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澜沧古茶官网好不好喝

喝古茶~看西决_普洱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2,014贴子:
喝古茶~看西决收藏
喝自家手工古茶。看NBA西部决赛
一直想问,泡子多少是怎么引起的
请问为何有那么多泡泡?
专业蹭茶三十年,见帖就顶混脸熟,若得几泡茶相赠,我解茶馋你积恩。
专业蹭茶三十年,见帖就顶混脸熟,若得几泡茶相赠,我解茶馋你积恩。
专业蹭茶三十年,见帖就顶混脸熟,若得几泡茶相赠,我解茶馋你积恩。
花火让登神怎么办。。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请问谁知道秘古茶是干什么用的?_百度知道
请问谁知道秘古茶是干什么用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什么意思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探秘梁河古茶(.A301-A303)
梁河县回龙寨子是一个有着70多年种茶历史的村落,但从民间野史的层面回龙茶历史可追溯到清顺治年间,彼时的明王朝桂王朱由榔反清复明受到重挫,逃亡至南甸司地(现梁河县九保镇)时,他喝到了南甸宣抚使刀呈祥敬上回龙茶,顿时龙颜大悦,连连称赞到:“此真乃人间之神物——回龙茶也”,自此回龙茶也沾上了龙气,声名鹊起。永历帝是否真的爱回龙茶爱到不行,已经较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除人工台地茶外,梁河县境内的确分布着大量古茶树。2004年至今,云南省有关专家到梁河县考察,发现了数株干基2.83米—4.11米的古茶树,初步推断树龄逾千年。目前梁河约有古茶树3万余亩,其中芒东镇小寨子村是较为集中的一个片区,达到8千余亩,专家考察后将其归类为,野生型向人工栽培型过渡的古茶树。然而时至今日,究竟是谁人驯化了这些古茶树依然是个谜……。(文图均来源于春城晚报记者&
随着梁河县去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回龙茶的发展迎来了春天,除目前拥有的5.2万亩茶园外,在梁河的密林深处还散落着大量古茶树,有的干基达到2.83米—4.11米,树龄逾千年。据统计,梁河县目前约有古茶树3万余亩,其中芒东镇小寨子村是较为集中的一个片区,达到8千余亩,专家考察后将其归类为,野生型向人工栽培型过渡的古茶树,然而,究竟是谁驯化了这些古茶树至今仍是一个谜。随着梁河山区探秘的深入,发现古茶树的存在与古老德昂族的茶文化息息相关。
沾了龙气的回龙茶
从梁河县城一路向东,沿一条泊油路大约18公里,位于大厂乡的回龙寨子就散落在路边。上午十时许的太阳带着几分慵懒穿越树梢,人远远就能闻见茶叶的清香,那种兰花散发出来的淡雅怡然。走进一个茶农的家庭作坊,揉捻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房间内湿气稍浓,香气依然扑鼻。走进另外一个阴暗房间,四周的墙壁越加斑驳陆离,灶台上那口约40公分直径的大锅仿佛将人带回到那段柔软时光。机器的高效率已经替代了传统手工,但对于传统制茶艺人,每年铁定要制作少量纯手工回龙茶,这既是饮茶习惯,也是对传统的坚守。
回龙生态茶业公司经理梁兴维向我们描述传统制茶的过程:鲜叶采摘之后,晾三个钟头以上,让自然水分丧失,然后炒,炒熟之后,揉,揉捻成条,再到锅上炒,一直炒干
便大功告成。
看似简单的制茶过程,好像谁都能一蹴而就,但内行人玩得却是门道。炒茶的火候最为关键,炒太过,糊;炒不够就会闷,不鲜爽。这就好比炒菜,时间是够了,但还不熟,吃起来便没有滋味。所以人工制茶也是一门艺术,全凭经验支撑。回龙寨茶农翟文宽老人的制茶要诀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热揉条索紧,冷揉香气高,低温长炒,猛火促香。
距离回龙寨子不远处是一片2000多亩的台地茶园,沿陡坡分布,放眼望去满目青翠欲滴。这些茶树大约90至100公分高,这样利于采摘。回龙寨子所在的大厂乡地少人多,解放前这里大量种植罂粟,1945年之后开始替代种植,于是便有了现在蜚声省内外的回龙茶。据介绍,这里的茶种最早来自于双江勐库,茶种的优良很重要,但真正起决定因素的是这里的海拔气候及土质,似乎天生就是为回龙茶的种植而生。米的海拔极其适宜茶树生长,偏酸性的红壤,有机质丰富,这就使得茶梢内的芳香物质格外丰富。
何声灿既是梁河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站长,也是一名高级农艺师。他撇下一芽二叶,顺势在鼻尖嗅了嗅香气,他说,制作高档茶用的是一芽一叶,也就是茶尖,但事实上,茶多酚和氨基酸最高的部分就是这样的一芽二叶。一般来说,这个海拔带,绿茶类茶多酚大约在35%至36%之间,达到40%的很少见,但回龙茶的茶多酚可达到41%,这就是为什么回龙茶芳香物质格外丰厚、耐冲泡的直接原因。
梁河县去年回龙茶园面积已达到5.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2万亩,产量2706吨,农业产值达到1.62亿元。此外,2013年回龙茶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回龙茶产业的发展真正迎来了春天,然而长期以来缺乏整体营销,品牌建设滞后,品牌混杂,产品分级混乱,标准不一,长期困扰着回龙茶的市场拓展。何声灿说,梁河县正着手制定回龙茶产品统一质量标准和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未来凡是不达标的企业和个人生产的产品将不能使用“回龙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大厂乡回龙寨子85%的耕地种茶,茶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90%以上,这是一个有着70多年种茶历史的寨子,但从民间野史的层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7年),明王朝桂王朱由榔反清复明受到重挫,历经千辛万苦在云南突破了吴三桂的包围。公元1659年,正月二十一日,永历皇帝又从腾越(腾冲)赶往南甸司地(现梁河县九保镇),南甸宣抚使刀呈祥和护印刀乐保闻讯接驾,入住司署。此时的永历皇帝一行已经疲惫不堪,饥渴交加。片刻,刀呈祥毕恭毕敬地端出一杯热气腾腾且香气四溢的茶水,疲惫中的永历帝突然闻到这股奇异的香味,迫不及待地接过茶杯品尝大口,顿时口中生津,疲惫顷刻消除,谈笑风生。永历帝龙颜大悦,连连称赞到:“此真乃人间之神物——回龙茶也”……
探秘小寨子
永历帝是否真是爱回龙茶爱到不行已经较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除人工台地茶外,梁河县境内的确分布着大量古茶树。2004年至今,云南省有关专家到梁河县考察,发现了数珠干基部在2.83米—4.11米的古茶树,初步推断树龄逾千年。目前梁河现存的古茶树约3万余亩,其中芒东镇小寨子村是较为集中的一个片区,达到8千余亩,专家考察后定位为,野生型向人工栽培型过渡的古茶树。
从回龙寨子沿泊油路继续前行,之后我来了芒东镇,此时距离小寨子村委会还有约20公里,沿途多为棠石路和土路,在穿越桤木、陡坡、黑坡等几个寨子之后,终于达到了小寨子村。车行至此再无车路可走,必须步行上山才能一睹古茶树群芳容。小寨子村海拔2000米,经济收入主要是甘蔗、草果,小部分茶叶及水稻。
仍未立夏,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仿佛来到了一片热带丛林,路边散落着草果树,叶子宛如扇子迎风摇曳,草果的清香无处不在。步行约三十分钟后,来到一个三岔口,已经能够看到零星的古茶树,但还不是茶树群的真正所在。混杂在各类林木间的一棵古茶树起先并不起眼,但无意中发现树干上寄生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植物,没错,这的确是野生石斛。石斛是兰科的一种,一些品种自古就是滋阴大药,石斛的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这也说明这个区域的生态较为优良。已经错过了美艳夺目的石斛花期,那棵寄生在古茶树上的石斛已经长成,犹如藤条形状,自然下垂。
三岔口的“指路碑”也很有意思,上面刻有八卦图案,以及东南西北所通达的地理位置,随行的梁河民族文化学者周德时说,这是当地人的习俗,若是谁人命中带箭(一种命相),便要在路口树一块指路碑,为路人提供方便。通过这种行善的方式,抵御煞气,消灾转运。
从小寨子村到古茶树群大约步行了50分钟,眼前的这些古茶树普通得令人有些失望,没有枝繁叶茂的气势,枝干也并不高大粗壮,若非专人指点,这些相貌平实的古茶树根本入不了人的法眼。
小寨子村村民杨荣早指着坡下一棵古茶树说:“这颗古茶树我爷爷的爷爷那个年代就在着啦,高约8.5米,少说也有300多年。”事实上,古茶树生长缓慢,不可凭外表看“麻衣相”,例如同样树龄的榕树,少说已经长成了拥有几十条气根的独树成林。
在古茶树群落穿梭,有时也会被地面上冒出的茶树嫩尖吸引,它们就像一些普通的植被,但颜色青翠欲滴,这些都是一旁古茶树上掉落的种子,之后自然生长起来的。千百年来,这些古茶树就这样自然生息。由于古树茶口感偏苦涩,喝多了还会拉肚子,当地村民们大多任由其生长,不闻不问。殊不知,时至今日,这些古树茶已经成为供不应求的茶中宝贝。2004年的时候,当地曾发现过一棵树龄超过千年的古茶树王,径围就达到了4.4米,要两人才能合围。但人们看不清它的价值所在,居然还嫌它碍眼,所幸将它砍去,当柴烧了。这种荒唐且令人惋惜的做法起码可以总结出,古茶树的保护必须与村民的利益捆绑,除了意识上的灌输,更要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由于大小不一,实难统计出小寨子古茶树的具体数字,但可以确定的是小寨子的古茶树分布范围达到8千余亩。它们分布得极为科学,阳光太强或太过潮湿的地方根本见不到茶树踪影,而只要走出小寨子村的地界,例如与之比邻的清平村就鲜有茶树踪影。这些古茶树就像“茶神”抛洒的一把种子,究竟是谁驯化了它们至今众说纷纭。
居住在小寨子村的汉族并非这里的原住民,其祖辈大多来自南京应天府,据说自从他们的祖辈迁徙到这里时,这些茶树就已经存在。60岁的小寨子村村民杨荣早说,他们这一支是明朝时候,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过来的,掐指算算最少也有400多年,听长辈们说,这些古茶树早在他爷爷的爷爷的时代就已经存在。
在小寨子村除了古茶树也种植了台地茶,当地人平时并不采摘古树上的茶,盖因古树茶与台地茶相比,山野之气强烈,更为苦涩,缺少台地茶的清冽回甘。但杨荣早却很喜欢这种重口味,他每年都要采集一些,将他做成烤茶。
烤茶是当地人一种传统茶饮,不但少数民族爱喝,汉族也不例外。其中一种叫雷响茶,其做法是将陶罐预热,之后将干茶叶放入陶罐,炒香,放入开水,随着轰隆一声,蒸汽毕现,雷响茶大功告成。梁兴维说:“这种烤茶相当香,烤制过程中,茶的香味得到完全释放。现在生活习惯也在改变,有的就直接用开水冲泡了。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我们都在火塘边用雷响茶招待客人,边喝边烤,边说话,这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火塘文化,品茶之外更是情感的传递。”
除了烤茶,居住在大厂乡周边的德昂族也制作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
另一种“烘笼茶”的味道也很妙,这种茶要用木炭火进行烘烤,并且用当地一种传统设备来做(一个竹编的大蒸笼),把茶叶放在里面烤,茶和竹子的味道就能相互融合。制作蒸笼一定要用新鲜的竹子,而且只能蒸煮两三回,味道丧失就要换新的。烘笼茶不但不会丧失茶的本味,还有竹子的清香。
古茶树记录德昂茶文化信息
而我依然好奇的是,这里的古茶树不是当地人种植的,那又出自谁人之手。梁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周德时认为,小寨子的古茶树人工驯化可追溯到汉代,从一些史料记载来看,极有可能是居住在这里的德昂族先民种植的。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2000年统计数据,我国德昂族人口约1.7万人,主要散居在德宏州和临沧市境内。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历史上的德昂族曾有过辉煌一页,大约一千年前,他们建立了金齿国,雄霸滇西地区。据说金齿国德昂族王朝把茶叶当做朝中极品,国王曾带着一包茶叶征战南北,屡屡获胜。茶是德昂族的命脉,古代德昂族先民就已认识到茶的实用价值,广泛种植交易。宋元时期,德昂族种植的茶叶创造了巨大财富,彼时的古代盟国用武器换取茶叶的事情常常有之。
1998年在陇川县发现了被泥土埋葬多年的德昂族女王宫殿遗址,凌乱沾满泥土的砖瓦见证着昔日德昂王朝的盛世辉煌。《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的创世史诗,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当中就曾提到,人类来自于茶树,德昂族就是茶树的后代。创世神话的后半部说到,几千年前的一个炎热夏天,瘟疫到处弥漫,德昂女王用浓烈郁香的茶水拯救了整个王朝,这既反映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同时更折射出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茶文化底蕴。
即便到了现代,茶依然是维系德昂族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纽带,“茶”甚至是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德昂族内部使用,例如择偶茶。德昂族的未婚男女实行自行择偶,当男女间确定关系后便要告知各自父母。于是男方会趁父母熟睡之机,将事先备好的择偶茶置于母亲的常用筒帕里,待母亲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要为儿子提亲,而提亲时也不必带其他礼物,只要在筒帕里装上一包茶。到女方家后,只需将茶放到供盘上,双手递到主人面前,主人就知道来意,收下茶叶,即表示同意,男方父母遂请媒人再次携带茶叶一斤,另加酒肉若干斤,赴女方家宴请女方亲戚。席前,“准新人”在亲人的陪同下以茶认亲。
德昂族的另一种回心茶也很有意思。当某人做错了事,经众人教育表示悔改,于是邀长者到家中喝回心茶;两口子因某事发生争执,经父老乡亲们调解,两人言归于好后,就邀长辈及亲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和睦茶有时还用在内部氏族间的纠纷。和解时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若相互间的纠纷自己不能解决需要请头人出面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草烟交叉成“Ⅹ”形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理由。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用途,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树。
随着明朝三征麓川之后,明朝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大量汉人开始迁徙到该地。同时随着战争和饥荒,德昂族人口逐渐减少,不再是当地的主导民族,文化上的影响上也趋于颓势,但德昂族创造的深厚茶文化却保留下来。时至今日,在德宏的沿边山寨依然能够见到这些古茶树的身影,让人联想到玛雅人创造的玛雅文明,他们不知从何而来,掌握着先进的科技和高深的文化,之后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之后又莫名其妙消失,让人浮想联翩。
旧时的梁河地区曾散居着大量德昂族,他们生活的地区山高谷深,长期以来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他们大多不愿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就连本民族不同支系之间也很少通婚,这样便缺乏对外交往的动力。周德时认为,随着明清两代大量外族的迁入,世居小寨子的德昂族在弱小民族自我保护意识的促使下,开始再次迁徙到了现今的缅甸境内。芒东镇小寨子的古茶树就源于早期的德昂族原住民,这些茶树历经沧桑岁月,躯干古朴,仍然生机勃发,储存着德昂先人的迁徙信息和文化印迹。(春城晚报记者&
秦明豫 摄影报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走进古林箐 探秘古茶林
走进古林箐 探秘古茶林
走进古林箐 探秘古茶林
图为:野生古茶树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走进马关古林箐,探寻古茶林。
古林箐,顾名思义原始森林,一个神秘幽远的深谷,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充满诗意,让人有想探索的憧憬。或许缘于小时候在古林箐生活过,对古林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次踏上古林箐的旅程,一种回家的感情油然而生。
早听说过古林箐原始森林里有千年古茶树,受《茶经》《南方有嘉木》等书籍的影响,对茶就有了一种不舍的情怀,对古茶的探访愿望更加强烈。
走进古林箐,似乎与茶的灵魂贴得更近了。都说&近乡情怯&,我是&近古茶,情更怯&。在卡上行政村瓢厂村小组,这是一个茶马古道上的村子,曾经茶马古道上的&独店&和&驿站&,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古茶树。
跨越千年探古茶
循着茶马古道,青石的光泽,依稀可见的马蹄印,似乎在向我们讲述曾经的茶事繁荣。据说,这条古驿道民国时期就没有用了。从宋朝开始,这条古驿道是文山马关途经南溪、河口进入越南的通道,古林箐就是一个较大的驿站。古驿道是用青石板铺起来的,人马走多了,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如今还一段一段保留完好。据《马关县志》记载,距瓢厂村四十里山路的八寨,古时称为&阿雅&,宋、元、明、清,彝王龙氏土司(又称阿雅土司)26代统治600余年,因为朝廷作战有功被赐予&四品官服&,祖辈世袭,尽管朝廷变更,因为多次抵御了跤跂(越南)的入侵,朝廷都认可土司地位,辖区范围也比较广,延伸到今河口一带,瓢厂曾是龙氏土司的领地。历代龙氏土司进京晋见,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阿雅土司龙上登赴京受袭土司职,至京遍访名宿,学问大进,归来后提倡办学,传播中原文化,茶文化在马关地区兴盛起来。
这条茶马古道曾经是一条&国道&,是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由这里运出去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从越南运回海盐和水产品之类。古林箐瓢厂村65岁的村民孔繁礼介绍,以前的马帮从文山等地带着布匹、茶叶、杂货等物品途径平坝、浪桥、八寨、篾厂、古林箐、河口,到达越南,再从越南驮着粮食、药材、食盐等物品返回,一路收购售卖,自由互市,互通有无,形成至今尚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上的瓢厂村曾经出现了一个驿站名为&独店&,主要供应沿途过往的马帮吃住,每顿需大米十斗,每天将近250斤。茶马古道是瓢厂村换取物资的重要渠道,当时村里的老百姓能用茶叶换取食盐、粮食等物资维持生计。&90余岁的村民罗开亮这样说道。
这条道曾经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古驿道两边或离道不远成片成排的古树茶,就是那些年代栽种的。而且我们还发现一种现象,凡是有古茶树的地方,要么是先人居住过的遗址,要么有先人的坟墓。这是不是向我们诉说着这些古茶树久远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云南省审记厅纪检组长罗廷才是古林箐卡上行政村瓢厂村人,据他回忆,每年春夏季节,生产队组织社员上山采茶,论斤记公分,每到这时候,只要放学在家,小孩就要跟着大人出去爬茶树,用刀砍下枝条,让大人坐在树下采摘。晚上家家都要出人参加炒茶揉茶。鲜茶叶堆在社房前场地上,像小山一样,孩子们在上面爬上滑下。做出的毛茶晒干后,卖给供销社,社员年底凭工分分红。正因&茶马古道&地位的特殊性和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栽种千年的古茶树历经各种社会变迁被保存下来。
图为:工人在包装2015年春茶
林深难掩古茶香
近几年全国都在&炒&茶,越炒越热,特别是古树大叶茶不断升温,价格直线上升,古树大叶茶价格达到了上千元一公斤。
而一直以来,古林箐古树茶没有被发掘,甚至对古树茶的价值知之甚少。村民杨啟林自16岁开始就一直做茶叶生意,他说,那时瓢厂村的茶就卖几元钱一斤,他们买了以后转运到广南茶厂,以十元、十多元不等的价格低价出售。他说,那时,谁也不知道古树茶值钱。
早在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对云南茶树资源进行考察,在马关县境内老君山、古林箐等地,发现了不少古树茶,属茶叶新品种,经鉴定,命名为&马关茶&,认为&马关是茶树发源地之一&。广州中山大学茶属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认为,古林箐茶具有原始性特征,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对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时过20年,年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人员先后三次到古林箐,对古(野)茶树现状做了详细调查,并撰写了专题《报告》。201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人员再次对古林箐古茶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补充了《报告》,认为&古林箐野生古茶树资源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变的活化石&&为云南省是茶树原产地提供了翔实的佐证&;经化验分析其内质成分为:儿茶素总量2.75%、茶多酚21.45%、咖啡碱1.42%、氨基酸2.48%。古林箐古树茶属&白金茶&(又称&碎米茶&),传统冲泡型茶叶。具有叶大肉肥、汤色清翠、香高味醇、经久耐泡、滋味醇爽的品质,无强烈的苦涩味,原始生态,无任何污染,对健康有益,大人小孩四季皆宜,值得人们长期品饮。
随着人们对古树茶的热炒,一些从瓢厂村走出去的人逐步认识到家乡古树茶的价值。2007年,罗廷才利用国庆大假期间,带着茶叶专家回到瓢厂村考察古茶树。看到一棵树高近20米,树径六、七十公分的古茶树,专家们赞不绝口,据专家估计,树龄至少几百年。罗廷才陪着专家们到邻村进行了考察,看了不少古茶树,专家们说,茶树要生长在海拔1500米到2000米、雾大、潮湿的地方,古林箐就是这样的地方,而且与普洱县在同一条纬度线上。其他地方的古树茶有人管理,有人施肥,有人宣传。这里的古茶树无人管理,不施肥,也不宣传,完全符合有机茶的条件。
后来,省、州专家多次到古林箐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在普查中,发现了一株目前云南省发现的最大灌木型野生古茶树。该古茶树位于古林箐乡卡上村罗家屋基(地名)野生茶树林,其基部纵围4.7米,树高6.5米,经围在30厘米以上的分枝有20枝,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世雄博士鉴定,该古茶树树龄在300年以上。该古茶树的发现,为专家科学研究茶树的进化提供了&活标本&,对培育地方高优茶叶良种具有重大作用。杨世雄博士说:&我看到的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就在马关!&
在平均海拔1600米的古林箐乡原始森林中,孕育着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动植物,其中灌木型野生古茶树林就分布在该乡卡上行政村卡上、瓢厂、老李寨、坡头上、中寨、肖家河沟等6个村小组,在3000多亩的土地上,分布着19000多棵野生古茶树。经初步认定,该片野生古茶林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灌木型野生古茶林,超过10厘米粗的古茶树就有18000多棵,每年可制作干茶10吨左右。
古茶逢春分外美
古树茶在外面火了,可瓢厂村人对古茶的价值视而不见。罗廷才回忆说,有一年他回家专门去看村里古茶树,一到家,傻了眼,有两株古茶树已经死了。家人告诉他,几年前有一棵自然死亡,另一棵是树上长了一窝马蜂,为了烧蜂子,把树砍了。爱茶人听后心痛无以复加。
为保护野生古茶树,2013年3月,省农科院、马关县供销社在古林箐乡瓢厂村分别成立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古林箐古茶研发中心和古林箐古(野)茶专业合作社,邀请来自国内外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作为专家顾问共同致力于做大做强&古林箐&牌茶产业。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投入科研经费20万元研究古林箐古茶树(园),保护野生古茶树不再被砍伐。村民出资150万元,引进专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对古(野)茶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产销一条龙服务。
如今,由云南茶叶研究所古林箐古(野)茶研发中心监制的古树茶产品已经由古林箐古(野)茶专业合作社开始生产。截至2014年底,合作社购买并重点保护古茶树32株,共有茶树面积3000余亩,涉及瓢厂、卡上、老里寨、肖家河沟、中寨、坡头上6个村小组319户,收入总额416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58余万元。
古林箐古(野)茶火了,吸引了大量的客商陆陆续续前往订购。来自马来西亚的黄顺跃订购第一批合作社自产自销的&纪念版&茶品4000余饼。&古林箐古树茶真是茶中极品。&黄顺跃这样评价。许多马来西亚的朋友品尝后,出价2000元一饼向他购买茶饼,他却一直不卖,准备把这批茶饼一直珍藏着。
目前,野生古树茶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山西等地,茶叶营销范围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延伸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当前位置:->
探秘全国最大古茶园:世界珍稀四球古茶
14年04月03日 17:08:39来源:中国青年网
  昨日是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中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伴随着悦耳、通透的管乐之声,记者来到了贵州普安,参观了座落在这里的中国最大的原生态古茶园,在布衣族少数民族举行的古老祭茶仪式上,了解了普安四球茶这一全球唯一的古茶树种。
  由当地民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茶树祭祀仪式从山下一直走到山顶,身着各族民族服饰的祭祀队伍沿山路到水井边进行了庄严的请水仪式后,沿指定路线到达古茶树园,主祭宣布祭祀开始,奏乐、鸣炮,三献礼,通读祭文,在主祭的带领下,祭祀队伍三叩九拜,又在一片奏乐、鸣炮声中,祭祀礼成。古朴肃穆的祭祀仪式,壮观恢宏的视听演绎,充分展示了普安茶文化独特的魅力。
  这棵接受众人祭拜的正是普安的四球古茶树之王。据了解,普安全县共有2万多株古茶树,最大的古茶树树高9米,冠幅(树枝叶直径)9米,周长1.7米,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权威的古茶树专家虞富莲鉴定为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树。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普安所产的茶要比其它地区绿茶上市时间普遍早10至20天,时间优势极其明显,又被称为“黔茶第一春”。并于2002年通过ISO1400环境体系认证,2003年3月经国内权威质量鉴定机构——农业部杭州质量监测中心检测,普安茶叶农药残留量为0,超过欧盟标准。
  2011年,普安县制定四球茶产业计划:到2017年,发展发展茶叶种植15万亩的规划,并通过招商方式引进宏鑫茶叶有限公司,采用国际一流的工艺,引领茶产业发展。2013年4月,开始创办普安县江西坡茶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截至目前,普安县已种植茶叶8.6万亩,投产茶园5.3万亩。
  2014年,普安县又将着力打造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景区。目前,该景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为此,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整合农业、扶贫、水利、交通、文体旅广等各部门资金,启动景区公路、停车场、饮水工程、茶园休闲观光体验区、山地户外观光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建设茶文化主题酒店、生态茶楼、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大门等设施。 据悉,由于茶种珍稀,贵州正在筹备四球古茶的申遗工作,希望将这一全球独一无二的茶树种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
1. 除中国青年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他一切因使用或或而引起的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中国青年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 任何透过或或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中国青年网概不负责,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或或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中国青年网的意见。
3. 本站注明"来源:×× "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共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4.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青年网,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授权使用作品的,授权范围内使用。
5. 在本站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6. 如本网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稿之日起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逾期恕不受理。
教育·考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