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眼皮跳的真正含义义

法會功德意義-持咒消災祈福法會
法會功德意義
持咒消災祈福法會  
法會中由法師領眾恭持楞嚴神咒,而後恭持「大悲神咒」、「滅定業真言」與「報父母恩咒」,並加持五色吉祥繩,以此加持了諸品咒的五色吉祥繩與大眾結緣,讓大家配掛身上,祈求業障減輕、福慧增長。
咒語乃諸佛的密語真言,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經常持念可以淨化業障,莊嚴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
「楞嚴神咒」-乃百咒之王,能破魔止惡,功德力殊勝非凡;恭持楞嚴神咒具有十三種功德力:一、能滅諸難。二、菩薩加持。三、不墮惡道。四、同佛功德。五、能淨業障。六、能除宿業。七、能滿眾願。八、能護國界。九、能治散亂心。十、未得精進者能得精進。十一、未得智慧者能得智慧。十二、令不清淨者能得清淨。十三、有八萬四千金剛藏王菩薩眾等晝夜護持。
「大悲神咒」-是觀世音菩薩的真言,觀世音菩薩曾發願,若善男子、善女人恭持大悲神咒,不得無礙辯才,不證無上菩提,誓不成正覺。
「滅定業真言」-業有二種,一者定業:前所作業必定受報,故懺悔不易。二者不定業:前所造業輕重不定,故懺悔則易。定業不可轉,但能仰仗虔誠懺悔
,持念滅定業真言的功德,能夠減輕障礙,化苦厄為吉祥。   
「報父母恩咒」-經典記載,母親以血為乳來養育孩兒,所以父親死後骨頭呈現白色,而母親的骨頭卻呈現黑色,所以為人子女者欲仰報父母恩,應該經常持念報父母恩咒。
/ 取消電子報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泰山文化的祈福内涵
泰山文化的祈福内涵
(修改稿)&
【泰山的民俗信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信仰、泰山石敢当文化和信仰,遍布日韩琉球东南亚及华人地区,这无不体现着泰山祈福文化更深远的国际影响。泰山祈福文化的价值,决不仅限于旅游价值,更具有宏扬民族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泰山祈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超越时空、超越阶层、超越地域的开放性特点,泰山祈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自然的结晶,是泰山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对泰山和泰山文化的阐释不乏精辟论述。郭沫若先生评价泰山“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读随园诗话札记》)。这一深刻的阐释,高度概括了泰山的本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泰山学者李继生说“泰山是天人合一的代表”(《泰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这种观念强调了“天”作为“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关系,说明泰山文化所包含的人与泰山的相互依存的人文理念。魏建教授则更是直白地说“泰山是个大天坛”。他把“缩影”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内涵,作了更形象的概括和阐释。天坛是古代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而泰山就是这个所在。“泰山是个大天坛”,不仅把泰山文化提到了泰山的首位,更重要的是把泰山文化“天坛”意义上的重要内涵加以确定,让人不难用三段论推理得出一个结论
-—泰山文化是一种祈福文化。如果说这一结论不太准确的话,那么,说泰山祈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性内涵就应该是经得住推敲了。
一、祈福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
祈福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人类的伟大,不仅在于不断能动地改造自然,更体现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着超乎自然的精神活动,正是基于这两点,人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人类创造文化过程中,祈福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之一,而形成的祈福文化则是这一精神活动的折射。
1、古代祈福现象:对大自然的崇拜。
从使用打制石器到使用磨制石器,人类文明得到逐步缓慢发展,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制造和利用工具能力的提高,但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与大自然的力量相比仍然微乎其微。人们深感大自然的威力,意图通过各种方式解释大自然,但当时背景下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必然产生超自然化倾向,认为大自然表现出同人一样的生命、情感和奇特力量,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祈求。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这样描述,“对于自然的依赖感,再加上那种把自然看成一个任意作为的、有人格的实体的想法,就是献祭这一自然宗教的基本行为的基础。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这些现象为原始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所不能承受,这种超人的力量震撼着原始先民的心灵,从而便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所产生的原因。”正是这“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原始本能,而这种本能本身,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祈盼,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并形成自然宗教信仰的最初形态,祭祀活动由此产生。
《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地。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埋少牢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如此“祭法”,反映了先人解释自然、依赖自然并试图改造自然的愿望和途径,于是按照人们的理解和实际需求,近山者拜山,近水者拜水……拜太阳、拜石、拜火等等,人们开始通过一定方法和形式去实现对自然的崇拜。正是原始自然崇拜,发育形成人们崇拜的千姿百态的诸多“神灵”:如山神、河神、太阳神,如玉皇大帝、关老爷、泰山奶奶,如龙、蛇、鸟等等,并形成约定俗成的常规性的众多自然崇拜活动。而这些活动至少从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成为人们化解灾难最“灵验”最常见的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广泛于民间,也逐渐上升为国家大事去对待。《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成公十三年”时代,“祀”与“戎”是一国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其重要性及实际意义不言而喻,这虽然有其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东西,比如战事连连,但说明了一个普遍认可的道理或说规律。所谓商通过灭绝祭祀系统来消灭蜀国,更进一步说明祭祀与祈福在当时的重要性。
自然崇拜是人们生存的本能需求,由自然崇拜到祭祀是以祈福为主要内容的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祈福是自然崇拜升华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崇拜。这种精神活动以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自远古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当然,这种对自然崇拜的精神活动取决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深度。现代人们对大自然认知有了一定深度,但是一定还多少存在认知的盲区,同时当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仍然还有不能克服的东西,精神上的愿望诉求也是有的。因此,祈福文化现象,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而产生。从普遍意义上讲,祈福活动仍然有存在的现实意义,祈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仍有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作为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祈福现象也将以不同形式、不同形态长期的在人类社会存在下去。
2、“大汶口人”创造了泰山早期祈福文化。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当今人们的追求,也是原始东夷人梦寐以求的生存愿望,他们对太阳的崇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泰山,雄居东方,拔地通天,位于最早看到日出的“东方”,人们由太阳崇拜以至东方崇拜,并演化成对泰山的崇拜。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这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农业发达,家畜饲养业也得到大的发展。而更带有标志性、更富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是制陶技术的进步并烧制出大量的带有“文字”的灰色陶器。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实物看,陶器上有“太阳纹”符号,鸟型陶,鸟喙状的鼎足,这些特殊的造型,是人们精神愿望最直接的反映。我们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最为完整的文字,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多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却早于甲骨文,这些符号虽然严格上讲不叫文字,但是所表达的意义是深刻的,应该说已经具有了文字的功能。大汶口文化遗址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陶文符号:上为圆圆的太阳,下是五个山峰相连的山脉,中间似飘浮的云气,又像是一弯新月、一簇火焰。这组符号出现在大口尊这样的重器上,肯定含义非凡。比较贴切的理解是“自上而下由‘日、火、山’组成,其完整的意思当是在大山(即泰山)顶上燎祭于日(天),这与后来的帝王封禅的‘封’字意义非常接近,表明自然崇拜、山神崇拜等早就形成,在这个意义上,‘大汶口人’创造了早期的泰山文化。”(吕继祥《关于大汶口遗址的价值——兼谈大汶口遗址的开发利用》)
“大汶口人”把泰山奉为神山、圣山,这样重视泰山,泰山在上古信仰体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泰山自古为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其神圣地位就渊源于“大汶口人”的泰山崇拜。正是泰山崇拜,成为泰山文化早期的重要内容,应该说是“大汶口人”创造了泰山的早期文化。
和太阳一样,鸟也被“大汶口人”看的意义非凡,日与鸟成为“大汶口人”
崇拜的图腾,是“大汶口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由鸟及山、由山及日,构成实现他们祈福愿望的联想主线,也成就了崇拜与图腾文化的基础。在这条主线上,“泰山”成为一个重要的结点。不仅如此,就连陶器造型也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和“太阳纹”符号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祈福主题,不论从制泥、刻画还是烧制哪个工艺讲,还是从内涵定位看,无不显示“大汶口人”创造以祈福为主题的祈福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大汶口文化遗址距泰山仅仅20多公里,举目可及。直接受泰山地理影响将是大汶口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特点和条件,而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山虽受崇拜,但尚在人们认识的边缘,泰山地位的提升、泰山文化的形成也正是得益于大汶口文化的繁荣。从历史角度讲,泰山是大汶口文化发祥的重要背景,大汶口文化则是泰山文化提升的源泉和重要促进,应该说“大汶口人”创造了泰山早期祈福文化。
3、祈福活动能培养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在进入国家祀典之前,泰山崇拜在“大山崇拜”中虽有崇高的地位,但不可能形成区域性特征概念,其文化方面表现的影响作用也不可能很大,而进入国家祀典之后,其影响力则得到大幅提升。
舜帝“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尚书.舜典》)
巡狩到四岳是一种带有视察性质的政治典礼。“柴望”是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是原始崇拜与原始统治结合的产物。巡狩和柴望的结合,是部落联盟时期的统治手段。它的制度化,表明了原始国家雏形的出现。传说舜巡狩到泰山,“燔柴以祀天”…..舜依次四面遥望,同时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内高山向泰山遥祭。”这种宗教化的仪式,在实现舜们政治目的的同时,也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朦胧的民族意识,培养了部落共同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这一地区最终进入民族国家和实现民族融合作了精神上的准备,完成了文化和意识的铺垫。
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上古信仰崇拜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逐步向国家祭祀发展演进。从史料看,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祭祀。《国语鲁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礼记祭义》中也有“礼之五经,莫重于祭”之说。古代祀之目的,就民间角度讲,一是用祭祀消灾,二是用祭祀祈福,三是用祭祀报谢。对帝王来说,祀之目的关键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借以治天下。帝王对天地非常崇敬,自称“天子”,祭祀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祈福活动,更成为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远古时代泰山祭祀就以泰山崇拜形式出现。《史记封禅书》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是早期泰山崇拜活动的记录。泰山封禅是泰山祭祀的重要体现,这种祭祀活动,远出乎民间祈福的内容,是君王借此以强调君权神授、祈求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手段,是更高层次上的祈福活动,上升到国家祭祀的范畴,将祭祀与政治挂起了勾。
但是,不论是民间还是朝廷,祭祀活动有其共同的社会作用。“柴望”这一最古老的祭天祭地仪式把万众凝聚到一起,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就在这大火与欢呼中完成了升华。在讲到泰山封禅的意义时,李伯涛所著《泰山民俗》里这样说,“……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正是这一点,泰山封禅成为国之上下认同的活动,这种认同导致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向心力。
这是祭祀活动所呈现出的重要社会作用。从这意义上讲,祭祀祈福活动,在古代就有一定积极的社会意义。《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之说,应该是最早记录泰山面貌的语句,它强调的是它的地域影响,然而“鲁邦所詹”者难道仅仅是“泰山岩岩”?除此,“岩岩”之泰山精神也许是它强调的另一面,“鲁邦所詹”这应是对“鲁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期望,是对泰山的希望和寄托。
大众的直接参与互动是祭祀的显著特点。同泰山封禅一样,所有祭祀祈福活动很容易统一人们思想,形成统一的群体意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祈福形式、内容和意义也在变化、演进,更好地体现人们美好愿望和追求,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因素之一。
二、泰山文化的地域特征及祈福内涵
1、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岳文化特点。
&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授予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时对泰山的评语。同时授予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对泰山的高度评价,这使得任何对泰山的评语都显得苍白。对于泰山的独特内涵,很难、也不可能用一句两句话高度概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保护委员会副主席卢卡斯称:“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献”。应该说,这是对泰山独特性的高度认识和评价。
就海拔来讲,泰山并没有独特优势,在中国大山中排位不高,别说珠穆朗玛峰,就连五台山、黄山也比不上,泰山之所以成为“五岳独尊”
、“天下第一山”,并被颂以拔地通天、擎天捧日、峻极于天等等,关键是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知道,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所居纬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世界暖温带文明发祥带。从地理区位讲,泰山正处于这个广袤平原地带与大海的包围之中,更有母亲河黄河、大汶河流经两侧,地形上,踞高临下,一柱擎天!从历史和文化源头上看,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5万年前的新泰智人化石遗存,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遗存,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战国长城,齐鲁文化交织,三孔圣地……泰山处于重要中心地位。“泰山是一部天书”、“泰山是一个大文物”,这是泰山学者们对泰山历史文化独特内涵的高度概括。
独特的泰山孕育了独特的泰山文化。相传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皇帝到泰山封禅20多次,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现存古遗址近百处,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林林总总,这些文化现象或特点,体现了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应该看到,泰山文化与自然地理特征紧密关联,泰山文化呈现强烈的地域性特性,而这种地域性特性主要表现为山岳文化的突出特点。认识和研究泰山文化,在把握其深远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它的独特的区域特征,注重小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和审视。
刘凌教授在《论泰山文化性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随意扩大泰山文化的外延,可能出于高抬泰山的善良愿望,但实际上却模糊了泰山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山的本来面目,与其本来愿望相反。这也不利于泰山自身景观的开发与建设。泰山文化作为一种名山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可不必硬是与齐鲁文化相攀比,也不必拉来为大汶口文化壮门面。总之,泰山文化决非一般的区域文化,而是一种名山文化,它是以泰山(包括附近小山)和泰城为依托,以泰山、泰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有关文献为表征的文化。”应该说这是对研究泰山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提醒,研究泰山文化首先认识泰山是一座名山,要围绕名山作文章。
作为名山文化,泰山文化虽然有其多样性特点,而这多样的特点最终走向同一,并自成体系表现出“神山”文化的主要特征。这或许就是泰山文化最独特的一面。赋予壮丽的形体以神韵,这是研究泰山及泰山文化的重要取向。
泰山“神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五行学说称泰山作五岳之一,古代神话传说称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为“神山”文化奠定了基础。三重空间(以岱庙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南天门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条轴线(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岱庙中轴线北延直到玉皇顶)的景观,赋予了泰山“神山”的格局。原生于泰山的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石敢当“三位主神”,形成泰山民间信仰的核心。儒、释、道三教文化,给泰山文化注入宗教化色彩。帝王封禅作为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成为借以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使泰山文化得到升华。正是这些“神”化了的文化内涵,赋予泰山作为名山真正意义上的大山崇拜的显著特征,而这样的文化内涵,从古传承至今,且不失其特有的地方区域特征。如今,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营、中华成人礼仪式举办、泰山国际文化登山节等活动在泰山举行意义深远。“泰山安则四海安”、“国泰民安”等象征意义、理念与品牌提出与形成,无不显示着泰山精神信仰的发展和延续,泰山成为超越时空、超越阶层、超越派别、超越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2、泰山文化的民族性、融合性和时代性特征。
同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一样,泰山文化有三个最大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民族性、融合性和时代性,这是泰山文化作为名山文化而又远远超越地域性的独特一面。
泰山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历史的深远性和历史传承性。“泰山一带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考古发掘证实,山东史前文化主要发源地在鲁中泰沂山区,迄今所见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后继者的旧石器遗址,几乎全都集中在泰沂山脉中段”(《史前山东》大众网)。我们知道,1981年在沂源县出土一块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化石,1966年在新泰发现五万年前的
“智人牙齿化石”,说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在泰山一带活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系列文化遗存,表明以泰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华夏民族文化一个重要发源地。泰山是远古人类最崇拜的“中央之大山”,它见证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同时,也打上了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烙印,从根本上讲,华夏民族文化养育了泰山文化,泰山文化首先体现的特性就是它的民族历史的深远性。
泰山成为大山崇拜、太阳崇拜的对象。由于受古代诸学说与民族多元文化影响,泰山文化呈现独特的融合性。按中国古代天闻、地理、阴阳、八卦、五常、星宿之说,泰山是“阴阳交代之处”、“日出扶桑之地”、“孕育万物之所”、“紫气之源”,等等,为泰山起源、崇拜、祭祀及泰山封禅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神话传说等泰山文化多元化表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在多元化影响中,大汶口文化的哺育,儒学思路的渗透,齐鲁文化长河的洗礼,泰山三教文化的影响和黄河文化的烘托,泰山文化的民族文化融合性得到根本的体现。泰山处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圈中心,正是这独特历史文化圈影响,成就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泰山文化的民族性和融合性决定了它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历史地位和人文内涵也须依靠和凭借它的时代特征来显示。时代性是泰山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泰山古建筑文化、泰山封禅文化、泰山石刻文化等无不显示着泰山文化的时代特征。泰山现有50多处古建筑,据史书载,岱庙创于汉,拓于唐宋,后历代重修,每次重修,无不掺和进时代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的元素。同岱庙一样,泰山古建筑体现着各个时代建筑艺术水平的同时充当着历史沿进的舞台,与唐槐汉柏一起见证着历史烟云。泰山封禅文化直接见证帝王统治与社会发展历史,远古72位君主泰山巡狩祭祀,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封禅泰山,从泰山封禅文化中,看中央集权、罢黜百家、永徽之治、开元盛世,澶渊之盟……一朝一代政权的兴亡更替。泰山石刻文化是泰山文化时代特征最形象的表现,泰山石刻就象文化层,能让人一层层剥开审视历史时代的烙印,从李斯“臣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到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秦大一统、汉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没落,从帝王封禅到平民朝山,从文人墨客吟唱到农民起义,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在泰山文化诸多特性中,时代性赋予泰山文化时代标志,使泰山文化得到活化,让泰山文化民族性、融合性得到充分体现,泰山文化将随着时代发展,推演出更且魅力的灿烂辉煌。
3、泰山文化的祈福内涵。
泰山文化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等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特点:从古到今在帮助人们实现崇山尚岳愿望的同时,还在不断满足着每一位泰山游客一些小的心理诉求。秦皇汉武们来泰山封禅,从大处讲是祈求国泰民安,从小处讲,则是满足他们作为一位泰山普通游客一些个人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借以强调君权神授、祈求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作为平民百姓香客,来泰山也有自己的心理诉求,就是祈求庇佑,平安幸福。自古以来,无不如是。不论帝王还是平民,总是将自己的诉求心愿于泰山付诸实施,这就是泰山祈福现象。也正是这些小的诉求愿望的融入,使泰山文化走向大众化。祈福,成为泰山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祈福文化则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特征内涵。它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中“小愿望、大主流”
的独特一面。不论大而言之还是小而言之,不论是古还是今,于泰山祈福国泰民安,能寄托人们美好的精神愿望和文化心理诉求,因此,祈福文化成为泰山的重要文化特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是无神论者,尊重信仰和自由。泰山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体现着人类真善美的普遍价值观,泰山祈福文化同样也体现着人类真善美的心理愿望,体现着泰山文化的和谐特征。
人是精神动物。社会的高速发展容易给人带来精神压力,仕途进退、家庭兴衰、婚姻分合等等同样也会给人精神的影响,释放压力、祈求心灵的抚慰是现今人们共同的心理诉求。要将自己的诉求心愿付诸实施,必须寻求适合的途径。我们每次登泰山,总能见到一群群的善男信女,穿梭于庙宇之间,他们几乎有个共同的愿望,在为自己或是为别人,释放压力、祈求心灵的抚慰。他们通过这和谐的祈福活动,实现自己美好心理愿望。这样的心理诉求是对美好的追求,无可厚非。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祈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过程。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学教科书上这样说,“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特别指出的是,积极快乐的心理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崇高向善,给人以精神的力量。祈福进香与迷信活动不一样,它是民间信仰活动,这种活动起着积极快乐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泰山祈福,传递和展示着泰山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也在泰山祈福中得到巩固。
从柴望、巡狩、封禅、祭祀,可见泰山祈福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权统治中的作用,从“登泰山,保平安”千余年来的祈福主题,可见黎民百姓朝山进香的最大心愿。正是泰山文化的祈福内涵,成为泰山皇权文化,精英文化、平民信仰文化发育和形成的基础。
三、泰山祈福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积极的现代意义
魏长永先生在《泰安的城市品牌》一文中说道:“泰山在人们心中早已是有求必应,烧香还愿的圣地。现在,还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够有泰山这样的显著特色。泰山沿线的景物处处透露出祈福平安的文化色彩,山脚下的王母池,除了四季流淌的泉水清澈甘冽,还供奉着眼睛奶奶,摸一下,保你一生眼明睛亮。过了中天门,可以看见“增福庙”,供奉福,禄,寿三尊神像,只要心怀诚意,它就会给你增福,增禄,增寿。路旁有一巨石似剑凌空,这就是著名的“斩云剑”,此剑劈空而去,力保民生福佑安康。泰山山上有”谢恩处”。岱顶有长寿桥。所有这些,都突出呈现了泰山祈福文化的不可摇撼的地位。”是的,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泰山上一些景点所包含的泰山祈福文化元素,还体现着泰山祈福文化对人们心理愿望的深远影响,同时反映了社会各阶层普遍的求助心理的。泰山正是满足了人们这一心理的所在。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惟泰山乎!”《说文解字》解“福”字:“福,佑也。”也就是福一定是神祗护佑才能得到的东西。“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两只手捧着一尊酒具的形状,表现为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而这种奉献的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需求或说是一种索取,这是古代人们和今后人们一种天成的心理反映。正是这种心理的存在,给泰山祈福文化的影响的施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对人们心理影响的同时,泰山祈福文化已不仅仅作为抽象的概念存在,而更多的是以物化形态,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符号存在,泰山灵石崇拜就是泰山祈福文化物化形态的表现之一,赋予石头以祈福内涵,石头成为文化的载体。不仅石头,泰山古建筑、泰山墨玉、泰山桃木、泰山根雕、泰山剪纸,甚至泰山泉水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祈福文化内容。这种物化形态的表现已成为泰山祈福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特性。这种影响,也导致了以泰山祈福为标志的文化产业的兴盛,体现了文化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正是物化了祈福文化内涵,才使得泰山奇石身价倍增,泰山根雕名扬天下,泰山墨玉登上大雅之堂。祈福内涵的存在也给泰山旅游增添神韵,旅客远道而来泰山,大都怀着祈福心念,实现每个人心中的哪些愿望。以祈福而旅游,以文化而产业,促成了泰山旅游经济的红红火火。相辅相成,物化形态的多样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祈福文化。
泰山祈福文化不仅是泰安人的,更是中华民族的。泰山是一座民族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祈福现象。泰山的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泰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北大美学教授杨辛称泰山为“华夏之魂”。泰山是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营地,是中华成人礼仪式举办地,泰山被更多赋予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和民族心理的象征内涵,泰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之国山。泰山祈福文化不仅是区域性的,更是世界的,泰山国际文化登山节成为泰山走向国际的窗口;泰山的民俗信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信仰、泰山石敢当文化和信仰,遍布日韩琉球东南亚及华人地区,这无不体现着泰山祈福文化更深远的国际影响。泰山祈福文化的价值,决不仅限于旅游价值,更具有宏扬民族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泰山祈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超越时空、超越阶层、超越地域的开放性特点,泰山祈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自然的结晶,是泰山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泰山祈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泰山祈福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作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生活学习压力增大,祈福文化对于缓解压力、调节心态,有着独特的作用。祈福文化体现公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和谐安定幸福境界的追求,借助信仰的力量弥合心灵的创伤、求得心灵的慰藉,最终达到公民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泰山祈福文化对泰安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邵夫兵《泰山祈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涵》)
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有一段名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也许,这才是阐释泰山祈福文化影响力的最经典的论断!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斧正)
                 (2011年10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右眼跳的真正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