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518340市盈率是什么意思?

comprehensive
音节划分:com?pre?hen?sive
中频词,你记住了吗?
[?k?mpr?'hens?v]
[?kɑ:mpr?'hens?v]
有理解力的,悟性好的;
[保险业]总体担保的
[常用复数]专业综合考试;
综合学校;
综合性中学
大家都在背:
1. There are much brighter prospects for a comprehensive settlement than before.
综合性的社区具有比以前更加光明的前景。
来自柯林斯例句
2. The Rough Guide to Nepal 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region.
《尼泊尔概况》是一本全面介绍该地区的旅游指南。
来自柯林斯例句
3. She taught French at Cheam Comprehensive in South London.
她在伦敦南部的奇姆综合中学教法语。
来自柯林斯例句
4. The idea wa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road map of the Web.
这个想法就是为万维网做一个详细全面的说明。
来自柯林斯例句
5. Child welfare services are well established and comprehensive.
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成熟,体系完善。
来自柯林斯例句
内容广泛的,总括性的,综合的 (com全部+prehens抓住+ive……的→全部抓住的→总括性的,综合的)
可理解的 (com全部+prehens抓住+ible能……的→全部能抓住的)
可理解的,可了解的 (ap加强+prehens抓住+ible能……的→能够抓住的→能理解的)
理解;焦虑,担忧;逮捕 (ap加强+prehens抓住+ion表名词→n.理解;焦虑,担忧;逮捕)
抓住,理解 (prehens抓住+ion表名词→n.抓住,理解)
理解, 包含 (com全部+prehens抓住+ion表名词→全部抓住→理解)
1. “包含多的,广泛的,全面的”释义下的同义词
2. “有理解力的,悟性好的”释义下的同义词
其他释义下的同义词
1. “包含的;范围广泛的”释义下的反义词
其他释义下的反义词
ADJ-GRADED
能被表示程度的副词或介词词组修饰的形容词
综合性的;全面的 Something that is comprehensive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is needed or relevant.&
The Rough Guide to Nepal 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region.
《尼泊尔概况》是一本全面介绍该地区的旅游指南。
N-COUNT; N-IN-NAMES
名称名词;名称名词
(英国的公立性)综合中学 In Britain, a comprehensive is a state school in which children of all abilities are taught together.&
【搭配模式】:ADJ n
...Birmingham's inner-city comprehensives...
伯明翰旧城区的综合中学
She taught French at Cheam Comprehensive in South London.
她在伦敦南部的奇姆综合中学教法语。
Comprehensive is also an adjective.
He left comprehensive school at the age of 16.
他16岁就从综合中学毕业了。
...Rushcliffe Comprehensive School.
拉什克利夫综合中学
1. 广泛的, 综合的
An objective test can be quite comprehensive.
客观测试相当全面。
2. 包含多的,无所不包的,全面的
3. 领悟的;有理解力的,能充分理解的
4. 【保险业】总体担保的
1. [常用复数]综合测验,专业综合考试
2. 综合学校,综合性中学
1. includi
"comprehensive coverage"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world affairs"
3. being the most compre
"an unabridged dictionary"
0){var rand = parseInt(Math.random() * (000)+100000);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renovate='+}else{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 action="/">
查过的词自动加入生词本
Tip:此功能设置只能在登录状态下生效
comprehensive
需要改进的内容:
单词大小写
其他(请在下面补充描述)
错误描述:
您还可在这里补充说明下 O(∩_∩)O~
方便的话,请您留下一种联系方式,便于问题的解决: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按投票排序
653 个回答
上中学的时候从电视里看到个段子,说有个人去美国旅游,想上厕所了,到处问哪有“WC”,居然没人能懂。主持人评论道,“WC”其实是厕所极其土鳖的译法,现在国外没人知道WC,就连toilet都是过时的翻译,应当用bathroom替代。说完他又摇摇头,北京奥运会要开了,我们基础设施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要在歪果友人面前丢脸呀。屏幕外的我深以为然。高中跟家人去美国玩儿,接受过80年代英语教育的我爸想找厕所,也是拉着人就问哪儿有WC,果然人家一愣。我纠正他是“bathroom.” 这才有人懂了。 从此我深深地认为,在国外你问人WC在哪儿,就如同在中国问:“哪里是茅坑?”是非常诡异的,是脑子不大正常的。后来我去了温哥华念大学,意识到bathroom并不是唯一的上厕所用语,使用restroom,ladies' room, men's room, 特别是加拿大流行的washroom,都能表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从此我深深地以为,国外的厕所都应该以room结尾,WC是外星人才会这样叫的吧。再后来我去剑桥念研究生,发现英国的厕所上印着“toilet”。嗯?这好像跟我的认知不符……但我依旧深深得认为,就算“toilet”可以凭借腐国人一如既往的特立独行勉强过关,WC还是大逆不道的。再再后来,我去了欧洲玩耍。发现这里几乎每一块厕所的门牌都赫然印着“W.C”。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字母的冲击是巨大的,数年来我自己构建的世界厕所观轰然倒塌。男女老少在印着“WC”门里进进出出,形容仓促,正常无比,没有一个拥有外星人的特征。你看,真正的外星人其实是我自己呀。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我们对世上所有事物总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比如那个可能只熟悉美国厕所的电视主持人,比如听了他的话的我。记得知乎里有个答案,大致是说许多国人心中的“国外”统共就一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统共就俩州,西边加州有橘子红酒,好莱坞大波妹,极客和华人黑帮。东边纽约盛产名人名媛大鳄大亨,还有好多钞票。然后这俩州的人民每天幸福地选择着自己的总统,享受着天朝没有的民主自由。我们现在看来,这种一概而论的认知是非常可笑的。但在一个没有阅读,没有近距离接触的前提下,却又是极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因为它简单粗暴且暗含某种貌似正义的政治诉求。最可怕的是,也许此时我们正在被类似可笑的认知所禁锢而不自知。轻则天真,重则愚蠢。青蛙至死还以为世界就剩那个扁圆,这是天真,而试图说服天上的燕子相信世界就剩那个扁圆,就是愚蠢。对这一问题唯一的解,是那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能留就留,能学就学,保持学生心态,能呆久点儿就晚些回去,多看看。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是扁是圆,让完全陌生的环境打碎你原来的认知,让奇葩点爆你的三观,让美好的际遇搞得你热泪盈眶,让文化的多样性告诉你你原先学来的,读来的,别人教的,都是放屁。不为求得“真理”,只为不再居一隅而自认真理在握。出国留学生活的意义,就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当你发现拉美未必那么穷,欧洲未必那么富,美国不是江山民主一片好,大把歪国人数学比你强,厕所有100种不同的叫法,加州没有牛肉面。
当初我爸让我出国的时候,我打死不愿意,我爸说:你没看过海,就一定要亲自去看下,无论去看海的路有多难走,无论你看了之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看到之后就把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里,慢慢积攒起来,都是你一生的财富。有些东西,是任何媒介都无法传达给你的。最服我老爸了~
出国2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活的更清楚了,也更孤独,也正在变得更强大。1.国外没有那么多主流思想去影响自己的判断,就连台上站着的牛津剑桥的lecturer都总会嘴上说一句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2.在国外,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自认为一直都是一个上进的人,学习好一直都是我重要的事。但是在这漫长的中学生涯,总是缺了灵魂性的东西,就是热情。一直都觉得最好的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到了后来在澳洲预科的时候,不知道以后大学学什么好,那就去biomedicine吧,因为那个系的要求总分最高,后来在国外待久了,发现成绩的好坏只是自己的事,没人在意,热情真的很重要,后来还是上了biome的分数线,但是果断的选择了自己的本命。在此奉劝在专业的优势和兴趣中徘徊的,请不要小看了后者的无线可能性3.出国真的可以把这个世界缩小,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现在依旧是,但是不会陌生了,不会被高墙的圣光闪瞎了眼。你可以接触到各种牛逼的教授,跟他们说话能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你可以接触到你这个行业的领头人物(国外大学跟外面企业的联系很多)听他们给你最实际的建议。总之教育资源是无法跟国内比拟的4.你会体验到生活十几年从为感受过的孤独。孤独是一剂温润的猛药,无形之中的渗透经常然后恍然才觉得压的喘不过气来。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处景,眼眶都会湿。我是个白天很强大的人,晚上在梦里哭醒过好几次,更是荒谬的梦。孤独,没有人在留学的路上可以完全无视,更是人生的必修与来过世上的证明。国内的热闹都无法与你有关。为什么求仙得道需到深山寻,因为静,方得修炼。而静,只有在国外才是如此的湮灭你,你没有家人,所识多为泛泛之交,知交也不会随时在你左右。 你一定会也必须静下来,而人一旦静下来,不是疯了就是超脱到另一个境界。我在中学的时候是个很嗨的人, 一到放假就是约约约的那种,现在想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假日本来就很少罢。 出国后,自己有了大把自由时间,没有人规定最晚什么时候回家, 跟盆友在外面吃饭是日常因为没有人在家煮饭。 刚到的那一两个月是高亢,因为跟之前的生活种种都是不同, 然后觉得这种突然改变了的日常开始无趣,然后会反思很多, 我到底要做出些什么。 我自认为是个很自律的人, 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约约约的生活就是一种堕落的开始, 我羡慕那些可以做出一些东西的人。 在学会静下来的时候, 我开始学着去编曲,学着去看完一本课外书然后自己在电脑上写下感想,学着去临摹写生画画,学着去练钢笔字。曾经不知在哪听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六个朋友, 旅行,读书,音乐,电影,锻炼,养生。而我也希望变成自己欣赏的人。 想找人说话了,会跟三两个朋友在好天气出去走走,越发不喜欢一群人挤在一间ktv唱k歌之王。是会明显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想补充一下,为什么会孤独。出国后的圈子,没有亲人,朋友不再是一个班级那种概念里的。班里的同学你看的惯也好,看不惯也好,三年你躲都躲不过。而在国外,开心了就可以日日跟相见恨晚的朋友粘在一起,不开心了马上撕逼永不相见也并非难事。老外的圈子一来并非那么好融入,二来毕竟本性还是不舍得丢弃自己的文化秉性去完全改装成一个西方思考的人(所谓的香蕉人)。中国人的圈子我也说了,只会更复杂。出国留学的人,大多有西方思想的自我主义和说做就做的勇气,也同时有些中国人自古熏陶的价值观。这种四不像只会让留学生很容易在国内国外都变成outsider。另外,孤独的原因太多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国内的热闹与自己空虚的对比,吃饭散步连个说闲话的人都没有,回家不是窍门而且掏钥匙。总觉得,出国,很容易就催老了一个人的心态,习惯了孤独,明白了岁月静好,懂得了十几年爸妈理所当然的守候是如此的珍贵。当外界的东西很多都空了,剩下你一个人,就会开始思考了。总之,出国不会只是得了一纸文凭。是成长的催化剂,让人修炼或是堕落。
对于我自己来说。之所以选择出国是想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我已经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以至于在本科的大学里看到周围为了前途而功利的同龄人越来越迷茫。想要接触更多的东西,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可以有多大。———————————————————我是分割线———————————————————上面那段话是出国前写的现在已经来了美国3个半月一个人历时两天转三次机加两个小时车程来到现在在的城市,三个半月里,我上了四周语言课,也上了学分课,参加了很多party认识了很多朋友,和两个台湾女生自助去了拉斯维加斯、大峡谷、波特兰、西雅图、洛杉矶、旧金山,用到了美国所有能用到的交通工具。参加了很多美国华人教会的活动,住过公寓练过厨艺,现在搬到了寄宿家庭,体验美国人的简单直接和文化冲突。期间还考了第一次GMAT,托福的听力从来之前的21涨到了25,阅读从27涨到了30。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日,室友们为我做的牛排大餐。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对未来的迷茫,看事情平和了很多。因为寄宿家庭太远,下学期又会搬回公寓去,最好的朋友那时候都回台湾了,我也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虽然有过因为语言不通和寄宿家庭产生的小矛盾,也有过听到home爸home妈吵架在房间里害怕得瑟瑟发抖的时候。还有因为压力太大想要放弃申请不想考试,连着很久都熬夜到四五点,却什么都没干。这些也都不过是逼着你提早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这三个半月我还呆在国内,我的生活一定是:在学校拖拖拉拉的准备GMAT,上着大四剩下的那门课。我想这就是我出国的意义。——————————————————分割线又来了——————————————————这是留在UCSD的第二个学期,会计课除了federal taxation国内基本上都学完了,再选了感兴趣的两门linguistics和psychology. 现在听这些非专业的课也没什么压力,听英文看英文都变成了一种习惯,口语也在一点点地进步。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再回头看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从寄宿家庭搬回了学校附近的公寓,不小心选错了地方,和一个阿拉伯人合租,每天带5、6个中东人回来住,让公寓每天变着花样的脏乱,客厅永远是烟味。呆了十天逃出来了现在室友是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开始学习做饭,再也不是黑暗料理了。一个月前把研究生申请完了,7个学校3个出了结果都给了录取,其中一个还给了一点奖学金。现在说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可是两个月前的自己还想着自己没有希望了。下个月底回国,对于现在所在的这个城市已经有了割舍不下的感情,回国四个月应该就会继续回来读研究生。这近7个月,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大。———————————————————————————————————————————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差不多一年了。研究生的第一年已经结束,幸运地找到了一份暑期实习。没有了最开始的新鲜感,在异国他乡也开始怀念国内热闹的街道,可口的食物。出国以来最大的感慨是,自己费尽力气达到了的目标其实只是下一个起点,出国交换前会担心GPA, 托福,出国后又开始担心GMAT,申请文书,等到研究生开学,又担心起学业和找实习的压力,现在实习找到了,下一步又将是CPA考试和找全职。我感激自己的家庭能提供给我这样一个选择,让我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 离开既定的轨迹,然后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感谢所有给我点赞的朋友。
学会对自己负责。很多知友都是以“出国能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这个中心思想来说的。可留学这件事需要的,有哪里仅仅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找房子,准备考试,面对病痛那么简单?在一个人际关系、社会认知都被清零的环境里,你如何克服懒惰,只靠自己找寻方向并且活下去,留学其实是这样一个课题。有的人抱着毕业回国的想法,在中国人圈里,吃得开,平时会自己买买菜办个手续也就够了。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在学校里广交好友,和当地的外国人交流,想法改了,眼界开了。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要留在那个国家,全凭一己之力去认识当地的职业人士,找工作,去规划自己在这个国家的未来。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更要去改变那个社会,他们创业,创办组织,创造出了这个国家本没有的东西。以上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优劣,只不过是各自的需求与选择而已。但毫无疑问,我会无比尊敬后者。偶尔回国,听闻家乡那边,找工作、婚姻、买房皆由父母包办的故事,不禁感叹出国与在国内生活差异之大。对于留学生来说,父母除了提供钱财,能帮忙的其他事情非常之少。你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着这个庞大又复杂的世界。很多机会,不会有人通知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一个聚会,你不去主动认识人,也不要抱怨为什么人家事事都办得成你却朋友甚少。你的礼仪不到位,改不掉迟到的毛病,就别怪自己得不到工作机会让别人抢先。不要还玩在父母怀里任性的那一套,每个人都在外面奋斗,大家会互相扶持,但必须记住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的幼稚无限买单。因此很多在国内依赖性较强的人,留学之后也许往往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很多在国内挺正常的人,到了国外突然变成了“极品”。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更严苛了,这消耗了太多人的体力和精神力。不主动去做,就会被淘汰。不主动进步,就会得不到左右自己将来的力量。可与此同时,付出责任,你获得的是“自由”。你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走向并为之努力。在国外,混得好和混得不好不开心的留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否能主动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动去想,去追求新的东西。累吗?当然累,但是那些过着累而充实日子的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拍着胸脯,告诉你他有多么不愿离开这样的生活,并且以此为傲。这是我从留学生活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如果我不出国,我是一个来自四线城市小康家庭,上着普通 985,毕业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却不会编程也不会管理的普通大学生,我会保研本校继续浪费三年时间,找一份不那么喜欢的程序员工作,水水的我月薪一万人民币封顶,住着一千多的破出租屋,挤地铁上班,每天加班到 9 点赶 due 的话 12 点,没车,买个相机/镜头/手机要心疼半年,看电影吃饭团购,回家 90% 的话题是被逼婚,每年鼻炎发作一半以上时间,看不到蓝天,跟反着游的大妈挤浑浊泳池,被公共场所各种熊孩子烦死,每年最多计划 2 次旅游花完钱肉疼一个月。出国了之后,我上着世界顶级的 CS 名校,一年毕业,写着 oncall 着几百万人用的网站的一小部分,虽然技术渣但是拿着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衣食无忧的工资,住着两千多刀的干净整洁一室一厅设施齐全的公寓,每天朝十晚五,赶 due 周末也几乎不用加班,自己第一次拿到钱就买了车,相机手机镜头半周工资一眨眼的事,新上映电影随时去看,出柜不用藏着掖着,出门再也不用因为鼻炎随身带纸,蓝天是常态,一有假期就出去玩……反正我觉得把迟早会问家里要的房子首付的钱花在来美帝读 CS 上大概是我这辈子目前为止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我没觉得要首付理所应当,只是父母要给我买,我说不了还是读书吧,我不觉得如果在国内呆着会有经济实力自己买房)。以我的出身、家庭背景、所学专业,出国读书之后生活质量实在是以数量级为单位提升了。不为物质所迫精神世界带来的提升又是另一回事了。——————————————————————————————————热门问题涨赞好快为了避免误导群众补充两点:1. 以上生活质量描述仅限于美国 IT 行业,其他行业或国家情况未知,请调查清楚自己行业形势和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再做重要的决定,不要被别人的片面信息误导。2. 如何达成别人家孩子看起来遥远的事:1)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2)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3)努力,stop saying "so jealous" and "how did you do that“ on all your SNS and get your ass on it。
留学的意义注1:本文主要是给还没出国,在思考要不要出国的学生写的,而不是给已经出了国回头看自己出国有没有意义的朋友写的,因此没有尝试诠释已经发生的留学有什么价值。注2:本文不是罗列留学的意义有哪些,而是提出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留学意义的。、今天上午和一位同学用户聊天,聊到如何选择留学国家和打算如何选择专业时,该同学抛出了一个本质性问题“老师,你觉得留学的意义在哪?”当时我就笑了,因为10分钟之前,我刚刚在朋友圈里转过一篇文章就叫做“出国留学意义何在?”。那篇文章下面,我还加了评论“个人觉得解答还不够透,改天我也以此为题写一篇。”看来改天不如今天,现在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本人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海归,我的海归同学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国留学;同时我现在帮助同学们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同学,怀揣着不同的想法想要出国留学。基于这么多的观察和交流,我很确定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留学对于他们意义都不同。一、留学对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意义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我的老板,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对留学的描述是如此简单干脆:“我来英国就两个目的,一个拿绿卡,一个名校身份。”因此虽然他的留学之路遇到了各种困难,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但历经打拼,他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和当地的永久居留权。“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总会跟老婆说,想想咱们来着是干嘛的,没拿到绿卡,没拿到剑桥,绝对不能回去。”这就是他16岁出国,学费没向家里要,最终获得剑桥博士归国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国,虽然还没到40岁,也已是身价上亿,事业有成了。与我的老板不同,我也有宾大的同学觉得留学不过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所以当他看到职场发展的机会的时候,学历或者身份的结果就变得不重要了。他在硕士第一年暑假回来的过程中,通过一封“用户建议信”获得了当时知名社交网络产品经理的赏识,直接越了各种流程拿到了产品团队的高薪offer,于是他秋季就没有回到宾大,办理了休学,开始了他事业打拼。后来那个公司上市后,他的期权也得以套现,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拿着高薪同时自己业余时间还搞着小型创业,也是不亦乐乎。这两条轨迹,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们在留学过程中的选择却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记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标,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然而没有标准答案,却绝对不是可以没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这种情况出国,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二、没有目的的留学不是好留学我有一位朋友,当年准备出国学金融,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英国伦敦政经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没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犹豫。最后她怀着美国比英国好就业的想法,放弃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国名气稍逊的普渡。然而在她研究生毕业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风暴,美国人都被各种裁员,更别说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了,于是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匆匆的回到了国内,却发现国内金融圈里,学历并不比关系重要多少,而离开的这段时间,相反没能得到这方面的积累。最后又以新人的身份进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这就是传说中最常见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规划。由于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还容易走回头路,这时哪怕腿脚再强健,也走不出个章法,更发挥不出潜力。这位同学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目标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那就是美国毕业容易在当地留下。她没有评估这个“留在美国”的目标:1、对于她是不是足够重要。如果是的话,哪怕拿一个不要薪水的OPT实习,也应该先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客服困难也要留下;2、实现的风险是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多。事实上哪怕没有经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业也不轻易招募大批国际学生。所以从一开始这个目标设定本身和她当时的状态,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段留学日后出彩的几率较小。但是中国学生,找不清楚个人的定位,看不清未来的形势,摸不准自己所适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数。从小在独木桥上打拼过来,学校、家长和老师都告诉这条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虑选择的问题,只用考虑努力的程度。于是伴随着和同龄人竞争所带来的安全感,一直回避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直到上了大学,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学游泳的人突然进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处游,怎么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义,不知道大学的价值,更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多数连大学专业也是蒙着眼睛,基于各种假设或父母的建议选择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一夜顿悟就能熟练掌握的。处在懵懂状态选择留学,就和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一样,并不是一次主动的选择,而变成是一次对自我反思的回避,希望把最最困难的问题留的未来和未知来解决,当外力逼迫时自己再解决,而这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三、寻找意义和目的的方法当我们意识到意义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清楚,人生每个节点都面临着重要决策,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规划。我的同学做留学决策时常用以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指导我们回答:出国还是不出国,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出,学什么专业等等,在这一系列选择的背后,我们自己出国的意义就逐渐清晰起来了。第一步:通过回顾阅历,测试挑战,听取意见,定位自己
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教育规划,最大的难点不是向外分析就业形势或者专业热门程度,或者学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最大的难点是向内分析,究竟这个专业是不是我想要的,在这里这个地方以这种形式学习,是不是能激发我最大的潜力,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能做好什么。
认识自己,首先是认识以前的自己。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善于忘记,也因此很多次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长项,有了很出彩的表现和令人骄傲的成绩后,却又忘了其实这可以打造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时候随波逐流惯了,自己并没有在挑选最能挑战和体现自己强项的事情去做,而是按部就班的做被要求的事情和工作,以至于哪怕自己是有特点有专长的,也在平庸的过程中丧失了对自己骄傲感的回忆。因此我建议想要定位自己的同学,拿出一张纸,回忆过去的三五年中,哪三件事你做的最有成就感,以至于你当时有一种这件事别人都比不上我的冲动,寻找到这三件事,然后分析它们背后所体现出来你的优势和特点。
其次,就是通过自己设定的挑战来测试。比如一方面说自己不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来不选小班研讨课,也没参加过出国的夏令营,也没进行过交换生学习,甚至没有主动做过独立的论文研究和课题展示,自己如何能判断自己更适合海外的教学模式呢?
再次,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人能够完美的认识自己,正如没有镜子,我们连自己的脸都洗不干净。真诚的,有经验的,专业的人的意见,很多时候反映了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的那一面。然而有时因为信任没有建立,别人不敢评价,有时因为同学好胜心太强,不愿意听不好的,反而想要一味的反驳和争辩,于是乎错失了对自己加深了解的机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收不到批评的人,失去了借助别人力量进步的可能。第二步:增加体验、像过来人请教,让理想落地
很多时候最可悲的地方不是实现不了理想,而是实现以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了避免有这种订立目标时假大空虚的倾向,我的建议是去看看那些觉得已经实现了目标的人是什么状态。因此在寻找意义时,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可以进行目标学校走访、目标学校校友访谈,看看出国进了那个学校,究竟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搜集关于理想更多的现实资料,让理想落地。比如想要做一名老师,暑假可以先去支教或者兼职教书体验一下,比如想要做一名主持人,通过各种途径访谈一名现任的主持人,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状态。比如想进宾大读书,就来和我聊天,问问宾大的学习和生活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当理想落地变成丰满的认识时,这个理想才能被分析和分解,而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才可能被实现。第三步:算清成本,责任自负。
出国留学从成本面来看,首先包括直接经济成本:留学学费,留学生活费,留学申请费用,语言学习费用等,然后是直接时间成本:出国读书的时间,申请留学的时间,提高语言成绩的时间等等。
然后还有机会成本的经济部分,留学期间没有工作或者大学准备留学期间没有兼职所以少挣的钱,以及机会成本的时间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工作、旅游或者课余玩乐的时间现在用来准备留学和留学。
所谓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原则,就是当你清楚的算出来这些成本以后,你评估自己留学的预期收益乘以获得这个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仍然是大于成本总和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问题,我这么留学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如果说经济成本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话——因为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从爸妈身上借过来的钱;那么时间成本,则是真真正正每个人身上要发生的开销,老妈再努力,也没法还你一个青春,因此这几年时间的成本,恐怕是同学们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张纸,把能算出来的成本写在左边,把出国的目标写在右边,就像淘宝购物似的比一比,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要买的东西有没有那么想要。
假如你经过一对比,感觉这个成本太高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留学,这个投资风险太大了,那么就有两种选择。一,讨价还价:选择一个成本更低的留学方案——比如申请奖学金,比如选短期的项目,比如申请容易上的大学,所以缩短准备的时间;二,要赠品或者换东西:选择一个收益更大的留学方案——比如同样开销,不如去个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钱挣了再回来,或者其他。
依据这三个基本步骤为“道”,辅助着一些工具为“技”,我们就能做出自己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有了规划和目标的留学,就像是走上跑道的运动员,他们绝对不会跑一步看一步,而一定是绽放自己全部潜力的去跑;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潜力,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实现更完整的自我。
再回到那个问题,有些朋友说,我出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在国外全新的环境下挑战和生活,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看过以上三条之后,我们就知道,出国寻找意义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一定是在先穷尽了低成本的方法——交换学习、经验请教和测试挑战等环节之后,在清楚明白用留学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实现找人生意义这个目标对于同学个人是划算的,值得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我鼓励这位同学去继续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但是记住,一旦增加体验寻找自我本身成为目标后,就要牢记这个目标,如果出国以后没有去尝试体验更多的新的生活方式,而是盘踞在中国学生圈宅着;放假不打工,社交活动不参加,还不能开放学习国外文化,一天到晚在家刷人人刷微博——那么亲,这个目标就一定是定错了,这个留学的意义对自己也就不大了。
转一段去年在微博上看到的话。这段话我几乎每看一次都会热泪盈眶,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自然感受得到。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告诉你们 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 对我而言 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 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PS:这两方面恰恰是我现在的生活,又一次想起这番话还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啊。PPS:好久以前随手写的答案啊,陆陆续续有人赞同,也有很多反对。一直想说点什么,但是又觉得没必要,就大家各自发表意见挺好的,但这两天特别多赞同是怎么回事=_=。。。从一开始就不希望收到这么多赞,这几句话说出来确实很煽情啊啊啊,我不习惯这么说话,也非常不愿意对一个「解读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下总结,因为哪怕是长篇大论,都太局限,「意义」这回事,尤其跟人有关,自己体会到的才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一直认为这真的没什么了不起。楼下很多人说在国内也可以学到,完全同意,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他们生活的地方。只是对我而言,对生活的热情、不浮躁的心态、独立思考、不功利的善意、自律、反思、照顾他人等等,刚好是在留学这几年才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的。比起「留学的意义」,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成长的意义」。这几年我脱离了一直以来被家里圈养的状态,从以前的没为任何事情做过任何努力、不知真正意义上愁滋味、幸福得犯抑郁症的小孩,一下被推出门,变成完全放养、所有事情自己决定、生活自己安排、问题自己解决的大人,有些感触,仅此而已。留学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对每个阶段的自己也不同。不管在哪里,我都希望不要止步于这种认识,而要不断地接触广阔的世界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成为简单而强大的人。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平静。下面这句话来自一篇文章,我一直抄在一个精致的本子里,不想坚持下去了就拿出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绕了一大圈还是毫无例外地回到了原地,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已经在身边了,我们却还是要离开他们。所有漂泊的人不过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我在国内看到了我的极限看到了三年后的我看到了五年后的我一下子就没那么有趣了
(一)“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翻过山的人对没有翻过山的人说,山后面不过如此。但还有很多人从没翻过第一座山。他们希望获得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或者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留学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机会。有人自始至终不知道,终其一生见不到。(二)留学生隔江踏海翻山、自我放逐到千里之外,耗费不小数量的金钱,到底为什么?难道在国内就不会租房、组装家具、做饭、处理银行水电煤气账单驾车、到处和朋友游玩照相?在中国,有什么事只能在国外做?(三)“和百年前一样,各路英雄豪杰平地暴起,但当他们尚不自知自己將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样扪心自问,走了这么远的路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找人脉,有人找德先生,有人找赛先生,有人找绿卡。也有一些人,他们磕磕碰碰地走遍万水千山,鼻青脸肿,在留学生圈里被笑成了loser,但他们也一样找到了一件受用一生的珍宝。那就是孤独。”——吴盺悦(四)Gandalf对Bilbo Baggins说: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我没考公考研,1年来一共花掉100k人民币,没留港工作、没申Mphil、没读PHD。一个水的不能再水的人文社科类MA,回来内地找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经常被家人数落。从CUHK毕业2年了,一个普通的MA课程能对一个人有多大改变?我回了内地,做一份类似于体制内的工作,英语和上课时背下的知识点所剩无几,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这段短暂的留学经历教会我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如何识别自己的需要,如何去争取机会,如何心平气和看待人和人的巨大差距,帮助我修正了自己的坐标:在来之前,我像菲茨杰拉德对自己的未出版小说一样,对HK抱了很高的期待,事实证明我没那么好,一如这个课程也没那么好。这段经历真正带给我的,是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听过一个东北同学这么说: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啊,当然了,我也听过很多高票回答这样的答案。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都很有道理对不。确实。_我觉得出国留学的意义在于同时满足了两个叫人澎湃的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个人以为最最重要的意义。游学。_曾在北京度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逼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出过国,和爸妈游新马泰。没什么影响,都是老样子。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_出国念书真的不仅仅是上课念书。当然了,国外的教育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可以大大开拓视野,可以随时作出一个头脑风暴,可以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个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质疑」的要求),等等,很多东西。_补充:留学给你还有一个好东西叫做逆境教育。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这个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挑战生活。在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探求自己的欲望或梦想,这时候面临的逆境才可叫作逆境。这个是出国旅游学不到的。而从国内校园跨入西方社会种种不适。在校园里,和同学相处,与教授探讨,写essay,做项目,这些过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真味。工作就更不必提了。国内的「挫折」貌似往往是这样的:一帆风顺,有一天发现别人有钱自己没钱,或者某君比自己更富有,发现某某凭关系顶了你的位置,发现别人会拍马屁你不会拍,发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好了,发现社会不公平了,要变的现实了。喔,这是挫折教育。好多朋友给我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这个……怎么能叫挫折?这个叫时代的弊病,社会的固疾,是需要我们资深变得足够强大以后慢慢改变的东西。不要把温水煮青蛙当成了不起的长大。战胜挫折是身为一只青蛙,敏锐地意识到水温在上升,奋勇跳出来,知道怎么关掉加热器,回来解救你的青蛙小伙伴们。
有一次在从长沙飞上海的飞机上遇到一对母子,他们坐我旁边,一坐下就开始用英语聊天,母亲是中国口音,儿子美音,应该是ABC,跟我年纪差不多。后来我跟他们闲聊了一阵子,得知他们此行是母子回国探亲,正准备再从上海回美国。母亲是学Computer Science的,当年在美国留学后就留下来了。 她儿子现在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中文还不错,常用对话没太大问题,不过当时他没有听懂芝加哥,恩,得说Chicago。 他妈妈说他们回过很多次长沙,然后儿子就在新东方教口语,他也很有兴趣学中文。所以当时的大背景就是这样,跟我对话的人一个在美国最好的行业之一工作,财务自由;另一个在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深造,前途无量。后来这位母亲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小伙子你也很不错啊,在XX市出来最后也进伯克利了。”这是一句不带感情色彩的纯鼓励性质的话。不过我当时听完之后不知道怎么接话了。说这位母亲与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一点不夸张,经济实力,学历,人生阅历,都甩我不知道几条街。与她的儿子更没有太多相似性可比较,起点完全不一样,成长环境也不一样,他从出生到现在每一步该怎么走父母应该也是各种安排引导过的。相比之下,我当年读大学的专业完全是自己凭感觉挑的,因为父母也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其实现在看来,这句话所揭示的现实正是为何我选择留学的一大动力。 XX市,我家,一个四线城市。其实我只是读初中的时候跟家人搬过去,在那住了两年,在此之前一直和父母在县城里生活,可以说什么市面都没见过,主要也是没有机会去见。从高中开始我一直求学在外,母亲相信命运需要靠读书来改变,虽然家里并不算富有,但是她一直愿意在我的教育上投入,努力为我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我的亲戚,有一半在老家,那个县城里;另一半基本都在XX市。老家县城的教育情况堪忧,记得我高考的那年,整个县城上600分的人数是个位数。从小我妈对我管教就很严,在发现我不努力读书的时候把我送到市里就读初中,高中又在我妈的鼓励下考了长沙的省招班。人生轨迹逐渐形成这种一步一步往外走的趋势,便发现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我今年25岁,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中国,美国,欧洲的7个不同的城市生活过(半年以上),除了最开始的两个地方和父母在一起,之后一直因为求学或者实习在换地方。这是自己十多年前完全不敢想的。那时侯刚到XX市念书,还因为自己是县城出来的人被一些坏孩子贴上“乡下人“的标签。不过并不是因为这个让我停不下脚步,最开始我只是觉得,如果不努力,那么一辈子可能就在XX市了,衣食无忧或许不成问题,但是这一生将错过太多值得去经历的事情。更可怕的事情是,我的后代极有可能将陷入这个恶性的循环。所以我想尝试新的高度,想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至于出国留学,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我相信投资在教育上永远都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些家族世代的兴旺与强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们可以一直接受最好的教育,而这是另一个良性的循环。有些人说,你的命运如何从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诚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确实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和奋斗方向。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比如说我,奋斗可能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事情。改变命运很难,太多人服从了安排,习惯了人生。改变命运也没那么难,就像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最近几年能经历这么多事情,读本科的时候有自己最喜欢的一些海外的公司,没想到现在就坐在其中一家实习,还能靠着每月微薄的实习工资作一些穷游欧洲各国的小计划。出国留学的好处现在确实已经开始逐渐感受到,一开始算是借着伯克利这个招牌的帮助,进入了自己喜欢的欧洲公司实习,而这段实习经验,相信对于未来的发展也必然是会有帮助的,最近几年的事情,就像是一个一个的踏板,让我能触及一些更高的高度。最后感谢我的父母这么多年茹苦含辛地在背后支持我的每一个选择,而我也非常期待回报父母然后再为后人做些同样的事情。不知道飞机上那位母亲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是否回想起她自己奋斗过的青春,但愿有。
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在英国的一年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传奇女子。放弃剑桥选择利兹的英国妹子;33岁依然单身辞掉国内工作来读书的韩国姑娘;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又来读人力资源硕士的意大利妞;带着两岁女儿来上学的印度大姐;终生不婚的尼日利亚修女大妈;五六十岁连孙女都有了却在读本科一年级的马来西亚大婶;不顾家人反对与不顾家的有钱老公离婚,41岁决定来读博的巴西女子,最难得的是她不仅有少女的面孔和身材,还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轻的心。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她们身上的底气和自信,让我动容。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活。读书、工作、嫁人、生娃。以前一直以为人生就该如此按部就班,哪怕比别人晚了一两年都要责怪自己耽误了人生的进程。现在想来何必如此匆忙赶路,忘了去感受当下最好的年龄,忘了去喜欢和欣赏处在最好年龄的自己。以前总是有各种担心,担心遇不到合适的人,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担心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今年25,在国内肯定是要被定义为剩女,而在这里,我听过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还很年轻。” 是呀,我还很年轻,我的人生有各种可能性,我为什么要去在乎别人怎么想。“女孩子不要太独立,不要太要强,不要太聪明,要不然会没人要。”这些话在国内时听过很多,在男权社会里,姑娘们要学会示弱。可我现在觉得,那些不懂得欣赏女性独立和内心强大的男人们也未免太软弱无能。我不想去迎合任何人,我就想做一个独立坚强又聪明的女孩子。总会有人喜欢我的真实,欣赏我的独立,我愿温柔待他,共同走完人生路。即使没有,我也不害怕,因为我自己一个人照样可以过得很精彩。出国留学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遇见了不一样的世界,还遇见了全新的自己。现在我觉得25岁真的很年轻,30岁也很年轻,我想要40岁时也充满活力,拥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轻的心。
为了让后人不再出国留学。
同样的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我来说出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正所谓『生命在于折腾』。所以『没出国过』就是我出国的意义所在了,没做过的事情,你去做它,总会有各种惊喜等着你。假如有机会,我不仅要出国,还要去北极、去火星、出书、立传。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做之前可以问清楚到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多少好处,然后才决定做或者不做。最不爱阅读的人就喜欢研究这本书到底对我有没有帮助,然后迟迟不肯翻开第一页。对一个人生观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做什么都挺有意义和意思的。对得过且过、觉得什么都没意思的人来说,真没什么好说的,除非他先改变自己。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不系统,随手想起来的几个个人感觉。在哈佛呆了两年,要说意义,应该是多元、自信、独立吧。多元去哈佛的时候我是带着很强的自信去的,北大、投行,标准的国内好学生路线,也是国内单一价值观的典型产品,鄙视你们这波鬼子。但其实去了之后,发现大家虽然也觉得这样的经历和背景很好,但也会觉得A君做了个小发明也很牛叉,B女干了两年非洲扶贫没怎么挣钱也很令人敬佩。不是口头的礼貌,你能感觉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久了之后,自己也觉得其实到处都有牛逼的人和事,其他行业和路线也有独特的风景。我一直把这个叫做“反洗脑”过程,因为在北大的光华洗脑太厉害,就是去投行去挣钱,哈佛两年接触的多元价值观,让我反洗脑,洗尽了单一的追求,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回国创业。另外,多元会有另一个产品叫包容。走在哈佛广场上,奇装异服、基男直女随处可见,大家也不避讳,互相尊重。这种环境下,谁要是想来点中国家长式的“哎呀,你不要这样……应该……我这是为你好”,通常得到的回答肯定是“Who the hell are you?! **ck off,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我不干涉你,你也别自取其辱来干涉我,大家都彼此尊重界限,久而久之,也就云淡风轻了。这个跟国内的家长制风格和强烈的控制干预欲望还是挺不一样的。自信经典的美国见面:- hey, how are you? -I’m doing well. 美国鬼子永远自己打鸡血,自信满满。经典的中国见面:- 最近咋样? -哎呀我都累死了,事情特别多。经典的中国长辈:- 小何,你看起来很累,要多休息。
- 谢谢叔叔关心。虽然可能只是风俗上的差别,但每天各种细节积累,你会觉得美国那边到处是正能量。久了之后,就总觉得自己很能干,应该闯出点什么东西。独立当时有一堂课叫美国政府和商业,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统计结果,具体数字也不是特准确,但大致是这样:统计世界各国居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你生活不好挣钱不多,你认为是谁的责任?”天朝的数字没有,欧洲国家大概40%左右的人认为是政府的责任,50%左右的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而美国的数字分别是15%左右和80%左右。上面说过,美国人都怕被骂“**ck off,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所以只要自己不张嘴,别人都会认为你很好没问题。所以自己的事情真心要自己负责,没人会像国内的老师家长给你包办的。独立这种东西,就是个正循环,越独立越能独立,你懂的。以上。
如果我沒來美國是不會發現自己更喜歡日本的
豆瓣也有留学生小组,说真的在中文的留学生社区里待一下都觉得出国留学好像受了很大的苦一样。当然艰辛是有的。用非母语写几万字的essay论文,非母语跟母语的同学们一起上讨论课,跟同学一起出去喝酒还要面对一会德语一会法语的欧洲大家庭的亲密无间。但是这些都是成长都是见识,怎么成了寂寞成了困难呢。今年暑假我也面对很大的困难,在南法面对繁星晓岚也无心欣赏每天行尸走肉一样地生活着,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但是成长的困难,在国内也会遇到,只是说留学让大家更迅速地成长了而已。在英国那一年,每一次要找论文来看的时候都有点天下我有的豪迈,学校的database太齐全了,什么都有。老师学术实力也算学科前列了,尽管他们的公学腔和高级词汇常常让我听着听着就lost了。但是每天熬夜读书读到击节称快,可以靠近学科最高水平的愉悦是难以言状的。每天上课念书都感到自己读世界的了解对学科的认识又进一步的状态真的可以让人非常开心的。关于想家,我也跟一个欧洲同学聊过。他说他想“家”,但那不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十五岁去法国交换,十八岁去阿根廷做civil service,十九岁念大学一年在莫斯科一年在赫尔辛基,暑假也是高加索南法伊斯坦布尔到处跑。他说他的回忆很零散,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方的人都让他怀念,但是都是回不去的“故乡”。这点上我们很像。本科去另外城市大学去交换出国后也一年一个城市暑假也欧洲各地学语言做实习义工。有很多很美好得回忆,但是这些回忆都不是跟一个地方跟一群人联系的。所以也没有啥家可以想的了。关于留学的寂寞,还好我出国之前就认为一个可以真正全方面地了解你的人除了自己没有别人,所以人是根本性孤独的。所以出国之后偶尔真的想聊天找不到人聊,就写日记跟自己聊。平时跟周围同学嘻嘻哈哈也就过了。偶尔也会觉得周围的风物跟国内有所不同,但是跟我小时候读的英国小说好像。要说出国的意义,我觉得是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更了解自己。因为新环境需要不停地调适自己重新定义自己。如何完全依靠自己去生活。学习上长进很大。出过门在外的留学生不要过度夸大自己的困难。很多困难只是因为在国内被照顾得太好了。成年人了要自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5 211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