许多规则,例如“妈妈不让拿就不能拿”,或者“要说真话”。他们还对公平性问题进行争论,“上次你坐在那,这次该我坐了”,“这不公平,他的更多”。

  父母经常使用威胁、命令或体罚时,他们的孩子更容易破坏规则,并较少感到内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就收回对他们的爱——如,不搭理孩子或者说不喜欢孩子了,儿童通常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认为“我不是个好孩子”,或者“没人喜欢我”,结果为了使自己不至于过度内疚,这些儿童可能否认这些情绪,从而导致认为自己缺乏道德感。

  比惩罚更好的办法是引导,成人指出儿童不良行为对别人的影响,使儿童体会别人的情绪,以促进同理心的形成。比如一位妈妈说:“她感到很伤心,因为你还没有给她布娃娃”。只要父母温和地解释与儿童的理解能力相适应,而且坚持要求儿童听从并遵守,引导即使对两岁的孩子也是有效的。使用这种方法,幼儿会较少出现不当行为,在做错事后也会勇于坦白并弥补过失。

  这种方法还能促使儿童主动地服从道德标准。

  首先引导让儿童知道该怎么做,在以后的情境中他们也能应用这些知识,通过指出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引导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共情和同情;

  其次给孩子解释这样做的原因,鼓励他们坚持这个原则;过分依靠惩罚、威胁或要收回对他们的爱等教育方式,会使儿童感到焦虑和害怕,从而想不清楚该怎么做,妨碍儿童把道德规则真正内化。

  当必须听话时,例如,三岁孩子要跑到大街上去,用严厉命令或强迫身体控制来限制儿童行为是正当的;

  当希望实现长期的教育目标时,例如,对人有礼貌、友好,就要靠更多的温情和说理;

  对待非常严重的行为,如撒谎和盗窃,需要把强制性说教和说理结合起来使用。

  暂停,这种方法可以使儿童离开当时的情境,例如,让他们呆在自己的房间,直到他们愿意表现出适当的行为。当儿童行为失控时,几分钟的暂停足以改变行为,并且会给生气的父母提供一段冷静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取消特权,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和暂停一样,取消特权可以使父母避免使用严厉的体罚。

  当父母决定使用惩罚时,可以借助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有效性。

  一致性。在某些场合允许孩子表现出不适当行为,但在另一些场合去谴责孩子的这种行为,会使孩子感到困惑,这种不被接受的行为就会持续发生。

  温暖的亲子关系。受到父母关心疼爱的孩子,会对惩罚所伴随的与父母感情的中断感到非常难受,他们希望尽快重新获得父母的疼爱和支持。

  解释。解释轻微惩罚的原因,会帮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种方法比单纯使用惩罚更有助于错误行为的减少。

  积极的训练。跟孩子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孩子该怎么做,对好行为给予表扬,这些积极的训练方式可以鼓励孩子的好行为。

  3 小学期的主题:公平

  到了小学时期,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行为规则加以内化,例如“乐于助人是一种好品质”,“拿走不属于你的东西是不对的”,这种变化使儿童更加独立和值得信赖,他们能承担更多的责任,从去超市购物到照看弟弟妹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儿童从充满关爱的成人那里,得到一致性的指导和榜样的时候,这些进步才会出现。

  小学时期的儿童并不只是模仿别人的行为,他们开始主动的思考对与错。

  这个阶段,儿童会经常遇到分配公平的问题:如何公平的分配物品。

  4岁的儿童就已经懂得分享了。但他们的出发点看起来是自私的,“我会分享,因为我不这样做,他就不和我玩了”或“我给他一些,因为我比他大,所以我要多留一些”。

  到了小学期,儿童对分配公平问题的观点更为成熟,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这个问题会经历三个阶段。

  5-6岁,绝对公平。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关注点,在于确保每个人得到一样多的资源,比如钱、游戏中的次序和受到的对待。

  6-7岁,论功行赏。这个时期的儿童认为应当给那些做事特别努力或在某件事情上表现特别突出的人额外的奖赏。

  8岁以后,平等、慷慨。这个年龄的儿童认为:应该给处于劣势的人特殊照顾。年长儿童还会调整调整他们的公平原则,以适应情境,比如:与陌生人交往时应平等为主,与朋友交往时则应该慷慨。

  7-8岁的儿童,不再认为说真话总是好的,撒谎总是坏的,他们会考虑行为对别人有利或不利的意图,他们对一些坦率的说法不以为然,比如直接告诉一个同学,说自己不喜欢他的画。

  随着公平观念的进步,儿童想到的因素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把道德规则与社会规范分开来。例如小学生能够区分目的明确的规范“不要在学校走廊里跑,以免受伤”与没有明确理由的规范“不要在操场上唱歌”。

  他们开始关注一个命令是否公平和人道,而不是出自何人之口,如,“不要打架”或“蛋糕要大家分享”,无论是家长、校长、老师还是同学他们都会认同,而在幼儿期他们更关注做出指示的人是谁。

  这一时期,他们开始慢慢懂得某些选择,比如,发型、朋友和娱乐活动应当由自己来决定,随着这种看法不断增强,成人需要给儿童更多的尊重,听取他们的想法、和他们讨论,当观点不同时通过协商作出决定。

  4 青少年期:个人权利

  随着对于社会了解的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思考一些新的问题:当人的需求与别人的期望相冲突时,应该怎么办?相应的他们在解决道德问题上越来越公正、平等、平衡。

  他们不再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的,是人们商定的、必要时可以修改的。因此年长儿童和青少年,会采用理想互惠的公平标准,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幸福同样关心,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意识到,行为的结果和动机都是判断行为的基础。

  青少年的进步,还体现在他们对情境的推理上,这导致了伦理道德、社会常规和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

  他们非常关心个人选择问题,这反映出他们的同一性探索和独立性的增强,他们比年幼儿童更坚定的认为穿着、发型、日记和择友都是个人的事情,而不是父母、老师该管的事。

  随着个人选择范围的扩大,他们更加在意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开始关心政治,尤其关注限制个人权利的法律、制度、规定,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婚姻、子女养育、结社等。

  对这些问题,青少年比小学生更敏感,比如问他们同伴群体能否以籍贯为由把一个儿童拒之门外,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回答说,在任何情况下,这种排斥都是不公平的;但是对公平理解更深刻的高一学生却表示,在一定情况下,例如,这个群体是个好友圈,而不是兴趣群体,或者这个群体是以性别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籍贯为基础的,这时候是可以拒之门外的。

  随着青少年逐渐把个人权利与理想的互惠原则加以整合,他们越来越发现道德规则和社会成员之间的重叠,最后他们意识到严重违反常规行为也会伤害别人,如生吃过大蒜后去公共场所、在兴趣小组讨论会上破坏秩序,因为这些行为要么给别人带来烦恼,要么违反了平等相待的原则。

  随着年龄增长,年轻人对公平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意识到,社会常规不仅是权威人物的命令,对维护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也必不可少。

  像儿童期一样。充满关怀的父母教育方式,以及对是非对错的讨论,有助于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如果父母仔细地倾听,让青少年子女对各种问题作出解释,给孩子机会进行高水平推理,就能帮助他们提高是非判断的能力;相反,如果父母经常说教、威胁、讽刺挖苦,青少年就会很难获得进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多大有是非判断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