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表达:大学生应优秀的人具备的品质质,对大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为新生收获,追逐梦想

独立观察 理性思考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给大学新生的忠告(值得每个大一新生认真一读)
& &按: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入学,很多大一新生带着憧憬、理想和懵懂进入校园,却很快迷失在校园的无序状态之中,大学应该怎么读?怎么延续自己当初的理想,并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带着这个问题,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看法,值得每个大学新生认真一读。我敢肯定,如果你大学四年记得这篇文章,并按照文章的建议去做,一定会成为很优秀的人才。大学应当如何读文/陈杰人临近9月,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次第入学。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我接受亲朋戚友咨询最多的时候,他们的唯一问题就是:大学应当怎么读?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回答起来却很复杂,尤其是在当下中国教育环境中,在大学老师一个比一个更“忙”,一个比一个更忽视学生的现实背景下,要回答好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全面考量。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作为一个曾经的大学生,我想从如下八个方面,和大学新生谈谈你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以及在大学中究竟应当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锻炼?这个回答,也可以供还在苦思中的大二、大三同学们参考。首先是正确认识中国的大学,了解你即将进入的大学,目前究竟是什么样的。恕我直言,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那个你想象了很多回的神圣的“大学”,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问题。从学习上而言,中国的大学,很多已经陷入文科“不学无术”、理工科培养“熟练工匠”的尴尬境地。所谓不学无术,是指大多数大学的文科,学生满足于每个学期考试及格或优良,他们通常是平常不怎么读书,考试前半个月按照老师所划的“考试重点”,突击背书,考完后很快又忘了,四年下来,不知道自己脑海里留下了哪些印记;所谓“熟练工匠”,是指大学的理工科,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只顾掌握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编程技术、设计原理,中等以上的毕业生,走出大学后,能够胜任手头的工作,但由于整个四年的学习中,缺乏人文训练,内心没有培养一种人文情怀,因而无法深刻理解科学背后的以人为本精神,很难超越前贤,只能充当“熟练工匠”的角色。“杰人观察”观察过很多大学生的四年生活,发现他们四年的人生轨迹大抵类似——大一时刚入学,一半以上孩子也发誓要继续高中时候的刻苦精神,可到了新的环境,突然感觉没人管,没人告诉他们要怎么读书,也没人有过多要求,从集中营式的高中生活,突然跌入像无人之境的自由环境,很多开始迷惘,开始躁动。尤其是大一期间,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往往是哲学、法学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孩子们觉得枯燥无味也不知道这些科的用场,所以学习兴趣一开始就明显降低。对于部分孩子来说,他们进入城市化的大学环境,还需要从语言、形象等方面适应,同时也会以旅游者的心态对待大学所处地域,浪漫一点的孩子,甚至在第一个学期就会把所在地的旅游景点踏遍,加上国庆、春节、元旦、无一四个假期,同学们互相串联、走动,如此折腾一番,大一就算过去了。大二时,同学们已经从大一的新聚首变成了老朋友,加之正处十八九岁青春风华,部分同学开始恋爱,其他同学跟着学样,很多男孩女孩甚至都觉得,如果身边没个“老公”、“老婆”,似乎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说自己是大学生。于是,校园里多了很多曼妙的情侣身影,饭桌上、花园中、自习室、楼门口、大树下,凡是那些适合或不适合卿卿我我的场所,都被新一波恋人迅速占领。于是,在一场接一场的相思与约会、猜疑与误会、哭闹与争吵之中,大二、大三两年的时光,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言匆匆而过,等到大四的时候,很多人才明白,原来大学恋爱一场,不过就是浪费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替他人义务照顾了几年老公老婆而已。至于在学习上,由于无人督促、无人引导、无人关心,多数同学基本上会重复“前辈”的路径——极度鄙视忽略公共课、学习成绩但求考试过关,等到大四时,发现很多该念的书还没有念,但那个时候,连惊慌都没有时间了,因为,大家要忙着失恋,要忙着实习,要忙着投简历,要忙着一次有一次的失望乃至绝望!我之所以啰嗦这么多,是因为我所观察到的很多大学新生,都是从入学前的踌躇满志,慢慢跌落到前述“连惊慌的时间都没有”的境地,所以了解这些现状,也就是为你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打一阵预防剂。第二要谈谈“大学生是什么”?我曾经把这个问题至少抛给了100多个大学新生,所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在部分人看来,大学生,就是年纪大一点的学生,还有部分人则认为,大学生无非就是要学习大本领的学生。对于前者,我只能无语,对于后者,我觉得失之虚幻,事实上,什么是大本领?大本领如何来的?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大本领,恐怕是更难以回答的话题。在“杰人观察”看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生,甚至不愿意把这个词分成“大-学生”来理解,而更愿意作为“大学-生”来理解,对于后者,我认为,可以大致理解为在大学中生活的“人”,如果再高一点理解,可以称之为在大学中感悟生命、理解生活、思考人生、强化生存的人。大学生,首先不再是传统语境下的“学生”——只顾学习不论其他,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在学习之余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大学生,最重要的则是需要以社会人的角色,使自己在学习之余,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从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独立思考、掌握技能、触类旁通、培养人格等方面做系统的训练;大学生,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学习和思考,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可以不断学习、自我革新、正确思考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第三要谈谈“如何学习”。大学生活的主要成分应该是学习,可很多同学,因为不理解课程设置,因为缺乏远见,因为其他各种事务耽搁,真的无法静下来学习。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学习?我想分几点论述。一是要相信,不管你所处大学的知名度与好坏,也不管你的任课老师教得如何,学校为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一定都是借鉴了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经验,经过精心设计而成,这些课程,一定在你的专业中有重要价值。所以,学好每门课,不要偏废,是保证你成为优秀人才的最起码基础。二是外语学习,你千万不要被当下很多有关外语考试改革的说法所蒙蔽双眼,不管学校要求严不严,你一定要扎实学会至少一门外语,这是你将来具备竞争力的基础,是你获得很多更好机会的前提。你们须知,当今的科学和思想,已是美国遥遥领先的时代,要真正学到本领,就必须学好英语。当然,如果你是法学专业,学好德语或日语也是不错的选择。学外语,千万不要只是书面学习,你每天听一个小时录音,每周至少看一部原声外语电影,每天试图用英语对话15分钟,都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公共课很重要。很多大学生最烦的就是公共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学概论、人文基础、思想品德修养、礼仪形象,等等。我很理解同学们烦这些课程,因为多数教这些课的老师,不是照本宣科,就是敷衍塞责,不是随意打发,就是胡侃乱扯。甚至连那些老师,对这些本身就不懂装懂,纯属应付。尤其是这些课程又被设置在大一阶段,实在太伤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不管如何,这些课都很有价值,甚至比你的专业课,对你的整个一生更有价值。比如马克思哲学,你学的时候不一定要信奉它,但它确实存在很多思辨的技巧,你从中掌握其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你自己未来规范思考世界很有帮助,甚至,你可以批判它,但准确批判的前提是要吃透它。同学们需要知道,哲学是人类最高深的学问,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学问,但在中国,你其实是缺乏学习各种流派哲学的机会,所以,你如果能够借政府垄断哲学思维的机会,去通过学习马克思哲学而产生对这些思辨技巧和境界的些许兴趣,那么恭喜你,这辈子你赚大了。再比如法学概论,同学们,不要轻视它。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未来做什么,都免不了和社会发生各种冲突或矛盾,而法律概论,正是能够告诉你怎么有效规避那些隐患、怎么处理那些矛盾的最好老师。也许你会说,你未来可以请律师,但作为一个法律圈人士我要告诉你,你自己懂不懂一些法律基本常识,会深刻影响到你请律师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法学概论里,不仅教给你法律知识,更让你能够明白什么是宪法政治、什么是权力监督、什么是程序公正、什么是罪刑法定、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些理念,对于你未来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职业规划、昂立社会,会有深远的意义。四是专业课相当重要。专业课,是你所学专业的基础。学习这些课程,你首先需要准确理解甚至背诵有关重要概念和定义,并且要能举一反三地论述这些概念,包括如何区别其他类似概念。千万不要小看概念和定义,这会是你将来工作、谈话乃至生活的资本,比如我们平时看到一个人谈论某话题,如果他能准确的用规范化学术语言表述,马上就会赢得刮目相看,而规范化学术表达的基础就是定义准确。学好专业课,极端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满足于掌握一本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既是最有水平的书,又是最没水平的书。所谓最有水平,是指它能带给学生以各种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引导一个门外汉迅速入行。所谓最没水平,是它往往只是知识点的堆砌,泛泛而论,蜻蜓点水,对任何问题都缺乏深入讲述。打一个比方:法学院的刑法学教科书中,会讲述“未遂犯”的问题,简单一两页,就是讲一个概念——犯罪没有达到行为人的预定目的。可你千万别小看这个问题,它所涉及的问题多着呢?以故意杀人为例,如果一个人用刀砍某人意欲杀死他,可最后没杀死,毫无疑问这是杀人未遂。可再设想几种情形:倘若一个人想杀死别人,而他相信在家里做个谋杀对象的纸画像,然后每天念经并朝画像上扎针就能杀死对方,于是他这么做了一个月,对方终究没死,这算不算杀人未遂?倘若一个人想谋杀某人,于是他拿着猎枪在晚上到那人房前,发现有个阴影很像他要谋杀的对象,于是开枪并逃跑,但实际上,他射中的是一头牛而不是谋杀对象,这算不算杀人未遂?还有很多种有趣的情形,会让你越思考越有趣,也越深入。这些深入的探讨,在教科书上是见不到的,只有在专著里才能找到。对于法学研究如此,对于其他各科学习都是这样,你如果真的不想做一个浅尝辄止的人,你如果想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某个方面能够深刻思考、全面考虑、生动讲述,那么,你就应当经常去图书馆,寻找那些教科书之外的、有关某个问题的专著,去一本一本啃下来。这个过程,也许一开始有些无聊,但随着你深入的学习,你会越来越感觉有趣,就像进入了一个华美的殿堂,让你惊叹不已。第四要谈谈“职业规划”。很多大学生乃至家长,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找工作难”。其实,所谓“就业难”是一种假象,作为一个曾经担任过几个单位负责人并多次招聘过人员的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只要你学习好了,别说什么专业、什么学校,都一样是职场的香饽饽。现在的就业难,准确地说是招人难和找工作难并存的局面。好多次,我在上千份应聘简历中好不容易挑选出几个中意的对象,一谈感觉也不错,他们给我的印象几乎一致——对专业理解深入、能准确表述定义和有关问题、对应聘的岗位理解深刻、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可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让我印象大好的应聘者,很多时候又同时接到了其他单位的录用通知,对比之下,他们就有舍弃了。为什么同是名校毕业,或者同一个专业毕业,有的人如此受追抢,而有的人却无人问津?这里涉及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自己职业规划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个规划所做的有针对性学习和实践。通常而言,一个大学生,应当最晚在大二的时候,在适应了大学新的环境,并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社会理解的前提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一个人,不能光凭理想去进行职业定位,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所学专业等因素,进行可行的规划设计。有了职业规划,你就需要围绕这个规划去进行学习准备和经验准备。所谓学习准备,就是要把这个职业将来可能面临的最重要理论问题,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扎实掌握;所谓经验准备,就是要在大学阶段,抽出时间到你所规划的这个职业领域去实习,去感受和体验,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到这个行当全国最牛的单位去实习,比如想做律师的,就应该争取去最好的律所实习;想做会计的,就应该争取到最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想做医生,就应该争取到全国最好的医院去实习。有效的职业规划,既能指引你在大学的学习,也会让你有意识地接近一些人,融入到一些圈子,感受到一些职业体验。所有这些东西,会是你将来应聘和在职场制胜的法宝。我还想特别说一句,千万不要人为地把各种专业划分为就业难和就业容易。在我看来,不管什么专业,甚至广为大家所低看的哲学、历史等专业,只要学好了,也很容易就业。当前,在很多对人才需求宽口径的单位,哲学、历史等专业,如果真正学好了,具备了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宽广的历史视野,其实也很受欢迎。打一个极端的比方,倘若你哲学或历史学得好,即便是坐在家里写写历史散文或者哲思短语,也会很快成为一个有名望的思想者,收入也很丰厚,这,难道不可以成为一种追求吗?第五是要谈谈如何融入社会。大学生,虽然生活在金字塔中,但大学生活,最忌成为书虫生活,或者躲进小楼成一统。大学生需要明白,通过几年系统学习之后,你将很快走向社会,倘若在走向社会前,你对社会完全一无所知,就像一个毫无免疫力的肌体,突然被放入病菌丛生的现实环境,岂有不得病的?大学生要融入社会,有两种最好也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坚持每天看新闻,二是抽时间去体验底层、做做义工。每天坚持看新闻,不是要你每天看cctv的新闻联播,看那种新闻很害人的,因为它让你误以为中国永远是繁花似锦。你需要在腾讯网、凤凰网、搜狐手机客户端、微信朋友圈等场所,去看看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新闻以及知名评论家的新闻评论,并在看新闻之后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事会成为舆论热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倘若我来评点这个新闻,应该怎么说?你只要坚持每天看一个小时新闻,不出半年,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在周围人中高人一筹。体验底层,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你在坐火车回家的时候,不妨去硬卧车厢坐上几个小时,观察那些民工、那些拖儿带女的旅客、那些旅客之间的各种对话;你也可以在农忙的时候去趟农村,看看农民是怎么耕作收获的;你还可以到贫困地区去访贫问苦,学着用自己可能的方式去关心和体贴那里的人们。做义工,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去孤儿院、养老院、、环保机构、图书馆等场所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比如陪陪老人孩子、做做环保宣传、帮助整理图书,等等。这些工作,会让你在实践中慢慢找到感觉,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你每天看新闻,就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社会,并且学会思考;你接触底层,就会让你看到真正的社会,从而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学会全面理解社会。所有这些准备,对于你将来融入社会,有着绝对的好处。第六是想谈谈独立思考。大学不想中学,中学是老师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老师说啥就是啥,因为如果你不按老师所说的去做,你可能考试就会不及格,这一切,皆因为你是被当作考试机器,你将来的应考,只有一个答案,不许有其他思考。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最摧残人的地方。但是到了大学,你需要好好地转变。你可以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但你需要有反驳的理由和依据。甚至,你为了反驳老师,而去图书馆寻找很多答案和依据,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大学的真感觉了。在大学里,你永远要带着质疑的习惯去读书、去观察、去思考。你不仅可以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并据理反驳,你还需要对各种政治宣教保持警惕,比如,你是否思考过“党和国家的关系”这个问题,你是不是认为,爱党就等于爱国,如果不爱党就是不爱国?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要开始学着保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在大学里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经常去听各种优秀学者的讲座,从那些讲座中汲取营养,开阔视界;二是多看看境外媒体尤其是世界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香港明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的报道和评论,从中找到更多不一样的视野。第七是想谈谈男女感情。大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时光,青春萌动、情窦初开、风华正茂,男女之间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一场积极的恋爱,还能让两人更深刻理解人生。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把谈恋爱当成一种虚荣,当成一种玩乐。比如,有的因为身边同学都恋爱了,自己却没对象,害怕被人说成“没人要”,所以要“拉郎配”。我相信,其实每个孩子,至少都把自己的第一份感情看得非常神圣。既然如此,我想奉劝各位同学,要谨慎对待你的第一份感情,因为,那是你人生最特别的经历和最宝贵的历练。对待感情,我建议同学们考虑几个问题:首先,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是讲究配比的,特别的你,一定有个特别的他(她)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没人要,只不过,她(他)还没有出现而已;其次,找对象,千万不要以身高、外貌、家庭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物,那些东西,其实容易消逝,而最难磨灭的,则是一个人内心的情怀和境界。再次,谈恋爱,要互相尊重,切忌赌气行事。不管男孩女孩,要学会转弯,因为恋爱中的人,甚至比家人还亲,对待亲人,你不需要太多的较劲,而是需要更多的宽容与退让。又次,谈恋爱,切忌影响学习。在我的母校清华大学,校园漂亮至极,但很少见到恋人在校园中无事消磨,大家的恋爱,是在自习室中的互相鼓励,是考试场上的暗暗较劲,是生活中的真诚关怀,是人生中的互相弥补。我希望更多的同学,至少在恋爱问题上向清华的同学借鉴,把恋爱当作一种学习的延伸而不是学习的阻断。第八是想谈谈健康。孩子们,你们要明白,父母送你们上学,首先是希望你们平安、健康。清华大学有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如果一个人22岁毕业,要达到这个目标,那么就要健康活到72岁。可现在,很多同学不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植物人”,平时呆坐教室、课余呆坐电脑前、生活中低头玩手机,必要的锻炼,越来越少,大学生的体制,日益降低。也许你现在想,需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更大竞争力。其实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人最大的竞争力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健康。亲,你要在学习之余,不断锻炼,打打球、走走路、爬爬山,都可以,我祝愿你每个假期回家,父母都会惊喜于你的日益健美。好了,写到了7000字,我想能够读到这里的同学或朋友,已经很给“杰人观察”以面子了,有关大学生活,我希望能够继续写出系列,以为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最后别忘了,对于我所说的一切,你都可以批驳,只要你说得有理,我也会认真听取。[这里是中国独立时事评论员陈杰人的微信公号,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敬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杰人观察并关注,您将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作者简介:陈杰人,湖南双峰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际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评论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编;《公益时报》主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时事观察员;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在故我思
独立时事观察员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网络新生事物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网络新生事物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大学新生演讲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新生演讲稿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_百度知道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在现在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那么,就请各位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大学生应具备怎么样的素质。
素质分为: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等
,请综合一下,谈谈当代在校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是在校大学生。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故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要想有所作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定择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那么,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呢?我认为:  一、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和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在校期间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为以后择业、评聘技术职务、薪酬晋升奠定了基础。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3)表达能力: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4)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5)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工科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大学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具备的品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