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星帮答下,艺雀艺 术史论适合备考央美跨专业考研可能吗艺 术理论研究生的学生去学吗?老师教的好不好呀?

认真的讨论。我觉得这部戏最优秀的是剧本,非常难得。也会长篇幅客观评价尹正的演技《一个非流量演员的奇幻十年》,他就是最好的商细蕊!《鬓边不是海棠红》良心剧,良心制作,2020开年目前第一剧。京剧国粹,乱世名伶,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各方面制作都很精良,调色看着也舒服。 @知乎剧综 编剧团队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原著作者,最大程度保证原著还原。所以书党没啥好不服的,小说作者亲自改的好吗?坦白说,我也不知道作者水如天儿什么来头,但小说写的就是非常好!我看完电子版也就是网络原文BL版之后,马上下单当做礼物买给国内朋友(近期都在国外,没机会看实体书,遗憾)内什么现在出版行业特别不景气,对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买书回家慢慢看啊,也算是对出众编剧的致敬吧!改编完剧本,她们发了个微博,耗时270天,那真的是死磕了,简直令人感动。挺难的。为什么?正因为有《霸王别姬》珠玉在前,所谓京剧题材自《霸王别姬》以降,属于“出道即高峰,即绝唱”。没有一部能和霸王别姬比肩。以至于我个人认为,《霸王别姬》也代表了华语电影的最高峰。很多人不知道,《霸王别姬》的作者李碧华还有另外一部小说《生死桥》也是写戏班子的故事(剧版为田沁鑫作品也算是顶配了),影响力微弱。你看,连李碧华都没有超越李碧华。而《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剧本在追的过程中,好几次都让我觉得天哪,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首先,要说说“耽改”的问题。 我个人不喜欢耽改,对社会主义兄弟情接受无能,也觉得毫无必要。作为资深耽美阅读者和研究者(过去十年怎么也看了千八百部),鬓边都属于上乘的作品。耽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流派(源于王尔德《快乐王子》那一路子),涉及到审美就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相信当今世界,越来越多人可以接受性少数群体,但为什么很多人看到“卖腐”会觉得不那么舒服呢?因为卖腐不是真的腐啊,是为了讨好造出来的假象,谁喜欢假的感情呢?根源,这是一个性别认知的问题。在《鬓边不是海棠红》里,没有“女化”,两个人都对自己是男性这一生物属性认可。而不是其中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女娇娥生错了性别,以“性穿越者”的形象出现。 其次,整个故事的核心,我觉得是孤独:亲密关系里,每个人恐惧不安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刻骨孤独。 所以有了这段很经典的台词,“人活着就是身不由己,就是孤独,就是求而不得。” 比如在网上已经被花式夸过无数遍的这段雪地独白戏:"台上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戏中,台下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梦里,一梦一生,一生一梦。"留洋归国,作风新派的程凤台起初对传统戏曲并不感兴趣,为了应酬勉强听了几场也是过耳不过心。直到听完尹正扮演的天才名伶商细蕊唱的一出《长生殿》,他依然不懂那些个弯弯绕绕、咿咿呀呀的唱腔,但他忽然从自刎的杨贵妃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以前张爱玲小说里写,中年男人最孤独,一睁开眼睛全世界都有求于他。在小说创作,或者耽美创作上,《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一个进步就是强调了爱的精神性,和对孤独与时间的终极反抗。又怕什么呢?爱而不得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程凤台有家有业非常光鲜,但他也需要有人懂他,陪伴他;同样商细蕊亦然,他孤星入命,更需要理解。 人与人之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们两个人都不是传统言情小说里的完美人设,出场就开金手指那样的。“坏人也有爱,死了都要爱。”他们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性格缺陷和硬伤,在感情领域可以用荒淫无耻来形容:程凤台出场就已经成家生了几个儿子,还和小舅子共享一个交际花;而商细蕊前后被几个军阀包养,道德什么的不存在的。而两个有缺点的人,不是因为小说惯有的套路,要求主角相爱,才要无条件的爱,他们在一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程商之间的感情,更多是一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相互认可。也许因此电视剧过审,改成了“知己之情”:不是因为一个人富有,优秀,美貌,伟大,而是这个人虽然很多缺点但是我依旧觉得好我依旧爱你。这种感情,很高贵也很难得啊。看小说原著的时候,就特别想笑。自始至终,商细蕊觉得是他在包养程凤台。程凤台在他心里是一个小白脸,靠老婆嫁妆混日子的上海瘪三;而他,商老板!则是堂堂正正的高级专业人士,大艺术家,凭本事吃饭的顶级流量。小说里,商细蕊的贴身丫鬟小来姑娘极其厌恶程凤台,理由就是作为金主,程凤台给钱给太少了,就几个戒指镯子什么的不值钱。原著关于程凤台还有一处很棒的描写,就是他压根不懂戏。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桥段,是程凤台稍微插嘴评论一下京剧,就被商老板一耳光扇过去骂滚滚滚。 这个细节就写的非常妙了。他们谁都不是谁的粉丝,这不是一个粉丝追上了爱豆的故事。恰恰就是剧本里商郎自己说的,程凤台看上的是我的人。按照正常小说的写作,爱情一定要有磨难。 小说里是这样处理的,先设置一个永恒的政治正确:抗日。两个人,一个救另外一个,不得不投日(《霸王别姬》也有类似桥段,个人认为“鬓边”的处理更为绵密到位)。当时程凤台火拼回来快死了。基本上家里人放弃治疗,家业也几乎毁于战火。只有商细蕊坚持救他,守着他。这部分几千字描写非常生动,有感情也有细节,必须泪目。小说里这个时候,商老板表现出了大丈夫气,他抱着程凤台对二奶奶说,如果二爷真没了,你们娘几个,我管一辈子。我看到这里觉得真很酷!所以到最后,二奶奶被感动,属于你们爱咋咋的我管不了(这个部分感觉融梗于凤至放手张学良和赵一荻)。但是!程凤台救回来之后,商细蕊就悄咪咪跑掉了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很多人最开始看到选角名单,应该和我想法一样,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觉得《鬓边不是海棠红》最为神奇的地方在于,选角看起来非常无厘头,但感觉莫名其妙错的人百分之百放对了地方而负负得正。程凤台选了黄晓明。这个角色我本来觉得胡歌更合适,毕竟山东人演不出来上海人那种细腻世故城府。但黄晓明完成得相当不错,算是四十多岁的人终于要翻身了。看看最近黄晓明接了多少代言,就知道鬓边这部戏给予黄晓明了多么大的商业市场认可。这是于正对黄晓明的评价:程凤台这个角色不如商细蕊的人设吃香,商细蕊是天才名伶,性格恣意妄为,想干什么干什么,更符合现在流行的“爽剧”设定。而程凤台有钱却换不来自由,处处逢迎。情绪大起大落的片段几乎没有,只能用眼神展现人物内心的起伏,对演技和台词功底挑战更大。二十年来,黄晓明的颜都非常能打。但是他自己也承认,是一个没有天赋的人。 我个人的观感是,他从北影开始就是好学生,表演温吞水属于完成任务型选手,很少看他演的角色“带感”。之前演技最高峰出现在《风声》演日本军官。也不知道他是不认可自己的角色,还是不认可自己。所谓教科书式的表演,就是一种照本宣科的表演,是在“假装”,在模仿。自此,黄晓明有了自己的角色,程凤台。电视剧还有不少突破。 第一,出现了很多戏(京剧和昆曲),都比较小众。所以《鬓边不是海棠红》成为了一个索引,你对什么戏感兴趣,可以再去找名家的戏去看。这个话题排名第一的帖子就是网友精心整理了涉及的京剧唱段,大家可以感兴趣逐一找来最好的名家唱段慢慢欣赏。这么说吧,如果鬓边电视剧涉及到的京昆折子戏都看过一边,也算是入门了,对提升审美特别有帮助。我想这也是鬓边剧组的“初心”。此外,在戏中戏这个部分,很多编剧的二度创作可以说是妙不可言。陈纫香自刎那出,是《红楼二尤》,绝了!《红楼梦》里,尤三姐自看戏后,爱慕戏子柳湘莲,将心愿诉之老娘与尤二姐。贾琏自愿为媒,寻到柳湘莲提亲。柳湘莲允婚,并以所佩鸳鸯剑作为聘礼。其后因误信薛蟠之言,疑尤三姐与贾琏已有暧昧,往贾府索剑退婚。尤三姐为明心迹,掣鸳鸯剑自刎。柳湘莲悔之不及,疯癫而去。陈纫香作为一个身份低贱的戏子,爱上了上流社会的小姐,私奔不成,被打断腿心如死灰。商细蕊给他出主意,上台唱戏,也许小姐能够找过来。而最终的结局是陈纫香收到了小姐的绝情书,人生希望彻底破灭。这种反讽的隐喻,或者内涵丰富的蕴藉,真是神笔。此刻,陈纫香就重蹈了尤三姐的命运,只能依靠死亡来救赎。想想看从古至今,男演员其实在婚恋上可以选择的范围并不大。要不然就是同行,工作人员;至于圈外好人家的女儿,就算是喜欢,可以谈恋爱,但结婚非常难。此外,我个人觉得京剧迷揪住电视剧京剧表演正宗不正宗撕来撕去,价值不大。毕竟这是电视剧,不是教学片和纪录片。演员搞“音配像”,把样子做出来就可以了。重点是电视剧本身的情节演进。因此看完全剧,我会很庆幸没有找专业京剧演员来演,因为京剧表演这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关键还是对于人物的塑造,甚至要有一定的反差感和陌生化。第二,电视剧新创造了陈纫香这个角色,非常赞,结构上也更为平衡。如果说商细蕊是一个非典型的天才艺术家、集合了四大名旦华彩于一身,那么陈纫香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名角(高级专业人士):出身贫贱,梨园世家,一流演员但更多是为了生存,有了钱之后吃喝嫖赌挥霍,街头智慧见风使舵。而陈纫香作为商细蕊最好的朋友和对手,那种友谊看得真让人动容,也心向往之。看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错觉,商细蕊和陈纫香,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部“两个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史诗”特别是,如果你从职场角度去看,确实会有这样的震撼。商细蕊心情低落,陈纫香拉着他去逛南京,听昆曲,游秦淮的部分,真是醉人的诗意。 谁不需要朋友啊!还有就是以宾写主,类似碧血剑里众人衬托金蛇郎君的武功。小说里一出场,商老板就是祖师爷再世的天神下凡无敌艺术家。放在小说里可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但是影视化尤其是面对99%不懂戏曲的观众,就需要有人衬托。用陈纫香的“优秀”,来衬托出来商细蕊的“杰出”。而说到陈纫香的表演者檀健次,我也觉得选角厉害。这个演员本人是唱跳歌手,全国拉丁舞冠军,很摩登潮流野性的那种。但剧中表演非常到位,令人惊叹。这才是演员。总之电视剧更新他自杀那天,我的公众号【摩登】还发剧照,为陈老板默哀了一天。第三,《潜龙记》和梨园魁首大选。这同样是通过事件来进一步深化商细蕊的专业能力,性格魅力。《潜龙记》是原创新戏,表现出这个人的改革性和现代性(真正的行业领袖无不守正出奇)他反串小生,来表现业务能力极强。而打比赛夺冠的桥段,也是增加戏剧化冲突的妙笔。 而且商老板号称“梨园铁拳”,他武生出身随时动手,痛恨读书学习,连字都不怎么认识,他的粗野俚俗和传统的文化人形象形成差异,所以更加丰富生动。如果细看剧本,就会发现商细蕊的“推陈出新”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的。很多戏,他是绝对不会改,比如武家坡,霸王别姬,玉堂春,这些就是“压着板子唱”,他的很多创新在于人物角色的刻画和反应当代生活中,“焕新”注入新元素和新活力。而到了故事将近尾声的时候,很多思考都非常有味道,也很深刻。1 商郎接受拍电影,并且和姜老爷子在艺术传承上紧张关系得以纾解。三十年代就是大败局,一切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你以为最重要的热爱的可以献出生命的事业,比如京剧,昆曲,都是救不了的。人扛不过大势。这世间多少文化艺术都烟消云散了,但艺术家都不能接受一门绝学断在自己手里。大敌当前,程凤台商细蕊两个人各怀心事,一起喝着茶。一个刚倾家荡产给延安捐了飞机,另一个帮着日本人运军火伺机反抗。但那个时刻就是云淡风轻,两个人淡淡饮茶,岁月静好——最后的静谧时刻。2 重新定义艺术家(顶级流量)和观众粉丝的关系。商郎的思维过程特别有意思。最后,他作为顶流艺术家,也需要在被追捧的“关系”中保持人格独立:他开始坚信戏比一切大,观众是衣食父母,伺候好观众是根本(电视剧用了很多细节去写他的行为,比如对戏服舍得花大钱且苛刻啊,为了唱玉堂春去八大胡同向名妓学习身姿体态啊,等等等等各种“专业”表现。例如琴师突然不干了,自己也能出来solo。商郎也意识到,做戏的乐趣除了钱和名,还可以控制人心,具备煽动能力(政治动员)。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成熟了,明白观众爱的是角色那些达官贵人,但不是他这个“人”。如果他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就会被攻击。那么,戏既然都是假的,为什么他一直要带真首饰?从创作角度来说,艺术家喜欢雅戏,商郎自己最喜欢的业务能力拔尖戏知音寥寥,比如他在上海拼尽全力也救不了昆曲。涉及到昆曲的部分,我认为是作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和暗线,也是本剧关于艺术传承部分特别深刻和隐晦的地方。这个部分先不展开,放开了我能写5000字。大约结论是,昆曲有其兴衰,是自然规律,即使大艺术家票王冠军也拯救不了,而且很有可能你越管死得越快。观众就是喜欢俗,喜欢浓墨重彩,喜欢热闹,只有迎合才有市场。而更深刻的则是,戏是商郎安身立命的本事,不演戏了商郎失去一切。有谁会真的在意和喜欢他这个人?那么,我还要不要继续捧着伺候着根本就不懂我的广大观众?这是很多艺术家会经过的一个阶段。怎么办呢?珍惜那些对你好的、爱你的人。这个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非常难,时时刻刻和各种认知恐惧作斗争。的确本事再好,这个世界也不会都喜欢一个人的。这需要有着非常的勇敢和坚强,信念感和使命感,才能所谓“做自己”。最后,我想好好夸一夸尹正。 尹正是我最喜欢的30+年龄段华语男演员。商郎演得好到……大约会遭同行嫉恨的程度。首先是因为剧本写得非常扎实,而且尹正完成度非常高。他自己在采访里也说了,表演尽可能还原剧本,自己没有添头太多。且不说“哭断奈何桥”的情感高潮“叫魂”这一场戏有多么好,我更加觉得之后的一场表现更为可圈可点,也升华了主题。叫魂结束后,商郎疲乏不堪离开程府,和蒋梦萍偶遇。师姐问,你现在还恨我么?商郎哑着嗓子说,我不恨你,我恨生离死别。哇哦这处我看了好几遍!剧本写得好就不说了(印象里小说没有这一部分),尹正演得那种虚弱还有欣慰,以及“算了”的无奈和放手太到位了!这段表演非常有层次:之前有尹正主动提出抱抱孩子的行为铺垫,也演得极其克制到位。总之细节是魔鬼,他到底是意难平:比如夸小丫头是和师姐一样乖,夸小男孩是和我一样淘,依旧临了还是有和常之新决一死战的蠢萌执着。尹正从第一次看到,就是我喜欢心动的演员。看着他从小透明,慢慢专业被人认可,特别开心。考古发现,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好多年前的《绝命航班》(2014),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小男孩真是好看,也非常真挚。但是我为什么会喜欢他呢? 他的容貌本身就是一流的。美,却是一种非常不与时俱进的美,是一种回忆滤镜的美。不得不说,这种已经失落的东方感伤美,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我时常觉得他一直把自己打扮成90年代的香港明星,活在过去不愿意醒来。 别的不说,都2020年了,还有什么男艺人会留中分发型呢?多老土啊。后来发现,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出生在内蒙古包头的男孩子,三四岁的小毛绒一只,看了电影《纵横四海》就指着张国荣说,我想做演员。也许是太爱了。以至于他后来越来越像张国荣,也不奇怪他在广州去读大学,唱粤语歌,跳霹雳舞。我甚至觉得他活到现在,都是一场大型张国荣模仿秀。如果这个梦一直不醒来的话,他就干脆代替张国荣活下去好了。香港文化式微,有时候想着真是吓人。自《无间道》之后,再无港片。流行音乐呢,如今还是些老人,陈奕迅一唱几十年,现在连个接班人都没有。去年五四青年节中央台的晚会,尹正跳着出来唱粤语歌李克勤《红日》,那种触动……简直让我觉得难为情。“港风”之后,中国流行文化中的亚文化就成了坟头蹦迪的东北老铁666,趋向于反智。 这是一段辉煌流行文化的消亡,却让我们这代人见证。港风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作为殖民地,和非常古着传统的西方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特别之处在于其“市民性”,流行文化,包括金庸、倪匡、亦舒,后面的流行曲,电影。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创造如此俚俗文化的生产者,都是一等一的世家精英。那些文化符号,没有了就再也没有了,随着音乐、电影、文学,一起埋葬。 而尹正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长着一张十七岁的脸,好像从90年代穿越回了2020,浑身带着不合时宜,以至于顽固到病态。我被他圈粉是烂剧《麻雀》。“苏三省”这个变态恶魔死汉奸人面兽心日本特务可以说是神作,也难怪尹正因此角色拿了不少奖。他和很多演员不一样,我认为他非常有可能成为表演艺术家,在于每一个角色都是用命去演,去体会。特别真挚。怎么说呢,所有的艺术品都贵在情真。就好像王尔德童话里的夜莺,是用心脏的血在浇灌玫瑰花。 所以对他来说,没有啥不能演的角色:尹正是专业音乐剧演员唱跳俱佳(演过妈妈咪呀中文版),话剧演员出身,喜剧演员出道,肢体表情也完全可以夸张。尽管他的脸无比精致好看,但好看的人最难得之处,就是不把自己的美貌当回事。以及他虽然看起来很娘,但是一开口说话以及性格本身,就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孩子。而偶像包袱是什么?对于尹正是不存在的。 于是在韩寒电影《飞驰人生》中,尹正贡献了全剧最精彩的一段演出钢管舞。其实他演绿色恐龙的无助也很抓人。因为很喜欢这个演员,就难免“求全责备”,希望他更好,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尹正这样的演员其实很难找到特别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就是那种张力特别大的神经病角色。(此处深深叹息,可惜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否则他会是国内最好的B级片邪典电影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有一个问题,就是有自己的节奏,但是并没有完全匹配到作品的整体节奏。说的更为直白点,他胖不可怕,胖嘟嘟挺可爱的饿几天就回去了,但是他表现出了很多戏都是在“各演各的。”这可能就是他的表演部分可以专门CUT出来不违和的原因:尽管他并没有去抢别人的戏,但是依旧很难托住别人的表演。所以我认为这是他又好看又能演,但是扛不了收视率的核心根源。换句话说,奇怪的神经病疯狗角色,对他来说反而是很容易完成的,因为他演戏没有包袱放得开。倒是正常偶像剧流量剧正剧不需要特别个性化发挥的剧(这种影视剧才是永恒的主流),他就显得因为锋利而脆弱而单薄而易折,缺乏一些厚重的里子,和一些放松的部分。当然我没有见过他本人,只是从作品本身的呈现来说,可能和尹正生活积累舞台经验强过学院积淀有关,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微表情控制到位,擅长瞬时高能量爆发,有夸张的抓马舞台效果。但是,我不得不说,在表演的过程中太突出,反而会破坏整部作品的整体性和平衡感。大喊大叫反派邪恶是容易出彩的。举个例子,成熟演员祖峰很多戏压抑隐忍,尤其是张颂文在《西小河的夏天》出演的平庸中年男人,才是真正考验演技的硬仗。“收放自如”应该是下个阶段要尹正修炼的功课。没办法,苏三省、商细蕊这样的角色可遇不可求。尹正这样的优秀演员非常难得,所以希望他能够拓宽戏路,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一直有戏演。生活很残酷的,艺术家叫好不叫座也不行,在某一个阶段必须能扛住收视率。电影会接近于艺术创造和探索,电视剧和综艺更多是恰饭。最近我看完马家辉的小说《龙头凤尾》特别赞,杜琪峰已经买下版权筹拍电影,这部戏出来必然是划时代的史诗巨片“香港黑帮”。我也在想,如果尹正能够去扮演其中“南爷”的角色就太好了,他刚好可以用粤语表演。我是看着他一步一步各种烂戏趟过来,非常不容易。这也是让人感动和敬佩的地方,也是大部分演员的真实生态。只有烂戏,没有烂角色。尹正演什么,都是这部戏的华彩部分。比如《大侦探霍桑》,我要是程小青本人,估计能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而《极品家丁》简直烂到不能呼吸,烂到离奇,烂出银河系。结尾还要陈赫亲尹正一下,这才是真的“卖腐”好吗!早先,他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过话剧《鹿鼎记》,康熙皇帝。 第一个角色,是26岁在电视剧《龙门客栈》,客串一个广东古惑仔:山鸡。26岁,对于演员来说,起步也太晚了。要知道,刘烨23岁的时候,都拿金马影帝了。那个时候,尹正还不是后来的尹正,他叫土土的谭峻鹏,高高的脚手架上红日放光芒。最后,来一个特别彩蛋,尹正在《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形象全解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美跨专业考研可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