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投毒案 你怎么看 300字

&&&复旦投毒案
二审裁定需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发生法律效力。
二审裁定需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发生法律效力。
双方父亲都已抵达上海。
“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
二审林森浩翻供,其父曾多次向黄洋家道歉遭拒。
辩方证人称黄洋是爆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致急性肝坏死。
复旦投毒案二审开庭,林森浩否认故意杀人,改口称曾稀释剧毒物。
复旦投毒案今二审。
黄洋父亲怒批“道歉秀”
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号下午经抢救无效逝世。经警方初步证实,黄洋的舍友林某是该案最大嫌疑人。林某因与黄洋在生活琐事上发生矛盾,便从实验室带回剧毒物质注入饮水机槽,致黄洋饮毒水死亡。此案发生前后,媒体又爆出南京航空大学学生杀人等多起高校命案,引发网友关注。
复旦投毒案嫌疑人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根据其论文进行推算,4克N-二甲基亚硝胺会让60公斤的人直接致死——52克足够毒死13个人。如此大的剂量、这么多漏洞、这么多不确定,林森浩依旧不计后果地做了。与其说“算错了”,不如说没有算,也从来没考虑过要算。
一些关于复旦投毒事件的长篇报道,契合了人们急切想了解“为何会如此”的心理。但媒体需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程序,而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没有人可以被放到显微镜下如此细看,所谓三步之内无伟人。人性太复杂了,很多“正常”人私下的行为可能比披露出来的林某言行更疯狂更变态,但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正常”的活着。
o&最热新闻&o---11月17日 16:47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复旦大学投毒案”你怎么看 作文素材 事件回放
 来源:豫青网&
  其实许多竞争的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升迁。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相反,会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非常功利,做事不择手段,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就可能有反常行为&&黄洋与林某之间的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的竞争:两人成绩都很好,他很有可能是为了出被黄洋盖住&光辉&的恶气,但方法不是通过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手段干掉竞争者。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全社会都应进行反思:究竟这起案件反映出哪些病态的社会现象,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
  【时文选粹】
  从复旦投毒案盲攻击型人格的样成
  昨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警方初步查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某因生活琐事与同学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此案不仅在复旦校园内引起震动,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案情逐渐明朗之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有人说,学生能够轻易将剧毒化合物带出实验室,说明学校对危险物品的管理有漏洞,校方应该承担责任。有人说,因为生活琐事就投毒杀人,说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缺陷,校方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深刻反省。
  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学校当然应该严格管理剧毒实验物,不过一个处心积虑害人的凶手通常是有办法躲过常规管控措施的。而且,就算他拿不到有毒化合物,他仍然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杀人。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有重知识传授而轻心理教育和人格培育的痼疾,不过要让庞大的教育体系为单一的反常事件负责,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实际上,林某做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还是要更多地从他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养成中找原因。而他扭曲的性格,也可能是与他经历、处境和性格相近的一群人所共有的。
&&&&&&4&&&&2015年十一月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
复旦投毒案受害者父亲:对嫌疑人没情绪和偏见
复旦投毒案受害者父亲:对嫌疑人没情绪和偏见日07:09&nbsp&nbsp&nbsp&nbsp来源:中国青年报&nbsp&nbsp&nbsp&nbsp&nbsp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nbsp4月17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运动场的一面围栏上,挂满了白色千纸鹤,学生们用这样的方式悼念黄洋。图/记者杨旭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运动场一侧围栏上,一串串白色千纸鹤随风飘动。受害者黄洋已于4月16日去世,嫌疑人林某已被刑拘。近日,关于嫌犯目标本为宿舍另一室友“姜成”的传言大量传播。潇湘晨报记者调查发现,受害人黄洋寝室中没有姓“姜”或叫“姜成”的学生。4月17日晚,黄洋的四川老乡自发组织募捐,并打算将募集的钱交给黄洋父母。当记者电话联系黄洋的父亲黄国胜时,他说,对林某“没有情绪和偏见,一切等调查报告”。投毒动机:校方否认嫌疑人因学业竞争投毒中毒入院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生黄洋已于4月16日去世。目前,作案嫌疑人初步判断是同寝室的林某,林某生于1986年,由中山大学本科考至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已被刑拘。林某的作案动机以及更多的案情进展,警方表示由于目前正在调查中,不便透露更多信息。对网上各种流传的嫌疑人作案动机说法,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受害人黄某与嫌疑人林某在不同的专业就读,在不同的医院实习,两人在学业上没有太大交集。微博上广泛流传的林某因妒忌黄某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而起意投毒的说法只是坊间传言,并非事实。此外,方明表示部分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林某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及获取渠道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目前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学校方面也将全力配合警方的调查。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运动场一面围栏上,挂满白色的千纸鹤,有上千只。纸鹤上写着“逝者安息”、“一路走好”等祝福的话语。复旦大学研究生会用这样的方式悼念已过世的黄洋。误杀调查:寝室无“姜成”,第三人姓“葛”近日论坛微博盛传“误杀说”。一名叫做“高啸”的复旦学生在网上表示,其实黄洋的死是被误杀,涉事寝室住了三人,是一对中山的(在中山医院实习的室友)闹矛盾。五官科(也称耳鼻喉科医院)的受害者(黄洋)喝水时发觉异味,甚至帮室友换了水、清洗了饮水机。同时,网友发现,一名可疑人物“诛姜成”,于2012年12月底多次在咨询“N-二甲基亚硝胺”,人们怀疑此人就是嫌疑人林某,意图杀害寝室第三人“姜成”。4月17日,记者多方打听得知,与林、黄二人同寝室的第三人为上海本地人,平时很少住在寝室,如今在外实习,名字也不是网上流传的“姜成”,而是姓“葛”(音)。案发寝室楼管理员称,案发寝室已经清空并被封锁。“不至于在饮水机里投毒去杀一个很少会在寝室里喝水的人。”不少学生也分析。还有学生分析,林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没有必要到网络上去提问。同时,记者从复旦校方打听到,黄洋寝室中没有姓“姜”或叫“姜成”的学生。学校呼吁尊重和确保司法公正。黄洋之父谈嫌疑人:“我对他没有情绪和偏见”经黄洋父母同意,黄洋的尸检已于4月17日进行,尸检结果将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4月17日傍晚,黄洋的父亲黄国胜称,儿子病情迅速恶化,深陷昏迷都来不及跟自己说句话。目前仍未接到院方通知结果,也没有警方的进展情况。据悉,目前黄洋家属已请好了律师。黄国胜称,儿子住进医院后,他赶到上海,并在案发寝室借住过一晚,寝室就他和嫌疑人林某住,“他问我‘找谁’,我说是黄洋的父亲,我先主动打招呼的。当晚没有聊其他的情况。”黄国胜说,“当时看不出什么,他也还好。要等警方先有判断才行,没有证据不能去判断。我不了解这个同学,对他没有情绪、偏见。”黄家的几位亲属也赶到上海与黄洋父母会合。复旦大学已安排黄洋家属住宿。记者夏盛【链接】部分大学生杀伤事件2006年10月,因玩电脑游戏产生争执,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持水果刀将同学刺死。2008年5月,因为一双臭袜子,武汉工程大学大一男生龚某与舍友发生纠纷,用水果刀将对方刺死。2011年4月,因生活琐事起争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商学部学生陈某在寝室内持刀砍了舍友雷某5刀。2012年2月,郑州交通学院2010级学生在宿舍因打牌闹矛盾,一名学生用削铅笔的刀捅死另一名学生。2012年7月,因贫困补助减少产生积怨,西安一高校大学生张华富持西瓜刀杀死同班同学宓某。【反思】敬畏青春,敬畏生命一项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仅依靠高校心理部门,更重要的是家长、中小学从小就要进行良好的引导,在幼儿、少年时期,就种下一颗心理健康的种子。&&&&
作者:[] 分类:[] 时间:[15:12:05] | 评论() | 阅读(148)
当前没有评论。
留下我的评论:
我的评论:
注意: 评论限制300字。当前的评论需要网站进行审核,所以在您提交评论和评论显示在网站上之间,有时间上的延迟。这个延迟并不会很长,所以没必要重新提交您的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