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用什么谈读书运用的论证方法法证明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

有什么科学的读书方法?
题主是个爱书人,深刻体会到,培养读书的好习惯是非常不容易。从刚开始的易分心,半天读不动;到现在感觉缺点是读得太泛,缺乏记忆。我读书,从来不读第二遍,无论读的时候多么为之击节赞叹,读过之后往往束之高阁,想着十几年后再来复读,因为想读的书太多,而自己又是一个耐心不足,嗜新书如命的人,所以时日一长,读过的书内容都没有具体的印象了,更遑论引经据典,这是一。其次,我读书,速度一定要带起来,如果一本书读了半天,却只读了十几页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现在人耐性足了一点,但读得慢还是感觉不适。苏轼说一本书要先泛读,然后再精读,我因为只读一次,所以我读的时候,往往是左上右下扫读挑读,效率自然提高了,偶尔小有遗漏,感觉精读做得不到位,盖因年少浮躁,心绪未能沉定下来。所以毕生最大愿望就是财务自由后,能心无旁鹫肆无忌惮的读书。我觉得读书习惯,与心绪年龄境遇都有关,想请诸位知友们分享下自己都是怎么读书的?有什么科学的好习惯?又或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书,你或有什么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社科,科学,文学,诗歌等等。题主读文学作品很好,如果是读理论性的大部头,或者是诗歌,感觉阅读方法就不能套用我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实际上我都是极其喜爱的。-------------------------------------------------------对于@唐缺的回答已感谢但并不切题,与我情况也不合,一个强迫性患者并不会想着有闲后还大把大把的读书。
按投票排序
正在读这本传说中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目前尚未读完,但已觉得获益匪浅,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笔记,顺便回顾要点,边读再边补充。目前尚未读完,但已觉得获益匪浅,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笔记,顺便回顾要点,边读再边补充。首先说个算是比较孤立的“收获点”吧:区分“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增进理解力而读”;这两者区别,不妨举例说明:如今,到处都充斥着各种资讯:新闻、时事、报刊、八卦。。。等等,这些东西中的绝大部分,扫一眼就能明白说的是什么,读过之后,唯一的收获不过:“哦,我知道了,有这么件事啊。”,其作用也仅止于在跟人闲聊、没话题的时候提一下。这种阅读,便可以称为“为获得资讯而读”;再假设,你现在高中毕业(具备的知识水平已达到、也仅到达高中结业水平),进入大学,得到了崭新的课本(不妨假设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高数》),你怀着激动的心情,用颤抖的双手,打开这本传说中的神书,埋头读起~~半个钟头过去,抬起头,仰天长啸:“这TM都是些煞!煞!!煞!!!”转眼期末已近,可一个学期下来,除了刚开学那次,你都没再看这本神书。但为了不挂科,你只好在考试前一周开始,埋头苦读,读不懂硬读,往死里读!终于~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下来了,期末考试也取得了61分的好成绩~~这时,你如果愿意回头再看这本书,应该就会发现与第一次看时的不同:虽然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总体感觉好像没有当初看时那么纠结了。为什么?书是死的,打它从印刷厂出来的那一刻,其内容就不会再变。唯一变得不同(得到提升)的,就是你的理解力!而这,也就是所谓“增进理解力的阅读”;可以看出,所谓“增进理解力的阅读”有一个前提,就是我自身理解力与书籍内容水平的不平等,或者更简单的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好理解。不过要注意,这里说的当然不止于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想:区分这有啥用啊?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即:我究竟要不要读这本书?答案也很简单:看你的目的。如果你想要的只是知道更多资讯,增加谈资,那就大可不必纠结这些。活在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资讯,读起来又轻松易懂,放眼去读即可~不过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或是点进了这个问题来看,就说明你的目的应该不止于此。你通过读书,想要追求的至少也是“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所谓“理解力的提升”,更进一步:“智力、思想水平的提升”!那么,第一个建议:多读水平略高于自己的书。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觉得有必要插一段说明下,即: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相信很多人,不论是从电视、书籍,还是现实中,看到那些能够做到“速读”的人,都会(或曾经会)觉得很羡慕、佩服(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觉得这技能简直屌爆了!不过在羡慕的同时,却忘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样(或快、或慢)的速度来阅读?本书在前言中便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永远更好!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读得更好?读得越快,就意味着越好么?当然不是。“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正确答案是:“在阅读一本书时,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应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换成人话就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所以总体来说,阅读速度的问题不用过度纠结,不要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读得太慢或太快”,正如书中所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是慢,都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OK~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插播完毕,回过头来,继续看之前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多读水平略高于自己的书。这就又涉及到一个新问题:我怎么才能知道,面前的这本书,是否“水平略高于我”?或者说:拿到这本书,我究竟该不该读它?怎么读?该快些还是慢些?精些还是粗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使用书中介绍的“第二层阅读法”:检视阅读。等等,“第二层”?那第一层是什么?你好像没说啊!好吧,因为第一层叫做“基础阅读”,学习基础阅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认字了、能自己看书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能读到我这句话,能读懂我写的是啥,那“基础阅读”对你来说也就完全不是问题了,我也就更没必要多说了~不过作者在书中对基础阅读学习阶段的说明我觉得还是很有启发的,甚至对我自学英语的方法修正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帮助,有时间的话还是推荐看看。OK~话题继续~~检视阅读:上面已经说过,检视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判断“要不要”、“要怎样”来阅读面前的这本书。不妨想象,你现在站在一个大书店里,书架上各种装帧精美的书籍琳琅满目,流连其间,无奈囊中羞涩,银两有限~那么,在店铺关门前的,同样有限时间里,你该如何取舍,该买哪一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干站着是没用的。于是你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看起来不错的书,开始翻阅。但盲目的翻阅无疑同样没有帮助。于是,为了帮自己更好的做出决定,就需要对手中的这本书考虑些更进一步的问题: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这本书在谈的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带着这些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你便站在书架前开始了“检视阅读”的步骤: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常读小说的人可能早已养成了坚决不看序言的习惯(例如,没错,又是我)。因为很多脑残的序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剧透,甚至有些连结局都给说了,那我还看个毛啊!但要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并非消遣性的读小说之类,所以,“有序先看序”。要很快的看过去,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相关说明或宗旨、作者写作的特殊角度。在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了大致的概念之后,便可以暂停一下,在脑海里将这本书归个类,并思考一下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理解(这步很重要,不要忽视)。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着重注意那些看起来较重要的词汇(被引用次数较多的词汇)读一下出版者介绍。也就是封面等处所谓的宣传文案,可以帮助你对这本书多一些了解。即使宣传文案里什么都没写到,只是在瞎吹,也很容易能够看穿,而这或许也正能够说明这本书根本没谈什么重要的东西——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之所以在开头打了个星号,是因为到了这里,即完成前四个步骤后,你便应该已经对这本书有了足够的资讯,可以帮助你判断:是要更仔细的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即:把它放回架子上,再拿另一本来翻,还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书店还没关门儿)继续看看,甚至直接把它买下。如果决定是后者的话,那么别忙,我们的检视阅读还没完呢~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依据便是前几步中,你对这本书的大致印象。并仔细阅读这些篇章开头结尾处的摘要说明,当然,如果有的话~最后一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这样把全书过一遍,寻找主要论点讯号,留意主题脉动。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因为很少有作者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虽然这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不应错过。完成以上步骤之后,便已经算是很有系统的略读过一本书了,即:完成了“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等等!“第一种形态”是神马意思,难道还有“第二种形态”?是滴~~不过这个要等下再讲,还是回来继续看我们刚刚完成的“第一种形态”,并且我保证,等下不会再弄出个“第三种形态”~~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了很多。尤其是: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即:如果在上面第5步的时候你还没能做出决定,现在也该决定是否要买这本书了~同时也应该比之前更清楚这本书在你脑海中应该被归为哪一类,以便即使现在不想买,也可以在将来有需要时找来做个参考。OK~接下来,便可以开始讲说好的“第二种形态的检视阅读”了,或给他一个更有挑衅意味的名字——粗浅的阅读:不要看到“粗浅”二字就急着否定,作者特别强调:他可是很认真的在用这两个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所谓“粗浅的阅读”?还是举例来说~回到开头那个例子:还有一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而《高数》还一点儿没学!此时,你便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办?打完上面那句话,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吐槽:这特么不废话么?虽是废话,但不能不承认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不少解决办法的。例如我亲身见证过的,就有不少。如:做小抄;求大神当外援;找老师软磨硬泡求透题。。。当然,还有我这种打算不眠不休考前冲刺的乖学生~(“啊~呸!”)假设你跟我一样,选择了考前冲刺,打算开始看书,那就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你怎么这么多问题):怎么看?如果能得到学霸或老师给画的重点,自然会轻松不少。但如果你既没有学霸好基友,老师又铁面无私不留情,怎么办?是从第一页开始,一句一句的去看,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去问,直到弄懂了再继续看么?如果真这么干,那你可以去死了。如果真这么干,别说一周,一个月、一年,你都够呛能把一本书看完,还考屁试啊!这时,就要用到我们“粗浅阅读”的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这一规则可能跟我们已经习惯的阅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高中语文学文言文的时候,老师都是带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念、去翻译,一句一句的解释,即使一片很短的文章,往往也都要几节课才能讲完。所以才有那么多同学讨厌文言文!(当然,不排除存在我这种每篇都想背下来的奇葩~用书中的话说,这其实是在“强迫学生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同样可以用背英语单词来做例子。相信有不少人都入手过什么“单词红宝书”之类的玩意儿,但有多少人做到把它从头到尾背下来了?就算背下来了,等你背完一遍之后,花了多少时间,真正记得的又有多少?所以现在公认最好的记单词的方法,不是背单词书,而是读文章、读原著,即使一知半解的读,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也会比背单词书的方法有效得多。例如知乎上很火的恶魔的奶爸提倡的“透析阅读法”。如果在读英文原著的时候,见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去查,那你估计一辈子都看不完一本英文原著,坚持不了几页就给扔边儿去了~之所以仅就这一条规则,就举了这么一堆例子,是因为对它实在相见恨晚,深有体会。之前虽然也看过类似的说法,但总是半信半疑。终于被这本书说服,所以也忍不住唠叨些,希望能通过书中没提到的,自己的例子来说服更多人。你“粗浅”的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对这本书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都能帮助你在重读的时候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高难度的书了解了一半儿,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好些~~如果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可能真就要对这本书一无所知了。再引用书中的话来强调一下:“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说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得地方: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读到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等资料;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OK~至此,检视阅读的两种形态都已经说完了,这里当然要总结一下:“多读略高于自己水平的书”。目的无疑是以求增进理解力~不过也要注意这里用了“略高”这个词,即不要一下做得太过,如果连基础的数学物理知识都还没掌握,就想去捧本儿量子论的书来读,无疑是不现实的。阅读的速度把握。整个的检视阅读部分,都是在说一种“在有限的时间中,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所以两种形态都要“快速地阅读”。熟练的检视阅读者不论面对多长多难的书都能很快用这两种方式读完。但这与我们在影视、书籍中所见的那些所谓“速读”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检视阅读的目的。目前可以暂且理解为“帮我们确定要不要买这本书来读”。因为这世上有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如果用很慢的速度来读这种书的话,无疑就是在浪费时间。而如果你掌握了检视阅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浪费~但检视阅读的作用当然不止如此,它更是之后要进行的“更高层次的阅读”的必要的准备步骤,有更多的作用和意义。检视阅读的方法。这里分了“两种形态”来讲解,即:“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包括7个步骤)”和“粗浅的阅读”。但这两种形态本是一体两面的事,有经验的阅读者完全可以同时运用,不过此刻,对初学阅读者来说,还是建议先将二者完全区分开。(其实还是有些纠结要不要把这点写出来,因为我自己目前也不怎么理解如何“同时运用”,也担心会有心急的同学盲目尝试而不得其法,反被挫伤积极性。不过还是决定相信大家的判断力吧,毕竟可能是只我自己层次太低才不理解~)。总之,就是“7个步骤+粗浅阅读”~阅读中要考虑的问题。上面已经提到了3个“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想不起的话可以把引号部分ctrl+F查找回顾一下。不过对于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但现在还没写出来,因为打算把关于“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的问题再单开一块儿来记。最后说明一下,也许有人会觉得上面所说的步骤啦~规则啦~什么的,太麻烦,懒得去记,更懒于去做。所以说一下书中的另一个例子:“阅读就像滑雪”~而学习阅读,也就与学滑雪类似,要一步一步的来,并并一步一步的练习。如:先要能穿着雪橇站直,保持平衡;手部动作该如何做;腿应该保持何种形态、如何控制力度;背部应该是什么形状,重心应该放在哪里。。。等等。当然,滑雪的时候不该将这些动作都分开来想,而是要连贯在一起,即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但是!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学习阅读也是一样,至少跟滑雪、打网球等一样复杂,但在达到一个程度时,分开的步骤自然就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好吧,往上翻了一下,竟然写了这么老长!估计能看下来的人应该也不多吧~不过无所谓啦~毕竟我的目的是整理思路、回顾要点,而且这一遍下来,感觉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果然主动学习的最高层次是“Teach Others”~之所以写到这儿打住,主要是因为接下来的部分我也还没读完。计划当然是边读再边更新、修改,但不保证~所以万一万一万一。。。有人真的把我写的这坨东西看下来了,还想继续了解的话,建议不妨用上面说的检视阅读法试着看一下这本书,喜欢的话就干脆入一本儿吧~
可参见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
今天在这讲堂里有年轻的同学,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正是一次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盛会。如按年岁来排,便可分为三班。所以讲话就比较难。因为所讲如是年
轻人比较喜欢的,可能年长的又不爱听。反之亦然。现在我准备所讲将以年长人为主,因为年轻人将来还得做大人。但年老了,却不能复为年轻人。并且年幼的都当
敬重年长的,这好让将来的年轻人也敬重你们。至于年老的人,都抱着羡慕你们年轻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轻人骄傲了。
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轻人也有关。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
足。人乃该要自己做。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力学、努力做。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
人功夫无止境。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现在讲到读书。因为只有在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高标准的人。诸位在学校读书,主要就是要学做人。即如做教师的亦然。固然做老师可当是一职
业,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职业仅是为谋生,当知职业也在做人道理中。做人理当有职业,以此贡献于社会。人生不能无职业,这是从古到今皆然的。但做一职业,并
不即是做人之全体,而只是其一部分。学生在校求学,为的是为他将来职业做准备。然而除在课堂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运动场上,也都是在做人,亦当学。在课
堂读书求学,那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将来出了学校,有了职业,还得要做人。做人圈子大,职业圈子小。做人当有理想,有志愿。这种理想与志愿,藏在各人内
心,别人不能见,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
的道理,可使人格上进。
谁在离开了学校以后的读书,实与在学校里读书不同。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
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开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当
知;在学校中读书,只是为离学校求职业作准备。这种读书并不算真读书。如果想做一位专门的学者,这是他想以读书为职业。当知此种读书,亦是做人中一小圈
子。我们并不希望,而且亦不大可能要人人尽成为学者。我此所讲,乃指我们离开学校后,不论任何职业;任何环境而读书,这是一种业余读书。这种读书,始是属
于人生大圈子中尽人应有之一事。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今问此种读书应如何读法?下面我想提出两个最大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来;
一,是培养情趣。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用功夫去培养。社会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觉得人生乏味,对人生发生厌倦,甚至于感到苦痛。譬如我们当
教师,有人觉得当教师是不得已,只是为谋生,只是枯燥沉闷,挨着过日子。但当知;这非教师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试问;要如何才能扭转这心
里,使他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有价值?这便得先培养他对人生的情趣。而这一种培养人生情趣的功夫,莫如好读书。
二,是提高境界。所谓境界者,例如这讲堂,在调景岭村中,所处地势,既高又宽阔,背山面海。如此刻晴空万里,海面归帆遥驶,或海鸥三五,飞翔碧波之上。如
开窗远眺,便觉眼前呈露的,乃是一片优美境界,令人心旷神怡。即或朗日已匿,阴雨晦冥,大雾迷蒙,亦仍别有一番好景。若说是风景好,当知亦从境界中得来。
若换一境界,此种风景也便不可得。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并非住高楼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也许
住高楼华屋,他的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境界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要知人生境界别有存在。这一层,或许对年
轻人讲,一时不易领会,要待年纪大了、经验多、读书多,才能体会到此。我们不是总喜欢过舒服快乐的日子吗?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
觉得可活舒适。若我们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读书。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人生趣味深,好做你的榜样,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几十万人之多,然
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趣味也不一定能深。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考验而保留
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
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然,历史上有不少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世间绝没有中了一张马票,成为百万富翁而流传后世
的。即使做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很多人能流传让人记忆,令人向往。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吗?但其中大多数,全不为人们所记忆,只是历史上有他一名字而
已。哪里有读书专来记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无价值,其余可知。中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当知论做人,应
别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
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第一是修养类的书。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绝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业
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论》《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
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只这样一
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每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出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
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
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
以偿,你仍然觉得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
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可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遍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
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渡轮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何况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花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
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
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每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
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第二是欣赏类的书。风景可以欣赏,电影也可以欣赏,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种欣赏。我们对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最有效的莫如读
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这并非要大家都做一个文学家,只是要能欣赏。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
分,不论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
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渲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至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中。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
生,让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趣味无穷。
如陶渊明诗;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副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诗境中过活,那不好吗?
又如王维诗;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诸位此刻住山中,或许也会接触到这种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虫子经着雨潜进
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诗,背后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诸
位多读诗,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这不好吗?
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画像吗?那不是画的人,却是画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在我想,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出电影
片有味。因其可使我们长日神游,无尽玩味。不仅诗如此,即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
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因此,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高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第三是博闻类。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都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是新知类。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第五是消遣类。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上面已大致分类说了业余所当读的书。但诸位或说生活忙迫,能在什么时候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
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随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船上读书,实比在马上舒适。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阴雨时之余。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会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
整块布,载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另外,还有周末礼拜天,乃及节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师的,还有寒暑假。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为业
余读书时间的。假如每日能节余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又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
的大数目吗?现在并不是叫你去4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电影,哪会说没有时间的!如果我们读书也如打麻雀看电影般有兴趣,有
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可读书。这样,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娱乐,岂非人生一大佳事!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
高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今日香港社会读书风气实在太不够,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职业,便不再想到要进修,也不再想到业余还可再读书。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书不
妨交换读,有意见可互相倾谈。如此,更易培养出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养成。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职业的人能如此,在校的青年们他日离了学校亦当能如
此,那真是无上大佳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会高,人生情味都会厚。人人如此,社会也自成为一好社会。我今天所讲,并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论,只是我个人
的实际经验,今天贡献给各位,愿与大家都分享这一份人生的无上宝贵乐趣。
好像一提起读书方法的问题都会推荐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关于读书方法说的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吧,只是读书是个人的事情,书上的方法可能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题主可以适当参考。喜欢读书的人可能好多都有过一段既追求质量又追求数量的时候,毕竟,好书太多了!读书的目的,功利性地讲,就是把书上的内容输入进自己的大脑,而且越多越持久越好,至于能转化为己用,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说下比较适合我的一个看书方法吧。质量上:两个方法。一个是学毛主席—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时候我都觉得新中国不是打出来的,是太祖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大名著加上几本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里读出来的。他老人家就是典型的会看书的人。不知道题主看书时喜欢动笔吗,曾经我就是一个对书有洁癖的人,读完几遍的书都和新的一样,特别新,一个字都没有,这样的读书方法效率是低的。后来看到孔和尚说关于读书的文章,很赞同如果看书不动笔,一本书等于没看,所以也开始用笔看书,遇到一些让人醍醐灌顶性的句子就画上记号,写上点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读到特别逗的地方,甚至就在旁边写上“哈哈”两个字,最后读完了一本书,书上会零散地记着好多自己的看法还有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段落,如果想写读书笔记,基本上稍加整理就可以了。不写读书笔记,等到日后忘了书上的内容,只要一翻书,看到自己记的一些东西,也会很快就想起来,这样确实好多书就可以不用再读第二遍,而且质量上也可以保证。而且动笔看书是个习惯问题,习惯之后不影响速度。如果题主用kindle看书或者其它电子设备,不方便记笔记,可以在看书前放张白纸、一支笔在桌子上,有点想法随时记在纸上,到时把纸都留着就好了。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完书的时候在第一时间写下一些想法,如果懒得写,可以画张思维导图,方便快速。数量上:好书虽然不少,但没必要盲目追求数量,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如果五岳和黄山都去了,余下的好多山是可以不用去的。有些代表性的书读完,好多书也可以不用读的。想加快自己的读书速度,我觉得《如何阅读一本书》上说的方法都比较好。题主看过了很多书,知道什么书该读快,什么书该细细地读。有的时候有主题阅读的方法真可以大大提高看书的速度,先挑一个主题,比如日本史、互联网相关、莎翁的戏剧,然后这几天专读某一类的,带着问题去读,而且毕竟主题如果相同,一些书的内容可能大同小异,同的就可以忽略不看了,挑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去看,这样也可以省去好多时间,是一种完善自己相关知识体系的非常不错的方法。再就是检索式的扫读,对于一些工具性的书,就可以先扫目录,知道作者想要讲什么,然后针对性地读。好多事情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就能说明白的事情,有的作者偏偏凑上一本书,像这种书检索式的扫读就行了,甚至可以上网搜搜相关读书笔记,如果看到谁能用一个导图或者一篇笔记就能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的时候,都可以不用去读原书了,最多对不懂不理解的地方针对性地看看就可以了。本来觉得一本书没看完,坚决不应该看另一本书。现在觉得这个未必对,至少我现在平时会同时看好几本书,一两本专业书籍和三四本小说同时进行,想看哪个就接着哪个看。而且不同的书带来不同的思路,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一些。看书的方法还是不少的,关键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看书不要太功利,享受看书的过程也很重要。
我来介绍一下如何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吧,这里我就把读书和学习等同了。提醒:科学的读书方法实际上看起来和普通的学习方法没什么区别,写出来之后或许你还会发现——不用你说,我自己本来就知道这个结论。这个回答没有给你介绍什么新颖的学习方式,它只是回答给你什么读书方法是有效的,以及和其他方法相比哪些是更有效的。1.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目前学生中主流的学习方法中,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分散学习、学习测试。分散学习:例如我们有十个单词需要背,每个单词需要背十遍。传统方法是第一个单词背十遍,然后第二个单词背十遍……而分散学习是指第一个单词背一遍,然后去背第二个单词……如此重复十遍。分散学习的核心是避免在同一时间内多次重复同一知识点。不过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学生仍然坚持传统做法是比较高效的,这是因为在多次重复同一知识点的时候产生了一个你已经掌握的假象。当你重复两遍abandon 的时候,大概就可以直接在纸上写出来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学会了这个单词。当你学习完第二个单词的时候,abandon 可能已经写不出来了。分散学习就避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在学习阶段有九次的机会检测自己是否忘记,相比于传统方法的零次,会好很多。不过代价是这也会让你觉得学习过程比较困难。学习测试: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测试,来检验学习的成果,直到可以把正确答案准确无误地写出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然而常常也被人忽视。眼高手低在学习时代十分普遍,看到一个题不会做,看了答案之后会做了,然后把书一合就以为自己学会了。这样不好。2.可能十分高效的学习方法已有实验对以下的学习方法给予了支持,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交叉训练:现有四种解题方法,A组学生分别对四种解题方法进行训练,每套练习中只练习一中解题方法,而B组学生的练习中讲题目类型打乱,交叉进行练习。在随后的练习中,A组学生表现更好,然而在几天之后的考试中B组学生的表现是A组学生的三倍。也就是说,传统的训练方式学习更为迅速,然而遗忘也更为迅速。相比之下,交叉训练可以获得一个更为长久的效果。另外,采用传统方式学习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将问题分类,以采取正确的解题方式,而B组在这方面训练更为恰当。精致化询问与自我解释(Elaborative Interrogation and Self-Explanation):这两种方法的核心是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自己尝试对新的知识进行一个解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没有关系。在对已有知识进行测试时,使用传统方法和自我解释方法的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当题目涉及新知识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信息给予题),使用自我解释方法学生的成绩是传统方法的学生成绩的三倍。3.效率较低的学习方法下面这些学习方法效率不高,但是使用比较普遍画线:许多人喜欢在看书的时候边看边画,画下划线也好,用彩笔高光也好。不过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增加对内容的理解。当对划线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测试的时候,这些人表现得较差一些。这是因为,画线会给你一个自己正在学习的假象,而且会让你忽略未画线部分和画线部分之间的关联。不过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的人不用担心,你依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但是一定要在理解内容之后再把要标注的部分标注出来。重复阅读:现在的研究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得到的结论并不矛盾,而是说这是一个效率低的方式。重复阅读不能增加你对材料的理解,只是说你的大脑用你读百遍的时间去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所以重复阅读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总结: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方法,这个方法也的确是有效的。它被列在效率低的学习方法里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门的总结训练,导致他们在总结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收获,而经过训练的人则会受益良多。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总结对它们来说是一个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他们本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所以总结这种学习方法被列在了这里。关键词与想象记忆:这是我们被训练用的方式,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只能帮助你形成短期记忆。如果在学习之后紧接着测试,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然而这部分知识会被迅速忘记,采用这种方式不如使用自我解释方式效率更高。———————————————————————————————————————————参考文献: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 Willingham, D. T. (2013)..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4(1), 4–58. doi: 10.
很多人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比较随意,好听点叫顺其自然,难听点就是读闲书。当然这无可非议,但是从读书的效用来说是非常低的。另外在读书之前,你要先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是打发时间,还是想要我读了很多书的优越感,还是想搞明白一些道理。如果前两个,怎么读都是你的自由。读书的第一步,就是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现在网络时代相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你可以先百度一下,对书就有大概的了解了。第二步就是看一下序言,和目录,当然有些人序言全是废话,感谢这感谢那,感谢CCTV什么的,那个可以跳过。序言就是明白这是写什么的书,目录也同样如此。目录可以清楚的知道,书本的知识结构,主体论点。第三步就是看一下,作者论证的严谨性。可以随便选一节快速读一下。如果写的很严谨,那可以考虑深入读一下,如果写的不严谨,那么退回第二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论点。然后看一下那些章节便可。以上三步是判断书的好坏,是不是需要读。如果确实想对某一个领域有所了解,甚至到达比较靠谱的程度。那么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你得从网络上寻找这一个领域里面正反方的不同著作,以及一些评论文章,评论文章可以看一下作者的行业相关性,那种批评家的反而可以不看,他们不专业,而且收钱的,那是他们工作,错了还死不认错。然后正真读的时候,不用太仔细,快速读一下就好,提炼出观点。几本读下来,可能有思路,但是可能还是晕头转向。可能这个领域还没有真正的大家的出现,或者比较敏感。这个时候还是只能涉猎更多的书,自己来拼凑感知。举个例子,国内大学教育落后和改革的路径是什么?一般人看到这个题目肯定答不上来,当年大一,我也搞不懂,而且很讨厌大学,氛围不对,想退学。后来就做了一个专题,看了至少上千本书,包括杂志。最后理解到,是大学的体制问题,而体制的根本问题就和国有企业一样的问题。大学是政府傀儡,整个系统就是怎么升官发财的系统。大学思想教育的课占了三分之一,还有党员活动等等。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花大量时间在这里,花在别的地方的时间就少了。而且对于一个学生,接触到这些后会非常逆反,基本上就是去你妈的蛋,他们可能认真上课吗?你能怪他们逃课吗?你能怪他们打游戏吗?另一方面,老师也反感,真正能把这些课教好的老师很少,当然我也遇到过一个,老师本身能力很强,是国内最受欢迎老师第30几名,也教沟通学和哲学,不是党员。但大部分老师都吃不消这些课。另一个就是老师的升职系统,每年两篇论文,压力很大有木有。所有的教育系统本身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就像公司制度就像如果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评价,那么估计也没有人好好工作了,如果以思想教育为纲领呢,你能熬过三年是真牛逼。突然想到复旦教授什么去除西方思想的腐化,哈哈哈哈,作为一条狗可真是很出色。当然细节性的问题还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学校并不是真正独立的个体,被所谓的共产主义所绑架,校长们忙着给学校拉投资,改革的事都只敢说皮毛,而不敢直达核心,当然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来推动改革,而且说真话了,明天就下岗,学校还有书记呢!人家总得干点什么吧。由于学校的治理权不在学校手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每次变化治标不治本。习大大会不会痛下决心,不清楚,可能在找时机吧。共产党前面问题太多了,一下子放开言论,怕控制不了。当然了,研究最后也有缺陷,没有从时间轴来研究,其实中国建国时间不长,教育系统也没有真正完善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它不像经济,生死攸关,立刻能感知,立刻能动手术。那一次退学最后还是没成功,被父母亲戚反对中度过。不过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少,理解了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核心问题,喜欢系统性研究问题。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希望这对你有用。
泻药。我之前答过一个差不多的问题。个人以为,对于那些与生计/学习/专业无关的书籍,即广泛意义上的“业余阅读”,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随性而为。书痴是天性,不是练出来的,强迫性的阅读只能让读书变成一桩痛苦的任务,而失却阅读的快乐。
读书应该细品味,闲云野鹤随处停,方能怡然得真知。
我一般是分多次读的:第一遍通读,速度很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大概了解本书的观点,并且评估下值不值得再读一遍。所有的书都会经历这个过程。第二遍细读,速度比较慢,把之前遗漏的细节都捡起来,细细品味,此时还能发现不少埋伏。只有三分之一的书会经历这个过程,可称之为“好书”。第三遍精读,前后对照,查阅典故,了解背景,深刻思考,吸取精髓。只有十分之一的书值得这么做,可称之为“典籍”。还有一些超越“经典”的书,值得一遍一遍去读,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可称之为“经”。以上的方法未必适合其他人,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速度和关注力不同。另外,读书的速度和关注力是和你读过多少本有关的,一般来说,读的越多速度越快,关注力越强。
同您有同样疑问曾读一书《怎样读书》作者为胡适等大师,大师自由不同读书心得,但我却认为丰子恺的方法更适合我,所谓笨读书。以下为我读此书的札记,望其中大师的方法有供您可取之处。读书之问题
一、读什么书二、读书之作用
1. 求智识,为做人三、读书之方法1. 精眼到口到心到:懂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宋人张载:“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需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手到:做札记记录心得。张横渠:“心中苟有所开,原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平常吸收的思想,只是在脑里有一点好或坏的模糊的东西。若将其芟除、整理,综合起来形成札记,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远留在脑中,这思想就属于自己了。
2. 博博是为参考有许多书,我们读起来是不懂的。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才能读懂这本书。先读的许多书就像是工具书。王安石:“致其知而后读”譬如一张桌子,看的多了,一看就知道是桌子,可以不用想。博是为做人
3. 专心读通一门科学。想学的多了,自然难以专心。【小蜜蜂的文章】《大英百科全书》本是一本参考书,而我却把这部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这样的读书等于不读书,所以多看书也是一定要有选择的。
4. 勤笔摘抄书中有感的段句
5. 学算术中国人有一句话:马马虎虎、大概、差不多。我们要打到这三位先生,其方法就是用算学
6. 富兰克林读书法(1)先把头十页念熟
(2)读到二十页时就把头十页写出来,自己对照原文修改
(3)读到三十页时又把自己写出的东西和原文对照
(4)这样书上的文字就是自己的文字了
7. 林语堂世上绝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程度不符,见识未到。【所以读任何专业,便要选择其经典读物,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第一类问题】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联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的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究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步深入,自可成名
8. 章衣萍祖父教我识字读书,第一件要紧的事是读的熟。祖父总叫我一气先念五十遍。我幼时记性很好,有时每篇书念五十遍就能背诵了。但祖父以为就是能背诵了也不够,一定要再念五十或一百遍。我幼时所读的书到如今还能记忆,可见笨办法也有用处。【读的熟,精】父亲教我“开卷有益”【读的多,博】读的懂【思考,心到】但看书却没有条理,多读书难免乱读,乱读同乱吃东西一样,是有害的【要精通一门,胡适的金字塔理论】胡适:读书应该克期。一本书拿到手里,定若干期限读完,就该准期读完。【可以看目录,按章节数或页数计算日期,在此日期基础之上宽裕若干天,必须读完】现代学校制度之弊端。
9. 胡适:思想的步骤1)
起源是大的疑问
将疑问中包含的问题、困难弄清
如何解决:方法一是通过读书,获得若干解决办法
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办法,若可以解决,问题完成;若不能解决,换另一方法。
10. 江问渔读书的步骤 读书时要注重书的选择内容是否为我所需要是否能在定期内读完【克期】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读后札记读书三戒戒盲读:不加选择,一会看这类,一会看那类,途耗时间,一无所得戒浪读:虽经选择,而不确定目标,且忽作忽辍【目标要明确,要精通一门】戒死读:不反省,不详查,不求与事实想考证【心到,要思考】读书要记日记因为读过的书,有紧要的地方,记了下来,虽是断言片语,也可以终身用之而无穷。11. 朱光潜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遍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精】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可以逼你细读,刺激思考。【手到,心到】
12. 丰子恺我须得埋头在案上,行种种机械的方法而用笨功,而硬求记诵。学一门语言,须学得三种要素:单词、文法、会话单词:限定于几个礼拜之内把sketch book中所有一切的生字抄写在一张图画纸上,把每字剪成一块块的纸牌,放在一只匣子中。每天摸出来记诵一遍,记牢了的纸牌放在一边,记不牢的放在另一边,以便明天再记。每天温习已经记牢的字,勿使忘记会话:方法便是熟读。我选定一册良好而完全的会话书,每日熟读一课,克期读完。每天上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写“讀”字,第一天十遍写“言”和“士”,第二天读第二课,读十遍,把昨日第一课温习五遍,写“四”,第三天读第三课十遍,第二课温习五遍,第一课温习五遍,写“目”,第四天读第四课十遍,……第一课温习两遍,写“八”,则每课熟读二十二遍。每课下边都有一个完整的“讀”字。科学书的读法:要重视系统,先求了解整体,然后再学习某一子学科,并实时清楚自己位于整体之中的哪一部分。【前提应查究这一学科解决什么问题,以及问题提出之背景。如MIT教授在电子课导论中所绘电子学一览表,以及模电在其中之位置及解决电子学中何问题】
13. 欧元怀多阅读、多比较、多应用
读书是件技术活技术活首先要用心。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决定要读书,就把眼睛和心都用上。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尊重自己的劳动。三心二意,不如不读。没有必要,我甚至反对,刻意营造所谓读书的环境。一个人,一本书,(哪怕是电子书)就够了。要想获得正确系统的知识,读一本书显然是不够的。要有长时期的计划和毅力,然后把计划变成一件一件具体可操作的事情。明确的目的、主题读每一个书单、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句话都有明确的目的。漫无目的,是最事倍功半的事情。要有清晰的主题。把主题分解成若干个枝节问题,然后制定书单。围绕着主题书单读书。并不是所有书都要读完,找到需要的就可以。书目与读书计划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一本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一个书目。某一个专业的高手往往能提供这个专业的最优阅读书目。但最好的书目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自己制定书目的过程,也是制定读书计划的过程。处理好读书与读书之外的事情,处理好书的轻重缓急。读书与读文许多人读书,其实只是读文。在拿起一本书之前,要明白这本书在将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明白这本书在自己的读书计划中的位置。自己该有多少心力与它。上手后,看版权页。知道出版时间,版次,页数,字数。出版时间、版次,帮助你明确知识产生的顺序。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时空环境,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之后又可能对什么产生了影响。页数、字数,帮助你明确读完这本书要花多少时间。从而使整个读书过程是可控的。阅读目录、序言、跋语。总之,在正文开始之前,你已经对它有非常充足的了解。速度是训练出来的。在正确、全面理解语句含义基础上,用尽量快的速度。做笔记做两种笔记。一种是读书笔记,记录读的每一本书。读的时间,书的内容。好的读书笔记,让自己明白自己知识积累过程。一种是专题笔记,围绕某一主题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看法。记住一本书比较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要用脑子,不仅仅是抄写。多写勤写作,可以巩固自己知识,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可以尝试为读过的书写书评。最后一句话,汝要多读书,但功夫在书外。
我的方法是这样子,一次看完!而且不纠结于一个句子,没办法直接理解就跳过;超过10个字靠关键词和上下网脑补。看第一遍的时候,非主角的细节、场景都跳过。学术书,先了解作者生平和导读,然后第一遍快速翻完,闭书脑补……没意思就不看了,有意思就按照自己的观念去有目的的看。有的时候我可以按照一页的关键词脑补内容,一章都不认真看一个句子。
工作后没有了图书馆,读书只有靠买,两年时间花费了我三万多人民币。从读书数量上讲,我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既然题主问方法,我就结合你的提问提供几个觉得对你有可能有效的方法。(其实方法只能算是“术”,“道”才是核心)1.明确图书分类步骤一:这是一部虚构类的书,如《盗墓笔记》这样的小说;还是论述类的书,如鲁迅先生的书。(虚构类的书我很少读,后面的步骤至针对论述类的书)步骤二:对于论述类的书,这是一本理论性的还是实践性的书。对于理论性的书,如鲁迅先生的书,如吴军的书,这类书的主要目的是给你提供信息,让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比如鲁迅先生会告诉你“中国人的一些特性”;吴军的《浪潮之巅》会告诉你谷歌、IBM这些IT公司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信息,吴晓波的《大败局》会告诉你健力宝这样的大公司如何兴盛、如何衰败的等等。总之,理论性的书,会告诉你what和why。是什么,为什么。所以,在读理论性书籍的时候,不防带着what,这本书告诉了你什么;why,为什么是这样;这两个问题看书。这两个问题回答出来了,这本书就是你的了。对于实践性的书,更侧重另一个东西,那就是how。即如何操作。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除了第一章告诉你读书的本质——作者以隔空的方式教会你,使你跟他一样牛B外,其他的全是在step by step地教你如何去读。如何读题目、如何读序言、如何分类定位、如何找关键词句、如何找明线暗线等等;另外吐槽一下,国内的书籍中,还没有看到过像操作指南一样一步一步指导你去成为某一项牛逼人物的书。原因有待分析。明确了什么样的书,就有了针对性的读法,效率自然会高一些。2.大众类图书和经典读物区分阅读大众类图书在国外也称商业图书。是指针对时下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问题)而写的书,比如《暗时间》、《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训练指南》、《大败局》等,这类图书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往往能够解决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缺点是成书速度过快导致论证不够严谨,详实。对这类书遵守两个“二八”原则。第一个“二八”原则,重点阅读自己比较关心、论述比较清楚的那20%,对于那只是为了充数的80%可以适当忽略;第二个“二八”原则,上一个原则中的那20%里,重点阅读表达观点、方法和有效论证的那20%。经典读物,是指作者倾其心血的传世之作,比如《国富论》、《物种起源》,这类似的特点是基本的结论和论点已经被广泛引用。至于如何阅读,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阅读的方法就不一样。自己水平有限,不敢妄加点评。我阅读《物种起源》的目的是学习达尔文论证其基本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法。3.理清核心概念一本书数万字甚至数十万字,核心概念其实不多。而核心概念又是承载信息量最大的词汇。最可怕的不是不知道核心概念,是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作者不一致,甚至存在分歧。这就出现了作者写作者的,你读你的的矛盾局面。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书中寻找作者对该核心概念的定义和描述。一个合格的作者有义务对核心概念明确定义,甚至通过举例等方式让读者明白核心概念的。比如“拖延症”这个概念,我们在读任何有关这本书之前都需要明确作者对“拖延症”的定义,不要你的“拖延症”并不是作者所讨论的“拖延症”,结果用错药了,不读书实践还好,读完实践完发现吃错了药,后果更可怕。(先写到这里吧,如果大家喜欢后面再进一步扩充)
从去年开始要求自己多读书,基本上每天会在图书馆呆两个小时,我读书有一个习惯,会带一个本子,将一本书中我认为关键的词或句子或事件情节记在本子上,读完一本书后,再整体梳理一下笔记,这样基本上一本书的内容能记个七七八八。小经验,不知对题主有用否。
更新:最近发现速读法。例如将整段文字以图片形式直接储存在脑海里。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百度(≧?≦)下面这本和<如何阅读一本书>都不错 但是!我想说!读书的时候不要纠结这些事情啊,这样只会让你拿起下一本书困难重重。我也属于看一遍以后很少会看第二遍的人。也曾经刻意想要不要模仿一些人说的"经典就要一读再读"。但我以为,看书,能满足你的爱好你的兴致就好了。无论怎样阅读肯定是能学到一点东西的。也许等我年纪大了有些书真的还会去看第二遍吧。另外推荐一下摘抄!不知道题主有这个习惯吗?? 我很喜欢摘抄一些短句子。回翻摘抄本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感觉真的有人生指引的作用!共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读书的方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考来源于我读书到现在,心中一直有一种不踏实感。不踏实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感觉读过很多书,但回头想想,又感觉留在脑中的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想法。虽然多年读书的好习惯让我潜移默化的能够谈之有物,但这些都远远不够。我觉得自己的基础很薄弱。所以我想要探索一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可以读书起来效率更佳。如果你和我有一样的困惑,那我相信这篇文章对你会很有帮助!在看了很多资料,并结合了自己的实践,我总结出了这篇小文,希望其他人能够读了也受到启发,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总结也是重新梳理下自己的思路的过程,而看过了下面我写的内容,你也能知道我为什么要总结了。对于读书的方法,我分为3点来谈。(1)目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开篇我要强调的就是,你永远不要被动的去读一本书,而是要主动的去求索。当你在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你一定要问自己,“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什么?我读此书的目的为何?”有的人说是为了国家崛起,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陶冶情操!我说的不是这种高度的大目的,而是更加具体的小目的。之所以用小目的的原因是目标容易达成。是因为这样你可以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你读?在读完之后,你也可以评价自己是否读书有得。比如,你说你想了解下”宋代时候人们的饮食历史",就比“你要了解历史”这个目的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更具操作性的目的,往往就以为着低门槛和可实现性高!所以在你读每一本书的时候,你要时刻不忘初心,明确自己看这本书的目的。(2)尺度如果你要看中国地图,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全局(以省为单位),然后再具体看某块区域。而不是一开始就从山川河流道路阡陌看起。那样你会迷失在细节中。读书也是这样,首先第一遍是要看目录,知道全本书的架构是怎么样的。第二遍则是通读每个章节,每读完一个章节,口述出这个章节说了什么。第三遍则是对自己有兴趣或者是符合自己目的的章节,好好细读一番。这样,表面上看你读了三遍。其实你每一遍都是在不同的层次在解读这本书。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大大节省你在不同层次注意力切换所耗费的精力,同时让你不至于迷失在书本中。(3)输出一本书读完之后,是需要有输出的。我们太多书读了之后,就好像泥牛入海,究其原因是没有输出。输出可以是多种方式,有的人看了一本EXCEL的书,马上就输出运用到了工作中去,有的人看了一本教你怎么用PHOTOSHOP的书,马上就PS了一张照片。这种效果就非常好了。有句话叫“做中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经常采用的输出,也可以是写一篇书评,或者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如果你仅仅只是用嘴巴说,是不够的。因为人的思维缓存有限,用嘴巴说往往并不连贯。就好像用一个手电筒在黑暗的迷宫中行走,光线照了前面就看不到后面了。而自己用文字记录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整理思绪和表达的方法。因为在你写到一半的时候,你都可以通过文字追溯之前的思路。而且写作的时候,你自然会去分段,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思路模块化(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思维方法)。输出可以巩固你的所学,输出所带来的好处已经被很多人证明了。这也是我在读各种材料时,人们都会提到的一个宝贵经验。以上3点都做到了,我认为就已经算是掌握了非常不错的读书方法了,一定能使自己读书有得。当然,还有一些更高阶的技巧,我在这里也一并不吐不快了。(4)建构 在阅读的时候,要时刻结合自身的经验。我们平时往往将读书比喻成海绵吸水或者是沙中淘金。其实无论是海绵吸水还是沙中淘金,都是一种【直接传递】模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将静态的知识装进大脑。然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主义】的模式,即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来,而是主动建构而来。即你需要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和书中读到的东西碰撞,从而将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介绍到一种拆书法,即只需要读到自己需要的一段内容,摘抄下来,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以后的实际应用。其中谈到的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其实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模式。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你要记得去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而不是脑袋放空去被动吸收。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个学而不思其实说的就是【直接传递】模式【5】解码我又称之为小黄鸭技巧。小黄鸭模型是采铜先生谈到的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它说一段学习材料,就好像一个小黄鸭玩具。儿童看到的就是一只可以玩的小黄鸭,它可以捏,会叫;而成年人看到的是,可能是小黄鸭的价格,产品的质量;专家看到的,可能是小黄鸭内部的构造,如何实现叫声,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什么。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在看,有的人是在细细的观察。看书也是这样,有的人看书,看到的是表面的字。而有的人则看到了更多不在表面上的东西。这包括:作者的论证方法,作者的行文技巧,作者的微言大义。这里面的知识量和可以解读的东西可能就有很多很多。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反复阅读书中某个章节,或者隔一段时间重读某个段,才能运用上小黄鸭技巧。另外,我们也可以刻意的运用上小黄鸭技巧。如何运用?(a)不要只做归纳还要延展(b)不要只看结论还要看过程(C)不要只看相似还要看不同。【6】主题阅读更高级的技巧,就是延伸开来的主题阅读。其实最后这点,又要回归到我刚才说到的第一点上去。因为你看书,终究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你是有一个目的的。那么为了成就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择手段,书就是你的手段。我自己到现在都没达到这种境界,但我知道,这种主题阅读是非常非常需要以及正确的。而且能帮助你在不同的观点和叙述手段上穿插,博采众长,多做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以上这6点,就是我所总结的技巧。在断断续续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对自己又是一种提高了。这种感觉又使我自己印证了自己对于“输出”的想法。虽然我写了那么多,但还是感觉到挂一漏万。我想这也是很多作者在写完一篇东西之后的感觉,所以表明的文字看看只有这些,那些道不尽言不明的东西,还是需要每个读者自己去躬行了。
读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读啊这是经典中小学老师和家长的误读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说的是四书五经 相当于 当代政治学导论 公务员考试原题题库而读书在于精啊 专研透那么几本 例如金融数学导论 probability modeling,introduction to SAS ,R manualC++ ; python 进阶任何一份比一千万本故事会读者文摘和任何小说更有用ps:这道理我也是看了许许多多所谓名著经典后 看见一本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后喜欢得诧异无比 我们20不到或者刚出头的人 为啥要读那些40,50多岁老头子写出来感叹人生的东西? 专研和读自己爱的东西 ,让low逼们说去吧
开始阶段一次读一本书买来一本钟意的书,一定先把它读完,再买下一本。
看书,还是随缘的好。
读书分两种,有目的的阅读,和无目的的阅读。后者属于爱好,舒缓心情陶冶情操,培养内在品性。无需精读也不需刻意。前者属于研究或者学习,一本书要反复读,通常从第二遍阅读才有意义,证实自己的理论或者丰富自己关于某个领域的想法。没有目的是做不到精读的。
读书和玩手机是一回事。拿到一个新手机,大家会怎么玩?我简单的列几个步骤。1) 把好玩的功能先试个遍2) 开始每天正常使用。大部分功能都很好,就是短信总有不爽。但是用着用着,某一天突然好奇,咦,这个图标是干什么的,我点点点。哇!正好解决我每天的不爽。读书其实也就是这几个步骤。我一项一项类比。请对照玩手机的两步骤。1) 把书上好玩的部分先看个遍。典型的好玩的部分有哪些?看目录,YY自己要是都掌握了该有多nb。快速不求甚解的读,懂了个大概,也比一字一句的抠好玩。就像“新拿到手一个手机 硬是把短信软件里的功能翻个底朝天还强行要求自己记住”,正常人都干不出这事。从目录看某些部分自己特别喜欢(看的懂理解的了有兴趣理解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系),就好像自己过去喜欢音乐,自然就会多关注手机中的音乐软件。这就是些例子而已,什么东西好玩,你自己难道不知道?2) 一定要警惕一种读书法 就是学而不思 学而不思就好像是说,你把手机里面感兴趣的功能试玩了一遍之后,你把这个手机扔一边,然后鄙视手机短信功能里面大量的图标,这厂商怎么这么废,这么多冗余功能。只是试玩一下,很多时候你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学而不思也一样。一本书你最开始喜欢的部分也就是满足感官刺激的段落。你如果多想想,把这些部分和自己过去的知识 和每日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我说什么联系起来都是胡扯,其实这世界上最有效的联系就是用,你想想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或者干脆就用起来,就好像你每天用手机一样,你对这些段落的理解就会超越你原本的兴趣。然后有一天,你就会觉得,短信功能还是有点不爽,或者这些段落好像有点不太对,你自然的就会理解某些图标的功能,或者突然意识到另外一些原本面目可憎的段落,你突然就能够理解了。所以,读书嘛,没什么严肃的。就和玩手机一样。重要的是一直保持想读(wan)爱用的心态。读(wan)懂用懂一点东西,你就成长了,成长了就能够读(wan)懂更多的部分。这才是一个顺利的循环。驱动这个循环的是成长的乐趣。 我讨厌 如何科学的阅读一本书,就是它一本正经的作态破坏了成长的乐趣。至于经典。不用别人教,你自己就会读更多遍,因为它里面有更深(duo)的含(gong)义(neng)。你会说,凭什么,两本书不都是30万字吗?同样1万行代码的软件,有些是学生习作,有些是大师经典。没办法。有些经典,你20 30 40 50岁时都会反复想起来 并大骂自己 靠 我当年怎么就没看懂呢 但是 有什么办法 你60岁还会再骂自己一次 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是也 。其实这时也有温情,你会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瞬间,你和作者当年有了一样的思想,品味相同的体验。仿佛穿越时空,和老朋友促膝而谈。作者死了,你也老了,但自有一种温情流淌,让我们忘了生死相隔,这是经典的又一重好处,有一些书有一些朋友能陪我们一辈子。当然 也有些经典 你每次想起来都会说 写的什么破玩意 这就好比我一个程序员,你photoshop再经典,我用的最多的还是画图板,你说我不尊重经典?这种对经典的嘻笑怒骂感恩怀念才是活生生的 难道不比焚香沐浴虔诚礼敬更快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证方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