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内省不疚)说的概念

再说“内省”与“太极思维”——心学答应录之十一
“内省”思维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我们生命的真正的“知”,已经被严重覆盖遮掩了。用老子的话说,我们现有的“知”,已经是“玄而又玄”之后的“知”,早不是原貌了。具体到人类,肉体及其感知器官就是最大的障碍。战胜这个障碍有三个要点。第一恢复生命之“知”的审美本质。这个道理我在前文已说过。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吃喝拉撒睡的物质追求,生命本体的基本功能与追求只是一个“知”。也可以说是为“知”而知,这便是审美,即生命欣赏生命自身。正因为如此,生命的终极追求,只能是“知知”也即“明明德”。一旦真的“明明德”,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享受极乐世界的愉快了。
第二,紧抓“菩提心”这个“矢量”。生命的终极是无形无相的,无比自由的,没有任何阻碍障碍的,无内无外、无我无人、无物无心的能量运动。说到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矢量终点。生命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实打实的“明”这个“明德”。没有宗教,没有科学,乃至没有文化。
第三,便是“明明德”必须从“内省”入手。在这内省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太极思维方式,而不是以我们人类今天这一套逻辑方式。
对于“内省”思维,我提示太极思维,是由于是中国人便知道,中国古文化有一门“易”学。虽然,绝对大多数中国人,乃致外国人,都认为《周易》只是占卜之学。我却以为未必。我以为《周易》提倡的是一种独特思维方式。没有概念,却有卦相。没有概念与概念的连环推理,只有卦相对“内省”心态的确认。这种思维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方式,也可能成为人类最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很难用抽象的理论语言表达。用我们今人交流沟通中的基本语言逻辑,很难规范它、表达它。或者说,这种思维方式只要一用现在人类中流行的逻辑序列表达,立即就可能成为“死框子”。那太极思维就彻底完蛋了。所以,《周易》不得已只好用卦象表达。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系。现代逻辑,是从“个别”入手。某物某事对应某概念。从概念进入推理。太极思维则是下手就是对全面整体的把握,通过对对应事物的认知,立即把握整体全局存在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太极思维下手就是无时空。“整体”本身何言时空?现代逻辑从“个别”入手。不由得便坠入了铁定的时空架框。
为什么说太极思维非常可能成为最现代的思维呢?人们如果了解一点现代物理学的常识,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再看一下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运用,便会发现人类现在通用的,在古希腊文化为基础上形成的,逻辑思维体系是很成问题的,最多只能说是初级的、粗糙的、僵硬的一种思维方式。譬如说进入到现代物理学范畴,必须从宇宙整体的能量运动入手思考,人类习以为常的那套思维方式肯定是捉襟见肘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升华,人类视野的开阔,新的思维方式肯定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就是以现有思维的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
所谓新的思维方式,绝对不可能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神物。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的这套逻辑推理思维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生命“内省”思维必须中断。只有当“内省”思维定格在一个静止状态时,这套思维方式才能产生一定的效应。不然就无法思维。正是我们前文所说古希腊逻辑来源于辩论术,其效应本也只是人与人之间临时沟通的效应。对于人类认识自我的“学而时习之”的“内省”,不仅用处不大,有时会造成严重的错觉和干扰。“个别”只是宇宙能量运动到某种状态下的一个局部的象征物,一个局部的点缀。只有当我们透过了“它”,才能见真相,见到全体。现有逻辑根本没有这个作用。大概在十九世纪,西方的思想家们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这才有了黑格尔那里的辩证法思维。这在以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出现,更让人们看到以古希腊文化为底蕴的这一套逻辑思维方式,弊病太多。如是便产生了,胡塞尔现象学,柏格森哲学,荣格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等等对传统思维的挑战。二十世纪后半叶电脑的出现。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出现,使人们清楚看到,原来的逻辑思维是多么幼稚。信息科学、基因科学、航天科学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这一套思维方式的根基。但是上述所谓新的哲学、思维科学、物理学的新思维方式的探讨,并没有真正打开一片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以为这一切只是人本文明生命观,自身思维方式的量变。距离质变还很遥远。人们更不知,这一套“知性思维”方式从来都不是人类思维的主轴,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梳理自己的思维,清晰自己思维的一种权宜之计。
真正的生命思维是不可能静止的、抽象的,更不可能彻底概念化。
我以为中国古老的太极思维和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相似性。
彻底理清二者的联系,不是我这个年龄的人的基本功可以达到的,我寄希望于后人。在这里我只提示几个要点。
二者都是把天地宇宙生命作为一个“自己”的整体生命来思考的。事物的普通联系性、系统性,是这两种思维所共同认可的。刮风、下雨、外星系、太阳系……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都只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一个“点缀”、一个象征物。我自己的认知,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生命运动。“太极思维”下手就是从“太极”入手,而不是从“个别”入手。“个别”只是整体的象征。卦相就是从此而来。这对于“易”学的太极思维来说,不用去论证它。这对于一般精通“易学”的人来讲,也应该是常识。
“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万物莫尊乎天”。
“乾:元、亨、利、贞”
“乾,其象为天,其卦纯阳,健而不息”。
“乾卦”,其实说的就是生命的“能知”之心,即太极图中那个双抱圆中的
“白”的一半。现代人解“易”,以为心外的大自然中有什么阴阳,那是个笑话。如果“乾”真是在外在的大自然中的什么东西,那就只能是驾驭一切生命的“神”了。
生命唯一之“神”,神而又神,无上之神,依佛家《心经》所言就是“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能知”之生命之“心”。这
“能知”之心,“无上”、“大明”、“大神”、“无等等”。《易》称之为“乾”。
所以,乾:元、亨、利、贞,四德皆备。
“元”生命之根,即是可产生“能知”和“被知”双方的“那个”不可言状、不可赋名者。无它无一切,有它有一切的“那个”。把握“它”只能是系统的从事物的广泛联系性中去寻找。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生一”的“一”。不见“一”,无以见“道”。“宇宙——生命”系统的“亨”,即“通”,事实上是其自身分裂为“能知”、“被知”。这便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的“二”。有了“二”,万物才有可能出现。
亨者,运动也,生生不息也,通达流变也。
这“利”者,“宜”也,“义”也。
“元”是一切“能知”、“被知”的总根。此总根本身鲜活通达,生生不息,“天行健”。至于某个生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一个特定的“当下”,必是因缘所“宜”。对于个体生命,是“亨”了,也便是“利”了。因为这个“当下”如果不能存在,“这一个”生命也就不可能如此这般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
“生命”出现了,存在了,不管是顺,是逆,都是一种“利”。哈哈!这里不好懂。过往人们,错判“义利”之辨,就是在这出了问题。再大的逆境也是活着的“你”,判断出来的呀!怎么不是“利”呢?
凡“利”,只是一个“当下”,凡“当下”,必然是幻生幻灭,这就出现了一个“贞”。
“利”被肯定,就为之“贞”。所以“贞”是“正而固”。依老子所说便是“名可”了。“二生三”的“三”,便指的此。
因此,乾,“元为纯阳,有元气浑纯无所不是。”
也就是说,“能知”之心,空不可得,必以群阴包围而可有得。群阴便是我们的“被知”了。也就是太极鱼的“黑”的那半个圆。太极图黑白两半中,各有白黑两个小孔。说明“能知”、“被知”是可以穿透且不可分离的。
这便是我们这个花花世界了。“三生万物”。
“此两者同”——“元”也。“道生一”也。
&& “出”——
“亨”也。“一生二”也。
&& “异名”——
“利”而“贞”也。“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如是我闻”,一段生命了结。
看似个别、个体、个人,实是整体、系统、全体。
所以,太极思维的立足点,就是生命的这种大局观、全局观。这也就是把“我”在“当下”所感、所闻、所受等等,皆不可只作我之“人心危危”的所闻、所感、所受等等,而是要当成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微妙运动的“道心微微”。
所以,真正的太极思维是,从“当下”到“整体”,“整体”再到“当下。”
“人心危危。道心微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只有整体的运动。个体的“知”,只是窥探整体运动的一个特定“窗口”,一个“点缀”,一个象征。所以只能用“卦相”这种非概念的特殊的“名”来描述表达。
人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去体认,去判断,去认知自己的每一个“当下”状态。
这样,“当下”就不只是“当下”的“利”和“贞”,并且也应该是看似无法了知的“元”与“亨”。
如果不是这样,《大学》便不会说: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也就是说,《周易》只解我人“当下”之心,而不是解外界大自然的什么阴阳变化。二者本来是一回事,只是由于人类妄生分别太久太久,这才有二者的隔膜。解什么心呢?就是你当下“内省”时的判断,达到了什么状况。你的内心成熟了,“内省”中的那条“神龙”活了,外界的矛盾自会迎刃而解。即便不会当下迎刃而解,稍作等待稍安勿躁,待因缘立马成熟了,自会迎刃而解的。
所以,“元”一旦“亨”,其系统必和谐,必全体,必整体,必生生不息,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也是不生不灭。
表现为“当下”,便是局部的,一隅的,矛盾的、分别的,生生灭灭的;有善有恶,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
我想,“内省”的太极思维,实质上是一种“还原思维”,就是要保持生命原有丰富性、整体性。
一心、一心,还是活生生的一心,只有“内省”,才可重新还原归位。
“太极思维”的内省,实在是太难用语言描述。对于今人来讲,《论语》看似最容易理解,我以为未必。《论语》是语录体,是编者沿着孔子足迹,随时记录的支言片语。这些支言片语,不管多精彩,我们都无法了解孔子是在什么样的“当下”讲这些话的。
至于后人把《论语》当人间至理格言讲解,虽然说是孔子的整个思维体系被糟踏了,《论语》成了一块可以被人们随便擦拭一切的抹桌布,但是“孔子”这个名号也就被高扬了,无处不在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子子孙孙,虽然未必了解为什么要尊孔子为伟大的思想家,但能因此记得“孔子”这个名字,这已经很不错了,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于丹、易中天之讲孔子的功劳正在于此。
德人黑格尔之所以小看孔子,认为孔子缺少“思辨”,其原因也正在他不懂中国的“内省”文明,把孔子语录错解为为一般的道德格言。
于丹、易中天、黑格尔一个水平!哈哈!
佛家的“内省”更难懂。《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不要说把这一切“内省”和孔子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联系起来,就是和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该如何衔接呢?
我相信经我这么一提示,明眼人一定会“内省”到自己的“心”,是多么的开阔无边,是多么的生动活泼,是如何的繁闹浩翰,但又是如何的紊丝不乱。
感叹吧,人们!为你心中无时无刻生存着的、成长着的这条“神龙”感叹吧!
“心”的世界太壮丽了!太神奇了!太高深莫测了,又太诱人了。
你有能力把捉自己的“心”吗?你敢于“乘桴浮于海”,驾一叶扁舟弄潮于“太平洋”的万里波涛中吗?
佛家认为只要悟透了生命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就会“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说过,我们这世界当体即空,每个生命实际是作着一个又一个的长夜大梦。梦中喧闹不已,接应不暇,一旦梦醒又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相信的人不多,估计再有个一百年,现代物理学的“能物互换”原理,成了人类的普通生活常识,人们自会相信佛家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的。
世间的一切物质相,不光是不能永存,而且“当体即空”。今天我们所见的物质界,只是宇宙能量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场”中呈现的“假相”。包括我们的肉体和肉体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幻生幻灭的。这个“场”的相对平衡一旦有些微变化,现有这个世界不知成了什么样子。
但是,这个世界要“在”,一起“在”;要“无”,一起“无”。所以生命是一个无所不包,无边无涯的整体。这是太极思维“内省”自我生命的第一个立足点。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今日的自然科学已经触及到了生命的真理。你看,今日的科学家还在欧洲展开了大规模的试验,希望找到宇宙形成的“源头”?!
什么大爆炸理论,什么时间起源……自然科学由于是外求的文化,不可能也不知道,真正要寻找宇宙源头,需要的永无止境全力“内省”自心的能量运动。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知天命”,自会“耳顺”,自会“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了这个境界“宇宙——生命”系统的源头、结尾……一切一切,你自然悟知。但又没法对任何人讲清楚。哑巴吃饺子自己心里有数。如果一味“外求”,大脑中必然有一个潜在的却又是铁定的“时空”意识,那就必然想推出一个物质界“源头”来。他们不知道,就这么一追求,已经是违背“能物互换”原理了。
死在幻觉中了,死在“物质”中了。
“当体即空”哪有什么源头?
由于不懂“内省”,自然科学家便不能不如老子告诉我们的:
“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者,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前后相随”……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前后相随”的原因是什么?
只是生命的分别心造成的。这是任何一个迷恋于“外求”的生命,所无法发现的,也无法理解的。现代物理学家自相矛盾啊。以“能物互换”原理,一空皆空,一实皆实,哪有“源头”?哪有“起点”、“终点”?
我们已经反复说过,生命是一种两难悖论:没有分别,世界是死的;有了分别,世界是乱的、“无常”的、“率性”的。《圣经》把“分别心”称之为人类的原罪,乍看起来是对的,但也失之偏颇。如果生命完全没有“分别”,死寂的世界有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舍弃了生命运动的“矢量”,必具分别心的个体生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堕入黑洞——无间地狱。
为了生命不出现这样的结果,儒、道、释、基督四家圣人想了无数的办法,留下了浩翰的经典著作,这是人类文明的无上瑰宝。当我们深入这些经典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内省”是他们共同的入手处。因此只有我们自己有了自觉“内省”的训练,起码是应有了“内省”的基本常识。我们才能避免“身在宝山不识宝”,“身入宝山空手归”的尴尬。
“内省”的各种技术操作手段,注意事项,儒、道、释诸经中都有较为明细而浩瀚的表述,我不一一提示。只是希望人们知道,圣人们的全部立论,都是从“内省”过来的,我们如果能随之学会“内省”的太极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不仅会弄懂了这些经文,并且会时时觉得他们与我们,无时不是面对面的会心的侃侃而谈,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内省”,只有“内省”,只有这样的“内省”,才能使我们的心,成为佛心、道心、良知之心。
千万不可如今天的学习教科书的那样,去理解经文,那是十有九错的。每观到一段经文,一定要尽快返观自心,“内省”实验、揣摩。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死抠文字,那就会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
我之所以把“内省”,称之为“太极思维”,太极者,无极之用、无极之相、无极之德。无极者,道也,本体也。体也无本,本也无本,又只是太极之“用”。
正如前面所说,太极者,最重要的是“大局观”、“整体观”。这种“大局观”、“整体观”可不只是下围棋的“大局观”,而是“心包太虚,胸怀宇宙”“诸圣一体”、“诸佛一心”、“众生一体”、“众生一心”,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三者本一的“大局观”、“整体观”。这个大局,这个整体,并且是活生生的一刻不停生生不息的。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就是要让“内省”思维停下来、静下来,自己好梳理、好把握。但是就是这么一中断、一静止,生命成了死尸。这个死尸不再是整体,不再是大局,而是一隅的、一偏的、局限的认知,那是没有不错的。
《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个“大局观”,对于“心”纳入的万相,不管眼见、耳闻、鼻嗅、身受、意想……。凡所有相,平等对待,一并收容但又要知“万相非相”,只是令我“觉悟”成佛,令我“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指示灯、路标、“点缀”、象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任何外相虽然本幻,但是都在教育我们体悟本来,究竟涅槃。
所以,《易经》之断卦,并不考虑是什么人,问什么“卦”。“无人”也“无我”。“问者”即是“测者”。“测者”也是“问者”。这是《周易》太极思维的第二个特点。说到底还是“整体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整体自身无善恶美丑之分别,只有问者“当下”之状态(吉凶)。
“吉凶”二字是《周易》象数派学术用语。这和《周易》来源于象占,有极大的渊源关系。本来“无人”、“无我”,还问什么吉凶?孔子为代表的《周易》义理派把它借用过来,用来检验“内省”时的内心判断。外相袭来,转化为内相。这个内相应该放在自己心头鲜活无比的神龙的什么地方?才可以令神龙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更加合于“道”?怎样让“它”运动起来?是否现在可以唤醒?从而体现“道心微微”。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难把握的。刚开始几乎无从下手。这时《周易》就可以忙大帮了。《周易》之所以称为“易”,就是方便容易的意思。此时的心态是什么?
正是《周易》的《篆》词所言“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指的正是你心中运动着的那条神龙的运动状态。
这才有了下面的话: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
这时的“明德”不是对外界某个“个别”简单的条件反射似的判断,而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大明”了。这时的判断是否正确呢?应该如何认识呢?绝对不能让他静止下来,进行逻辑梳理,那就是解剖死尸了。“六位时成”。这便是“乾卦”,说的六种“当下”状态。“时”字,非常重要,就是指的“当下”。
潜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之用九,天下治也。
说得太清楚了。
外相初袭入之时,“潜龙勿用”。看它在你的“内省”中如何运动。记住,是“它”的自然运动。你对“它”只能是“勿助勿忘”。千万不能有半点小聪明。“见龙在田,时舍也”。看这外相在“当下”停留在心中神龙的什么位置。即便你已经体认到,只要这“神龙”还没有自己活起来。你此时还拿不准,所以,你“终日乾乾”。千万不要乱作判断,一定要盯死“它”。看它如何跳跃、蠕动。“或跃在渊,自试也”。好好投石问路,摸石探水。这便是“自试”的本义。到了“九五”,“飞龙”会自然到“天”的。注意,此处“上治”二字,就说明这不是你个人的行为。是“上”、“天”在治。这显示出的便是“道心微微”的具体体现。这便是人们所谓的“灵感”。到了这里,经文特别警告你,不要因为一缘之念,一感之灵,便认为这条“龙”自己已经掌握了。那就是“亢龙有悔”了。只要有一念,把“飞龙在天”当成是自己的功劳,那就是“亢龙有悔”。
经过这样长久的努力,你头脑中的“神龙”越来越合于“天道”、“佛意”,几乎无有间隙,你就进入“乾龙用九,天下治”的状态了,也就是“你”可以治天下了,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到了。这和我们说的“闻成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相通的。
如果人们不相信我的解释,便请去细读《周易·彖·文言》。
子竹不详释了。
太极思维为什么要借卦象判断自己“内省”的神龙?就是为了避免“概念——推理”的西方逻辑思维。卦象是一种模糊把握,系统把握。使得“知性”不会肢解了“感性”。在太极思维中,知性感性是不可分的。这又是太极思维的第三个特点。
坚持“内省”思维的人们,我们不是说,西方干巴巴的概念思维不能用,用可以用,但一定要慎用,边用边否。边用边使其“生”起来、“活”起来。边用边思考认知头脑中神龙的运动,使全部判断融为一个活生生运动的和谐整体。这里,一定要坚持“勿助勿忘”。对于自我,一“闻”,一“闻”,还是一“闻”。在一“闻”之外加些许花头,都是“妄”。
太极就是无极,我们的“心量”、“视野”要永无限量,包容一切。不要因概念判断肢解活龙。
太极思维的第四个特点,就是要永远保持思维的运动性、鲜活性,动态中把握,动态中运用……永远没有一个“静止”。所谓静止的刹那,即某个“卦相”的获得也是动态的获得。所以会用“易”者,起卦容易解卦难。如果没有活生生的“内省”,只依相解卦,十有九错。这时,“内省”又是一个大包容,天地、星球,日、月、风、雨、社会、人生……全要包容进去。参照“卦相”,方可成解。
这是“内省”时特别要注意的。
有人愿意利用“象数”解卦的,也没有什么可怕。“卦”不见得准,不可迷信。但是这是一套新的思维方式。一旦起卦,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思维可能立即被打破。这是一种歪打正着。“道”运动的障碍也许就会破了,新的灵感会自然而然奔涌而来。
卦相的推理没有什么新鲜的,就是为了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习惯思维的思维模式。这个“顽物”一旦打破,真相自现。
所以,太极思维是“无招胜有招”。这是真正的无招胜有招,而不是金庸笔下的所谓的“无招胜有招”。因为他毕竟有招。真正的太极思维是绝对无招可出。只是不断打破旧的固有的“旧招”,新招自会奔涌来到。是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勿助勿忘”的深刻道理。思考的“被动性”是太极思维的又一大特点。
“内省”思维强调存疑,则是永远令生命运动图象保持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这个太极图象恰如永远不停闪动的电子屏幕,它永远是“活”的,“生”的,运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只要一不小心,概念的逻辑推理一旦占了主动,“神龙”定死。
真正的“内省”与西方文化的逻辑推理的根本不同点就是,永远保持“内省”生命的鲜活性。也即判断的被动性。
任何结论都是“它”下的,不是“我”下的。但我见“它”下“结论”了,露“尾巴”了,不也是一“招”吗?这不也就见招拆招的无招胜有招吗?
事实上,判断还是“我”下的。
一句话,“内省”的诀窍在于永远保持两个“自我”。 一个凌空“观”我之“我”,一个现实系统中运动之“我”。
到这里该抄一段王阳明语录供人们参考:
“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日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便是助长了,连前些日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这“内省”的太极思维实在是说不完,因为“运用之妙惟说一心”,任何小聪明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用心。只是把王阳明这提示好好用了,自有得力之时。
但是,王阳明这一套也是有问题的,不知“内省”的“致良知”,更有穿透三世的“矢量”在左右。一要穿透三世,二要知“矢量”。我们“内省”的致良知,不是只为成“圣”,而是要达到对生命最后的终极关怀,终极解脱。
他非常强调要有一个作圣人的追求,但是他认为的“圣人”是什么?成了这样的圣人,就能彻底解脱吗?其实更重要的在于:这便有一个佛家“菩提心”的提出。
简单概括,“内省”的太极思维,有四大要点。第一整体性,凡可知者,不舍一物一事一人。任何一物一事一人皆不轻易作肯定否定的判断,全体包容,即是包容天下。为这一切找到合理的位置,而不是简单肯定否定。第二,保持事物自身的鲜活性,绝不割裂、阻断。第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只有生命能量整体的鲜活运动。第四,无招胜有招,“弱者道之用”,思维要永远保持“被动性”,“勿助勿忘”,“戒慎恐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慎独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慎独[shèn dú]
一.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二. “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三. 怎么达到“慎独”这种境界: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外文名Cautious释&&&&义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出&&&&处《礼记》
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名家冯跃利书法
语出《》:“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魏 曹植 《》:“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 熙载 使歌姬 秦蒻兰 衣弊衣为驿卒女, 谷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
《》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劼人 《》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开头相同:
结尾相同:
儒家的慎独理解
慎独是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慎独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慎独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在《》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
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
按照“”的规定,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的状态。
慎独释为诚其意,是“”的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难道《》、《》的慎独也是指诚其意吗?回答是肯定的。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指诚其意,《》、《》也不例外。
《》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注解】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如博克:“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我还是一个人吗?”。
《》第二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注解】1、“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2、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原文】曾子曰,「,其严乎。」
【译文】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原文】曾子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的慎独也是如此。《中庸》首:,,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作者提出“道也者,也,可离非道也”,下面“故君子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故君子慎其独也”均是对此的进一步说明,因此,这里的“道”具体指什么,便成为理解慎独的关键。由于本段以下,文章接着讨论,又有“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等论述,往往使人们容易认为这里的“道”是指中庸之道,或至少与中庸有关,而慎独就是指在独居时谨慎其所为。但是我们知道,今本《》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从第二章(以《集注》本为准,下同)到第二十章上半段“所以行之者一也”为一个部分,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以下为另一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谈论中庸,后一部分主要谈论,它们被编纂一起乃是后来的事情。(参见拙文:《郭店竹简与〈〉公案》,《台大历史学报》2000年第25期)所以第一章“道也者,也”的“道”,不应是第二章以下,而应是第二十章以下所谈论的道,也即是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的道,是第二十一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的道,是指诚而言。“道也者,也”就是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它与《》的“诚其意”实际是一个意思。如果说上面的分析多少还带有推论的话,我们不妨再来看更为直接的文献材料。《说苑·》云: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诗》曰:“,。”此之谓也。 这里明确提到《》,说明它谈论的正是《中庸》的慎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虽然略去了“道也者,也”一句,但它先是提出“圣人重诚,所忽”,又在下面接着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又说“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说明《》的慎独主要是对诚而言,乃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实;同时也说明我们对《中庸》文本的分析,确实是能够成立的。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自然表达,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在这即是“独”:“独也者,舍体也。”
“,差池其羽。,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传文的解释是:“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
所谓“舍体”,即是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而返回于内在的心理状态。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心的意志、意念。“独”的这种含义也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如:
说: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所描绘的“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固有看法,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这里的“独”与“”一样,都是在“舍体”的意义上使用的。所以的“见独”与的慎独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言,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显然是建立在他们对“独”的共同理解之上。独也可以做动词,作“内”讲。“”传文解释“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一句时说:“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这里的独即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内心”的说法也见于先秦典籍,并与慎独联系在一起 。如:
《》说: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内心”,的注释是“用心于内,尚其德在内”。《》以“内心”来理解慎独,与“”显然是一致的,这应该即是慎独的本来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慎独呢?《》云:“慎,诚也。”而据“”传文,独是指“舍体”,也即内心的意志、意念,故慎独即是诚其意。只不过慎独在当时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已广为人知,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的“能为一”、《》的“内心”等等。但不论是“能为一”还是“内心”,其实都是指诚其意,只是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出现慎独一词: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谓自谦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⑤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彭汉蒙书法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其严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
①毋:不要
自欺:自己骗自己
②恶:讨厌
恶臭:难闻的气味 臭:气味
③好:喜爱
好色:美丽的容颜
④谦:通“慊”,满足。
⑤揜:即“掩”的异形字,掩盖。
⑥严:厉害。
《》:经典之一,是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
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如博客:“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3、“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
4、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曾子说:“许多只眼睛看着,许多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做人要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能有半点虚伪,因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其严乎!'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3、“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中庸》之慎独另解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门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说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后渐渐流为学问之说,离其真意甚远了。
其中“君子”和“慎独”两个概念,与原意大相径庭,是理解原意的关键。《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独,指的是谨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独特的见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知见。
再译一下中庸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节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中”“和”,那么天地之间的规则就能正确地发挥作用,万事万物就能兴旺自然的发展了。
发而皆中节:情绪发出时皆由“中”来节制。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情绪发生时皆符合节制”。 根据语意的连贯性和前后文字的使用规则来看,都应该是“以中来节制”,而不是正中(读重的音)节制。如果解释为正中(符合)节制,那么原文为什么没有对节制进行解说呢?“慎独”是说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或者说是谨慎面对自己生命本质上具有独立的事实。
这个独立特别是在说人的感觉具有无法被任何他者替换来感觉的根本事实。比如说你肚子饿了,这是很踏实的感觉,别人不能好意帮你吃东西,只有你自己吃东西肚子才能感觉饱,你心里很难过,懂得体贴与同情的别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难过,这个感同身受意思是说他会想起自己往日很难过的情境,因此特别知道如何细致对待你,却无法跟你替换来难过,来进去此刻你自己难过的情境本身。
“独”字就是独立,承认生命本质上的独立,与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认浪起浪落都在心内,独立是对本体的一种具象描写,当你看见你自身的独立,你就看见本体。每个人降生在这个宇宙里,都具有完全独立的心灵,来吸收与消化他感知的各种讯息,并做出自觉适当的回应,这是人会驾驭万物,与天并立共存的原因。因此,“慎独”两字首先只是要人开始确认自己如此珍贵的存在现象。
《》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恐惧自己有什么状况没有看见与听见,内在的盲点常会在阴暗处更鲜活,细微处更显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不要怀着攀附心态而自毁自弃。
“慎独”是我国古代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和《礼记·》。这一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的解释。
解释《》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是枝叶,是“用”。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言慎独,即是诚身。”( 见王先谦《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
慎独的解释:
《》篇的“说”,从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远送于野。瞻望弗及,”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
《·不苟》篇:“,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明儒中,则有:王凯(字怀远)书写慎独
:“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刘子全书》卷八《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
《左传》:“其一”
《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
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闻之》篇:“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简《》:“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坚固,审悉无私”
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可以解释为“”(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1]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ava 内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