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伪偏闰僭妄是什么意思思?

你当前的位置:&>&
Twenty-Four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指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有二十一史之目,
四年又增《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总计三千二百四十三卷。各史名称、卷数及作者(或领衔人)如下:1.《史记》130卷,
《汉书》100卷,
《后汉书》120卷,
《三国志》65卷,
《晋书》130卷,
《宋书》100卷,
《南齐书》59卷,
《梁书》56卷,
《陈书》36卷,
10.《魏书》114卷,
11.《北齐书》50卷,
12.《周书》50卷,
13.《隋书》85卷,
14.《南史》80卷,
15.《北史》100卷,
16.《旧唐书》200卷,
17.《新唐书》225卷,
18.《旧五代史》150卷,
19.《新五代史》74卷,
20.《宋史》496卷,
21.《辽史》116卷,
22.《金史》135卷,
著。23.《元史》210卷,
著。24.《明史》332卷,
【读音】èr
【结构】其他形式
(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Twenty-Four
;(长而复杂的故事)
【造句】用二十四史造句,含有二十四史的句子和短语◎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英汉互译例句1.It 's such a long and complicated story , i hardly know where to start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二十四史书箱" style="float:" picsrc="/view/507cd4e55fb96a1" data-layout="right" width="400" height="600" url="http://g./baike/s%3D220/sign=032babfbfb8a/e824b899a6db60a7b0.jpg" compressw="146" compressh="220" useredit="1"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二十四史序号书名作者今本卷数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2汉书东汉?班固1003后汉书南朝?范晔1204三国志西晋?陈寿65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6宋书梁?沈约1007南齐书梁?萧子显598梁书唐?姚思廉569陈书唐?姚思廉3610魏书北齐?魏收11411北齐书唐?李百药5012周书唐?令狐德钡5013隋书唐?魏徵等8514南史唐?李延寿8015北史唐?李延寿10016旧唐书后晋?刘d等200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20宋史元?脱脱等49621辽史元?脱脱等11622金史元?脱脱等13523元史明?宋濂等21024明史清?张廷玉等332相关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22相关八家后汉书现代?周天游24相关九家旧晋书清?汤球42相关新元史民国?柯劭等257相关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529二十四史" style="float:" picsrc="/view/fa8f78d9513d92ac" data-layout="right" width="1000" height="1257" url="http://c./baike/s%3D220/sign=e8c4a910c895d143de76e/9f2f4347c8baaf043.jpg" compressw="175" compressh="220" useredit="1" />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扉页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内页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二十四史全套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1920年柯劭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司马迁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汉?司马迁著130卷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司马迁一心想要完成史记不能就死在无钱赎罪的情况下只好自请宫刑赎死此后他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详实内容丰富东汉?班固著100卷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南朝宋?范晔著120卷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西晋?陈寿著65卷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是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唐?房玄龄等著130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南朝梁?沈约著100卷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唐?姚思廉著56卷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唐?姚思廉著36卷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北齐?魏收著130卷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徙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氐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唐?李百药著50卷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唐?令狐德钡戎50卷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唐?魏征等著85卷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唐?李延寿著80卷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唐?李延寿著100卷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后晋?刘d等著200卷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v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v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宋?薛居正等著150卷旧五代史全书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录两卷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宋?欧阳修著74卷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年大约于景v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v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元?脱脱等著496卷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元?脱脱等著116卷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辽代曾先后四次撰修实录金朝建立后很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得失着力修撰辽史前后撰成两部辽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统年间公元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后由萧永祺完成此辽史有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但未曾刊行第二次撰修辽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陈绎曾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四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人所撰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元?脱脱等著135卷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明?宋濂等著210卷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洪武二年以宋濂王为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以前各朝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任总裁但纂修人员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赵埙曾参与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两次开局共历时三百三十一天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清?张廷玉等著332卷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白寿彝教授指出明史受时代特点所限明史已无法像前四史那样去体现史家的思想也无法像其余诸史那样相对少有避讳史家们的艰难是在史德与现实中找寻出路尽管如此明史仍不失为一部历史巨著它的完善是突出的它的避讳难言是突出的它反映出的史家们的艰难也是突出的这也是清初史学的特点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于1978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二十四史”相近或相关的词语二路地主二十四节气二审二传手二曜二十二史二郎神二十四考中书令二乔二婚二宫二等二尺半二十四二马虎二学二部制二阴二腊二皇二蒯二功二朝二谢二分点二晋二朋二三其意二而一二坊十子三十六倒三颠四四诊四布二十一条绣衣御史四两红肉连四四顾粗细十番太史简诗史痛史匈牙利一八四八年革命长戟八十斤历史地理学刘四骂人b口四方十一而税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讲史书挑三拣四十景橱四学士四元十刹海十二碧峰四寸珠佚史
词语地址:
爱儿乐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如对本文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词语:
无相关信息
相关热点词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闰月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