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民族文化中的婴幼儿纪念日俗称几过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今天: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警员在台北打伤烟贩,群情激愤。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激起民众的愤怒,爆发大规模武装暴动,随后国军进驻台湾,事件被平息。

台湾“二-二八事件”示意图。

****************************************

(一)台湾二-二八公园

台湾二-二八纪念公园。

铜牛老火车头。

公园里的急公好义坊

公园内的亭台楼阁。


“二-二八事件”又称“二-二八起义”,它是发生于1947年2月28日,是台湾省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一场群众自发运动。那么,这个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它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国共两党为什么又会有两种不同的解读?它对台湾今后的政治走向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正文开始之前,先简单地给大家梳理一下台湾的近代史,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来了解“二-二八事件”的来龙去脉。

*****************************************

(二)台湾概况

1.台湾概况

中国台湾地形图。


台湾概况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方,北频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全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其临近岛屿和澎湖列岛等80多个岛屿。


台湾之名

台湾之名源于居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牙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台湾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岛夷”,秦朝称“瀛洲”,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源于葡萄牙语,意为“美丽之岛”,1950年前是欧美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台湾人口

台湾人口现在约2300万,原住民族为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民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开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从而在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中国管辖

澎湖在南宋时属福建路(相当今天的省),归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由朝廷派兵戌守。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明朝末年被荷兰侵占。

《大员港市鸟瞰图》描绘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荷兰统治

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前往亚洲拓展势力。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其后赶走了盘据在北台湾的西班牙人。荷兰在今台南市修筑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


荷兰人在台湾实行38年的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中国生丝、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公元1662年荷兰人被明将郑成功打败,被迫退出了台湾。

《国姓爷郑成功御真》,藏于台湾博物馆。


收复台湾

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明将郑成功收复台湾,改赤嵌楼为承天府,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总称台湾为东都,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为安平镇。与此同时郑成功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力垦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镇。


郑氏治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到其末期台湾人口己近趋20万。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台湾地里图》的半线社(今彰化一带)。


设府建省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朝统一台湾。光绪十年(1894年)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直指台湾。清廷为了加强海防,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那么,谁将出任台湾巡抚这个封疆大吏呢?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淮军名将

刘铭传是安徽肥西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他靠贩私盐为生,为人性情豪爽。据说年轻时的刘铭传就崇拜刘邦,曾登上家乡的大潜山仰天长叹:“ 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 同治元年(1862年),26岁的刘铭传组织团练武装,参加了李鸿章的淮军。


三件大事

戎马一生的刘铭传一生做过三件大事:

一是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因功晋升为
直隶总督;
二是督办台湾军务,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抗击法国
入侵者;
三是首任台湾巡抚,创办了一批新式企业,是台
湾的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时期台湾行政区域图。


台湾巡抚

光绪十年(1885年),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1887年台湾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设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省会设彰化县桥孜图(今台中),1894年省会迁至台北。


刘铭传在台湾省积极推行洋务运动:

1)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
2)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
3)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
4)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
5)设立兴市公司,进街设路;
6)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台湾现代化事业进展颇多,与刘铭传的努力治台是分不开的。在马关割台之前,台湾己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

---------------------------------------------------------------

2.割让台湾

公元1894年9月,日本明治天皇主持下,为讨论朝鲜局势与中国问题而举行的广岛大本营御前会议。(采自日本每日新闻社《开国文化八十年史》)

李鸿章签押的《马关条约》。采自:《日本侵华图片史料集》1984年版。


马关条约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4月17日,清廷全权代表李鸿章、其子出使大臣李经方与日本全权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即《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 日本军费二亿两;
3)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实际上就是承认日
本对朝鲜的控制;
4)略…………
5)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日本轮船驶入上述口岸,允许搭客载物。


清廷态度

光绪皇帝:

“ 准巨额赔款,不准割让寸土。”


慈禧太后:

“ 联合外力,保卫辽东;万不得已,割舍台湾。”

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楼签订《马关条约》。(采自日本诚文堂新光社《世界史大系》)


丧权辱国

《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空前的丧权辱国的可耻条约,它赔款之巨,被割土地之多,丧失主权之重,都开创了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的记录。而中国的台湾从此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

3.武装保台


四百万人同一哭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18省千余举子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台湾人民不愿沦为亡国奴,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抵抗到底。

图为《台湾绅民布告中外檄文》。为反抗日军割占台湾,台北人民发布檄文,布告中外,决心 “万众一心,誓同死守”“绝不拱手让台”


此时镇守台湾的将领---刘永福!

清军台湾守将、抗日盟主刘永福。


乙未战争

1894年8月,先是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赴台湾,随后驻守台南。1865年6月2日,当中日在停泊于基隆海面的日舰“横滨”号完成了台湾交接手续,为了免于台湾被割让,清军将领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和徐骧等为首领的义军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台湾岛上与日军展开半年的殊死斗争,是为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

乙未台湾民众抗日战争形势图。


武装保台

在这场“乙未战争”即台湾保卫战中,台湾军民在刘永福和徐骧等人的率领下浴血苦战,历时半年多,历经大小百余仗,使侵台日军付出了近5000兵员(据日军记载)的损失,日本亲王和一个日本少将也在这次战争中丧命,这也是日本第一个战死海外的亲王。


这个亲王是谁呢?

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亲王旧照。


亲王毙命

北白川能久亲王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叔叔,他曾留学德国,军事功底扎实。北白川能久所率领的近卫师团是日军侵台的主力部队,自1895年4月28日上岛作战以来,这位亲王时运不济,接二连三地受伤。先是在新竹战役中差点被烧死,在嘉义战役中又因踩了地雷而被炸伤,后在台南战役中伤口又遭感染,最终于10月28日毙命(另说是11月5日毙命),卒年48岁。

日本画家笔下的乙未战争---《台湾山角湧内滕大佐征战之图》。

徐骧---民团首领、抗日领袖第一人。


徐骧其人

前文提到的义军首领徐骧是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徐骧曾中过秀才,家世以农耕为业,但他素有大志, “耕而兼读,耕读之余,更以余力习武技”。徐骧善于团结民众、扶危济困,在乡间很有威望。


抗日第一人

当清廷割台消息传来之时,台湾人民共推黑旗军刘永福为抗日领袖。可是,黑旗军只有几千人,军单势孤。徐骧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召集乡民疾呼:

“ 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家自为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

于是,大家皆“握拳自击其掌”,共同推举徐骧为民团首领。从此,徐骧同台湾人民五经转战抗击日寇。


壮烈殉国

徐骧率领义军,积极配合刘永福的黑旗军作战,狠狠打击敌人。他们经历了进军新竹,激战尖笔峰、保卫大甲溪、失守彰化城,直至10月在曾文溪血战中,徐骧中炮身亡。临死前,他仍大声呼喊:“中华、中华,我所至爱。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丘逢甲---近代诗人、抗日义士。

台湾进士

抗日义士丘逢甲是台湾省苗粟县人,祖籍是广东镇平。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即考中秀才,24岁中举,光绪十五年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


组织保台

丘逢甲曾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府。甲午战争后,清廷割弃台湾,邱逢甲联合台绅驰电抗议,并倡议自救,曾率义军抗击登台日军。日军登台不久,丘逢甲避难广东镇平祖籍。1912年病逝于故里。


丘逢甲遗诗
《离台》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日军在侵占台湾时,受到台湾军民坚决抗击,死伤惨重。这是《点时斋画报》报道日军搬运尸体伤员的情形。


断饷缺械

就在刘永福率军民与日军浴血苦战、断饷缺械之时,清廷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将内地募捐援台款项强行扣留,并下令严密封锁沿海,断绝对台增援。刘永福痛心疾首,发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悲叹。10月18日,刘永福召集部将会议,商讨战守之计,未得结果。次日,日军大举进攻安平炮台,刘永福亲手点燃大炮、轰击敌舰。当晚,日军攻城,城内弹尽粮绝,士兵筋疲力尽,至不能举枪挥刀。


台湾陷落

当时城内大乱,刘永福欲冲回城内,部属极力劝阻。刘永福见大势已去,仰天捶胸,呼号哭说:我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当天深夜,刘永福带领养子刘成良等十多人乘坐小艇,然后搭上英国商船“迪利斯”号内渡厦门。10月21日台南陷落,三天后台湾全岛沦陷。

****************************************

(三)日据台湾

1.日据台湾

1895年6月7日,日本画家笔下的日军进入台北情景。(采自日本《回顾八十年史》第10辑)


武官总督

面对台湾民众的反抗,日本决定实行武官总督专制独裁统治体制。首任总督为桦山资纪,他于6月17日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总督府为在台最高统治机关,桦山资纪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复活保甲制度辅助警察统治。

1895年6月2日,桦山资纪在台湾登陆后发布的布告,宣布由他来 “督理一切治台军务”

台北的日本驻台湾总督府。

桦山资纪--首任台湾总督。


首任总督

桦山资纪是日本萨摩人,1874年曾入侵台湾,甲午战争时任海军军令部长,积极策划对华侵略。战后升任海军大将,被任命为首任台湾总督,对台湾人民的抵抗进行了血腥镇压。他也是割台清单上签字的日方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民族自决”思潮高涨。于是,日本调整其统治政策,实施“内地延长主义”,改派文官总督,企图把台湾教化成日本国民。

--------------------------------------------------------------

2.皇民教育

日本人对台湾开始五十年皇民化教育。


皇民化运动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为彻底动员支持战争,又重派武官总督镇台,强力推行“皇民化”运动,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强制普及日语,鼓励养成日式生活,鼓动民众改日本姓氏等,企图从精神层面消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将台湾民众同化为日本“忠臣良民”。在日治时代的五十年里,台湾人民政治上始终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歧视和压迫。

1937年7月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政策,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日本化”,遭到台湾同胞的抵制。图为坚持穿中国传统服饰的台湾同胞。

日本对台湾的学童进行带有严重民族歧视的同化教育。图为日本教师在课堂上向台湾学生灌输“共存共荣”的思想。

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图为即将改姓日本姓氏的台湾青年,手捧祖先牌位准备拿去焚烧。

在“皇民化”运动中,台湾学生被迫参拜神社。

---------------------------------------------------------------

3.台湾光复

1943年11月12日-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开会,签订了《开罗宣言》,确定了俟抗战胜利后,中国恢复对台湾行驶主权。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向美国、中国、苏联等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并移交包含日本本土在内所有日本统治区域的管理权。


恢复主权

总理日本接管事务的盟军太平洋司令麦克阿瑟指示日本,将台湾、澎湖等地区交由同盟国成员中国政府接管,根据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和中美英达成的《开罗宣言》,中国恢复对台湾的主权,台湾光复。


虽然战前(1895年至1945年)在日本统治下,台湾的近代化有出色的表现,但仍未能完全离殖民地的角色,政治上的压迫与经济上的榨取造成许多台湾人民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便开始转化为对中国热烈期待,并在陈仪于1945年10月25日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来台接受日本投降达到高潮。


同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

刚刚抵达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官员,左五为行政长官陈仪将军。


接受投降

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委任陈诚为台湾行政长官,之后兼任警备司令。10月24日,陈仪在美军将领陪同下从上海飞抵台北。10月25日,陈仪代表中华民国及同盟国,接受日本总督兼司令安藤利吉的投降。

台湾日军总司令兼末代总督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日本投降代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将军呈递降书。


台湾光复

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

“ 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回归中国版图。所占一切土地、人民、政军皆己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第二天,台北市学生及各界民众数万人举行大游行,欢庆祖国收复失地。全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纵情庆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

4.庆祝活动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受降典礼会场。

台湾民众在参加庆祝台湾光复的活动。

台湾女学生在欢迎刚刚抵达台湾的国军。

台湾光复后,在台北街头出现了巨幅的中华民国地图。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台北,陈仪(右一)陪同。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台湾光复的记载。

****************************************

(四)二-二八事件

1.事件起因

发生在国统区的“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民主运动,被称为第二战线。


时代背景

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中共领导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第二条战线是1946年到1947年5月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这条战线和中共军队的军事战线相配合,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促进了中共政权的诞生。


台湾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整个台湾工农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物资缺乏,米荒严重,物价飞涨,百业萧条,百姓大量失业,返乡军人生活无着落,社会治安恶化。而比这更为严重的是:台湾经历了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刚刚重回祖国,国民党当局和台湾人民之间彼此都不大了解,容易产生矛盾,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磨合。而恰恰是在这一段磨合期,国民党当局采取了非常错误的政策,又激化了与台湾人民的矛盾。


专制独裁

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行政长官公署集全省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形式上很近似于日本统治时期的总督,给人以不愉快联想,认为国民党统治与日本人没有两样,都是专制独裁。


经济失策

这时,国民党经济上在接收和处理日本垄断资本方面,凡战前日本人所拥有的企业,国民党政府均以“国有资本”的名义接收,而这些资本几乎垄断了台湾工业、金融、贸易各个领域。台湾省政府还设贸易局和专卖局,对贸易和烟草实行政府专营、专卖,这些都与台湾民间资本、工商企业界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失掉民心

国民党跟在大陆一样,大员们热衷于“三洋开泰,五子登科”,热衷于下山摘桃子,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军警横行,不到一年时间,接收变为“劫收”,台湾人民对国民党政府态度逐渐由期望变为不满。

图为刊登于1947年9月《新台湾丛刊》第一辑的《台湾四天地》组诗。


台湾新天地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香港新台湾出版社发行的《新台湾丛刊》第一辑(1947年9月)刊载了《台湾新天地》组诗,其中之一的《陈仪四天地》:

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欢天喜地。
贪污劫收,官僚发财;花天酒地。
物价飞腾,抢劫杀戮;黑天暗地。
陈仪垮台,贪污仍在;怨天咎地。

组诗形象地描绘了台湾光复之后,一直到二-二八事变发生时,台湾民众在政治、经济与社会中处境,比起冷冰冰的数字更令人理解当时的背景。

1946年至1947年国统区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局部图。(采自《中国现代历史地图集》1999年版)


孤儿寡母

1947年2月27日下午,时近黄昏。台北市南京西路天马茶房,中年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的林江迈守在烟摊旁,招揽顾客。突然,人群开始骚动,等林江迈反应过来时,己经来不及跑了,台湾省烟草专卖局专员叶得根带着另外9名缉私队员己将烟摊围住。


流血冲突

林江迈向缉私队员解释、哀求,均无济与事(双方语言沟通、交流发生障碍)。在拉扯中,一名缉私队员用枪托将林江迈打得头破血流。愤怒的围观群众与缉私队员发生冲突,打伤了缉私员赵子健与警员张启详,缉私员傅学通拔枪向人群示警,不料又误伤了市民陈文溪(陈系黑帮流氓陈木荣之弟,当夜因伤重而亡)。

台湾“二-二八事件”肇祸凶犯张启祥、赵子健、傅学通等人图片。

台湾民众围攻台北烟草专卖分局。


武装冲突

当天晚上,部分民众拥到台北警察局和宪兵团,要求严惩凶手。2月28日上午,更多的市民围攻了台湾省烟草专卖局。下午,约有四、五百名民众到行政长官公署,向行政长陈仪请愿,有人意欲抢夺卫兵枪支,撕扯之中卫兵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数人。于是,事态迅速扩大,游行、示威、请愿很快演化成大规模武装冲突,一场反独裁、反专制、反暴政、争民主、争自治的运动在全市蔓延。陈仪随即宣布实行戒严,派出大批军警在全市大街小巷巡逻。


失去控制

台北市民罢工、罢课、罢市,包围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日产处理委员会、电台等机关,放火烧掉台北烟草专卖分局,甚至开始抢劫军用仓库、释放狱中囚犯,与军警不断发生流血冲突。起义民众还通过电台向全省广播,控诉军警的暴行,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各地民众闻风而动,群起响应,围攻所在地机关、部门。由于当时国民党刚刚接管台湾,兵力不足,起义群众很快控制了除高雄、基隆以外的所有地区,国民党对整个台湾省的形势失去控制。

台湾民众焚烧台北烟草专卖分局。

台湾省台北分局前被焚毁的汽车。

---------------------------------------------------------------

2.局势失控

台湾二-二八事件的新闻报道。


处理委员会

1947年3月2日,台北市民众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并随后在各地成立分会,代表民众就事件处理和台湾的政治改革与行政长官公署进行交涉,陈仪也派人参加了这个委员会。3月8日,委员会通过其宣传部长王添灯起草“三十二条要求”,包括了实行地方自治、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废除专卖制度、减免苛捐杂税等条款,基本反映了台湾各界人士要求民主和自治的合理愿望。


处委公告

台湾“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发布的《告全国同胞书》。公告书中说:

“ 我们同是黄帝的子孙、汉民族,国家政治的好坏,每个国民都有责任……大家拿爱国热忱,我们很诚意地欢迎同胞帮忙……我们的目标是肃清贪官污吏,争取本身的政治改革。”


矛盾激化

但是,随着起义规模不断扩大,起义民众中也混进了一些不良分子,包括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地方绅士、日本遗民和流氓,他们将“三十二条” 扩大为 “四十二条”,增加了一些不切实际甚至错误的主张,致使陈仪怒而撤出了派往委员会的代表,并加紧部署实施镇压行动。

关于台北、基隆形势失控的新闻报道。


政治诉求  

台湾“二-二八事件” 最终形成三种政治诉求,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1)要求国民党政治改革、经济改革;
2)夺械暴动,推翻国民党政权;
3)要求台湾独立和联合国托管。

台湾二-二八事件写真。


国内反应

“二-二八事件” 在大陆引起了普遍关注,中国学生联合会在1947年8月10日发表《学联告台湾同学书》,明言:

“ 全中国人民正和你们站在一条战线上战斗,跌倒算什么?爬起来,再前进!为着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发表《全中国人民的出路》:
“ 台湾同胞必须与各地同胞联成一片,互相呼应,以从事反抗独裁政府之征兵征粮,反抗独裁政府及苛捐杂税,反抗独裁政府之贪污黑暗,同时反抗美国政府的援蒋政策。总之,争取民主和平,独立自主而反抗独裁政府之支持者,是中国人民的出路,也是台湾同胞的出路。”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二-二八事件的记载。

---------------------------------------------------------------

3.调兵弹压

国民党军进驻台湾。


陈仪请援

早在1947年3月2日,陈仪见形势不妙,就急电南京:“ 台湾发生暴乱,己及全省,形势危急,请速派国军赴台救援。” 台湾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内的纪念碑文称陈仪“颟顸刚愎,壹面协调,壹面以士绅为奸匪叛徒,迳向南京请兵”蒋介石经与国民党要员商量,均认定 “二-二八起义”“暴乱”为防止事态扩大,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镇压。蒋介石立即电令驻守上海的第21军火速乘船赶赴台湾,并限令于8日前赶到。


血腥镇压

3月8日中午,第21军先头部队基隆登陆。同日,中共中央通过其在陕北的电台发表广播,表示支持台湾民众的反抗斗争。先头登陆部队遭到起义民众阻拦后,第21军竟在船上架起机枪向码头上的民众扫射。3月9日,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血洗基隆后,进驻台北,与驻守在台湾南部地区的国民党“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缉联手,对起义民众进行大规模血腥镇压。

木版刻画《恐怖的检查》作者黄荣灿,著名的版画家,重庆人。1952年被国民党以从事“反动宣传”的“叛乱”罪名枪决,时年32岁。


血雨腥风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血雨腥风,“二-二八事件”被平息。大批台湾市民、学生及社会知名人士包括教授、作家、医生遭到屠杀,确切死亡人数难以计算。此外还有不少被捕、逃亡和失踪。“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为非法组织被取缔。3月中下旬,国民党还在台湾进行大规模地收缴枪支和肃清“暴乱”分子的“清乡”活动。

****************************************

(五)平息事件

1.白崇禧抚台

1947年3月11日,国民政府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前排左三)前往台湾宣慰,对于此次纷扰事件权宜处理。


台变方针

上任伊始,白崇禧对旅沪台人代表陈碧笙等申述处理台变方针:“ 改革政制,取消专卖制度,台省省内省外人一律平等,派兵为国防之需要,非为镇压人民。”


白崇禧抚台

3月17日,白崇禧及蒋经国自南京到台北,即发表文告,宣布处理台湾事变四原则。18日访台湾参议会,并招待台北各界人士。接着白崇禧马不停蹄走访台南、台中、新竹。25日回扺台北后,转天在广播中白崇禧劝高山族检举现场逃逸之 “暴徒”


五项办法

4月1日白崇禧发表处理台湾善后五项办法,2日自台湾抵返南京,7日报告台湾事变善后,主张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调整人事。4月27日,国民党宣布撤销行政长公署,陈仪被撤职赋闲,任命魏道明为台湾省政府主席。

关于白崇禧处置台湾方针的新闻报道。

白崇禧看望“二-二八事件”中的受伤人员。

台湾报纸对行政长官人事变动的报道。

图为台湾省政府主席魏道明。


组织政府  

魏道明来到台湾后,马上组织的台湾政府,下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厅,13省府委员。而魏道明上任七天后公布的13位省政府委员中,台籍人士过半占7位,包括了台湾第一位博士杜聪明和杜献堂等人,稍为缓解台湾情势。


恢复重建

1947年5月16日,魏道明主持第一次台湾政府委员会议,会议中发言说道:“今后但以最大的努力来谋台湾幸福”。随后,他宣布取消戒严,结束二-二八的清乡,解除交通管制,恢复台湾省的情势,并加速整理重建战后的台湾,包括重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台南孔庙,强化台湾与大陆各方面连结。

---------------------------------------------------------------

2.事件反思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二-二八事变”的记载。


事件的复杂

台湾这次 “二-二八事变”,至为复杂。除国府军队、本省平民、学生和流氓黑帮介入之外,还有大量的日籍军人与日本浪人,也在兴风作浪。后者危害尤其严重。


陈仪曾向蒋介石汇报:

“ 留用日人中,亦有想乘机扰乱者。…… 前日人统治台湾时代所逐火放岛之浪人,光复后均能放回台。工作无着,旧性复萌。此次暴动中最毒最有力之分子,即系此辈。”

原台籍日军,甚至结成 “ 海南岛归台者同盟 ”、“若樱敢死队”、“暗杀团” 等组织袭杀外省人,其手段残暴之极、令人发指,妇孺老幼、公职人员皆不放过。


历史资料

有资料记载台北的3月1日:
“ 街头的人很少,有些暴徒乘着车辆,拿着石子、石块、木棒向公署乱掷,后来增加为拿小手枪、手榴弹攻击。”

台湾各地县政府、警察局都被民众围攻。在高雄3月3日的一幕:

“ 早上到菜市场买菜的士兵、外省人士及妇女均被殴打。时至下午,大批暴徒集中在市政府广场与高雄火车站前广场,挥舞武士刀……(与驻军对峙)”
事件中,有些暴徒十分残忍。有记者目击:
“ 一数岁之儿童其母出街,途遇暴徒,用力将其母嘴割裂至耳……,其子用力扭转至面部倒置其后,实时气绝毙命……”

据事后国府各单位向台湾警备司令部汇报:

“ 在国军抵台之前,外省人共有470人死亡或失踪,2131人受伤。政府损失财产1.4亿台币,私人财产损失4.7亿台币。依照二-二八基金会补偿纪录,本省人死亡673人,失踪174人,1237人受到其它伤害。”

台湾二-二八事件遇难者图片。


出兵“平叛”

当岛内局势日渐面临失控的时候,美国又介入其中。一些要求“独立”的台湾人,上书美国政府,要求联合国托管台湾。


美国驻台副领事葛智超等四处活动,鼓吹:

“台独”,“散布各种不实谣言,制造各种不实谣言,制造各种纠纷,混淆国际视听,致使事件不断蔓延、恶化。”


美国驻台领事馆甚至对本国政府表明立场:

“领事馆认定唯一实际的解决办法是美国立即介入,或代表联合国介入。”

为防止被联合国托管,蒋介石遂不得以不下令出兵“平叛”


“共党阴谋”

但鉴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都是战后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且须避免伤害台湾民心,故在追究事件责任时,国民政府竭力回避日、美因素。蒋介石指示:“其参与此次事变有关之人员,除共党煽惑暴动者外,一律从宽免究”由此,在整个“戒严”时期,“二-二八事变”被片面定性为“共党阴谋”,成了岛内的禁忌话题。


死亡数字

关于在这次 “二-二八事件” 中死亡的人数问题,据《国家人文历史》刊载2017年2月27日李响的文章披露:综合各方资料,遇难者真实数字大概为数千”

台湾共产党人吴克泰。


事件的亲历者吴克泰回忆说:

“ 在台湾为数不多的党员,都立即投入到群众斗争中去……地下党成立全岛性武装斗争委员会……台中、高雄、屏东、依兰、基隆、新竹、彰化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

抗日保台义士丘逢甲之子丘念台。


丘念台对“二-二八事件”中死亡人数解读:

“ 地方当局透露,外省籍同胞被暴民杀死数千人;而民间却说事件期中,台民死伤近万。根据我所知调查和访问,双方实际死亡数字不及上列传说中的十分之一,乃至不及百分之一。他们为什么要夸大死亡数字?难道死多了人就会变成有理的一方?这种故作夸大的做法,大概是乱世变态的心理表现吧!”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二-二八事变”的解读。

---------------------------------------------------------------

3.是非陈仪

陈仪---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


日本通

陈仪字公洽,号退素。他是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陈仪19岁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第5期炮兵科,与蒋介石同学,1907年在日本士官学校第5期炮兵科毕业。陈仪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时,受到日本教官赏识,许以女儿古月好子,后好子随陈仪回中国,更名陈月芳。


到台参观

1935年,日本在台湾举办“始致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身为福建省府主席的陈仪奉命到台参观,他对日本人统治下台湾的高速发展感到惊讶,特别是相对中国大陆多年战乱下的停滞不前,令他感到深省。之后陈仪再派人到台湾考察,于1937年出版《台湾考察报告》,建议福建经济学习台湾。


接管纲要

1944年4月,中华民国行政院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调查委员会对日治下台湾的经济、政治、民生、军事等各方面作出颇为详细的调查,报告书长达四十余万字。之后提出《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亦获得接纳。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陈仪治台的记载。


治台举措

陈仪初到台湾伊始,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他采取如下举措:

1)拒绝法币登台,把台湾经济与大陆隔绝开来。
大陆抗战胜利后又是国共内战,物价飞涨,
但是,在陈仪统治台湾一年零四个月并不严
重;
2)是拒绝宋子文等官僚资本登台,把他们工作
人员原机遣返。避免这些资本搞乱台湾经济;
3)是在两岸贸易中为台湾争取利益。陈仪以剩
余的煤米和其它工业产品,交换大陆出产的
纺织品和其它日用品。同时不准台湾糖业出
口,因为台湾糖价太低,轻易出口,吃亏的
是台湾人。一面把台湾重要进出口物资掌握
政府手中避免奸商操纵,一面把贸易盈余全
部投资在经济建设上以利台湾人;
4)尽量使台湾本地人治理台湾,日本人统治台
湾50年没有培养几个警察和公务员,日本人
一走,自然需要有吏治经验的熟手接班;
5)将驻台军队主力撤回大陆,避免军民纷扰,
减轻社会负担。


陈仪失误

陈仪在治理台湾的两年半的时间里,尽管他采取了一些针对时弊的措施,尽管他为官清廉,可他根本控制不了国民党全局式的腐败,控制不了手下的贪官污吏。他对台湾的民情、事态恶性发展亦估计不足。在这个事件的过程里,陈仪拿出了一个传统政客的老辣心机,一面与“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为代表的台湾民众对话,一面在看到局势失控后,密报蒋介石当局,调兵镇压,从而造成屠杀的悲剧。

陈仪临刑前的照片。


陈仪之罪

陈仪是在1950年6月18日被“勾结共党,阴谋叛乱”枪毙。当抵台北马场町刑场被枪决时,陈仪对行刑的人说:“向我的头部开枪!”便大步向前,直呼:“人死,精神不死”当天,国民党官方宣布陈仪的罪状,在涉及到“二-二八事变”时说:

“ 抗战胜利后,奉命接受台湾,并充任行政长官……做了一辈子大官,武官升到二级上将,文官当过省府主席、国府委员、行政长官要职,想不到他仍旧是一脑子军阀官僚思想,在主持台湾行政期间,鲁莽颟顸,处置乖张。”


这一罪状,近四十年来,早己深入人心。所以一提到陈仪,国民党与台湾人就立场发生“共识”,都说陈仪是二-二八的元凶,都说陈仪害了台湾,一切罪过都套在这死鬼头上。换句话说,陈仪是国民党的替罪羊,而这一替罪,也被台湾“尔爱其羊儿”得顶礼有加呢。


拒不认错

1949年春陈仪因规劝老部下汤恩伯投共起义,而为汤恩伯出卖被捕。1950年4月被押解台湾,陈仪到台湾后,“即对任何人不再发一言,终日如老僧坐定”。后囚禁于基隆。


蒋侍从室主任林蔚劝他向蒋介石认错,写悔过书,蒋允许恢复自由,但遭到陈仪凛然拒绝。他说:“我有何错?我无错可以,他不高兴,可以杀我,我己年过半百,死得了,悔过书我不能写。” 林蔚说:“总得让蒋先生下台。”陈仪回应道:“下不下台是他的事,我没有要他把我抓起来。”

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图中)。


爱国人士

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调查后为陈仪作出如下结论:

“ 陈仪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到台湾受降,任台湾行政长官,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陈仪和我党发生联系,接受了我党让他起义并由他策反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汤恩伯的任务,陈还按我党的指示,在浙江释放过一百多名被军统特务毛森拘捕的爱国人士。由于汤恩伯的告密出卖,起义失败,陈惨遭蒋介石杀害。”

根据以上事实,报经中央批准,追认陈仪先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陈仪的评价(红线部分)。

位于台湾台北五股观音山麓竹林深处的陈仪墓,墓以坚硬岩石封住,墓碑不写陈仪而以号“退素”代替,应是为避免“二-二八事件”罹难者家属报复。


陈仪遗诗

陈仪死后,由五弟陈公亮收尸火葬,骨灰埋于今台北县五股乡,立碑:“陈公退素之墓”


附录陈仪遗诗二首:

事业平生悲剧多,循环历史究如何?

痴心爱国浑忘老,爱到痴心即是魔。


治生取曰太无方,病在偏怜晚为香。

廿载服官无息日,一朝罢去便饥荒。

--------------------------------------------------------------

4.相关人士

《台湾新生报》。


台湾报人

吴金链是《台湾新生报》日文版总编辑,日占时期曾任《台湾新民报》台南支局长、宜兰支局长,并曾任职于总社社会部、政治部。因刊登“二-二八事件”之报道被害。

王添灯-台湾省参议员。


铁面议员

王添灯是台湾的茶叶商人,活跃于台湾政坛和新闻界。1946年曾当选台湾省参议员,因在议场上直言谔谔,人称“铁面议员”。“二-二八事件”时,时任《自由报》社长的王添灯担任“处理委员会”宣传组长,草拟三十二条大纲,在“二-二八事件”中遇难。

谢雪红-台湾台中地区运动领导人。


不凋的雨夜花

谢雪红是台湾彰化人,台湾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在“二-二八事件”中为台中地区运动领导人,运动失败后,与同为共产党员的丈夫杨克煌脱险转赴上海。同年11月,谢雪红参与发起组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并任主席。1949年10月1日,谢雪红陪同毛泽东主席参加了开国大典,1970年病逝。谢雪红的一生,被形容为“落土不凋的雨夜花”(陈芳明语)

彭孟缉-时任台湾高雄要塞司令。


高雄屠夫

彭孟缉是湖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二-二八事件”时,高雄民众控制除要塞外的所有市内军政机关。“处理委员会”为防止流血牺牲扩大,派代表到要塞司令部规劝彭孟缉自动解除武装,彭孟缉当场开枪打死涂光明、曾凤鸣、林介三位代表,后血洗市政府,因此被人称为“高雄屠夫”。

陈仪-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


悲剧陈仪

陈仪为官清廉,是国民党政府官员中的佼佼者,不可谓不兢兢业业,多次吐露“以致诚爱护台湾人”的衷肠。然而,在当年背景和个人局限下,没有走上一条正确坦途的可能性。

国民党总裁蒋介石。


1947年3月蒋介石对“二-二八事件”的结论:

“ 台湾暴民乘国军离台,政府武力空虚之机,发动全省暴动,此实不测之祸乱,是以人事不臧,公侠(陈仪字)疏乎无智所致也。”

****************************************

(六)后世纪念

1.后世的纪念

图为台湾最早建成的一座二-二八纪念碑,位于嘉义市弥陀路,建于1989年9月。

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馆。

马英九在纪念馆参观。

位于台北市的二-二八事件纪念和平公园。

2017年2月22日,台湾人魏明仁在台北“二-二八纪念公园”举行了公开纪念活动。

活动中悬挂这幅照片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员谢雪红,她是台湾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二-二八起义”领导人之一。

台湾“二-二八事件”中遇难者的图片。

台湾民众在悼念“二-二八事件”中的遇难者!


二-二八责任者

1992年2月28日,“二-二八”纪念活动在台北音乐厅举行,以莫扎特的《安魂曲》悼念亡灵,政府的道谦和赔偿、学术界的研究和调查、民间的回忆和纪念,在全岛掀起,至今不衰。当年民众向全台湾发出广播的“新公园”,也改建成“二-二八纪念”和平公园,广播站成为纪念馆,陈列相关文物,讲述事件经过,并在展览中明确指出“二-二八”最大的责任者是蒋中正和陈仪。

---------------------------------------------------------------

2.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谢雪红。

1949年10月,谢雪红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台盟代表,前排左起谢雪红、王天强; 后排田富达、杨克煌、李伟光、林锵生。


事件影响

以今天的历史视野再来看待“二-二八事件”,可以说是台湾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抵抗来自祖国的脆弱政权及其官僚,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原有失土的巧取豪夺;同时也是拒绝台湾被国民党强拉进内战的旋涡之中。1947年3月台湾“二-二八处委会”大纲即己指明此点,尔后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组织的建立、组成和发展,也是循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台盟来历

谢雪红、杨克煌、苏新等部分参与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当事人,在失败后流亡到香港,先是成立新台湾出版社,发行《新台湾丛书》。他们以香港为阵地,积极联络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国内民主派人士,后于1947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正式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是“二-二八事件”的直接产物,也是现有历史最久的台湾人的政党。1949年春天,台盟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盟员北上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投身筹建民主联合政府;同年10月1日,台盟代表台湾人民,参加了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的谢雪红。

1987年2月参加纪念“二-二八起义”40周年纪念会的部分亲历者北京台盟中央关前的合影。前排左起:江浓(当年在北平)、叶仁寿、周青、蔡子明; 二排左起陈炳基、叶纪东、叶庆耀、林文起; 三排左起周明、吴克泰、郭水烟。

2017年是台湾 “二-二八事件” 70周年,国务院台湾办公室发言人安峰山在2月2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声明:“ 二-二八事件” 是台湾同胞反抗专制,争取基本权利的一个正义行动,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一个部分。”

****************************************

(七)历史,在这里沉思

近代史学家杨天石。


杨天石对“二-二八事件”的思考:

“二-二八事件”具有反抗暴政与民众骚乱的双重性质。前者系指台湾民众对陈仪的治台政策-政府专卖、贸易公营-长期不满。后者则系指'运动'所至之处,不独政府机关受到冲击,许多普通民众也惨遭不幸,这些受害的普通民众,即有本省人也有外省人。但自戒严以来,本省人在事件中受到伤害,获得官方与民间的高度聚焦,外省人所遭受的不幸,则长期湮没不彰。”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李敖对“二-二八事件”的评说:

“从历史公道来看,二-二八不是叛乱、不是起义、不是革命,只不过是一次民变,一次清朝天理教式的'变起一时,祸往有日'的民变。它以台湾暴民滥杀开始,以国民党部队滥杀结束,中间奉陪了善良外省人和善良台湾人一家一路的哀呼与血泪。任何事后对它的丑化、美化、党化、地方化,都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亵渎,都不是我这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看得过去的。”

2017年2月27日《国家人文历史》。


学者李响撰文对“二-二八事件”的评论:

“ 1949年国民党退守孤岛,宣布戒严。这场全世界最漫长的军事戒严期直到1987年才解除。在此期间,'二-二八'和许多的政治事件一样,是绝对的禁忌话题。'二-二八'对台湾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在台湾人心中植下更沉重的悲情意识。”

原国民党中央主席马英九。


马英九对“二-二八事件”的反思:

“ 对于历史上的不幸,当局该负责,我们就应该承担。历史上犯的错误,或许可以原谅,但历史的真相不能被遗忘,只有让真相大白,才能不让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才对得起当年因冤案、假案、错案而遭遇不幸的许多人们。”


一点感想

回顾台湾历史,我们发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语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历史告诉我们:当中华民族分时,我们就衰弱;当中华民族合时,我们就强大;当中华民族分时,我们就分裂;当中华民族合时,我们就统一!


时值台湾“二-二八事件”72周年之际,掩卷长思:不禁想起国父孙中山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禁感慨:我们的民族几经坎坷,迭遭磨难,才走到今天。愿悲剧不再发生,愿两岸人民早日和解;愿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强大、繁荣昌盛!



台湾 “二-二八事件”

---历史,在这里沉思!

****************************************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部分图片采自网络。

2019年2月27日三稿于津门。


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小孩十三岁风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