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规划馆的展览展厅设计要考虑哪些方面中,如何通过专业布展手段确保市民更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复杂性与未来发展方向呢?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通用8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2015年10月22日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内涵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十六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要求,2014年3月,成立了由文化部牵头、20 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搭建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依托协调机制,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工作,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等文件。2014 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审议《意见》时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意见》分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7个部分,共26条。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强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2015年9月8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桂办发[2015]21号),这将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重要遵循。目前,我局已拟好《贺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按局领导工作安排,这基本上我草拟的,10月20日,我局召开班子会进行了讨论,昨天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市委、政府预计年内下发到各县区、管理区,因为这项工作是列入了今年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绩效考评工作的。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日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表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不均衡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我国文化民生水平。第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将有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传递价值理念、“以文化人”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凝聚发展合力,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自治区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各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区)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 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简单的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如何理解?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标准化是推动均等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标准如同一把“尺子”,为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了准绳。如何理解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特别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均等化是相对均等而非绝对均等,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简单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其次,均等化应该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意义上的均等化,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公共文化服务高端化、国际化的口号都需要谨慎。再次,均等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和内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目前首先应当着重满足的是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如何实现均等化? 自治区出台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达到均等:一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文化工程”,开展城 乡“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推广以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服务网点的总分馆制。每个县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在乡镇逐步开展“数字文化乡镇示范点”、在村屯逐步开展“数字文化驿站”建设工作,运用“移动图书馆”、“流动公共文化站”和“科普大篷车”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扶持桂剧、壮剧、彩调、壮族民歌、刘三姐山歌等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出版发行“三农”出版物。制作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创作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实施“兴边富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广西国门风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珠江-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工程”、“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民健身工程”等一批公共文化扶贫项目。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发放文化惠民票、文化惠民卡。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纳入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完善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设施。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向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要实现均等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全国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那么这就是标准化,它是要达到均等化目标的手段。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我们广西在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同进,也制定了2015-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它里面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的保障底线。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组织检查和中期检查,到2020年时验收,自治区文化厅和各市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检查。这个标准也就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内容和大家在今后5年内要做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公共文化工作基本上围绕这个标准进行开展。归纳起来就是3大项目、14方面内容、24条标准。一是基本服务项目(一)读书看报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自治区图书馆藏书量不断增加,各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确定人均藏书量。2.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公共场所阅报栏免费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至少提供五类报纸(党报类、三农类、科普类、文化生活类、健康文摘类等)。(二)收听广播3.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建立自治区、市、县、村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衔接。4.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摸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三)观看电视5.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四)观赏电影6.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7.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五)送地方戏8.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每个乡镇每年免费送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不少于4场。(六)设施开放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免费服务内容向公众公示。10.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免费为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全民健身器材。11.有条件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2.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七)文体活动13.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开展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14.各级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包括公益培训、讲座、展览、辅导),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县级以上文化馆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60次,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20次,每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不少于4次。二是硬件建设(八)文化设施15.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1)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文化部要求的三级以上标准。(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制定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的要求。(3)行政村(社区)结合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配置文体器材。16.公共美术馆、博物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17.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建有面向群众的网站,设施内免费提供无线Wifi服务。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提供上网服务。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九)广电设施18.县级以上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按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等进行建设。完善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为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十)体育设施19.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纳入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新建商品房小区或其他居民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体育设施。(十一)流动设施20.根据基层实际,每个县配备用于图书借阅、电影放映、群众文化辅导等公共服务的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十二)辅助设施2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三是人员配备(十三)人员编制22.县级以上根据辖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工作职能等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数,并配齐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23.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并明确为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应适当增加。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政府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十四)业务培训24.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为了达标,自治区实施意见中还明确了几条保障措施:(我们做成一件事,无非就是人、财、物的问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落实。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制定完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解决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二是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自治区实施标准,统筹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自治区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薄弱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决财的问题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根据地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等科学合理配备编制数。对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专用于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新录用和转岗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经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审核方能上岗。解决人的问题四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立法进程,鼓励各地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发展规律和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解决软件问题以上是我个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些学习理解,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周到之处请批评指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21.1 西安现有的品质形象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且以这些历史文化为依托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城市形象, 彰显城市魅力。在不断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将城市名片发向全世界的同时, 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创新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 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本城市的认可度, 使民众对城市的信心大增, 并努力将西安建设得更好。1.2 提升西安品质建设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对于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品质西安建设无疑是西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选择, 也是深入调整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1.3 品质西安建设的举措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打造出一个“承古开新、开放包容、高端优质、和谐宜居”的富裕、和谐、美丽的西安, 就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发展, 完善城市治理, 改善宜居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人民生活和提升政府服务, 这六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彼此协调发展, 相互促进。其中, 经济发展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 是生命线。要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面向未来, 才能使经济发展有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和驱动力。只有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才能为其他各方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难免对环境有或多或少的破坏, 或者城市和环境发展滞后, 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其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要不断完善城市治理,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 建设美丽城市, 改善民众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切实改善人们生活, 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2 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1 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各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拓展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切实提升了公共部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西安也在不断挖掘其优秀的科技、文化资源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秉承了“兴废继绝、遗产保护、服务大众”等基本理念, 形成了玄奘广场、钟鼓楼广场、开元广场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广场, 各级各类的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 以及各类遗址公园、地质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公共文化设施也逐步增多, 公共文化的承载空间激增。在不断挖掘西安文化资源的产业潜力的过程中, “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2.2 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的必要性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和可持续的方向, 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同时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 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对西安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充分;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参与性不是很强, 彼此之间的沟通缺乏有力的平台支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滞后, 电子信息平台的效率和利用率不高;文化信息的丰富程度与信息需求的差距大, 文化资源的共享度低。2.3 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的可能性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特别是伴随着新时期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等战略的有序开展, 以及西安深厚多元的文化资源, 使得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优势尤其突出。这些内外在条件的日趋成熟为西安“是否要建设”、“建设成何种”以及“怎样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现实条件。如何从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高度, 挖掘、整合西安的文化资源与文化特色, 进而构建既能满足“文化都市”建设目标、又能彰显国际化情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3 如何推进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仅是一项理论性的系统工程, 更是一项实践性的现实活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的新的社交时代,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可能。在推进西安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升级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的充分互动与交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享用者之间搭建高效的互动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民众可以通过高效的网络互动平台提出自己的文化需求, 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可以及时在网络互动平台中获取相关信息, 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愿, 以及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建议等, 实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1 政务公开平台建立政务公开平台, 达到上传下达的效果, 做好信息传递的工作, 发挥好桥梁作用。要做到制度公开、信息公开和司法公开等。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和能够较为顺利的履行义务。真正实现民众自己选举自己的代表, 实现代表真正代表民众的利益, 发出民众的心声。政务公开平台无论采用何种途径, 军营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达到信息传递的真正效果, 而并非只是冰冷的文字表达, 老百姓容易产生距离感, 进而可能影响制度或政策的传递效果。3.2 监督举报平台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关于基层民众应该采取的是基层民众自治制度, 充分发挥基层民众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由基层民众自己管理自己。具体表现为农村的村民自治, 城市的居民自治。但是在基层民众自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基层腐败等问题。许多的基础党员干部觉得自己是“天高皇帝远”, 做事情为所欲为, 使自己成为了小皇帝或地方一霸。在他们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到“为人民服务”的踪影, 反而有可能成为他们为自己或其家人朋友谋福利的挡箭牌, 办大事小事托关系走后门已经成为司空见惯。在机制, 农民或许多基层民众的自我维权意识淡薄, 总想着只要事情能办成, 花点钱送点礼都没有关系。再加之民众对“土皇帝”们是否会受到国家制裁没有信心, 也都不愿意得罪“官员”, 遇到吃拿卡要, 只能忍气吞声, 这个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例如最近的“甘肃一农妇亲手杀死自己的四个子女而后自杀”的现象, 无不从某个方面反映出基层管理的漏洞, 同时还对国家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建立网络监督举报平台至关重要。出来接受民众的监督举报外, 还可将有关基层的事件处理的形式和过程以案例形式进行分享, 让民众对政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期待, 从而对政府充满信心。3.3 公共文化服务的VR平台西安已经免费向民众开放了多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资源, 满足了民众的某些公共文化需求, 但是对于一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一些人无法进入这些地方享受这些资源。如果可以运用VR技术, 在网络中将这些对应资源虚拟现实, 可以满足民众足不出户或是随时随地都能尽享这些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使用 (利用) , 特别是艺术馆和科技馆,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感受艺术的氛围, 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3.4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承古开新至关重要。承古就是要继承和传承, 在不断加强对文化古迹的开发的同时可能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略显不足。创新开发和保持保护之间本身就是一堆矛盾体。如何平衡其关系, 我们是要在承古基础上开创新的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更好地为百姓谋福利。为当代百姓的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周全, 不能因为我们的开发而让子孙后代失去承古的机会。在因循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背景的基础上, 面向西安地区一系列的发展战略, 形成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定位, 不断升级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服务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大都市的战略安排。让每个勤奋的人在西安都有机会、都能出彩、都可以成功, 让每个怀揣梦想的人在西安都有筑梦空间、都会为梦想奋斗、都能梦想成真, 让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都有归属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摘要:品质西安建设是西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选择。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要素间并没有形成合力。在网络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运用各种互联网资源,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享用者之间搭建高效的互动网络平台,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 更好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关键词:品质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参考文献[1]为品质西安建设建实言谋良策——访西安市政协主席董军[N].人民政协报, 2016-3-1.[2]全国人大代表上官吉庆在京接受本报专访建设品质西安共享品质生活[N].西安日报, 2016-3-6.[3]夏国锋, 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学术综述与动态, 2011, (01) .[4]柯平, 朱明, 何颖芳.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报, 2015, (02) .[5]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J].江汉论坛, 2012, (0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3关键词:保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1-01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的,自此之后,我国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但是我国对于公共文化的研究時间还相对比较短,没有丰富的经验,很多方面都尚不完善,仍然处于研究而初级阶段。站在理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使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公民权利方面,已经达成共识,然而,直到今天,对于公共文化的建设,我国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著作数量非常少。我们的论文主要都是研究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构建主体、体制创新、绩效管理与评估等。立足于现实的视角。全国各个地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存进公共文化的建设而不断奋斗,比如,我国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图书引入到农家,把影视作品带到乡下等。二、保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综述1.加强“两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这些年保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两馆”建设,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当前,保定市图书馆藏书已经有75万册,建筑面积也不断扩充,达到8000平方米,各种艺馆的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100平方米,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各有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有26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有105个,村文化活动室已有267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已有243个。2.广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定市已有10个免费开放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分别是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河北曲阳博物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涿州市文化遗产陈列馆、保定市博物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安国市关汉卿纪念馆等,已有12765平方米的展厅面积,里面有收藏品231件,其中16件珍贵文物,把保定的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而且,市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资源共享中心,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3.加快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在2011年3月份,县城数字影院建设工作在保定全面启动,当前保定市已经有很多城市都完成了数字影院建设任务。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县城的影院已经正式营业,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4.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从2007年开始,保定已有7个山区县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偏远山区接受不到信号的问题已经解决。除此之外,响应党的号召,保定也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现在已有3826个书屋已经建成,1598个书屋正在建设之中,剩下的工作预计将在明年竣工。这样,就可以解决市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5.突出均衡标准,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像东湖文化中心、关汉卿大剧院、博物馆等,充分利用大剧院、各大书屋等,不断弥补短板,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更上一层楼。要保证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保证每个县都有图书馆等,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各种惠民活动仍然要继续开展,并且不断丰富,可以开展一些民众比较感兴趣的、效益高的文化活动,使艺术节、戏剧节、文化节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要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要提高我们的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为公共文化的建设出力,不断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建设要有重点,主要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保定市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都是传统的,只有少数是新型的,科技含量比较低。所以,保定市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保定市要建设一批示范工程、转型工程、生态工程等。重点抓好战略性项目,像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园、易砚文化博览园等,发挥这些产业的带头作用。同时,要鼓励和扶持一些有特色的产业,努力打造产业品牌。当前,保定市正在进行西大街业态调整工程,这个项目一旦完成,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将会与裕华路商业区一起联系 起来,形成一条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走廊”。与此同时,保定市在为谋发展制定各种合力。保定具有文化创新、京津科技创新的优势,希望通过更多的努力,促进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文化水平。要重视创新,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建设现代文化管理体系,和市场管理,充分利用文物。国有单位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支持更多的人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体制。加强文化建设,要严抓文化市场执法工作,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开展文化法制活动,使文化市场有条不紊。对于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要做到位,加快建设一系列的文物保护工程,保护区的工程也要进一步开展。对于小一些旧址的编制工作要给予极大地支持,保护这些旧址不受破坏,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作者简介:董玉峰,男,1983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阳谷县,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4如何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调研提纲一、我市当前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基本情况农技推广机构种类,其中县级设有哪些机构,乡镇设立哪些服务机构。农技推广机构数量,其中县级个数,乡级个数。核定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数,其中县级实有在岗人员人数,乡镇级实有在岗人员人数。农技人员年龄结构,其中县级35岁以下人数及占比,36岁至49岁人数及占比,50岁以上的人数及占比。乡镇级35岁以下人数及占比,36岁至49岁人数及占比,50岁以上的人数及占比。农技人员技术构成,其中县级正高级职称人数,副高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乡镇级正高级职称人数,副高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技术人员学历构成,其中县级大学及以上人数,大专人数,中专人数,高中及以下人数。乡镇级大学及以上人数,大专人数,中专人数,高中及以下人数。2、管理现状综合性机构(即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不再下设专业站,农技、农经、畜牧、林技等进行综合统一管理,分线工作)个数。其中县级个数,乡镇级个数。综合部门管理(即在乡镇设农办,下设农技、农经、农机等专业站,实行二级管理)个数。其中县级个数,乡镇级个数。区域站和综合性机构相结合的(即按区域分专业设立推广机构)个数。其中县级个数,乡镇级个数。3、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三位一体”建设以来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研、转化、创新和星火等项目项数,其中成果获得省、市科技奖个数,累计争取国家、省、县科技项目经费数量。“三位一体”建设以来组建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数量,其中已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数量、市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县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二、各地在全面完成“三位一体”建设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台的扶持政策1、成立责任农技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部署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明确责任农技员名单、联系农户名单、工作职责、保障机制、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实行信息定期报送制度情况。2、已聘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兽医、植保、植检、土肥、种子、农机、农村能源等专业农业技术首席专家人数。3、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面实施水稻产量提升工程。十一五以来组织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竞赛、千村示范活动和水稻强化栽培竞赛,扩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的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数量。4、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十一五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不定期举办农业技术研讨班和报告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给广大农技人员和种植户传授技艺等班数、参加人数、邀请专家人数,投入培训专项经费数量。5、编撰出版农业技术书籍数量和投入经费数量。6、出台优惠政策情况。7、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情况,提供服务情况。8、农技人员联基地联户制度、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培育民营科技机构等情况。三、当前还继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技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状况,专业结构不协调,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情况。2、管理体制,职能职责模糊条条管理与技术推广的矛盾,农技人员业务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情况。3、推广经费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投入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的经费数量。4、缺乏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外部评价与内部考核制度情况,县级对乡镇考核中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内容。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举措和建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5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和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国家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意义非常重大。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乡村,为此,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现代性、公共性、服务性、主题性、保护性和体系性为要点,明确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县文化馆作为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手,要以这些内容和要求为依据进行探索和实践,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美好梦想。一、增强建设乡村文化体系的自身内力县文化馆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落脚点,是对上执行、对下落实,并督促和指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实体性职能部门,在建立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首先必须增强自身内力。县文化馆增强内力的主要途径是要努力打造好自身的平台功能、管理功能和造血功能。平台功能是说,县文化馆自身要有较完备的专业建设和现代化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大本营。管理功能包含策划、执行、监督、指导、评价等一系列管理行为,是推进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组织、有序列、有标准进行的能力。造血功能是指县域文化馆能够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才力量,为发展乡村现代文化培养、输送、支持或交流、调度人才,从人才战略上保证乡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质量。二、夯实乡村公共文化的硬件基础文化方面的硬件包括场地、站所、网络、器材及其他文化设备,是建立乡村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基础和物质依据。特别是文化场地和文化站所,一定要在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到位。文化场地和文化站所在县域内如果没有覆盖的全面性,就不能保证现代文化在乡村的普及性和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性。在乡村文化硬件建设中,县文化馆要努力做好项目规划、经费联系、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以XX县文化馆为例,他们以“全覆盖,分步走”的策略,在两年内联系资金1200万元,完成了全县19个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198个行政村和93个社区的文化中心的建设和整修;文化活动的室外场地都大于600平方来,建筑面积大于300平方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了数字服务点,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经主管部门验收评估,基本达标,其中评出一级文化站2个、二级8个、三级9个。一个县域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和发展水平,首要的是看文化硬件建设的落实怎样,质量和现代化程度怎样。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提质改造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蕴涵着族系续传的脉络和发展渊源,往往是一个族系存在的标志,也是形成中华精神、中国软实力的元素。发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尊重,更是一种民族团结的维护和民族精神的鼓励,意义重大。负有职能使命的县文化馆,要在广泛发动群众调查、发现、发掘的基础上,进行鉴别、整理,做好文化性传播与传承的工作,让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展融入新时代。县域文化馆对传统文化的加工、提质,可以采用“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形式进行。“旧瓶装新酒”就是用传统艺术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如像XX县文化馆那样,以“XX州大鼓”“XX水船工号子”“花鼓戏”之类的传统性演唱艺术和表演艺术,表现发生在新时期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新瓶装旧酒”就是把在特定历史时期当地关于道德风尚的故事和人民勤劳勇敢的事迹,以及民情风俗,用新时代的歌舞曲艺艺术和高技术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达到弘扬优良传统的目的。四、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建构为了满足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必须建构具有稳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由多层面、多元素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定是基础,是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执行能够从名目、组织、程序、常规和规范上保证落实的结构状态。动态是发展,是公共文化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开放是吸纳,是公共文化体系广收博取,兼容并蓄、合作共享的特征。从层面和元素的角度来说,公共文化体系的结构内容可以以清单形式举纲张目,明确要求和标准。其纲目按主题可分为节日文化、纪念文化、庆祝文化、主题宣传文化、保健文化(如体操、街舞)、旅游文化等:按年龄特征可分为老年文娱活动、青年文体活动、少年文体活动、残疾人文艺活动等;按职业属性可分为护士节、教师节、农民节等。在区域性民俗层面,以艺术形式体现的如三棒鼓、渔鼓、莲花闹、采莲船、龙灯、狮舞、戏剧、书画等。在全国性民俗层面,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丰收季等;体现传统特色的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外,还有生产、产业层面,如插秧节、葡萄节、丰收节,以及不定指的企业文化活动。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立体型、全方位的结构状态,才能使各级文化单位和职能责任人,在推进文化服务中,明确任务和责任,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出现被动、盲目、随意及惰性的现象。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渠道方式县文化馆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是执行国家文化战略、落实文化任务的直接责任者,也是因地制宜、创新服务的决策者。其文化服务的方式,可以参考XX县文化馆的实例建立执行:一是整合式服务,即整合全县各镇(乡)的特色文艺项目,进行汇演式服务;二是分流式服务,即如“送戏下乡”那样,组织文艺工作者,分别到镇(乡)、村(社区)去,到边远的地方去,让尽量多的群众享受到现代文化服务;三是参与式服务,即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带着文艺项目或特长,下到乡村作为其中一员,参与群文活动;四是指导式服务,即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深入到乡村,策划、指导他们的文艺活动;五是培训式服务,即县文化馆分期分批地对乡村文化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六是体验式服务,即文化馆骨干,有对象有目的地驻村入户,在与当地群众共同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素材,创作表现群众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文艺作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6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课程的考试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D)上提出的。A.十六大B.十七届六中全会C.十八届二中全会D.十八届三中全会2.本讲提到最近几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项目是(A)。A.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B.送电影下乡C.送戏下乡D.送图书下乡3.关于推动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两方面的内容是指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B.两个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C.两个方面是文化建设完全割裂的两部分D.两个方面建立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平台上,不能割裂开来4.关于公共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A.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B.政府包揽所有事情C.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D.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关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理解正确的是(BCD)。A.是指文化部门内部循环B.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C.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D.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2.本讲给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有(ABD)。A.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B.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C.培育私营企业,逐步弱化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D.进一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准入门槛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是由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它实行的是完全免费的文化服务。错误2.长期政府主导的事业体制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缺乏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的认识,形成了单纯以政府送文化,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的发展方式。正确3.根据本讲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治理能力。正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篇7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措施近年来, 我国加强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中, 对于存在的各类困难, 应该以人为本, 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研究我国公共文化的内涵、范围与功能, 选取高效的措施构建现代的公共文化体系。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匮乏, 而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不符合标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偏少, 每次使用的时长偏短。我国基层地区的公共文化中心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 没有定期对公共设施进行保养等。二、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目前, 构建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 主要的措施如下。 (一) 改变观念, 构建多类型的文化公共领域。在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政府占据主导性地位, 基层的文化站是主要存在的形式, 而在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应改变观念, 政府引导公共文化的建设, 其能够动员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人们提供公共文化的服务。此时的公共文化服务应从传统的针对小部分人群转向全社会各类群体, 从而使公共文化呈现社会性与公共性的特点。基层的文化站较为局限, 不能充分地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要, 因此我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提供的服务提供应转向各个种类以及众多的渠道, 构建多类型的文化公共领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应对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全面充分的认识, 认识到市场对于资源配置过程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 还应支持社会效益较高的文化相关的机构与场所进行扩大运营, 构建多个类型的文化公共领域, 创建平衡的、全方位的以及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范围。伴随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各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加,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生活的健康和娱乐程度, 因此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复杂并在数量、质量两个方面共同增加。政治的引导方向以及国家文化的安全性能够影响国家对文化的作用方向以及重视程度, 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优劣以及设施的使用情况能够影响公共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染力。另一方面, 我国的地区特点、传统的文化差异、各地区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科技的发展几方面共同作用, 构成一股凝聚力, 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应用习惯起引导作用。最后, 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以及接受教育的层次程度是个人的审美与爱好的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而个人的收入等级与休闲的时间对其参与公共文化的程度的高低起重要作用。总之, 为了防止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过于形式主义且真正地实现其价值, 应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全面的认识,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与相关服务的适用范围。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群的基本文化需求各不相同,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需充分地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求内容、规模以及结构组成, 使得公共文化的供需达到平衡, 避免因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较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三、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在构建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还应保证高效的工作机制。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工作机制不够全面, 存在职责不明、工作重复导致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还包括区域的障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期, 政府的作用应集中于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文化相关产品的建设, 而在当前阶段, 政府的作用应集中于对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成立一套政府为主导作用, 各方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互协调的机制。在该过程中, 政府需要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 调控市场在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与服务供给中的价值, 构建多元化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政府还应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情况实施高效的管理, 促进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 制定多个政府部门、各个区域与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相互交流的合作工作机制。还应制定评价公共文化设施的完成度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的合理的考核机制, 该机制包含评价的指标与评估的流程。综上所述, 通过针对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将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完善我国的公共文化活动与服务, 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的作用结合起来构成有机的整体, 构建开放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以及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考文献[1]圣章红.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解读与建设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43 (4) :137-142.[2]陈宇京.非政府文化力量参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刍议--以大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1) :54-57.[3]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 2007, (12) :112-116.《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范文 篇8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强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所以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其建设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包括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建设不足等。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需求;文化建设一、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得以巨大提升,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追逐GDP的提升,即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至于各级政府机关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忽视了基础文化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将经济指标作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准,很少提到文化发展。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日益显露,其中分布不匀问题尤其突出。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些文化需求的特征也逐渐明显,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等。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不利于人民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对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收集面不深不广,导致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一是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类型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市的文化供给主要以送文化下乡为主,从基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如部分基层文化俱乐部图书流动性不强,下乡电影院线热映大片少等,与群众期待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少差距。二是精品力作匮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不足。例如,缺乏有代表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高水平、上档次的文化精品引进不足。三是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不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需要保护。一切从实际出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如此,要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标准,满足其需求。随着各式各样的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多样性,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应该追求多样。各个部门应该多关注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加大调研的力度,从而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同时也要注重要合理配置,避免形式主义。三、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差异的加大而差距加大,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提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量少,资源少,质量不高,导致文化事业进展不顺利,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城市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经济,有些偏远乡村的文化事业甚至出现了落后的现象。有些农村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只是为了应付国家下达的任务,并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其发展,而城市却在大刀阔斧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这就导致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应资金投入不足。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势不可挡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很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有的地区有这种活动场所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不曾开放,里面的基础设施村民们不能共享,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报刊图书等也是如此。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存在着不达标的现象。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格是有明确标准的,包括面积,配套设施,文艺活动所需器材,报纸书刊等,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面积大都不足。尤其北方冬季特别冷,需要取暖设备,南方夏季特别热,需要降温设备等。书籍期刊等读物有些也是破旧不堪,日期久远,毫无观看价值。这些基础配置的供应已经跟不上农民的需求,而有些已经有的物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能成为摆设。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已经使得有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四、文化队伍建设不足1、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管理和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人员没有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意识,他们不必害怕优胜劣汰,这样就导致人员数额满,优秀的人才进不去。这样不利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流动、交流使用带。对文化队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机会,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一些地方没有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目标和计划,更没有资金投入,文化艺术活动相应地幵展得较少,没有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事实也造成现有的人才资源浪费。2、文化人才存在城乡结构性不平衡。从掌握的资料来看,美术、书法、文学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多数是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乡镇一级为数甚少。农村文化队伍在音乐、歌舞、戏剧、民间艺术方面人才不济,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冲击,农村文化阵地显得更加薄弱,人、财两难,文化专干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地方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造成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奇缺的现象。全市大部分乡镇是有阵地、无文化专千,或有文化专干无阵地。即使有文化专干的乡镇,基本的人头经费也无法保证,更不要说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所需经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展厅设计要考虑哪些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