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移民群众要想过上幸辉5纳活自己还应做幸运召唤师有哪些英雄方面的努力

省部署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工作 用3-5年完成木质渔船改造_西江网
省部署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工作 用3-5年完成木质渔船改造
昨日下午,我省召开海洋与渔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去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任务,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和现代渔业发展。
据了解,全省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海洋生产总值继2012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去年实现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今年海洋与渔业工作将突出抓好海洋规范使用、建设美丽海湾、建设现代化渔港,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木质渔船改造。
会议强调,重点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抓好五方面工作:处理好严格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切实把海守好;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切实把渔业发展好;处理好效益与安全的关系,切实把安全生产抓紧;处理好对内与对外的关系,切实把法执严;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切实把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优。
我市相关部门在肇庆分会场参加会议。
(记者 刘小洪)
日 20:17:52
运行时间:1.124s
主机:电信2号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完善城市布局规划 塑造城市文明风尚 明晰城市转型方向
世博,点亮上海未来
本报记者 曹玲娟
《 人民日报 》( 日 & 06 版)
日,世博最后一天,花车巡游中,演艺人员打出了&难忘世博&的标语,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 时至今日,上海人仍对两年前的世博会念兹在兹。从街巷里的世博痕迹,到市民心中的世博情结&&这是一场注定被载入上海甚至中国史册的盛会。
  日至10月31日,184天中,五大洲246个参展方,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接待了7308万人次参观者。园区面积之大,参展、观展者数量之多,都是百年世博的全新纪录。国际展览局官员评价:本届世博会改变了世博会的历史,展示了21世纪初中国的崛起!
  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之下,东道主上海奉献出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而这场&有史以来最引人瞩目、最非凡的一届世博会&,也点亮了上海的未来。
  重写城市面貌&&
  整治浦江岸线,打通南北轴线
  上海依水而兴。黄浦江从容地将浦东、浦西铺排两岸,是城市当之无愧的中轴线。
  2012年盛夏,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已喧嚣散尽。静静流淌的江水则见证了城市新一轮的升级换代。
  当年,上海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放置在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浦江两岸布局。选择繁华市中心、跨江规划园区,这在世博史上绝无仅有,组织方面临严峻考验。一个广为人知的比喻是:参观者平均每天40万人次,相当于把一个城市的人口往上海市中心搬进搬出,连续搬184天&&
  为何&自讨苦吃&?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说,&我们必须小心翼翼,既满足世博会需要,又顺应未来城市发展要求。&
  沿江布局的规划着眼于长远&&受益于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以延安高架为代表的东西轴线,近年来发展速度领先于浦江沿线的南北轴线。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屠启宇看来,作为上海最初的家底,浦江沿线并不只有外滩这处鲜亮的代表,还有不少旧码头、钢厂、厂房,甚至还有危棚简屋。而世博,为上海带来重整岸线、打通南北轴线的黄金机遇。
  5.28平方公里的园区用地&腾笼换鸟&,272家企业搬迁,包括大名鼎鼎的江南造船厂、原上钢三厂等。世博园为上海规划了数十公顷临水绿地,世博结束后,这片珍贵的园区土地迎来又一轮规划开发。
  毗邻世博园,外滩经历了一场持续数年、规模空前的交通综合改造工程。拆掉高架匝道,拥堵的车流改行地下隧道;地面空间打通,成为更通透的亲水平台&&上海对浦江岸线的重塑思路,始终以人性化为前提。
  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样突飞猛进:世博开幕前,轨道交通建成运营里程迅速增长到420公里;中心城区形成4桥12隧的越江道路体系;从外滩向西近10公里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全新启用。这个日均客流可达110万人次的庞大建筑,成为全球汇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综合工程&&
  重塑城市精神&&
  更具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办好世博会,是全国人民的期望,也是上海人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机会。&
  2008年,上海市启动旨在推进城市文明的&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重点组织每月三次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集中行动,即每月5日的窗口服务日、每月15日的环境清洁日、每月25日的公共秩序日。
  置于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上海为更长久的全民文化、文明、教育素质提升打下基础。
  上海出租、邮政、银行、电信等58个窗口行业,402万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礼仪举止等大大改善;车厢里让座的人多了、乘电动扶梯左行右立的人多了、乱穿马路的少了、随地吐痰的人少了。老年人开始学会简单的英语对话,这给他们带来自信与满足。
  而对整个社会肌体进行考验的&巅峰&,发生在世博会举办期间。
  排队,几乎成了上海世博会的头等大事。从插队、争吵、拥挤,到自觉遵守规则、耐心等待,世博会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人&都不喜欢排队&的既有印象。
  &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上海打出这样的志愿者口号。上海市市长韩正说,&要让每一位上海市民都来参与世博会,都来当好东道主&。上海世博会缔造了中国史上最大的志愿者队伍,包括近十万园区志愿者、十余万城市站点志愿者、190多万城市文明志愿者。每10位上海人中,就有一名为世博期间园区和城市的运转提供了志愿服务。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一份调查显示,上海全市大学生中有87%报名争当世博志愿者。
  数万昵称&小白菜&的园区志愿者,大多由中国&90后&组成。他们在世博园内184天的接力、184天的热情奉献,构成了世博会最令人感动的记忆,也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镌刻下永远闪光的足迹。
  助力城市转型&&
  &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持久实践
  日,上海世博园内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国家馆,将正式变身为中华艺术宫进行试展。据透露,中华艺术宫展品将大多来自上海美术馆藏品,还将保留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
  此前的日,由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变身而来的上海意大利中心正式开幕,成为沪上体验意大利风情的时尚文化中心。
  根据规划,未来上海世博园区将被打造为集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为一体的上海21世纪标志性公共活动中心。
  &世博会将是上海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我们会总结、消化、吸收世博会的丰富文化遗产,相信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上海会拿出更多的文艺精品。&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王锦萍表示。
  在科技领域,&低碳&、&LED&等词汇随着世博园区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被更多的人了解与熟悉。低碳交通、垃圾回收、生态防控&&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在上海得到持续地探索与实践。
  上海,正在实现以世博推动城市转型的远景目标。未来的世博园,将成为上海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域。
  2012年5月,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主体工程在沪全面启动。上海期望,它能够完美衔接起刚刚结束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帮助上海获得持续利好,推动产业结构真正转型。美国迪士尼高层表示,上海世博会所收获的巨大热情,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中国市场。而上海所拥有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在大型活动组织能力方面的进步,也让双方对上海迪士尼项目更具信心。
  世博会,为上海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转移提供了契机,也为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信心。&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市民、上海的干部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应对这么困难、复杂的局面,都能做出超出我们很多人预想的工作,未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什么不能被我们战胜呢?&俞正声说。
世博,点亮上海未来。
老仓库变形记(图说家乡)
本报记者 孙小静
《 人民日报 》( 日 & 06 版)
 图①:灯光下的和兴仓库风采不凡。
  华东建筑设计院供图
  图②:2006年11月,上钢三厂老仓库。
  周寅杰摄
  图③:故地重游,看到古老又现代的和兴仓库,老戴喜笑颜开。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背对黄浦江,戴东生看着眼前的和兴仓库感慨万千:&山墙和楼梯还是老样子,不过整体看上去更紧凑、更现代了。&上一次这么近地面对和兴仓库,还是世博会之前。那时仓库一幅破败相,又脏又乱,在浦东林立的华屋广厦群中十分寒碜。
& &这是我们上钢三厂的老根子哪!1913年就建了。&老戴告诉记者,他在上钢三厂工作了整整41年,黄浦江边的这个老仓库,简直是他第二个家。
  要办世博了,上钢三厂被划进了世博地块。虽然在世博地块上,红线&拦&出了许多保护建筑,但和兴仓库按艺术价值的标准,并不能忝列其中。不过,和兴铁厂是我国第一家民营钢铁企业,作为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见证,仓库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仓库面向黄浦江的牌坊式立面、平缓的交叉楼梯、钢筋混凝土变截面交叉梁及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具有30年代老仓库的独特风格,也能反映上海码头仓库的历史建筑风貌。于是,&留!&,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定。
  2008年底,在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黄秋平主持下,和兴仓库的改造工作开始进行。根据规划,这里要变成舒适的休闲中心&海上钢库&。
  &我们在设计中,既要坚持&原真性&原则,又要改造其功能。&黄秋平告诉记者,他们对仓库体量略微缩减,留下&外壳&,重塑&内胆&,&里面建了全新钢结构建筑,既满足了休闲功能,又起到了支撑作用。&
  其实,在上海,和兴仓库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只要有价值,想尽办法保留,并创新性改造利用。特钢车间变成了&宝钢大舞台&;发电厂的大烟囱成为当代艺术馆的另类展览空间&&仅一个世博会,就有38万平方米的老建筑被保留。
  而同时,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十五&期间,上海&拆、改、留&相结合,共改造二级以下旧里房屋7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8万户。&十一五&期间,上海以世博园区、轨道交通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拆迁为契机,改造了340万平方米旧住房,受益居民12.5万户。
  上钢三厂附近棚户集中的&城中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道路、现代的建筑、成片的绿化。环视着两岸风景,老戴打心眼里觉得骄傲,&你看,现在的上海多美!
浦江生辉 巨变无声
《 人民日报 》( 日 & 07 版)
  图①:第十四届北京国际航空展,国产大客机模型。
  CFP供图
  图②:&上海发布&官方微博截图。
  图③:迪士尼卡通形象米老鼠。
  图④:上海世博会志愿者。
  资料图片
&&&&&& 10年间,大上海波澜壮阔,浦江两岸巨变生辉。
  世博举世瞩目,世博亲历者如一颗颗&世博种子&,传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大飞机研发的参与者,期盼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早日飞上蓝天&&这些,何尝不是13亿人的梦想?
  上海10年,变化说不尽,且听亲历者娓娓道来。
  10年 见证上海迪士尼每一步
  上海申迪(集团)公司副总裁 程放
  2002年起,我开始参与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谈判。前后谈判了多轮,每一轮都相当艰苦。我还记得最后一轮的时候,双方高层都拍板要签字了,可就是为了有些中英文的措辞,双方的律师团队还在白天黑夜地争执。
  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浦东预留了这块地,一直留到今天。对上海来说,引进这个项目,对产业和区域开发的拉动很大。上海迪士尼项目签约后,上海又以乐园项目为核心,规划了更大范围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承接和放大迪士尼效应,这样的超前考量很好地借鉴了迪士尼海外主题乐园建设的经验。
  10年时间,我有幸见证了上海迪士尼项目的每一步。现在双方进入合作履约阶段,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实践,磨合得很好。把迪士尼全球标准与上海最佳实践结合起来,让迪士尼城堡根植于上海的土壤,具体的预期目标就是上海迪士尼乐园于2015年年底如期开园。
  前段时间,我儿子小学毕业,我陪他们毕业班到乐园所在地去看看。我跟孩子们说,几年以后,你们将在这里见证上海迪士尼&神奇王国&的诞生,你们中有人未来也可能在这里工作,这里将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欢乐的海洋。
  本报记者 曹玲娟整理
  8年 如饥似渴播撒&世博种子&
  上海世博会经贸公司副总经理 苏梅
  自从2004年进入上海世博局工作,我转战规划协调部、工程部、中国馆等部门,和世博的缘分一直在延续,感觉自己就像一颗如饥似渴的&世博种子&,上海世博会规划&和谐城市&的思想和方法就像种子一样牢牢地种在心里,也充分体会到全市、全国和全世界的人们在办世博的过程中,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的美好情谊。
  交流、交汇、交锋、交融,办博者创造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更有一片永远常青的森林成长在参与、参观世博的人们心中。自己能从一粒种子、一棵树成为一个播撒种子、种起一片树林并终身沐浴着森林气息的人,感到光荣与自豪。
  那时,每天要做太多的事、见太多的人、说太多的话,但就在那时,我感觉自己把做&世博种子&的理念和意图传播给了大家,给了自己的团队也给了参展方、参建方的众多团队,大家理解和实践了世博会规划。
  当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建设者们似乎也从种子长成了树,而&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精神也形成了林。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度&的上海世博会工程设计管理,也填补了世界领域的行业空白。面对后世博时代,我相信:世博精神常青。
  本报记者 包蹇整理 
  4年 为了大飞机越飞越高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陈迎春
  我这半辈子,都在与飞机打交道。1983年毕业后,到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参与&飞豹&等军用机设计。2003年,到上海搞ARJ21支线客机。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我所在的设计所成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千人的设计团队为C919国产大飞机描绘蓝图。
  我们得到全国13个省市,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冶金材料等行业和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等47家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还与通用电气、普惠、霍尼韦尔等十几家国际著名供应商开展多轮技术协调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坚持中国特色,体现技术进步,举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思路。
  2010年珠海航展上,C919展示样机首次亮相,1∶1大小,引起轰动。参观者排队,等着坐进驾驶舱,感受C919的魅力,当场就有100架订单。样机转展巴黎航展,原来不相信中国能研制大型客机的外国专家连连惊呼&没想到&。
  我们的C919是好样的,实现了最初设计的原则:更安全、更经济、更舒适、更环保。这些&更好&是有具体指标支撑的,都优于目前市场运营的客机。现在,那些有垄断地位的大型客机企业,开始加紧改进了。我们的飞机还没造,已成国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订单已达280架。我相信,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我们的大飞机一定会越飞越高!
  本报记者 孙小静整理
 &&&& 1年 官方微博从网友角度想事儿
  &上海发布&微博青年党员工作团队
  &把&上海发布&想象成这城市中的普通一员,起床后看看天气预报来选择着装,根据交通状况及时调整出行。上班后,关注当天本地各领域的资讯,中午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晚上则在灯下夜读,充实与提高自己&&&
  换位思考,从普通网友角度想事儿,政务微博就会清楚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公信力是&立博之本&,必须对群众讲实话、道实情。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开通,我们坚持把及时发布政府权威信息放在重中之重,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更要遵循&第一时间&信息发布原则。
  &您所需要的,我们及时提供&。我们努力想在细处,不仅详解最新的保障房政策,还传递教育、医疗改革讯息,提供各类实用生活服务信息。早晚高峰期,我们及时提供天气预报、空气质量、交通出行等服务指引;中午、夜间,我们通过&午间文艺&、&灯下夜读&与网友&心灵对话&。
  &您的声音,我们认真倾听并及时传递&。我们每天起码工作12个小时,认真阅读大量留言评论。
  通过&关注&、&你问我答&等形式公开回复;对一些个性化诉求,力所能及耐心解答,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设起良性互动的桥梁。把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放在心上,&上海发布&就会成为市民值得信赖的朋友。
  本报记者 包蹇整理
让人才温暖而自由(故事&十年)
本报记者 姜泓冰 谢卫群
《 人民日报 》( 日 & 08 版)
图①:盛莉在做培训。
  资料图片
  图②:洪刚(左三)和工友们。
  资料图片
  图③:俞静(右一)在上课。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熙熙攘攘的南京东路商业街
&&&&&& 2300多万常住人口,外省市来沪人口与上海户籍人口比为2∶3。移民城市上海,以其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
  上海本地人、新上海人,他们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资源,正是他们的不断进取成就了城市的美丽,他们的勇于创新激发了城市的活力,他们的力量凝聚,托举起上海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上海是凭实力说话的地方&
  人物:盛莉,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公司中国区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经理
  35岁的盛莉是地道的新上海人,标准的&白骨精&。说话干脆利落,思路敏捷开阔,偶尔夹带一两个英语单词。她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中国区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经理,也是党的十八大代表。
  盛莉是南京人,2005年随丈夫一起来上海。初来时她曾有些担心,但7年下来,她用&日新月异&来概括这座城市的变化,用&如沐春风&描述自己的感受。
  &上海是个做事规范、讲秩序、凭实力说话的地方,这些年越来越有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气度,适合年轻人发展。&盛莉说,每次深夜开车穿过繁华而静谧的市中心,都觉得自由而温暖。&我喜欢上海。这里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因为改革开放、国家发展而有机会受到良好教育、在企业打拼的白领们。&
  在盛莉看来,上海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端人才,这是上海发展的最大优势。据了解,到&十二五&末,上海将有16万外国专家常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45%受过高等教育,每万名劳动力中有研发人员123人,经济发展的人才贡献率达到50%。
  工作6年后,盛莉选择了入党,不是盲目懵懂,而是出于坚定的信仰。&即使是在外企,你也可以发现,身边许多最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秀业务骨干、管理人员都是党员。我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
  2006年起,盛莉担任诺西党支部书记,当初,美籍老板曾担心地找她谈话。盛莉注重结合外企特点开展党员活动。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支部研讨&如何吸引公司研发重心更多地向中国转移&。到2011年,那位美籍高管主动询问盛莉&党支部活动是否需要支持&。
  &我能作为外企的党员代表出席十八大,显示了非公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反映出党中央对于&两新&组织内总数众多的党员力量的重视和关注。相信未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盛莉这样说。
  &社区细胞&激活城市和谐
  人物:俞静,&俞静居民社群工作室&负责人
  38年,从居委会干部到居委会干部培训师,上海优秀共产党员、62岁的俞静全情投入社区工作,她总结的一套社区工作法,成为上海社区工作者的范本。
  &其实,我没有太多的理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情&字,你只有把居民当亲人,他们才可能把你当亲人,基层组织才可能一呼百应。&俞静说。
  俞静是地道的上海人,她热爱里弄生活,了解里弄文化。只要是她任职过的社区,每一条街道的布局,每一个小区的状况,她都了然于心。
  里弄里的民情是&走&出来的。她当居委会书记时,规定所有居委会干部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到各家串门,了解居民的情况。
  泰安居民区一对年逾九十的特困老人,住在低矮的简易房中,吃着从菜场拣来的黄菜叶。俞静带领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捡砖头,找黄沙、水泥,为老人盖起一间平房,又动员社区募捐家具、被子和电器,组织周围邻居轮流照顾老人生活。
  居委会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调动社会力量服务社区?俞静激励社区党员为居民服务,&管好自己人、带好周边邻、关心身边事&。
  俞静说,&10年间,上海经历了许多大事件,社区中各种难题不断涌现,但是很少有不安定的情况出现。因为我们很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把许多问题化解在了最基层。&
  2005年以后,上海居委会干部集中到了退休年龄,出现了居委会干部断层的情况。为了加强社区工作的力量,上海选调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充实到社区,但大学生们虽然有高学历,却不懂得如何做群众工作。
  2007年,年届退休的俞静在新华路街道和长宁区委的帮助下,成立了&俞静居民社群工作室&,担当起培养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的重任。从此,俞静在上海社会创新的大潮中走上了讲台,开始了&传帮带&。
  目前,俞静的培训班已经开设了15期,全市共有198个居委会干部学员在此接受了培训,其中,60%的学员走上了居委会主任、书记的岗位。  
  打工打出个党代表
  人物:洪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电焊班长
  11年前,来自浙江龙游的农家子弟洪刚,怀揣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来到上海。而今,35岁的他已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电焊班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今年又光荣地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1999年,外高桥造船公司建立,正赶上全球航运经济飞速发展时代,订单应接不暇。公司在上海聘用了近3万名劳务工,其中大多是农民工。洪刚,是他们中间涌现的优秀代表之一。
  洪刚打工是为了生存,从来没想过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但他知道,学好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凭着农家子弟吃苦耐劳的劲头和爱琢磨的个性,在老师傅悉心传授下,洪刚很快从学徒到&单飞&,考上了电焊技师,还通过电大学习,拿到了工商管理大专文凭。
  2007年,公司承建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在洪刚带领下,班组如期完成任务,出色的质量让要求严格的船东竖起了大拇指。洪刚积极改进焊接工艺,电焊班组也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2008年,洪刚入党。也是从这一年起,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代表,他当选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开始参政议政。他认真履职、调研,提出的&关于完善综合保险、解除广大农民工后顾之忧&、&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建议,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妻子是同乡,也在同厂工作,孩子进了高东镇小学就读,全家住进&人才公寓&,有了上海户口&&这10年,洪刚的生活变化不小,成了上海浦东人、地道的造船人,落地生了根。
  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900万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用全部的热情拥抱这座城市,上海也在不断为外来农民工构建起平等的发展平台。
  &没想到,打工还能打出个劳模!&洪刚第一次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时,洪刚父母惊喜而感慨。他们更想不到,自家的打工仔又当上党的十八大代表,脚踏实地的人生有了更坚定的立场、更大的理想和更高的境界。
  &我希望,能为农民工群体、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振兴与社会和谐,做出更多努力!&洪刚说。
《 人民日报 》( 日 & 08 版)
&&&&&& 志愿服务党员要做先锋
  普陀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于井子
  无偿献血,用自己的骨髓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在非典肆虐的时候率先报名去发热门诊工作,汶川大地震时第一时间到灾区工作&&学了护理专业,做这些事,就像警察要抓小偷、农民要种田一样,是职责所在,自然而然。
  志愿服务方面,以前是单个人的爱心行动,现在成了常态化的组织行为。我们医院成立&于井子志愿者工作室&,由我带领党团员建立4支志愿者小分队。刚开始只是本院职工,现在则通过网络公开招募,有很多白领积极报名。我的工作室经常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就有100多人,主要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和敬老服务。组织志愿者活动,参加社会活动,投入了不少精力,但这些是我乐于做、也值得做的。 
  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
  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 黄薇
  10年来,我一直从事基因研究。最大的感受是,科研人员研究条件的变化巨大,科技上获得更多的支持、投入和尊重。对科技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
  从事基因研究,对自动化的依赖很大,没有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撑,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成果。每一次技术提升,都带动了科研效率和精度的提升。
  10年前,有人对基因组研究不理解,现在,基因研究紧密结合市民健康、结合临床需求、围绕疾病来解决问题,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病等多个复杂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还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10年来,科学研究已经从单学科研究越来越多地向跨学科转变,需要多个团队的共同努力,甚至是跨学科的交叉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社会保障让百姓得实惠
  宝山区月浦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谭金凤
  这些年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以我所在的宝山区为例,近10年来,社保制度已经从最初单一的城保、农保,发展到现在的城保、新农保、城居保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我们团队拓宽思路,加大促进就业力度,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2009年,全市首家以就业援助员名字命名的&小艾就业援助工作室&在月浦镇建成,至今已成功就业380人。
  当选十八大代表,肩上责任更重。我将和同事一起,进一步探索社会管理的规律,做社区事务管理的行家里手。 
  本报记者 姜泓冰 王有佳整理
用爱拆除文化隔阂(走近基层代表)
《 人民日报 》( 日 & 08 版)
&&&&&& 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千里迢迢地从上海赶到边疆,走访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在她的努力下,近两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才放暑假,党的十八大代表洪汉英就跑到了新疆。辗转从伊犁回乌鲁木齐,深夜到库车,然后去阿克苏&&乘飞机或者长途车到达后,再找出租车去学生家,如果去的县城或乡镇太偏远,没办法&自力更生&,就努力发掘朋友&资源&,帮助解决交通问题。
  悄悄地来,快快地走,不提前告知,不在吃饭时间拜访,是洪汉英的原则&&&新疆人太好客,如果我提前通知学生,家长们肯定要隆重接待,给他们增添负担。毕竟,我要看的多数学生都是家庭贫困的。&
  一个女子只身行走在偏远边疆,会不会害怕?洪汉英回答:有时有点紧张,但更觉得不能停下脚步。因为&只有多交流,通过直观的行动,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形成的隔阂&。
  &我的工作是培育种子,不会轰轰烈烈,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今年47岁的洪汉英是锡伯族人,生长在新疆,20岁已成为中共党员,曾是一名出色的大学公共课教师,2009年,为了与丈夫团聚,调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校用其所长,让她担任学生辅导员,专门负责学校3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
  洪汉英熟悉民族政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掌握维吾尔语等多门少数民族语言,遇到突发性事件处理,能够与学生顺畅沟通。民族学生生病,洪汉英会送来亲手制作的&随哈西&、&聚洼洼&,让他们吃到&和妈妈做的一样的饭&。学生进入医院实习需要吃清真餐,她专门到每家附属医院了解情况,落实解决方案。每当国家出台新的援疆政策,她都及时学习、积极宣传,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年年寒暑假,洪汉英都会去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2010年暑假,她来到伊犁的乌孜别克族学生肖克来提家,发现因为父亲患病去世,这个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只能拖欠学费。洪汉英对一直无助哭泣的学生妈妈承诺:&不要担心,不会因为学费影响到孩子学业。&在她的多方帮助联系下,肖克来提今年顺利毕业,如愿进了伊犁州立中医院。
  从2010年起,每到就业招聘季节,洪汉英都会密切注意新疆的各种用人信息,带上新疆籍毕业生到乌鲁木齐等地应聘、投简历,不能亲自来的学生就填好几个志愿由她代投简历。用人单位看着她百折不挠地为学生争取岗位,好奇地询问她是学生的什么人,&我是专程从上海来的老师&,这一答案让他们惊讶而感动。在她的努力下,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近两年的就业率达到100%。
  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感激,洪汉英总回答:&我的收获不是这些感谢,而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学生,影响更多人,消除文化隔阂。&&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创新驱动敢攻坚 转型发展立潮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本报记者 刘建林 李泓冰 郝洪
《 人民日报 》( 日 & 09 版)
&&&& &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目标,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是一项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自身要求的重大阶段使命,是上海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定位。&
  上海这些年,面对挑战攻坚克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屡屡令人刮目。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上海在怎样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起飞
  记者:上海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都提出上海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化?
  俞正声:现代化是人类适应时代变化、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经济起飞。就我国而言,目前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上海而言,我们提出要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要从上海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的实际出发,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时代的变化不仅要求我们提高执政能力,也要求我们改进执政方式。当前,我们有些执政方式不适应科学民主的环境和市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现状。比如,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使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何更好地&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如何用更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公务人员;如何适应新情况改进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等。所以,我们按照中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提出以法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监督和扩大公开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
  三是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目的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包容&。上海的优势在于人才,聚集人才要靠&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胸怀。同时,在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的2300多万人,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和谐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决定上海人民幸福安康
  记者:您说过,上海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上海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俞正声:目前,无论是外部严峻环境的倒逼,还是自身发展瓶颈的约束,都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我们提出要把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为长期目标和首要任务:一方面,不能片面追求速度,上海连续4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提高GDP并不难,比如在航运条件好的崇明实施重化工工业和高强度开发,几千万吨钢铁和几千万吨石化工业不难形成,但代价却是留下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坚持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稳增长,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推动发展转型、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只有稳增长才能稳就业、稳财政,才能稳民生、稳社会。
  因此,不攀比发展速度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上海实际的需要。我们要优化结构,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上海全面布局,推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这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未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您如何评价上海在民生领域的创新转型?
  俞正声:过去5年,上海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三产快于二产,领跑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大于出口、投资需求,引领经济增长。无论怎么变,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未动摇。
  过去5年,上海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5年来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5500万平方米;有效整合了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将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言而有信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讲责任,成为不辱使命的领导集体
  记者:下一阶段,上海面临怎样的挑战?
  俞正声:上海正面临改革攻坚阶段、发展关键时期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从国际因素看,盲目扩张、放松监管、寅吃卯粮等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既非一日之催生,也非一时就云散;从国内因素看,高速发展沉积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也绝非一两项措施能解决。
  二是上海转型中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三是改革攻坚的社会矛盾凸显。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执政能力面临日益增长的民众权益诉求挑战。
  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影响,也反映出我们改革创新意识、攻坚克难决心与形势发展、群众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转方式先要转精神&,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得过且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道路。
  记者:上海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将如何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
  俞正声:新一届市委领导集体特别是市委常委会班子成员,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修养,才能无愧于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的重托。
  一是讲责任,努力成为不辱使命的领导集体。职务给予我们的,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是历史赋予、人民赋予的责任。市委领导集体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二是讲忠诚,努力成为政治坚定的领导集体。时时刻刻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忠于党、忠于人民。反对封建思想,不允许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不允许存在凌驾于党规党纪之上的特殊党员;反对特权思想,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视为耻辱,牢记使命,为人民尽忠尽责、服务效力。
  三是讲法治,努力成为依法执政的领导集体。做尊法守法的表率、依法办事的表率、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要加大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力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讲学习,努力成为高素质的领导集体。学他人之长,学以广才;读书求理,学以立德;深入调研,学以增智。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习惯和品格,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普遍的精神追求。
  中国新一轮发展格局,上海要&四个率先&
  记者:未来10年上海发展如何定位?
  俞正声: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目标,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是一项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自身要求的重大阶段使命,是上海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定位。
  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番讲话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提出9年多,也已深入人心,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很多思维、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还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付出艰苦努力,真正使科学发展理念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生根。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曾指出,上海未来发展必须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强调上海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归根结底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未来上海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科学发展大家谈
《 人民日报 》( 日 & 09 版)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 姜樑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诸大建
金山区朱泾镇大茫村党总支书记 钟孝铭
&&&&&& 二次创业迈向二次跨越
  以2009年原南汇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为标志,浦东开发进入新的20年。科学发展,无疑是浦东二次创业的支点。
  结构调整是浦东面临的重要任务。陆家嘴金融城建设要向国际化迈进,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外高桥保税区要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张江要一手抓引进创新、一手抓自主创新。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浦东的当务之急。浦东有城乡二元的特点,还有移民的特点,要推进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均衡化发展,把全部常住人口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要满足基本需求同时也要关注高端化、多元化需求。
  浦东还要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区合并后,我们提出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村庄改造计划。近3年,新区对&三农&方面的投入超过200亿元,村庄改造计划惠及10万农户,农村居民收入保持高于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平均,并且快于城镇居民收入。
  浦东二次跨越的步伐已经迈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新浦东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 姜樑 
  绿色创新呼唤绿色施政
  上海创新和转型本质上是绿色导向的。所谓绿色,就是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上海的&十二五&规划系统性地提出了一条绿色路线图,要实现&绿色创新&需要包容性的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
  绿色转型是整个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把资源环境理念渗透到整个发展政策当中,是政府决策和执政方式的绿色化。因此,挑战是如何让资源环境思想进入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主流,从根本上消除环保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绿色导向的经济增长,要分别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战略领导与管理功能,企业应该是开发主体,社会应该成为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的主体。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决策有重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时,要能够让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
  在绿色导向的政策创新上,上海需要用资源环境天花板倒逼经济社会模式转型,从当前、中期和长远看,要分别运用资源生产率、资源环境消耗总量、人均资源环境消耗三类管理指标,推进上海未来的绿色发展。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诸大建
  因地制宜找准致富门路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基层干部。怎样使一个贫困村打好翻身仗,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大茫村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路子。
  2002年我刚上任时,村里负债好几百万。通过招商引资,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短短几年间,大茫村已经拥有企业53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0元。
  上世纪90年代服装生产企业倒闭、机器闲置,我们联系业务,在农民家中开设服装加工点,这些&没有围墙的工厂&解决了50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应该保持农村的特色。村里动员组织村民流转土地近3000亩,建起了6个合作农场;经济壮大了,就要加强整治环境,这几年,大茫村经济发展后增加的集体积累,一半用来改善民生,如修路、建公共设施建设、为村民医疗投保、扶助弱势群体等等。
  大茫村的改变,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概念,它是富强的集体经济、富裕的新型农民、和谐的乡村文化的结合。
  金山区朱泾镇大茫村党总支书记 钟孝铭 
  本报记者 王有佳 郝洪 孙小静整理
  人物肖像:马国英绘
《 人民日报 》( 日 & 09 版)
地铁工作人员为乘客指路。
  徐玉宝摄
日新月异的陆家嘴让世界瞩目。
  叶辰亮摄
&&&&&&& 天下观
  有天下观,就有资源,就有机遇。上海本身资源少,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借力。上海不能只看手下、脚下,而要看天下。资源,不光是资金,还有项目、技术、人才、管理经验,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静安区区委书记龚德庆
  【背景】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累计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53家,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80家,设立研发中心348家。 
  转型一盘棋
  上海不仅要自身转型,更要考虑在全国转型发展的一盘棋中,如何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作出特殊的贡献,寻找适合自己的条件和机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
  【背景】
  在内在升级动力的驱动下,上海企业&对内走出去&的步子正在加快。据初步统计,上海在市外已建立20多个异地工业园和开发区分区。  
  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科学合理,城市发展便能趁势而上;人才结构符合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城市才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徐汇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醇晨
  【背景】
  2010年8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11类人才可以直接申办上海常住户口。  
  凝聚力量
  当下社会分化是一个大趋势,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党需要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开放、包容、自信。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燕爽
  【背景】
  近年来,上海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站在全局高度探索创新,不断破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中做先行者、示范区。&&
在转型发展中改善民生
&&访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
本报记者 李泓冰
《 人民日报 》( 日 & 10 版)
&&&&&&& 在转型上,上海担&率先&之责,在民生领域是否亦有&率先&之举?在发展中,上海有&富庶&之誉,成果能否更多惠及全体市民?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畅谈改善民生之策。 
  记者:您说过,经济转型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要把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体应该如何结合呢?
  韩正:上海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好民生问题,在转型发展中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
  怎么结合?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市民,减少转型过程对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改善。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上海的具体市情,聚焦百姓最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环保和住房等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民生投入,完善体制机制,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记者:上海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您觉得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上海面临哪些挑战?
  韩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也面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并存、外来从业人员多的挑战。一方面,市民对公共服务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市区与郊区居民、本市人口与外来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还有差距。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一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投入从2010年的407亿元、去年的610亿元,增加到今年的700亿元,其中2/3用于基础教育。二是教育投入向经济相对困难、人口导入多的郊区倾斜。三是让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已有50万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其中公办就读比例达74%。
  我们还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是持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完成全市2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76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后,下一步,我们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家庭医生制改革,为全市人民构建一张设施完善、就医便捷、费用低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三是进一步优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今年10月,郊区将有4家新建的三级医院投入使用,届时郊区每个区县都至少有一家三级医院。 
  记者:上海常住人口已超2300万,这意味着有庞大的就业人群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化解之道何在?
  韩正:特大型城市就业机会多,就业压力也大。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总的思路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二五&期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动重点人群就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见习,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为来沪从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二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创业者资金、场地、政策扶持力度,今后三年每年帮助1万名创业者成功创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四是积极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规范劳务派遣用工,逐步增加职工收入。上海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450元(不包括单位为职工代缴的社保和公积金的个人缴费),是2000年的3.3倍。 
  记者:很多市民注意到,上海最近蓝天白云赏心悦目。而道路拥堵、环境污染让很多城市苦不堪言,上海有何良策?
  韩正: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公交优先发展,上海的重点是全力以赴加快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我们制定了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54.1公里,&十二五&期末将达600公里,届时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50%以上,成为市民出行的主导方式。
  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坚持&三重三评&原则(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成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评定),以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每一轮突出水、大气、固体废物、生态绿化等重点,制定阶段性目标,持之以恒。从2000年开始,已滚动实施了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五轮,环保投入占GDP比例保持在3%左右,总投入超过2500亿元,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苏州河基本消除黑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一张报&扩大到&一间房&,达到13.1平方米。  
  记者:在上海,住房是群众关心的重中之重,该如何多层次地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
  韩正:首先必须把握好住房的商品属性和民生特征,坚持以居住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两个体系。&
  一方面,加快建立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不同住房困难人群居住问题。近年来,我们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建设,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对象从最困难家庭扩展到中低收入家庭,保障范围从本市居民扩展到常住人口,并逐年放宽准入标准。
  另一方面,按照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要求,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中流击水再扬帆(展望)
&&上海未来发展三问
本报记者 王有佳 姜泓冰
《 人民日报 》( 日 & 10 版)
&&&&&& 未来五至十年,将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期,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段。上海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路,充满机遇,也会有坎坷险阻,需要凝聚勇气、意志与智慧,打造更美好生活。
  一问:今后五至十年,上海要实现创新转型,面临哪些挑战?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最大挑战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会遇到的瓶颈问题。一定要深化改革,资本市场才大有可为。此外,上海的高端制造业也需要根据比较优势,发现新产业和重组产业链。
  杨建荣(金山区委书记):要大力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形成一核多心、梯度合理的城镇框架体系。像金山这样的上海远郊农业大区,未来几年转型发展的重心,就在于探索出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周振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大突破,我估计主要是在发展服务经济、高端制造业等方面。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企业将被进一步调整,新产业、新业态会蓬勃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也会有较大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将有很多新的地标区域形成,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影响力。
  二问:敢为人先转型发展,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体制上,未来上海能跨出多大步伐?
  杨建荣: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需要在户籍制度、养老、教育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改革。上海农业人口比例低,可率先为全国提供一个参照系。
  袁志刚:未来几年上海应在金融等服务业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以前是增量改革,现在要对&存量&体制进行调整,涉及多方利益,更考验政府的改革决心。上海应推进决策科学、民主化,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周振华:上海想在转型道路上走得更踏实,汇聚全球资源,融入全球经济,要有良好制度环境,需要在顶层设计框架下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在于政府管理创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提高行政效率。
  三问: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这方面会有什么突破?
  周振华:现阶段剩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要获得社会大多数的共识。在社会管理制度方面如社保、养老的制度安排等,都必须以人为本,有所突破。在科教文卫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引导、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公益性服务中。
  袁志刚:上海如何集聚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保持创新活力?不能只靠高薪,还要完善创业环境,使上海成为创业家的乐园。
保障房也很美
《 人民日报 》( 日 & 10 版)
  图①:王阿婆住上了新凯家园的经适房。
  杨建正摄
  图②:徐汇区公共租赁房馨宁公寓。
  张海峰摄
  图③:浦东新区曹路镇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
  徐网林摄
  图④:松江泗泾大型保障房社区楼群。
  杨建正摄
&&&&&& 近年,上海创新、优化保障房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从前期手续办理、配套完善、安全质量、公平分配等各环节入手,确保保障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2010年至今,全市保障房新开工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米。今年前6月,上海保障性住房竣工约5.2万套,占年度目标的58%;可供应约6.3万套,占年度目标的56%。
嘉定做美民生画卷
本报记者 包蹇
《 人民日报 》( 日 & 10 版)
&看那排漂亮的高层住宅,你能想象它是保障房吗?&&&远香舫一期15栋高层住宅耸立于嘉定新城中心,附近,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担纲设计的保利大剧院正在建设&&嘉定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春雷介绍说,选择最好的位置,按商品房的规划,提供最好的房型,嘉定的失地农民动迁安置房很靓!
  改革发展成果,应为民众共享。位于上海郊区的嘉定千米一湖,荷香满城,一派&都市江南水乡&风光。这里,失地农民高高兴兴住进漂亮新房;他们进&镇保&,进而转&城保&,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居民就业,创新社会管理,&大小联勤&夯实社区安全&&另一幅民生画卷也越做越美。
  远香舫外观亮丽,小区内绿化成片,优美环境可与市中心区社区媲美,中心广场、健身点、儿童乐园配套齐全,良好的物业服务让居民温馨舒适。
  动迁居民朱惠民原来住两层楼房,面积310平方米。这次动迁,他拿到3套远香舫的公寓房,一套三居,两套两居,&一套自己住,另外两套给两个女儿,家里人都乐意。&
  保障,是民生之基。嘉定区房地局副局长许俊民说,伴随市政重大工程建设、嘉定新城建设,嘉定的失地农民安置任务很重。&一定要把失地农民安置好,让他们安居乐业&&&他们不仅选择在极佳区位建设保障房,提供媲美商品房的楼盘和房型,完善配套,还尽量实现房源就地安置,产业就地平衡,让失地农民住得舒心,工作便利。
  狠抓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嘉定提高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城保&范围,鼓励失地农民&镇保&人员进入&城保&。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0年7月实施征地&镇保&人员就业和参保补贴以来,嘉定已有6868名征地&镇保&人员成功转入&城保&。
  近日,南翔镇永乐村村民黄美娣领到退休后第一笔&城保&养老金1322.3元。两年前,南翔镇用土地换保障形式帮助5个年龄段的农民加入了&镇保&,黄美娣用土地换得了一次性缴费25年的&镇保&。按照有关政策,今年5月,在该镇劳动保障部门&跨前一步&的服务下,她又实现了由&镇保&转入&城保&。
  就业,乃民生之本。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张,身体肥胖,家境贫困,对前途感到茫然。嘉定就业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张贞走进这个家庭,千方百计帮助他调整生活状态,为他找到了工作,小张的人生重启风帆。区里一家日资企业突然倒闭,400多员工工作无着落,就业促进中心在一个月内组织起四场招聘会,提供了380多个有相似度的岗位。
《 人民日报 》( 日 & 10 版)
&&&&&&& 宽容对待网友&吐槽&
  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张学兵
  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也是上海公安微博迅速发展的一年。去年1月,上海公安开通了一批&名警、名所、名队&微博,11月,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上线。
  上海公安官方微博上线以来,以&@警民直通车&上海&为龙头、&三名&微博为基础的上海公安微博群粉丝数已经突破634万。我本人谈不上是&网络控&,但对网上信息非常关注,每天总会抽时间看微博,了解社会热点,发现我们的一些问题,帮助改进工作,从中收获颇多。
  如何对待一些非理性的声音?我认为,要理性宽容对待网友&吐槽&,加强引导,凝聚共识。要以包容、宽容之心态,虚心听取网民意见和建议,包括批评甚至反对声音。容不得网民&灌水&、&拍砖&,就错失了解民生、民情、民意的一个渠道。
  时代在发展,但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公安工作的生命力所系。微博的发展给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加强与群众交流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微博互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
  少了谦卑水平高不了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冯小敏
  怎么看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必要性?有人比喻,群众&出上联&,干部要&对下联&。
  一副对联,不关切上联,下联的对仗、工整、精彩便无从谈起。我们不少工作,缺乏对群众需求的深切了解,或照搬上级要求,或凭主观想象,钱花了、事办了,群众仍不满意。
  对好&对联&,需要细细推敲,认真研磨,做工作亦如此。如果不靠平时对群众情绪的认真把握,对矛盾起始发展的及时追踪,而任由情绪淤积,以致到达某临界点时突然爆发、宣泄,纵使领导干部有天大的本事,也会失去应对的从容。
  现在的领导干部有知识、有经验,但也不无局限,不如基层同志对实际有深切了解,不如身处利益格局中的群众对利益关系感受真切,不如基层各类英才拥有丰富的社会智慧&&如果自以为什么都懂,甚至以施恩心态播洒阳光雨露,即使到了基层,也不会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虚心和求教之心。决策若缺乏民主的滋养,作对联便少了学习者的谦卑,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本报记者 包蹇整理
来了就是奉贤人(一线纪事)
本报记者 曹玲娟
《 人民日报 》( 日 & 10 版)
&&&&&& 奉贤,上海南端郊区县之一。快速产业化、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奉贤区面临外来人口大幅增加的考验。
  7月下旬,上海奉贤区委书记时光辉再次来到奉城镇高桥村调研。
  高桥村产业发展比较早,工业园就在边上,在社会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在奉贤有先发效应。这里常住人口9000多人,8000多是外来人口,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数量&倒挂&十分明显。而奉贤108万人里,外来人口有56万。
  河南姑娘莫莉到奉贤人本集团工作5年,一直住公司集体宿舍,她平时和奉贤当地人交流并不算多,去年参加过相亲会,还有乒乓球联谊赛。&在奉贤住了5年,对奉贤很有感情。&人本集团总经理龙绍生介绍说,公司有员工2200人左右,几乎全是外来人员。
  时光辉听完介绍说,奉贤要发展,就不断需要建设力量进来,未来肯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寻找梦想。下一步,外来人员和本地人需进一步融合,这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康馨之星旅馆老板许康1991年从安徽来奉贤,他向时光辉反映,身边不少来奉人员不注重子女教育,孩子既不想打工,也不想读书。75岁的沈金福子女在镇上,自己和老伴把房子出租给5户人家。他反映,最怕租户不讲究环境卫生。来奉人员租户刘瑞萍去年把女儿也带来了奉贤。她说,公共厕所离得太远,小女孩感觉很麻烦。
  &来奉人员是奉贤乃至上海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已经或准备长期在奉贤生活。今天本地人和外地人反映的这些问题,既是民生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时光辉认为,我们讲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在基层,并不一定是尖锐的矛盾,都是群众的利益诉求、利益矛盾。各环节要重视解决,不要集聚成方方面面的怨气。
  随即,时光辉在高桥村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几位来奉人员反映,下班后、晚饭后没有地方活动,希望高桥村准备一些场所向公众开放。
  有关负责人当即表示,准备开放村委会前的空地。时光辉说,要着重研究群团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外来人员单位人的特性很强,跟他们来上海、来奉贤的目的有关,所以要抓住单位,完善群团组织,帮助工会组织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
  &要引导本地人更主动地和来奉人员融合。关键是组织活动,村里要能提供平台、多组织活动。&时光辉说,要真正为基层服务,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 人民日报 》( 日 & 11 版)
  图①:苏州河光影。
  谢震霖摄
  图②:春之声。
  沈家善摄
  图③:&一大&会址前的敬礼。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图④: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孙中钦摄
  图⑤:张江科技园区。
  浦东时报提供
&&&&&& 黄浦江畔的陆家嘴,是一片不可思议的神奇之地&&
  5.4平方公里的金融贸易核心区,矗立着两百座摩天高楼,每平方公里年产出GDP超过200亿元,相当于20年开发建设的总投入;
  从东方明珠到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在建的上海中心,中国天际线的高度,一次次在这里被刷新。
  在陆家嘴登高望远。历历在目的,是170年前开埠形成的外滩、码头,是中西文化融合而成的石库门、弄堂和繁华时尚街区,是中国民族工业集聚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系列红色狂飙的始发点,也是繁忙的张江高科技区、临港新城和壮观的长江入海口、洋山深水港&&
  这是上海:一边,背负着厚积五千年沧桑历史的中华大地和怀揣现代化梦想的13亿中国人的凝注;一边,是直面太平洋的波生浪涌,扬帆弄潮、进取争先,与众多国际大都市比肩而立。
  这是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小资们心中最精致典雅的魔都,市民游客眼里生活最便利、最平安有序的地方。
  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看来,这座城市的最大财富,不在于它的摩天大楼、GDP、诸多中国乃至世界第一,而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多元文化,是&讲制度&、&守诚信&的历史基因,是移民城市的创新活力与强大自信。
  俞正声用八个字来归纳这座城市已有和潜在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公正&、&包容&、&责任&和&诚信&。
  藉着2010年世博会,上海华丽转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政府、百姓全部力量的发展共识。
  于是,上海才有顶着金融危机压力依然坚定不移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才有在全国率先获得中央批复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大力推进,才有GDP增长放缓情况下的医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生均教育投入的大大提高,才有率先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100%在本市免费就读,才有在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积极作为,才有过去5年间向西藏、新疆、云南、青海、湖北等对口地区援建2700多个项目、培训8.5万人才&&
  到2020年,担任上海公共交通&主力&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将在800公里以上;6300平方公里热土上,将有2100平方公里铺满森林和绿地,成为特大型绿色城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40万人,劳动力中超五成受过高等教育;市民出家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句话,&发展&与&民生&,&安居&与&活力&,&传统&与&现代&,将越来越趋于和谐、统一。
  这是上海:一座正踏实努力&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库区移民 幸福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