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寺寺御亭杯写的啥。碑上有乾隆的诗,很多字不认识,请示全诗

乾隆御碑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隆御碑亭
本报记者 王兰兰/文
地点:开封市繁塔附近 参与人:刘海永
《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特约撰稿人,近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和文化挖掘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自北京起驾,渡漳河,经安阳、淇县、辉县,从孟津渡黄河抵达洛阳,游香山寺、少林寺、登嵩山华盖峰之后又来到了开封。在开封停留期间,他来到禹王台,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文,勒石流芳,早已成为开封的一景。12月22日,记者跟随刘海永老师来到禹王台公园内寻碑。 从禹王台西门进入,穿过参天古木旁的小道,登上古吹台,在禹王庙正殿后面,我们发现了这座御碑亭,亭中碑高1.85米、宽1.05米,御碑最上面刻有二龙戏珠,碑上刻着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原文是:“京国探遗迹,苔碑率隐埋。何期得古最,果足畅今来。胜日停銮跸,凌晨陟吹台。传踪思颉旷,作赋羡邹枚。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寻廊榄郊郭,俯极崔巍。杜子真豪矣,梁王安在哉?无须命长笛,为恐豫云开。”草书笔走龙蛇,气韵生动,一气呵成。 “乾隆御碑是御碑亭的灵魂所在,御碑亭也是因其得名的。”刘海永老师说,当时乾隆年近四十,意气风发,举国上下国泰民安。初登禹王台看到禹王台的美丽景象和祖父康熙御书的“功存河洛”匾额,兴致勃发,禁不住吟五言律诗一首,以作留念。乾隆题写的诗句后由地方要员请工匠刻石立碑,以志纪念。现在这块石碑就屹立在禹王台后的御碑亭内。当年,作为一国之君,遥想古人,关心黎民,那一天他害怕阴天,他怕乌云散了不下雨,不利农桑,忧国忧民的心情溢于言表。 刘海永老师说,清代就有碑亭,正对着禹王庙的后门,在禹王庙的中轴线上,现在的碑亭是后来重新修建的。乾隆皇帝的碑文主要描述的是来到开封探访古迹,后来在清晨来到了古吹台的师旷演奏处阅兵,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故事,颇有感触。他写到了造字的仓颉、抚琴的师旷和作赋的邹枚,其中“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被广为流传,这句诗既是对禹王台美景的描绘,也是对当时开封菊花的赞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山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