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的目标吗

合理情绪疗法简介
合理情绪疗法简介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理论包括“ABC理论"和“黄金法则”。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例如有一位男大学生,在失恋(A)后,变得消沉抑郁(C),虽然失恋本身给他带来痛苦,但其中负性情绪的根源可能是他的完全自我否定的态度(B)。在他看来,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好,表明自己不如别人,注定自己在这方面永远是个失败者,因此变得消沉抑郁。但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也许不会有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因为他对这些事件有另外不同的看法,如“没有证据表明我注定要失败。如果是失败,那也只是这一次,它不能表明我以后会怎样。”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情绪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一个人的情绪不但起源于这些信念,而且也会因为这些信念的稳定存在而持续下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这是治疗的核心,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转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治疗的重点也在于改变这些观念。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地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作严厉的谴责和惩罚。世界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困扰,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的作用等因素,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便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随时随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8.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无法改变。但不能说这些事情就会决定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从而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关心他人,富于同情心,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是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11.对人生中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些正确的答案,就会痛苦一生。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求完美的解决方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们坚持要寻求完美的答案,那就会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从以上非理性观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很难=没有办法;也许=一定;有时候=总是;某些=所有的;我表现不好=我不好;好像如此=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许多不合理信念就是将“想要”、“希望”等变成“一定要”、“必须”或者“应该”的表现。一个情绪沮丧的人总是坚持他必须要有某事物,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欢它而已。因此他便会把这种过度极端化的需求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关于成就和获得别人的赞赏上,而当他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就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沮丧等情绪;如果他将这种需求应用到他人身上,要求别人应该或必须怎样做时,一旦别人不能符合其意,他就会对人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在不合理信念当中,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的,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他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针对这类不合理的信念,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评价一个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糟糕透顶。若人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针对这种信念,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虽然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可能发生,我们也有很多原因不希望它发生,但我们却没有理由说它不该发生。因此,面对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们需要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不能改变时学会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合理情形疗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的困扰和行为不适,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简而言之,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帮助他拥有一个比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
下面举一个咨询案例:
女求助者,30岁,大学毕业,现任某工厂技术员。
主要问题:婚姻冲突。两年前结婚,但婚后不久,发现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不做家务,而且经常夜不归宿,两人的感情逐渐出现裂痕。丈夫数次提出离婚,她也想离,但自己因爱面子,怕人议论,又考虑到孩子、住房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决定。为此,她一直处于矛盾、冲突、抑郁以及怨恨丈夫的情绪状态中。
咨询师在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背景情况后,决定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片断:
咨: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那还用说,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我……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吗?
咨: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那是什么原因?
咨:是你对这些事情的一些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会是这样吗?
咨: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把你小孩非常喜欢的一个风筝放在长椅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结果把风筝给压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毁坏别人的东西。
咨: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哦,原来是个盲人,他一定是不小心才这样做的。
咨: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不会了。我甚至有点同情他了。
咨: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前后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不同了。
求: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之间是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求:难道是我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可我还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咨: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你和你丈夫的关系。
求: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总是不耐烦,甚至不理我,真是伤透了我的心。
咨:你是说你丈夫必须爱你,像你爱他一样爱你?
求: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
咨: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必须这样做呢?
求:因为他是我丈夫,我应该得到回报。
咨:为什么他是你的丈夫,他就必须爱你?
求:这……你好像是在为他辩护。难道他那样对我就有理吗?
咨:这不是为谁辩护,也不是有理没理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他爱你,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但是你无法要求他必须爱你,因为这太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看,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像现在这样。
求:是的,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但是,我还是难以放弃。
咨: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想法。其实,每个人的感情都可能会变,你固然可以要求自己始终如一,但你无法保证别人也像你一样一成不变。
求:的确无法保证,感情这东西真是变幻莫测。
咨:我们再假设一种情景,有一个男人爱上你,对你非常好,但你却不爱他--这非常有可能发生,对不对?
求:是的,实际上我在上大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咨: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像他对你那样?
求:没有,我最终离开了他。
咨:为什么呢?
求:因为……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要求我必须爱他。我也做不到这一点。
咨:你看,这件事和你与你丈夫的问题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本质一样,我们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无权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自己做到什么。
咨:有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刚才对你丈夫的那种观念符合这个规则吗?
求:好像不是一回事。
咨:其实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我们将这类想法称为“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如果总这样想,你就会越来越恼火。
求: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确实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咨:类似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对自己或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或“想要”。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地怨恨自己或他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理论阐述  &&&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埃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介绍&&& 一、理性情绪治疗法概述RET(Rational-Emotive Therapy)是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倡导的。&&& 1、本治疗法是以改变病人的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 它以理性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理念给他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此使自己的心理臻于健康。&&& 2、合理的信念:&&& (1)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 (2)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不好的人应给予惩罚);&&& (3)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已注定的事无法改变)。&&& 3、不合理信念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 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应该”、“必须”。&&& 其不合理在于,人们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获得成功,既是某件事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而一旦这样的现实出现,持有此类信念的人就会受不了,因而产生情绪上和行为上的障碍,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了他不合理、走极端的思维方式。&&& (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即以某件具体事件,某一言行证明自己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专制主义。人们在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中常常会走极端,认为自己某一件事情上办的不好,未获得成功,就是自己一无是处,只说明只是这件事上办不好。因此,人们应当就自己的某一行为的表现而进行评价,不能因一件事而否定个人的价值。&&& 人们对他人也常有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对他人持有绝对化要求,就会发现他人的言行总是与自己作对,因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如“愤怒、怨恨、压抑”等。&&& (3)槽糕至极论(awflizing)&&& 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非常可怕,槽糕至极,灾难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焦虑、悲观、压抑、犹豫等不良情绪。将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反映了个体走极端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艾里斯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要坚持自己的向往和追求都能得到满足,期望自己的愿望会实现,生活中某些向往和要求的确如意地实现了,这种积极的记忆强化了我们的“全能幻觉”,使我们认为我们一定能比所有的人幸福,一定比其他人更成功,应当与他人不一样。当我们一旦遇到挫折和逆境时,我们就无法接受,认为这些不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此外,文化、父母和竞争的社会,都在强化事事超过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这些信念虽然是上进的动力来源,但一旦过头,就会使人在思想上钻牛角尖,形成心理负担。&&&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ABCDE理论&&& 一般人总习惯于认为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归结于环境事件,但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起来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Belief)引起的,而解释和评价则源于人们的信念。就是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onsequence)。ABCDE理论的独特之处在强调B的重要作用,认为A只是造成C的间接原因,B才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一旦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良的情绪反应,个体就应当努力认清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并善于用新的信念取代原有的信念,这就是所谓的D(Disputing),即用一个合理的信念驳斥,对抗不合理信念的过程,借以改变原有信念。驳斥成功,便能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E(Effect),使来访者在认知、情绪和行动上均有所改善。&&& ABCDE理论包括一套通过认识不合理信念到改变不合理信念,进而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步骤和阶段,它始终强调现在,重视人的理性力量,相信人最终通过自我调节而顺应环境,把人的主动性提高到一个重要接。&&& 合理性情绪治疗法实质上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它承认富裕、家庭幸福、事业美满、爱与被爱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能拥有一切固然是美好的,但我们不能把生命的全部基础都投在获得这些美好的事物上。&&&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通常在第一来访中进行。当取得来访者的信赖后,咨询者要探讨来访者的诱因。根据ABCDE 模式找出它的不合理信念。他叙述的问题可能看上去千头万绪,十分复杂,但涉及的不合理信念数量很少,可能只有几种不合理信念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反应而已。&&& 2、领悟阶段&&& 此阶段是治疗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让来访者了解此疗法的知识,使其对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实施有思想准备。&&& 领悟的不同层次:&&& A、首先向来访者强调人的信念,讲述ABC理论,帮助他们认识到B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B、向来访者解释不合理信念是在过去经验中习得的,并通过思维、行为多次重复而一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C、帮助来访者认识引起并使自身症状持续的原因,即找出不合理信念(最重要的领悟)。&&& D、帮助来访者领悟到,从前未加分析的某些观念并非真理,未经验实,不符合逻辑,为下一步合理信念的取代作准备。&&& 3、修通阶段&&& 治疗者要使用逻辑的、经验证实的方法与不合理观念进行论辩,其论辩方式可参考如下:&&& A、质疑式:直接质询当事人他这种信念是否有足够的事实证据;&&& B、价值式:质询当事人目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确有价值。如:一旦考不好,就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放弃继续努力吗?&&& C、极端式:质询当事人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如果考试没有进前5名,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就那么可怕吗?&&& D、更新式:提醒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考试成绩不像你预期的那样,是否也是一件好事呢?”&&& E、夸张式:故意夸大当事人的信念,使当事人看到它的不合理之处。如:是不是广而告之说你考试未达到预期成绩,以至于天就要塌下来,提醒别人小心呢?&&& 4、建立新的合理观念阶段&&& 在通过上述阶段,使当事人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发生动摇后,干预者要帮助对方及时发展新的合理的观念,并且在发现合理观念后要及时的巩固,可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诵读该观念以获得巩固效果,以使其能更习惯地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 四、治疗技术&&& 1、辩论法。对于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反省能力的人十分有效。要求治疗者大胆地、毫不客气地对来访者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可采用不断深入地提问方式质疑。&&& 2、假设最坏的可能。帮助对方从不合理方式走出来,并且不总会发生。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帮助对方认识到情绪的困扰不在于这种不利的事件,而从内心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才是真正的祸根。&&& 3、角色扮演分析。进行时,让当事人与干预者互换角色,为不合理观念进行辩护,让当事人扮演干预者进行反驳和质询。镜子的作用。当事人通过寻找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的过程,为自己建立新的合理观念提供了依据和材料。&&& 4、认知家庭作业。可采用布置作业形式,把治疗的进展带回到日常生活中,一种是固定格式的作业,让其找出A和C,然后是B,做D做辩护,最后填E辩护效果。另一种自由格式作业,完全由当事人合理的自我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 5、合理的情绪想象。情绪通过改变想象而改变。首先让当事人想象其引发情绪困扰的场景;其次让当事人保持想象,但要求改变自己的情绪,使之适度,并加以体验;最后停止想象,报告是怎样想,怎样做方使情绪体验有所改变。干预者要及时强化合理观念补充,使来访者新的合理观念和认知情绪新观念产生了。&&& 五、合理情绪治疗法在学校中的应用&&& 合理情绪治疗法用于学生身上,有其不同的特点,通常分5个阶段:&&& 1、友好相处阶段。&&& 要设法让学生相信治疗干预者不会强迫他们改变自己,而是帮助他们更清楚地思考问题,重在消除学生的心理抵抗,成为朋友。鼓励他们自我表露。&&& 2、评价。&&& 评价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正常发展中的问题,还是属于其他,如家长、老师的过分担心,或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还可评估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其重点评估:①学生歪曲现实吗?②学生以自我挫败方式评价环境吗?③是否缺少适当的自己认知?④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评估总结阶段,制定干预计划、目标、步骤。&&& 3、教授解决问题的技能&&& (1)理解自我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教给学生批判思维的技巧和合理的信念&&& (3)教给学生改变自己的认知&&& 4、练习阶段&&& 应将干预方法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表格、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经常练习。&&& 5、对变化和技能获得的评估&&& 评估干预目标是否已达成,如可问“学生能解决情绪烦恼吗?”“他能解决实际问题吗?”“老师或家长对他的进步满意吗?”&&& 六、合理情绪治疗法的注意事项&&& 1、以改变认知为重点&&& 2、把握辩论和质询的火候和分寸&&& 3、保持耐心&&& 4、防止新的认知偏差出现&&& 5、进行新观念言语操作时,应注意某些非言语因素&&& 6、把握合理情绪疗法的适宜对象
????????????????????
& & & & & &版权所有©育龙学校&&|:|&:&master_|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口玉龙新村D区 |&
你是第&&位访客&&&
统一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技术发展中心管理心理咨询师三级2011年5月真题(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心理咨询师三级2011年5月真题(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
心​理​咨​询​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埃利斯的ABC理论引发的11种不合理信念及合理信念
800) this.width=800" border=0>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埃利斯的ABC理论引发的11种不合理信念及合理信念
&&& 甲、乙两人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就走了过去对此甲想:"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而乙可能3会对这同样的事产生另一个看法:"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即引起情绪变化的事情;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在上面讲述的例子中,A指"一个相识的人迎面碰上后没有打招呼";甲的想法是否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乙的想法是:"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最后,甲的C为: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乙的C为: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与人们对事情的想法、看法"B"有关。埃利斯认为在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之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B"。甲持有的"B"可能是待人宽容的信念,而乙持有的"B"可能是"人绝不能不公正地对待我"这样的信念。假如我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 &&&&&&这就是著名的埃利斯ABC理论& &&&&&&由此引发以下11条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 &&&&&&1、每个人都要绝对的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是假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若持此观点,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于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然失望、沮丧和受挫。这是个体内在的自我太弱小的缘故。& &&&&&&所以:无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都是有价值的。&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 &&&&&&这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虽然表面上荒谬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来,并且对之嗤之以鼻的,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会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想法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比如做妻子的既要要求丈夫有钱有势,还要要求丈夫对自己体贴入微,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而且做妻子的并不认为她的观点有什么不妥,她认为丈夫应该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些,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当家长的既要孩子学习好,成绩高,又要孩子会弹琴、跳舞、唱歌、书法或者是绘画。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有的,而且我们都不认为这有什么过分,其实是很过分的,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不要求孩子什么都好,但是起码学习要好,起码要会弹琴、跳舞、书法或者绘画。这就是我们的错误的观念,它被“我并要求孩子什么都好”的外衣给包裹起来,让我们对我们对孩子的全能的要求的想法不自知。其实是我们把全能的概念给缩小了,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狭小的生活范围中,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在我们这个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全能就是那个更广泛的全能的概念。& &&&&&&所以:尽力去做事,失败是努力的失败,价值不会受损,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应该对他们做出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好与坏,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是仅凭借责备和惩罚于事无补。对邪恶势力的过度反应,其实也是内心世界太软弱的缘故。他自己内心无法摆脱对恶势力的恐怖,因而寄希望于恶人遭恶报。& &&&&&&所以:做了错事的人并不代表他完全是个坏人。&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种人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没有对事情的足够的信心,也没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所以对事情的后果做了过于悲观的预期。& &&&&&&所以:事情很少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若能改变,竭力改变,若不能,就接受现实。& &&&&&&5、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改变,因为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这是心理外归因造成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介及内部言语的作用因素。& &&&&&&所以:情绪是由人的知觉、评价、态度产生的,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6、逃避困难和责任。& &&&&&&逃避问题只是暂时的缓和矛盾。问题会不断的恶化和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但是我们很多人喜欢如此,因为逃避的确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处于一种短暂的“愉悦”状态之中,这种“愉悦”的状态就如同麻醉剂一样可以麻痹我们的神经。我们总是可以在一次一次的逃避中找到“快乐”,逃避的痛苦越大,我们得到的“快乐”也越大,但是接下来我们将要面对的痛苦会更大,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下去,最终当痛苦大到再也无法用因逃避而带来的“快乐”去抵抗的时候,整个人就崩溃了。& &&&&&&所以:不管面临的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正视它,勇于承担责任。& &&&&&&7、杞人忧天。& &&&&&&这是对未来的过分的忧虑。过分的夸大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客观的评价和有效的面对。对未来的过分的担忧其实也是对现实的自我的不自信的反应。是害怕自己会失去现在的美好的东西,害怕自己没有能力保有现在的美好的东西。& &&&&&&所以:要设法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情,若不能避免就努力减轻后果。& &&&&&&8、强烈的依赖心理。& &&&&&&这是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夸大。过于强烈的依赖心理,导致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性,进而导致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学习的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依赖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自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不足,另一方面是来自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本身就应该依赖某一个人,比如做妻子的认为自己就应该依赖丈夫。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人的求全责备。强烈的依赖心势必造成对他人的不满,因为当别人不能满足你的依赖心理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被伤害,你就会感到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别人没有给你。你就会感到别人欠你的。这势必导致你和你所依赖的人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要独立生活,但并不拒绝他人的帮助。&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矛盾冲突的时候,一方总是喜欢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的脾气,我就是这样了”。或者我们总是评介对方:“像他这种人……,死狗拖不到南墙上”。这实际上是从过去中寻找应对现实问题的材料。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者伤害或者冲突的时候,我们可能一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而做出了很多不恰当的行为和情绪,而事实证明这些行为和情绪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让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这些错误的行为和情绪找到“合理”的解释,而看上去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以前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这样”。& &&&&&&所以: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过分的关心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糕。过分帮助他人的动机是很明显的,是反“黄金规则”的运用:我帮助了你,你也应该帮助我。他帮助别人的深层次的动机是要祈求回报的,最起码他祈求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因为他自己认为他目前没有能力处理现实的问题,他就把希望寄托给了别人,然后认为我今天帮助了你,当我明天没有能力解决我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来帮助我。他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是把希望寄托于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回报上。实际上你帮助了别人,当你在危难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会来帮助你,因为你运用的是“反黄金规则”。所以你经常要面对的是:自己的自身素质没有提高,而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没有来帮助你。那么你在这个时候是相当痛苦的,你会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你自己。把问题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增强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充分挖掘自己现有的资源和潜能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尽力帮助他们就行了。& &&&&&&11、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这是一种非白即黑的二元论观念,对问题的看法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容易将知识看做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不能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分析问题时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 &&&&&&所以: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苛求完善的方法。& &&&&&&埃利斯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达到的目标是:& &&&&&&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自我接受、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和敢于尝试。& 简而言之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治疗之后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的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的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是不完美目标;再就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减少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是完美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是针对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全国客服①
全国客服②
全国客服③
学校地址:南京市白下区常府街85号新大都广场写字楼乙幢27楼A座 客户服务 电话: 025---
中华心理教育网 心理咨询师官方QQ群 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中华心理教育网(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