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什么usb3.0不能用 =3?

1/1*3+1/3*5+1/5*7+1/7*9+.+1/97*99等于多少用裂项..原式=1/2(1/1-1/3+1/3-1/5+1/5-1/7+.+1/97-1/99)=1/2*98/99=49/99 我要的是1/2是怎么提出来的,用的是哪个公式?不详说的没分_百度作业帮
1/1*3+1/3*5+1/5*7+1/7*9+.+1/97*99等于多少用裂项..原式=1/2(1/1-1/3+1/3-1/5+1/5-1/7+.+1/97-1/99)=1/2*98/99=49/99 我要的是1/2是怎么提出来的,用的是哪个公式?不详说的没分
1/1*3+1/3*5+1/5*7+1/7*9+.+1/97*99等于多少用裂项..原式=1/2(1/1-1/3+1/3-1/5+1/5-1/7+.+1/97-1/99)=1/2*98/99=49/99 我要的是1/2是怎么提出来的,用的是哪个公式?不详说的没分
因为=1/1*3=(1-1/3)*1/21/3*5=(1/3-1/5)*1/2.1/n*(n+2)= [1/n-1/(n+2)]*1/2 就是利用分数运算的通分后得到的,没有什么公式.问题已关闭
代为完成的个人任务
提问需要满足:其他人可能遇到相似问题,或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其他人有所助益。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遇到困难,欢迎提问并说明你的求知过程。
NET里两个double相加为啥是1.3+0.1=1.4000001?
NET里两个double相加为啥是1.3+0.1=1.4000001?
按投票排序
浮点数不能做精确运算。就算搞不清原因,也把这句话给背熟了。
你们这些伸手党,相同问题要问几遍才够。
作为一个外行,根据以上提示帮你搜了一下,following:
卧槽,你少写了9个0,误差增加了倍你都不在乎,何必在乎那一小点?
又是LMGTFY出场的时候了:附赠 C#同理
double 表示的小数是永远不会精确的。。
看我《代码之谜》系列的浮点数章节吧,内容就不贴了:
知乎成为下一个百度知道指日可待…
先回答你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大前提下十进制的1和二进制的1表示的数值大小是一样的。二进制的10是十进制的2,在整数范围内,以“1”为单位,十进制和二进制可以无障碍转换表示。但是二进制里的0.1+0.1=1对吧,二进制下的0.1是1的一半,就是说二进制下的0.1是十进制的0.5。同理二进制的0.01是十进制的0.25、0.001是0.125、0.5....在小数范围内,以“2^-n”为单位,10进制和2进制的转换就有障碍了,对于大多数的数值只能做到近似。如此,就不赘述了。至于你的问题该不该这里问,我也不赘述了。
double精度问题
自行谷歌 IEEE754。
转化成二进制再算算,截断导致的精度问题
这种问题要先搜索啊!!!可以先百度百科啊!!!不愿意百度可以用
好么!!IEEE就这么规定的你说VS这么显示又能怎么办啊!!!这个时候你截取一下长度不就变成14.100了么。。你难道输出还用double么。。
看来大家都在喷,我来说说具体为什么吧,正好过几天考组成原理。浮点数在计算机内部的常用表示使用IEEE754标准,以32位短浮点数为例,最高位为数符0正1负,紧跟着8位是阶码用移码表示,然后是32位的尾数。1.3D=1.B 精度为小数点后23位,后面的位数0舍1入。表示成IEEE754规定的浮点数就是 再看0.1,化成二进制为0.同样是不能完全无损地表示成二进制,精度为小数点后23位,表示成IEEE754是
两数相加需要先对阶,再把两尾数相加。不具体算了,但是结果肯定不会是0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重点在于前面十进制数化为二进制数的地方,1.3和0.1都是不能无损的化为二进制小数的,因为计算机内对于数的表示宽度是有限制的不是无限长,必然会丢失精度,由此导致了其实无论是IEEE754或是其他的浮点数标准,也不能完全的把浮点数无损的表示出来,只能增加其表示位数提高精度。当在计算机内部做浮点数比较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两数想减,再看他们的差是否小于一个给定的很小的数,如果是则两浮点数则认为相等
步长问题,浮点数的精度决定的,仔细去看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书吧。
为什么matlab里1.3+0.1=1.000?
快成初级问题问答网站了1+1为什么等于2,要是数字排列不是1,2,3,而是1,3,2,那是不是代表着1+1=3,1+3=2呢?_百度作业帮
1+1为什么等于2,要是数字排列不是1,2,3,而是1,3,2,那是不是代表着1+1=3,1+3=2呢?
1+1为什么等于2,要是数字排列不是1,2,3,而是1,3,2,那是不是代表着1+1=3,1+3=2呢?
你的观点,我赞同.看你怎样理解;1、 手中拿一件东西向胳膊底下一加手中就没有了.1+1=02、 两个人结婚组成一个新家庭.1+1=13、 儿童计算数学.1+1=24、 两个人结婚,生出一个爱情的结晶变成三口之家.1+1=35、 1+1等于不三不四.6、 1+1等于11.7、 1+1等于 王8、 1+1等于 田9、 哥德巴赫猜想;1+1等于数学皇冠明珠,10、 在二进制时.1+1=10,11、 布尔代数时.1+1=1,12、 一只猫加一只老鼠等于美餐.这是一道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题.数学中等于二.化学中小于二.生活中大于二!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真正要想知道为什么可能连小孩都会笑话你,大数学家陈景运也只研究1+2为什么等于3.1+1为什么等于2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1+2=3:数学界称为数学皇冠.1+1=2:数学界称为数学皇冠明珠.有待我们去开发.也就是,在数学领域上,哥德巴赫提出一个偶数=质数+质数的猜想,即简单表述为1+1=2然后现在大数学家陈景运,把这个猜想推到了偶数=质数+质数*质数,距离哥德巴赫猜想还差一点.所以说,1+1是等于多少,不知道……下面属于复制粘贴:1+1=2和俩点之间直线最短,分别是数学代数和数学几何的基石.整座数学大厦都是建立在这样俩条看似简单但是却牢不可破的公理之上的.另外我认为你问的1+1应该是指哥德巴赫猜想吧?这个至今没有被证明,但是陈景润在上世纪证明了1+2=3.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偶数=素数+素数*素数或大偶数=素数+素数(注:组成大偶数的素数不可能是偶素数,只能是奇素数.因为在素数中只有一个偶素数,那就是2.)].其中“s + t”问题是指: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是指一个素数与一个素数的和.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9”.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6”.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7”,“4+9”,“3+15”和“2+366”.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4”.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4”.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3”和“2+3”.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偶数=素数+素数*素数或大偶数=素数+素数(注:组成大偶数的素数不可能是偶素数,只能是奇素数.因为在素数中只有一个偶素数,那就是2.)].其中“s + t”问题是指: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你很聪明,的确是这样。你能想到这点真的很不错了
你妈妈加上你爸爸生出了你,是不是1+1=3呢,所以说人应该改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加2为什么等于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