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土壤微生物检测能将含氮化合物分解成什么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细菌真菌检测题1.doc 4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细菌真菌检测题1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细菌和真菌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案栏内):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下列生物中,为单细胞生物且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霉菌 B.酵母菌 C.细菌 D.病毒2.下列属于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的共同特点的是
)A.都能够形成芽孢 B.都具有细胞核C.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都进行孢子生殖3.真菌比细菌结构复杂。李阳同学认为复杂之处在于真菌(
)A.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细胞内含有叶绿体C.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由多细胞构成4.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5.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6.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7.在探究“洗手对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活动中,有“用手在培养基上轻轻按压”的步骤,这属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
)A.制作培养基 B.消毒 C.接种 D.培养8.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 B.细菌细胞不同于洋葱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细菌依靠芽孢进行繁殖D.将食品放在冰箱中可防止腐败变质,原因是低温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9.分析下列环境中,活细菌数目相对较多的是?
)A.用香皂洗过的双手 B.夏季茂密的树林中?C.火车站侯车室中 D.充满高温高压水蒸气的高压锅内?10.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制作配方不正确的是 (
)A. 牛肉汁与琼脂混合 B. 牛奶与琼脂混合C. 土壤浸出液与琼脂混合 D. 蒸馏水与琼脂混合11.橘子腐烂后,出现一些青绿色的霉斑,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些扫帚状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A.曲霉 B.青霉 C.酵母菌 D.毛霉12.大量细菌可使食品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中A.细菌很少  B.细菌繁殖很慢 C.没有细菌  D.细菌都冻死了下列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采用发酵技术的是A.啤酒B.橙汁C.酸奶D.面包.袋装肉肠所采取的主要保存方法是A.脱水法
B.真空包装法
D.渗透保存法“王致和”是我国著名的发酵食品之一A.发酵过程中控制温度是关键条件之一 B.发酵过程中必须保持空气流通C.发酵都是由酵母菌完成的 D.蒸煮豆腐后马上加入菌种21.制作泡菜时密封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 B.防止其它细菌的进入C.防止空气进入 D.防止水分散失22.以下能正确反映酵母菌发酵时,产酒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 (
)23.很多人都喜欢喝酸奶,制作酸奶时需要下列哪种微生物 A.甲烷细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酵母菌24.在制作馒头和酿酒过程中都需要的微生物是
)A.曲霉菌 B.酵母菌 C.青霉菌 D.乳酸菌25.我州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广兴建沼气池。在沼气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甲烷菌 D.根瘤菌二、非选择题1.下图表示某种“菌”的生长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C是用来培养这种“菌”的,它的名称叫。 2 这种“菌”会长出两种菌丝,一种是生长在C中的基内菌丝,另一种是生长在空气中的气生菌丝。请推测一下,这种“菌”的呼吸需要不需要氧气? 3 B代表图中螺旋状的结构,A代表螺旋状结构上生长着的一个个“东西”。这一个个“东西”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繁殖成新的菌体,那么A相当于真菌的。 4 这种“菌”的细胞结构相似于细菌,所以它的细胞具有、和这些基本结构。(1)A与C的结构相比,A的细胞内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 。(2)B和D的菌体都是由 构成的。(3)图中,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
] 。(4)A、B、D在适宜的培养基中会大量繁殖,形成菌落。从菌落的 ,可以大致区分A和B、D。(5)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即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3.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下图所示:
1 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__。
2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__。
3 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
4 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部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第六章 化学肥料
第六章 化学肥料 第一节 概述 一、化肥的种类 化肥种类很多,按肥料和成分的性质,目前常用的各种肥料可分为有 机肥料(农家肥料)和无机肥料(化学肥料)两大类。凡是用化学方法制造成的或者开采矿 石经过加工制成的肥料,统称为化学肥料。化肥一般不含有机物质,所以又称为无机肥料。 化肥可根据其所含的主要养分,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徽量元素肥料。 (一)氮肥 所含的主要养分为氮素。如: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尿素等。 (二)磷肥 所含的主要养分为磷素。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 (三)钾肥 所含的主要养分为钾素。如:氯化钾、硫酸钾等。 (四)复合肥料 含有 N、P、K 等营养元素中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如:硝酸钾、磷 酸铵、氯化过磷酸钙和氮磷钾复合肥料。 (五)微量元素肥料 含有 B、Mn、Cu、Zn、Fe、Mo 等微量元素的肥料。如:硼砂 锰、硫酸铜、硫酸锌、钼酸铵等。 二、化肥的特点 为了正确施用化学肥料,应当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般就施用方 面来讲,化肥与有机肥料相比较,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养分含量高、成分单纯 化肥中的有效成分,是以其中所含的有效元素或这种元 素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比来表示的。例如:1 斤硫酸铵所含的氮素,可相当于人粪尿 30-40 斤; 1 斤过磷酸钙中所含的磷素,相当于厩肥 60-80 斤。高级化肥如:尿素、液氨则含有更多的 养分。便于运输、贮存和施用。 化学肥料所含的养分成分单纯, 一般只含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营养元素, 便于根据土壤情 况和作物需要选择施用。 (二)肥效快、肥效短 除少数矿质化肥(如钙镁磷肥)难溶于水外,化学肥料大多易 溶于水,做追肥或根外追肥都能很快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而显著。但肥效不如有机肥料 持久。 (三)有酸碱反应 化学肥料有两种不同的酸碱反应――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 应。 化学酸碱反应指肥料溶于水中以后酸碱反应。如过磷酸钙是酸性,磷酸氢铵是碱性,尿 素为中性。 生理酸碱反应指肥料经作物选择吸收后产生的酸碱反应。 分为生理碱性和生理酸性。 生 理碱性肥料是作物吸收肥料中的阴离子多于阳离子,从根胶体代换下来的 HCO 3,与阳离子 形成重碳酸盐,水解后产生 OH-离子,增加土壤溶液的碱性。如:硝酸钠。生理酸性肥料是 作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从根胶体代换下来较的 H+离子,增加土壤溶液的酸 性。如:硫酸铵。 根据以上性质,应该提出的是,长期、单独施用某种化学肥料,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 导致土壤板结。 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配合施用常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 果。三、西藏农业施用化肥概况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对肥料投入的需要,从七十年 代开始打破了长期依赖少量有机肥料来维持落后生产水平的被动局面。 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 研究所从 1963 年开始引进硫酸铵,重过磷酸钙,并结合大田生产,于 1964 年-1965 年在达 孜县章多乡进行了小面积生产试验、 示范。 试验结果, 每增施 1kg 氮肥增产青稞 15.1-22.9kg; 增施 1kg 磷肥可增产青稞 4.4-8.9kg。而钾肥在当地基本无增产作用。这一试验结果为西藏 农业合理施用化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限制, 这项增产措施未能及时 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仅局限于小面积生产示范。 一九七二年-一九八 0 年,随着冬小麦面积的推广和迅速扩大,以及优良品种的扩广应 用,由此而带动了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本阶段化肥使用量由 1972 年的 673.17 吨提高到1 1980 年的 15970 吨。 粮食亩产比化肥施用前 1970 年的 104 公斤提高到 1980 年的 169.5 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与增产效果,各地还先后对氮素化肥进行了种肥、基肥、追肥、 根外追肥以及不同量和不同施用时期等方面的研究。 不仅进一步肯定了化肥的增产作用, 还 提出了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不同化肥品种的施用技术。 例如: 西藏农牧学院农学系对青稞施用 氮肥最佳时期,作了每年试验工作,并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委三等奖。以上研究结果,为西藏 合理调进与施用化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九八 0 年一九九一年, 西藏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产作物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应 用,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整体、个人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化肥施用量有了明显 的提高。到 1991 年化肥施用总量已达到 42648 吨,比 70 年代增加几倍,粮食单产比 1980 年增加了 32%。但是,随着化肥的施用量增加,而增产的数量不如以前,因此科研单位和 技术推广部门针对其情况,先后进行了青稞、小麦等主要作物的 N、P 配合施用的整体效应 试验,初步提出了 N、P、K 化肥的适宜用量及配合比例,有机肥料的施用。同时,对施用 化肥的量、 施肥方法以及微量元素肥料应用技术等方面也进行了试验, 提出了主要河谷农业 的化肥施用应采用前期重,后期轻,以基肥为主,以氮肥为主,NP 配合施用方面起到了很 好的作用。 四、 我国化肥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化肥的应用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我国 最早施用化学肥料是在 1909 年。解放前只有大连、抚顺、鞍山和南京等地一些工厂生产硫 酸铵,还有一个产量很小的磷矿。化肥年产量最高的 1940 年了仅有 2.7 万吨,至 1949 年累 计产量不不到 60 万吨,40 年中进口化肥总共不过 300 万吨,施用化肥的地区也局限在东南 沿海一带。新中国成产后,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平均每年递增 26.3%。目前我国已经 有近 1400 个氮肥企业和近 800 个磷肥企业,80 年代又在青海筹建钾肥厂,初步形成了大中 小型相结合,布局比较合理的化肥工业体系。1982 年化肥总产量已达到 1276 万吨,其中氮 肥 10226 万吨,磷肥(P2O5)计 251 万吨,钾肥(K2O)计 2.4 万砘。施用化肥已成为我国 各种作物增产一项重要措施。 世界化肥工业发展很快。当前,化肥发展的总趋势是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和施用机 械化。主要表现为:①有效成分不断提高,高浓度化肥和液氨、尿素、重过磷酸钙的比重增 加,而低浓度化肥如硫酸铵、过磷酸钙的比重下降;②复合肥料、混合肥料发展较快,氮、 磷、钾三要素以外的营养元素如钙、镁、硫、微量元素、二氧化碳等肥料也开始作为重要的 肥料;③液态肥料大量生产和施用,运输管道化,施用机械化;④长效(缓效)肥料、农药 肥料和氮肥增效剂等的研制和施用发展也很快。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但是,在一定的品种、作物种类、气候条件下, 水、肥常常是起重大作用的两个因素,特别是肥料中的化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 明,在 1950-70 的 20 年间,世界粮食增产一倍,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在提高单位 的各项措施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 40-70%。1980-82 年全国 1126 个化肥试验点的结果表 明, 在磷、 钾养分和水分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粮食作物亩施氮 4-8kg; 每公斤氮素增产 10-16kg, 高的达 20kg。 在北方地区中低肥力土壤上, 每公斤磷 (P2O) 可增产粮食 15kg, 高的达 20kg。 在缺钾土壤上施用钾肥,每公斤氧化钾(K2O)可增产稻谷 8-10kg。另外,在有机肥料缺乏 进, “以无机促有机” , 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对发展农业生产也有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施用化肥水平按自产化肥计算(折纯) ,已从解放初期的平均每亩 0.0038kg 提 高提高到 1982 年的 8.6kg,成绩很大。但是,与世界平均施肥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 据《国外农业》 (1975) ,在 1970-71 年,每亩耕地化肥消费量(有效成本)日本为 25.7kg, 荷兰更多达 50kg。另外,由于化肥的生产和分配不当,以及对科学用量重视不够等原因, 在某些地区,虽然施肥水平提高很快,但肥效却有降低,甚至导致减产。如河北省藁城县的 资料指出,
年每亩化肥用量高达 100kg 而增施每公斤化肥所增加的产值则由 19782 年的 1.06 元下降到 0.14 元。 国外的实践还表明, 长期过量的使用氮肥会造成环境污染。 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会 对人、畜有害不能饮用。在形成亚硝铵的过程中,亚硝酸是亚硝铵的前身,而亚硝铵则是致 癌、致变异及致畸胎的物质,对人、畜威胁更大。而地面水的富营养化作用也会给生态环境 造成不良影响。 今后,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肥料的生产潜力, 除化肥的生产和分配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合理安排外,必须重视改进施肥技术,逐步解决氮、磷、钾比例失调的问题,注意其他营养 元素的配合施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在增施化肥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扬我国集攒、施用有机 肥料的优良传统,以达到营养作物、培肥土壤的目的。 第二节 土壤氮素供应与氮肥 一、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和转化 根据作物对土壤中氮素吸收利用的难易,可以把土壤中的氮素分为以下几类: (一)无机含氮化合物,这类含氮化合物主要为铵盐和硝酸盐,有时也有极少量的亚硝 酸盐。此类化合物在土壤中含量极少,一般只占全氮量的 1-5%,常以铵态氮(NH4+)硝态 氮(NO3-)的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土壤胺磷所吸附。无机态氮素在土壤中含量虽然极 少,但却是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因此对作物营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在含氮化合物中,这类化合物含量最多,主要是蛋白质、氨 基酸、腐殖质、酰胺等化合物。按其分解矿质化速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1、比较稳定而不分解的含氮化合物,如腐殖质,复杂的蛋白质(如核蛋白)以及一些 复杂的缩合物等,这类物质不易矿质化,不易为植物利用。 2、易被弱酸或弱碱溶液水解的含氮化合物,例如简单的蛋白质类,这类物质较易矿质 化,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对植物来说是比较有效的。 3、氨基酸和酰胺类,多溶于水,很易矿质化,是无机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来源。 (三)空气中分子态氮:这类氮素在土壤中空气中含量虽然不少,但只能为固氮微生物 利用,一般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种植豆科绿肥作物,就是通过生物固定土壤空气中氮素,增 加土壤氮素水平,以供给作物利用。 由于不同形态的氮素对作物的有效性不同, 为了表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 实践中常用以 下三个指标来表示: 1、含氮量:它表示氮素的供应容易程度,既包括作物能吸收利用的,也包括土壤潜在 氮素的含量。 2、速效氮:是指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既指土壤的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 硝态氮。 3、水解性氮:表示当季作物能利用的氮素,它是在化学分析中能用稀碱或稀酸溶解出 来的氮素。水解性氮较能反映出近期内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进行着相互转化的, 它们的分解转化过程如下: (一)含氮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许多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 其步骤是: 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胺酸→氨基酸。 这是蛋白质矿质化的第一步。 作 物一般不能吸收利用。 2、氨化过程:是指氨基酸在氨化细菌分泌的脱氨基碳和脱酰胺酶作用下,分解出氨, 溶解于土壤溶液中,形成铵盐,称为氨化过程。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3 水解: →RCHOCOOH+NH3 (有机酸) RCH2OH+CO2+NH3 (醇)xRCHNH2COOH+H2O氧化:ROHNH2COOH+O2→RCOOH+CO2+NH3 (有机酸) 还原:RCHNH2COOH+H2→RCH2COOH+NH3 (有机酸) 因为参加氨化作用的微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温度适宜,不论在好气或嫌气情况下, 通过上述不同途径,氨化作用都能进行。产生的氨与有机、无机酸类化合成铵盐。 如:2NH3+H2CO3→(NH4)2CO3 这些铵盐,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也可被微生物利用。铵离子可与土壤胶体吸附的 阳离子发生代换作用被土壤胶体吸附, 因而降低了土壤溶液中铵离子的溶度, 减少了铵的流 失。 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到氨的阶段既不再继续分解。如果在好气条件下,氨还可进一步转 化。 3、硝化过程:是指氨和铵盐被氧化为硝酸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氨氧 化成亚硝酸;二是亚硝酸氧化为硝酸。这两个阶段都是在好气性细菌作用下完成的,好气性 细菌则利用氧化时产生的能量。其反应式如下: ZNH3+3O2 亚硝酸细菌 2HNO2+2H2O+172 大卡 ZHNO3+O2 硝酸细菌 2HNO3+20 大卡 硝化作用是一种氧化作用,通气良好,在土壤呈中性(PH6.5-7.5) ,温度在 25-300C, 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 60%左右,有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虽然氨氧化成硝酸后,可以 NO3的形式为植物吸收,但是 NH4+可以为土壤胶体吸附保存不易流失,可以 NO3-不能为土壤胶 体吸附容易流失。因此,强烈的硝化作用不一定都是好现象,应适当加以抑制。施用氨肥增 效剂,可以抑制硝化过程的不利影响。 通过耕作、排水、烤田等措施,都能促进通气、增温、加速含氮有机物的矿质化,促进 养分有效化。 4、固氮过程: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可以把大气中游离氮素固定成含氮化合物,合成 自己躯体的蛋白质,丰富了土壤中氮素含量。 (二)速效态氮素的无效化过程: 1、脱氮作用 在嫌气条件下,硝态氮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发生反硝化或生物脱 氮作用,硝酸盐被还原为 N2、N2O 及 NO 而气化损失。其反应如下:+2N+ ZHNO3 +4H+ 2H2O 2HNO3 +4H-1 -2H2O H2N2O2 -2H2ON2 ↑ NO-H2O +2H+ +2H2O-4H+ 2NO(次亚硝酸) -H2O在缺氮、有硝态氧以及有机物质较多、土壤 PH 值为 5-8、温度为 30-350C 时,最有利4 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在弱酸性土壤中,亚硝酸与某此铵盐有简单的胺化物(如尿素)反应,放出氮气,称为 化学脱氮作用,也可引起氮的损失。 2HNO2+CO(NH2)2→CO2+3H2O+2N2↑ 2、氨的挥发损失 土壤中大量施入氮肥时,容易形成铵盐溶液或气态氨。一般说来, 在土壤 PH 低时,主要以铵离子存在;当土壤 PH 高或肥料浓度高时,大部分呈游离态氨存 在。游离态氨容易挥发损失。 3、硝酸盐的淋失及铵离子进入 2:1 型粘粒矿物的内表面而被晶格固定,也会影响氮肥 的肥效。 (三)生物固氮作用 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固氮菌和藻类等,吸收空气中的氮 气,并把它转化为氨及氨基酸、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作用。这种作用对提高土壤含 氮量,减少氮素损失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既能为作物提供可吸收的氮素养分, 又可能造成一部 分氮素的损失。所以在施用氮肥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减少养分损失,充分发挥氮 肥的增产作用。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脱氮损失三种。在我 国北方碱性土壤中,主要是氨态氮的挥发损失;在南方酸性土壤中,主要是硝态氮的淋失和 反硝化脱氮损失。 (四)土壤氮素循环及其管理 各种形态的氮素不论其来源及数量如何, 它们进入土壤后随时都存在着氮的吸收和释放 过程。各种转化作用相互衔接,构成氮素循环。据图 6-2,土壤中化合态氮、工业固氮(化 学肥料)和降水携带的氮。有的资料表明,其中微生物固氮约占 69%,工业化肥生产给土 壤带来的化合态氮约占 33%,大气降水带来的化合态氮约占 8%或更少。土壤中的氮素循环 主要是在生物与土壤之内进行的。因此,采取适当的土壤管理措施,可以把氮素的损失控制 在最低限度。 氮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而蛋白质作为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一切植物体最 基本的物质。氮素供应充足,蛋白质合成的多,原生质的构成就有充分的物质基础。细胞分 裂快,增长迅速,植株高大,枝叶茂盛,根系发达。为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氮又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而叶绿素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基质。 氮 素供应充足,叶绿素形成的多,叶色深绿,光合作用加强,能制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另外,在植物体内很多酶、维生素、植物碱里都含有氮,参与多种生化过程。 由此可,氮与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结果都充分证明, 氮素对作物的增产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如青 稞, 小麦在单施氮肥的情况下, 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增产 59.8 公斤和 76.12 公斤, 增产 35.2% 和 32.1%。适当地提高作物的氮素营养水平,还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以收获茎、叶为主 的作物,如蔬菜(叶菜) 、茶等作物,氮肥对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为显著。 当植物的氮素营养不足时, 生长受到抑制, 植株矮小细弱, 叶片柔薄色淡, 根系不发达, 分蘖减少,花器发育不良,结实率下降,籽粒不饱满而严重影响产量。 但是,氮素供应过多,由于植物体内的糖多转化成蛋白质和其他含氮物质,糖的含量相 对降低, 构成细胞壁的纤维素和果胶等都相应减少, 限制细胞壁的加厚, 使组织柔软易倒状, 抗寒性和抗病性也相应降低。营养器官分期停留在细嫩阶段,贪青徒长,延迟成熟。某些作 物如甜菜、薯类品质也会下降。 应当指出,植物氮素营养的充足,缺气或过多都是相对的。例如:低产条件下氮素充足 或过多,在丰产时可能变为缺乏。因此,氮素充足,缺气或过量不能当作不变的教条,而应5 根据作物要求,产量水平,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农业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 二、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 氮素化学肥料种类很多,根据氮肥中氮素的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 和酰胺态氮肥。各种形态的氮肥有其共性,每个品种又有其个性。正确认识和掌握氮肥的性 质,才能合理施用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一)铵态氮肥:铵态肥有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等。其氮素形态都以铵离 子形态存在。这类氮肥的共性是: 1、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迅速,施后可及时供应作物对氮素的需要。 2、遇碱性物质,易分解放出氨,使氮素损失。 2 (NH4)SO4+CU(OH)2→2NH3↑+2H2O+Ca O4 因此在贮存、施用时,切勿与石灰、草木灰或其它碱性物质混合。在碱性土壤或石灰性 土壤中施用时, 旱地应该注意深施盖土, 水田也应立即耙耘或结合插秧, 避免氨的挥发损失。 3、施入土壤中,铵离子能与土壤胶体上所吸附的阳离子发生代换作用而被吸附。Ca 土壤胶体 Ca + 2NH4HCO2 → 土壤胶体Ca NH4 NH4 NH+ Ca(HCO3)2H 土壤胶体 H + (NH4) → 土壤胶体 2SO44+ H2SO4 NH4由于铵离子可被土壤胶体吸附,铵态氮肥不易随水流失,肥效持续期比硝态氮肥长,可 作基肥施用。铵态氮在转化为硝态氮前其移动性小,在施肥深度上要相对地深些,尽量施到 根群集中的土层中。 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经硝作用转化为硝酸,可以暂时增加土壤的酸性,随 着硝态氮被植物吸收,这种酸性就尽量显著降低或消失,所形成的硝态氮流动性大,容易流 失。 以下分别介绍各个铵态氮肥的性质和施用情况。 1、氨水[NH3.H2O] 氨水就是氨的水溶液。把合成氨导入水中既成。氨水也是钢铁工 业和石油工业的副产品。由于生产氨水工序简单,不耗酸,成本低,所以它是我国许多小化 肥厂的重要产品。 (1)性质 氨水为无色液体,一般工业副产品氨水,因含有杂质而带有不同颜色。含 氮量变幅较大,一般为 15-17%,在一定温度下,氨水的含氮量与比重有一定的关系。比重 越小则含氮量越高。但碳化氨水与其比重无相关性。 氨水属化学碱性肥料。20%的氨水 PH 为 11.2,稀释 500 倍后,PH 仍为 10 左右。所以 有较强的腐蚀性,特别是对铜,而水泥、石头、陶瓷、木材、橡胶、塑料等材料则较耐腐蚀。 氨水施入土壤中后,可以暂时增加土壤碱度,但随着氨被硝化为硝酸,碱性逐渐降低,维持 原来的土壤酸碱度,对作物无不良影响。 氨水极易挥发,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氨气的逸发,造成氮素损失,同时还会灼烧作 物。氨水越浓,与空气接触面越大,挥发损失就越严重。试验证明:氨水在 22-240C 下露天 存放两天,氨的损失就达 90%。 氨水的渗漏性、腐蚀性、挥发性,给运输、贮存和施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2)施用 氨水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但因氨水对作物种6 子发芽有抵制作用,所以不宜作种肥。 氨水施用中都应特别注意防止挥发。施用氨水的原则是:一不离土,二不离水。减少氨 水与空气接触时间;避免种子或根、茎、叶直接接触,防止烧伤作物。 施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①兑水施 旱地施用按氨水用量兑水 30-40 倍,如作基肥条施犁沟中;或作追肥在作物 行间开沟条施,施后立即覆土。 水田作基肥时,也兑水 30-40 倍,泼于田中,泼后立即耙耘。作追肥时,兑水 100-150 倍(相当于 0.1-0.2%含氮量) ,田面保持 1.5-2 寸的水层,泼在水稻行间,泼后中耕。 ②顺水流 氨水随灌水施入。采用顺水流的施用方法,田面必须平整,才能施肥均匀, 施用时在进水的地方置氨水桶, 用细橡皮管或塑料管将氨水到入水流中, 管口必须插入水面 以下。 调整氨水流量, 使其能在灌水期间按要求的用量均匀流出。 每亩氨水用量 30-50 公斤, 每升灌溉水的含氮量不超过 50-200 毫克(即 50-200ppm)过多将会造成氮素的损失。 水田采用“顺水流” ,施前应先排水,以免氨水分布不匀。 ③使用专用机具 近年来各地以对氨水追肥机具的制作都有很多的创造和发展。 如: 机 引氨水施肥机、犁刀式氨水施肥机、氨水耧、镰刀式氨水钩、注射式氨水施肥器等。这些专 用机具既能防止氨水的挥发,提高肥效,又方便施用,劳动效率较高。 ④制腐殖酸铵肥料 (4)碳化氨水的性质和施用 为了减少氨水的挥发损失,在普通氨水中通入一定的二 氧化碳,制成碳化氨水。氨水碳化后,成为碳酸铵、碳酸氢铵的混合液,其主要成分为碳酸 铵。 应当注意,碳化氨水仍有相当大的挥发性,特别是在浓度大、温度高的情况下,氨也是 容易挥发损失的,因此在贮存、运输、施用的过程中,仍然应当采取保氨的措施。 碳化氨水除了能供给作物氮素外,还能供给作物所需的碳素,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碳化氨水适用于多种作物和土壤。其施用方法与普通氨水相同。 2、碳酸氢铵[NH4HCO3] 碳酸氢铵与其它固体氮肥相比,具有速度快、投资少、生产 过程简单、成本低等特点。适于小化肥厂生产。因此,这种肥料在我国目前氮肥生产中占有 重要位置。但因其含氮量较低,又易挥发损失,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将被高效、稳定的 化肥品种所取代。 (1)性质 碳酸氢铵又叫重碳酸铵或简称碳铵。为白色或淡灰色细粒结晶,含氮量 17-17.5%。有强烈的氨臭味、吸湿性强、易溶于水、水溶液 PH 为 8.2-8.4,呈碱性反应, 但施入土壤不会引起土壤变碱。 与运输、贮存、施用关系最大的性质是碳铵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水挥 发和损失。NH4HCO3→NH3↑+CO 2↑+H2O 随着碳铵的分解挥发,体积逐渐变小,重量逐渐减轻。影响碳铵分解的主要 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干燥的碳铵在 200C 以下还比较稳定,温度升高到 300C 时大量分解。尤其是有水存在时。 碳铵易分解挥发且结块严重,给运输、贮存和施用等带来不少困难。在贮运时必须保持 低温、干燥、防止吸湿挥发。包装必须严密,破袋及时修补。施用时,用一袋开一袋,未用 完的迅速包好。 碳铵施入土壤后,铵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剩下的碳酸根对土壤无不良影响,而且碳酸 根还可供给作物根部的碳素营素。所以碳铵对各种作物和土壤都是适宜的。 (2)施用 碳铵可以作为基肥或追肥施用,但都必须深施并立即盖土,切忘撒施地表, 以免造成氨的挥发和熏伤作物茎叶。7 作基肥时,可边撒边耕,把碳铵翻到表土以下,然后耙平。 作追肥时,可条施或穴施。沟、穴深度为 2-3 寸,施后立即严密覆土,并及时注水。 碳铵不能作为种肥施用。因为碳铵施入土壤后,可使土壤溶液碱度暂时增加,分解以后 又产生氨,不利于种子的发芽。如必须作种肥时,也要在种子一至二寸远的地方开沟深施, 施后盖土,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种肥用量一般不能超过 10 公斤。 3、硫酸铵[(NH4)2SO4] 硫酸铵简称硫铵,是我国施用最早的一种氮肥。通常以它作为 氮肥标准肥料, 由于硫酸铵的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硫酸, 所以在化肥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 降。 (1)性质 纯硫铵为白色结晶,副产硫铵因含有杂质而呈灰白色、浅黄色、浅红色、 浅绿色。含氮 20-21%。品质较纯的硫铵吸湿性很小。只有在温度较高、温度较大或游离酸 含量多的情况下才吸湿结块。易溶于水,其溶液呈弱酸性反应。这主要是由于肥料中含有游 离酸造成的。由于作物主要吸收硫铵中的铵离子,而硫酸根残余在土壤中,所以属生理酸性 肥料,硫铵对热的作用很稳定,常温下不会挥发损失氮素。 硫铵施后, 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残余的硫酸根与土壤反应的生成物是不一样的, 这将影 响到土壤的性质和作物的营养状况。 例如在石灰性较强的土壤中 CaCO3+ (NH4) 2 SO4→CaSO4+2NH3↑+CO 2+H2O 在中性和一般碳性土壤中 Ca 土壤胶体 Ca 在酸性土壤中 H 土壤胶体 H + (NH4)2SO4 → 土壤胶体 NH4 NH4 + H2SO4 + (NH4)2SO4 → 土壤胶体 Ca NH+ NH4 + CaSO4同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铵在土壤中还可以由硝化作用而产生硝酸和硫酸。 (NH4)2SO4+ 4O2→2HNO3+ H2SO4+ 2H2O 在盐基饱和度较大,缓冲性能较高的土壤中,所产生的酸不会积累在土壤溶液中,而是 首先与土壤溶液中的重碳酸盐中和,然后取代土壤胶体的盐基,其反应如下: 2HNO3+Ca(HCO3) 2→Ca(NO3) 2+2H2CO 3 Ca 土壤胶体 Ca 2HNO +3Ca → 土壤胶体 H H + Ca(NO3)2所开成的硝酸同样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当然也有流失的可能。从另一方面看,硝酸、 硫酸的形成还可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为易溶性磷,有助于改善作物磷素营养。 2HNO3+Ca3 (PO4) 2→Ca(NO3) 2+2CaHPO 4 2H28O4+Ca3 (PO4) 2→2Ca3O4+Ca(H2PO 4)2 总之,硫铵施入土壤后,铵离子被土壤胶体代换吸附是主要的。在一般石灰性土壤中, 长期地、大量地施用硫铵,由于所产生的硫酸钙细粒,可使土壤板结。但目前用量不大,不 会产生上述问题。 (2)施用 硫酸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 在土壤中有效氮素不足时,可作为基肥施用,一般每亩用量 20-40 斤。在多雨地区一般 不要作基肥,以免经硝化后变为硝态氮随水流失。8 作为追肥施用,每亩用量视作物生长情况而定。旱地注意深施盖土,水田应结合中耕施 到还原层。 由于硫铵具有吸湿性小、 不易挥发、 含氮量高等特点, 用作种肥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 但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每亩 10 公斤左右,并注意种子和肥料要充分干燥,随拌随用。 硫铵适于各种土壤施用。 施于碱性和石灰性土壤要注意避免由于铵的挥发而造成的氮素 损失。在酸性土壤中连年大量施用,应注意施用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水田用应深施于还 原层,以避免由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造成氮素的损失。 4、氯化铵[NH4Cl] 在工厂里,一般不单独生产氯化铵,而是和纯碱同时生产。称为 “联合制碱法” 。所用原料是氨、二氧化碳、食盐和水。因此这种肥料具有原料来源广、制 造程序简单、成本低的特点。氯化铵肥效较快,特别是施于稻田,其肥效优于硫铵,因为在 稻田淹水的条件下, 硫酸根易被还原成有毒的硫化氢气体, 而氯化铵中的氯离子形成氯化物, 可以随水移动,不会产生毒害作用。 (1)性质 氯化铵简称氯铵,纯品为白色结晶。粗制品呈淡黄色。含氮 24-25%。作为 肥料的氯铵常因含有氯化钠等杂质,故吸湿结块性较硫铵稍强。氯铵溶液呈弱酸反应。施入 土壤后由于作物吸收 NH4+多于 C1-,残留在土壤中的 C1-与 H+结合成 HC1,使土壤变酸,所以 属生理酸性肥料。 氯铵在土壤中的转化基本上与硫铵相似, 但形成氯离子在碳性土壤中形成的氯化钙比硫 酸钙溶解度大,易于淋失,不会聚积在土壤中造成板结。 (2)施用 氯铵与硫铵的性质相近,在施用上除下列几点外基本相同。 ①氯铵中含有大量的氯,对一些作物的品质有不良影响。如降低马铃薯中淀粉的含量; 使烟草的味道变坏,燃烧性不好;甘蔗、甜菜、葡萄、甘薯的含糖量降低,所以对这些忌氯 作物,最好不要施用氯铵。 ②由于氯铵施入土壤后,所产生的各种氯化物溶解度大,易使土壤溶液浓度局部过高, 加之氯离子对种子发芽和幼苗有危害,故不宜作为种肥施田。用作基肥应力争早施,并结合 灌水,将氯离子淋洗至土壤下层。减少它的不良影响。 ③盐碱土不宜施用氯铵,以免增加土壤中氯的积累,加重对作物的危害。 ④氯铵使土壤酸化的程度比硫铵强。 所以在酸性土壤或缓冲性小的土壤中施用时, 应注 意配合施用石灰或碱性肥料。 (二)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有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所含氮素都以硝酸根离子形 态存在。硝酸铵兼有硝态和铵态氮素。 这类氮肥的共性是 1、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迅速。 2、硝酸根是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在土壤溶液中流动性很大,易随水流 失。在水田中施用,还有可能因反硝化作用而引起氮素损失。所以适于在旱田作追肥,而且 每次施用量不可过多。 3、硝态氮肥吸湿性很强,特别是在高温下更易吸湿。吸湿过多能潮解成糊状,吸湿后 天气干燥,又可失水而干燥结块。 4、硝态氮肥多数易燃、易爆。 下面仅以硝酸铵为代表,说明硝态氮肥的性质和施用。 硝酸铵简称硝铵, 用稀硝酸与氨中和而成。 是我国目前大、 中型氮肥厂生产的主要品种。 1、性质与施用 硝酸铵呈白色结晶体,含氮量约 33-35%,吸湿性强,易结块,受热分 解,如急剧碰撞易发生爆炸。因此,在贮运时,要避免高温、撞击。结块后不要锤打,切忌 不要与木屑、油类放在一起。销铵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由于硝铵含有易溶解、易流动的 硝态氮,所以旱地比水田施用效果要好。硝酸适于作追肥或种肥,因其含氮量高、施用量要9 适当。最好施后盖土,然后灌水。 (三)酰胺态氮肥 凡含酰胺基(-CONH2)或在分解过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称酰胺 态氮肥。这类肥料主要有尿素和石灰氮两种。它们所含的酰胺态氮,一般须经过土壤微生物 的作用,转化为铵态氮之后,再使作物吸收。 下面以尿素为代表,说明酰胺态氮肥的性质和施用。 尿素[CO(NH2)2] 尿素指合成尿素。学名碳酰二胺。它是我国目前固体氮肥中含氮 量最高的优异肥料。尿素性质稳定,不含无用成分,适于多种土壤和作物。此外,可作许多 家畜的蛋白质代用饲料,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 1、 性质 尿素为白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 含氮 44-46%。 一般加防湿剂制成小米状颗粒, 易吸湿空气中的水汽,易溶于水,尿素为中性肥料,施入土壤后易分解。故在将尿素施入土 壤表层时,特别是施在碱性土壤表层时,易发生氨的挥发损失。尿素在土壤中经各种作物吸 收后,无任何残留物,不会引起土壤性质的变化。 2、施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可作基肥、追肥或根外喷施,对各种 作物都有良好的效果。施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尿素含氮量高,施用时一定要掌握好用量,过量易造成营养流失和使作物贫青晚 熟或倒伏减产。 (2)施期要稍有提前 因尿素施入土壤要经过转化才能发挥肥效,因此,要比一般氮 肥早施 3-4 天。 (3)追肥应注意覆土,使肥料处于湿润的土层中,既有利于尿素的转化,也可使转化 后的氮素不致挥发、损失。 三、肥料利用率与我国氮肥利用率的现状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但是,在一定的品种、作物种类、气候条件下, 水、肥料常常是起重大作用的两个因素,特别是肥料中的化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 表明:在
的 20 年间,世界粮食增产一倍,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在提高 单产的各项措施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 40-70%。 年全国 1126 个化肥试验区的 结果表明,在磷、钾养分和水分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粮食作物亩施氮 4-8kg,每公斤氮素增 产 10-16kg,高的达 20kg。在缺钾土壤施用钾肥,每公斤氧化钾(K2O)可增产稻谷 8-10kg。 另外,在有机肥料缺乏, “以无机促有机” ,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对发展 农业生产也有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施用化肥水平按自产化肥计算(折纯) ,已从解放初期的平均每亩 0.0038kg 提高到 1982 年的 8.6kg,成绩很大。但是,与世界平均施水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 据《国外农业概况》 (1975) ,在
年,每亩种地化肥消费量(有效成分) ,目标为 25.7kg,荷兰更多达 50kg。另外,由于化肥的生产和分配不当,以及对科学用法的重视不 够等原因,在某些地区,虽然施肥水平提高很快,但肥效都有所降低,甚至导致减产。 国外的实践还表明, 长期过量地施用氮肥会造成环境污染。 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会 对人、畜有害,不能饮用。在形成亚硝铵的过程中,亚硝酸是亚硝铵的前身,而亚硝胺是致 癌、致异及致畸胎的物质,对人、畜威胁更大。而地面水的富营养化作用也会给生态环境造 成不良影响。 今后,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肥料的增产潜力, 除化肥的生产和分配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合理安排外,必须重视改进施肥技术,既要注意 N、P、N 比例失调的问题,又要注意其它营 养元素的配合施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在增用化肥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扬我国施用有机肥料 的优良传统,以达到营养作物,增肥土壤的目的。 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肥料利用率是指所施肥料的有效成分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比率, 即收获物从肥料中10 吸收有效成分的数量与施用的肥料中有效成分的数量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 肥料利用率愈高, 肥料的经济效益也愈高。我国目前氮肥的平均利用率水田为 35-60%,旱地为 45-75%,改进 施用技术,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对提高肥效、降低成本有重要作用。 氮肥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铵态氮肥的挥发损失,硝态氮肥的淋湿以及反硝化作用。 氮肥利用率受作物种类、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影响。为了提高氮肥的肥效,必须根据肥料 品种的特点确定施用技术。 (一)合理分配和选择肥料 所谓合理分配,主要是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肥料性质等综合分析、决定氮肥的分 配施用,从全国范围来看,南方高温多雨、土壤多呈酸性,应先用铵态氮肥和碱性或生理碱 性肥料。 在盐碱土地区, 不宜分配含氯离子多的氯化铵, 以免增加土壤盐分。 在碱性土壤中, 铵离子容易为作物吸收, 但应注意防止氨的挥发。 水稻土地区可以选用尿素、 氯化铵等氮肥。 在同一类型土壤上,氮肥肥效决定于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含氮量。一般表现是:水浇地 高于旱地,水浇地上瘦地高于肥地。在旱地中肥地常高于瘦地。所以氮肥优先施用在增产效 果较好的土壤上, 有利于提高单产和均衡增产。 但有些高产田施肥量过大, 往往增产不增收, 甚至减产,也应注意。 作物性质不同对氮肥的要求也不同。水稻宜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尿素效果较好。 小麦、青稞、玉米等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硝态氮同样有效。薯类作物宜用铵态氮肥。 (二)改进施用技术 1、氮肥深施 氮肥深施就是将碳铵等肥料开沟或按穴施入耕层,覆土 7-100cm 深,这 个方法对于旱地或水田都是保肥增效的关键措施。 旱地深施可防止氨的挥发, 并减少晶格固 定,水田深施即可防止硝化淋失和反硝化脱氮损失。据报道,氮肥在稻田表层撒施,水稻只 能吸收利用 30-50%,而采用深层施肥方法,利用率可达到 50-80%,有的试验结果提出,下 层土壤比上层土壤对 NH4+的固定能力更强。因此,氮肥深施的深度要适当。 深层施肥可促进根系发育,扩大营养面积,提高根系活动,促使根系深扎,因而吸收养 分更多,有利增产。 深层施肥肥效长而稳,后劲足,但肥效稍迟缓,在施用时间应略为提前。为了避免作物 近期贫清晚熟,中后期深施追肥应适当减少用量。在施肥深度上,应根据施肥量掌握。用量 少时(标准氮肥 5-7.5kg/亩) ,可施略浅些,施肥量大时(20-25kg/亩)应施得深些,可为 12-16cm。深施用量多,其增产效应一般远大于撒施,故应坚持。不同品种氮肥的用量可根 据其含氮量折算。 2、集中施用 “施用一大片,不如一条线”集中施肥用量少,效果大。集中施肥的方 法主要有: 一、种肥 (拌种、种肥条施、穴施等) 拌种时种子必须干燥,土壤墒情良好,硫铵适宜拌种,硝铵、碳铵等吸湿性强,挥发性 大,不能拌种。尿素一般不宜作种肥或拌种,因它能使蛋白质变质。肥料作种肥时,要注意 控制用量,并要随拌随播。 另外还有蘸种根法和浸种根法。 其它如球肥塞施、粒肥深施、粉肥条施或穴施等都比撒施增产。 3、不同作物施肥 不同作物对氮素的需要不同。一般菜类、茶叶、桑等以叶为收获对 象的作物需要氮肥较多,而豆科作物,一般只需要在生产初期(根茎尚未起作用时)施用少 量氮肥。同种作物中的耐肥品种与不耐肥品种需氮量也不相同。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氮的需要量也有差别。例如:水稻在分蘖期,需要氮肥较多,因 此,在临近强度营养期时追肥,常能达到最大的增产效果。 4、不同土施肥 在施用氮肥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壤供肥与何肥的特性。11 (1)在前劲足,后劲差的土壤上,有机氮矿质化快,施入速效氮肥见效快而持续时间 短,土壤稳肥性低,要注意防止后期脱肥。 (2)前劲小而后劲大的土壤,大都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粘重,对施入化学氮肥吸附和 微生物固定作用均较强,因而施肥后见效慢而持续时间长,应注意前期营养的供应。 (3)前后劲平衡的土壤,土壤稳肥性较高,要按作物生长需要施用肥料。 5、氮肥和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可提高氧、磷两种化肥的肥效。根据土壤普查资料,我区主要农 区普遍缺氮,90%以上的土壤缺磷,部分土壤缺钾,在氮磷钾都比较缺的土壤上,单施氮肥, 由于磷钾不足,影响氮肥的作用,单施磷钾肥,又因氮素不足,磷钾的效果也不显著。只有 氮磷钾配合施用,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三) 应用氮肥增效剂 又称硝化抑制剂或氮素稳定剂。 把它与铵态氮肥一起混合施入 田中, 能够抑制土壤中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和活动, 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肥不易进行硝化作 用,从而减少硝态氮的流失和气态氮的损失 ,在较长期内可供作物吸收利用。 目前我国推广和试验应用的增效剂有 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为 Cp) ,2-氨基-4 氯-6-甲基吡啶(代言为 AM) 。在水田、水浇地、漏水漏肥的砂性土壤和高温多雨季节效果 也较好。 对豆科作物如大豆、 碗豆、 花生等则有明显的药害。 旱地作物多适于施用硝态氮肥, 除多雨季节和砂性土壤外过分抑制硝化反而会有不良效果。 氮肥增效剂的抑制作用约能持续 20-40 天,温度对持续时间的影响很大,低温长、高温 短。施用量约为化肥含氮的 1-2%。用量过多时,子粒中的残留量如超过 1ppm,对人畜有毒 害作用。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要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口腔和 肺部。 第三节 土壤磷素供应与磷肥 一、土壤磷素的存在状况 土壤中的磷素也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两大类。 有机态磷的含量变幅较大。 在有机 质含量为 2-3%的一般耕作土壤中,有机磷约占全磷的 25-50%。土壤有机质低于 1%时,有机 磷含量多在全磷含量的 10%以下。土壤有机态磷来源于植物微生物残体及施用的有机肥料, 主要有核蛋白、核酸、植素等土壤无机态磷的化合物共有 30 多种。磷肥按其所含的磷化合 物溶解度的大小和作物对它们吸收的难易, 分为水溶性磷肥、 弱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三种。 (一) 水溶性磷化合物 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的一代磷酸盐为水溶性磷化合 物。如:KH2PO4、NaH2PO4、K2HPO4、Na2HPO4、Ca(H2PO4)2 和 Mg(H2PO4)2 等。这类水溶性磷可被 植物利用但数量很少,一般土壤中只有几个 ppm,它们在土壤中极不稳定,容易转变成难溶 性磷。 (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 主要是碱土金属的二代磷酸盐,如 CaH2PO4、MgHPO4 等。在 土壤中这类磷化合物的含量比水溶性磷更多。 这类磷化合物能被植物利用。 水溶性磷和弱酸 性磷统称为速效磷。 (三) 难溶性磷化合物 这类磷化合物占土壤无机磷的绝大部分, 是植物难以利用的迟 效磷,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迟效磷主要是磷灰石,其化学组成有磷酸八钙 [Ca8H2(PO4)6.6H2O] ,在酸性土壤中主要是盐基性的磷酸铁铝,如 Fe(OH) 2.H2PO4 及 A1(OH)2.H2PO4。另外,土壤中还有由氧化铁铝胶膜包裹的磷酸盐,称为闭蓄态磷(WSO-P 代 表) 。由于氧化铁铝的溶解度极小,所以这种形态的磷在未除去其外层铁质胶膜时,很难能 发挥作用。闭蓄态磷在各种无机态磷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如强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 50%,在 石灰性土壤中可达 15-30%以上,包膜内可能是钙质的不溶性化合物。土壤全磷包括土壤速 效磷和迟效磷。 土壤速效磷含量状况: 全自治区耕种土壤速效磷含量普遍较低。 三级以上面积共计 118.12 86 万亩,占全自治区耕地面积 17.96%,四、五级面积最大,各为 313.68 万亩和 142.11 万 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 46.1%和 9.64 万亩。占本地区耕地面积 47%和 71.35%,其他各地 区(市)以四、五级为主,占本地区耕地面积 48.11-7.5%。 详见表 西藏自治区各地区(市)耕种土壤速效磷含量分级面积(万亩) 各级指标 ppm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七级 合 740 21-40 16-20 11-15 6-10 3-5 &3 计 林芝 4.11 7.83 8.39 10.92 17.87 7.73 2.45 59.30 昌都 8.12 11.93 12.58 32.54 36.80 16.43 16.76 135.16 山南 2.57 14.45 4.97 62.75 13.25 2.24 6.28 106.51 拉萨 1.07 6.68 1.85 61.92 20.07 7.40 6.34 105.33 那曲 2.71 4.55 2.38 3.51 0.37 13.52 日喀则 7.74 11.33 3.70 141.98 52.29 30.03 10.14 257.21 阿里 1.38 0.50 0.56 1.45 0.11 4.00 合 计26.32 58.15 34.37 314.18 142.10 63.94 41.97 681.03* 指实控区毛面积 全磷含量的地域分布 西藏东南部,森林资源丰富,以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年生长 量高于中、西部地区数量,每年有大量有机物回归土壤,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全磷含量 比较丰富。西部地区植被稀疏,生长量少,有机质含量低,全磷含量也就比较贫乏。在喜马 拉雅山南坡,从吉隆-樟木-亚东-墨脱-察隅一带,为西藏全磷含量较高的地区,以一、二级 为主,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次之,多为三、四级,西部地区含量最低,多为五、六级。 不同土类的全磷含量 不同土类的全磷含量差异很大。 最高的是黄棕壤, 平均全磷含量 为 0.%,最低的是寒原盐土,平均为 0.038+0.014%.总的趋势是森林土壤大于非 森林土壤,湿润地区土壤大于干旱地区土壤。耕种土壤以耕种高山草原土为最高,平均为 0.079+0.023%。 其排列顺利为: 耕种高山草原土&红壤&黄壤&黄棕壤&暗宗壤&水稻土&灌游土& 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褐土&在褐土&草甸土&风沙土&亚高山草原土&新积土&土壤灌丛土&潮 土。 注:土壤含磷量的表达方式有三。通常对全磷含量以磷酸酐(P2O5)为标准,而对有效 磷含量则以元素磷(P)为标准,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为:P×2.29= P2O5 或 P2O5×0.44=P。 在近代国际土壤学文献上已有以元素磷来表示的统一趋势。 二、土壤磷的转化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和有机磷化合物经常适于动态的变化之 中。 其中, 磷的固定和流失不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 而磷的分解和活化则可供给植物的需要。 (一)磷的固定 1、化学固定 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钙、镁、铝等的阳离子,可与磷酸盐作用形成溶解度 很小的化合物,以致植物不能吸收利用。这个作用称为化学吸收作用或磷的化学固定。如在 中性或碱性土壤条件下,磷酸一钙即一代磷酸钙[Ca(H2PO4)2]与土壤中的钙结合形成磷酸 二钙[即二代磷酸钙 CaHPO4] ,磷酸八钙及磷酸十钙(即羟磷石灰)有效性降低。 慢 无水磷酸二钙 (弱酸溶性)(慢) ↓ 磷酸八钙 (弱酸溶性)(很慢)13磷酸一钙 (水溶性)快二水磷酸二钙 (弱酸溶性)慢 很慢 磷酸二钙水解为羟磷灰石的反应式为: 4CaHPO4.2H2O→Ca4H(PO4)3.3H2O+H3PO4+5H2O 土 A1 A13+↓ 羟磷灰石 (PH+左右可溶)土 + CaH4(PO4)3 → 壤4H Ca++2+2A1PO4↓3+壤磷酸二钙水解为羟磷灰石的反应式为: 10CaHPO4.2H2O→Ca10H(PO4)6.(OH)2+4H3PO4+18H2O 在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与土壤溶液中或胶体表面吸附的铁、 铝离子作用后, 生成磷酸铁 铝沉淀。磷酸铁、铝可进一步水解为极不易溶解的盐基性磷酸铁或盐基性磷酸铝等,更不易 被作物吸收。 磷的固定在高温多雨地区含高岭石及铁、铝氧化物较多的粘重土壤中较为严重。 2、阳离子交换 在酸性土壤中,一些粘粒矿物的表面常有相应数量的氢氧离子(OH ) 群。它们能与一代磷酸根离子(H2PO4 )进行离子交换而使磷酸根固定在各粘粒矿物的表面。 当土壤环境发生已改变时,如土壤 PH 值升高,被固定的磷酸根离子也能重新释放出来。所 以对酸性土壤施用过量石灰可提高磷的有效性。 3、生物固定 指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效态磷酸盐,使之变成有机态磷化合物的作用。这 种固定的特点是:时间短、易释放,一般对磷的有效性影响不大。 虽然磷酸盐在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中都存在着固定问题, 但是土壤反应在微酸性至中性都 存在着固定问题,但是土壤反应在微酸性至中性范围内,或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磷 的固定通常较弱, 土壤磷的有效性较多。 在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固定远没有在酸性土壤上严重。 因此在施用磷肥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便于根的吸收作用, 其次才是如何防止固定的 问题。 (二) 、磷的释放 难溶性的磷化物在长期风化过程中或是在有机酸、无机酸的作用下 可逐渐变成易溶性磷酸盐。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的作用下,难溶性磷酸盐可转化为易溶性磷酸盐。 土 -H -H+土 + Ca3(PO4)2 → 壤 Ca2+++2CaHPO4 ↓壤2、在作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和在它的呼吸过程中形成的碳酸的作用下,难溶性磷酸盐 胶体转化为易溶性磷酸盐 Ca3(PO4)2+H2CO3→2CaHPO4+CaCO3↓ 3、在有机质分解时产生的酸或施用生理酸性肥料所产生的酸的作用下,难溶性磷酸盐 可转化为易溶性磷酸盐 Ca3(PO4)2+2CH3COOH→2CaHPO4+Ca(CH3COO)2 Ca3(PO4)2+H2SO4→2CaHPO4+CaSO4 磷酸盐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如:土壤酸碱度,土壤中含铁、铝、锰矿物及活性铁、铝、 锰的数量,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及其分解状况,还有微生物的活动等,其中以土壤 PH 值的影 响最大。如在酸性土壤上,当旱田改为水田时,由于氧化还原状况的改变,土壤淹水后,土 壤 PH 值升高,Eh 降低,能促进磷酸铁、铝的水解,使闭蓄态磷转变为解闭畜态磷,从而提14 高了磷的有效性。土壤 PH 值在 7.5 以上的石灰性土壤中含有大量 CaCO3,PH 值在 5.5 以下, 土壤酸性强,含游离的活性铁、铝数量较多,出现以铁、铝为主的磷酸盐转化体系。 土壤中的有机磷化合物在磷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作用, 逐渐释放出磷酸, 供植物和微生 物的作用。 三、磷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植物体内很多重要物质,如是核蛋白、植素、磷脂、磷酸 腺苷等都含有磷。核蛋白及细胞核和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没有核蛋白新细胞就不能形成。磷 脂是原生质主要成分, 对细胞的渗透性和原生质的缓冲性有一定作用。 植素是贮存磷的物质, 可供种子萌发和幼苗初期时磷的需要。 磷酸腺苷贮藏的能量很高, 在作物体内有调节能量的 作用。 磷还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作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糖、脂肪的合成 和分解过程。此外,作物体内还含有无机磷,它不仅是形成有机磷化物的原料,同时也起着 创造细胞膨压和调节细胞酸碱反应的作用。 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磷素供应充足,可以使作物根系发达,促进分蘖,促进分枝和缩短 生育期, 籽粒饱满和提高籽粒或果实中淀粉, 糖分和脂肪含量, 并增强作物的抗寒性抗旱性。 总之,磷对作物营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作物体内主要化合物的组成部分。也 是作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参与者,对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磷素供应不足时,新细胞的形成受阻,幼芽和根系生长受到强烈抑制,生长迟缓,植 株矮小,叶子卷曲,由于糖代谢受到抑制,糖相对积累,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使茎叶呈现紫 红色条纹或斑点。延长成熟,穗小并且籽粒不饱满,造成产量下降。 磷素不均衡的过剩,对作物也是不利的,由于强烈刺激呼吸作用,不利于碳水化合物的 积累,植株节间缩短,繁殖器官过早发育,植株早衰,影响作物生产量的品质。 四、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合理施用 根据磷肥所含的化合物溶解度的大小和作物对它们吸收的难易, 分成水溶性、 弱酸溶性 和难溶性三大类磷。 一、水溶性磷肥 这类磷肥主要的含磷成分是磷酸一钙,能溶于水,作用能直接吸收 利用,肥效快,通常称为速效磷肥。 1、过磷酸钙 过磷酸钙又叫过磷酸石灰,简称普钙。采用磷灰石,磷灰土或?加硫酸 制成的。是我国施用最早,生产最多的磷肥品种。 过磷酸钙一般为灰白色粉末或颗粒状,稍有酸味。其主要成分磷酸一钙易溶于水,水溶 液呈酸性反应。 具有吸湿性, 若含有过量的游离酸或经常与湿润空气接触, 或贮藏在潮湿处, 容易吸湿结块。过磷酸钙受潮吸湿后,磷酸一钙与硫酸铁、硫酸铝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不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同时生成硫酸。反应式为: Fe2(SO4)3+Ca(H2PO4) 2.H2O+5H2O→2FePO4.2H2O+CaSO4.2H2O+2H2SO4 或 A12(SO4)3+Ca(H2PO4)2.H2O+5H2O→2A1PO4.2H2O+CaSO4.2H2O+2H2SO4 上述反应中所生成的硫酸再继续与肥料中的磷酸作用, 使磷酸游离, 并与上述反应中生 成的含水磷酸铁(铝)作用,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铝) ,过磷酸钙的有效降低。这种引起 水溶性减少的现象,称为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或磷酸的还原作用。因此,一般规定过磷酸 钙产品中的含水量和游离酸(包括硫酸和磷酸)含量不应超过国家的标准,在储运中应注意 防潮。 过磷酸钙技术指标指标名称 有效磷(P2O5)含量(%)≥ 游离酸含量(%)≤ 水分(H2O)含量(%)≤特级品 20 3.5 3级品 18 5.5 14二级品 16 5.5 14三级品 14 5.5 14四级品 12 5.5 1515 过磷酸钙是酸性肥料,当施入石灰性土壤中时,其中主要成分磷酸一钙就与钙结合,转 变为磷酸二钙,磷酸八钙,最后形成磷酸十钙。磷酸八钙为弱酸溶性,磷酸十钙为难溶性。 不能为作物吸收利用。在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可与土壤中的游离铁、铝离子或交换性铁、 铝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铝,有效性降低。如被氢氧化铁(铝)的胶膜包蔽, 成为闭蓄态的磷酸盐,则作物更难利用。 由上可知,过磷酸钙的有效性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很大,易被土壤化学固定,移动性小, 这一特性在酸性土壤上都能表现出来。 据试验,在施肥后 2-3 月内。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一般不超过 1-3cm。大多(约有 90%) 集中在施肥点周围 0.5cm 的范围内。 因此提高过磷酸钙肥效的关键是尽量将磷肥施于根系密 集的土层,增加肥料与根系的接触,以利吸收。 过磷酸钙在储运中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存, 以免降低过磷酸钙的有效性, 过磷酸钙除含有 游离酸外,往往还含有微量的氧化物,这些杂质是有腐蚀性的,对人体有害。也易使包装材 料受腐蚀。 过磷酸钙为速效性肥料,适用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主要用作基肥、种肥,过磷酸钙 作种肥能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化学固定,有利于作物幼苗的吸收,在施用时,先要碾细过筛, 最好拌以优质有机肥料,避免与种子接触而引起烧苗现象,每亩用量以 5-10kg 为宜,集中 条施时,施用量一般为每亩 10-20kg。撒施时每亩 20-30kg。在磷肥数量有限时,首先应考 虑作种肥施给喜磷作物。 在作物开花前后用过磷酸钙溶液进行根外追肥, 效果较好。 喷施溶液浓度一般对双子叶 植物为 0.5-1.0%,单子叶植物为 1-2%。具体作法是过磷酸钙和水制成 10%的母液充分搅动, 静置一昼夜,待其中不溶物质沉淀后,取出上部清液,按需要配制适当的浓度后施用,喷施 时间一般宜在早晨无露水时或傍晚进行。 除上述一些施肥方法外,还有基肥深施,集中施于作物根系附近,制成颗粒肥料施用, 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以及与氮肥配合施用等,这些对提高磷肥肥效均有一定作用。 2、重过磷酸钙[Ca(H2PO4)2H2O] 重过磷酸钙简称重钙。因为它含磷双倍或三倍于普 钙,故又称双料和三料过磷酸钙,是一种高效磷肥,其主要成分为磷酸一钙,不含或很少含 硫酸钙等杂质,便于长途运输。 重过磷酸钙为灰白色颗粒或粉状肥料,含有效磷(P2O5)36-5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 酸性反应,腐蚀性吸湿性比过磷酸钙强,由于不含铁、铝等杂质,吸湿结块后不致发生 磷肥的退化现象。便于贮存和施用。 重过磷酸钙施用入土壤后,其变化与普钙相似,因此施用方法也基本相同,固含有 效磷较多,施用量按(P2O5)含量,参照过磷酸钙的用量灵活掌握。 重过磷酸钙中不含硫酸钙,对喜硫作物如马铃薯、豆类作物,十字花科的油菜,施用效 果不及普通过磷酸钙。在碱土中效果也不及普通过磷酸钙。 (二) 、弱酸溶性磷肥 钙镁磷肥、沉淀磷肥、钢渣磷肥、脱氟磷肥等磷肥均不溶于水, 但既含磷素能为作物根分泌的弱酸溶解, 也能逐渐被土壤中的其它弱酸溶解供作物利用。 弱 酸溶性磷肥的主要成分是磷酸氢钙,也称磷酸二钙,化学分子式是 CaHP4。 弱酸性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差,不会流失,肥效比水溶性磷肥缓慢,但肥效持续时间较 长,这类磷肥都有较好的物理性质,不吸湿,不结块。 在酸性土壤条件下,弱酸性磷肥逐步转化为水溶性磷酸盐,从而提高了磷肥的有效性, 在石灰性土壤中则与土壤中的钙结合向难溶性磷酸盐方向转化,磷的有效性逐步下降。 1、钙镁磷肥 钙镁磷肥是一种碱性肥料,它的成份比较复杂,除含有磷素外,还含有 钙、镁、锰、铜等元素,是一种以磷素为主的多元素肥料。将磷矿石和适量的含镁硅胶盐或 碳酸矿物(如蛇纹石、白云石等)在高温下共熔,再将熔融体制成玻璃状碎粒即得钙镁磷肥16 的粗制品,磨成粉状即可施用,钙镁磷肥生产方法简单,原料来源广、肥效好,在我国产量 仅次于过磷酸钙,但因产品中有效磷的含量不高,不溶于水,所以它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钙镁磷肥一般为墨绿色或棕色粉末,不溶于水,能溶于弱酸,呈碱性反应,无腐蚀性, 不吸湿,不结块,物理性状良好,便于运输,贮藏和施用。 Ca3(PO4)2+2CO2+2H2O→2CaHPO4+Ca(HCO3) 2 2CaHPO4+2CO2+2H2O→Ca(H2PO4)2+Ca(HCO3) 2 钙镁磷肥含有效磷(P2O5)14-19%,以弱酸溶性的 2 型磷酸三钙[2-Ca3(PO4)2]形式存 在,作物能吸收利用,钙镁磷肥除含有磷素外还含有氧化镁,10-15%氧化钙 25-30%,二氧 化硅 40%是一种碱性肥料,因此,对酸性土壤兼有供给钙、镁、硅等元素的能力。 钙镁磷肥最适应用在喜钙的苕子、 蚕豆、 碗豆等豆科作用上, 据贵州、 四川等省的试验, 钙镁磷肥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肥效约为过磷酸钙的 70-80%,肥料中还含有硅素, 对水稻、小麦等需硅较多的作物比较适宜。 在酸性土壤上施用钙镁磷肥当季肥效与过磷酸钙相当。 如在 PH<5.5 的强酸性土壤中肥 效高于过磷酸钙,在 PM5.5―6.5 的酸性土壤中,对当季作物的肥效与过磷酸钙相当,但后 效高于普钙,在 PH>6.5 的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其肥效低于过磷酸钙,在砂土中,肥效高 于过磷酸钙。因此,钙镁磷肥最适宜施于缺磷的酸性土壤或贫瘠而缺全钙镁的砂土上。 钙镁磷肥的颗粒越细,肥效超高,一般要求在 80-90%的肥料颗粒能为过 80 号筛(粒径 为 0.171mm) 。 钙镁磷肥最适宜作基肥,追肥宜在苗期早施,由于其移动性比过磷酸钙更小,故必须深 施,在用量不长或在南方酸性土壤上,可作种肥或蘸秧根施用。由于钙镁磷肥能溶于弱酸, 故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放后施田其肥料较单独施用更显著。 2、钢渣磷肥[Ca4P2O9.CaSiO3 或 5CaO.P2O5 .SiO2] 钢渣磷肥又名磷性炉渣,是炼钢工 业的副产品,呈灰黑色粉末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不溶于水,但溶于酸溶液,它的成分 因加硅量不同而异,加入足够的 SiO2 时,其主要成分为磷酸四钙的复盐,加 SiO2 量不足时, 主要成分为磷酸四钙(Ca4PO2),有效 P2O5 含量一般为 8-14%。但也有低于 1%或高达 20%的。 钢渣磷肥施入土壤后,主要靠土壤酸类或由根系分泌的酸性使其溶解,其反应式为: Ca4P2O9.CaSiO3+6CO2+4H2O→2CaHPO4+3Ca(HCO3) 2+SiO3 钢渣磷肥适宜施于酸性土壤,它含有较高的二氧化硅,故对水稻的肥效甚至于普钙,对 喜钙的豆科作物,果树以及生长期长的作物也适宜,但在石灰性土壤中,肥效较差,只相当 于普钙肥效的 70%左右。 钢渣磷肥宜作基肥,作种肥穴施或条施时,应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影响发芽。在 石灰性土壤施用,可先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放,以提高弱酸溶性磷的含量并消除其不良性能。 (三)难溶性磷肥 难溶性磷肥是指既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弱酸而只溶于强酸的磷肥也称酸溶性磷肥。 例如:磷矿、骨粉和矿质海鸟类等,这类磷肥中的磷大多数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只有 少数吸磷能力强的作物如荞麦、及绿肥等可以直接利用。 难溶性磷肥一般当季肥效较差,而后劲较好。 1、磷矿粉[Ca5F(PO4)3] 磷矿粉是磷矿石经机械加工磨细而成。它的成分比较复杂, 除磷素外,还含有氟、氯、锰、锶等元素,因矿源不同,含磷量相差很大,一般含全磷(P2O5) 为 10-25%,弱酸溶性磷(P2O5)为 1-5%,是一种难溶性的迟效磷肥。 磷矿粉常呈灰、棕、褐色形状特征。不溶于水稍溶于 2%的柠檬酸中,中性至微碱性, 化学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与碱盐弱酸无反应,在强酸作用下生成水溶性的磷酸一钙。 磷矿粉一般应作基肥施用,亩施 50-100kg 适宜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在咸酸田里,磷矿 粉的肥料于过磷酸钙接近,而在石灰性土壤上,一般对当季作物无明显肥效。17 磷矿粉肥效的高低决定于以下几个条件:①矿粉的细度,矿粉愈细肥效愈高,一般要求 有 90%通过 100 目筛孔。②土壤反应,一般土壤酸性愈强,磷矿粉的溶解度愈大,肥效也愈 高。③作物种类,不同作物由于根部性质不同对难溶性磷的吸收能力不同。吸收能力强的有 苜蓿、油菜、荞麦、豆科、绿肥作物等,吸收能力中等的有玉米、大豆、棉花等。吸收能力 弱的有小麦、谷子等。④施用技术,在强酸性土壤中施用,磷矿粉基肥时,应尽量增加肥料 与土壤的接触面,以利于磷酸的溶解。据试验,在酸性土壤上磷矿粉全层施用比表层施用能 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将磷矿粉与生理酸性肥料混合施用或与有机肥料混合堆腐后施用, 均能 增加磷矿粉的溶解度,提高肥效。 2、骨粉 骨粉是由动物的骨骼加工制成的 P 肥。成分有磷酸三钙、骨素和脂肪等,并 含有少量蛋白质氮素。肥料因骨粉经脱脂处理可提高肥效。施用方法与磷矿粉相近。 五、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目前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 10-25%的范围内,比氮肥,钾肥要低很多,因此,提高磷肥 的利用率是当前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磷肥的利用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除了与磷肥中有效磷的含量形态和性质有关外, 还与土 壤条件、作物种类、施用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分配和施用方法肥效差异很大,为 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要合理分配磷肥并采取有效施用方法。 (一)P 肥的合理分配 1、根据土壤条件分配 P 肥 各种磷肥性质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土壤,过磷酸钙和重过 磷酸钙是水溶性磷肥, 适用于大多数土壤, 特别是应尽先用于碱性和石灰性土壤。 钙镁磷肥, 钢渣磷肥、脱氟矿粉、骨粉等难溶性磷肥,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才能比较好的发挥其肥效。 磷肥的肥效与土壤含磷量有关,往往土壤含磷量低时,可能意味着磷素供应不足,施用 磷肥表现出较好的肥效,见表: 土壤含磷量和磷肥肥效土壤含磷量(P2O5,%) <0.08 0.08-0.10 0.10-0.12 70.12 试验数 43 38 10 67 磷肥效数 40 30 8 25 磷肥增产不显著数 3 8 8 42 增产频率(%) 93 78 50 37 (见《中国土壤》1978 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 磷肥的肥效高低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多少相关性很强, 有效磷含量越低, 磷肥的肥效 越高,有效磷含量越高,磷肥的肥效越低,应根据土壤缺磷程度分配磷肥。 2、根据作物特点分配磷肥 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对磷肥的吸收能力强弱 不同。 油菜、荞麦、豆科作物和果树对磷肥的吸收能力较强,可施用难溶性或弱酸溶性磷肥, 而小麦、谷子和水稻等作物对磷肥吸收能力较弱,应施用水溶性磷肥。 各种作物苗期一般对磷肥吸收的能力弱,应以水溶性磷肥作种肥,施用于土壤中,供苗 期需要。到了生育后期,根系发达,分布深广,吸收能力增强,用难溶性或弱酸溶性磷肥作 基肥深施土中供作物中、后期利用。 (二)磷肥的施用技术 1、氮、磷肥配合施用 氮磷肥配合施用是提高磷肥肥效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在中下 等肥力的土壤上增产幅度更大, 因为在土壤氮磷都缺的情况下, 单施氮肥会使作物根系发育 不好,苗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单施磷肥,又会加速土壤中氮素的消耗,引起氮磷比例更加失 调。氮磷配合施用,互相促进,可以加强作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增产 效果显著。18 由于不同作物对氮磷营养要求不同, 对氮磷肥配合的要求也有差别。 禾谷类作物如水稻、 玉米、高粱、小麦等需氮较多的作物,施用磷肥时必须与氮肥配合施用,氮磷配合比例大致 为 1:0.5-1,即氮的用量略大于磷。豆科作物在氮、磷配合中应以磷为主。使其充分发挥生 物固氮作用,只有在瘠薄的土壤或苗期生长不良时,才酌量配施氮肥。 在施用磷肥时, 还要注意与钾肥和有机肥料的配合施用, 在酸性土壤和缺乏微量元素的 土壤中, 还须增施石灰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才能更好的发挥磷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进 土质的效果。 2、磷肥需早施、集中施、深浅结合施用 施用磷肥要早的原因是: 磷素营养的临界期一般在苗期。 作物早期的磷素营养对幼嫩组 织中蛋白质的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磷在作物体内的转化和再利用率较氮、钾、镁、钙等 元素高。磷肥适于集中施和深施与浅施相结合的原因是:磷在土壤中不仅容易被固定,而且 移动性也小,把磷肥集中施在作物根部附近,可以增加磷肥和根系接触的机会。它既有利于 作物吸收,又减少了杂草的消耗,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集中施用施肥的方法有:拌种、 条施、穴施、蘸秧、塞秧兜,球肥塞施等。 3、磷肥和有机肥料混合堆沤施用 磷肥与质量较高的厩肥或堆肥混合堆沤后施用,可减少磷的固定,提高肥效。根据中科 院西北植物所试验,用有机肥料(圈粪每亩 150kg)尿素 2.5kg,过磷酸钙 10kg 混合条施或 穴施,其肥效往往比每亩撒施土粪 kg 还要好。 (四) 、磷肥的经济施用 磷肥施用后,当季作物往往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而后效是 可持续数年, 故磷肥在用量较多时, 不必年年施用, 且每次用量也不必过多, 以免造成浪费。 连年较多的施用磷肥后,由于土壤中磷的贮备较多,继续施磷往往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应 主要采取耕作栽培措施,促进土壤磷的分解,以提高经济效益。 将水溶性磷肥的过磷酸钙配制溶液后, 喷施在作物茎叶上, 特别是根系吸收有困难的情 况下,是一种经济施用水溶性磷肥的好方法。对于移栽的作物如番茄,在移栽时,把适量磷 肥溶于水中施用,可以加快作物的恢复,有利于增产。 表 6-1种 肥料名称 类 主 要 成 分 (P2O5,%)常用磷肥的成分、性质和施用要点磷酸含量 性 质 与 特 点 作用及影响 施入土壤中的 施 用 技 术 要 点粉状,多灰白 色,有吸湿性和腐易被土壤 固定并逐渐 转变成难利 用状态,基 本对土壤无 酸化作用适合一切土壤和 各种作物,在酸性土 壤上应配合施用石 灰或有机肥料,特别 适合豆科作物和绿 肥作物。宜作基肥、 种肥和根外追肥,并 施于根层溶 性 磷 肥过 磷 酸 水 钙蚀性,稍有酸味, Ca(H2PO4)2.H2O 和 CaSO4.2H2O 含水溶性磷,呈酸 14-20 性反应,含有 50% 左右的硫酸钙,< 5.5%的游离酸重 过 磷 酸 钙灰白色粉状或 颗粒状,有吸湿 Ca(H2PO4)2.H2O 36-52 性,无副成分,易 溶于水,呈酸性反 应;不含石膏。磷 的含量相当于普基本与普 钙相同,但 对需要硫、 钙的作物肥 效不如普钙适合各类土壤和 各种作物,作基肥、 种肥均可,用量应比 过磷酸钙少一半以 上19 钙的 2-3 倍灰绿色粉末,不和土壤的 反应较普钙 慢,可降低 土壤酸性适用于酸性土壤, 一般作基肥,应施于 根层,用于灌秧根、 拌稻种效果明显。在 石灰性缺镁土壤上 施用,效果也好。适 于一切作物弱 酸 溶 性 磷 肥钙 镁 磷 肥溶于水,不吸湿不 a-Ca(PO4)2 CaO2.MgO SiO3 14-19 结块,便于贮茂, 呈碱性反应,所含 磷酸能溶于弱酸钢 渣 磷 肥 沉 淀 磷 肥 脱 氟 磷 肥 难 a-Ca2(PO4)2 及 Ca4P2O5 20 左右 CaHPO4.H2O 30-40 Ca4P2O5 CaSiO3 8-14黑褐色粉末,碱 性,稍有吸湿性, 物理性状好和土壤的 反应较普钙 慢,可降低 土壤酸性适宜在酸性土壤 做基肥,不宜作追肥 或种肥。与有机肥料 混合堆沤后施用效 果好。适于一切作物 适于在酸性土 壤上用作基肥白色粉末,不易 吸湿,其性质与钙 镁磷肥相似 深灰色粉末,不 易吸湿结块,化学 性质与钙镁磷肥 相似,磷的含量随 矿石质量而定 呈灰、棕褐色 Ca5(PO4)4.F 或 Ca3(PO4)2 10-25 等,形状似土,不 吸湿,不结块。有 的磷矿粉有光泽和土壤的 反应较普钙 慢,可降低 土壤酸性 和土壤的 反应较普钙 慢,稍可减 弱土壤酸性适于在酸性土壤 上用作基肥难 溶 性 磷 肥磷 矿 粉在酸性土 壤中,可渐 渐转化为有 效态适于在酸性土壤 上用作基肥,后效 长,可每隔 3-5 年施 一次一、 土壤钾素的存在状况 分为 (一)矿物态钾 主要以含钾矿物(如白云母、正长石等原生矿物)的形态存在于土壤 的粗粘组成中。约占土壤全钾的 90-98%。这些形态的钾态对植物是相对无效的。 (二)缓效态钾 缓效态钾包括被 2:1 型层状粘粒矿物固定的钾和黑云母中的钾等, 通常占全钾量的 2%以下,有的可达 6%。这类钾不能被植物迅速吸收,但可以转化为速效钾 并与速效钾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对保钾和供钾起着调节作用。 (三)速效态钾 土壤的速效钾约占全钾量的 1-2%,包括土壤溶液中的钾和吸附在土 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钾,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在速效性钾中,交换性钾占 90%。溶液中的钾 约占 10%,土壤全钾含量反映了土壤钾素的潜在供应能力。土壤速效钾则是当季土壤钾素供 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各地土壤全钾量主要决定于母质类型。一般,土壤全钾量(以 K2O 计算)约为 2%左右,高者可达 4-5%,低者仅万分之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不仅受成土母20第四节 土壤钾素供应与钾肥 土壤钾素按照它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可 质的影响, 与植被和土壤水分的淋洗等也有关系。 我国土壤中钾的含量和供钾情况大体上有 北高南低的趋势。 二、土壤全钾含量状况 西藏土壤全钾含量大都在 0.43-3.20%的范围内, 平均为 2.1+0.53%, 其中耕种土壤含量 较高, 达到 2.13%, 非耕种土壤较低, 但仍达到了 2.07%, 仅比耕种土壤稍低 0.06 个百分点。 各地区 (市) 中, 拉萨市全钾含量最高, 平均达到 2.35%; 林芝地区含量最低, 平均为 2.05%; 山南、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依次为 2.06%、2.09%、2.12%、2.07%。 西藏土壤全钾含量比较丰富,含量在一级以上(2.00%以上)的面积达 522.5 万亩,占 总耕地面积 76.77%,各地区(市)土壤全钾含量详列表: 西藏自治区各地区(市)耕种土壤全钾含量分级面积(万亩) 分级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七级 合 >3.01 2.51-3.0 2.01-2.5 1.51-2.0 1.01-1.5 0.51-1.0 <0.50 计 那曲 3.40 7.60 2.50 13.52 林芝 1.0 11.8 21.2 19.4 5.0 0.2 0.2 58.80 拉萨 1.3 21.0 76.8 5.6 0.6 105.35 昌都 2.90 27.60 62.2 24.1 8.1 0.3 135.17 山南 0.8 17.3 66.2 16.5 5.7 106.51 日喀则 4.6 22.6 171.6 49.0 7.5 1.9 257.22 阿里 0.7 0.4 1.6 0.2 1.1 4.00 合 计11.3 104.1 407.2 127.3 28.0 2.4 0.2 680.57三、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 西藏土壤速效钾含量比较丰富,以阿里、那曲、昌都地区为最高。含量在 150ppm 以上 的耕地面积依次为 3.62 万亩、10.71 万亩、107.17 万亩,分别占本地耕地面积的 90.5%、 79.22%、79.27%。林芝地区次之,占 48.06%;日喀则、山南、拉萨三地(市)区所占比重 较小,分别为 20%、19.6%t 和 14.51%。各地区(市)耕种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面积详列表: 西藏自治区各地区(市)耕种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面积(万亩) 分级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七级 合 >250 201-250 151-200 101-150 51-100 31-50 <30 计 那曲 7.22 1.01 2.48 1.40 1.42 13.52 林芝 12.9 7.86 7.50 11.97 17.10 1.15 0.32 58.80 拉萨 11.8 5.08 9.03 17.29 31.08 41.66 0.03 105.25 昌都 61.34 118.39 26.84 20.46 7.49 0.14 135.17 山南 9.19 4.82 6.83 9.07 55.46 16.82 4.31 106.51 日喀则 19.91 14.73 16.77 39.90 150.85 12.88 2.23 257.22 阿里 2.60 0.28 0.74 0.16 0.22 4.00 合 计114.34 52.77 70.13 100.25 263.62 72.50 6.89 680.57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含量无明显规律, 例如: 拉萨市耕种土壤全钾含量列 7 地区 (市) 之首, 而速效钾含量则比较低。 林芝地区全钾含量是最低的, 而速效钾含量则处于中等水平。 四、土壤钾的转化 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钾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之中,即既有钾的释放,也有钾的固定,依所处 的土壤条件而定。 土壤中钾的释放一般是指土壤中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或水溶性钾的21 过程, 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的作用下, 难溶性钾可被分 解而形成简单的可溶性钾盐, 这个过程关系着土壤中速效钾的供应和供给能力。 土壤中钾的 固定主要是指速效性钾转化为作物难以利用的钾的过程。某些含有较多 2:1 型粘粒矿物的 土壤在频繁的干湿交替中,粘粒晶层可以随水分的多少而膨胀、收缩,当水分多,晶层间膨 + 胀时,钾离子(K )可进入层间,陷入孔穴中,水分蒸发晶层收缩后,钾被嵌入晶格而被固 定,速效性钾变成了缓效性钾。土壤中含 2:1 型粘粒矿物数量越多,土壤溶液中钾离子浓 度愈多, 对钾的固定也愈严重。 比外, 微生物吸收钾作为营养, 要出现暂时对钾的固定现象。 在各种形态土壤钾素的转化中,对植物生长有实际意义的是速效性钾及缓效性钾的转 化。速效性钾包括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其中交换性钾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植物从土壤 溶液中吸取钾后,土壤胶体吸收的交换性钾被消耗。相反,当水溶性钾肥施入时,立即被土 壤胶体吸收而成为交换性钾。 因此, 土壤中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的含量常随植物吸收和施肥 情况而相互转化。 至于缓效性钾则是土壤中速效钾的补给来源。 当土壤中速效性钾被植物吸 收或被淋失时,缓效性钾就能不断地释放出来,直至速效性钾恢复到原来水平为止。但水溶 性钾易于随水流失,土壤溶液中钾的浓度过大不利于钾的保存。 为了保证作物生长期间土壤中速效钾的充分供应, 需要采取措施促进钾的有效化。 并尽 可能防止钾的固定和淋失。 例如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实行合理排灌, 采用地面覆盖等, 可使土壤,尤其是根部的土壤保持适宜的湿润程度,以减少钾的固定。对水田,则应防止过 度渗漏。适量排灌,适当控制烤田的程度和次数,避免干湿交替过于频繁,以减少钾的淋失 和固定。 土壤中钾素的动态平衡 图未画 五、钾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钾与氮、磷等营养元素不同,它不参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组成,但在植物的生活中有着 多方面的作用。 钾有活化酶的作用,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糖分和淀粉的合成。可使甘薯、马铃 著、甜菜、甘蔗等淀粉或糖用作物提高淀粉和糖分的含量,对禾谷类作物能提高分蘖能力, 促进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对油料作物能提高产量和含油量。 钾还与蛋白质的形成有关。它一方面使光合作用加强,碳水化合物数量增多,为合成蛋 白质增加了原料供应,别一方面还促进了蛋白酶的活性。因此,为了提高作物的蛋白质含量 不仅要充分供应氮,还要满足对钾的需要。 钾能增加原生质胶体的亲水性,使植物有较强的持水能力,能忍耐短期的干旱,增强植 物的抗旱性,由于钾能增加糖的贮备和增加细胞渗透性,因而可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钾还能提高植物体内纤维素的含量从而促进维管束的发育, 增加细胞厚壁机械组织的程 度。对禾本科作物来说,可使茎杆强壮,增强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 钾在植物体内主要由离子状态存在,很容易移动。缺钾时,钾就从老组织里转移到新组 织中再度利用。由于钾在植物体内的再利用性较大,所以缺钾症状一般出现较晚,而且先从 老叶开始,逐步向上部嫩叶扩展。如上部叶出现缺钾症状,则作物已因缺钾受到严重危害。 缺钾时叶子尖端和边缘开始发黄,继而是为褐色,最后干枯呈烧焦状甚至脱落。缺钾时的叶 片因输导系统发展不均现象, 使叶片形状不正常。 此外, 缺钾对禾本科作物茎秆柔软易倒伏, 根茎作物的块根、块茎发育不良。极度缺钾还使植物容易感染病害。 但钾素供应过多时,由于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会影响植物对其他养分离子如钙、镁的吸 收利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其合理施用。22 钾肥的资源主要是天然的钾盐矿和含有钾素的工农业废弃物。 前者是工业制造钾肥的主 要原料,后者可直接施用。 青海省盐湖地区的光卤石(Kll.MgCl2.6H2O)现已用作提取钾肥。此外,浙江、四川、安 徽、山东、云南等省都有明矾矿[K2SO4.Al2(SO4)3.4Al(OH)3]的蕴藏,也可用于制造钾肥。 含有钾素的工农业废弃物如草木灰、窑灰等,也是很好的钾肥。 (一)氯化钾[KCl] KCl 是白色结晶,由卤水结晶制成的 KCl 呈黄色或淡黄色小结 晶,有吸湿性,久贮易结块,含钾(K2O)50-60%,易溶于水,是速效性肥料。 KCl 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钾呈离子状态存在,既能被作物直接吸 收利用,也能与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钾被吸附后,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氯离子 (CL )就残留在土壤溶液中。在中性土壤和石灰性土壤上,氯与钙反应生碱氯化钙:Ca2+ 土 壤 Ca2+Ca2+ + 2KCl→ ←土 K+ 壤 K+ + CaCl2氯化钙易溶于水,在灌溉条件下,能随水淋失。因此在中性土壤中,氯化钾长期施用, 土壤钙会逐渐减少,可使土壤逐步变酸,在连续的土壤上施用 KCl 时需配施石灰质肥料,防 止土土壤酸化,在石灰性土壤中,大量碳酸钙的存在可中和由于施用氯化钾所造成的酸度, 2+ 并释放出有效 Ca ,不致引起土壤酸化,在酸性土壤上,能生成盐酸,增强土壤酸性,并有 可能加强土壤的活性铁、铝的毒害作用,所以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钾、应配合施用石灰和 有机肥料。K+ 土 Al3+ + 4Kcl 壤 H+ → ← 土 K+ 壤 K+ K+AlCl3+3H2C→Al(CH)3+3HCl KCl 用作基肥、追肥施用但不宜作种肥,不宜在盐碱地长期施用,对忌氯作物的产量和 品质也有不良影响, 必须施用时应及早施入并利用灌溉水把氯离子淋洗出去, 作基肥施用时, 每亩用量 5-10kg。 (二) 、硫酸钾[K2SO4] K2SO4 是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含氧化钾(K2O)48-52%,吸湿性 小,不易结块,易溶于水,和氯化钾一样,也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K2SO4 在土壤中 的转化与氯化钾相似,在中性土壤中,硫酸钾与钙离子反应的产物是 CaSO4,它的溶解度比 CaCl2 小,所以土壤脱钙的程度也相对减小,土壤酸化的速度也比施用 KCl 缓慢。 K2SO4 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和根外追肥用,作种肥时,用量一般为 1.5-2.5kg/亩。作 根外追肥时浓度以 2-3%为宜, K2SO4 适用于各种作物,对十字花科等需硫作物尤其有利,施 于水稻, 在还原性较强的土壤上易产生硫化氢的毒害, 肥效不及氯化钾, 对忌氯作物: 果树、 茶、 观赏植物等产量和品质都有良好效果, 硫酸钾价格比氯化钾昂贵, 在施用时应加以考虑。 K2SO4 是生理酸性肥料,施用后会使土壤溶液酸化,增加土壤酸性,因此,要与石灰混 合施用,在石灰性土壤中应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 K2SO4 和 KCl 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大体相同。23+ AlCl3+ HCl (三) 、草木灰 草木灰是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含钾肥料,在我国钾肥资源不足的条件 下, 特别是在南方缺钾地区, 充分收集, 适当保存并合理利用草木灰, 对解决氮钾失调矛盾, 提高单产,有重要作用,以及各植物体内各样灰分元素,如磷、钾、钙、镁以及各钏微量元 素, 其中钾、 钙的数量最多, 因此草木灰起着各种营养元素的营养作用与草木灰的种类有关, 一般草木灰中含硅较多,而磷、钾、钙的含量比木灰少,同一植物品种,幼嫩组织的灰分含 磷、钾多,衰老组织的灰分则含钙、硅多,草木灰的含钾量一般为 5-10%。 草木灰中含有各种钾盐,其中以碳酸钾为主,其次为硫酸钾,氯化钾的含量较少。草木 灰中的钾有 94%能溶于水,是速效性钾肥,它所含的磷呈弱酸溶性的钙镁磷酸盐,有效性较 高,草木灰不含氯或很少氯,可用于对氯敏感的作物。 草木灰是一种碱性肥料,因为所含碳酸钾是弱酸强碱盐,溶于水呈碱性反应,因此不能 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也不应该与人粪尿、圈肥等有机肥料混用,以免引起氮素的挥发损失。 草木灰可用作基肥或追肥、其水溶液也可用于根外追肥,草木灰质地轻松,含有部分尚 未燃烧的碳素,呈黑灰色,最适应于水稻和蔬菜育秧时施用,水稻秧田播种后,铺地一层草 木灰,可以提高地温,防止烂秧,疏松土壤,便于拔秧,还有消除藻类和杂草危害等作用。 用于棉籽浸种的拌种,有利于种子分散便于下种,并有一定的营养作用,另外,薯类切块后 也常拌以草木灰。 草木灰以集中施用为主,一般可沟施或穴施,深度 10cm,施用后覆土,撒施前可用 2-3 倍湿土拌和,或喷洒少量水分略加湿润,以免飞扬,每亩用量 25-50kg。 六、钾肥的分配及施用技术 钾肥的肥效与土壤类型、肥力水平、作物种类施用方法、钾肥品种以及土壤中钾的淋洗 损失有关,为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必须合理分配,综合利用。 (一) 、钾肥的分配 钾肥的分配应考虑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 1、 土壤 钾肥肥效的大小首先决定于土壤供钾能力的大小。 土壤中钾的含量和土壤矿 物组成、土壤质地有关。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又受生物、气候条件和施肥、耕作的影响。我 国北方土壤含钾较丰富,在目前一般含量水平下,钾肥的肥效不及氮、磷肥料明显。而南方 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很多作物已呈现出缺钾状况,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土壤质地不同,钾肥肥效也有显著差异。砂质土壤的含量小,钾易于损失,因此钾肥肥 效一般大于壤土及粘土, 在钾肥供应有限的情况下, 应优先施用在容易缺钾的砂质土壤上以 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2、作物 凡含磷水化合物较多的作物烟草、马铃薯、甘薯、糖用甜薯、甘蔗、西瓜和 果树等需钾量较大,所以又称“真钾作物” 。其它如棉花、油料、豆类。 豆科绿肥等需钾肥。对这些作物多施钾不仅能增产,而且还能改善品质。而禾谷类作物 吸钾能力强,能利用土壤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微生物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