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不明白,人都说成长三个离不开开运动,但人体的成长却又跟运动没什么关系。而是在营养。

<a id="login_tip" href="/" 登录|
李子勋《早教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txt下载:第一章
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
来源: &&作者:李子勋&&&&责任编辑:未来网阿宗&&
内容提要:李子勋《早教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txt下载:第一章
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
  大自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系统与智慧,这是生命灵性的来源。灵性就是人与自然一体,在没有人类过度影响的自然地域,山川河流、草木花果无不流露一种自在的、生动的气息。人不再是自在的,正如药圃里培植的中药,没有了原生态的气候、雨露、土壤的滋润,也没有了野生草药具有的那种神奇的药效。生命来自于母亲的孕育,溯源而上,母亲的母亲还是自然的婴儿。
  全息理论假定每个生命个体都与自然同质,它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全部。全息理论还认为,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宇宙的全部信息,正如分形理论,“任何细节都是整体,部分也是全部,细节的重复与折叠构成复杂”。这与佛家所说的“万物非空非实”一样,一个事物是它,同时又不是它。
  在这个假定下,我们需要相信孩子从妈妈体内分娩出来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携带着巨大的知与识系统。出生后的学习与信息刺激只是唤醒孩子内在天赋的知与识,而非仅仅从外部获得。事实上,用心的学习肯定比机械学习效果更好,用心学习有感性参与,有意象流动,有情绪起伏,有信息的自组与生成,内在的知与识能够得到系统发展。不用心的学习是背诵,臣服于知识规则,不思考,不融会贯通。如何更多地唤醒孩子的天赋才能,什么样的信息更能刺激孩子“胡思乱想”以利于知识系统的自组生成是每一个家长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给孩子财富可解孩子一时之困,给孩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保孩子一生之需,聪明的教养之道类似这样的赠予。
  如果相信人与生俱来携带着自然的多重信息,那么在生命早期孩子还未被人类科学文化浸染之时,接触自然,从自然信息刺激中获得心身饱满就非常重要。不过,孩子接触的自然必须是真正的自然,不是人类建造的苏州园林式的自然。人类经由审美建立的仿生态系统,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也没有那种滋养生灵的气息。想想这个世界,沧海桑田,山河荣枯,日月变换,正是大自然的能量与气场流转所致。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山河林园需要很大面积与很长的时间才会多少形成些类似的自然气候。不过,原始的地貌、森林、草地、江河、湖泊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非常稀少,一片草地或者树林、一条小溪、一汪湖泊也是自然的部分,父母可以花些精力与时间引导年幼的孩子多到户外接触自然。
  l&第三个假定:生命是共用的意识场
  生命是开放系统,人类的意识可能是共有的,不同的生命系统存在一种共用意识场。科学家描述外星生物时通常会无意识地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共有意识体,比如,外星人是靠意念与感应交流的,使用的是图形符号。人类需要通过言语来交流,言语是字码符号。由于个性文化的崛起,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是独立思考的,其实,共用一种语言就共用了一种意识。科学家认为宇宙是一种场,能量场与信息场,两者共一。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说,有个记者让他把他创新的数学理论用500个字介绍给读者。纳什说:“每一个创新都需要新的言语体系,我可以用500个字把我的理论说清楚,但要大众读懂,其中80%的词汇需要解释,解释这些词汇又需要引申一些科学定理,这样最终会是几万字。如果大众理解新的言语体系就简单了。”那么可不可以说,任何发明也类似一种言语的重新构建呢?
  人类已知的场是电磁与引力,其实引力场本质上也是一种电磁场。生命也是一种电磁现象,人的精神活动、思想、意识如果也是一种电磁,那么人的意识之间会不会自然发生感应、相干、相嵌这样的效果?有精神分裂症特质的人担心自己的思想会被人偷走,或者别人的想法会闯进自己的大脑,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会不会开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共有意识是一种意识的深度与广度,不是具体的内容。科学观察大自然中迁徙的鸟、动物与植物的生长方式,它们似乎具有同一种意识,没有预设,没有口令,一切行为、情绪、欲望都那么一致。人类文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同时发生,科学发明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不同的民族与文化间同时产生。当一个人率先知觉到一种存在,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慢慢地所有人都能知觉到这种存在。尽管人类实际上是以地球为中心来感知这个宇宙的,人类的科学还只是针对地球引力场建立起来的科学,算不上是一种太阳系学问,但人们还是相信日心说。人类可能终其一生只能与地球打交道,是地球属性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构成,但相信了日心说,对存在的感知也发生了改变。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你不得不相信一种惯常的思想与行为会构成一种制约人意识的意识场。人的存在受他人存在的干扰与影响。在中国,女人不坐月子会生病,西方女人从不坐月子也没有生病一说。这不是体质问题,中国人移民西方的第二代、第三代不那么需要坐月子,西方人移民到中国的第二代、第三代不坐月子又可能不行。意识场具有文化的区域差异,其原因也许是不同文化中对存在的解释构成人体质敏感的差异。
  不过,人类意识的族间差异是内容而非结构,意识结构指一种意识的广度与深度,或称意识能力,是全球人类共享的。这里说的意识与哲学家笛卡儿的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不同,是指人的自我知觉与现实知觉。意识是人体,尤其是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一种自动或主动的过程,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知道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是什么,同时也想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哲学因此而生。哲学分类描述了人类不同的思维范式,结果也推广了这些思维范式,随之而生的共有意识延伸开去,所有的生命思维方式开始了趋同。生命是和合之美,共通的意识是和合的基础。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意识,每个细胞都有它的细胞意识。观察生命现象是医生的职业习惯,我一贯把生物科学看得比物理科学更重要。电子显微镜下有时候会看到身体里的细胞是自作主张的,它们仿佛从不受我们的主体意识、理性或者思想的影响。它们在身体里自行其是,很多疾病源于自体免疫行为,意味着自己的细胞与自己开战。在人体组织学层面,我们看到一类细胞整体的意识行为构成某个器官的生物学功能。从系统解剖学角度,我们又看到器官与器官之间那种协同性,看不到细胞、组织的那种自在性了。承认生命每一个细胞的自由意识也同样可以构成群体细胞(组织)的统一性特质,并与他种细胞组织协同而生成系统结构与功能,那么我们就不要忘记时时赞美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胞,哪怕是癌细胞。社会的构成类似于生命组织,个体自在的思想在现实他在的引导下同样可以形成坚定的统一行为。对社会组织来说,规定越少,环境越自由,行为规范越统一;规定与约束越细致,社会越容易紊乱。没有规则正是一种最高级的规则,自组比组织的约束能力更奇妙。
  科学家提出,细胞意识与皮肤意识可能比大脑意识更复杂,就人类的意识行为来说,到底是谁在思考,是大脑在思考还是身体在思考?皮肤是生命最大的器官,如果皮肤可以思考,那么生命科学就要改写。不过,爱自己的皮肤就是爱自己的终极表现。人们说爱自己、悦纳自己,很难界定这种爱是观念上的还是实质的,但看看人对自己身体的态度就可分辩。我说的皮肤不仅仅指人的表层皮肤,也指人体皮肤内陷的部分,如肠道、消化腺、呼吸道、生殖道,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的膜(细胞皮肤)功能发展而成。活体生命只有两套系统,一是把外部吸收、化纳为自己,一是把自体分解、转化,排出体外。所以,爱惜皮肤不仅仅是穿柔软舒适的衣服,用好的护肤品,避免太阳暴晒或减少风霜雨露侵袭,更主要是呼吸新鲜的空气,饮食合理健康,享有愉悦满足的性爱。
  相信共有意识这个假定就会相信跟聪明人在一起会变得聪明,跟善良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慈悲。生命都是个别,从另一个角度看,生命又不是个别,生命与生命具有同质性。在生物微观层面,构成生命细胞的基本成分与结构是相同的,如线粒体、胞浆、胞质、丝状物、染色体等,细胞间、组织间、生命间存在一种互换的能力。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正如细胞膜分分秒秒都在摄入、排出、更新,细胞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学里,如果几个同学在同一个寝室待上四五年,他们会非常趋同。女性月经差不多会同时到来,男性的心性、爱好、胃口,甚至对女生的感觉会变得越来越相似。一只小狗从小养起,狗的性情也会跟主人雷同。生命是开放系统,你似乎独立地存在,同时,你的存在又受制于同时存在的他人、他物,你又不是独立的存在。
  生命置身于纯净的大自然中一定会发生些变化,若去过西藏的唐古拉山,在缺氧环境中你会获得敬畏与感恩,珍爱生命。西方人喜欢瓦尔登湖,它纯净、宁静、凝固、缓慢,去过的人生命的节率变慢,呼吸变缓,思想却在加深。大自然并没有刻意告诉我们什么,是因为你的在遭遇了它的在,彼此都被浸染,彼此因此而不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写了《我和你》《人与人》两本书,叙述了一种同在理论,被后代人称为相遇哲学。你的在受制于他在,与什么人、物、环境同在决定着人的自我表达。
  l&第四个假定:万物皆信息
  万物皆信息。新物理学认为世界是能量的,物质、生命、空间都由能量构成,物质是能量的一种聚合呈现。人类可以关注和感知的能量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信息。与生命是开放的一样,信息也是开放的,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与能量从高处弥散到低处一样。一个信息系统总在与别的信息系统交换、转型、演变,一会儿它聚集在那儿,它在,一会儿它又转化了,它不在了,成为非它。能量的特性也一样,所以信息皆能量。把一个圆形线条切得足够短,每一条看起来都是一条直线,正如人主观感受地是平的。中国道家讲阴阳,中医讲阴阳,风水讲阴阳。山顶是阳,山脚是阴,如果把山这个斜坡切得足够短,如建立一个从山脚到山顶的阶梯,结果每一个细段皆有阴阳。物质都有聚合与携带信息的能力,生命也一样。生命蕴含的信息系统越多,生命聚合的能量也越大,知识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跟信息是能量暗合。相信这个假定你才会认同我在书中主张的育儿方式,要在合适的时间,按照合适的序列,为孩子导入合适的信息刺激,让孩子的心智饱满。
  信息的获取有点儿像营养学,不管你吃什么,如何吃,最终都会被分解为相似的营养素被身体吸收。食物的种类越多,获取的营养素就越全面。知识上的偏食与饮食中的偏食是一样的,全面地为孩子提供信息等于全面地为孩子提供营养,也是增强能量。要注意到成人与孩子接纳能力的差异,孩子需要更零散的(切碎)、流动的(软的)、混杂的(非系统)的信息,才能消化吸收良好。孩子也需要吃更多的天然食品(母乳—大自然自在信息),少吃人工添加合成的食品(奶制品—人类发明的知识系统)才能心智健康。
  混沌学强调初始状态,新生婴儿正好就处在一种生命的初始状态,对信息的采集和接纳都是迅猛直达的。婴儿对信息吸收不需要理解,需要的是感受,信息的强度是要关注的,越容易感受的信息婴儿越能吸纳。
  2岁以前,孩子能得到什么信息要看信息刺激的强度与信息重复的频率。医学猜想人体有近亿个脑细胞,初生时这些细胞未被激活,仿佛一群待命的士兵。当信息刺激产生的时候,一部分神经细胞会被激活,出现协同反应,8~12个细胞会组成一个神经反射丛(战斗小组),相同刺激的多次重复会固化神经丛的功能,此后终身只负责这个信息。复杂的信息会有多个神经反射丛同时协调作战,直到把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电脉冲)供大脑皮层感知。若一种信息在生命发展中废用了,相应的细胞丛便停止工作,不再新陈代谢,成为大脑静止休眠的部分。儿童需要尽可能唤醒这些待命细胞,以扩大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能力。幼年经历过的信息与场景,即便意识与记忆没有了,那种熟悉感却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如果有一天那些废用的信息变得重要,重新把握就比较快。例如,幼年时经历过绘画与音乐的熏陶,成年后这方面就具有一种天赋般的能力。如果幼年缺失了某些信息,成年后要弥补就非常困难,因为大脑中没有那些待命细胞。
  研究社会学的科学家认为信息是一种触媒,信息旨在建成或维持人的社会意识。对中国的新闻检查或者央视正面新闻,很多人不认可,其实这也是一种信息平衡与导向所必须,从这个角度看正当而且应当。社会管理需要信息论、博弈论、运筹学、权力学、结构与组织学,甚至流言与谣言学、建构理论学等,目的也是建立人们统一的价值观与社会行为。不过,这像走钢丝,力用大了适得其反,力用小了又没有效果。当今政府大力提倡反贪防腐,目的是要重建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但如果过于赘述这样的信息,反而会令更多的民众失去对政府的信心。在反腐的同时更多地赞扬好干部,并让廉洁的干部真正获益,才是可行之路。有一点是不错的,一方面鼓励民众监督,自由举报,一方面又加大对造谣陷害的惩罚力度,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伦理学有一句名言,“极度道德化导致犯罪泛滥,缺乏道德意识的维护与培养也是犯罪滋生的土壤”。我们教育孩子也一样,适度是重要的。过早的教育可能造成孩子学习动力丧失,放任孩子又会使儿童知识获取动力迟滞,这是两难。
  身处暴动与骚乱中的人会被无意识卷入,做一些违背自己道德信念的事情。对社会信息给予干预与引导必然是管理社会的策略。普通人会把社会认知建立在公平、公正、合理这样的基础上,重视真实。问题是,真实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真实呢?管理社会需要关注更大的、更真实存在的需要,所以社会管理认知必须建立在有效、平衡、取舍的基础之上,牺牲小我,维护大的群体。哈佛课堂上有一个视频《公平与公正》,讨论绝对的公平公正是否可能。一个驾驶失去控制的火车司机,面临一个选择:铁轨前面有5个工人在劳动,任凭火车开过去5个人会失去生命;在压过5个人之前有一个岔道,那里只有一个工人在工作,司机可以把火车改道开往那里,这样只牺牲一个人。问题是决定改道的人必须承担那个人死去的道德责任。因为那个人是无辜的,他本身不在事件中,是因为司机而被卷入这场灾难。任何改革政策都这样,会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让多数人获益,不过,获益的人中总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感恩,也许还会产生更大的利益诉求,对改革不满,被损害利益的人却对改革者耿耿于怀,终身忌恨他们,这也是两难。
  有理由相信地球也是生命,也有情感与意识,看看弥漫在中国城市上空经久不散的雾霾,你会不会感知到这是自然发出的信息。厄尔尼诺现象是地球针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意识行为,还是自然变迁自身规律使然还不能简单而论。北京的空气非常糟糕,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正如健康营养专家于康所言,我们成了“人肉吸尘器”。所有存在都是一种信息,那么,中国的空气质量异常是自然给人类传递的什么信号呢?密集的人口,高速扩张的城市,疯狂的商品经济发展与人类日渐膨胀的物欲,这是今天中国正在上演的戏剧,这出戏剧的剧名是《唐璜》还是《堂吉诃德》?它是对人类科技、经济、人口发展的一种戏谑性嘲弄吗?北京的上空一直有一个锅盖似的厚厚污染层,仅仅是风、沙尘、硫化物、汽车尾气使然,还是人口过于稠密招致自然的惩罚与愤怒?
  今天的育儿也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功利性行为,家长已等不及孩子的长大就竭力地教给他们社交、学习、挣钱的能力。大量的、赘述的言语与知识逼迫孩子们心智早熟,同时也造成心智的狭。一个有趣的谈论是科技、社会性行为、言语、知识发展是生命的进化还是退化,我相信科技发展是会导致生命系统功能退化的。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不知道大自然为何物。西方谚语说,“揪着自己的头发,人离不开地面”,如今的情景是,我们揪着自己的头发没有飞上去,却又失去了可以栖身的土地。人类知识传承与教育的单一性与功利性,使得人类的孩子越来越像一种格式化建构的人,不再是自然人。
  第二节&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虽然人类的脑科学发展还处在幼稚的阶段,人类对知觉、意识、思维、情感的研究还处在一些假设里面。哲学上我们不能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一个幽默有趣的想法是:“人最终能否真正知晓自己是一个未知数,取决于人类是否可以摆脱人类知觉与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一种超人类的意识。”大多数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形而上的,研究儿童心智的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扫描发现,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全脑认知—刚出生的婴儿跟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体系一样,是整个大脑都在思维与感觉。几乎所有的大脑细胞都在新陈代谢,大脑是活的。成年人的大脑只有1/4在新陈代谢,大部分脑是没有功能的,众多神经丛因不再需要识别特定的信息而被废弃。3岁以前,儿童是全脑思维,随着成长与社会化过程,大脑获得语言与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简化大脑的劳动,那些主导感觉、直觉、生命本体感的脑细胞慢慢衰减。拿3岁、12岁的孩子与成年人做个比较,3岁的孩子是全脑思维,12岁的孩子是1/2大脑思维,成年人大概只动用1/4,甚至1/5的大脑进行思维与工作。
  儿童的思维中心可能在顶叶与枕叶之间的巨大区域,12岁以后,大脑皮层得到成熟发展,人的思维功能慢慢地从大脑实质中分离,聚焦在皮层上面。绝对部分的脑质成为人的感受区与运动区,也许还是无意识的信息综合、分析、筛检、选择的功能区。只是这个区的运作错综复杂,彼此覆盖,在大脑定位研究中找不到它的存在。成年人思维型大脑到哪儿去了呢?神经解剖学告诉我们,大脑巨大的顶叶支配手,顶枕叶支配脚以及四肢的运动,丘脑以及丘脑周边的边缘系统成为人的信息传导识别中心,颞叶与额叶前回成为情绪与记忆中心。当然,这些脑功能定位是在相对不那么精确的定位分析中得出来的,是对脑功能的一种解释。
  成年人的大脑有很多无功能区,一颗子弹穿过或者血管梗塞影响的不是人的思考与认知,只是人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由于延髓以及丘脑下中枢、边缘回主掌了大部分感觉,所以影响最明显的是人的肢体运动。内脏运动受躯体内植物神经节支配,脑损伤时也不受太大影响。当然,如果创伤影响到一个人左脑的语言中枢(内囊区),这个人看起来像丧失了思维与认知功能。其实不然,他依然有正常的思维与知觉,只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与交流,让别人觉得他傻了。人类的大脑皮层是覆盖在大脑沟回(皮质)上的一层膜,这个膜将近1.5毫米厚,创伤如果没有太伤及这层膜,人的思维能力就是完整的。我们是否应当把人类的命运与未来都交由这层膜来决定,这需要认真的思考。不过思考本身就是这层膜的功能,所以也不会有更多的答案。
  是整个大脑思维好呢,还是只靠那层膜思维更好?人类社会、理性、科学、言语的发展,大大刺激了大脑皮层(膜)的发展,与其他生命比起来,人类大脑皮层的厚度是值得骄傲的。从脑体积与身体体积的比例看,很多生命优于我们,比如章鱼、蟑螂。但它们的膜却没有人类发展得好,所以它们只能靠经验、本能与浅显的思维活动。人类拥有这层膜就拥有了推理、抽象、逻辑、运算、分类、综合思考的能力,也更好地发展了人与人的交流系统。不过有得必有失,因为皮层发展,人类获得了一些超然的能力,也因为这层膜,人类失去了众多天赋的、复杂的自然知觉。
  天才或者智力超群的人都是维持着顶叶思维的人,也就是适当地保留了儿童认知方式的人,当然,这样的人运动、语言、社交功能会差一些。具有天才潜能的人往往有四个特征:一、语言发展不好,或者很晚;二、社交能力差;三、运动功能不完善,精细行为笨拙;四、偏科,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目的上—如何唤起与刺激一个儿童全脑认知的能力,让其得到饱满发展,并能部分保留在成年后的思维活动里。在育儿时,既要尊重儿童神经生理的规律,也要遵循儿童神经心理的需求。读这本书的确要有一点儿勇气,它可能会部分地改变你原有的看法。希望不要用排他性的非此即彼的态度去理解,不要否认你既有的知识,只是把一种新的说法并存在那儿作一个补偿。这一说法并不能替代那一说法,正如把一个苹果放在那里,从不同的角度画出来的苹果是不一样的,但还是那个苹果。换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不等于其他的角度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并存的态度。如果老师把一个苹果放在中间,所有学生画出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老师会气疯的,你想想怎么可能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你不可能画成一样的。大自然就是这样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存在,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现实,会使用不同的解释系统。这些解释系统不是彼此对立和矛盾的,而恰好是一种互补。也许存在太过复杂,我们无法真切地了解它,只有创造更多的感受去解释它。
  第三节&&生命诞生的三重门
  人类科学家对初生婴儿是否具有高级智慧越来越好奇,很多科学实验证明,婴儿并非完全被动、无助,很多婴儿刚出生就表现出对环境的控制与选择。科学家们甚至假定存在一种婴儿的语言,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交流的身体信息,观察婴儿与婴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发现他们比成人更能实现同步性。
  心理学有个“视崖”实验,在地板上划出一种类似陡崖的线条,婴儿们爬到那儿会选择折返,仿佛他们能预感到危险。一个没有睁眼的婴儿哭泣的时候,不同的女性去拥抱他并不能让他停止哭泣,但当母亲靠近他拥抱他时,他很快便破涕为笑。
  在产科实习的时候,我曾经也做过婴儿的护理工作。那时的婴儿出生以后会与母亲隔离24~48小时,躺在一张特制的婴儿床上,一个挨一个,每张床足足要躺下10个婴儿。医生需要观察并记录婴儿是否吃奶,是否有尿与胎便,皮肤是否有黄疸,呼吸是否均匀。等到婴儿有了胎便,进食、呼吸、心跳、肤色一切正常,母亲才可以领孩子出院回家。
  在我的感受中,大多数婴儿都很安静,沉睡的时间很长,醒来也不那么兴奋。哪怕你逗他,轻轻地抚慰他,他似乎也不太情愿与你互动。当他们的父母在窗外张望时,许多婴儿会奇怪地醒来,躁动,甚至哭泣。所有的婴儿共用几个奶瓶与奶嘴,爱哭的婴儿得到给食的频率就高一些,对那些不怎么吃奶的婴儿,我们需要用奶嘴在他嘴边摩擦,促进他进食。如果婴儿不吃东西,胎便排不出来,就不能出院回家。
  很多母亲告诉我,婴儿领回家后就变得活跃多了,吃与拉的频率明显加快。当我的女儿出生时,医院产后护理已经更加人性化,婴儿出生后梳理干净就立即放回母亲的身边。她在母亲身边睡得很踏实,醒来就要吃奶,可是对初产女性来说,奶水都来得比较慢,你会明显看出她的不满与不耐烦。后来奶水好了,女儿的情绪也越来越好,会笑,脸上总挂着一种怪怪的笑容,似乎很自得。
  看着那张可爱的、皱皱巴巴的小脸,每个父母内心都会体验到一种巨大的震撼,一种母性或者父性的复苏,让母亲坚强,让父亲温柔。婴儿仿佛天生就知道谁是他的母亲,那小家伙眼睛没有睁开,却知道乳房在哪儿,知道吮吸,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我们会想,这小家伙到底是否知道自己的存在,知道多少,又是如何知晓的。人类的婴儿期比我们所知的所有生命系统的襁褓期都长,这是进化的结果还是婴儿在有效利用父母资源还难以确定。也许人类的婴儿天生负载的信息量就很大,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唤醒。
  我猜想,婴儿出生时会释放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是婴儿体肤散发的激素,激发着父母身体内的改变,更主要是一些不能用言语去理解与解释的信息系统,也许是行为与情绪信息,也许是生命场与能量,支配与浸染着他的环境。心理学比较重视遭遇与初始状态,每个父亲最好不要错过孩子初生时刻与孩子的接触,相信彼此之间一定会发生一些奇妙的连接。一对父母如果亲自经历了孩子所有的成长过程,跟孩子的感情会很深,如果孩子从小在别处长大,深度的感情也许难以建立。俗话说,“过了这村没这店”,在合适的时间陪伴孩子对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合适的时间,父母再想补偿会很难,甚至终身难以补偿。
  l&第一重门:自主呼吸
  新生儿在出生的那一刻,有三个重要的改变。第一个是医学上说的自主呼吸,新生儿活不活得下来就看那一口气能不能吸进去再呼出来。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经常被文人引申为一场巨大革命成功时刻的那一声呼唤。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谓新中国诞生时的那一声婴儿啼哭。这个声音有很强的重建现实的作用,代表一个新生命产生,世界由此不同,父母、兄妹、爷爷、姥姥、众多亲人新的身份形成。很多婴儿的啼哭拯救了父母的婚姻,有让一对不成熟的父母瞬间成熟的魔力。宣告一个国家的成立对现实也具有强大的震撼,代表旧时代死亡,新世纪诞生,重组了当时的时局,使人心向背、权力流转、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的更替更易达成。
  关于自主呼吸的医学研究有很多,胎儿有两心房两心室,原来的血液是经由母亲子宫的脐带供给,通过右心房—卵圆孔—左心房,再到全身。脐带剪断后,因为呼吸产生的压力,两心房间的卵圆孔闭合,血液有了新的流向。肺充血并产生血、氧的交合,再回到左心室,由左心室泵出来供给全身。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很多是因为卵圆孔未能完全闭合,有了一个缝隙或者孔道。不过,不少婴儿的卵圆孔并没有一下就闭合,而是在成长中慢慢长好封闭,所以,2岁以前的儿童产生的心脏杂音不一定是有问题。心脏功能的完善对生命是很重要的,原来他是妈妈生命的一部分,现在他独立了,成为一个自主的生命。
  自主呼吸是生命的一种启动,暗合中国《易经》、五行的生发秩序。金、木、土、水、火是相克,金、水、木、火、土是相生。五行相生相克,克不仅是抑制,更是管理与梳理。在生命初始,自主呼吸是肺气抒发,肺属金,调理与推动肝木血气回心,金生水,水助肝木充沛生火,火属心。水亦克制与调节心火,心在肺金推动的滋养与调节双重作用下结构与功能日趋完善。火生土,心脏的完善引发胃脾复苏,孩子生下来就要吃,身体因吸纳外部物质而生长发展。土生金,助肺气,孩子的呼吸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生命正是在这种循环生克中一点点地长大。
  l&第二重门:磁性变化
  由于宇宙与地球都处在一个巨大的流动变化的磁场里,万物与生命都会负载着它原初时期被印刻的磁性。宇宙能量基本都是电磁力,引力其实也是磁力。生命是以心脏为中心建立的系统,心脏是生命的中枢。婴儿出生时刻(时辰),所处地方,他与太阳、月亮、星系、四季节气的距离、方位、状态的关系决定着婴儿那一刻被赋予的磁性特征。中国的《易经》、八字,西方的星座都会把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作为重要的观察系数,由此推论人的命与运。科学的解释是,出生时刻被赋予的磁性决定了生命在某一刻某一地在宇宙磁场下生命能量的起伏流转,至于生克助抑、财富健康、灾祸官运,这些只是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给予的语言解释。生命能量与环境磁场相近、叠加意味着一切皆好,遇事呈祥,如果是低伏状态,那就诸事不顺。中国人善用阴阳五行,说的还是生命在合适的宇宙磁场下的状态,只是用能量来解释比较粗略,用五行来表达比较细致。
  新生儿的出生不是从自妈妈肚子里出来那刻算起,而是从剪断脐带那一刻算起。没有剪断脐带,孩子的供血还是妈妈的,血液带有母亲的磁性,受母亲磁性的屏蔽。脐带剪断后,新生儿裸露在当下的磁场里,他的心脏会受到宇宙磁场的影响,他的血液也被重新磁化。生命具有一种电磁场,学过流体力学的人一定知道,血液在流淌的时候,会产生电磁效应。看看人体解剖中血管构成的微循环床,包裹着身体每一个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生命是被心脏控制的,心理、情绪、认知、意识其实也是心脏的功能,因为心脏对血液的自主调节从不受人类意愿的影响,心脏通过对身体部位血流的轻微改变,以影响生命自我的知觉。
  西方科学家通过对心脏数理的研究得出,心脏才是人意识的中枢,大脑与身体的知觉有可能是在心脏调节下解读的,而非完全自主。心脏被西方科学家誉为“心脑”,意味着心脏也是有思维的,对人的情志与行为是有决定力的。心脏数理研究中发现,身体接受任何刺激首先出现心电变化,之后才有脑电改变,然后才是人的知觉与意识反应。
  同时同地出生的婴儿在磁性方面应该是相似的,但出生后,婴儿各奔东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环境变迁,四季转换,岁月沧桑,身体的磁性与自然感应会不同,因而发展也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所以,算命占卜风水也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真正的大师都是放弃定理、公式而选择倚重当下感应的人。中国传统里谈到的生辰八字,由出生的时辰、日子、月份、年份构成,实际上代表的还是磁场,是胎儿出生时刻他所在的那个磁场。我们说所有大自然的磁力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像一个起伏循环的正弦波,《易经》讲的也是一种生命流动的状态,没有什么是好卦,也没有什么是坏卦。测出上上卦意味着好日子不长了,测出下下卦,也代表光明转折就在眼前。存在如钟摆,弯弯曲曲,起起伏伏,周而复始,这也是十年一运的道理。婴儿的出生如果真的被标记磁性,那么他一生的生命状况亦如起伏的正弦波,这个起伏与大自然具有同种节律。
  不过,我说的磁性与四柱预测中的出生时刻还是有差别的,四柱预测充满了一种决定论,其实命理预测是很难的,影响的因素太多。会算命的都不会把话说实,一个大概而已,这是敬畏心。听者往往会根据算命者的话自我求证与自动排位,开玩笑地说,算命者十句话有三句准就很了不起了,人们只要听到一句准就以为都准,不准的记不住。想想多选题所有的答案都选A,从概率学来说也会选对1/4。不过,我个人还是趋近于相信命理的,既然宇宙是有磁场的,人负载的磁性就一定有意义。当一个人的磁性与当下的磁场不相容时,磁力的切割自然会让人的智力减弱,血液浑浊,细胞活性降低,因此情绪、事业、人际关系都会不顺。日本人写过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说水是存在磁性的,人体中90%是水,人自然也具有磁性特征。我不反对生孩子的时候选择日子与时辰,也不那么支持,原因是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补偿与调节功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说的是做人应顺应天命,该张扬,张扬,该潜伏,潜伏,顺时顺势而行就好。
  l&第三重门:皮肤知觉
  现在女性生产基本在医院,婴儿初次闻到的气味不是大自然的气息,是酒精、消毒水、医学器械的味道。脐带剪断后第一件事是把孩子倒立拍打以助他呼吸,然后放在托盘上称重量,套上一个塑胶环标记是谁的孩子,再留下一个小脚印,这些工作我在产科实习时干得很熟练。说来也奇怪,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清晨太阳要升起以前出生,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这4个时辰出生的最多,白天闲着,夜里忙得要死。晚上11点到早上7点出生的胎儿气场是慢慢迎向太阳的,相对来讲,这个时候磁场较好,统计学称2/3顺产的孩子都在这4个时辰出生。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晚上出生的都是女孩,另一个晚上出生的就都是男孩,好像他们预先商量好了似的。
  婴儿第一口呼吸不是自然的空气,而是医院产房里的空气,空气和婴儿皮肤、肺部组织的接触是他生命中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不能把产房布置得像森林一样,因为植物不好消毒。医学总是关注事物有害的部分,不关心自然的生命气息也会给婴儿重大的滋养。现代科技是可以采集自然中森林草地的气味充满婴儿诞生的房间的,尤其是在空气如此恶劣的北京,给予婴儿最初体验的关怀,代表自然给予他温馨的欢迎更为重要。宗教里描述伟大的圣者诞生时,他的身边会鲜花盛开,虫鸟齐鸣。人类的婴儿没有鲜花是否可以用植物萃取的芳香精油来替代呢?
  皮肤的知觉或者婴儿的知觉发展有一个规律,首先发展的是触觉,在子宫里婴儿已经具有初步的皮肤触觉,接下来是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知道这个排序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希望他某个功能发展完善,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刺激。没有实验证明新生儿第一口触及带着青草芬芳的气息是否会觉得舒服与熟悉,是否会觉得安全,但猜想应该是的。新生婴儿还没有成型的嗅觉,他是靠皮肤来感知味道的。新生儿没有视觉与听觉的时候,也是靠皮肤来看、来听的。事实上,在人的某种特定的感官功能未建立前,皮肤具有补偿这种信息感知的功能,人的身体与大脑似乎可以采集皮肤感知到的这类信息。一旦感官功能建立,皮肤相应的能力就减弱了。不过,某些成年人保留了这样的皮肤功能,当蒙上眼睛,光照在他们身体上时,他们能感觉到那个地方有光照。有的人两三岁时失明,他们的皮肤感知光线的功能得到恢复,具有一定的皮肤视觉,大脑中会产生一种近似的环境感,这在医学上称为盲视力。
  进化论告诉人们,生命是从细胞膜的诞生开始,细胞膜有吞噬与排泄功能,慢慢地进化出识别与选择环境的功能。很多低等蠕虫类动物没有眼睛,但它们能够识别光与环境;很多动物没有耳朵,却对声音反应敏锐。原生态软体动物有的发展出很多触角,每个触角下面都有丰富的神经感受器。新生儿的皮肤也有类似触角的功能,不要以为他看不见听不着就不待见他,他灵着呢,你要对他不好他会记住的。
  第四节&&&真正的胎教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天赋
  胎教这件事其实是中国人在最近20年从西方支离破碎的育儿理论中拼凑出来的伪科学,正如被社会疯狂提及的早恋问题、网络依赖症、富二代等,这是中国特色。任何词汇一旦被建构,会引发一种社会聚焦,增强人们的心理关注,相应的社会现实就诞生了,相应的社会需求也会随之而来。建构主义哲学认为,现实是经由一种描述或者构词所形成。很多零散的社会事件并无关联,如果关联地去想就看到了关联,把一件事看成是问题还不成其为问题,如果还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问题。
  在我读到的有限的书籍与可查阅的科研论文中,还没有什么研究证明胎教对提高孩子的智力是有帮助的。胎教的真正意义是促进了社会对怀孕母亲的重视,并科学地指导孕妇健康地生活。胎教是否可以促进胎儿心身更好地发展,科学家各有各的观点。正确地、合适地触摸腹部,有节奏地轻敲,与胎儿意象对话,与胎儿的活跃与沉睡保持同步……这些孕期尝试在三维超声研究中有时的确可以看到胎儿与母亲建立了某种互动,但这些研究论文都是结论先于实验的,是因为研究者已经秉持了一种态度,才会把看似有关联的都归于关联,把偶然看成必然。
  人类的认知存在一种驱动能量,在众多的生物实验中,研究者内心的场可以干扰生物反应,更别说还有研究者人为倾向的选择与删减。99%的生物实验结果都是研究者内心的产物,因为这些结果是由人的观察而成,人的观察从来都不是真正客观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倾向于相信,如果怀孕母亲做些什么一定比什么都不管要好,这个好不是针对胎儿未来的知识系统,而是针对胎儿的知觉系统。
  孕期的母亲要做些什么事情呢?首先,你要多接触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尤其是在刚知道怀孕到怀孕5个月之前。胎儿的发育重现了生命进化的过程:单细胞—细胞分裂成团—细胞分层—蠕虫样生命体—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人,发育20周胚胎才基本形成胎儿的样子。这些生命进化真正的摇篮是大自然,试想,如果这段时间胎儿置身于自然中肯定会得到自然的滋养。
  孕期的妈妈应该经常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大城市的孕妇需要在家里建造一种仿生环境,家里种一些植物,保持潮湿,能够有微风,能够有阳光,能够闻到大自然青草与泥土的芬芳。有时,我幻想到城乡结合部修建一个孕妇度假村,尝试一种原生态的环境,那儿有各种动物与飞禽、树木与溪流、草地与鲜花,白日阳光明媚,夜里星光灿烂。房屋是木质结构,没有水泥,没有钢筋,没有涂料,没有化学制品,这样对胎儿在母体里的自然进化是好的。
  胎儿的心脏与神经系统率先发展,当胎儿有心跳时,母亲的心跳、心态与情绪平和缓慢就变得重要,对一个胎儿来讲,他与妈妈是共体—同一个身体,血肉相连。妈妈做什么,也等于胎儿在做什么。保持愉快的心境,但不能兴奋;保持沉静自信的心态,却不能沉郁。
  轻度愉悦的方式类似深呼吸,人能够畅快地、缓慢地呼吸本身是一种快乐,妈妈要经常缓慢地深呼吸。想想人类可以逃避一切,却无法逃避空气。地球之所以有生命产生,除了水,还因为拥有一个奇妙的大气层。人必须呼吸空气,你可以两周不吃任何食物,5天不喝水,但5分钟不呼吸生命就结束了。呼吸对生命至关重要,深度的呼吸等于是把足够的氧与能量推送给孩子。空气是所有生命共同享有的。俗话说,穷人喜欢夏天,富人喜欢冬天。夏天热,富人有再好的衣服也穿不了,穷人没有好衣服也能很好地活着。现在中国大地弥漫着雾霾,有人在微博里调侃,说雾霾促进了公平,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你们吸的是同一种空气。富人可以占有一切,却无法占有空气。
  对妈妈来讲,一定要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呼吸,不要在污染的地区呼吸。海南是目前仅存蓝天的地方,在我居住的小区里,孕妇与小孩特别多,这些母亲是聪明的,为纯净的空气花再多钱也是值得的。当然,农村与一些山村小镇的空气质量也是不错的。不能去海南而去一个边远的小镇生活也是可选的。不过,这些小镇大多文化落后,居然素质偏低,信息闭塞,医疗条件差,环境不洁,交通不便,尤其一些落后地区,滥用杀虫剂、农药,还可能存在水污染与土地污染,这是弊端。PM2.5这样的微小颗粒会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细胞最小结构,如DNA、RNA、线粒体、细胞膜受体……为了孩子,呼吁社会尽早治理空气污染是每个公民的头等大事。
  除了空气,还要注意清洁的水与健康的饮食,这三件事一件都不能少。婴儿半岁以前,父母主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对婴儿心理与情绪的促进需要放在次要的位置。中国学者许知远提出政治人、经济人、心理人这些时代概念,认为现代中国人个个关注心理健康。现在的胎教也比较关注孩子的心理与情绪,那么妈妈多读书多听音乐对胎儿好不好?考虑到母亲读书与听音乐时会引发好的内在感受,这些美好感受与胎儿会产生共情,所以是可选的。前提是母亲自己喜欢这些东西,如果母亲为了孩子听,把这当成任务,没有真切的美好体验,那么对孩子也没有任何裨益。
  孕妇也要多做轻松的运动,如散步,怀孕八九个月时孕妇操是需要做的,主要锻炼母亲的生育肌,胎儿从母亲的产道出生时,滞留的时间越长,对胎儿的损伤越大。
  胎儿是否有意识知觉现在还无定论,不过我愿意相信胎儿与母亲存在一种意识共体感。虽然科学解释胎儿与母亲的情绪共体是由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决定的,但这样的实验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景,在三维超声的观察中看到,胎儿似乎可以选择一些情绪与母亲共感,也会漏掉或忽视一些情绪体验。我猜想,胎儿的身体与母亲存在一种共体意识,不分你我,你即我,我即你,在未出生以前胎儿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母亲也是胎儿的一部分。怀孕期间,母亲好的知觉体验对胎儿心身发展是有好处的,父亲的责任就是要确保母亲心情愉悦。过激的情绪体验对胎儿是不利的,哪怕是一种好情绪。
  人们愿意相信怀孕期间母亲爱读书、从事艺术创作、做轻微运动对胎儿发展有印刻作用,意思是,母亲做什么,孩子出生后会喜欢什么,尽管还没有科学依据,我觉得多少也是可取的,虽说不一定有益,但至少无害。至于给胎儿听经典音乐,读国学,学数字、英语,无疑是隔靴搔痒,如果母亲自己不喜欢,没有好的情绪体验,做这样的事情没有意义。
  最糟糕的胎教就是试图给胎儿上课,恨不得他生下来就小学毕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胎儿与母亲都是折磨。如果一定要做胎教,我觉得通过胎儿的触觉让他感受到被关注和被抚慰是可取的,其他的东西宁可不做,别让胎儿在娘胎里就很累。
  考虑到胎儿与母亲共体,有些针对重建母亲内心意识的事建议母亲试试: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奥妙;到自然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沐浴阳光、月光、柔风细雨;与胎儿内心对话,把爱传递给他;保持善意、感恩、敬畏的心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知识家庭从不对孩子胎教,甚至也不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等。知识缺乏的家庭一厢情愿地喜欢做这些看起来美好的事,结果儿童的智力依旧不怎么样。
  我们需要讨论人类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还是生命进化的产物。从广义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结果,假定自然存在一种宏大的智慧,人类只能够从大自然的智慧中获得一二,那么人类智慧也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但狭义上来讲,人类有一个孤芳自赏的文化环境,这个环境不能跟任何动物分享,除了狗还能了解我们一点儿,很少有一个自然生命与物质跟我们有一种文化共通性。我们只能通过训练狗、马、大象等动物,让他们部分地适应我们,却不能说人类文化是为它们准备的。也许人类文化是自在的、独有的一个东西,是人类精神的衍生物。正如在非洲草原,可看到巨大的蚁山散落在原野中,它是蚂蚁的衍生物,我们或许也可以把它看成自然的一部分。
  相信人类生命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大自然蕴含的知识系统在胎儿形成之际就完整地传递给了他。所有新生儿、婴儿、幼儿在接触自然的时候都很自然,仿佛他天生就知道,不惊不喜,不卑不亢。儿童内含的自然信息在后天与自然的接触中慢慢唤醒,但人类知识系统传递给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人类先天具有一些相对通约的认知模型,人的神经系统对信息采集、过滤后,选择性地激活体内的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具有一定的先天结构,或者是一种图形元素,包含质感、色彩、形体。知觉模型指生命会把弥散的、不确定的含混信息组成一些预设的形态,这些形态被知觉到的原因是生命内部本来就有。
  人类文化生成的模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在人体内部构成一种认知模型,让孩子认识一只兔子要远比认识“1+1=2”简单许多。比较东西方人的知觉差异,你也许会相信人类具有一些互有差异的认知特征。这些特征到底是文化内化而成,还是因为种族不同的先天反应也没有定论。真正的胎教可能是激发生命自然信息形成知觉模型的这一部分。
  第五节&自然分娩—妈妈的首选
  瓜熟蒂落是自然的规律,孩子仿佛知道他什么时候要出来。大自然充满着一些自在的规律,万物都在服从依存于这样的规律,但人类对大自然已经不那么臣服与敬畏了。城市的光照让人们失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失眠、神经敏感、饮食失调都是不按自然规律生活的结果。
  孩子真的要出生时你不催他他也会掉下来,医学的发展建立以人本为中心,不以自然为中心,不那么遵守自然的规律。中国人口甚多,产房里也挤满了要分娩的妇女,一般医生都会使用一点儿催产素,孩子会在医生希望的时刻来到这个世界。由于五行与命理学流行,不少父母也期望孩子在某一时刻出世,以为这样孩子的命运就会好。其实,命理不仅仅是看出生的时辰、日子、月份,还要看父母祖辈处在什么样的荫庇中,一些生命系统的根脉大,时辰不好福气也大,一些人的父辈生命能量小,再好的命数看起来也平常。进化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词—自然选择,生命系统本身具有一种自调性,不会让同一时刻有很多的生命诞生。如彩票特等奖中的号码越多,分担在每一注上的金额会越少。在某一时刻出生的孩子太多,也许会干扰那一时刻的天地磁场,结果单个生命从自然中负载的能量也减少。
  中国的剖宫产率是全球最高的,一方面是妈妈真的不愿意承受那种痛苦,一方面是考虑胎儿出生时的安全,自然分娩胎儿的死亡率比剖宫产高。初生生命在几个阶段存在自然选择,一是受精,二是着床,三是胎盘发育,四是生产过程。围产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确保胎儿的成活,试管婴儿能确保自然淘汰中不完整的生命可以遗传后代,基因工程可以养育人工合成的孩子,医学已经成为一种神。转基因的生物植株可以防治病虫害,合成植物优势性状,提高产量,改善食品的口味与营养成分,从人类审美来看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完美创造,但会不会因此也改变了人类的性状就不得而知了。从混沌理论来看,任何细小的改变经过漫长的积累都会发生一次雪崩般的重组,并彻底地改变一切。所以,希望每一个母亲最好不要保胎,不要剖宫产。
  有人说老大大多不那么聪明,也许是因为初产妇产道是“未产形”,胎儿的头要撕裂母亲的身体,受到的挤压也是最大的。出生前,胎儿的头骨是分离的,挤压的过程中头骨会重叠,这对胎儿的脑结构会带来一些影响。其实,很多科学家也是老大,相信经历过挤压的孩子会有一定好处,挤压可唤起皮肤触觉,对头部结构也有固化的好处。剖宫产的孩子生下来皮肤反应会慢一些,灵气也许会少一些。也有专家认为,剖宫产孩子更聪明,因为颅内容积可能会大一些,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是各说各理,我们很难得到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可以肯定的是,分娩时间过长对胎儿是不利的。胎儿半个小时分娩出来基本上是可以的,超过半个小时胎儿可能会出现部分性缺氧窒息。生育时,胎儿缺氧时间稍长会出现脑瘫这样的症状,母亲生育的时候要闭气使劲,产道挤压胎儿造成脐带供血减少或者停止,这是胎儿窒息的原因。不少母亲把分娩过程看成是走鬼门关,母亲、孩子都在经历着死亡。生死相伴、生死相依的哲学意味正是指这样的时刻。
  生产对儿童心理层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最初都是皮肤记忆的,被挤压的过程犹如经过一个黑暗的、漫长的通道。在梦的解析中,只要是自然分娩的人大多会做在黑暗的地方动弹不得的梦;剖宫产的人梦里被挤压的感觉与情景相对少,这也许是记忆来自人的身体的一个佐证。
  在20世纪,科学一直坚信记忆是大脑的功能,现在已经不那么看了。生物实验中用电刺激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会在大脑中生成一些鲜明的情景,这些情景被试者可能很陌生,但访谈他们的家长,一半以上的情景被证实是被试者经历过的。现在一般认为体验型记忆是在人的身体,尤其是皮肤里,被激活时大脑会根据认知规律重建那个情景,越小经历的事件大脑重建时越可能出错。谚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知上知道是绳子,身体却出现恐惧反应。另一个证据是植物人或者意识丧失者,在亲人触摸下身体会有明显反应。语音的记忆是在大脑里,大脑有一个言语中枢,记忆的信息储存在海马与边缘回周围,生物电刺激相应脑组织时也会产生情景,但这个情景是言语关联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经历的记忆。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孩子的经历与学习如果带有某种情绪:激动、疼痛、紧张的感受,相应的记忆会比较好。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看来真是痛苦加深了学习的记忆。我的朋友,北大的方新教授,跟我分享过她的一次经历。一次,她夜间独自驾车从石家庄赶回北京,高速路上很暗,天又刮风下雨,她在高度紧张下开车飞奔,车里一直放着一张歌碟,伴随着这次有些惊险的历程,她完全没有关注到这些歌曲,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发现歌碟里的歌她随意就可以完整地唱出来,下意识里她记住了所有的音乐。下意识的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情,我经常跟学生说,听课不要那么专注,但要带着对课程强烈的爱恨情绪,心理的过程就是爱恨情仇的过程。很多知识你会无意识地接受,虽然你的脑子并没有记下来,身体却记住了,需要的时候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自然就从身体里流淌出来。
  专注的学习是一种意识缩窄的状态,你只关注当时以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其实只是在印证自己内心已有的内容,结果那些你内心没有的,对你的发展重要的知识一点儿都没有记住。再说专注的学习也极易疲劳,用心(带有情感)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听课应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第六节&&&育儿,要遵循三个自然法则
  大自然有三个自然法则:相互依存(生物间循环利用)、节能、只取所需。当然,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法则。比如金字塔,生活在生物链顶层的生物种群数量最少,繁殖力最弱;弱势控制,最微小卑微的生物决定高级生物的生存与种群,如一种蕨类灭绝,靠蕨类生存的昆虫就灭绝,以昆虫或蕨类植物为生的小动物就灭绝,以小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灭绝;蝴蝶效应,地理与气候环境细微的变化,让某一地区的生物种类重新洗牌……养育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明了这三个自然法则,在引导孩子成长中尽可能地遵循一些自然的规律。人类的行为如果有一天回归到自然的三大法则,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就不再是值得担忧的问题。不过,现在谈这三个原则还有些不合时宜,人类的发展还处在一个疯狂的、血腥的、竞争的时期,刚从自然中叛逆而出的人类,又怎么可能那么情愿地臣服自然呢。我们的孩子将要主掌并生活在未来世界,设想年,也许是人类愿意重返自然,与自然三大法则和平共处的时刻。我们的孩子能否实现人类这一远大的理想,前提是需要有一些先锐的思想应该在孩子足够小的时候就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l&相互依存,人不能独立存在
  循环利用是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基础。大自然从不生成多余的东西,生态循环里一种生命是另外一种生命得以生存的前提。看似天敌,实为相依。非洲草原上狮群的生存数量是由羚羊与野牛的种群数量决定的,捕食者依赖被捕食者。同时,被捕食者依靠捕食者来促进种群的健康与繁殖。没有天敌的生物繁殖快,种群大,失去生存的竞争力,会被自然淘汰掉。人类社会把这样的关系美化为顾客都是上帝,百姓都是爹娘,其实还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
  每一种生命都构成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没有多余的,它既是别的生物生存的产物,也是其他生命赖以存活的土壤。每一种生命的衍生物也是供别的生物利用的资源。人类曾经是自然生命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但现在不是了,我们的衍生物很少能够为别的生物提供栖息之地,甚至人类的存在导致自然生命、生态、资源的破坏与耗竭,让众多的生物灭绝或濒临灭绝。人类的发展壮大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与地貌,人类创造的化学制品(塑料)、杀虫剂(敌敌畏)、化工原料(石油、苯)、建筑材料(钢筋、水泥)是所有自然生命都不需要的,甚至是致命的。人类的生存不再是任何生命和生态必需的一环,人类不构成自然生态,且独享着城市、道路、田园、河流,留住并驯养对人类有益的生物系统,无情地灭绝那些对人类没有裨益或者让人类感觉到威胁的生物系统,人类最终成了地球生物的再造之神。
  生物循环利用是大自然的法则,科技的力量让人类凌驾于大自然法则之上。我是国航的金卡会员,每年差不多飞行四五十次,从机窗外望去到处都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痕迹,遍地开花的城市让地球看起来满目疮痍。稍微平坦的地方都有人类开垦的土地与植被,破坏了生物自由竞争的环境。稍微像样的河流布满了水坝与桥梁,阻碍了鱼类的洄游与繁殖。网上公开课里有一个片子《人类消失后的世界》,1年、10年、50年、100年,人类的痕迹慢慢消失殆尽,500年抑或1 000年后地球恢复它原来的美丽,生物繁荣昌盛,生命多姿多彩。在自然的眼中,人是这个地球上多余的东西。
  l&节能,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生命能量
  仔细想想,所有生命物种都是以节能的方式存在着,不管是微生物、生物、昆虫、哺乳动物、一棵草还是一片树,它们绝不浪费任何资源。很少有一种生物把所有的其他生物置于死地。比如说老虎、狮子,它们只捕杀那些看起来老弱病残的动物,一是为了节能,不耗费太多的能量去获得需要的东西,二是净化生物群体,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弱病残的个体消失了,生物群会变得更加健康。东北有养鹿场,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生物群落越来越不健康,生育能力越来越下降。引入几只狼以后,鹿的繁殖力明显提高,奔跑能力增强,种群变得健康多了。
  人类不臣服于节能的自然法则,创造了一个可笑的意识—“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当然可以说人类的祖先是非洲草原上善跑的种族,在没有天敌的现在,人类还是要跑,这个跑与生命的延续没有关系,是人类吃得太多,不把过多的热量跑没了,生命持续不了。我有个同事,16岁喜欢上长跑,不管刮风下雨,每天6点起来,跑10公里才回家吃早饭上班。她的生活方式很受人们的赞扬,毅力很强,工作的劲头也大。不过,这只是看起来美,刚过50岁,身体就不行了,关节、肌肉的疾病缠身,心脏也不好。过度的运动让生命早衰。
  生命的能量是有限的,好比一个储存能量的电池,人不能无限制地消耗它。生理医学说到的生命活力是食物的热量供给的,不过不要忘了生命还有一个重要的基本:人的精神与肉体是有限的。食物好比汽车(身体)的汽油(热量)与机械之间的润滑剂(营养),生命能量是汽车本身的耐用性。合理地使用车辆,汽车的寿命就比较长。出租车整天在街上跑,6年就报废了。人也不能整天都兴奋,没事就去跑跑,吃得多,睡得少,结果也像出租车那样报废得早。俚语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食物给人充电,食物也让人早亡。我觉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多吃一点儿、多运动一点儿可以刺激肌体功能发展,也好比给锂电池充电,开始的时候要充足,生命的潜能才能饱满。18岁以后,身体基本发育完成,饮食就不能过剩了。运动也一样,18岁以前多运动是发展肌体能力,18岁以后运动太多就成为消耗肌体的原因。
  生命需要节能,美国的心脏数理研究所认为人的心跳有一个恒定值,心跳慢的人活得长久,心跳快的人生命能量耗竭快,死得也早。这很像蜡烛,点得越亮,熄灭得越早。医学科学也认为人的关节功能不能再生,每一个关节都有一个恒定的磨损值,经常跑步、爬楼、登山的人关节功能退行得快。胃肠消化的功能也一样,吃得多的人胃肠消耗的能量大,衰竭的日子也会早些到来。过量的运动正是让生命缩短的原因之一。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能,少吃、少动、少激动快乐、少欲望多睡觉的人,身体可能持续的时间也长。生命在于静止,慢生活也许是人们需要考虑的。相对来说,散步、高尔夫球、台球、游泳(蛙泳)、平静地交谈、节制地做爱、瑜伽、冥想、打坐、阅读、思考……这些对生命肌体与精神是节能的。不夸张地说,常发呆也是一种养生的方式。
  节能、低碳、绿色的生活是现代社会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个高的人比个矮的人耗能,超过一米九的人少有上百岁的记录。中医说喜伤心,少年得志,青年成功的人衰老死亡得早。常年喜悦是不节能的,恋爱让人心跳加快,泛爱也会催人老。生活需要一些苦,中医说苦入心,苦可以保障心脏的健康。人的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人不能太高兴,也不能太悲伤,这些都伤身体。保持轻度的愉悦,像嗅玫瑰那样的感觉就可以了。让高兴的情绪慢慢来,这样高兴才维持得久,如果高兴得太快,程度太强,人很快就失去了快乐,转为抑郁。
  在节能的原则下,人类的生活与审美可能要有革命性的改变。现在的建筑都是不节能的,大玻璃采光很明朗,室温却难以维持。上海世博会展现了很多节能的建筑,不用空调也能保持常温。现在人类是夏不热,冬不冷,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中国的空气污染燃煤采暖也是重要的原因。曲黎敏医生说,人在冬季身体要凉下来,营养才会有藏。夏季要热,让汗流出来,身体的毒才能消。中医源于道学,是按照节能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的。其实空调与舒适的城市生活已经把人类身体的机能退行到弱不禁风的状态,再也经受不住大自然的风雨变迁与折腾。
  l&只取所需,育儿请持一颗平常心
  只取所需是大自然所有生命系统的一种核心本质,也应该是生命伦理的基本纲要。从伦理学角度看,人类是最无耻、最贪婪、最没有节制,也最喜欢多吃多占的生物。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理想的社会是一种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的社会生活模式。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也说理想的社会是按需分配,这些思想也许正来自只取所需的大自然生存法则。西方的基本伦理是个体行为以不影响他人利益为前提,尊重他人的权益,也尊重自己的权益。东方的伦理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伦理思想与只取所需、各显其能的自然法则是相似的。
  所有自然的生命系统都是按照只取所需的方式生存,它们既不随便消耗能量,也不囤积物品让同类忍饥挨饿。很少有捕食动物吃饱了还要继续杀戮,也不担心同类享用自己吃不了的食物。大自然中偶尔可见动物埋藏自己吃剩的东西,最可笑的是松鼠。松鼠总是把很多松子藏起来,不过很快它就忘了,反倒成为松树的传播者,形成物种相互依存的生物链。田鼠、蚂蚁、蜘蛛等小型动物也喜欢囤积食物,当食物丰盛的时候它们会囤积一些,不过是为了度过严冬与食物短缺的季节,囤积的东西在第二年食物多起来时刚好吃完。
  资产阶级社会制定的私有制让人类对财富的贪婪愈演愈烈,囤积物品的习惯也越来越普及。在杭州的企业管理者培训中,一位年近60的制造业老总说他有百余间房产、上亿的存款与资产,但他还是闲不下来,拼命地挣钱。我问他这么拼命是为了什么,他说为了孩子。问他有几个孩子,他回答一个。他说家里的资产够几代孩子生活了,但孩子一点儿都不珍惜。杭州有很多打工者没有住房,这位老总合法地拥有很多空置的住房,人类没有与人分享的欲望,也没有人人幸福,社会才幸福的意识。
  我有时会瞎想,在中国人口数巨大,资源又极其有限的状态下,实行有限私有制是可取的。一、取消遗产权,个人财产死后都要归还社会;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自己拥有的财富成正比,这里不仅仅是说税收,还有富人的公民责任,一个城市如果还存在穷困的人,是富人的耻辱、富人的失职;三、道德高尚、公益心强、善良的人允许拥有更多的财富,无情地剥夺品质恶劣者、造假者、生产有毒食品与物品者拥有的财富。干坏事不仅要赔偿坏事对他人造成的损失,还要追加败坏社会道德、伦理、公平、信任的巨额罚款,以确保他们今生只能做穷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今天主掌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人大多数不会崇尚只取所需的生存态度,贫困的群体想让富裕的群体这样做无异于与虎谋皮。
  中国社会由于亲情大于国法,人属于家庭的人,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人,家文化,家天下,先有家才有国的传统思想,催生了狭隘的小集团主义。个人首先是对家庭、企业负责,然后才会对国家负责。这就易于出现这样一种伦理悖论:国家的罪人也许是家庭的救世主、企业的恩人。这也许就是那么多人会为了孩子、小集团甘愿去贪污、犯法、受贿的原因之一。
  小时候有位邻居,一个母亲独自养育了3个孩子,一天,她家来了一个面容憔悴、衰老的男人,这位母亲梳理好这位男士,让3个孩子跪下叫他父亲。原来,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时期是一个单位的会计,为了不让孩子挨饿他贪污了集体的粮食,被判了10年徒刑。现在刑满释放回家,得到了家人的感恩。
  只取所需的自然法则在社会层面还远不到可以提及的时代,不过对个人生活来说却是可以效仿的。真正的难题是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尤其是在物欲刺激下日益膨胀的欲望,让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张床,一盏灯,清风明月相随,清茶素食相伴,此生足矣。常言道,生前六尺床,死后三分地,生命也可以这样度过。退其次想,人们至少在身体健康上追求一种只取所需是可行的。节制的饮食、平和的心态、适度的起居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内含着只取所需的原则。
■更多精彩请关注:
【本文责辑:未来网阿宗】
关注我们: 
★延伸阅读
有关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未来网悦读在线” “未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取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未来网悦读在线”“未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非未来网悦读在线),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一周内持相关证明联系本网;新书推荐、内容合作、作者投稿等其它内容合作请联系我们。
我们的联系方式:电话:(010) admin@k618.org
读者QQ群:
<area shape="rect" coords="251,6,295,27" href="../../zbtj/"
著名的“安琪拉的灰烬”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教书匠》更是其中的华彩乐章。坚持三十年不换工作的迈考特成...
如果不面临“失去”的惶恐,不像遭剥皮一般被活活剥下什么东西,也不会憬悟“曾经拥有的喜悦”。
心理原创榜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离不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