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门寺阁的对仗的意思情况

孙逖《宿云门寺阁》赏析
【古典诗词欣赏(二零九)】
孙逖《宿云门寺阁》赏析
宿云门寺阁——[唐]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云门寺: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山。
&&&&逖:t&(音“涕”)
香阁:指云门寺。
象外:景物之外。
千嶂:像屏障一样陡峭的山峰。嶂,群山。
五湖:太湖的别名。
画壁余鸿雁:庙内的壁画已经脱落斑驳,剩下的只有大雁。余,剩下。
斗牛:斗宿、牛宿,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处形容云门寺之高。
天路近:离天上的路很近。
梦与白云游:梦中与白云在一起飘荡。
【古诗今译】
云门寺座落在东山之下,这里烟雾缭绕,山花盛开,是那样幽静和超凡脱俗。夜里,阁上悬灯高照,好像映照着千山万壑;卷起幔帐,又如五湖秋风吹来。墙上的壁画只剩有几只大雁,阁中的纱窗里好像睡的都是星宿。更怀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我梦中驾着白云在天上遨游。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修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起笔写山外远望所见的云门寺。诗人开篇首先点明云门寺所在的空间方位——“东山下”,随后紧接着写出了云门寺的环境氛围——“烟花象外幽。”在这里,诗人采用了写意的笔法,向读者勾勒了一幅云门寺的远景画面。
“香阁”二字,巧妙地渗透了云门寺常年香火旺盛的特点。“香阁”座落在“东山下”,那儿一定是个地势高,风水好,山花繁盛,云雾缭绕的地界。特别是诗人意欲投宿的时候又恰恰时近傍晚,烂漫的山花罩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远远望去仿佛笼罩在云烟雾霭之中。“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诗人以“象外”形容云门寺的“幽”,可见其幽静深远与超尘脱俗。如此这一渲染,一座悠远静谧的寺院便在邈远的天际淡淡地幻化出来了。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蕴涵了一个叙事的场面——云门寺已在目所能及的前方了,而诗人此时正在朝着云门寺的方向走着,其目的是今晚要在寺院中投宿。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到达宿处后身居其中凭窗远眺的云门寺。在诗人的眼中,在诗人的笔下,云门寺的
“悬灯”,高照的是“千嶂”的夜景;“卷幔”,纵览的是“五湖”的秋色。对仗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经典。“悬灯”、“卷幔”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通俗点儿说就是诗人投宿于云门阁之后,燃起高悬的油灯,卷起久垂的窗帘,站在窗前观赏云门寺的夜色。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音chu&n
,急速地)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另外,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可见并非是寻常随意的写景抒情之笔。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这一联紧承上联的“悬灯”和“卷幔”,将作品由夜景想象转入写屋内床头所见。诗人从临窗远眺转而写卧于床榻之上,环顾室内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凝望夜空,闪烁的群星宛若镶嵌在窗口一样。画壁斑驳黯淡,可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突出云门寺之高,象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与天上“白云游”。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云门寺
“高” 与“古”的特色,更为读者创建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似有梦境之感。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全篇丝丝入扣,句句扣题,密合无间。在写作顺序上,诗人一方面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了“宿”字。另方面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如此一来,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接,首尾圆合,写尽了云门寺的“高”与“古”。艺术构思高超,处处可见匠心。
&&&&&&&&&&&&&&&&&&&&&&&&&&&&&&&&&&&&&&&&&&&&&&&&&&&&&&&&&&&&&&&&&&&&&&&&&&&
说明:赏析部分参考版本《唐诗鉴赏大辞典》&陈志明《孙逖&宿云门寺阁&赏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14网址导航(1)赴寺、入阁、睡下、入梦 。(2)这一联描写诗人到达寺中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借窗观景,以虚为实。字面上不点“窗”,而是有“悬灯”、“卷幔”的动作暗示自己凭窗远眺;凭窗所见窗外之景,不再是眼前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这两句诗写出了云门寺雄视千山、高耸入云的气派,创造了高远的境界,也显示出自己宽阔的胸怀。无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A.首句以神态描写表现日本女郎的情态美:“低头的温柔”刻画的是一副温柔的低头鞠躬之态,同时又表现了日本女郎的贤淑、温存和庄重。B.第二句运用比拟手法,以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的婀娜娇羞来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构思精巧,描绘生动形象。C.“蜜甜的忧愁”可看作是全诗的诗眼,“蜜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相识的快乐,“忧愁”则表现了离别的伤感,“蜜甜的忧愁”融合两种不同的心情,使用矛盾方法,更丰富了情感的内容。D.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五行,却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日本女郎缠绵的情意,文约而义丰。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⑴本诗提及的两位文化名人的姓名分别是       、       。 ⑵试析作者对“子瞻”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⑴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游人对此怀着什么 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句)(4分)(1)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3) ___________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 ,不思其反。(《诗经?氓》)(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___________&。(韩愈《师说》)(6)_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落&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过陈琳①墓【唐】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③君。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怜:爱慕。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诗人为什么“怜君”?(2分)(2)本诗颈联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除对偶外,颈联还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锦缠道宋祁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指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1)请结合全词,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下阙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请具体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荒村与古寺&&断蔼与流萤&&&生与语(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正文
宿云门寺阁赏析_孙逖
核心提示:【原作】宿云门寺阁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原作】
宿云门寺阁&&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云门寺: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山。
逖:t&音&涕&
香阁:指云门寺。
象外:景物之外。
千嶂:像屏障一样陡峭的山峰。嶂,群山。
五湖:太湖的别名。
画壁余鸿雁:庙内的壁画已经脱落斑驳,剩下的只有大雁。余,剩下。
斗牛:斗宿、牛宿,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处形容云门寺之高。
天路近:离天上的路很近。
梦与白云游:梦中与白云在一起飘荡。
【古诗今译】
云门寺座落在东山之下,这里烟雾缭绕,山花盛开,是那样幽静和超凡脱俗。夜里,阁上悬灯高照,好像映照着千山万壑;卷起幔帐,又如五湖秋风吹来。墙上的壁画只剩有几只大雁,阁中的纱窗里好像睡的都是星宿。更怀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我梦中驾着白云在天上遨游。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修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起笔写山外远望所见的云门寺。诗人开篇首先点明云门寺所在的空间方位&&&东山下&,随后紧接着写出了云门寺的环境氛围&&&烟花象外幽。&在这里,诗人采用了写意的笔法,向读者勾勒了一幅云门寺的远景画面。 &香阁&二字,巧妙地渗透了云门寺常年香火旺盛的特点。&香阁&座落在&东山下&,那儿一定是个地势高,风水好,山花繁盛,云雾缭绕的地界。特别是诗人意欲投宿的时候又恰恰时近傍晚,烂漫的山花罩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远远望去仿佛笼罩在云烟雾霭之中。&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诗人以&象外&形容云门寺的&幽&,可见其幽静深远与超尘脱俗。如此这一渲染,一座悠远静谧的寺院便在邈远的天际淡淡地幻化出来了。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蕴涵了一个叙事的场面&&云门寺已在目所能及的前方了,而诗人此时正在朝着云门寺的方向走着,其目的是今晚要在寺院中投宿。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到达宿处后身居其中凭窗远眺的云门寺。在诗人的眼中,在诗人的笔下,云门寺的 &悬灯&,高照的是&千嶂&的夜景;&卷幔&,纵览的是&五湖&的秋色。对仗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经典。&悬灯&、&卷幔&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通俗点儿说就是诗人投宿于云门阁之后,燃起高悬的油灯,卷起久垂的窗帘,站在窗前观赏云门寺的夜色。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音chu&n ,急速地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另外,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可见并非是寻常随意的写景抒情之笔。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这一联紧承上联的&悬灯&和&卷幔&,将作品由夜景想象转入写屋内床头所见。诗人从临窗远眺转而写卧于床榻之上,环顾室内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凝望夜空,闪烁的群星宛若镶嵌在窗口一样。画壁斑驳黯淡,可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突出云门寺之高,象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与天上&白云游&。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云门寺 &高& 与&古&的特色,更为读者创建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似有梦境之感。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全篇丝丝入扣,句句扣题,密合无间。在写作顺序上,诗人一方面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了&宿&字。另方面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如此一来,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接,首尾圆合,写尽了云门寺的&高&与&古&。艺术构思高超,处处可见匠心。
说明:赏析部分参考版本《唐诗鉴赏大辞典》 陈志明《孙逖宿云门寺阁赏析》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崔颢《行经华阴》鉴赏
  岧峣太华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籤》)。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诗中称“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人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人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青。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人“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人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人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人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崔颢二次入都,都在天宝中,此诗劝“学长生”,可能是受当时崇奉道教、供养方士之社会风气的影响。诗人此次行经华阴,事实上与路上行客一样,也未尝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见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也未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但诗人不用直说,反向旁人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人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清人方东树评此诗曰:“写景有兴象,故妙。”这是颇为精当的。  (沈熙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宿云门寺阁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