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有点不舒服,听人家说可能脖子疼是颈椎病吗,看到有朋友在用太一斋膏药,不知道真么样,可以治疗颈椎吗

脖子疼用什么膏药最好
脖子疼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局部疼痛,多发于中老年,疼痛发生时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或不适感及颈椎活动受限等。
颈椎病一般是如何治疗的呢?脖子疼用什么膏药最好呢?
传统及物理治疗等方法也可以用来缓解和治疗疼痛。如:温热疗法、牵引治疗或膏药其他物理因子治疗等。
如在运动过程中导致了颈部疼痛,应立即停止运动,以免加重损伤。伤后即刻至24小时内,在痛处敷冷毛巾,保持30分钟,切忌热敷、按摩、推拿或用活血类药。
24小时后采用推拿舒筋活血,温经通络。还可配合使用外敷止痛药,如扶他林乳胶剂,快速作用在局部,缓解患处疼痛。
也可采用针灸、内服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疼痛,可采用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来缓解镇痛。如扶他林乳胶剂,可以直接涂抹在疼痛局部,使有效成分快速渗透直达患处。疼痛发作频繁,影响工作生活时,应考虑注射治疗发或手术治疗,不过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
疼痛时,可配合局部按摩,红外线热疗、热敷、贴敷膏药、牵引等物理治疗方法减轻发作时的疼痛。
不管是打针还是口服用药对人体肝肾都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颈椎病如何自我治疗花最少的钱治疗呢?脖子疼用什么膏药最好?
太一斋医用冷敷贴精选终南山主峰太一山珍惜名贵药材,太一山盛产药材,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在当地至今都传唱着“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谣。太一黑膏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祖传秘方,历史悠久,久经考验,口碑相传!太一斋公司依据太一黑膏古方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融合现代工艺,采用生物科技萃取太一山36味珍惜名贵药材之精华,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精心打造而成传世治骨膏贴!太一斋冷敷贴以“见效快、代价低、除根儿彻底”为主,用“以骨补骨,在病灶位置直接给骨头吃药”的方式,安全无风险,无痛苦、见效快,疗程短。不含激素,依托传承古方,科学加工,标本兼治。
太一斋冷敷贴适用人群&&老腰突 颈椎病
&肩周炎 &腰肌劳损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质增生
&坐骨神经痛、老年退行性关节病变、滑囊炎、膝盖红肿、积水、疼痛,寸步难行,强直性脊柱炎、网球肘、鼠标手等。
以下是我们对太一斋冷敷贴做得简单优点阐述
1.使用携带方便,不需火烤,哪痛贴哪,穴位贴敷效果更佳;
2.弹力胶布,固定牢固,不影响人体关节活动,易贴易揭,无污染无残留。
3.膏体所含水分接近人体细胞所含水份,利于吸收,胶体柔软,触感舒适。
4.膏体所含药物重达4.9g,药量是普通膏药的三到五倍,百分百纯中药,无激素西药成分,大药量高药效,作用缓慢而持续,贴敷后作用时间可长达12小时以上。
5.&严格按照GB/T5
中动物皮肤刺激试验标准进行制作,为极轻微,对皮肤温和无刺激。
6.低价不低效,加量不加价。
这个产品效果如何?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过敏?会不会用了就减轻,不用还是老样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是风湿骨病。效果跟个人吸收情况以及病情有直接关系,太一斋冷敷贴膏体所含水分接近人体细胞所含水份,加倍吸收,100%纯中药,无西药,无激素,无副作用,无依赖性,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监制,过敏率几乎为0,药力直达病灶。
陈年老病去了很多地方医治都没效果,这个有效吗?
太一斋冷敷贴源自百年古方,久经考验,科学配伍,科技创新,一贴见效,深层杀灭风寒因子,按疗程科学使用可以除根,药治百病,不治百人,为了让你更放心的使用,我们承若使用无效,全额退款!
9.9元/贴,一盒12贴,整合购买99元,加量不加价,精选太一山主峰珍惜名贵药材,古方科学配伍,良心品质,精心打造,不让你多花一分钱,两贴使用无效,全额退款!
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
找她可以购买,这是她的微信:
脖子疼用什么膏药最好?
平时工作生活中颈椎病请注意以下事项
1、颈椎病患者需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抬起头并向四周各方向适当地轻轻活动颈部,不要老是让颈椎处于弯曲状态。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超过2个小时以上的持续低头工作,则难以使颈椎椎间隙内的高压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恢复缓解,这样会加重加快颈椎的退变。
2、已经有颈椎病症状的患者,应当减少工作量,适当休息。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应当停止工作,绝对休息,而且,最好能够卧床休息。这样在颈椎病的治疗期间,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促使病情早日缓解,机体早日康复。
3、颈椎病患者在工作中应该避免长时间吹空调,电风扇。由于颈椎病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寒冷和潮湿容易加重颈椎病的症状。应当尽量减少在气温过低或者寒冷潮湿的条件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时间,以防止颈椎病症状的出现,或者颈椎病诱发颈肩背部酸痛的症状。
4、颈椎病患者应当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提取重物等等,平常应当注意保护颈部,防止其受伤。上肢应该避免提取重物,
当上肢提重物时,力量可以经过悬吊上肢的肌肉传递到颈椎,从而使颈椎受到牵拉,增加了颈椎之间的相互压力。颈椎病患者在参加重体力劳动后症状有可能会加重。
我是太一斋-李坤,江湖人称陌小生。
被 要上胡同口 删除于: 13:27:37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脖子有点不舒服,听人家说可能是颈椎病,看到有朋友在用太一斋膏药,不知道真么样,可以治疗颈椎吗_百度知道
脖子有点不舒服,听人家说可能是颈椎病,看到有朋友在用太一斋膏药,不知道真么样,可以治疗颈椎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先去医院做个检查吧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热门推荐:
该帖被屏蔽
告知:中间1个楼层(楼主)被屏蔽了()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下载购物狂客户端回帖双倍威望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热门推荐:
&万能购物狂
版权所有 ICP证:渝B2- 渝ICP备
&&&&&&&&&& &&&&&&&&&&字号:大 中 小
  我这一辈子喜欢看书,几乎没有我不喜欢看的书,上学的时候,同学戏称我是杂家,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朋友劝我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可是我偏偏不愿意钻到一个狭小的领域当“钻家”,我宁肯“不务正业”。
  我这一辈子体会最深的就是,我想做的事都做不成,人家要我做的事才做得成。成功要藏器待时和虚己待物。
  《周易参同契》说,“藏器待时”。藏器是说成功是因为养成了成功的习惯,待时是说人之所以成功,第一是机会,第二是机会,第三还是机会。成功和能力没有关系,凡自己认为有能力的,凡自命不凡的,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孙子讲的,可胜在敌,我们只能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庄子》说,“虚己待物”。“虚己”是忘我,忘掉自己的声名,忘掉自己的能力,归零,脑中不留一丝成见,一思不挂;待物是换位思考,满足人家的需要,代表人家,为人家谋幸福,与天合一。这就是老庄的无为;无为的结果,必定是无不为。
☆ ☆ ☆
  我小时候喜欢读《老子》,但真正把老子读明白,还是教学需要的时候,需要我深入浅出的时候。文革中我认真地读了能够找到的毛泽东著作,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是因为有天天读,而不得不读,那时读书,完全是为了用。正因为是为了用,所以必须要领悟,要深入浅出。毛泽东是领袖、是战略家、军事家、诗人、老师,这样的多才人物,中国绝无仅有,世界也绝无仅有。毛泽东的东西,要深入浅出,只能浓缩,择编,做语录。40年前,我就做好了。有机会,我把它晾在网上。我读《周易参同契》也是因为需要,因为朋友要我写书。
  我读《庄子》,还是因为教学需要。上大学时,读过庄子,那时喜欢庄子写文章的气势,喜欢他的浩然之气。花功夫把它读懂,还是为了教学。去年要简写庄子。简写必须反复读,把它的精神实质搞明白,把它的主旨搞明白。没有胸有成竹,是不能下笔的,否则简写出来的庄子就会令人不知所云了。
  去年修《庄子》的时候,都是把我所理解的,先写下来。
  下面就是我对《庄子》各章的理解,命名为《我说庄子》
☆ ☆ ☆
  《逍遥游》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的重要思想。   人之所以不能自由,主要受所处地位、经历、视角、时空的制约。人都知道盲人聋子有认识的缺陷,其实何止他们有缺陷。凡受时、空、教育、经历、视角、立足点局限的人,凡没有清零的人,都有认识的缺陷,并不比盲人聋子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蜩、学鸠与斥`,理解不了鲲鹏。   人各有志,许由不愿意替尧管理天下。列子御风而行,轻松快活。尧虽治天下,平海内,但和藐姑射之山的四位“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入水不濡,入火不焦,物莫能伤的神仙比起来,难免怅然若失。野猫和黄鼠狼,自以为得计,东西跳梁,不避高下,反而中于机辟,死于罗网。   天生我材必有用。臭椿虽然大干不中绳墨,小枝不中规矩,但枝叶茂盛,能让人逍遥乎寝卧其下也不错。有五石容量的葫芦,尽管强度承受不了五石实物,但作一个腰舟,助人凫水渡河,还是足足有余的。不龟手之药对于浣纱女个人的作用,就不及对一国的士兵的作用大。帽子虽然好,但对从来不戴帽子的少数民族,就没有用了。   如果一切归于自然,那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逍遥游》的另一特点,是庄子的文笔,是他丰富的想象,浪漫的色彩,生动的比喻,和他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浩然的气势,形成他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已经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是二千年来初学写作的范文,所以在简写中,只改变了个别生僻字,只改变了个别句式与当代相差悬殊,已经不能再用的句子。
  万物、万灵、万事千差万别,归根结底是齐一的,这是“齐物”。千差万别的看法和观点,也是齐一的,是不二的,这是“齐论”。合二而一,便是齐物论。   《齐物论》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全都出于虚无。   第二,社会上实实在在的东西也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是非之争没有价值。万物都是齐一的。   第四,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   第五,忘物才能齐物。   第六,忘掉死生、忘掉是非,遨游于无穷的境域,遨游于尘埃之外。   第七,物我交合、物我俱化。   《齐物论》朗朗上口,大部分中国人都听得懂大意。无需简写,只要订正假借字,修改不符合当代人的古代语法,生僻字加上注释,就行了。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中国尽人皆知的一篇,因为其中《庖丁解牛》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养生之主,就是精气神。能使精气神沿其自然轨道运行,则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然而人常常注重人为,而不注重天然。本可像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入有间,游刃必有余,却往往以有涯随无涯,忘掉自己禀于自然、受命于天,常常随众,不祈言而言,不祈哭而哭,就像泽鸟被关在樊笼之内,虽然有吃有喝,但却不自由。   当然,人活在世间,十有八九不如意,上苍可能没给你一个漂亮的脸蛋,甚至让你少一条腿。钻木取火,柴薪烧尽了,但火种却可以延续。有缺陷当然遗憾,而人却应有不忘者,应有永存者。   为善不一定当时有报,为恶也不一定立刻受惩罚,不可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可因恶小而为之。养生必须从细处做起,持之以恒。   这些,就是《养生主》所讲的。   《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已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所以这一部分没有简写,只对难字注了音。
  《人间世》讨论处世之道。处世艰难,不可不慎。   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愿望。人之所以缺少愿望,是因为大多数愿望,都遭受打击,不能实现,因此不敢再有愿望。大多数愿望,之所以都会遭受打击,是因为不是无为,而是人为;不是客观需要的,而是凭空想出来的。忽略了时势造英雄,而一味梦想英雄造时势,这就是处世艰难之处。   颜回本质上不是一个想当官的人。颜回共在《庄子》的八篇文章中露面。在《让王》中,孔子考虑到颜回家贫,要他出仕,颜回说他在城内外共有田六十亩,足够吃穿,所以不愿出仕。但是架不住孔子会激励、会鼓动、会煽情、会忽悠。颜回听了孔子的忽悠,也想“就乱国”,到卫国去实现孔子的理想。但这注定是一件掉脑袋的事。孔子说,如果卫君想做明君,他自己就会“悦贤而恶不肖”,近君子远小人。你去卫国,除了一言不发,否则一定“死于暴人之前”。这在历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关龙逢、比干就都给杀了。孔子告诉颜回,沽名钓誉是一件害国害民的事,尧和禹都搞得人家“国为废墟,民遭刑戮”,所以不准他去卫国。颜回说,你的话别人喜欢,我学你的话别人就不喜欢吗?我“为人之所为者”,又只引用古人的话,应该可以了吧?孔子评价说,“汝犹痴心者也”,说颜回是痴人说梦。   孔子告诉颜回,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心斋”,即“虚己待物”。颜回有所发明,在《大宗师》中,颜回就告诉孔子,他进步了,他学会了“坐忘”:“隳(毁,音huī)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高兴地表示,他也要向颜回学习。   孔子所说“虚己待物”,是我们所有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正确方法。人之所以能成功,第一是机会,第二是机会,第三还是机会。《周易参同契》说是“藏器待时”。藏器,是说要有准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用的。《孙子兵法》说,敌人被打败,不是自己有能力,而是自己有机会;胜可待,而不可为。它说,“昔之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成功,是因为养成了成功的习惯。成功的习惯加成功的机会,就是成功的公式。成功和培养能力有关,成功和寻找能力有关,成功和能力没有关系,凡自己认为有能力的,凡自命不凡的,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拔苗不能助长;领奖台上的光辉,是汗水凝成的;丰收,是勤劳换来的。愿望和能力,只有通过“虚己待物”才能实现。自己想做的事,都做不成;只有人家要你做的事,才能做成;只有时势需要才能造出英雄;英雄之所以能造时势,首先是因为英雄培养了成功的习惯,又等来了成功的机会。   无为的第一个操作原则是“藏器待时”,有所准备,养成成功的习惯。无为的第二个操作原则是“虚己待物”,忘掉自己。在《人间世》,“虚己待物”不是孔子原话。孔子的原话是“虚而待物”,也即“虚尔待物”,或“虚汝待物”。但“虚己”是老庄学说的传统说法,所以我用“虚己待物”。   “虚己待物”首先是忘我,忘掉自己的声名,忘掉自己的能力,归零,脑中不留一丝成见,一思不挂;其次是待物、待时,要换位思考,满足物、时的需要,代表物、时,为物、时谋幸福,与天合一。这就是老庄的无为;无为的结果,必定是无不为。   有了成功机会,把握不住,也未必能成功。把握机会,需要“正汝身”,“形则就之,心则和之”,“就不欲卷入,和不欲露出”。一定要掌握限度,保持适度,一定要明确界线,不能没有区别,不可复制性,是最大的竞争力。就像英文,I 在六个人称中,是唯一大写的,老子天下第一,但永远在把自己摆在后头,永远要说 You and I,因为“后其身而身先”。我们必须适应别人、客观、形势、自然的需要,但同时又要保持自主权、主动权。主动权是成功的保证。丧失主动权,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失败。   成功还需要“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无为的第三个操作原则是“安之若命”。“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在《庄子》中,出现过两次。除了这里,《德充符》中也用过。   人生在世,永远是身不由己的。人生八九不如意。自然是不允许我们由着性子来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任命,或叫“安之若命”。“安之若命”,就是敬畏自然,认识自然,随顺自然。只有认识自然,随顺自然,才有自由可言,否则,就是不如意,就是痛苦。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有人生八九不如意。   在“安之若命”上,有时阿Q精神、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精神也很有用。一个人永远要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剂精神愉悦的良药。   庄子喜欢讲实话,不像我这样,用阿Q精神麻醉自己。庄子用辩证法来讲“无用”、“有用”,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支离畸形,却可避除灾祸。   幸福是一种心态。人各有志,并没有高低对错之分。高于自己的期望值,就是幸福;低于自己的期望值,就是不幸。生死也是如此。人在求死不得的时候,连安乐死也是幸福了。人生就是趋吉避凶。趋吉避凶就要天人合一,无为。你想成功,就读《人间世》,你想明哲保身,就读《山木》。
  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讲“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自其异者视之”和“自其同者视之”,是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译成英文,当是 science;“道”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字,所以只能译成 Tao.   西方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区别,就是强调器与强调道的区别;就是“自其异者视之”和“自其同者视之”的区别;就是察异和察同的区别。   西方文化注重看得见的东西,所以叫科学,是分科的学问。华夏文化注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叫玄学,是求同的学问。   科学,分科的学问,从局部、从个体开始研究事物,所以关注推理和实证。所谓推理,就是逻辑证明;所谓实证,就是提出假设,然后用实验、用实践去证实或证伪。   玄学,求同的学问,则从整体出发,比类取象,总结出数学模型,如无极、太极、阴阳、精气神、四时、五行、六气、八卦、十干、12支、64卦等模型。然后在实践中证验它、丰富它。   《德充符》用的是精气神模型。《周易参同契》说这三位一体的模型是大易、黄老、炉火三家归一。德智体、民主民权民生、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健康人际关系健康身体健康等都属于这三位一体的模型。   精气神模型,也可以看成左脑、右脑、潜意识模型。   这在《周易参同契》中,叫宣耀精神、戊己之功。   它是分为不同层次的,比如理与情,情与性,性与命,就是不同的层次;炼呼吸之气、炼精、炼神、炼虚,也是不同的层次。   理与情,是两相间隔的,不能沟通的,它们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这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唯修行者,能通过坎离易位,使之结合,这就是所谓的“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结亲情”,或叫“门外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情与性,性与命,也类此。   精气神模型,哪怕稍微讲清楚一点,也要写一本书。虽然讲到这里使问题繁杂化了,但我们不能不从文化的全局上,给《德充符》一个准确的定位。   在《德充符》中,我们也可以叫“内、外、合”,外为形,内为德,充则足于内,符则人与天合,“万物皆一”。形体尽管残缺丑陋,然而“视死生为一,以可不可为一贯”,“游心于形骸之内”,“才全德备而不外露”,仍可“极万物之变化”,“主宰天地、包裹万物”。   眼里只有人,是渺小的,同于天然,是伟大的,“渺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浩乎大哉,独成其天。”   王骀(音台)、叔山无趾、申徒嘉、(音yīn)企支离无(音shèn)、Y盎(音wèng àng)大瘿和哀骀它,尽管形体残缺或外貌奇丑,但是他们的“德”极为充实,与天相合,是伟大的。   子产在申徒嘉的精神境界面前,感到羞愧。   孔子是一个双重面目的人。他一方面能看到王骀(音台)是圣人,不但他自己准备(仅仅是准备!并没有行动!)向他学习,而且准备号召全天下的人向他学习。他给鲁哀公分析哀骀它时能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他是个语言的巨人,行为的侏儒。孔子的内心比无趾更为丑陋。老聃建议,帮他解脱桎梏。无趾则认为:“天刑之,安可解!”   惠子喜欢抬杠。他把形、身、情,分割开来,看不到它们的一致性,找不到“符”,当然也不会有“充”,只能做诡辩,做那种石头摸起来“坚”,看起来“白”,坚白不能统一的诡辩。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层次。   第一,“真人”。“真人”是“无人”、“无我”的。“真人”是“天”、“人”不分的。“真人”就是“道”的人格化。   第二,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的,是永存的。要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   第三,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死生存亡为一体,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第六,“天一”,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天然一体之“道”的境界。   第七,仁义是精神之黥,是非为人性之劓。意而子回心转意,欲归大道。   第八,“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孔子也学颜回,习练入“道”的方法。   第九,一切都由“命”所安排,而非人为。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庄子用七则寓言,说明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   伏羲的榜样,是超然物外,“未始受到外物牵系”,行走坐卧,全都安然自得。为民做马做牛,“其智情甚信,其德甚真”。   《老子》把帝王分为四等,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帝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在庄子的寓言中,老聃认为合格的帝王,“功盖天下,而似不得已,化贷万物,而民不恃。有名莫举,使物自喜。立足乎高深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作为雄心勃勃的狂人,狂接舆认为,君人者不能有所作为,他的任何主观作为,都不过是像徒步涉海、人工挖河、使蚊虫负山一样可笑。连鸟都知道高飞避箭,连鼠都知道深藏避祸,圣人当然要避免表现自己。圣人之治,不是治外,而要治己,“正己而后行”,行不言之教,“能其事者而已”。   作为草根的无名一族,无名人的意见,则是“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他认为,只要“无容私”,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不是两极分化,把大多数人的钱给少数人用,则“天下治矣”。   世上不乏季咸这样的能人,他们喜欢打探消息,喜欢预测,喜欢恶搞,喜欢爆料。孙子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水壶煮饺子,心中有数的人,最能对付季咸这样的能人。壶子说,“吾与之虚无,而随机应付,不知其谁何。”这是列子列御寇,防御帝王之敌对势力和敌寇的办法。   总之,合格的帝王,“无为名之师,无为谋之府,无为事之任,无为智之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迹。”合格的帝王,要像镜子,心中无一丝成见,而能正确反映客观。   作为百姓,不要认为帝王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如果你认为人都有眼耳鼻口,也照人样,给帝王凿出七窍,合格的帝王,也就不复存在了。
  “骈拇”指鸭蹼状连生的脚趾,歧指是旁生的第六指。它们和附着的赘瘤一样,都是基因变异所产生的东西。   《骈拇》认为骈拇歧指都是自然的东西,没有必要改变它,“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歧于手者,断之则啼。”但喜欢仁义的人,则认为它不符合规矩,所以要改变它,就像野鸭腿短,要接上一截一样,就像仙鹤腿长,要截下一截一样。   《骈拇》认为,仁义是人为的骈拇歧指。天下之至正,是“不失其性命之情”,不需要 多、骈、旁、歧之类的仁义。   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道为天然、自然。在外为道,在内为德。树也有道,然不自知。人与树不同,可以自知。此自知,就是西方文化讲的原罪,也是老子讲的“失道”。人能自知,虽系自然,但自知也使人失道,人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求德,即得道于内心。这就是人要与天合,主观要符合客观,所以老子主张“法自然”,主张“复命曰常”,“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法自然,就是内心得道,这“得”就是“德”。   《骈拇》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就是说,自三代以下,人类失德。   孔子应运而生,他提倡仁义礼。仁者人也,保持人的情性;仁慈,仁爱,爱人,不但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要社会公平,要己所不欲勿施之人;不能以我为中心,不能从自己出发,要克己,而要有集体观念,从家、从乡、从邦、从国、从天下出发。仁生义杀。要维持社会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但要务虚,不但思想上的仁义要统一,而且要用礼仪作角色定位,行为上要一致。   失礼而后法。不过法在中国,仅在秦朝施行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在文景时代又恢复了仁义礼。秦法是很完善的,有些地方,甚至现代社会都做不到。比如管理学,秦没有现代的生产流水线,生产都是分散在各地的手工小作坊,但百万秦军所用的箭簇,误差不超过1毫米。而百万秦军所用的弩机,可以拆卸互换。   《骈拇》认为,仁义“如胶漆绳索,而游乎道德之间”,而“使天下惑”,而使天下“失其常然”。   《骈拇》说,天下“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而他所认为的好,“非所谓仁义之谓也,好在其德而已”,好在“任其性命之情而已”。而他所认为的聪明得适,完全是自见、自明、自得、自适,而不是为了他人。   《骈拇》批评仁义礼,他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我非常赞同老庄的自然,非常赞同天人合一。但我也认为,孔子也是不得已。道德已失,不搞仁义礼,社会何以维持,人已经出生,是无法再送回子宫的,复水难收。   中国二千年,都是礼仪之邦,角色定位没有错位。   尊孔的结果,是中国人关心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是先天下之忧尔忧、后天下之乐尔乐,是“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各有其事业。   许由说,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中国人历来把钱财当做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钱财万万不行,有了够用就行,钱财多了也是洪水猛F,也是伐性之斧,聪明人是不取的。保持健康、愉快、自然,比追求七情六欲的刺激更为重要。所以即便讲仁义的孔子,也把以身殉利者视为小人。所以五千年的中国,整体上讲,是没有残酷剥削的。经济危机是道德的缺失造成的,所以五千年的中国,整体上讲,也是没有经济危机的。   现在我们把孔老二打倒了,中国人的最后底线没有了,我们的留法学者,打开了窗户,放进了苍蝇,一个个中国人,都变成小人,一切朝钱看,以身殉利,国耻不管了,亲情不要了,夫妻反目了,道义见鬼了,环境污染了,资源枯竭了,家园糟蹋了。   历史在前进,我们要与时俱进。我们的最后底线是什么?我不知道。中国要崛起,这是无疑的。但下一步是什么?我不知道。历史也许是个圆?也许是周而复始?也许要回归自然?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冬天过去了,春天还远吗?
  马蹄是本篇的头两个字,取为篇名。《马蹄》名为马蹄,但并不是讲马蹄的。   《马蹄》是说,马本来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他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摩,怒则分背相踢”。但是,人为了人的利益,改造它们,控制它们,强制它们为人服务。陶者对于陶土,也是这样;玉工对于朴玉,也是这样;圣人对于人民,还是这样。   在《秋水》中,北海若说过一段话:“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我们常讲,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什么叫人,什么叫天人合一?北海若讲得清清楚楚。天就是天然,就是自然;破坏天然的就叫人,改造自然的就叫人;畏天,敬天,奉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就是天人合一。   伯乐治马,不需要给马一个说法,因为马不会用人的语言沟通;但圣人治天下则不然,他必须给一个正当的理由,或叫给一个说法。心里想的是为自己,但嘴里要说为天下、为人民。就像老板心里想着“人民币是上帝”,但嘴里一定要说“顾客是上帝”一样。   《马蹄》的时代,圣人心里想的是“食不厌精”、“食、色,性也”,但嘴讲的是仁义。   工业时代,“圣人”讲的是什么?是名牌。中国制造的鞋不值钱,但贴上一个“骆驼”,价钱就可以几倍、十几倍的涨上来。五万元的奇瑞不坐,要坐几十万的宝马,因为这是身份的象征。住店要住五星级,而且要住最高一层,住总统套间。这也是身份的象征。   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圣人”讲的是什么?是符号。喜羊羊,灰太狼,是制造出来的符号,小孩子们可以一小时一小时地坐在电视前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衍生产品充斥着市场。喜羊羊和灰太狼,对孩子们有什么意义?意义就在于纯朴残,白玉毁;意义就在于落马首,穿牛鼻;意义就在于孩子们都变成傻瓜,都变成给符号制造者送钱的工具。   什么叫培育市场?制造傻瓜。   从教育上讲,我们培育了很多市场。早教市场,择校市场,补课市场,高考市场,职称考试市场,出国考试市场。受教育者听忽悠,戴笼头,穿鼻子,破坏纯朴,毁掉朴玉。他们用傻和钱,用愚昧和钞票,养肥了培养、制造市场的人。无利不起早,如果无利,他们就不会制造教育配置不合理。有既得利益集团存在,就不可能取消择校,也不可能取消统一的高考。因为拥有主流媒体、权力、能够得到利益的那些人,总能找出理由,来说“问题复杂”,“积重难返”,我们是要改的,但现在改不了。拖就是一种办法,这是他们的潜规则。人缺少的不是能力,人缺少的是意愿。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大权在他们手里,如果他们想解决,早就解决了。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   如果你是马,你就得戴笼头;如果你是牛,你就得穿鼻子;如果你是玉,你就得琢成器;如果你是孩子,你就得择校,你就得挤高考的独木桥。因为老子讲了,“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谁叫你是本来就不足的弱势群体呢?有余的强势群体,不损你他怎么会有余?大鱼吃小鱼,这是生物法则。   不过我们自己的小命,不应该交到人家手里,“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不必受别人操纵的。   不吃垃圾食品,我们就不会得肥胖症。好大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坏大夫先设个套让你生病,然后再来救你;坏大夫不让你自由,而让你离不了他。   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大概还有爱兹病,都是可以治好的。这不是医院的医生说的。医院的医生说现代医学还没发展到能够根治这些病的时候。制药商说我只能制出“支持疗法”的药,我制不出特效药。其实医生和制药商都没有下决心去攻破这些顽症。人缺少的不是能力,人缺少的是意愿。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目的是挣钱,不管是赚大钱,还是挣钱养家,目的都是以医挣钱;他们不是为了治病;正因为治不好,他们才有钱赚,病都治好了,他们赚谁的钱?   我不是医生,我是不处方的,我只是说,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大概还有爱兹病,虽然医生说治不好,但都是可以吃好的。在中国,历来是药食同源,吃食品就能吃出健康,合理膳食就有健康。中国人主张,医易同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人说,治国如治身,治军如治气;事不同而理同;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同谓之玄。中国的学问就是玄学,就是求同的文化。中国人认为,心为君,肺为相,肝为将;清心,炼气,攘外平乱,全在免疫力。   爱兹病是免疫功能病,癌症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给错误的细胞、提供了错误的营养。   它们都可以通过调节精神情绪因素、恰当饮食、增强自我免疫力,而得到自我康复。   如果不信,先去医院,医院说治不了,把你打发出来,咱们不妨再调节一下情绪,按程序吃点食品,试试看!蒙对了,也许就康复了;没蒙对,反正你也得吃食品。专家都说没治了,康复不了也不奇怪。但是如果不试一下,你一撒手走了,无所谓,但你的亲属会遗憾终生的。   《马蹄》意为,“善治天下者不然”。“民有常性”,“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善治天下,要天放,保持民之常性,同心同德,一心一意,而不组织利益集团。   回归自然,不是要人去茹毛饮血。孩子已经生了出来,不能送回子宫。但子复生子,子子孙孙,周而复始,如春夏秋冬,是没有穷尽的。
  《l箧(音qūqiè)》意为盗贼开箱行窃。   绝圣弃智,是老、庄的基本思想。老子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是基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样一个事实。   社会上的少数人之所以能够掠夺、剥削、压迫、欺凌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利用手里的媒体,编造和传播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鬼话,忽悠大众自投罗网;是因为他们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制定了一些游戏规则,逼迫大众就范;是因为他们利用手中的钱财,豢养了一批精英、走狗和打手,对大众软硬兼施。   正是他们制造的社会不公,才产生了所谓的盗跖、l箧。盗跖、l箧,和圣人、君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本质,都是掠夺,唯一的区别,只是有没有法律的保护,合法不合法。法律是圣人、君主制定的,所以法律并不能维持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相反,是巩固和保护社会的不公和不义的,是保护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所以《老子》说,“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所以民间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所以《l箧》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所以《盗跖》说,“小盗者受拘役,大盗者为诸侯”;所以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老、庄的绝圣弃智,有他的特定涵义。圣指少数剥削者和他们的御用文人,智指欺诈手段。今天的圣,可能就是精英、官商利益集团,今天的智,可能就是“高科技”、转基因、三聚氰胺、品牌、符号,可能就是寻找卖点,就是培育市场,……。   老、庄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自然、平等、公平的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有尊严地生活的社会。   复水难收,生出的孩子不能送回子宫,这是人所尽知怕常识。作为掌管自黄帝以降2000年文化史料的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长的老子,作为用史料写寓言如囊中探物的庄子,不会愚蠢到连这点常识都不懂的程度。历史是一个波,一天日夜交替,一月弦望盈缩,一年四季轮转。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人类一定会回归自然,回归到黄帝时代,当然人类已经又长了4500岁。   老、庄的绝圣弃智,不是要回到饮血茹毛的时代,而是要消除阶级,是均贫富,是抛弃欺诈,回复天真,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每个人都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遇。   老、庄的绝圣弃智,不是不要圣,不要智,而是不要把圣与智作为少数人的特权,是不要少数人做假圣人,是不要少数人以其智欺诈;老、庄的绝圣弃智,是要人的平等,是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是要人人都可以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是要“天下之德始玄同”;人人都能做圣人,人人都能发挥才智,人人平等,没有谁有特权,则“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矣!
  “在”者,自在也,要自然而然地发展;“宥”者,宽容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党,保持多样性的和谐。   所谓治者,无非以己意宰割、践踏、刑戮、刀、鱼肉、桎梏、镣铐。尧舜也桀纣,黄帝也盗跖,并无差异。   人所真正需要的,是人的解放。思想解放,人格解放,挑战人的生命极限。   解放是回归自然,是回归天然,而现代社会,上天入地,登月地铁,手机电视,都不是解放,而是“阴阳并损”。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大喜大怒。“悦明,淫于色也;悦聪,淫于声也;悦仁,乱于德也;悦义,悖于理也;悦礼,相于技也;悦乐,相于淫也;悦圣,相于艺也;悦智,相于疵也。”   “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广成子自称,“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当代人一定说“千二百岁”是不可能的。把精力都用于物物,用于外物,从来没有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没有花工夫考虑生命问题,又岂能说生命不能延续“千二百岁”?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38章》)一切都是以智治国之罪也。   人不该有病,有病都是自找的,都是“淫其性”而“迁其德”造成的。   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肥胖症、癌症、爱兹病、非典,都是现代文明病。是失德、失仁、失义、失礼、失诚、失信造成的,是民族虚无主义造成的,是全盘西化造成的。   如果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病;如果能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就不会有这么多病;如果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病;如果能够提高人自身的免疫功能,就不会有这么多治不了的病。   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农药、化肥、转基因、抗菌素,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病。   自然自有它自己调节的功能。生态是可以自然调节平衡的,外来物种打破生物平衡,农药、化肥、转基因、抗菌素,都是打破自然平衡的,是破坏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以智治国,国之贼。”至理名言呀。   中国自古都是药食同源。食材就是药物。饮食可以保持健康,合理膳食可以治疗疾病。自然界有足够的动植物能够调节我们的疾病,问题是我们不愿意去发现他们,而宁愿自己凭主观去合成、制造药物。这人造的药物,其实是毒药,可能是治疗人类个体的良药,却是毒害人类整体的毒药,就像DDT在一战中能够应急,杀死虱子,却在几十年后因为不能降解而毒害人类一样。   人自有下、汗、吐、散、发、刮、拔、放等诸法病排毒。   人自有针、灸、气功调节真气。   人自有观想、坐忘调节情绪。   人自有饮食改善营养、导引增进健康。   人自能开发右脑、左脑、潜意识,人自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太不了解,太忽视。   社会的发展,生命的进步,需要的是“大同而无己”,是“养心”和“忘物”。“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生命的进步,而不是生命的倒退。物理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新的世纪必然是生物的世纪,必然是生命的世纪。求生求寿求发展,才是人间正道。在这个意义上,怎么强调《在宥》,都不过分。   尧六十年,放欢兜于崇山。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即欢兜也,为党共工,放南裔也。缙云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饕餮,即三苗也,为尧诸侯,封三苗之国。国在左洞庭,右彭蠡,居豫章,近南岳。三_,山名,在西裔,即秦州西羌地。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穷奇,即共工也,为尧水官。幽都在北方,尚书作幽州,北裔也。尧六十四年,流共工于幽州。尚书有殛鲧,此文不备也。四人皆包藏凶恶,不遵尧化,故投诸四裔,是尧不胜天下之事。放四凶由舜,今称尧者,其时舜摄尧位故耳。
  《天地》是庄子的重要篇章之一。简写本只更换了生僻字,简化了语法,疏通了语意,绝大多数语句,都没有变易。虽然仍旧古声古色,没有时代化,只要诵读多次,自然可以通晓其义,鉴赏其辞。   《天地》共分十四段。主要讲天然、自然、无为。所谓“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天道》读起来很顺口。思路很清晰。不像《庄子》许多寓言,有点口语的成份,时间久了就不好懂。   有人说,本篇内容历来非议者颇多,特别是第三部分,背离庄子的思想太远,因而被认为是庄派后学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作。   我读书,不太关注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我只关注它有没有用。中国历来有捉笔,或叫影子写手。冠名黄帝、吕不韦、淮安王的《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未必就是黄帝、吕不韦、淮安王亲笔写的。《老子》的作者究竟是老聃,还是老莱子,甚或是一个什么姓李的人,谁都说不清楚。《天道》是庄子本人写的,还是庄派后来学者写的,我认为不重要。   思想本来就要与时俱进,经典更加贴近当时人的生活和思想,也未必是坏事。第三部分也未必就不是庄子的思想。老庄都是文化的总结,庄子的寓言并没有只记述老庄的故事。老庄不喜欢以智治国,他们认为礼为乱之首,但并没有否定人会有不同的角色,并没有否定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从自然来讲,男女是有区别的。老子是中国最大的女性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柔弱最好。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男人管世界,女人管男人。这是中国的特色。男尊女卑,天尊地卑,完全是自然,完全是老庄思想。男尊女卑一定要翻过来,就不符合自然了。女的骑在男的身上,换换口味还可以,未必就总能如此。女子不柔,变成母老虎、河东狮,阴成了阳,母鸡司晨,肯定不是老庄的思想。因为在老子看来,“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卑下,正是女性、牝的特点。正因为有此特点,女人才能管男人。如果女人又要管男人,还要管世界,又作妈又作爹,里外都做强人,她会累得受不了的。   我喜欢的是证验。不管别人讲什么,我要拿来自己做做看,好的就用,不适合就放下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能自己喜欢白菜,萝卜就该死;也不能自己喜欢萝卜,白菜就该死。   《天道》好懂,我只改了几个字。没有简写。
  《天运》也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天然运动。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层次分明,顺自然,保天然,无为、道感、德化、仁亲、礼义、法度,绩效明确。其结果非人意所左右,而为天运所决定,而为天地自然的天然运化所主宰。   第一,对于自然,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第二,至仁无亲。   第三,至乐听之不闻其声,却能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黄帝张咸池之乐,感而化之,保持本真,无知无识,是其大道之治。   第四,古今变异,古法必须“应时而变”,不可简单因袭。   第五,名声和仁义都是旅舍,可以止宿而不可以久处,真正需要的则是“无为”。   第六,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实则是“乱莫甚焉”,其害胜于蛇蝎之毒。   第七,唯有顺应自然变化,方能教化他人。   古今中外的行文,有的会有很大不同。中外有文化内涵的区别,古今会有时代的差异。古人对于繁殖的认识,可能与我们有较大的差异。留之不变,今人无法理解;改之适今,又不忠于原文。只好保留原文,另增解释。简写未必只虽精减文字,更重要的是要易于理解。理解是目的,文字是形式。目的比形式更重要。于是“乌鹊孺”,我就写作成“乌鹊孺,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
  《刻意》是实现理想。“意”意为心志、愿景,“刻”意为磨砺、追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有不同的修养宿求。《刻意》修全篇列举了七种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修养态度:众人、愤青、学者、建功者、避世者、导引者、圣人。圣人,无不忘,无不有,“虚无恬淡”,合于“天德”,因而是修养的最高境域。   众人重利。食是人的必须,求利无可厚非。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凌弱,大鱼吃小鱼,这是天演物择、生物进化的必由之路。   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无智无识也就罢了。可惜人有知识,这就是最大的不幸。西方《圣经?创世纪?伊甸园第三》写出蛇教唆亚当夏娃吃智慧果的寓言。它把人类求知识当做原罪。老庄则明确提出治国的方略,他们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逐利是人的劣根性,孔子说,小人喻于利。明君是不会提倡逐利的,只有昏君才会倡导人们逐利。我们有人,违背祖宗教导,提倡逐利,结果人人向钱看,所有角色全部错位,造成贫富严重不均,迅速向两极分化,社会极为不公,连“廉士重名,贤士尚志”也不多了,许多人只好皈依宗教,作为精神上的安慰。实在令人担忧。   在人的物资生活丰富之后,人们必然追求健康长寿,追求精神的富有。许多富人,并不健康,很难长寿,精神并不愉快,他们可能是什么都有了,但没有快乐。   《刻意》提倡的是全人类可以共同分享的精神富有。精神与物资不同。一个苹果,被甲吃了,别人谁都无法再吃了。但精神不同,精神是越分享,越富有。   《刻意》认为,“澹然无极”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刻意》认为,精神富有的核心是“无为”,即所谓“贵精”。“贵精”则是不丧“纯”、“素”,这就是“真人”。
  《缮性》是《庄子》最短的篇章之一。《缮性》文字简单,但其意义深刻。所谓“缮性”就是修善情性。   修性要复初致明,复初致明的结果,是藏德。要藏的是德,而不是人,所以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不能超然物外,一味追求轩冕,逐名求利,必然失去人的天性。   从上古,经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每况愈下,以致“文灭质”、“博溺心”,而不能返归本真。   我们现在常说智慧。和精神、情理、性情、性命是由有区别的两部分组成一样,智慧也是由智和慧两部分结成的。智指破坏天然、改造自然、驾驭万物、算计人、逐名谋利的知识;慧指回归自然、保持天然、超然物外、与人为善、修道积德缮行的元识。老庄认为“不以智治国”,是因为智属于破坏天然、算计人这一方面。我们有元神、识神的区别;有肉眼和天眼、慧眼的区别;有认知和顿悟的区别。我们常说慧根,慧是天然的,是存在于潜意识的。慧是顿悟而来的,《黄帝内经》说,“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在庄子的时代,不但作为动词的知和作为名词的智没有区别开来,智与慧也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庄子》一书,只有二次提到智慧。《知北游》说,“博之不必智,辩之不必慧”;《列御寇》说,“智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六者所以相刑也”。《庄子》全书,智多数都指算计人的智那一面,而在《缮性》,“以恬养智”和“以智养恬”中的“智”,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讲的“慧”,也即超然物外的顿悟。在简写中,我们没有把这两个“智”字改写成“慧”,是因为“智”不是生僻字,也不是虚词,不属于我们简写的三个范围。   缮性是“正己”和“得志”,而不是逐名谋利,不是去追求那看得见的轩冕。“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就本末倒置了。
  《秋水》是《庄子》中最通俗的一篇,即使不简写也可以读懂。   《秋水》主要讨论人的认识局限性,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受空间限制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受时间限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受教育限制也。”   造成人的认识局限性,就是因为人有思想。如果人和树一样,没有思想,也就没有认识,当然也就没有局限性了。正因为人有思想,所以总觉得自己是万灵之长,所以总想要改造自己以外的一切。而事实上,正好相反,人恰恰是要改造自己,去符合自然,去保持天然。换句话说,就是要天人合一。   北海若说得很对,“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石缝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小米之在太仓乎?”人想改造世界,难道不是比蚂蚁伸出一只腿想绊倒大象更可笑吗?“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这是从空间上讲。   从时间上讲,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比做一天24小时,人类的历史,不过是最后一小时最后一分钟的最后34秒。想用最后的34秒,连一分钟都不到,去改造24小时,不也是太不量力吗?   《秋水》对天和人,给出了中国文化中最准确、最简单的定义:“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人真的只能是敬天、畏天、与天相合,而没有任何其它的出路。   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哪两个人的认识,会完全一样。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求同。   北海若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帝王殊禅,三代殊继。”“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这些都是非常对的。   《秋水》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共七个片断。后一部分写了六个关于认识的寓言故事。   人们的认识错误,通常不是逻辑上的理性问题,而是人格问题。没有谁会否定自己的动机,连罪大恶极的犯人也不会自己否定自己的动机。真正能够做到归零,改造自己,努力使自己的主观符合客观的人,是不多的。   人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朝外的,像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一朵花,别人是豆腐渣;往往喜欢文过饰非;往往喜欢自己都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   我们的一些老师,自己教不会学生,不反省自己没本事,却怪学生素质不好。试问,如果学生都会了,要你老师干什么?难道学生不正是学不会,才来向你老师学习吗?   最恶劣的,就是某些事一旦超出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他们就诬陷别人。比如,有一位冶炼专家,认为青铜器质地脆,不可能铸成60厘米以上的青铜剑,所以他就武判地认为司马迁人格不好,在讲述荆苛刺秦王时,编造秦王的剑长得拔不出来的事实。   但是,在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一号坑中发现了一把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的青铜剑!(见左图)事实证明,司马迁是尊重历史事实的!相反,篡改历史的却正是我们这位自命无所不知的专家。   1975年,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   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下图的这口1975年发掘出来的青铜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   《秋水》第二部分的寓言故事,有的是很经典的。比如邯郸学步、用管窥天、知鱼之乐。
  “至乐”是极至之乐,最大的快乐。   人生在世,什么是快乐? 快乐是一种心态。   什么又是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生未必乐,死也未必不乐。髑髅头就不愿意“复为人间之劳”,故而庄子妻死,庄子鼓盆,庆祝似四时循环的生死转化胜利。   “袋小者不可以容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力所能及,各得其所,才有快乐。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人所喜欢的,未必是鸟所喜欢的,应该“以鸟养养鸟”,应该投其所好。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随顺自然,才有快乐,才是快乐。   快乐就是与天然一致,与自然一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人与天合一,才有可能有快乐,否则处处碰壁,是不可能快乐的,更谈不上至乐了。
  “达生”,就是凝神一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   《达生》首先说明要做能够做而不做无可奈何的。“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所以要为可为而不要为不可为。换句话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自然而然,勿为物累,“其天守全,其神无隙”。   然后用十二个寓言故事,举例说明。   关尹认为持守纯和元气至关重要,做法就是聚精凝神。神全、天全,则“莫之能伤”。   佝偻者粘蝉,处身木桩,执臂若槁木,不知有万物,“唯知蝉之翼”,是谓凝神专志。   操舟“忘水”,唯忘却外物才能真正凝神。   田开之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增益其所不能,为己之不可胜。孔子则认为,养神须“养其内”与“养其外”并重,求其适宜,而无太过与不及。   猪都知道不要虚名。   人不该生病,生病都是自找的。鬼不能害人,是人自己吓虎自己。   凝神养气,连鸡都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吕梁悬崖跳水者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性相近,习相远。人成长之后,习惯就是性。成功或失败,叫做命运,而命运则是习惯之所以然:成功是因为养成了成功的习惯。   梓庆削木为悬钟,集思凝神就会有鬼使神工之妙。   东野稷马败,因为自恃轻用、耗神竭劳,没有保精凝神。   “始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物我两忘,则无所不适。   孙休与子扁庆子故事,则为不能人养养鸟,最适合的是最好的。
  同是道家,《庄子》都是寓言,不像《老子》直接了当,不像《文子》只有语录,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山木》九段,是九个寓言故事,都是明哲保身,免于拖累、免于失败、免于指责、免于失宠、免于昏乱、免于困惑、免于不快、免于围困、免于害患、免于灾祸、免于杀戮的个案。
  《田子方》讲心。《田子方》认为,爵禄和死生都不入于心;连国家也应该是身外之物;精神越与他人分享,自己越富有。 天然、循真而不受物累是最伟大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徒有其形而未有其真。明心见性比礼仪重要;画画并非一定要有画画的架势;御寇需要的不是射箭的花架子,而是内心的淡定和勇武。治国与治心同理,要无为、求真、求同、求一,不为个人名利,而只是自然。 至人游心于物外,才能够体察到至美至乐。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不能循真、不能虚心、不能超然物外、不能无为、不能自然;心死就受外物束缚。   阅读《庄子》,需要反复阅读,反复理解,观想庄子的时代、他的思路、他的布局、他的思想、他的情景、他的意境、他的目的、他的愿景、他的精神。这已经很难了。   简写《庄子》,就更难。书不尽文,文不尽言,言不尽意。把《庄子》简化,使现代人看得懂,古声古色而不失真,既要对庄子负责,还要对读者负责,需要字字斟酌。虽然只是去掉生僻字,把过时的古代语法句子,改成现代语法句子,使用统一的代词,仍然需要字字斟酌,取舍删添,不敢一字没有来历,不敢一字不合庄子的逻辑,不敢因误用一字,而增加读者的负担,或曲解庄子本意。   比如“夫魏真为我累耳”一句,“夫”字去掉,则失去语义的联接。“耳”字换成“了”或其他现代字,就过分现代化了。都必须保留。读到“魏”时,加一“国”字,就不用去多想是姓还是国了。但“真为我累”所要表达的,究竟是“真为我之累”,还是“真为我所累”,着实让我斟来酌去,辗转反侧,颇费思索。   “我之累”符合庄子超然物上的思想,也符合《田子方》的主题,但不符合文侯突然觉悟到东郭师能够顺缘而保真,而自己所学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土偶,领悟到自己“束于学”后的痛苦心境,也不符合文侯突然觉悟到自己误把圣智仁义称为至上,给魏国带来牵累的自责,也不符合文侯翻然悔悟自己何等无道,必须自觉清理心头多余东西的决心,更不符合文侯这一通话的逻辑。所以尽管别人都解释成“真为我之累”,而我则独选“真为我所累”。因为只有它才是文侯若有所失,终日不言的原因,因为只有它才是文侯无地自容而不欲动,不欲言的原因,因为只有它才是文侯把臣仆召来,所讲的一通体会的结论和目的。而如果魏国“真为我之累”则不必如此痛苦,不必不欲动,不欲言,若有所失,终日不言,不必把臣仆召来讲这样一通话,只要简简单单地按当时已知的“禅让”、“隐居”或当时还是未知的“出家”去做,丢了魏国这个包袱就完了。   既借田子方之嘴讲清何为真心,又借魏文侯展示如何洗心革面,正是田子方魏文侯故事能放在《田子方》之首的原因。   孔子说,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着,但心死了;心丧失了归真的能力,心丧失了归零的能力,心丧失了归于自然的能力,心丧失了返朴的能力,心丧失了虚无的能力,心丧失了无为的能力,心丧失了超然物外的能力,心丧失了去掉多余东西的能力,心丧失了清净自己的能力,心丧失了盘存的能力,心丧失了升华肉体使之成为永存的精神的能力,心丧失了忘却该忘的而仍有不忘者存的能力。心死了,比人虽活着却是酒囊饭袋,完全一具尸走肉更可怕;心死了,比人虽活着却只会破坏自然,只会改造自然,只会破坏自己生存的家园,全然不知要回归自然、保持天然更可怕;心死了,比人虽活着却知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全然不知道天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永远维系万物的平衡,永远保持多样性的和谐,更可怕。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儒道从根子上讲是一致的,万物一也。孔、老只不过从事的工作不同而已。孔子致力于教育,老子做他的国家图书馆长、国家档案馆长,归纳总结到他为止二千年文明史的最概括经验。明心见性,却不知儒道不二,这也是心死了,心已经没有用了。
  《知北游》是《庄子?外篇》的最后一篇,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知”是一个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国学中,北方为“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不可知的地方。   《知北游》的主要观点是大道虽然无所不在,万物、万灵、万事须夷不可离,但对人类来说,却不可知、不可闻、不可见、不当名、不可言传。人应该无知、无能、去言、去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 ☆
  有人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其实这“无数”不过是一个海市蜃楼,一个永远可望不可及的地平线。不要说无数,就是稍有点大数常识的人,就可以理解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一个64格的棋盘,按着第一格1粒米,第二格2粒米,第三格4粒米,第四格8粒米的模式,它可以轻易地装下我们国家一年的稻谷总产。即使是十亿吨,对它也是小菜一碟。这个数目,只是它稍微靠后的一个格子所容纳的数目。
☆ ☆ ☆
  很多人喜欢说“人定胜天”。这无非是一种狂言,自己给自己打气还可以;如果真信它,给人带来的其实只有灾难,会让人毫无畏惧地去破坏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空间。“人定胜天”其实比蚂蚁伸出一只腿想绊倒大象更可笑。   人在自然面前实在太脆弱、太弱不经风了,一场海啸、一场地震,都可以夺去几万、几十万人的性命。
☆ ☆ ☆
  有人喜欢无端指责老子、庄子,说他们是不可知论者。其实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道不可知,是一个常识就能证明的论题。   面对浩渺的宇宙,人是十分渺小的。   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比做一天24小时,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天中的最后34秒。   而在有600万年长的人类史中,一个人能够亲眼见到的也不过是百把年。个人寿命只是人类历史的六万分之一。   如果我们再把人类的历史比做一天24小时,一个人的寿命只不过是一天的最后万千分之六秒。   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和蟪蛄如果因为在他的生命中没有冰天雪地,它们没有见过冰天雪地,就去说宇宙不可能有冰天雪地,就去指责冰天雪地,那是很可笑的。   我想,如果头脑还正常,一个寿命只有万千分之六秒的人,是不会妄言他可以知道有着全天24小时、86400秒的人类的所有事情的。   我想,如果头脑还正常,寿命只有34秒的人类,是不会妄言他可以知道代表全天的宇宙的所有事情的。   但我们的专家却喜欢这样。他们在某个领域知道得很多,就自以为他无所不知了。
☆ ☆ ☆
  我们说道不可道,道不可知,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敬畏自然,让我们的主观符合客观,让我们不要有成见,要虚心,要归零,要空杯,要清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要让我们学会因势利导,要让我们学会四两拨千斤,要让我们学会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知北游》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要人们大有作为,正像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要人们无所不为。《知北游》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 ☆ ☆
  我个人是喜欢《知北游》的,以为说的是真谛。
  庚桑楚内容庞杂涉及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定,以及养生。   庚桑楚的管理方法是顺“天道”而行,他认为尧舜的作法,是使民“相轧”。   老聃的养生之道,是“与物委蛇,而同其波”,“身若槁木而心若死灰”,不能让外物扰乱自己的“灵台”,养生之道就是“平气”、“顺心”。   人的认识有局限,是与非不是一成不变。
  《徐无鬼》是《庄子?杂篇》中最长的一篇,由十四个故事组成。   第一,需要就是市场。相狗相马有时比诗、书、礼、乐更有用。   第二,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只有应天地之情,才真正是社稷之福。   第三,牧马小童也可以治理天下。治理天下和牧马一样,不过是去其害马者而已。   第四,人很容易囿于物。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第五,天下并没有共同认可的是非标准,人人都是“各是其所是”。   第六,游戏没有对手就不好玩。   第七,疾恶如仇不如尊上亲下。   第八,好表现是要遭箭杀的。   第九,福祸都是自己惹的。   第十,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   第十一,游于天地不跟外物相违逆。   第十二,贤人不但利天下,更是贼天下。   第十三,无所甚亲,无所甚疏,以顺天下。   第十四,以天待人,而不以人入于天。   古汉语的语法,比现代语法,有更多与英语相同之处。   比如问句,两种语言都把疑问词放在前面。现代汉语的“做什么”,古汉语说“奚为”、“何为”,而不说“为奚”。当然这种变化,也要有中间过渡。“何为”就可以颠倒成“为何”。不过庄子时代不能这么说。《庄子》全书中,在14则寓言中用了15个“何为”,但一个“为何”也没有。“为何”是语言发展、进步之后,才有的。   连句法也有相同处,比如条件从句,英文即可以用 if,也可以用 when 引导,汉语也是这样,也可以用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将”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比如《徐无鬼》的原文中,“君若盈嗜欲”就用的是“君将盈嗜欲”。它是靠“将……则”这样的结构,用“则”字表结果,来表明它不是时间状语从句的。   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是有天然的“大一”的,难怪庄子在《徐无鬼》的最后一段,要讲“知大一”和“大一通之”,古今中外,全靠“大一通之”,人们才能交流。   “大一通之”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保持多样性的和谐,全靠天然之“大一”,也就是“天一”。一就是同,“大一通之”是求同的根据。《庄子?天地》中有“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之说;《黄帝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我们今天则说求大同,存小异。求同是人类的追求,爱因斯坦未竞之业,就是什么都要统一起来的统一场论。   但是,天下并没有共同认可的是非标准,道可道非常道,只有无求,无失,无弃的天然、自然,才是“大一”,人和自然都只能靠“大一通之”。正如《徐无鬼》所说,人人都是“各是其所是”。我们要沟通,我们要统一,我们要求同,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不做任何加工,完全在天然的基础上。牛顿找到力学三定律之后,却找不到“第一次推动”,他没有可得之智,他没有可得之心,他很聪明,他就向神求救。遗憾的是他不知道,这个神就是天、就是天然。《庄子?天地》讲“无心得而鬼神服”。任何发现,都是“无心得”;任何发明,都要灵感,也就是说要“无心得”。苹果掉在头上,得到力学三定律,这是无心而得。“第一次推动”是想不出来的,也必须无心而得。同样,统一场论也是想不出来的,也必须无心而得。   “无心得”就是一,就是天,就是天然。所以我们想要求同,想要和别人沟通,就必须归零,必须空杯,必须不带任何成见,必须静心,必须净心,必须一思不挂。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天然,能够抱一,则不但能够和其他人有共同点,也和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的万物、万事、万灵有了共同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如《庄子?天地》所说“无心得而鬼神服”了。这也就是《黄帝内经》讲的,“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这也就是《徐无鬼》讲的,“大一通之”。   而同就是玄,《老子》第一章就说“同谓之玄”。世人都说老庄是玄学。讲玄学就必须知道,玄就是同,就是一,就是天然;玄学就是求同的学问,就是抱一的学问,就是保持天然的学问,就是法自然的学问。
  “则阳”是篇首的人名。庄子没有以题名概括本篇的主题。主题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庄子的人名也常常是有寓意的。也许庄子要我们以太阳为则,生性阳光?我不知道。   天人合一,随顺自然,则不能有僵死的定义,不能有固定的套路,不能有思维的定式。不确定性和模糊语言,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可言可意,言而愈疏”,“非言非默,议有所极”,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求同之学开章明义的至理名言。   “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是解决矛盾的两个方法,是教化的两个方法。不言是脱离接触,超然争端之上,而给人和谐之饮剂;并立,是摆脱对立,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同一战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拉着他跳出地狱,而使人变化。   人有怀忿忮之心,强抑之则必不可忍。魏君故事中,倡伐齐、勿伐、又伐又不伐者,皆乱人也,皆不能息魏君之怒,因为置身局中,而未跃然矛盾之上。扩其智而大之,超然是非之外,之寓言,足以止魏君之怒。暴人之气,不与相触,虚中以动之,魏君自有惝然若忘之性,而复归于天。人莫不有旧都旧国,唯饮人以和谐之剂,能使之畅然。   美者无镜,则不知其美,有镜则不忘其美、有镜则自持其美。美为物累,爱人为物累,财富为物累,道德也为物累。万物、万事,皆可为物累。   “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单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面前,见其百体而谓之马也。”西方的所谓科学,分科而研究之,无非瞎子摸象,执其一端,象不为象,马不为马;东方的玄学,旨在求同,合百体而为马,“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黄帝内经》)。“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人不能以察异为务,不能过于叫汁,不能推敲说万物不止万数,否则,“若以斯辨,则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陆沉是修行的重要原则。人不可以离世而居,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居世而又逆向思维,接物而又超然物上,是谓陆沉。非陆沉,不可能不“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了。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人。人最可悲的是,一旦出现错误,则强调客观,指责别人,对自己则文过饰非;而一旦遭受失败,则归咎于命运。岂不知所有错误,所有失败,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与天为一,是自己的过错,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的无能。   “人皆尊其智之所知,而莫知恃其智之所不知而后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一无所知,而世人则认为自己有所知,权威们更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百年寿命的人,在150亿年的宇宙面前,是一无所知的。“昔吾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吾;耘而草率之,其实亦草率而报吾” ,可不慎乎!
  《外物》讲“外物不可必”。人需超然物外,随顺自然,奈何人们却常常固于本本、固于经验、固于别人的建议、固于形式,忘记清零,“载己意以行,而终于自矜”,“于是颓然,而赖以生存之道尽亡。”   学习的大患,是执于一辞。学了形式,而忘了实质。所以庄子说,“言者所以叙意,得意而忘言”,“彼教不学,不固执其教,承意不彼,得其意而彼我两忘。”   《外物》分为八个部分,首尾两部分是庄子的论述,中间是六个寓言故事。   《外物》之难读,在于其言未尽,留白太多,需要读之再三,才能解其义。所以简写《外物》不能只简化文字,还需要简示其义。   庄周往贷的故事,是说人们常常忘记做事的目的,忘记借粟、要水都是为了救急。也许这可能是故意,也许是无意。故意“王顾左右而言其它”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但无意忘记做事的目的,却是我们在沟通、在谈判中常常易犯的认知错误。许多人喜欢说话,但忘记了说话是让听话人听的,故而总说别人不喜欢听的话,甚至在客观上起到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作用。有些人喜欢情绪化,感情用事,喜怒一来,则头脑发热,大呼小叫,捶手顿足,完全忘了根本目的。有些人太固执于面子、声誉、立场,在谈判与沟通中忘记根本利益和谈判目的。   任公子为钓的寓言,则正相反,看到了目的,却不得法。任公子钓到大鱼,是因为他用大钩、粗绳、巨饵、到有大鱼的深海。庸人持小竿、赴小溪,到只有小鱼的地方,也想钓大鱼,不是令人笑掉大牙吗?故“持小说以求美名,其于大达亦远矣。”   儒以《诗》、《礼》盗墓的故事,则寓意将诗、礼用于盗窃。实在是莫大的讽刺。然而世事并不乏此案之例。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者,难道不是比比皆是吗?   老莱子教孔子的寓言,则说“圣人谨慎以兴业,每每成功”,而孔子的毛病就在于“载己意以行,而终于自矜”,孔子应该做的是,“与其誉尧而诽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   神龟被杀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虽有至智,无奈万人谋之”。婴儿没有成见,只是模仿,学语很快。我们学外语,已有定见,所以总学不会。神龟的教训,就在于困于其智。不为物累,超然天游万物之上,何险之有?   万物都是相互关连的,三个包子吃饱了,光吃第三个包子是吃不饱的。虽然“人之所用,只容足耳”,然而我们还需要活动空间,这是“无用之为用”的道理。   庄子在最后一部分,列举了许多认识误区。比如“游其不能游,不游其能游”;“覆坠而不返,火驰而不顾”,碰了南墙也不回头,知错不改;不知君臣可以易位,人间正道是苍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古也今,今也古,伊吕夷齐为古,而L韦氏更古,古上还有古,我之为今,而后人将来还会以我为古;唯不持于物,随顺天然,才能无所不通。   养生之要,则在于“空虚”,目、耳、鼻、口、心、智、德、道,皆需畅彻空虚。壅塞则害生。不息之以喉,而息之以踵。“三焦有隙,心有天游。”物我两忘,超然物外,则可为逍遥游矣。   “德毁于名”,因果相袭。 “春雨适时,草木怒生。”勿求之于己,求之于天。随顺天然,自然而然,无不自然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超其上者,则知其不屑”;置之庐山内,则不识庐山真面目;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消瘦而死者过半”和申徒狄投河的根本原因,是分不清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该继承的。世间往往有真法、像法、没法三个过程,就是因为分不清真伪。何为真?天然为真,自然为真,其余皆伪。故无极为至要,归零为至要,舍天真则必为外物所累。
  寓言是用故事表达寓意。寓言是很好的宣传鼓动方式,它只写是什么和怎么样,为什么让读者自己去得出,不强加于人,是启发式,通常有好的教育效果。   引语,又叫重言,是引用前人、权威或名人的论述、数据,这也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办法。   这两种情况,可能会无的放矢,可能会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产生错位,造成误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像用计算器做计算一样,先归零,不带一点成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说话,这叫无成见之言,或叫卮言。   我们影响别人,也不只是语言一种手段,有时也会说了等于没说,甚至说还不如不说,因为说了起反作用。有时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什么都不说,并不等于没说。有其因,必有其果,但有时也可能播种的是龙种,但生出来的是跳蚤。   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说。有人说话,比如孔子,他也能做到让人心服,而不仅仅是口服,但自己说一套自己想的又是一套。他说,要本于天然,回归人的真性,而实际上他是“弃之矣”,说了也是白说,所以惠子说,算了吧,我是没法赶上他这样二面三刀的呀!   我们不但要看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深刻考察一下,文字深层的东西。曾子挣一点钱,能孝顺父母,他很高兴;挣很多钱,但父母已经过世了,所以不高兴。好像他对钱并不在乎,在乎的是父母。而事实上他不是为钱而动感情吗?真正不在乎,父母已经不在了,你就不要钱好了。   语言表达力,是需要学习的,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直到养成一种习惯。成功是因为养成了成功的习惯。从野、到顺,到文,到感人,到泣鬼神,到天成,是一个过程。当然泣鬼神也不过是一个比喻,天下没有鬼神,人家的命运也不会是你的话改变的。   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和内容是分不开的,这像如影随形;影子一定要在有光明处,在黑暗下是见不到影子的。   语言还和人的态度有关。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阳子居还是阳子居,但傲慢和谦卑,效果就完全不同。
  《让王》中的君主禅让是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这是解放人的重要侧面。人要解放,必须不为物累。不但铜锈是物累、名声是物累,有国也是物累。“轻物重生”是中国人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庄子的思想。   做王并不一定快乐,并不是所有君主都是权欲狂,也并非所有君主都是“如其你来做,不如我来做”的。做领导并不一定快乐,是许多老总都有的体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是骑虎难下,不快乐也得做。没有接班人,是最大的痛苦。人有许多认识误区,事业接班人,一定要有血缘关系,就是一个误区。西方的经理制,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不但可以用于企业,也可以用于国家。企业和国家的所有权不变,但可以请经过培训的专门人才来管理企业,管理国家。目标由所有者确定。管理者负责实现目标。大家各得其所。管理者不称职,则可以随时撤换。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这也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办法。   做君王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出主意、用干部,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愿意做君主也各有各的理由。   《让王》中有十六七个小故事。   人各有志,不一定都愿意做君主。人各有所长,圣人也不一定都能做君主。方钉子放在圆孔里,是很痛苦的。愿意做君主也各有各的理由。
  《盗跖》写了三个寓言故事。   盗跖的故事直陈胸意,一气呵成,痛快淋漓,有宋、明小说风范。即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完全可以直接阅读。   盗跖慷慨陈辞,有理有据,观点十分明确,历史事实证据,十分详实。从有巢氏、知生氏、神农氏一路谈下来,孔子的《春秋》,也没有他讲的历史长;许多史实,孔子的《论语》也没有谈到。他也是领袖、统帅、导师、舵手级人物。   盗字如果去掉贬义,则可以说人人皆盗。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也可以简化之为:天之道为导(古音读为dào),人之道为盗,盗天之机。满苟得所说“小盗者受拘役,大盗者为诸侯”,并没有错。大盗盗国,是英雄而不是囚徒。这也就是满苟得所说的“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成者王败者寇”。成者有主流媒体,当然要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妖魔化自己的对手。   今天人们用“盗”字,当然都是具有贬义的。分析起来,社会之所以有“盗”,都是人们自己使然。如果社会公平,如果共同富裕,大盗小盗是会大量减少的。   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看问题的立场不同,就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   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就看你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穷人的立场、被统治的劳苦大众立场,还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   由于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群发性事件加多,这里有维权的,有泄愤的,有骚乱的,它们未必是有组织的。没有组织的群发性事件,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事件,多数是由贫富不均造成的,因此是可以用人民币摆平的。但是,要想大规模地减少、甚至杜绝这类事件,那就只有从社会公平入手,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入手了。
  《说剑》也是寓言,是庄子用说剑说服赵文王,谏止他整天与剑士为伍,不理朝政,致使三年国衰的故事。   赵文王摆了七天擂台,“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准备让他们和庄子比剑。   庄子说,他希望赵文王能在比武之前,先听听他的“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行”之剑是什么样的剑。他告诉赵文王,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最后他说,“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简单说就是,你贵为天子,不用天子之剑,真叫人看不起。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庄子不用一拳一脚,不刺不挑,不举不按,说凭三寸不烂之舌,阻止赵文王整天像喜欢斗鸡一样喜欢斗剑,是大智慧。
☆ ☆ ☆
  有人对此颇有微言,他们说,“如果说《让王》、《盗跖》已不类庄子之文,那么《说剑》就更非庄子之文了。”“本篇历来认为是一伪作,也不是庄子学派的作品,应该看作是假托庄子之名的策士之文。”   这使我想起我们初学英语时,我们如何把英语翻成汉语。因为理解庄子,无非是把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它和英译汉异曲同工。   当你的译文、或你的理解,逻辑不通的时候,一定是什么地方错了。不是人家错了,就是你错了。我从来不想,是人家错了。我知道,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错了。   我们在英译汉时,绝对不会想,是英文写错了,或者是印刷厂印错了,都知道是我们错了。同样在我理解不了庄子讲的话的时候,我也从来不认为是庄子错了,或是《庄子》被人篡改了,我首先认为,是我无知,是我和庄子有距离,是我应该努力向庄子靠拢。   但有些《庄子》学者,缺乏谦虚精神,缺乏否定自己的精神,他们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于是根据自己的一己之见,就开始否定《让王》、《盗跖》和《说剑》,说它们是“伪作”。   他们的理由,是庄子主张“无为”,庄子在《说剑》中,“完全是一个说客,即战国时代的策士形象”。
☆ ☆ ☆
  我以为不然。何为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一无所为;无为是不要主观臆断的人为,而让天然、自然、规律去做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什么?因为庄子讲得非常明白,“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秋水》)天是天然,人是人为。无为是不要人为,而要天为。   无为就是孙子说的,“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无为就是庄子讲的,“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无始而非终也,人与天一也。”(《山木》)以及庄子多次讲的,“与天和”(《天道》),“与天为徒”(《人间世》),“与天地为常”(《在宥》),“与天地为合”(《天地》)。   无为就是《易经》所讲的“无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归零,空杯,脑子不带一点成见;这也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一无所知”;这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我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读过《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它们讲打仗。但打起仗来,一切都忘了,只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知道分析敌我力量对比”。   无为就是马克思主义讲的,客观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要符合客观;主观要与客观一致;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 ☆ ☆
  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只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理解无为,那么无为就是我们常说的“垂衣裳而治”,是我们常讲的“君子动嘴不动手”,是劳心者不劳力。这种无为只适用于领导,不适于被领导。为了避免错误理解,庄子还作了明确说明。   他说,“古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天道》)   他的意思说,无为的本意,是要让规律发生作用,而不是人的主观臆想去发挥作用,特别不能一意孤行,要避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如果你一定要把无为理解为具体做为,那么领导就要组织指挥,要出主意用干部,而不能事事亲为,不能越俎代庖。而下级必须有所作为,不能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 ☆ ☆
  世有君、臣、官、吏、士、农、兵、商、医、学,360行,行行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行行都不要主观人为。   庄子是和而不同的。用现在的话说,是多样性的和谐。   庄子记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导引之士;有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乐之士、仁义之士、农夫、商贾、庶人、百工;有百姓、百官、君子、至人、德人、神人、天人、圣人、真人;甚至还有盗跖。庄子并不认为哪个不应该存在,应该从地球上消失。   《庄子》记载了道、儒、阴阳、墨、法、名等先秦诸家,同样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没有把任何一家清除地球的意思,他甚至认为“盗也有道”。   这和我们五四以来,喜欢批判,特别是和六十年代的“拿起笔做刀枪”,一个莫须有,就可以把孔子打入十八层地狱的风格是炯然不同的。
☆ ☆ ☆
  难道庄子就不能去说服赵文王,不能为“策士”之所为吗?   根据《汉书》,我们知道,先秦诸子百家,都是行政部门的经验总结,是各行各业的经验总结。他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并不是说宰相就不能当医生,也不是说当官的就不能做饭,士就一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他行业的本事,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也是可以转行跳槽的,一二次走噱自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他们也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无能,汉语教授,可能连线装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