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一本规范?【对于柱下四桩或者四桩以上承台的不需要办理隐蔽工程验收的项目是,抽检数量还不应少于相应总桩数的30%】

规范对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及检查检测数量

规范对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及检查检测数量的规定精编版

剩余 15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剩余 15 页未读, 点击查看更多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版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版讲解(220页珍藏版)》请在读根文库上搜索。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5-7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 5-8 软弱下卧层验算 5-9 负摩阻力 5-10 抗拔桩承载力和裂缝控制验算 5-11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桩 距小于和等于 6d的群桩 5-12 单桩、单排桩、疏桩。

2、基础沉降计算 5-13 软土地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 5-14 桩基水平承载力(不讲) 5-15 桩身受压承载力计算 5-16 承台计算 5-1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 ( 包括力矩 和水平剪力 ) 较小的高层建筑群桩基础 , 按下列公式计算柱 、 墙 、 核心筒群桩 中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 1) 考虑竖向力的设计状况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n GFN kk k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式中 F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 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 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 , 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 浮力; N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下 , 基桩。

3、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22 j iyk j ikxkk ki x xM y yM n GFN Ni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下 , 第 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竖向力; Mxk 、 My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 作用 于承台底面 , 绕通过群桩形心的 x、 y主 轴的力矩 xi、 xj、 yi、 yj 第 i、 j基桩或复 合基桩至 y、 x轴的距离; n 桩基中的桩数 。 必须注意 , 上述桩顶作用效应的计算结 果 , 只适用于根据基桩的承载力特征值 计算桩数;如果用于验算桩身承载力 , 桩顶作用的形式不变 , 但所有的荷载均 对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 计算得到的 基桩竖向力均为设计值。

4、 。 5-2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桩基竖向承载力就是群桩基础的承载力 , 在不考虑群桩效应的条件下 , 基桩或 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与基桩或复合基 桩的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必须满足下列 设计表达式: ( 1)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RN k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 除满足上式外 , 尚 应满足下式要求: ( 2)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RN k 2.1m a x RN Ek 25.1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 除满足上式外 , 尚应 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 N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 作用下 , 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Nkmax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

5、心竖向力下 , 桩顶最大竖向力; R 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RN EK 5.1m a x 5-3 基桩竖向承载力取值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规定 , 单桩竖向承载力 特征值应由下式确定: 式中 Quk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 安全系数 , 取 K 2; uka QKR 1 ppkis i kuk AqlquQ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规定 , 初步设计时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qpa、 qsia 桩端阻力 、 桩侧阻力特征值 , 由当 地静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 Ap 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up 桩身周边长度; li 第 i层岩土。

6、厚度 。 is i apppaa lquAqR 比较的结论 1) 单桩承载力的特征值 , 就是取安全系 数为 2的单桩容许承载力; 2) 按照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的术语和 符号规定 , 对单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 , 只定义力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和单桩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 不定义桩端阻力和 桩侧阻力的特征值;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在其术语 和符号的规定中没有定义桩端阻力和桩 侧阻力的特征值的条文 , 但规定了桩端 阻力和桩侧阻力特征值是由静载荷试验 结果统计分析得到的; 5) 根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附录 Q中的规定: “ 将单桩极限承载力除以 安全系数 2,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7、 Ra”; 6) 由此可见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 实际上规定了桩端阻力特征值 、 桩 侧阻力的特征值与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 值及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之间存在下 列的关系: ? ? pkpa qKq 1 siksia qKq 1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桩基设 计方法是建立在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同 步发挥假定的基础上,而这个假定已为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所否定。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不仅可以测定单桩 在荷载作用下的桩顶变形性状曲线,还 可以测定桩的轴向力随深度的变化,根 据试验结果能 进行单桩荷载传递的分析、 单桩破坏机理的分析和单桩承载力的分 析 。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地基土对桩的支承作用。

8、 不同荷载下轴力沿深度的变化 单桩荷载传递的基本规律 超长桩的试验 地基土对桩的支承作用 地基土对桩的支承由两部分组成: 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 如果认为两者是同步增大的,那么 对任何的荷载阶段,这个表达式都是正 确的: isippp lquAqR 而实际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不是同步发挥的。 竖向荷载施加于桩顶时,桩身的上 部首先受到压缩而发生相对于土的向下 位移,于是桩周土在桩侧界面上产生向 上的摩阻力;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 程就是不断克服这种摩阻力并通过它向 土中扩散的过程 。 对 10根桩长为 27 46m的大直径灌注桩的 荷载传递性能的足尺试验结果。试验表明, 桩侧发挥极限摩阻。

9、力所需要的位移很小, 粘性土为 1 3mm, 无粘性土为 5 7mm; 除两根支承于岩石的桩外,其余各桩(桩 端持力层为卵石、砾石、粗砂或残积粉质 粘土)在设计工作荷载下,端承力都小于 桩顶荷载的 10。 最近的试验资料 哈大线高速铁路鞍辽特大桥桩径 1m, 桩 长 43m 单桩荷载传递试验结果: 达到极限承载力 9600kN时,极限桩端阻 力 2400kN, 占 25% 工作荷载时,容许承载力 4800kN, 端阻 力 400kN, 占 8.5% 端阻力的安全系数为 不同荷载下轴力沿深度的变化 单桩荷载传递的基本规律 基础的功能在于把荷载传递给地基 土。作为桩基主要传力构件的桩是一种 细长的。

10、杆件,它与土的界面主要为侧表 面,底面只占桩与土的接触总面积的很 小部分( 一般低于 1%),这就意味着 桩侧界面是桩向土传递荷载的重要的, 甚至是主要的途径。 竖向荷载施加于桩顶时,桩身的上 部首先受到压缩而发生相对于土的向下 位移,于是桩周土在桩侧界面上产生向 上的摩阻力;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 程就是不断克服这种摩阻力并通过它向 土中扩散的过程 。 设桩身轴力为 Q, 桩身轴力是桩顶荷 载 N与深度 Z的函数, Q f( N、 Z) 桩身轴力沿深 度分布的实测 资料 桩身轴力 Q 沿着深度而逐渐减小; 在桩端处 Q 则与桩底土反力 Qp相平衡, 同时桩端持力层土在桩底土反力 Qp作用 下。

11、产生压缩,使桩身下沉,桩与桩间土 的相对位移又使摩阻力进一步发挥。随 着桩顶荷载 N 的逐级增加,对于每级荷 载,上述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直至变 形稳定为止,于是荷载传递过程结束。 由于桩身压缩量的累积,上部桩身 的位移总是大于下部,因此上部的摩阻 力总是先于下部发挥出来;桩侧摩阻力 达到极限之后就保持不变;随着荷载的 增加,下部桩侧摩阻力被逐渐调动出来, 直至整个桩身的摩阻力全部达到极限, 继续增加的荷载就完全由桩端持力层土 承受;当桩底荷载达到桩端持力层土的 极限承载力时,桩便发生急剧的、不停 滞的下沉而破坏。 桩的长径比 L/d是影响荷载传递的主 要因素之一 , 随着长径比 L/d增大 。

12、, 桩端 土的性质对承载力的影响减小 , 当长径 比 L/d接近 100时 , 桩端土性质的影响几 乎等于零 。 发现这一现象的重要意义在 于纠正了 “ 桩越长 , 承载力越高 ” 的片 面认识 。 希望通过加大桩长 , 将桩端支 承在很深的硬土层上以获得高的端阻力 的方法是很不经济的 , 增加了工程造价 但并不能提高很多的承载力 。 桩越长,端阻力所占的比例越低 工作状态的安全度 如果要用安全系数来表示的话,桩端阻 力的安全系数 Kb必然大于 2,而桩侧摩阻 力的安全系数 Kf则必然小于 2。 pkpa qKq 1 siksia q K q 1 桩端、桩侧的不同安全系数 1984年,同济大学。

13、洪毓康教授根据 17根 桩长为 8 62m的试桩资料和 5根模型桩 的试验结果,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 “ 考虑到桩侧摩阻力和桩尖抵抗力发挥 的过程不同,在确定桩的轴向容许承载 力时,应该采用两个承载力安全系数 Kb 与 Kf的结论 ” 并给出了桩端阻力和桩侧 摩阻力取用不同安全系数的建议如表所 示。 桩 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取用不同安全系数的建议 桩 型 桩端阻力的安全系数 K b 桩侧摩阻力的安全系数 K f 打入桩 2 . 6 1 . 9 钻孔桩 5 . 8 1 . 7 超长桩的试验 90年代末,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等单位在陕西信息大厦进行了超长桩的 试验研究,陕西信息大厦地上 51层,总。

14、 高度 191m, 地下 3层,深 17.6m, 基础采 用桩筏基础,桩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 桩,直径 1.0m。 场地内第四系土层厚度 700 800m, 勘探深度 150m, 在地面下 30m范围内为 黄土和古土壤,在 30m至 54m范围内为可 塑状态的粉质粘土,在 54m以下为含钙 质结核的硬塑粉质粘土层。试桩直径 1.0m, 桩长 82.2m, 进行了单桩竖向承载 力及桩身荷载传递机理的测试与研究, 还作了压浆前后的承载性状的对比试验 研究。 研究成果不仅对黄土地区的桩基础 设计有指导的意义,而且对其他地区的 桩也有参考作用。实测荷载传递资料表 明,黄土地区的超长桩没有测到桩端阻 力,。

15、在桩长 6070m处桩身轴力已经趋于 零,说明在这个深度以下的桩侧阻力也 得不到发挥;在压浆以后,由于提高了 浅层土的侧摩阻力,轴力为零的深度明 显减小。 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不考虑承台效应:端承型桩基、桩数少 于 4根的摩擦型桩基、土性特殊、使用条 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 aRR 考虑承台效应 不考虑地震作用 考虑地震作用 cakca AfRR cakc a a AfRR

对于单排桩条基,当承台宽度小于 1 .5 d 时, c 按非条基取值。 对于采用后注浆灌注桩的承台, c 宜取低值。 对于挤土基桩、软土地基上的基桩承台, c 宜取低值的 0 .8 倍。 群桩效应设计方法退出规范 群桩效应及其工程意义。

1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考虑群桩效应的设 计方法的定量依据是群桩试验的结果。 规范方法过于复杂,与桩基设计的误差水 平不一致。 具体计算方法退出规范不等于群桩效应不 存在。 群桩效应的工程意义 1. 桩的平面布置对于单桩承载力发挥的 作用,桩的中心距的影响; 2. 载荷试验的沉降在什么条件下才具有 工程意义? 3. 有没有变形控制的单桩承载力? 群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 、桩、土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群 桩的工作性状趋于复杂,桩群中任一根 桩即基桩的工作性状都不同于孤立的单 桩,群桩承载力将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 之和,群桩沉降也明显地大于单桩,这 种现象就是群桩效应。群桩效应可用群 桩效率系数。

18、 和沉降比 表示。 群桩效率 和沉降比 sg QnQ sg ss 由端承桩组成的群桩,通过承台分 配到各桩桩顶的荷载,其大部或全部由 桩身直接传递到桩端。因而通过承台土 反力、桩侧摩阻力传递到土层中的应力 较小,桩群中各桩之间以及承台、桩、 土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其工作性状与 独立单桩相近。因而端承型群桩的承载 力可近似取为各单桩承载力之和,即群 桩效率 和沉降比 可近似取为 1。 由摩擦桩组成的群桩,桩顶荷载主要通 过桩侧摩阻力传递到桩周和桩端土层中,在 桩端平面处产生应力重叠。承台土反力也传 递到承台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中,从而使 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受到干扰。就一般情况 而言,在常规桩距(。

19、 34d) 下,粘性土中的 群桩,随着桩数的增加,群桩效率明显下降 ,且 1; 而沉降比则除了端承桩 =1外,均 为 1; 同时承台下土反力分担上部荷载可 使群桩承载力增加。 群桩应力的重叠作用 桩基设计方法变化的概括 新版规范有 4个变化: 群桩效应退出 承台效应有条件地保留 荷载设计值标准值 分项系数改为安全系数 R Q Q Qs sk s p pk p c ck c cakca AfRR uka QKR 1 5-4 设计中考虑承台效应按复合桩基 设计的条件 1.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 (构)筑物; 2.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 性构筑物; 3.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

20、桩基刚度相对 弱化区; 4.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5-5 桩土共同作用承台效应 1. 桩距越大,承台下土反力越大; 2. 承台分担荷载比随承台宽度与桩长之 比增大而增大。 3. 承台分担荷载比随桩数增加而降低; 4. 承台分担荷载比随荷载的变化,一种 是趋于稳定,另一种是持续增大。 1. 桩距越大,承台下土反力越大; 桩周土受桩侧剪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竖向 位移为: 位移随桩侧剪应力及桩径的增大而增大, 随桩中心距增大而呈自然对数关系减小。 当中心距达到 nd时,位移为零。 r nddq Ew s s r ln 1 0 2. 承台分担荷载比随承台宽度与桩长之 比增大而增大。 3. 承台分担。

21、荷载比随桩数增加而降低; 4. 承台分担荷载比随荷载的变化,一种 是趋于稳定,另一种是持续增大。 5-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94规范的试桩资料 229根; 本次修订增加资料 416根; 桩的极限端阻力增加了全风化、强风化 等土类; 桩的侧摩阻力增加了角砾和碎石的侧阻 力。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2008 版新增的桩侧极限摩阻力 土类 密实度 动力触探击 数 预制桩 钻孔灌注桩 干作业

2008 版新增的桩端极限阻力 土类 混凝土预制桩 泥浆护壁钻孔 灌注桩 干作业钻孔桩 全风化软质岩 30 N 50 00 00 全风化硬质岩 30 N 50 5000 。

24、端净面积 Ap1空心桩敞口面积 1( ppjpkis i kpkskuk AAqlquQQQ 嵌岩桩单桩极限承载力 嵌岩桩的承载性状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试验结果 嵌岩桩荷载传递的特点 嵌岩段的侧阻力 嵌岩深度与端阻的关系 嵌岩桩承载力的组成 嵌岩桩的承载性状 通过对比试验和对桩端阻力所占比 例的分析可以得到嵌岩桩 不一定是端承 桩的概念 ,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嵌岩桩承 载性状的认识 ; 其实质是认识嵌岩桩的 侧阻力 的存 在和作用的问题,也是研究侧阻力的发 挥条件的问题。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试验结果 A2和 A3进入中风化泥岩 2.2m, B3和 B4进入中风化泥岩 0.4m。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试。

荷载传递规律惊人地相似 增加了桩长,嵌入了岩石,但承载力 并 没有显著提高 ; 桩身轴力随深度 明显地减小 ; 说明侧摩阻力得到了比较 充分地发 挥 ; 嵌岩与不嵌岩的条件 并不影响侧阻 力的发挥 ; 进入新鲜岩石和强。

26、风化岩的比较 嵌入 新鲜岩石 和 强风化岩石 的 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也惊人地相似; 嵌入强风化岩 5d, d 0.6m; 嵌入风化泥质砂岩 3.7m、 新鲜 泥质砂岩 2.0m, d 1.0m; 两者的轴力都随深度递减; 其 端阻力都比较小 ; 嵌岩桩荷载传递的特点 1. 大量资料表明,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之 比都 超过了 60 ,大部分在 80以上; 2. 桩侧阻力的分担比例 随长径比 ( l/d) 的 增大而增大 ; 3. 当桩的 长径比较大 ( l/d 35),而覆盖 层又不太软弱的情况下,端阻力分担荷载 的比例很小( 30MPa。 介于两者之间的可以 内插取值。 深径比非表内数值时也可以内。

27、插取值。 5-7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 后注浆的作用 规范关于后注浆工艺的规定 桩端条件对试桩曲线的影响 后注浆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后注浆增强系数 后注浆技术是在灌注桩浇注混凝土以后, 通过预埋的管子将水泥砂浆注入桩端以下, 以挤压桩底的沉渣,压密桩端土层,从而 提高端承力,也可以将水泥砂浆注入桩侧 土层中以提高桩侧摩阻力的一种技术。 根据注浆的目的,可以分成如下不同的 注浆类型: 1)桩端注浆 2)桩侧注浆 3)复式注浆 4) 压浆修补桩的缺损部位 新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将灌注桩后 注浆纳入规范,规定了施工的要求和设 计参数的取法。 规范关于后注浆工艺的规定 后注浆装置的设置 浆液水灰比 注浆终止。

28、压力 单桩注浆量 注浆顺序 终止注浆的条件 后注浆装置的设置: 1.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与钢筋笼加劲 筋绑扎固定或焊接; 2.注浆导管数量,直径小于 1200mm的用 2根, mm的用 3根; 3.桩长超过 15m, 且对承载力增幅要求较 高时,采用桩端桩侧复式注浆; 4.桩侧后注浆管阀的设置应结合地层情况、 桩长和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 在桩端 515m以上,桩顶 8m以下,每隔 612m设置一道注浆阀。 浆液水灰比根据饱和度和渗透性确定: 饱和土: 0.450.65 非饱和土: 0.70.9 松散碎石土、砂砾: 0.50.6 注浆终止压力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的 深。

29、度确定: 风化岩、非饱和粘性土、粉土: 3 10MPa; 饱和土层: 1.24MPa。 单桩注浆量设计时应考虑桩径、桩长、 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 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 注浆量经验系数 n 桩侧注浆断面数 注浆量以水泥质量计( t) nddG spc 注浆顺序: 饱和土中,先桩侧后桩端; 非饱和土中,先桩端后桩侧; 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小于 2小时。 成桩后两天才可以注浆; 注浆作业点距其他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 宜小于 810m。 终止注浆的条件: 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已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 75,且注浆 压力超过设计值; 检测条件: 在注浆后 20天。

30、进行; 掺入早强剂的可在注浆后 15天进行检测。 后压浆具有如下的作用: 1) 胶 结孔底沉渣,提高单桩承载力,消 除桩的过大沉降; 2)增强桩身混凝土与桩侧土的结合,提 高侧摩阻力; 3)修补桩身缺陷部位,保证设计承载力; 减少桩基的不均匀沉降。 根据一些试验的结果 , 认为后压浆处理后 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 对细粒土中的桩 , 单桩承载力可提高 30 70 ;对粗粒土 中的桩 , 增幅可达 60 120 。 压浆后的侧摩阻效应表现为侧摩阻力提高 和桩侧土的剪切刚度提高;从而使摩阻力 充分发挥时的位移值移后,这就意味着桩 的韧性增大。 桩端条件对试桩曲线的影响 后注浆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常。

31、规桩的曲线 压浆桩的曲线 1)在事故处理、补强中的应用; 单桩承载力不足时的补强; 此时只能在桩体外下管注浆。 2)设计时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事先在桩 体中预设压浆管的加强措施。 后压浆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主要是如何 控制压浆的均匀性和如何实现注浆的技术 要求。压浆后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与压 浆工艺密切相关,而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在 工程中应用的关键; 后压浆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主要是如 何控制压浆的均匀性和如何实现注浆的 技术要求。压浆后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幅 度与压浆工艺密切相关,而均匀性和稳 定性是在工程中应用的关键; 标准化将有助于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 后注浆增强系数 ppkpgis i ks。

33、系数 取 0 . 6 , 为 砂土 和 碎石 土 时 , 取 0 . 8 。 后注浆增强系数系通过数十根不同土层 中的后注浆桩与普通桩的静载对比试验 求得。其侧阻和端阻增强系数不同,而 且变化很大。 总的变化规律是:端阻的增幅高于侧阻, 粗拉土的增幅高于细粒土,桩端、桩侧 复式注浆高于单一注浆。 根据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山东、 西安、武汉、福州等地 106份资料验证。 5-8 软弱下卧层验算 当桩端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需 要验算其强度是否满足。此时桩基作为 实体深基础,假设作用于桩基的竖向荷 载全部传到持力层顶面并作用于桩群外 包线所围的面积上,该荷载以 角扩散到 软弱下卧层顶面。 。

34、azmz ftl tgtBtgtA lqBAGF is i kkk z 22 2 00 00 z 作用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 m 软弱层顶面以上各土层重度 ( 地下水位以 下取浮重度 ) 的厚度加权平均值; l 硬持力层的厚度; faz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 , 深度修正系数取 1.0; A0、 B0 桩群外缘矩形面积的长 、 短边长; qsik 桩周第

35、 s1 、 E s2 分别为硬持力层、软弱下卧层的压缩模量; 当 t 0 .2 5 B 0 时,取低值; 5-9 负摩阻力 负摩阻力是指桩周土层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超 过桩身沉降量的下沉时 , 作用于桩身的向下的 摩阻力 。 作用于一根桩上的负摩阻力之和称为 下拉荷载 , 记为 Qn, 由于负摩阻力的作用可能 导致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沉降和破坏 , 不少建筑 物桩基因负摩阻力而产生过大的沉降 、 倾斜或 建筑物开裂等过程事故 , 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 行加固 , 甚至无法使用而拆除 。 负摩阻力已称 为基础工程界的一个技术热点 , 设计时必须充 分予以注意 。 负摩阻力发生的条件 1) 桩穿过欠压密的。

36、软粘土或新填土 , 而支承于坚 硬土层 ( 硬粘性土 、 中密以上砂土 、 卵石层或岩 层 ) 时; 2) 在桩周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或超填土时; 3) 由于抽取地下水或桩周地下水位下降 , 使桩周 土下沉时: 4) 挤土桩群施工结束后 , 孔隙水消散 , 隆起的或 扰动的土体逐渐固结下沉时; 5) 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下沉或冻土融化下沉时 。 中性点的特征 中性点有三个特征:所在断面处桩土位移 相等 、 摩阻力为零 、 轴力最大 。 中性点的深度 ln与桩周土的压缩性和持力 层的刚度等因素有关;且在桩 、 土沉降稳 定之前 , 它始终处于变动中 。 例如上海宝 钢支承于砂层的钢管桩 , 随着地面堆。

37、载从 2m加到 8m, 中性点的深度从 0.22L逐渐下 移至 0.85L( L为桩的入土深度 ) 。 中性点的深度 中性点深度应按桩周土层沉降与桩沉降 相等的条件计算确定,也可按表确定: 中性点深度 L n 持力层性质 粘性土、粉土 中密砂以上 砾石、卵石 基 岩 中性点深度比 L n/ L 0 0 .5 0 .6 0 .7 0 .8 0 .9 1 .0 ln 自桩顶算起的中性点深度; l0 桩周软弱土层的下限深度; 桩穿过湿陷性黄土时,可增大 10; 桩周土的固结与桩基的固结沉降同时完 成时 ln 0; 当桩周土计算沉降小于 20mm时, ln应按 0.4 0.8折减。 负摩阻力标准值的计。

38、算 中性点以上单桩桩周第 i层土负摩阻力标 准值由上式计算。 q sin n i 负摩阻力系数 n 土 类 n 饱 和 软 土 0.15 0.25 粘 性 土、粉 土 0.25 0.40 下拉荷载的计算 负摩阻力对于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 , 随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分担荷载比 、 建 筑物各桩基周围土层沉降的均匀性 、 建 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而异 , 因 此 , 应区别不同情况 , 分别处理: 1) 对于摩擦型桩基 , 当出现负摩阻力对 桩基施加下拉荷载时 , 由于桩端持力层 的压缩性较大 , 随之引起桩的下沉 , 这 种沉降有减小相对位移 、 降低负摩阻力 的作用 , 直至负摩阻力降为零。

39、 。 因此 , 一般情况下对于摩擦型桩基 , 可近似将 理论中性点以上的侧阻力作为零近似验 算桩基承载力; 2) 对于端承型桩基 , 由于其桩端持力层 比较坚硬受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后 不致产生沉降或沉降量较小 , 负摩阻力 将长期作用于桩身中性点以上侧表面 。 因此 , 应计算中性点以上负摩阻力形成 的下拉荷载 , 并以下拉荷载作为外荷载 的一部分验算其承载力 。 Q u q

40、、 横向桩的中心距 (m); qsn 中性点以上桩的平均负摩阻力标 准值; m 中性点以上桩周土的加权平均有 效重度 (kN/m3)。 实测下拉荷载值 桩型 桩长 /m 桩径 /mm 产生条件 下拉荷载 /kN 沉降量 /mm 测试地 KP 24 钢 桩 55 450 吹填 10m 砂砾料 挪威, 奥斯陆 钢管桩 57 500 同上 同上

41、同上 灌注桩 31 600 同上 同上 钢管桩 43 600 同上 同上 预应力桩 55 320 粘土扰动 后再固结 400 瑞典, 哥顿堡 钢管混凝 土桩 90 0 加拿大, 蒙特利尔 钢管桩 49 300 路堤填方 同上 实测下拉荷载值 桩型 桩长 /m 桩径 /mm 产生条件 下拉荷载 /kN

消减下拉荷载的措施 1.电渗法 在相邻两根桩中 , 以一根为阴极 , 以另一根为阳极 , 通以直流电 , 使土中水 流向阴极的桩 , 从而降低该桩的负摩阻力 。 但此法只适用于钢桩 , 且费用比较贵; 2.扩大桩端以减。

43、少桩身摩阻力 , 但此法将正 、 负摩阻力都降低 , 只适用于端承桩; 3.套管法 在中性点以上桩段的外面 , 套 上尺寸较大的套管 , 隔离负摩阻力 , 但 此法需多用钢材 , 费用较高; 4. 涂层法 在桩的中性点以上部分涂以薄 层涂料 , 以降低负摩阻力 , 常用沥青涂 层 , 价格便宜 , 效果比较好 。 使用沥青涂层的效果 国 家 荷 兰 挪 威 挪 威 澳大利亚 土 类

95 5-10 抗拔桩承载力和裂缝控制验算 1. 塔式高耸结构物包括海洋石油平台及系 泊系统的桩基 、 高压输电塔基 、 电视塔 、 微 波通讯塔等高耸结构物桩基; 2. 承受巨大浮托力作用的基。

45、础 , 如荷载比 较小的地下室 、 地下电站 、 泵房 、 船闸 、 船 坞等地下建筑物; 3. 承受巨大水平荷载的叉桩结构 , 如码 头 、 桥台 、 挡土墙下的斜桩; 4. 特殊地区的建筑物桩基 , 如地震荷载 作用下的建筑物 、 膨胀土及冻胀土地基 上的建筑物 。 桩基承受上拔力的情况有两类 , 设计的 要求不完全一样 。 一类是恒定的上拔力 , 如地下水的浮托力 。 为了平衡浮托力 , 避免地下室上浮 , 需要设置抗拔桩 , 完全按抗拔桩的要求验算抗拔承载力 、 配置通长的钢筋 、 设置能抗拉的接头等 。 另一类是在某一方向水平荷载作用下 才会使某些桩承受上拔力 , 但在荷载方 向改变。

46、时这些桩可能又承受压力 , 设计 时应同时满足抗压和抗拔两方面的要求 , 或按抗压桩设计并验算抗拔承载力 。 抗拔桩基础应同时验算群桩呈整体破坏 和非整体破坏基桩的抗拔承载力: 整体破坏 非整体破坏 gp gk k G T N 2 p uk k G TN 2 式中 Nk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基桩拔 力; Tgk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 力标准值; Tuk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 载力标准值; Ggp 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除以 总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 浮重度; Gp 基桩自重 ,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对 于扩底桩 , 应按表 11-11确定桩 、 土柱体。

47、周长 , 计算柱 、 土自重 。 群桩呈整体破坏 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抗拔系数 , 砂土按 0.500.70取用; 粘性土和粉土按 0.700.80取用 。 当桩的 长径比小于 20时 , 取小值 。 is i kilgk lqnuT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 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iis i kiuk luqT 扩底桩破坏表面周长 u i 自桩底起算的长度 l i ( 4 1 0 ) d ( 4 1 0 ) d u i D d 抗拔桩的桩身强度验算 N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拉力 设计值; fy、 fpy 普通钢筋 、 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 设计值; Ay、 Apy 普通钢筋 、。

48、 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 积 。 pypysy AfAfN 抗拔桩的裂缝控制 1.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一级裂缝控制等 级预应力混凝土基桩,在荷载效应标准 组合下,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 0 pcck 2. 对于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二级裂缝 控制等级预应力混凝土基桩,在荷载效 应标准组合下的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标准组合 准永久组合 tkpcck f 0 pccq 对于允许出现裂缝的三级裂缝控制等级 的基桩,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最 大裂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l i mm a x ww 5-11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 桩距小于和等于 6d的群桩 桩基沉降计算时 , 一。

49、般将群桩所包 围的土体作为实体深基础计算 。 对于实 体深基础 , 国内外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经 验处理的方法 , 其目的是使计算结果接 近于实际 。 我国采用经验修正系数的方法使计 算结果接近于实际 , 但修正系数应和经 验处理的假定相匹配 。 附加应力计算的假定 1. 压力分布面积按 /4扩散的假定 2. 压力分布面积不扩散的假定 3. 压力分布面积不扩散但扣除侧面的摩 阻力 4.按 Boussinesq理论计算应力 5.按 Mindlin理论计算应力 压力分布面积扩散 不扩散 沉降计算结果的修正 1. 按压缩模量的大小修正 2. 按桩长修正 3. 按不同应力计算假定的等效修正 沉降计算结果修。

50、正的比较 建筑桩基规范的方法 将附加压力作用面 的位置放在桩端标高处 , 附加压力的分布不扩散 , 即直接按群桩外围面积 分布附加压力 。 采用按 Boussinesq理论 计算应力 按压缩模量取用的修正系数,取用方 法改变了, 94版规范是根据桩长取用的。 e 桩基等效修正系数,与 94版规范一 样,没有变化。 n i si jijiijij m j je E zz ps 1 11 1 0 按压缩模量取用修正系数时,分别考虑 不同桩型的影响。采用后注浆工艺,将 修正系数再乘以 0.8的折减系数;软土中 的挤土桩,乘以 1.3 1.8的挤土效应系数。 桩基 沉降 计算 经验 系数 s E 1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十一)

  14.1 一般规定

  14.1.1冬期施工是指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

  ℃时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砌体工程的施工。冬期施工除应按本

  规范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遵照本章的规定。

  1冬期施工的工程,应预先做好冬期施工组织计划及准备工作,对各项设施

  和材料应提前采取防雪、防冻等措施,对钢筋的冷拉和张拉,还应专门制定施工

  工艺要求及安全措施。

  2冬期施工期间,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

  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及5mpa前,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

  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前,不得受冻。未采取抗冻措施的浆砌砌体,在砂浆抗压

  强度达到70%前不得受冻。

  3基础的地基(永冻地区除外),在工程施工时和完工后,均不得受冻。

  4冬期铺设防水层时,应先将结构物表面加热至一定温度,并应按防水层冬

  期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5冬期施工时,应制定防火、防冻、防煤气中毒等安全措施,并与当地气象

  部门取得联系,做好气温观测工作。

  14.2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冬期施工

  14.2.1钢筋的焊接、冷拉及张拉的技术要求

  1焊接钢筋宜在室内进行,当必须在室外进行时,最低温度不宜低于-20℃,

  并应采取防雪挡风措施,减小焊件温度差,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刻接触冰雪。

  2冷拉钢筋时的温度不宜低于-15℃,当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时可不低于-20

  ℃;当采用控制应力或冷拉率方法冷拉时,冷拉控制应力宜较常温时酌予提高,

  提高值应经试验确定,但不得超过30mpa。

  3张拉预应力钢材时的温度不宜低于-15℃。

  4钢筋的冷拉设备、预应力钢材张拉设备以及仪表工作油液,应根据实际使

  用时的环境温度选用,并应在使用时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配套校验。

  14.2.2混凝土配制和搅拌的技术要求

  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强度等

  级不宜低于42.5,水灰比不宜大于0.5。采用蒸汽养护时,宜优先选用矿渣硅酸盐

  水泥。用加热法养护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严禁使用高铝水泥。使用其他品种的

  水泥时,应注意其掺合材料对混凝土强度、抗冻、抗渗等性能的影响。

  2浇筑混凝土宜掺用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

  性。在钢筋混凝土中掺用氯盐类防冻剂时,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本规范第11章、

  第12章的规定,且不宜采用蒸汽养生。当采用素混凝土时,氯盐掺量不得大于水

  泥质量的3%。预应力混凝土不得掺用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及氯捻防冻剂。掺

  用的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及防冻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3拌制混凝土的各项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合成后所需要的

  温度。当材料原有温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对拌和用水加热,仍不能满

  足需要时,再考虑对集料加热。水泥只保温,不得加热。各项材料需要加热的温

  度应根据附录j冬期施工热工计算公式计算确定,但不得超过表14.2.2的规定。

  4冬期搅拌混凝土时,骨料不得带有冰雪和冻结团块。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

  合比和坍落度;投料前,应先用热水或蒸汽冲洗搅拌机,投料顺序为骨料、水,

  搅拌,再加水泥搅拌,时间应较常温时延长50%。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机温度不宜

  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表14.2.2 拌和水及骨料最高温度(℃)

  项 目 拌和水 骨料

  强度等级小于5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80 60

  强度等级等于及大于5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

  注: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加热到100℃,但水泥不应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

  投料顺序为先投骨料和已加热的水,然后再投入水泥。

  14.2.3混凝土运输和浇筑的技术要求

  1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

  2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成型开始养护时的温

  度,用蓄热法养护时不得低于10℃;用蒸汽法养护时不得低于5℃,细薄结构不

  3冬期施工接缝混凝土时,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应加热使接合面有5℃以上的温

  度,浇筑完成后,应采取措施使混凝土接合面继续保持正温,直至新浇筑混凝土

  获得规定的抗冻强度。

  4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湿接缝时,宜采用热混凝土或热水泥砂浆,并应适

  当降低水灰比。浇筑完成后应加热或连续保温养护,直至接缝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抗

  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

  5预应力混凝土的孔道压浆应在正温下进行,具体要求按第12章的规定执行。

  14.2.4混凝土养护的技术要求

  1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和附录j的热工计算确定。当气温

  较低、结构表面系数较大,蓄热法不能适应强度增长速度的要求时,可根据具体

  情况,选用蒸汽加热、暖棚加热或电加热等方法。

  2用蓄热法养护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蓄热方法应根据环境条件,经过计算在能确保结构物不受冻害的条件下

  2)应采取加速混凝土硬化和降低混凝土冻结温度的措施。

  3)混凝土应采用较小的水灰比。

  4)对容易冷却的部位,应特别加强保温。

  5)不应往混凝土和覆盖物上洒水。

  3用蒸汽加热法养护混凝土时,除应按第11章有关规定执行外,混凝土的升、

  降温速度不得超过表14.2.4-1的规定。

  表14.2.4-1 加热养护混凝土的升、降温速度(℃/h)

  表面系数(m-1) 升温速度 降温速度

  注:①大体积混凝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②表面系数系指结构冷却面积(m2)与结构体积(m3)的比值,当采用普

  通硅酸盐水泥时,养护温度不宜超过80℃;当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养护温度

  可提高到85~95℃。

  4用电热法养护混凝土时,一般采用电极法和电热器加热法。

  1)电极法养生 电极的布置,应保证混凝土温度均匀,加热时间为混凝土强

  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热时,混凝土的外露面应加以覆盖。

  (2)须用交流电,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应将电压降至50~110v的范

  注:①对于无筋结构和钢筋用量不大于50kg/m3的配筋结构,可采用电压

  ②当电压为380v时,必须将一个电极接通零线,使混凝土内的工作电

  压不超过220v,当电压超过380v时,不得直接用于电热法。

  (3)升降温速度同蒸汽加热法。

  (4)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表14.2.4-2的规定。

  表14.2.4-2 电热法养护混凝土的温度(℃)

  结构表面系数(m-1)

  (5)在加热过程中,应观察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出现干燥现象时应停电,

  并用温水润湿表面。

  (6)掺用减水剂时,应预先用试件检查电热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证明无

  损失时,方可掺用。

  2)混凝土电热器加热法养生,是利用工厂生产的电热器片通电加热养生。

  混凝土的覆盖要求同蒸汽养生,电热片的用量及布置应根据环境温度、覆盖情况

  及养生时间长短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使用电热器加热养护应注意如下事项:

  (1)在养生混凝土上设置洒水装置。

  (2)升、降温速度及养护要求同蒸汽养护。

  (3)应设置控制温度的自动装置,及用电安全保险装置,若控温装置为手

  工操作,应设专人值班测温,随时调节养护温度。

  5用暖棚法加热养护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暖棚应坚固、不透风,靠内墙宜采用非易燃性材料。

  2)在暖棚中用明火加热时,须特别加强防火、防煤气中毒措施;

  3)暖棚内气温不得低于5℃。

  4)暖棚内宜保持一定的湿度,湿度不足时,应向混凝土面及模板上洒水。

  6模板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与结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证明混凝土已达到要求的抗冻强度

  及拆模强度后,模板方可拆除。

  2)加热养护结构的模板和保温层,在混凝土冷却至5℃以后方可拆除。当混

  凝土与外界气温相差大于20℃时,拆除模板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加以覆盖,使其缓

  7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负温条件下严禁浇水,外露表面必须覆盖养护。

  2)养护温度不得低于防冻剂规定的温度,当达不到规定温度,且混凝土强

  度小于3.5mpa时应采取加热保温措施。

  3)当拆模后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15℃时,混凝土表面应覆

  14.2.5灌注桩冬期施工

  灌注桩混凝土的冬期施工,主要是保证混凝土在灌注时不冻结,能顺利灌注,

  一般情况不需要养护,只有在桩头露出水面及地面或虽未露出水面、地面,但在

  冰冻范围之内时,才进行桩头混凝土的覆盖保温养护,覆盖的厚度应当考虑到钢

  筋导热的影响。灌注桩混凝土冬期施工的要求如下:

  1灌注桩混凝土的配制和搅拌同14.2.2条第3款,灌注时对拌和物的温度要求

  2混凝土的运输要求同14.2.3条第1款。

  3混凝土不准掺防冻剂、抗冻剂。

  4混凝土灌注的其他要求参见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

  14.3 砌体冬期施工

  1砌块应干净,无冰霜附着;砂中不得含有冰块或冻结团块。遇水浸泡后受

  冻的砌块不能使用。

  2冬期施工的砌筑砂浆必须保持正温,砂浆与石材表面的温度差不宜超过20

  ℃。石灰膏不宜受冻,如有冻结,应经融化并重新拌和后方可使用,但因受冻而

  3冬期砌筑砌体,只准使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砂浆,不准使用无水泥配制

  的砂浆,砂浆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砂浆应随拌随用,搅拌时间应比常温

  时增加0.5~1倍,砌石砂浆的稠度要求40~60mm。

  4小石子混凝土的配制和使用,应符合本章第14.2节的有关规定。

  14.3.2保温法砌筑

  1砌体在暖棚中砌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砌块的温度应在5℃以上。

  2)砂子和水加温后拌制的砂浆,其温度不得低于15℃,加温计算方法同混

  3)室内地面处的温度不得低于5℃。

  4)砂浆的保温时间应以达到其抗冻强度的时间为准。

  5)养护时应洒水,保持砌体湿润。

  2冬期施工前后气温突然降低时,正在施工的砌体工程应采取下列措施:

  1)拌和砂浆的材料加热,水温不得超过80℃,砂子不得超过40℃,使砂浆

  温度不低于20℃。

  2)拌制砂浆的速度与砌筑进度密切配合,随拌随用。

  3)砌完部分用保温材料覆盖,气温低于5℃时,不能洒水养护。

  3为加速砂浆硬化,缩短保温时间,可在水泥砂浆中掺加氯化钙等早强剂,

  其掺量通过试验确定。气温低于5℃时,不能洒水养护。

  14.3.3抗冻砂浆砌筑

  氯化钠或氯化钙掺量超过早强用量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称为抗冻砂

  1抗冻砂浆在严寒地区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地区可采

  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或粉煤灰水泥。抗冻砂浆应尽量用细度模数较大的砂。

  2抗冻砂浆使用时的温度不得低于5℃。当一天中最低气温低于-15℃时,承

  重砌体的砂浆强度宜按常温时提高一级。

  3用抗冻砂浆砌筑的砌体,应在砌筑后加以覆盖,但不得浇水。

  4抗冻砂浆的抗冻剂掺量可通过试验确定。

  5桥梁支座垫石不宜采用抗冻砂浆。

  14.4 质量检查

  14.4.1冬期施工时,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除按本

  规范第11章、第12章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外,尚应检查混凝土在浇筑及养护期间的

  环境温度。冬期施工还应进行下列检查:

  1混凝土用水和骨料的加热温度。

  2混凝土的加热养护方法和时间等。检查结果应分别记入混凝土工程施工记

  录和温度检查记录。

  3骨料和拌和水装入搅拌机时的温度、混凝土自搅拌机倾出时的温度及浇筑

  时的温度,每一工作班应至少检查3次。

  4混凝土在养护期间温度的检查,不应少于下列次数:

  1)用蓄热法养护时,每昼夜定时4次。

  2)用蒸汽加热法及电加热法养护时,升温及降温期间每小时1次,恒温期间

  3)室内外环境温度,每昼夜定时定点4次。

  5检查混凝土温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温孔应绘制布置图并编号。

  2)温度计应与外界气温隔绝,并应在测温孔内留置不少于3min。

  3)测温孔的位置,当采用蓄热法养护时,应设置在易冷却部位;当采用加

  热法养护时,应在离热源不同位置分别设置。厚大结构应在表层及内部分别设置。

  6混凝土冬期施工时,除留标准养护试件外,并应制取相同数量与结构同条

  件养护的试件。对于用蒸汽加热法养护的混凝土结构,除制取标准养护试件外,

  应同时制取与混凝土结构同条件蒸养后再在标准条件下养护到28d的试件,以检

  查经过蒸养后混凝土28d的强度。冬期施工混凝土质量的评定方法与常温施工混

  1砌体冬期施工时,应注意进行下列检查并记入施工记录:

  1)室外气温、暖棚气温及砂浆温度,每昼夜定时检查不少于3次。

  2)抗冻剂的掺量,每一工作班检查不少于1次。

  2 砌体冬期施工时,砂浆强度应以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d 的试件试验结果为准。

  试件制取组数不应少于常温下施工的试件组数。每一单元砌体(如墩台、拱圈、

  涵洞)应同时制取与砌体同条件养护的试件,以检查砂浆强度实际增长情况。砂

  浆强度的评定方法与常温施工的砂浆相同。

  15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15.1 一般规定

  15.1.1 本章适用于连续梁桥、刚构一连续梁桥、简支梁桥及墩台基础的预制、浇

  15.1.2模板的设计与安拆参照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5.1.3用以施工的所有临时性承重结构均应进行设计计算,确保施工过程有足够

  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且变形值应在允许范围内。

  1木材应符合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

  2钢材(预应力筋、普通钢筋、钢板)的力学要求及加工应符合第10章、第

  3混凝土材料(水泥、砂子、碎(卵)石、混合材料、外加剂)应符合第11

  章、第12章的规定。

  15.1.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拌和、运输、浇筑、养生除满足本章的规定外还应符

  合第11章、第12章的规定。

  15.1.6大桥、特大桥或重要结构在施工阶段,对结构物的应力、变形值应有针对

  性的施工监测控制,以保证结构物的强度和稳定。

  15.1.7临时承重结构的地基及基础的设计及施工计划应及时书面报监理工程师审

  查,签认批准后方可施工。

  15.2 在支架上浇筑梁式桥

  15.2.1在移动模架上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1支架长度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2支架应利用专用设备组拼,在施工时能确保质量和安全。

  3浇筑分段工作缝,必须设在弯矩零点附近。

  4箱梁外、内模板在滑动就位时,模板平面尺寸、高程、预拱度的误差必须

  5混凝土内预应力筋管道、钢筋、预埋件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第11章、

  15.2.2在支架上浇筑梁式桥

  在支架上现浇混凝土梁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1支架应稳定,强度、刚度的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9.2.3条及9.2.4条的规定。

  2支架的弹性、非弹性变形及基础的允许下沉量应满足施工后梁体设计标高

  3整体浇筑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梁体不均匀下沉产生裂缝,若地基下沉可能

  造成梁体混凝土产生裂缝时,应分段浇筑。

  15.3 悬臂浇筑

  15.3.1挂篮、模板、钢筋及预应力筋

  1挂篮的设计要求:挂篮质量与梁段混凝土的质量比值宜控制在0.3~0.5之间,

  特殊情况下也不应超过0.7。

  挂篮总重控制在设计限重之内;

  允许最大变形(包括吊带变形的总和):20mm;

  施工时、行走时的抗倾覆安全系数:2;

  自锚固系统的安全系数:2;

  斜拉水平限位系统安全系数:2;

  上水平限位安全系数:2。

  2挂篮加工试拼及加载试验:挂篮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可靠的,有疑问时应

  进行材料力学性质试验。挂篮试拼后,必须进行荷载试验。

  3挂篮支承平台除要有足够的强度外,还应有足够的平面尺寸,以满足梁段

  4现浇梁模板的制作与安装必须正确、牢靠,安装误差应符合本规范第9.6.2

  条的规定。后吊杆和下限位拉杆孔道应严格按计划尺寸准确预留。

  5钢筋制作及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进行腹板和底板钢筋安装时,应将底板钢筋与腹板钢筋连接牢固,最

  2)底板上、下两层钢筋网应形成一个整体。

  3)顶板底层横向钢筋最好采用通长筋。

  4)钢筋与管道相碰时,只能移动不得切断钢筋。

  5)若挂篮下限位器、下锚带、斜拉杆等部位影响下一步操作必须切断钢筋

  时,应待该工序完工后,将割断的钢筋联好再补孔。

  6梁段的预应力筋、管道、钢筋、预埋件的加工及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

  15.3.2混凝土悬臂浇筑

  1桥墩顶梁段及桥墩顶附近梁段的施工,按15.3.6条第2款的规定执行。

  2在梁段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挂篮(托架或膺架)、模板、预应力筋管道、

  钢筋、预埋件、混凝土材料、配合比、机械设备、混凝土接缝处理情况进行全面

  检查,经签认后方准浇筑。

  3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时,要有保证梁体施工稳定的措施。

  4桥墩两侧梁段悬臂施工进度应对称、平衡,实际不平衡偏差不得超过设计

  5悬臂浇筑段前端底板和桥面的标高,应根据挂篮前端的垂直变形及预拱度

  设置,施工过程中要对实际高程进行监测,如与设计值有较大出入时,应会同有

  关部门查明原因进行调整。

  6箱形截面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设计要求办理,当采用两次浇筑时,各梁段

  的施工应错开。箱体分层浇筑时,底板可一次浇筑完成,腹板可分层浇筑,分层

  间隔时间宜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且使层与层覆盖住。

  7梁段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按第12章的有关规定进行预应力筋的

  8梁段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及施工安排确定。混凝土应尽

  量采用早强措施,使混凝土的强度及早达到预施应力的强度要求,缩短施工周期,

  9混凝土养护应覆盖洒水,如冬期施工应按第14章冬期施工的规定执行。

  15.3.3穿束、张拉和压浆

  1穿束 束的前端必须认真处理。

  1)挂篮移动前,顶、腹板纵向束的张拉应按设计要求的张拉顺序张拉,如

  设计无要求时,应注意上下、左右对称张拉。张拉时注意梁体和锚具的变化。

  2)张拉按本规范第12章的规定及设计要求执行。

  3)横向预应力在采用扁锚张拉时宜测定锚口、管道摩阻损失值。

  3压浆按本规范第12章的规定执行。

  15.3.4连续梁的合龙、体系转换和支座反力调整

  1测量箱梁顶面标高及轴线,连续测试温度影响偏移值,观测合龙段在温度

  影响下梁体长度的变化。

  2合龙顺序:按设计要求办理,设计无要求时,一般先边跨,后次中跨,再

  中跨。多跨一次合龙时,必须同时均衡对称地合龙。合龙时,一切临时荷载均要

  与设计单位商量决定。

  3连续梁合龙段长度及体系转换应按设计规定,将两悬臂端的合龙口予以临

  时联结,联结注意事项如下:

  1)复查、调整两悬臂端合龙施工荷载,使其对称相等,如不相等时,应用

  2)检查梁内预应力钢束是否张拉完成。

  3)复测、调整中跨、边跨悬臂的挠度及两端的高差。

  4)观测了解合龙前的温度变化与梁端高程及合龙段长度变化的关系。

  5)合龙前应在两端悬臂预加压重,并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逐步撤除,使悬

  臂挠度保持稳定。合龙宜在一天中最低气温时完成。合龙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可

  提高一级,以尽早张拉。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加强养护,悬臂端应覆盖,

  4体系转换及支座反力调整,按设计程序要求施工。

  其注意事项参照本规范第20章20.2节的规定执行。

  15.3.6 t形刚构及悬臂梁挂孔梁架设安装的其他技术要求

  1t形刚构或悬臂梁挂孔的预制挂梁通过悬臂梁段架设时,应验算悬臂梁段

  的强度及稳定性,并应对悬臂端预埋件及支座位置进行校核。

  2墩顶梁段及附近箱梁段施工:墩顶梁段及附近梁段可采用托架或膺架为支

  架就地浇筑混凝土。托架或膺架要经过设计,计算弹性及非弹性变形。模板、预

  应力管道、钢筋、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本规范第9章、第

  10章、第11章、第12章的规定。

  3边跨现浇段:现浇段的浇筑顺序是靠近边墩(台)的先浇,逐段向合龙段

  靠拢,逐渐调整现浇梁段的标高,使合龙高差在允许误差内。浇筑混凝土前确保

  支架与梁底之间能相对滑动,使边跨合龙时现浇段能随原浇筑t构自由伸缩,避

  免混凝土拉应力过大。

  4合龙及体系转换:合龙顺序按本节第15.3.4条要求施工。合龙后拆除临时支

  座,并将支座限位,按本章第15.4.3条体系转换要求进行体系转换。

  5t形刚构的转体施工,参见本规范第16章的有关规定。

  15.4 悬臂拼装

  15.4.1梁段预制、吊运的规定

  1梁段预制应在台座上连续啮合预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管道安装应符

  合本规范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的规定。

  2梁段的存放场地应平整,承载力应满足要求。支垫位置与吊点一致。

  1)箱梁基准块出坑前必须对所有梁块进行测量,详细记录,并根据其在桥

  上的设计位置进行校正。

  2)箱梁标高控制点和挠度观测点,在箱梁顶面埋置4~6个。

  3)在预制梁段上标出梁号、中轴线、横轴线。

  4节段吊运工作参照本章第15.6.3条的规定。

  15.4.2梁段拼装、接缝处理的技术要求

  1)浇筑墩顶梁块及附近梁块,具体要求参照15.3.6条执行。

  2)采用悬臂拼装法修建预应力连续梁或预应力悬臂梁桥时,应先将梁、墩

  临时锚固或在墩顶两侧设立临时支承,待全部块件安装完毕后,再撤除临时锚固

  3)采用悬臂吊机、缆索、浮吊悬拼安装时,应按施工荷载进行强度、刚度、

  稳定验算,使安全系数符合15.3.1条的规定。施工注意事项如下:

  (1)块件起吊安装前,应对起吊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检查,并按设计

  荷载的60%、100%和130%分别进行起吊试验。

  (2)吊机重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注意吊机的定位和锚固,经检查符合要求

  后再进行起吊拼装。

  (3)桥墩两侧块件宜对称起吊,以保证桥墩两侧平衡受力。

  (4)墩侧相邻的1号块件提升到设计标高初步定位后,应立即测量、调整1

  号块件的纵轴线,使之与梁顶块件纵轴线的延伸线重合,使其横轴线与梁顶块件

  的横轴线平行且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应检查梁顶块件与1号块件间孔道的接头情

  况,调整并制作接缝间孔道接头后,方可将1号块件牢靠固定,其他各个块件连

  接时,均应按本条规定测量调整其位置。

  (5)应在施工前绘制主梁安装挠度变化曲线,悬臂拼装过程中应随时观测

  桥轴线安装挠度曲线的变化情况,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遇有较大偏差时应及时

  处理,以便控制块件的安装高程。

  1)各块件间的接缝施工应按设计规定办理。

  2)采用胶接缝拼装的块件,涂胶前应就位试拼。粘胶剂一般采用环氧树脂,

  使用前应经过试验,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

  接缝施工注意事项:

  (1)混凝土表面应尽量平整,疏松表面层及附着的水泥应清除干净,涂胶

  前表面应干燥或烘干。

  (2)胶粘剂使用过程中应继续搅拌以保证均匀,胶缝加压被挤出的胶粘料

  (3)涂胶人员应有防护设施。

  (4)安装调整位置、标高应在3h内完成。

  (5)胶接缝采用预施应力(挤压)0.2mpa,挤压应在3h以内完成。当施工

  时间超过明露时间的70%时,在固化之前应清除被挤出的胶结料。

  15.4.3 张拉封锚和体系转换

  1块件拼装完毕(检查合格)后张拉预应力束时,除应按照第12章有关规定

  办理外尚应注意下列事项:

  1)胶接块件拼装完毕,经检查合格后,即可张拉预应力束进行块件挤压,

  挤压力应符合本章15.4.2条的规定。

  2)湿接缝块件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以上时,才能张拉

  3)同一截面中各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及张拉力应按照设计规定分批张拉并

  4)块件拼装和预应力钢材张拉时,应注意温度和气象变化,当气温在0℃以

  下、风力在5级以上时,不宜进行张拉。桥面明槽内已张拉的预应力束应加以保

  护,禁止在上面堆放物件和抛物撞击。

  2每对块件拼装完毕并张拉后,应立即压浆封锚。当块件的预应力束按设计

  要求张拉完毕后,方准许放松吊钩。

  3有吊梁的t形刚构桥明槽混凝土,应在吊梁安装完毕后立即浇筑,浇筑程

  序应由悬臂端开始同时向根部推进。

  4体系转换按设计顺序进行。

  在转换体系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张拉一部分块件底部的预应力束,并在悬臂

  梁端设置向下的预拱度,防止梁上部已张拉的明槽预应力钢材上漂,以保证转换

  体系前后拼装、张拉各阶段的安全。

  15.5 顶推安装

  1选择梁段预制场地时,除应按照本章第6节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注意下列

  1)预制场地应设在桥台后面桥轴线的引道或引桥上,当为多联顶推时,为

  加速施工进度,可在桥两端均设场地,从两端相对顶推。

  2)预制场地长度应考虑梁段悬出时反压段的长度、梁段底板与腹(顶)板

  预制长度、导梁拼装长度和机具设备材料进入预制作业线的长度;预制场地的宽

  度应考虑梁段两侧施工作业的需要。

  3)预制场地上空宜搭设固定或活动的作业棚,其长度宜大于2倍预制梁段长

  度,使梁段作业不受天气影响,并便于混凝土养护。

  4)在桥端路基上或引桥上设置预制台座时,其地基或引桥的强度、刚度和

  稳定性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做好台座地基的防水、排水设施,以防沉陷。在荷

  载作用下,台座顶面变形不应大于2mm。

  2台座的轴线应与桥梁轴线的延长线重合,台座的纵坡应与桥梁的纵坡一致。

  台座施工的允许偏差如下:

  轴线偏差:5mm;

  相邻两支承点上台座中滑移装置的纵向顶面标高差:2mm;

  同一个支承点上滑移装置的横向顶面标高差:lmm;

  台座(包括滑移装置)和梁段底模板顶面标高差:2mm。

  15.5.2 梁段预制及养护

  1模板宜采用钢模板,底模与底架联成一体并可升降,侧模宜采用旋转式的

  整体模板,内模板采用在可移动的台车上加上安装的升降旋转整体模板。模板应

  保证刚度,制作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

  2钢筋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外,还应做好接缝处纵向钢筋的搭

  接。预应力管道安装应符合第12章的要求。

  3 梁段混凝土浇筑

  梁段模板、钢筋、预应力管道、滑道、预埋件等应经检查签认后方可浇筑混

  凝土。混凝土的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搅拌、运输、浇筑等的具体要求,可参

  照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执行。在必要时可使用早强水泥或掺入早强减水剂,以提

  高早期强度,缩短顶推周期。梁段工作缝的接触面应凿毛,并洗刷干净,或采用

  其他可加强混凝土接触的措施。若工作缝为多联连续梁的解联断面,干接缝依靠

  张拉临时预应力束来实现,断面尺寸应准确,表面平整,解联时分开方便。

  混凝土可采用全断面整段浇筑或采用两次浇筑,分两次浇筑时,第一次浇筑

  箱梁底板及腹板根部,第二次浇筑其他部分。支座位置处的隔板,在整个梁顶推

  到位并完成解联后,进行浇筑,振捣时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管道、预埋件

  第一梁段前端设置导梁端的混凝土浇筑,应注意振捣密实,导梁的中心线与

  水平位置应准确平整。

  15.5.3 梁段施加预应力

  1梁段预应力束的布置、张拉次序、临时束的拆除次序等,应严格按照设计

  规定执行。其施工的技术要求应按照本规范第12章有关规定办理。

  2在桥梁顶推就位后需要拆除的临时预应力束,张拉后不应灌浆,锚具外露

  多余预应力钢材不必切除。

  3梁段间需连接的永久预应力束,应在两梁段间留出适当空间,用预应力束

  连接器连接,张拉后用混凝土填塞。

  15.5.4 导梁和临时墩

  1梁段前端设置导梁时,导梁全部节间拼装应平整,预埋在梁段前端的预埋

  件联结强度、刚度必须满足梁顶推时的安全要求。

  2采用钢桁架导梁时,应注意导梁与梁段刚度的协调,不得采用刚度过小的

  导梁,并应减小每个节点的非弹性变形,使梁端挠度不大于设计要求。

  导梁拼装允许误差:

  导梁中线:5mm;

  导梁纵、横向底面高程:±5mm。

  3桥跨中间设置有临时墩时,其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设计规定和本规范有关

  章节的规定执行。各联主梁顶推作业完成并落位到正式支座上以后,应将临时墩

  1顶推施工前,应根据主梁长度、设计顶推跨度、桥墩能承受的水平推力、

  顶推设备和滑动装置等条件,选择适宜的顶推方式。

  2梁段中各种预应力钢材按顶推设计张拉完成后,在顶推前应对顶推设备如

  千斤顶、高压油泵、控制装置及梁段中线、各滑道顶的标高等检验合格,并做好

  顶推的各项准备工作后,方可开始顶推。

  3采用单点或多点水平?一竖直千斤顶方式顶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千斤顶的实际总顶推力不应小于计算顶推力的2倍。

  2)墩、台顶上水平千斤顶的台背必须坚固,应(经过计算)能抵抗顶推时

  的总反力;在顶推过程中各桥墩的纵向位移值不超过设计规定。

  3)主梁在各墩(包括临时墩)支承处,均应按本章第15.5.6条的要求设立滑

  4)单点或多点的水平千斤顶顶推时,左右两条顶推线应横向同步运行;多

  点顶推时,各墩台的水平千斤顶均应沿纵向同步运行,保证主梁纵向轴线在设计

  5)主梁被顶推前进时,如梁的中线偏离较大,应按本章15.5.6条要求的导向

  6)水平千斤顶顶推了一个行程,用竖向千斤顶将梁顶高,以便拉回滑块时,

  其最大顶升高度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不得超过5~10mm。

  7)采用单点水平一竖直千斤顶顶推方式顶推,在开始时,如因导梁轻,设

  置顶推装置处的反力不大,滑块与梁底打滑,不能使梁被顶推前进时,应采取措

  施(如用卷扬机拉拽)使梁前进一定距离,顶推装置的墩、台反力具有一定数值

  后,再用水平一竖直千斤顶的顶推装置,或将顶推装置移到主梁与导梁连接段中

  间反力最大的临时墩上,并加强该墩抗水平推力的能力。

  4采用单点或多点拉杆方式顶推时,除应按照本条第3款办理外,还应遵照下

  1)设拉杆千斤顶的墩顶应设置反力台,反力台应牢固,满足顶推时反力的

  2)主梁底部或侧面应按一定距离设置拉锚器,拉锚器的锚固、放松应方便、

  3)拉杆的截面积和根数应满足顶推力的要求。

  5顶推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事项:

  1)顶推时,如导梁杆件有变形、螺丝松动、导梁与主梁联结处有变形或混

  凝土开裂等情况时,应停止顶推,进行处理。

  2)梁段中未压浆的各预应力钢材的锚具如有松动,应停止顶推,并将松动

  的锚具重新张拉、锚固。

  3)采用拉杆方式顶推时,如拉杆有变形、锚碇联结螺丝有松动等情况,应

  4)顶推时至少应在两个墩上设置保险千斤顶,如遇到滑移故障用千斤顶处

  理时,起顶的反力值不得大于计算反力的1.1倍,起顶高度不得大于5~10mm。

  1)水平一竖向千斤顶顶推方式的滑动装置,一般由摩擦垫、滑块(支承块)、

  摩擦垫用氯丁橡胶与钢板夹层制成后,粘附在滑块顶面,其尺寸大小应根据

  墩顶反力和橡胶板容许承载力计算决定。

  滑块可用铸钢或高强度混凝土块制成,其高度不宜小于正式支座的高度,其

  尺寸不宜小于摩擦垫和滑板的尺寸;滑板有多种构造,一般宜用硬木板、钢板夹

  橡胶板等粘聚四氟乙烯板(四氟板)组成。四氟板面积由最大反力计算决定,对

  无侧限的容许应力可按5mpa计算,对有侧限的可按15mpa计算。

  滑道一般可用不锈钢或镀铬钢带包卷在铸钢底层上,铸钢底层应用螺栓固定

  在支座垫石上。滑道顺桥向长度应大于水平千斤顶行程加滑块顺桥向长度;其宽

  度应为滑板宽度的1.2~1.5倍。相邻墩(包括主墩与临时墩)滑道顶面标高的允许

  偏差为±2mm;同墩两滑道标高的允许偏差为±lmm。

  2)拉杆顶推方式的滑动装置由滑板与滑道组成。其构造、技术要求及滑道

  的宽度应按照本章的规定办理,但滑道长度应大于3块滑板的长度。

  3)滑动装置的摩擦系数宜由滑板和滑道的材料进行试验确定。一般在选用

  水平千斤顶顶力时,对四氟滑板与不锈钢或镀铬钢滑道面,启动摩擦系数(静摩

  4)当主梁底部与滑板接触时,随着梁段的顶推前进,滑道上的滑板从前面

  滑出后,应立即自后面插入补充,补充的滑块应涂以润滑剂,并端正插入。在任

  何情况下,每条顶推线各墩顶滑道上的滑板不得少于2块。滑板的磨损较大,应

  按顶推梁的长短和滑板损耗率准备足够的滑板,滑板磨损过多时应及时更换。

  梁段顶推时,为纠正梁体偏移,应按具体情况采取下列导向装置:

  1)楔形导向滑板:其构造与滑板基本相同,但导向板系楔形,横向设在梁

  段两侧的反力架问,梁段通过时,利用楔形板的横向分力来纠偏。

  2)千斤顶:适用于梁体偏移较大时,横向装置于桥墩两侧的钢支架上,当

  需要纠偏时开动一侧的千斤顶使梁横移。

  3)导向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防止纠偏时损坏。

  多孔多联预应力连续梁桥顶推时,可根据顶推方式采取分联顶推或将各联间

  伸缩缝临时连接,顶推完毕后将临时连接设施拆除。临时连接方法应按设计规定

  15.5.7 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顶推

  1用顶推法安装的平曲线桥只适用于同半径的圆曲线桥,而且其曲线半径不

  能太小,即每孔曲线桥的平面重心应落在相邻两座桥墩上箱梁底板的内外两侧弦

  连接线以内。当桥梁大部分为直线,而桥梁前端为曲线时,可采取特殊措施用千

  顶推安装平曲线桥应注意如下事项:

  1)宜采用多点拉杆方式顶推,亦可采用水平一竖直千斤顶方式顶推。

  2)预制台座的平面及梁身均应按设计制成圆弧形。

  3)导梁宜制成直线,但与主梁连接处应偏转一角度,使两片导梁前端的中

  心落在曲线梁圆弧的中线上。

  4)乎曲线的顶推应采取纵向与横向顶推结合的工艺,即在纵向水平千斤顶

  向前顶推的同时,还启动各墩曲线外侧的横向千斤顶,使梁体沿圆弧曲线前进。

  2用顶推法安装的竖曲线桥只适用于同曲率的竖曲线桥。桥上设的竖曲线多

  为凸曲线,顶推时宜对向顶推,在竖曲线顶点处合龙。当桥梁不长、跨数不多时,

  亦可自一端顶推全桥。

  顶推工艺基本上与顶推平桥相同。顶推竖曲线桥应注意如下事项:

  1)各桥墩墩顶标高应与设计竖曲线符合。

  2)预制台座的底模板标高应符合设计竖曲线的曲率。

  3)所需水平顶推力的大小,应考虑纵坡正负的影响。

  1全梁顶推到设计位置、将梁落到正式支座上时,应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1)按照设计文件规定的张拉顺序,对补充的预应力钢材进行张拉、锚固、

  压浆。将供顶推用的临时预应力钢材按设计规定顺序拆除。

  2)落梁前应拆除墩、台上的滑动装置。拆除时,各支点宜均匀顶起,其顶

  力应按设计支点反力大小进行控制。相邻墩各顶点的高差不得大于5mm;同墩两

  侧梁底顶起高差不得大于lmm。落梁反力允许偏差为±10%设计反力。

  3)落梁时,应根据设计规定的顺序和每次下落量进行,同一墩、台的千斤

  2支座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15.3.5条规定的要求。

  15.6 装配式桥施工

  1本节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桥(以下简称

  装配式桥)构件的预制、移运、堆放和安装施工。

  2装配式桥构件在脱底模、移运、堆放、吊装时,混凝土的强度不应低于设

  计所要求的吊装强度,一般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5%。对孔道已压浆的预应力混

  凝土构件,其孔道水泥浆的强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规定时,一般不低

  3安装构件时,支承结构(墩台、盖梁)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承结构

  和预埋件(包括预留锚栓孔、锚栓、支座钢板等)的尺寸、标高及平面位置应符

  4构件安装前必须检查其外形和构件的预埋件尺寸和位置,其允许偏差不得

  超过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不得超过本章的有关规定。

  5构件安装就位完毕并经过检查校正符合要求后,才允许焊接或浇筑混凝土,

  6分层、分段安装的构件继续安装时,必须在先安装的构件固定和受力较大

  的接头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进行。如设计无规定时,应达到设计

  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

  7分段拼装梁的接头混凝土或砂浆,其强度不应低于构件的设计强度。不承

  受内力的构件的接缝砂浆,其强度不应低于m10。

  8需与其他混凝土或砌体结合的预制构件的砌筑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9构件吊运安装时,必须遵守有关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10吊运工具、设备的使用技术要求,应参照起重吊装的有关规定执行。25m

  以上的预应力简支梁应验算裸梁的稳定性。

  15.6.2装配式构件预制规定

  1)预制场地应平整、坚实,应根据地基及气候条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

  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预制台座应坚固、无沉陷,台座各墩间距

  应适宜,以保证底模挠度不大于2mm。台座表面应光滑平整,在2m长度上平整

  度的允许偏差为2mm,气温变化大时应设伸缩缝。

  3)预制模板除应符合本规范第9章的有关规定外,底模板应根据桥梁跨度设

  置预拱度。装配式桥中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预制构件在预制施工前,应根据设

  计单位提供的理论拱度值,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正确预计梁体拱度的变化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当后张法全预应力混凝土梁预计的拱度值较大时,可考虑在预制

  台座上设置反拱。当梁体的实际拱度已较大,将对桥面混凝土的施工造成影响时,

  应书面报告监理工程师,会同设计单位协商解决。

  4)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筋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第11章、第12章

  5)采用平卧重叠法支立模板、浇筑构件混凝土时,下层构件顶面应设临时

  隔离层;上层构件须待下层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5.0mpa后方可浇筑。

  2各种构件混凝土的浇筑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如下规

  1)梁、板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

  2)腹板底部为扩大断面的t形梁,应先浇筑扩大部分并振实后,再浇筑其

  3)u形梁可上下一次浇筑或分两次浇筑。一次浇筑时,应先浇筑底板(同

  时腹板部位浇筑至底板承托顶面),待底板混凝土稍沉实后再浇筑腹板;分两次

  浇筑时,先浇筑底板至底板承托顶面,按施工缝处理后,再浇筑腹板混凝土。

  4)小型构件宜在振动台上振动浇筑。混凝土砌块、小型盖板、路缘石等小

  型构件,可在移动式底模或平整的地面上浇筑。

  15.6.3构件移运及堆放的规定

  1)构件移运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15.6.1条第2款的规定。

  2)构件移运时的吊点位置应按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梁、板构件的

  吊点应根据计算决定。

  构件的吊环应顺直。吊绳与起吊构件的交角小于60°时,应设置吊架或扁担,

  尽可能使吊环垂直受力。

  3)梁、板、构件移运和堆放的支承位置应与吊点位置一致,并应支承牢固,

  避免损伤构件。在顶起各种构件时应随时置好保险垛。

  4)吊移板式构件时,不得吊错上、下面,以免折断。构件运输时,应有特

  制的固定架以稳定构件。小构件宜顺宽度方向侧立放置,并注意防止倾倒,如平

  放,两端吊点处必须设置支搁方木。

  5)梁的运输应顺高度方向竖立放置,并有防止倾倒的固定措施。装卸梁时,

  必须等支撑稳妥后,才许卸除吊钩。

  6)使用平板拖车或超长拖车运输大型构件时,车长应能满足支承间的距离

  要求,支点处应设活动转盘以免搓伤构件混凝土。运输道路应平整,如有坑洼而

  高低不平时,应事先修理平整。

  成垛堆放装配式构件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堆放构件的场地应整平夯实。

  2)构件应按吊运及安装次序顺序堆放,宜尽量缩短预应力混凝梁或板的堆

  3)构件堆垛时,应放置在垫木上,吊环向上,标志向外。混凝土养护期未

  满的,应继续洒水养护。

  4)水平分层堆放构件时,其堆垛高度应按构件强度、地面承载力、垫木强

  度以及堆垛的稳定性而定。承重大构件一般以2层为宜,不应超过3层;小型构件

  一般不宜多于6-10层,层与层之间应以垫木隔开,各层垫木的位置应在吊点处,

  上下层垫木必须在一条竖直线上。

  5)雨季和春季融冻期间,必须注意防止因地面软化下沉而造成构件断裂及

  15.6.4装配式墩台及基础安装

  1砌块式墩台安装技术要求

  1)砌块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

  2)基底应加清理,非砾类土地基应加铺薄层砂砾夯平,预制块安装前必须

  坐浆,基础预制块安装时,应水平放落,如放落不平,位置不对,应吊起重放,

  不得用橇棍拨移,以免造成基底凹陷。

  3)各砌层的砌块应安放稳固,砌块间应砂浆饱满,粘结牢固,不得直接贴

  4)安装高度每升高1m左右时应抹平,并测量纵横向轴线,以控制砂浆缝厚

  度、标高及平面位置。

  5)砌筑上层砌块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砌块;砌筑工作中断后恢复砌筑时,

  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加以清扫和湿润。

  6)桥墩破冰体镶面的砌筑按本规范第13.3.4条的规定执行。

  7)砂浆的技术要求请参照本规范第13.2.3条的规定执行。

  2柱式墩台安装技术要求

  1)墩、台柱式构件与基础顶面的预留槽洞应编号,并检查各个墩、台高度

  和基底标高是否符合要求,否则应进行调整。基座槽洞四周与柱边的空隙不得小

  2)墩、台柱吊入基座洞就位时,柱身竖直度或倾斜度以及平面位置符合设

  计要求后,再将楔子塞入槽洞打紧。对重大、细长的墩柱,尚需用风缆或撑木固

  定,方可摘除吊钩。

  3)在墩、台柱顶安装盖梁前,应先检查梁口预留槽眼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否

  4)柱身与盖梁安装完毕并检查符合要求后,可在基底座槽洞空隙与盖梁槽

  眼处灌注稀砂浆,待其硬化后,拆除楔子、支撑及风缆,再在楔子孔中灌填砂浆。

  3环管式墩台安装技术要求

  1)在基础或承台上安装预制混凝土管节、环圈做墩、台时,由混凝土基础

  或承台中伸出钢筋应插入管节、环圈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内,插入钢筋的数量和锚

  固长度应按设计规定或通过计算决定。

  2)管节或环圈安装时,应严格控制轴线的设计位置,不得出现倾斜或上下

  3)应用砂浆将管节或环圈处的接缝填塞抹平。

  4)管节或环圈内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应按本规范第10章、第11章的

  4整体式基础安装技术要求

  1)安装前应检查支承结构的尺寸、标高、平面位置和承载能力,均应符合

  2)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本章15.6.1条的规

  3)基础安装的岩面或混凝土的表面应平整,安装时冲刷干净,坐浆时要将

  水泥浆抹平,厚薄均匀。

  4)安装就位后应采取保证构件稳定的措施,平面位置、高程、垂直度经检

  查校正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准焊接或浇筑接头混凝土。

  5)吊装大薄壁构件,应采取避免构件变形或损坏的临时加固措施。

  6)构件固定后方可摘去吊钩。

  7)分层安装时接头或接缝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不得吊装上一

  8)接头或接缝混凝土或砂浆宜采取快凝措施,强度等级宜比构件混凝土强

  9)已安装完毕的整体基础接头或接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承

  15.6.5简支梁、板的安装

  1)除应验算构件在起吊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是否符合要求外,应按15.6.1

  条及15.6.4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2)支座的安装应参照本规范第20章20.2节的规定执行。

  1)简支梁和板可根据现场情况、梁和板的重力及所用设备制定安装方案,

  各受力部分的设备、杆件应经过验算。

  2)斜桥、弯桥安装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办理,如设计无规定时,可按本章

  每根大梁就位后,应及时设置保险垛或支撑,将梁固定并用钢板与先安装好

  的大梁预埋横向连结钢板焊接,防止倾倒,待全孔大梁安装完毕后,再按设计规

  定使全孔大梁整体化。梁、板就位后按设计要求及时浇筑接缝混凝土。

  15.7 施工观测及控制

  15.7.1在支架上浇筑梁式桥的观测内容

  施工时应对支架的变形、位移、节点和卸架设备的压缩和支架基础的沉陷等

  进行观测,如发现超过允许值的变形、变位,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15.7.2悬臂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对桥梁的中轴线、高程进行测量观测,误差应在允

  高程:土10mm;

  中轴线偏差:5mm。

  15.7.3悬拼测量及挠度观测。控制每节箱梁施工中的中轴线及标高,监测施工过

  程中各块箱梁的挠度变化情况,并不断进行调整。

  基准梁块四角高差的允许误差为±2mm。

  湿接缝第一块箱梁中线允许误差:2mm;

  湿接缝第一块箱梁顶面标高允许误差:±2nmi;

  悬臂合龙时箱梁中线允许误差:30mm;

  悬臂合龙时箱梁相对标高允许误差:±30mm。

  15.7.4应力跟踪测量:对梁体主要断面应力观测值与理论值比较,研究体系转换

  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分析其他因素对箱梁的影响。

  15.7.5顶推过程中的施工观测项目如下:

  (1)墩台和临时墩承受竖直荷载和水平推力所产生的竖直、水平位移,需

  要时,观测其应力变化;

  (2)桥梁顶推过程中,主梁和导梁控制截面的挠度,需要时,观测其应力

  (3)滑动装置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

  观测的结果应随时记录、整理,如超过设计规定限值,应分析原因,采取措

  15.7.6装配式桥安装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构件混凝土进行裂缝观测,若发现裂

  缝超过规定或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时,应及时分析研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15.8 质量检查和质量标准

  各种材料、各工程项目和各个工序应经常进行检验,保证符合设计和施工技

  术规范的要求。检验项目和次数按本规范11.11.2条第1款的规定执行。

  1在支架上浇筑梁式桥的质量标准按第15.8.2条第2款的规定执行。

  2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的质量标准见表15.8.2?1。

  表15.8.2-1 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梁质量标准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mm)

  混凝土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相邻节段高差 10

  断面尺寸 顶宽 ±30

  顶底腹板厚 +10,-0

  l≤100m 20 同跨对称点高程差

  3预应力悬臂拼装梁桥安装完成时的质量标准见表15.8.2-2。

  表15.8.2-2 预应力悬臂拼装梁桥安装完成时的质量标准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mm)

  混凝土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相邻节段高差 10

  l≤100m 20 同跨对称点高程差

  4预应力混凝土桥顶推安装完成后的允许偏差可按照本条第2款的规定执行。

  5预制梁、板的允许偏差见表15.8.2-3。

  表15.8.2-3 预制梁、板的允许偏差

  检 查 项 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mm)

  干接缝(梁翼缘、板) ±10

  湿接缝(梁翼缘、板) ±20

  腹板或梁肋 ±10,0

  梁、板 ±5 高度

  跨径(支座中心至支座中心) ±20

  支座平面平整度 2

  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 5

  6墩、台安装允许偏差见表15.8.2-4。

  表15.8.2-4 墩、台安装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轴线平面位置 10 倾斜度 0.3%墩、台高,且不

  7简支梁、板就位后与支座须密合,否则应重新安装,安装的允许偏差见表

  表15.8.2-5 简支梁、板安装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8基础施工允许偏差见表15.8.2-6。

  表15.8.2-6 基础施工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轴线偏位 25 土质+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桩基验收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