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太调皮不听话怎么办8岁,实在是太皮了,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听,真是拿他没办法?

孩子为什么磨蹭?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能力问题,一个是情绪问题。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助到你!

作者 | 张惠姗 茱莉

前几天,我去楼下邻居家借鸡蛋。

刚进门,紧张的气息扑面而来。

“你写不写,已经九点了,你还不写!”

“就一个作文,你拖到现在?”

“到底怎么回事!你听不见吗?”

邻居大姐与老公双剑合璧,试图让孩子执行指令。

拿到了几个鸡蛋后,我就走了。

第二天,又在小区碰到邻居大姐。

据说当晚快11点了,孩子也没写几个字。

她老公急得自己动手帮孩子写好了作文,可孩子连照着抄都拖。

她老公给惹急了,把孩子给打了一顿,拦也拦不住。

“这孩子这么磨蹭,真让人头痛。”

她问:“整天跟催命似的,孩子一点也没变,该怎么办?”

孩子磨蹭绝对能上榜单之首。

不少家长表示,自从当了妈,生活就像开了2倍速,孩子,是0.25倍速。

每天从起床到睡觉,都要不断地催,急死了。

难道是孩子天生性格有问题,

到底为什么会有拖延这回事啊——

一起来看看拖延的真相,

针对孩子学习上的磨蹭,育儿专家田宏杰曾表示:

“其实孩子上小学碰到问题是必然的,

因为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的额叶没有发展好。”

神经的控制功能,和语言的调整功能,都在额叶。

额叶没发展好,孩子就没办法专心,

写作业时,就显得磨蹭。

所以,尊重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不苛责,很重要。

请记得,大人眼里孩子是“磨蹭”、“胡闹”,

譬如,小孩儿蹲在那里绑鞋带,好奇地研究,

他花点时间会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把鞋带绑得更好,这是他的乐趣与探索。

假设大人不断催促,孩子就会失去探索乐趣,

连同专注力、控制力都会被破坏掉。

这样的小孩,读小学以后爱跑神、效率低,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请多些耐心,多鼓励和引导孩子专注过程和效率,比如多说:

“哇,你做事真专心!”

“这次你用了10分钟,比上次快呢(提醒:3岁以后可给孩子配闹钟、沙漏玩具等时间工具了~)”

慢慢地,你就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有些气质类型更容易磨蹭

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生来气质类型不同。

有些气质类型的孩子,的确更容易磨蹭。

拿身边认识的两个孩子为例。

一个属于打小就比较难养、规律性差的小孩。

哄睡难,吃饭难,性子散漫,缺乏时间概念,

读书、写作业少不了爸妈催催催。

还有一个小孩倒是好养,

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慢热小孩,

他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

只是从一件事切换到另外一件事需要的时间,

总比别的孩子更长一些。

他的父母,也常为了他做事磨磨蹭蹭头疼。

如果你家娃碰巧是上述两种气质类型中的一种,那么首先平复心态,咱得接受现实。孩子他不是故意这样的。

如果希望孩子生活、读书表现能更好一点,

譬如,父母陪孩子坚持规律的作息。

起码每天几点吃饭、几点去散步、几点读睡前故事、几点睡觉,

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仪式感。

尤其注意,哪怕放假了,

也不要一下子就放任孩子,打乱作息。

可以稍微晚起一小时左右,

但该吃饭、游戏、读书和到点关灯睡觉的步骤,不要轻易更改。

坚持给孩子输入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孩子会更有时间观念,更能适应学校生活。

很多父母会发现,男孩普遍比女孩更“没耳朵”。

做什么事情,都要催上很多遍,才可能动弹一下。

其实,这种“磨蹭”跟性别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孩对声音敏感,男孩对动作敏感。

所以,家有女孩,如果行为磨蹭,你可以用声音温柔提醒。比如:

“宝贝,再过10分钟,我们就去洗漱了哦!”

剩余5分钟时,再提醒一次。

最后一次提醒的时候,走到女孩身边,带她去卫生间就好。

但是,对男孩,只是声音提醒是不够的。

你最好要有动作,再配上声音。

比如:温柔地走到男孩面前,摸摸他的脑袋,抚摸他的背,挠挠他的小肚子,或者抱抱他,并且要确保和他有眼神接触,

因为男孩对触觉和视觉信息更敏感。

然后再告诉孩子:再过15分钟,我们就要洗漱了哦。

为什么给男孩的时间比给女孩的长呢?因为男孩大脑胼胝体体积小,连接比女孩少,同一时间段只能做一件事,但投入度也会更高,需要更长的启动时间,去切换到另一件事上。

父母要求太严,导致磨蹭

如果说,上面几种磨蹭,是孩子能力问题,

那么接下来这几种磨蹭,则跟情绪有关。

家里要求比较严格的孩子,容易拖延。

拖延是孩子的一种被动攻击,

用来反抗别人对自己的控制。

正如文章开头那个邻居大姐,

她是对孩子要求比较高的家长。

我问她,儿子上初一了,你们还盯着他吗?

她说,孩子从小磨蹭,我们要一直盯着他,哪怕上初中了,也要盯着。

她不知道问题的因果关系。

从小被盯着,才会越来越磨蹭。

遇到不会的,停下来思考,催......

孩子很被动,只能用磨蹭来反抗。

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自己是有那么一点主动权的。

哪怕这个反抗的行为,得到的总是打骂,

但起码我反抗了,虽然我不爽,你们更不爽。

时间久了,磨蹭就成为习惯。

“试着对孩子的要求降低点。多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励和信任他。”

“假如他做不到呢?”大姐反问。

刚开始,他肯定做不到,

让他去承担自己做不到的自然后果就好。

这不代表父母撒手不管。

我们可以去帮孩子分析利弊。

孩子不求助时,不干预。

平时多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让他知道,自己在家里是有主动权的。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至于用“磨蹭”表达反叛。

一朋友的孩子,15岁,很喜欢画画,

他的作品,是能达到让人惊艳的程度。

有一次,我叫他帮我画个简笔画,

没想到,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画了擦,画了再擦。

“我要求很简单的,你刚才画得就很好看了,不用擦掉。”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我说:

“你在这边,我有点心不在焉,不知道怎么画。”

我走开,再回去,他还是没画出来,

不是磨蹭不想画,而是害怕,

担心自己画出来的东西让人不满意,所以迟迟完成不了。

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环境里,

哪怕否定他的人不在身边,

但否定的声音早已定格在他的大脑里了。

做事时,他很容易担心结果。

生怕自己一旦做得不好,就会验证了“我很失败” 。

甚至不惜用回避和拖延,来逃避糟糕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大师,

孩子会在我们的暗示里,变成我们暗示的那种人。

既然暗示的力量这么大,为什么不利用暗示来积极养育呢

“你真的是很有耐心啊”

记住,拿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

拿缩小镜去看孩子的缺点,

让孩子在暗示里,成为有力量的人。

有个家长苦恼女儿老是磨蹭。

她说:“明明我给她定了计划,但是她不去执行,总是拖着。”

我问:“定了什么样的计划?”

家长答:“英语成绩差,一直在70分徘徊,

我就想给她制定计划,让她下回考90分以上。”

“具体就是,每天要好好学英语。可是她不做啊。”

很抽象,没有可以入手的地方。

每天花10分钟读课本,

而且执行时会有成就感,毕竟是能做到的。

请记得,家长下的任务目标太大了,

孩子是不知道怎么样下手的,

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

定目标,一定要靠谱,不要一下子就要孩子“上天”。

遵循一个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其实,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

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

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自尊和自信力。

请相信孩子目前还在发展中,

很多问题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会得到解决;

看到孩子做不到某事时,不要急着替代,

允许孩子承担属于他的“自然后果”;

把催促换成积极支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如果孩子长期拖延,则意味你该调整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了,

因为孩子可能不是拖延某件事,孩子是在对抗你。

1岁的孩子独自绑不了鞋带;

而12岁,也许不用半分钟。

能力不同,每个阶段能达到的速度不同。

静待花开,不逼不催,是最好的良药。

为人父母须知:十个毁孩子的教育方法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平日里,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多父母根本无心去想,到底应如何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盲目遵循一些所谓“老理”,从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为人父母,这种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萌爸辣妈,你们得“病”了吗?

  1、“别别别,你别弄了,放着我来!”

  2、“你自己行么?!下次别这样儿了,再……记得叫我!!”

  生活中,父母总担心孩子做一些事,做不好或是伤害到自己,而刻意将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做。但这样一方面会损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产生“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情绪。

  1、“闺女,你爸你妈后半生的幸福就指望你了!”

  2、“你一定好好努力,还指望你赚钱娶媳妇呢!”

  健康的依赖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但如果过于依赖,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工作生活。

  1、“你这个笨蛋!你长脑子是干嘛用的?”

  2、“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缺心眼儿的玩意儿?”

  当孩子犯了错误,由于正在气头上,很多家长习惯性对子女恶语相向,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借机将工作的不顺,发泄在孩子身上。而恶语相向会直接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错误,更没办法树立信心,和父母间的关系也很可能因此疏远。

  1、“这种事儿还要来问我?自己想去!”

  2、“以后这种小破事儿,少拿来烦我!”

  有些父母为人冷漠,养育子女就像完成任务。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和父母疏远,甚至成为“没有温度的人”。平日里父母除了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外,更要让孩子感受到你们的爱。

  1、“你想要啥?爸爸妈妈都买给你!”

  2、“宝贝,爸爸妈妈都听你的!你说啥就是啥!”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父母满足了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让步和宽容,性格骄横。

  1、“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2、“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3、“你们老师也太多事了,以后少理他!”

  很多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甚至是一些个人怨气,通过讲坏话的行为,变相对孩子“倾诉”,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但其实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他对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缺乏信任,久而久之,变得没有安全感。

  1、“住嘴!这家里有你说话的份儿么?”

  2、“滚,大人说事儿小孩别插嘴!”

  有些父母在心底,根本没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而是抱着一种威风凛凛的态度,对孩子颐指气使,颇有一种吾皇万岁的节奏。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让孩子觉得低人一等。

  1、“你看王阿姨家XXX,人家孩子长得多漂亮!”

  2、“你必须考上清华!要不以后你就只能扫大街!”

  盲目攀比如此教育下的孩子,即使他们真的很优秀,内心也可能千疮百孔。更有些孩子会因无法达到父母期许,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1、“儿子,你爸你妈没本事,你一定要长进啊!”

  2、“闺女,你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你一定要有出息!”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弱势,把自己的所谓“梦想”或尚未实现的抱负强加于孩子,给孩子造成无形压力的同时,也浇灭了孩子对未来本有的期许。

  1、“要不是为了让你吃香喝辣,我哪用那么累?!”

  2、“你看看你,我一个月工资根本不够你造的!”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也变得爱抱怨,遇事推脱责任。父母应先做好自己,还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太调皮不听话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