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写的我的中国梦中国梦存在的问题

深入学科研究 共筑美丽中国梦
- 花卉报新闻 - 中国花卉网
当前位置: &&
深入学科研究 共筑美丽中国梦
来源:中国花卉报&&&&郭泽莉&&&&
2013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论坛呼吁:
&&&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北京园林绿化建设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园林行业如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在11月8日至9日召开的2013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明文建设”学术论坛上,来自园林行业的专家学者针对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与近两百位从业人员展开研讨。
积极介入城规 关注乡镇建设
&&&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表示,当今城市建设既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巨大机遇,也让从业人员面临很大压力,如目前最受关注的PM2.5治理问题。“实际上2.5只是一个数字,还有1.0、0.5。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它与经济建设等五项任务相关联,尽管我们的专职不是环境污染治理,但也责无旁贷,应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凡是属于环境、生态的问题,我们在传统上是有所成就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传统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而发展。”孟兆祯强调道,在城市规划专家担纲的前提下,从业人员应介入城市规划,以加强城规的综合性。尤其是针对用地科学定性方面,究竟其功能、性质是什么,目前还存在很多概念混淆、认识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土地综合利用价值的发挥,亟需关注和改进。  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树林指出,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园林之魂。中国园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研究范围和工作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小至庭院大到风景区都是从业者应该涉足的范围。“中国园林的内涵和外沿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大,我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张树林解释道,首先,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风景园林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所谓城市,而应该是全部人口集聚的地方。“我国现有城市657座,大约两万个镇、一万个乡,这些乡镇会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新动向。”针对发展城镇绿地,张树林强调,必须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本原则,要以最小的破坏换取最大的生态补偿,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要把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放在第一位,要以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把人工的自然打造成美的自然。由于城、镇、村的规模、功能不同,其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建设也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另外,植物是园林绿地的主体,要在选择植物和种植设计上下功夫,突出植物景观,少做硬质景观;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间,采用多种措施增加绿量,不断提升生活空间的生态宜居水平。
拓展发展领域 整合各项技术
&&& 十八大报告指出,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生态空间的建设中,风景园林行业也责无旁贷。”张树林表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休闲产业的建设都是园林人应该关注和参与的。在废弃地治理利用方面,近年来也有了不少的实践,但缺乏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以及新科技的支撑。在生产空间里,农业空间领域也是大有可为。郊区休闲产业发展在北京势头强劲,但还处在以观光为主的初级阶段。“北京62%是山区,应该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郊区青山绿水的自然优势发展休闲养生产业,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和恰当的形式,要达到双赢的目的,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杨锐教授看来,美丽中国需要全时间、全空间的美丽。因此,风景园林行业拓展认知非常重要,关注点应从风景区,拓展到河流廊道,乃至整个国土的风景园林网络保护。杨锐指出,美丽中国风景园林空间战略分为三个层次―――美丽山水、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其中,“美丽山水”涉及风景名胜区建设、国家公园运动、山地保护运动、清洁河流运动、国土景观评价、绿带和绿道建设;“美丽乡村”应与不同产业结合,考虑建立传统的农耕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而“美丽城市”则包括景观城市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  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各类科学技术整合,张树林表示,从业人员要了解学习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并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本行业的学科技术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基础理论研究非常重要,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建设还很薄弱,行业还缺乏指导实践的应用技术支撑。面临生态文明的建设重任,科研工作向何方发展,科技工作如何与实践结合,是业内人士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基础研究不够 发展战略缺乏
&&& 学科发展也是此次大会的焦点话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李炜民作为一名资深园林人,对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存在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李炜民说,首先,对传统园林学科内容的研究不够,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甚至在定义、术语方面还存在很多分歧,这充分说明对于古典园林的研究还有很多空间,许多领域需要向纵深拓展;其次,对现代园林学科功能认识不足。就北京而言,如今绿地面积增加了,绿色空间却减少了;景观质量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总体人均绿地指标增加了,但城区绿地指标减少了。城市绿地系统是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体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就必须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对于学科未来发展也缺乏战略研究。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应该在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业人员在加强园林史研究的同时,也要把园林与城市规划、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城市水系、农业生产等方面密切结合,并不断完善创新科学体系的研究。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其从业者应该加强对风景园林学科与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认知风景园林学科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位置,不断发挥风景园林领域的专业化应用、风景园林体系应该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使人们在理想的家园中诗意的生活。”李炜民呼吁道。  本次年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园林学会主办。
版权声明:以上文字及图片均为中国花卉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转载、摘编。
>> 同版新闻
>> 相关新闻
标题搜索:
作者搜索:
&责任编辑:修艺伟
&电话:010-3
&投稿地址()↓
Copyright (C)
China Flower & Gardening News All rights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
版权所有:中国花卉网 Email:  摘 要: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要实现以民族复兴为主轴的“中国梦”,从那时起至现在已有近一年的时"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要实现以民族复兴为主轴的“中国梦”,从那时起至现在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一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研究不断升温,诸多学者围绕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研究。文章梳理和归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做了简要的述评,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研究。 中国论文网 /4/view-4860009.htm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梦;述评   中图分类号:P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7-06   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关于“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十八大以来学术界有多种看法,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可以分为“二元说”、“三位说”、“多维说”,就理解角度来说有历史纵向角度、中外横向角度、个体与群体的同圆角度以及理论学理角度[1]。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有“本意说”、“人民主体说”、“两层内涵说”、“三层内涵说”和“多维度说”[2]。此外,还有“分层次说”和“比较说”[3]等观点。虽然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关注点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但都紧紧围绕着“中国梦”最本质的内核进行外延的拓展,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追求以及坚持和平崛起的主旋律。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括,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深刻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广义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梦想的有机统一,立足于从整体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基本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其进行分解就是“大国梦”、“家国梦”、“天下梦”的统一。“大国梦”是在具备新型“大国意识”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的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家国梦”是对中国文化中个人、家庭、集体与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及个人(家庭)的梦想与中国梦关系的研究;“天下梦”强调中国人为解决“天下”问题做出的突出贡献[4]。广义上的“中国梦”体现的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5]。这个梦想包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学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国运昌盛,满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提出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6]。广义上的“中国梦”也包含着在世界范围内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将会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从狭义上来理解“中国梦”就是对当前一段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指向和目标。基本内容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步走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并且折射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体现为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美好愿景的期待。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所有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国家的梦想,就是中国梦[7]。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单项推进。“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是: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安居乐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法治社会、人生出彩[8]。狭义上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对强国梦、富民梦、公平梦、和谐梦等一系列价值追求的指向,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基石。   “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深刻洞悉的时代产物,代表的是这一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一种向往。这个梦想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漫长探索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是“中国梦”最本质的内涵,它既是国家梦也是个人梦更是世界梦,它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力支撑。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它就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中国梦”最早作为一个文化词汇在热门话剧中得到使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梦”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词汇,它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还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2012年11月“中国梦”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甚至“梦”字当选为2012年国内“年度汉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在2012年大放光彩,是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学术界对其时代特征作如下概括:   两大特征论。陆建德认为,社会性和公共性是“中国梦”的两大特点。因为“中国梦”只有强调个人能动性基础上突出整个社会的温暖和社会机构的力量才能真正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9]。梁丽萍认为“中国梦”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坚定的民族信念两大特征[10]。邓聿文认为,“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区别于“美国梦”,代表中华民族百年来奋斗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是由“中国梦”所具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特征决定的。“中国梦”追求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满含家国情怀的梦想能够最大的激发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热情和努力[11]。张农科认为,“中国梦”的两大特征是历史性和层次性[12]。姚桓和孙宁认为,本土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中国梦”的时代特征[13]。   三大特征论。汪玉奇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二是具有最强烈的民族情怀;三是有最彻底的民族信念[14]。公茂虹认为,“中国梦”有三个特征,一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统一;二是以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三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追求[15]。吴建民指出“中国梦”有三个鲜明特点:规模大、领域广、与世界分享[16]。陈铭杰认为,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是“中国梦”的特征[17]。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梦”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个体和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18]。   四大特征论。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19]。还有观点认为,“中国梦”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20]。
  五大特征论。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梦”具有政治性、历史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的特征[21]。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特征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行解读,这些解读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追求,也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就范围来看,“中国梦”具有广泛性,它是我们整个民族、国家的梦想也是世界的梦想之一;就内容来看,“中国梦”具有整体性,它涵盖着全体人民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整个社会领域的全面要求;就价值取向来说,“中国梦”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集体意识、集体愿望和集体的民族情怀;就目标追求来看,“中国梦”是对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永恒主题。   三、“中国梦”的相关研究视角   十八大之后许多学者、政府官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梦”进行了研究,主要以“中国梦”的理论学理视角、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视角、国内外不同梦想的对比视角以及国家梦与个人梦相统一的视角对“中国梦”展开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从理论学理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实的学理支撑。刘奇葆强调:“十八大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研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推出一批重大理论成果,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坚实学理支撑。”[22]梁言顺在《中国梦的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中从中国梦的研究视阈出发,返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性话语词群,中国梦的核心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梦的主导性思想资源、制度保障、路径选择。中国梦提供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史、世界近代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深入研究和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契机[4]。张维为提出:中国梦要成为中国全面崛起的核心理念需要进行大量原创性研究。就学理层面来说,梳理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发掘中国梦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阐述中国梦的合理性、必要性、正义性是推动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理论基础[4]。胡鞍钢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从古老中华文明到“大同世界”所涵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一个内容完整、各部分地位明确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展望将离不开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全景目标;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十几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古老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中造就大国盛世[4]。   从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视角来看,徐信华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人在“实干兴邦”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自主,随着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23]。孙红林对“中国梦”进行时代性解读,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性。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国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努力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内容,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空坐标体系[24]。辛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90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又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25]。   从国内外不同梦想的对比视角来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发展提出的,相应的也存在“美国梦”、“欧洲梦”、“日本梦”、“韩国梦”等,它们代表了不同时空人们的价值追求。朱继东指出:“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前途光明。“美国梦”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成功和物质利益最大化、前途虚无缥缈[26]。乐黛云认为,“欧洲梦”强调的是共同体的相互依赖、文化的多样性、优质的生活质量、普遍的人权,是新的“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纠正[27]。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题为“迈向新的20年中韩两国心信之旅”为主题的演讲中提到:“韩国和中国正朝着‘国民幸福’、‘人民幸福’这一目标携手并进,中国梦与韩国梦是结为一体的。韩国与中国共同分享的梦将是美好的,韩国与中国和谐相处,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28]“日本梦”作为一种不断追赶、超越欧美的期盼和构想,实质上是日本的“大国梦”,在当代幻化为追求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历程[29]。当前,“中国梦”和“美国梦”是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从国家梦与个人梦相统一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30]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每个人、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转型期,需要一个共同的梦想凝聚力量。“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十三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31]“中国梦”是个人梦和国家梦的集合体,是中华儿女对于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和追求,最终的价值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必须由全体民众的梦组成,脱离了多数人的梦,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就变得虚无缥缈,难以实现。   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分析基本涵盖了纵横交错的多维视角,但多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在更多领域探索“中国梦”相关问题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   四、“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追求合作共赢、互动发展的真切心声。“中国梦”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联系在一起,将国家、民族、人民联系在一起,将中国、世界、人类联系在一起。十八大召开之后,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梦”展开热议,国际舆论较为关注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意味着中国发展强大起来会恃强称霸,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基于此,认清“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国梦”是与世界同分享、共发展之梦。人民日报在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中指出: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理念,中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将把世界的机遇转变成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追梦的过程中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32]。   其次,“中国梦”是迎接挑战、化解发展难题之梦。吴建民认为,中国梦内涵深,不仅中国人需要,放眼全球,世界也需要中国梦。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的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会有力的拉动世界经济的复苏。让世界了解“中国梦”,可以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加深世界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33]。   再次,“中国梦”是文明复兴,和平崛起之梦。辛鸣在《中国梦: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一文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这一过程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的共荣共进。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将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直面全球性挑战[34]。   最后,“中国梦”是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之梦。有学者认为,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更是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历程。在追梦过程中,中国探索了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实践道路,为世界带来了重大“利好”,也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的范式[35]。   对于国际舆论对“中国梦”的片面理解,必须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梦实现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中国的民族复兴不是要称霸于世界,不是走战争道路,不是用中华文明取代其他文明,更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的地位,而是走和平发展之路,和谐共生之路[36]。“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基本价值理念就是与世界同发展,与世界共分享。   因此,“中国梦”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文明复兴之梦,也是发展之梦,世界和平之梦,人类社会进步之梦,它是世界各国梦想中的重要一环,是与各国的梦想相连相通的,实现“中国梦”将为世界带来宝贵的财富。   五、“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中国梦”?十八大之后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实干托起“中国梦”。《人民日报》文章《用实干托起“中国梦”》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37]。林培雄、刘光明在《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文中指出,“中国梦”要变成现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实现梦想,贵在实干。如果空喊口号、不见行动,或者敷衍了事、马虎应付,“中国梦”就会永远飘在空中[38]。唐洲雁认为,汇聚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奋力实干,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39]。郑必坚认为,中国梦要变为现实,需要“知”与“行”的统一,需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40]。石仲泉认为,实践中国梦的四大基石之一是坚持反腐倡廉,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堵塞制度漏洞,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尽快呈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和谐局面,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才会经过若干代中华儿女的持续奋斗由美丽梦想变成美丽现实[41]。   (二)“三位一体”护航“中国梦”。辛鸣认为,“三位一体”是“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实现的科学道路,实干兴邦是根本保障,坚持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才能使梦想照进现实[42]。荣开明也认为,中国道路为“中国梦”扬帆领航、中国精神为“中国梦”凝心聚力、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43]。李君如指出,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44]。辛向阳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即“中国梦”的实现要有中国道路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可靠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45]。肖贵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46]。   (三)改革开放助推“中国梦”。温宪元认为,要用“关键一招”实现“中国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攻坚克难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47]。魏建国认为,“中国梦”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当前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共识,只有激活改革动力,社会才能发展,只有推进改革发展,“中国梦”才能实现[48]。李君如认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实现“中国梦”,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49]。石仲泉在解读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四大基石中强调: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才巍然屹立在亚洲东方,“中国梦”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继续向前发展进步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改革开放[50]。   (四)价值观念稳固“中国梦”   陆建德认为:价值观念构建是“中国梦”的关键,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资源,继承并发扬美好元素同时要以开放的姿态改造传统,最重要的是重视细节,不能只喊口号[9]。落满元、罗梅认为,不让“中国梦”变成“中国梦魇”,最根本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打实打牢“中国梦”的价值基座,那就是“公平正义”:在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创造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梦想、人人能成功的社会![51]邓聿文认为,要在宪法的护佑下实现“中国梦”,要求国家给予每个人同等的发展权利,要求国家在价值和理念上平等地对待每个人,并把这种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具体的法律和制度中[11]。
  (五)国际关系挑战“中国梦”   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牵动着国际视线,和平崛起的中国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实现“中国梦”,欧阳实认为,在各国利益高度融合的时代,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52]。在网络时代,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平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最大程度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共享‘中国梦’。”[53]谢春涛认为,虽然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挑战是严峻的,但是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化解风险,应对挑战[54]。“中国梦”的实现是与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因此,实现“中国梦”要利用好国际关系,化挑战为机遇,与世界共享重大利好。   (六)党的执政能力保障“中国梦”   孙岩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党执政基础的巩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的政治保证;有助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有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55]。李娟认为“中国梦”实现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把民族复兴作为“生命任务”来定位的执政党[56]。王伟光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和人民需要做出的历史选择,“中国梦”的实现一刻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航。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57]。刘昀献认为,我们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通过持之以恒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将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8]。   总的看来,十八大以来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研究体现了其整体性的特征。“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坚持内涵、路径、保障三者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是实现现代化追求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实践主体,通过“中国梦”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热情和美好愿景相融相通,将“‘中国梦’凸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政治自信、价值自信”[59],凝聚成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在机遇和挑战中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59.   [2]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2-13.   [3]史为磊.“中国梦”的思想脉络和科学内涵[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4.   [4]张维为,梁言顺,胡鞍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撑[N].光明日报,(011).   [5]“中国梦”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J].领导决策信息,2013(13):17.   [6]张维为.中国梦与中国情怀[N].人民日报,(09).   [7]熊若愚.中国梦的十个梦[N].学习时报,(03).   [8]邓聿文.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EB/OL].()[]http://.cn//.html.   [9]张凤娜.价值观念构建是“中国梦”的关键——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A06).   [10]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89-91.   [11]邓聿文.在宪法护佑下实现中国梦[J].中国新闻周刊,2013(3):4.   [12]张农科.人民梦与民族复兴梦的统一[N].学习时报,(11).   [13]姚桓,孙宁.“中国梦”:责任担当、精神能量与文化气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41-43.   [14]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2013(1):1-2.   [15]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9.   [16]崔高旺.用中国梦凝聚力量——专家学者共论中国梦[J].时事报告,2013(2):52.   [17]陈铭杰.中国青年与《中国梦》[N].中国青年报,(08).   [18]李抒望.“中国梦”圆日民族复兴时[N].青岛日报,(05).   [19]赵周贤,刘光明.经济日报新年特稿:梦在前方,路在脚下[EB/OL].()[]http://.cn/n//c96.html.   [20]郭建平,庞桂甲.中国梦共同理想的丰富内涵[N].山西日报,(C02).   [21]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01).   [22]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J].求是,2013(11):4   [23]徐信华.“中国梦”的历史足迹[N].中国教育报,(04).
  [24]孙红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07).   [25]辛 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03).   [26]朱继东.“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党建,2013(3):29-30.   [27]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161.   [28]韩京花.朴槿惠在清华演讲:中国梦与韩国梦是一体的[EB/OL].()[]http://.cn/o//.shtml.   [29]吕耀东.“日本梦”解构[J].日本学刊,2013(1):3.   [30]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01).   [31]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2013(4):1-2.   [32]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N].人民日报,(04).   [33]吴建民.“中国梦”:中国和世界都需要[N].光明日报,(011).   [3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我们的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   [3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87.   [36]宋维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01).   [37]《人民日报》评论员.用实干托起“中国梦”[N].人民日报,(01).   [38]林培雄,刘光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07).   [39]唐洲雁.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07).   [40]夏斌.“中国梦”必将成为时代强音——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N].解放日报,(01).   [41]石仲泉,关于科学解读中国梦的若干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7):2.   [42]辛 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N].人民日报,(08).   [43]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3):5-6.   [44]李君如.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N].解放军报,(01).   [45]辛向阳.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五有”[N].北京日报,(017).   [46]中国梦的十度空间[EB/OL].()[]http:///syjj/tbch/8485.shtml.   [47]温宪元.用“关键一招”实现“中国梦”[N].经济日报,(02).   [48]魏建国.“中国梦”的当代价值[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7):36.   [49]李君如.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N].北京日报,(017).   [50]石仲泉.关于科学解读中国梦的若干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7):2-3.   [51]落满元,罗梅.中国人的中国梦[J].领导文萃,2012(1):112-113.   [52]欧阳实.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梦”[N].光明日报,(08).   [53]曾毅,任爽.把中国梦传播好、阐释好、解读好[N].光明日报,(03).   [54]谢春涛.实现中国梦与坚持中国道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3(6):10.   [55]孙岩.实现中国梦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7):94-96.   [56]李娟.“中国梦”:梦之源 梦之涵 梦之美[EB/OL].()[]http:///dj/gcsk/456.htm.   [57]王伟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A03).   [58]刘昀献.“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EB/OL].()[]http://.cn/n//c03.html.   [59]朱继东.“中国梦”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4):2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中国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