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为茅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的读后感

河池日报数字报刊
& & & & & & & &
第07版:校园记者
河池日报热点推荐
&&&&&&&&&&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
凤山县百乐中学八年级(2)班 罗超
&&&&近日,我读了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这首诗歌主要记叙唐朝“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帮助下得以搭建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以抵御狂风的袭击,茅草到处乱飞,散落各处,被顽童抱走。天色骤变,秋雨大作,破屋漏雨,布衾冰冷,饱受战争痛苦的诗人长夜难眠,忧心忡忡。此时,杜甫渴望拥有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欢颜入居,安稳如山,那该多好啊!若能实现,自己即便冻死也心甘情愿,他的崇高品格真是感动人心。&&&&诗歌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句句扣人心扉,感人肺腑。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诗句最令我感动。此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美好的理想。杜甫身处乱世,历尽苦难,可他还惦记着其他的贫寒人士,渴望他们能够住进安稳广厦,这种精神真令人钦佩,即使是现在,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呀!遗憾的是,当时的唐朝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朝廷官员昏庸腐朽,整日寻欢作乐,有谁还会想起这些呢?因此,伟大诗人杜甫的美好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比“诗圣”杜甫更加伟大的,恐怕要数中国共产党了!中国共产党忧国忧民,时刻想着为百姓谋福利,深受尊崇。记得不久前,我国偏远的农村还有一些茅屋瓦房,中国共产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实施了危房改造政策。我亲眼看到许多共产党员经常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倾力帮助群众新建住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难得,令我肃然起敬。&&&&敬爱的杜甫爷爷,您的宏愿经过一千多年以后变为现实了,您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您现在可以含笑九泉了。&&&&这是我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后所产生的感想。&(指导老师&罗庆军)
河池日报图片新闻
河池日报社 版权所有高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鄂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北京课改版(,)浙教版(,)粤教版(,)长春版(,)冀教版(,)华师大版(,)人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北京新课改(,)浙教版(,)粤教版(,)长春版(,)冀教版(,)华师大版(,)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鄂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北京课改版(,)浙教版(,)粤教版(,)长春版(,)冀教版(,)华师大版(,)
中考知识点
[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 资料列表
[] 2015高考倒计时 考前30天语文.[]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第九讲.[]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人教版.[]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九.[]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九.[]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五中学七.
语文&C&资料筛选
来源学校:
[ID:3965273]
教材:>>>>>>&&&知识点:
(<font id="f)
[ID:2721654]
教材:>>>>>>
(<font id="f4)
[ID:2059678]
教材:>>>>>>
(<font id="f0)
[ID:1872412]
教材:>>>>>>
(<font id="f5)
[ID:1868648]
教材:>>>>>>
(<font id="f)
[ID:1568305]
教材:>>>>>>
(<font id="f6)
[ID:1551073]
教材:>>>>>>
(<font id="f)
[ID:1534223]
教材:>>>>>>
(<font id="f7)
[ID:1531007]
教材:>>>>>>
(<font id="f)
[ID:1532592]
教材:>>>>>>
(<font id="f)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169;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后感 200字左右_百度知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后感 200字左右
提问者采纳
忘却了国土曾经为“秋风所破”。现如今。”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作为后辈我实在为你当年的宏伟理想而折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广厦千万间”里忘却了民放曾经飘零,你的愿望实现了,在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最起码在你“草堂”所在地---成都实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现如今,农村实现了,更为你忧国忧民之情操所折服,但我想你肯定还有别的愿望,您老人家“安得广厦千万间报告杜甫同志,也在很多乡镇,我们有的兄弟姐妹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阴雨绵绵秋风萧萧,南村的顽童,和不懂事的孩子,但又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居住,将诗人的茅草屋吹的破烂不堪,想到了天下大批没有房子的寒士,并呼吁何时能尽快的建起坐坐经济适用房,加剧了诗人的悲惨,又雪上加霜,给那些急需房。但是诗人在感慨自己凄苦的同时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是八年级学生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律&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
&&&&&&&&&&&&&
&&&&&&&&&&&&&&&&&&&&&&&
&&&&&&&&&&&&&&&&&&&&&&&
&&&&&&&&&&&&&&&&&&&&&&&
&&&&&&&&&&&&&&&&&&&&&&&
&&&&&&&&&&&&&&&&&&&&&&&
&&&&&&&&&&&&&&&&
&&&&&&&&&&&&&&&&&&&&&&&
&&&&&&&&&&&&&&&&&&
&&&&&&&&&&&&&&
&&&&&&&&&&&&&&&&&
&&&&&&&&&&&&&&&&&&
&&&&&&&&&&&&&&&&&&&&&&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
读了这首词,我感慨万千,仿佛穿越到了唐朝,来到了杜甫的故居前,只见天阴沉沉的,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成都浣花溪畔一座破旧的草屋摇摇欲坠,屋上的茅草四处飞舞……雨停了,南村的顽童又嬉笑着跑来,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吹落的茅草抱入竹林玩耍。年老无力的杜甫躺在床上,虽然大声呼喊但也无法阻止,只能默默叹息。但他身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草堂里,心中却是忧国忧民,梦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一身不为谋求私利,却只求造福百姓,令后人对他敬佩不已。
读着读着,我不禁被他的爱国精神感染了。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古今中外诸多的爱国人士。想古时,辛弃疾从小立志收复失地,长大后,亲率两千多名家乡父老兄弟揭竿抗金,二十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他却被朝中奸臣所害,为光复神州而呕心沥血上奏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得不到采用,空有爱国之身,报国之志,忧民之虑,却无机会大展宏图,最终含恨而去。据说他临终前还高呼:“杀贼,杀贼!”啊,那是一声声因壮志未酬而悲愤的呼喊呐!
看今朝,人民公仆焦裕禄的童年倍受折磨,父亲无奈被逼死,自己也坐过黑牢,挨过毒打,做过苦工。因此他怀着解放祖国,造福百姓之心加入了共产党,在经历艰苦作战而获得解放后,他又转向基层埋头苦干,时刻想着人民,深深爱着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他被调到了兰考,在除涝、沙、碱“三害”的过程中,他既是组织者,又是行动者,经常亲自带领干部、郡众长途跋涉调查“三害”的具体情况,那时,他已是重病缠身,常常用手抵住肚子忍着剧烈的疼痛辛勤工作。而他自己却节约到药舍不得吃,缝了几十次的袜子也不忍扔掉……他以身作则的行动终于换来了巨大的成果—原来风沙漫天,盐碱遍地的旧兰考,现在漫地都是茁壮成长的新苗苗。但焦裕禄生命的火烛却燃尽了,他为党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望海外,十九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人民陷入了无边的苦难之中,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没过几天,波兰就爆发了华沙起义,但不幸失败了。肖邦悲痛不已,他将满腔热血化成了一个个炽热的音符,写下了爱国名曲《革命练习曲》。他日夜思念着祖国,经常夜以继日地创作、谱曲。疲劳和忧愤终使肖邦累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他只有一个心愿“把我的心脏带回我的祖国!”
无论是在漏雨的草堂里,大漠的沙场上,白花花的碱地中,还是在雪白的病床上,杜甫、辛弃疾、焦裕禄、肖邦都无不在想着祖国、爱着人民。我们长大后也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不为一己私利,但求百姓之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