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后考研真的是翻身的机会吗翻盘的可能性大不大?

今天有个亲戚问我,他有两个子女,都参加了高考。一个考得不错,志得意满;一个感觉考得太差,心灰意冷。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单独解答也需要很多时间,索性我写篇文章,看得更清楚。对于我来说,高考过去一二十年了,我创立的公司都有十多年了。站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维度,看高考也许看得更清楚。高考的作用,目前来讲,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基本人人都有机会,而且考核内容基本相同。高考的作用在于:1.进入高校,获得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机会。2.作为筛选机制,获得一个相对精英的人脉圈。尤其是好的大学。3.就业起点相对高一点,尤其是去体制内,很多单位招考规定要本科;去好一点的企业,很多公司只要名校生;至少,你看到的多数岗位,要求也是“大专以上学历”。关于高考的作用,我们可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初中文化的小镇青年的坎坷人生路但是,高考依然不决定命运。我是这么觉得的。决定命运的东西可多了。年长的人都可以环视一下周边,那些中年悲惨的、混得差的,都是高考没考好的吗?那些发展好的、生活幸福的,都是高考好的吗?不一定。高考并不决定命运,决定命运的至少还有以下4个节点。01 高考填志愿很多人花了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去准备高考,但很少花上三天、三周去研究填志愿。大多数人对这一环节重视不足,悲剧也往往在此产生。填志愿最纠结的几个因素:城市、学校、专业,哪个重要?这些年,有些老板跟我说:“最后悔的事情,是没在大城市读书,这导致我后来创业,眼界和见识比别人窄很多。”有求职者跟我说:“我的学校不够好,很多好单位都不来我们学校招聘,我们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如果有可能,我建议选择的顺序是:城市、学校、专业。也就是说,要优先去大城市。原因很简单,锻炼机会、工作机会、甚至交流机会都更多,这些东西决定了眼界和见识。眼界和见识,有时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总体而言,台湾的大学、香港的大学、北上广深的大学,其学生眼界更宽阔。”大城市和小县城的区别是,大城市机会更多、优秀的人更多、竞争相对公平,小地方关系网更多、障碍更多。还有一个可能别人都没提到的是,大城市带给你的潜在就业机会。一个北京毕业的学生,很大概率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他对北京更熟悉。熟悉会带来安全感。而一个五六线小城市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很大概率不会选择北京,因为不熟悉,不熟悉就没有安全感。不仅没有安全感,你要重新熟悉城市,重新组建在这个城市的人脉。所以,你所在的城市,很概率上决定了你未来所在的地方。如果分数足够,在学校和专业之间,优先选择好的学校。因为,好的学校会让你获得更多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而专业,相当多的人毕业后都不再从事大学所学的专业了。不信你问问身边人:他们现在做的是什么工作?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但这也不意味着专业不重要。如果可以,城市、学校、专业都选自己满意的。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优先城市和学校。如果学校档次差别不大,还是要优先专业的。选专业又有讲究,尽量选底层能力型的专业,少选操作型的专业。前者比如数学、经济学,后者比如工商管理。我在《大学迷茫问答》和《底层能力》等书里写过,底层能力就相当于电脑或手机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好,后期安装的app才运转得快。底层能力不行,后期学啥都慢,理解不了。底层能力是什么?是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情商、领导力、甚至眼界见识等可以跨界、跨行业、通用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不会受到行业、岗位的限制(随便跳槽到哪个行业都需要),而且也是成大事的人所具备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精英阶层所具备的能力)。02 大学的过法如果你通过了高考这一关,也通过了高考填志愿这一关,那么恭喜你,事情还没完。就我一二十年职场所见,比高考更决定命运的,是大学的过法。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每年上大学的几百万人,是不是都变成人才了呢?每个学校几万人,是不是毕业后都在各行各业都很出色了呢?很明显,不一定。通过高考、到了大学的人,其实又都在同一起跑线。为毕业争夺好的公司、好的公务员岗位、好的科研机构而努力。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在大学放弃了努力。因为没有了高中的学习氛围,没有了高考分数这个明确目标,没有班主任天天跟进管理,加上价值观多元化而带来的迷失感,相当多的人在大学其实是谈恋爱、玩游戏、睡懒觉。不明事实真相的父母以为他们在上大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被大学上了。不了解行情的父母以为读了大学就会有出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毕业后也前途未卜。人与人的差距,很少是在高中拉开的,更多是在大学拉开的。当很多人还在“报复性”放松的时候,张旭豪创办了饿了么,现在市值百亿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学生创办了冰雪蜜城,现在一万多家店,都上市了。对了,他们招聘了好多大学生。03 大学毕业的走向如果你幸运,大学没有花那么多时间来迷茫或者颓废,那就到了人生的第三个决定性节点——毕业走向。我认为,毕业选择,是比高考更决定命运的事情。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差不多,我们都是“大学生”的名头。但二十年后,有人还是基层员工、有人下岗了、有人35岁了还在不断找工作、愁买房、愁养子、愁看病,也有人成了厅长、局长、CEO、董事长。佛说,有果必有因。很多人后半生的窘迫和苦逼,其实是源于之前一个个选择的失误。高中不努力,考了烂大学。大学不努力,选了烂工作。烂工作还没翻身,直接滑向社会底层。毕业选择,绝对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事情之一。有一个朋友,现在已经是一家公司年薪百万的副总裁了,他跟我分享了两个故事:有个大学同学,也就是他的班长,去年找他借了五万元,因为小孩上补习班急用。他的班长其实也没错,只不过一毕业选择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导致毕业到现在一二十年,年薪也就十来万。钱不是唯一的考量,但它确实能导致中年人的窘迫。毕业走向,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城市、行业、公司、岗位,怎么选择?是看城市,还是看行业?是看行业,还是看公司?就上面四个选项来讲,我建议考虑的顺序是:城市、行业、公司、岗位。城市决定眼界、机会、人脉,这个不用多说。行业分为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这个大家都懂,盐碱地长不出大树。公司不仅决定着你的职业习惯,眼界见识,甚至还是很多人跳槽背书的平台。我需要强调的是岗位,岗位性质还是很重要的。要尽量去一个公司的核心部门,而不是边缘部门,不然,发展空间小,而且增值性不大。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除了以上问题,年轻人一个更大的困惑是:我要考研、考公务员、当老师,还是去互联网公司、去创业、去“996”、去单休?本质上,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把它叫做:稳定性与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人追求稳定性,一眼看到头没关系,只要稳定就好。有些人追求可能性,看不到变数,毋宁死。我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话,“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一个人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先想清楚这个价值观的问题,再做“城市、行业、公司、岗位”的考虑。其实,毕业求职的考虑因素中,有一个选项更重要,那就是“老板”。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选项只有四个:A城市,B行业,C公司,D岗位就我十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看,有一个选择项,更重要,那就是:E.老板俗称:跟对人。我想,职场老司机,对此都没疑问。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跟对了人。不仅是张飞关羽跟对了刘备,还是十八罗汉跟对了马云。或者是徐小平选择了俞敏洪,王慧文跟对了王兴,黎万强跟对了雷军,陈磊跟对了黄峥,梁汝波跟对了张一鸣……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十年前,我注意到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我认为他很有潜力,可惜他所遇非人,这么多年没有遇到“明君”,辗转职场,现在还只是一家公司的小主管。我也发现,有一些一毕业就跟对人的人,用三年,五年,做到了CEO或中高层职位。前天看到创业狂人“季琦”(创办携程、如家、汉庭)的一篇文章,他说,“这些年我有一个发现,企业的创始团队都是人才。一个企业做大之后,能干的人都是最早加入公司的人。从我创办的三家公司都验证了这一点,我们这些干部都是最早跟着一起打拼出来的人。”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腾讯五虎将,百度七剑客,小米七个人,到现在也是高手。阿里巴巴的彭蕾,还有美团十号员工沈鹏(当初加入时还只是个没毕业的实习生),创办的水滴筹现在都上市了。为什么创始团队后来都很厉害?因为他们机会做多、实战最多、认知最全面(核心团队交流最多、信息最多)。也就是说,他们跟着公司一起成长起来了。而后来者,可能只是在某个部门的某个岗位做个螺丝钉,与核心团队的交流很少,关键信息和决策也不经过这里了。职业选择,如果要排个序,我会这样来排:A老板,B城市,C行业,D公司,E岗位。注意:此处“老板”选项,全称是“直接跟着老板的机会”,而不是“遥望老板的机会”。如果还要加一个选项,我会在D那里加一个“公司所处阶段”。依我来看,找工作和找对象一个道理,“正确时间遇见正确的人。”去早了是悲剧,去晚了也是悲剧。多少人懂这个道理?好了,扯远了。但这篇文章讲的就不是高考,而是高考之后的10年。04 职场前五年如果你一路升级打怪,经历了高考失利、高考填志愿糊涂、大学过得糜烂、毕业选择轻率。那么,也不要对人生失望。你还有一次翻盘(逆袭)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职场前五年。有些人,在职场前五年,积累了不错的行业经验、职业技能,甚至还进入了核心团队,未来一片希望。也有些人,虽然大学很好、毕业选择不错,但职场前五年,过分浮躁,情商很低,人品也不受认可,逐步失去了公司的信任,沦落为边缘人和透明人。通俗地说,把一手好牌打烂了的,也大有人在。职场前五年,忌讳过分看重薪资,忌讳拈轻怕重。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不要整天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格局。有出息的人,大多志向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赚钱这种事情,在我看来,如果你能力没有增值,无非今年四千,明年五千,做的是加法。一开始再高,意义也不大。如果你能力增值了,你的收入会呈指数增长。很多大佬,20岁没什么钱,25岁也没什么钱,但30岁就几百万了,40岁年收入千万、甚至过亿了。进入职场,跟进入大学一样,原本优势又一切归零。能进一家公司的或同一岗位的,学校档次和原本技能都差不多。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也就是说,学历证书只是作为敲门砖,敲完之后就没啥用了,你也可以忘记了。这时候比拼的,是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就是要给人敬业和靠谱的感觉,学习能力就是不仅要能做好当下的工作,还要能胜任未来的工作。简言之,在基层的时候,大多数人拼硬实力(专业技能)。往高层走,拼的是软实力。即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领导力、情商、格局。那些软实力强的人,慢慢凸显出来。人生就是这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看不懂该选什么专业,该选什么工作。我们能看懂的时候,大多上了年纪。年轻的时候,总是发出这样的疑问:“瞧,那个傻子,那么努力,还不是跟我们差不多。”错了。人生的差距不是一天拉开的,也不是一年拉开的,而是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和抉择拉开的。高考一二十年之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10岁的我们没什么区别,20岁的我们似乎也没什么差别,30岁的时候差距凸显,40岁的时候天上地下。我们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努力的力量,和抉择智慧的力量。这篇文章,以高考名义,讲的是高考之后,影响命运的4大关键节点。对一直失败的人来说,这4大关键节点,就是翻盘的机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考如果不理想,没关系。要记住,你还有三次重要翻盘机会。对于高考成功的人来说,值得祝贺。但也要记住,后面几次关键节点,可能是翻船的机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老祖宗都给我们总结好了。本文作者:晋早,连续14年创业者,冰底学堂创始人。《大学迷茫问答》《底层能力》等图书作者,低达几十万册。文章写于2021年6月8日。
可以的,你如果很有决心很有毅力,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下定决心想要翻盘,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学习的话,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你要知道战线一旦拉长,你会产生倦怠感,甚至会想要一度放弃,但是时间长了你也可能会慢慢享受这样的感觉。看着别人在谈恋爱,别人在过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你可能会羡慕,会想要放纵。不过这些都是你自己可以调节的一个度,就是根据你自己的情况进行调节,适当的放松,适当的游玩也是可以的,如果你翻盘的目的性很强而且定位的学校很高的话,还是挺建议放弃娱乐生活的,好好备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研真的是翻身的机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