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相水火既济是什么意思思?中基意思是啥

水火不济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因心火妄动,下伤肾阴,便失去这种协调,出现心烦,失眠,遗精等症,水火不济就是指这种病变。参阅“心肾不交”条。
又名心肾不交病
现代所著的许多方书,多称本方源自《韩氏医通》,但韩氏在原书中只是提到“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当推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李氏在《脾胃论.论饮酒过伤》篇中载有一方,由干姜、巴豆霜、人参、肉桂、柴胡、小椒、白术、厚朴、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川乌头、知母、吴茱萸、黄连、皂角、紫菀等组成,功能“升阳气,泻阴火,调营气,进饮食,沉困懒倦”等症。方中虽包含有黄连、肉桂,但并非主药,亦非治疗心肾不交之证。而明确提出黄连、肉桂同用,治心肾不交,
功能交通心肾,适用于心肾不交、夜寐不宁等症。心为阳,属火,居上焦;肾为阴,属水,居下焦,两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相互交通。《中藏经》说:“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又说:“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格致余论》也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由于心阳(即心火)下降而交于肾阴,肾阴(即肾水)上升而济于心阳,从而使心肾两脏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处于平衡、相济、协调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升降失常,水火不济,必然会产生心肾不交的病变,治疗应采用交通心肾的法则。
但是,对于心肾不交的病证,又当进一步分辨其阴阳虚实。近人叶显纯《论交通心肾》一文,把心肾不交之证,分成“心火旺,肾阴虚”、“心火旺,肾阳虚”、 “心气虚,肾阳虚”、“心气虚,肾阴虚”等4种类型,分别以“泻心火,滋肾阴(如黄连阿胶汤)”、“泻心火”、“益心气,助肾阳” ,《景岳全书》“益心气,养肾阴等4种不同的交通心肾法加以治疗。可知交泰丸只是适用于心火亢盛,肾阳不足所致的心肾不交,不能泛治一切心肾不交的病证。至于心火旺,肾阳虚形成心肾不交的原理,《慎斋遗书》说:“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周氏明确地指出了肾阳与肾水上奉于心的生理关系,即肾水上承必须有赖于肾中命门之火的蒸动。命火不足,不能鼓舞肾水上交于心,心火上亢而致心肾不交。
已知心火亢盛,肾阳不足可导致心肾不交,欲使心肾相交,就必须既清心泻火以使心火下降,又当扶助肾阳以鼓舞肾水上承。只有水火相济,才能心肾相交,正如《慎斋遗书》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本方用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阳,用肉桂温补下元以扶不足之肾阳;心火不炽则心阳自能下降,肾阳得扶则肾水上承自有动力。水火既济,交泰之象遂成,夜寐不宁等症便可自除。正如《本草新编》所说:“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干姜(炮制)0.9克 巴豆霜I.5克 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各3克 柴胡(去苗)小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4.5克 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至21克)酒煮苦楝 白茯苓 砂仁各9克 川乌头(炮,去皮、脐)13.5克 知母12克(一半炒,一半酒洗。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吴茱萸(汤洗七次)15克 黄连(去须。秋、冬减至4.5克)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各18克
上药除巴豆霜另入外,余同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升阳泻阴,调营和中。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每服10丸,温水送下。
《脾胃论》卷下
此外,近人万淑援等,从测定心火旺或肾阳虚患者尿儿茶酚胺与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中发现,心火旺的患者24小时尿儿茶酚胺含量高于正常,而肾阳虚的患者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他们对3例尿儿茶酚胺高于正常,而尿17羟皮质类固醇低于正常的患者,应用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随着症状的改善,尿儿茶酚胺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均趋向正常。认为黄连泻心火的部分药理作用与降低尿儿茶酚胺有关,而肉桂温肾阳的部分药理作用与提高尿17羟皮质类固醇有关,两者合用,可各显其效能。这充分说明,测定尿儿茶酚胺与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的实验,不仅可以作为反映心肾不交的客观指标之一,同时也为治疗“心火旺,肾阳虚”之一类型的心肾不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导读: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2、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营气和津中医药概论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二、 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3、土的特性是“土曰稼穑”,其引申的意义是指土有受纳、承载、生化、长养的特性。4、金的特性是“金曰从革”,其引申的意义是指金有肃杀、潜降、收敛的特性。5、水的特性是“水曰润下”,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的特性。第二章 气血津液一、气、气机、气化的概念是什么?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答:1、气是构成人体的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3、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4、气的生理功能有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答: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三、 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哪两类?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其各自的概念、功能是什么?答:1、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①先天之精气;②后天之精气两种。2、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可分为①元气;②宗气;③营气;④卫气四种。3、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根源于肾。其功能有①推动人体的生长与发育,与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密切相关;②能激发调节各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4、宗气是指有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的气。其功能为①走息道而司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③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5、营气是指行于脉中富于营养作用之气。其生理功能为化生血液,营养全身。6、卫气是指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之气。其生理功能为①温养作用;②调节作用;③防御作用。四、血的定义?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理功能是什么?血液的循行正常必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答:1、血是指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3、血液的生理功能是①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②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4、血液的循行正常必备的三个条件是①血液要充盈;②脉管系统的完整而畅通;③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五、津液的定义?答: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六、津液的生成、输出分布与哪个脏腑功能有关?答:1、津液的生成与①脾胃化生与运化;②小肠主液;③大肠主津的功能有关。2、津液的输出分布与①脾气散精;②肺主行水;③肾主水液;④肝主疏泄;⑤三焦决渎等脏腑功能有关。七、津液的排泄有哪几种方式?津液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1、津液的排泄有①汗与呼气;②尿;③粪等三种方式。2、津液的生理功能是①滋润、濡养机体;②参与血液化生;③调节阴阳平衡;④排泄代谢产物;⑤运载全身之气。八、气和血的关系?答:气和血的关系表现在1、气对血的关系,其意义是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运血;③气能摄血。2、血对气的关系,其意义是①血能生气;②血能载气。总之,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运血者则是气,守气者即是血。第三章 藏象学说一、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定义?答: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生理病理的征象与自然界相通映的事物和现象。2、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统称。3、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统称。4、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女子胞、胆等六个脏器组织的统称。二、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及其生理功能?答:1、五脏具有“藏而不泻”的共同特点和“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功能。2、六腑具有“泻而不藏”的共同特点和“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3、奇恒之腑具有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藏而不泻”的共同特点和“贮藏精、血、髓、胆汁等精微物质”的共同功能。三、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是什么?及其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答:1、心的生理功能有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藏精);③心的气血阴阳作用。心在体和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②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调节脾胃的升降、调节情志、调节胆汁分泌、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③肝的气血阴阳作用。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②脾主升清;③脾主统血;④脾的气血阴阳作用。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主气、司呼吸;②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③宣散卫气;④肺朝百脉,主治节;⑤肺的气血阴阳作用。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肾藏精;②肾主水液;③肾主纳气。肾生髓主骨,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四、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何?五脏与六腑共组成哪几对表里关系?答:1、五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①心与肺的气与血的关系;②心与脾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③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情志;④心与肾的的关系表现在心阳与肾阴之间,阴阳升降、水火既济的关系;⑤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的关系;⑥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的关系;⑦肺与肾主要表现在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之阴阳互滋生的关系;⑧肝与脾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⑨肝与肾主要表现在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的关系;⑩脾与肾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五脏与六腑共有①心与小肠;②肺与大肠;③脾与胃;④肝与胆;⑤肾与膀胱五对构成表里关系。第四章 经络一、经络、奇经八脉的定义?答:1、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2、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和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等既没有表里配对也没有配对络属关系的八条经脉的总称。第六章 病因一、病因的定义?病因的现代分类方法可分为哪四种?1、病因是指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2、病因的现代分类方法可分为①外感病因;②内伤病因;③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④其他病因四种。二、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是什么?答: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是①辩证求因;②审因论治。三、六淫、疠气、内伤七情的定义?答: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2、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3、内伤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四、六淫各自的概念、性质和治病特征?答:1、风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3、湿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4、燥邪是指大凡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5、热(火)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②热(火)性炎上;③热邪易生风、动血;④热邪易扰心神;⑤热邪易致疮痈。6、暑邪是指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五、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哪几个方面?痰饮、瘀血、结石的其各自致病特点?答:1、包括水湿痰饮、瘀血和结石。2、痰饮的致病特点表现在①阻滞气机、阻碍气血;②致病广泛,变化多端;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④易扰乱神明;⑤多见滑腻舌苔。瘀血的致病特点为疼痛、肿块、心悸、胸闷腹满、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结石的致病特点为多发于六腑等空腔性的脏器;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甚则发生绞痛。第七章 发病一、发病、正气、邪气的定义?发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1、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2、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3、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4、发病的基本原理是正邪相搏。二、发病的类型有哪几种?答:发病的类型有感邪即发、伏而后发、T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六种。第八章 病机一、病机、基本病机的定义?答:1、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2、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二、基本病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虚、实的概念是什么?答:1、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2、阴阳失调是指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3、虚是指不足。4、实是指有余。四、阴阳失调病机的主要内容?答: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五、气的失常包括哪两方面?气机失调包括哪些病理变化?答:1、包括气虚、气机失调。2、包括气机郁滞、气逆、气焰、气闭、气脱。六、血的失常包括哪两方面?血的运行失常在病理状态上的体现?答:1、包括血虚、血瘀。2、体现为血行迟缓、血行加速、血行逆乱、血液妄行。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哪些病理变化?答:1、包括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八、疾病传变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包括病位传变、寒热传变、虚实传变。九、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答:包括经脉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第九章 养生与治则一、养生与治则的定义?答:1、养生是指摄生、道生、保生等,也为保养生命之义。治则是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总的法则。二、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正治与反治的主要内容?答:1、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2、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3、正治主要内容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4、反治的主要内容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三、 治病求本、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含义是什么?答:1、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2、阴中求阳是指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作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阳中求阴是指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作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中医药概论下篇(中药学)参考习题总复习题一、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二、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三、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四、《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 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五、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六、《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七、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共34卷,载药8980味。习题一一、道地药材的含义?答:是指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质量、产量大及疗效好的药材,并非一成不变的。习题二一、炮制的含义及炮制的目的?答:1、含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2、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习题三一、中药性能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含义又称药性(偏性),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毒性等。二、试述四气五味的含义及具体作用?答: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的四种特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热为主;温热药具有祛寒、温中、助阳等作用,以祛寒为主。2、五味是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药味。辛能散、能宣、能通,表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表补虚扶弱、缓急和中、调和诸药等作用;酸能收能固,表收敛固涩等作用;苦能泄、能燥,表通泄、降泄、清泄和燥湿等作用;咸能软,表软坚散结等作用。三、升降浮沉是从哪方面阐述药性的?应用时从哪两点考虑?答:从药物性味和药物效用两方面阐述药性的,应用时从顺着病位和逆着病势两点考虑。四、归经的含义?归经以何理论为基础?以何为依据?答:归经是指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习题四一、何谓配伍?答:配伍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按照用药法度,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二、配伍的目的?答:目的是适应复杂的病情、提高药物的疗效、消除或减少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扩大药物治疗范围。三、试述药物“七情”的具体内容及含义答:药物“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是指单味药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相须是指药性、效用相近似的药物,配合一起使用,可以互相提高疗效;相使是指药性不一定相近似,但治疗目的一致,有主次之分的配合在一起使用,能提高或增强主要疗效;相畏是指某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某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会互相牵制,使原有药效降低或丧失;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习题五一、 用药禁忌包括哪些内容?试述“十八反”的具体内容?答: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十八反”具体是指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贝母、瓜蒌、白及、白蔹;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习题七一、何谓解表药?解表药的分类?答: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分为辛温和辛凉解表药。二、分别写出紫苏、白芷、薄荷、葛根、柴胡的功效和主治要点?答:1、紫苏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的要药。2、白芷具有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阳明头痛的要药。3、薄荷具有疏散风寒,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4、葛根具有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项背强痛的要药。5、柴胡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肝胆疾患和少阳寒热的要药。三、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的功效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答:1、麻黄与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不同点为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且善宣肺平喘,能利水退肿;而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且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等。2、相同: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不同:桑叶性寒,疏散力较菊花强,作用偏于肺,长于清肃肺气而止咳,还能凉血止血;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长于清泄肝火而明目,兼治肝风头痛,还能清热解毒。习题八一、何谓清热药?清热药的分类?答: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和清虚热药。二、写出栀子、生地黄、夏枯草、地骨皮功效及主治要点?答:1、栀子的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和消肿止痛。主治热病烦闷的要药。2、生地黄的功效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和润肠。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要药。3、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和降血压。主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和N疠肿结的要药。4、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止血、清肺火和生津。主治有汗骨蒸的要药。三、黄连有哪些功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它和黄芩、黄柏主治重点有何不同?答: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注意过量或服用较久易伤脾胃,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者忌用。不同为其偏走中焦,善清中焦燥湿,以泄胃火为长,功效较黄芩、黄柏强。四、分别叙述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山豆根的主治要点?答:1、蒲公英主治内外各个疮痈,为治疗乳痈的要药。2、鱼腥草主治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的要药。3、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里急后重的良药。4、山豆根为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的要药。五、石膏与知母、金银花与连翘的功效及主治要点各有何异同?答:1、同:均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不同:生石膏具有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有善治肺热咳嗽、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具有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习题九一、大黄有哪些功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应注意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慎用或忌用,脾胃虚寒者忌用。二、大黄与芒硝、巴豆在治疗便秘上分别有什么不同?答:大黄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善治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着;巴豆善治寒积便秘腹满胀痛者。习题十一、 何谓祛风湿药?答:凡是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之邪,以解除痹痛为主要的药物。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教学研究、外语学习、求职职场、经管营销、自然科学、计划方案、党团工作以及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火金雷爱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