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中国教师报: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
&&中国教师报&
日 星期三& 第六版
& 贾志敏:
&&好的语文课要体现3个教学原则:
&&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应该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教师不要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手段,也是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王崧舟:
&&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3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
&&第三味是“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孙双金:
&&我对语文课堂有5点主张:
&&起点高一点。建议运用课前预习单,让学生独立预习,自己能读懂的教师不讲。通过预习或研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提高教学的起点。
&&容量大一点。建议白话文教学不要过多地在内容分析上纠缠,应转向语言的表达、情感的倾诉方式。白话文教学容量可适当增加。
&&难度深一点。学习就是智力挑战,语文教学的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人的大脑也“喜新厌旧”,希望每天都有新的刺激、新的收获。
&&积累厚一点。语言学习就是日积月累,要在小学6年中让学生练好语文“童子功”,积累丰富的经典诗文,为一生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视野宽一点。建议语文教师教学不局限于语文书,要放宽视野,让教学向四面八方打开,人类文明中优秀的、适合儿童学习的经典美文均应收入教学视野之内。
&&薛法根: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课堂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舍弃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的位置是: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录入:教科室转载&&点击次数:1929&&录入日期:日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学生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弄清楚这一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课没有绝对标准
&&在网上的调查中,一线教师对于“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众说纷纭。
&&“受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
&&“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一堂好课。”
&&“好课无标准。倘若说有,标准不出其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我觉得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有所得,身心得到发展,就是一节好课。”
&&“能唤醒学生智慧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课堂上能不时激起涟漪,让学生思维和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应该是好课。”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碰撞,有收获的课,是好课。”
&&“好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形式为内容服务,而不是相反,更不是以形(式)害义(内容)。”
&&究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看似简单,深入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它并不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好课的评价标准并不像一件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可以用显而易见的量化标准来衡量。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好课没有绝对标准。对于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中,仍然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标准。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曾经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t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12个字。&&
&&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文刺岢觯兰“好课”有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了6条标准: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还有人从生命的高度定义好课的标准:关爱生命,实现生命灵动,张扬生命个性;有效生成,民主互动探究,鲜明的个性,多元化。或从强调平等的角度定义好课的标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等等。
&&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评价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正如叶圣陶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唱主角的课,即使教师表演得十分精彩,也称不上好课。”广西钦州市钦南小学教师陈鲜经说。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北京教科院退休教师王晓春认为,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应该“眼睛向下”,而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文慈衔执萄б蠼淌Φ氖紫炔皇翘峁┬畔亲橹埃侨醚嬲导吞逖檠暗幕疃獭T谡庵掷砟钕拢淌Φ母驹鹑问侨妹扛鲅罢叩闹鞫杂牖缘玫匠浞址⒒樱妹扛鲅罢叨寄艽幼陨淼氖导视胄枰龇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
&&文唇谋硐种饕爬ㄎ龇矫妗
&&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和参与的自觉程度。参与的广度,指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参与的深度,主要反映在思考探究活动的质量上,看提出或回答问题的深刻程度,看活动及计划的自主程度,以及讨论、探究活动的质量,特别是能否有根据地提出或回答问题,以及能否提出或回答有创意的问题。参与的自觉程度,主要是观察分析学习者参与的目的性,是对材料或问题本身感兴趣,还是对通过学习可得到的奖罚感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应付地参与,以及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的积极性保持程度,等等。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
&&学习的效度。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看作为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得怎么样,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解决得越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越多,越应该肯定。二是看投入产出比。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理,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是以较少的时空取得较多的收获,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大量资源,或只解决了一个小的问题,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小侧面?不能搞“题海战术”和“血汗教学”,要全面关注师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三是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好的教学,不应该终止于所提问题的解决,而应该引发新的更深、更广的问题,应该引导学习者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联系起来,一节没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却引出学习者深层问题的课,不仅不该受到批评,而且可能是一节好课。”
&&学习的氛围。一种有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活动的氛围,应该是和谐的、活跃的、民主平等的。和谐来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在师生共同推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尊重,相互激励,这样的氛围肯定有利于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各自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活跃,是积极思维活动的外显标志,也是学习者自由思考、大胆质疑、求得学习实效必需的精神状态。民主平等,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是现代课堂与现代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谐与活跃就没有道义基础与生存条件,也不可能实现。
&&好课不是放任自流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如果一堂课上学生无动于衷或参与者寥寥无几,课堂几乎成为教师的独白,那么就算他口若悬河、妙语如珠,这堂课也不是好课。
&&相反,在好的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探究、讨论,提出问题并去主动寻找答案。教师自觉地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必要时恰当地组织、调控、评价、点拨、引导。
&&在新课改过程中,一些课堂教学在避免教师指导过多的同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教师放手过多,甚至完全放任自流的现象。为了把学习还给学生,很多教师不敢教了,甚至干脆退居幕后,完全“放羊”,教师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专业职责,而一些教师误以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事实上,人的学习和成长绝不是羊吃草那样简单。羊吃草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本能,人的学习和成长却是一个复杂得多的社会化过程。
&&好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是教师的天职,是自己职业的责任和尊严所在。如果不需要教,教师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教育学和学校本身也都可以取消了。课改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位,自己代替学生学;也不能缺位,当教不教。
&&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的课堂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这反映了教师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两者关系的把握出现偏差,把“教”和“学”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实,“教”和“学”是相因相生、相反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合理的教学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教学相长”。作为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比学生有更高素养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理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必不可少。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灵活处理,该放则放,当讲则讲。在需要激发、需要质疑、需要点拨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既不能“填鸭”,也不能“放羊”,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当讲不讲”。
&&好课“折射出先进的教育理念”
&&“好课无须完美,更无须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陈鲜经说,“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心中要有学生,形成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使学生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奥秘。”
&&“一堂好课应当首先折射出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缺少灵魂的形式的翻新。”一位教师说。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趋势是:从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到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从主要关注教学结果到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从主要关注预设目标到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等等。
&&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好的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是一条流淌的河。”课堂教学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其思维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情况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引导学生在“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知识和新的问题。如叶澜所说的那样,一堂课的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我们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湖北省长阳实验小学教师漆昌琼说。
&&好的课堂具有挑战性。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
&&“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好的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好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让不同层面的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
&&其次是教师的个性化。王晓春认为,一堂好课,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丰富和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技能。
&&真实的课才是好课
&&对于好课的标准应该持开放、多元的态度。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其标准理应有所不同。
&&今天,在洋思、东庐、杜郎口之后,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甚至故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新的不一定是好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很多脱离实际的为创新而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凋亡。
&&这种简单的剪刀加糨糊式的“创新”之所以没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更多的还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缺乏对课堂教学本身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对此,叶澜曾经提醒,要警惕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僵化的形式主义的模仿:“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就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的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在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事实上,扎根于一线的教师对于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往往有切身经验和体会,而不拘泥于理论或形式。
&&“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任课教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真实的课才是‘好课’。”漆昌琼说,“课堂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挑战,而教师也正是在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之中才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
&&“幽默风趣,步步悬念,既紧张又活泼,至下课铃响,意犹未尽,课后无需求强记,虽时隔多日,亦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此类课,好课也!”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教师谭发礼如是说。
好课堂的质性判断标准
□ 王元华
好课堂可以从分数高低角度判断,也可以从行为次数角度判断……本文抛开数据检测的精细论证方式,从理念上和大家探讨简单又实用、一看就明白的判断标准。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话。到目前为止,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评价教学好坏,是一个大家渐渐接受的基本标准。单从结果看,如果学生不学,教师教出花来也没用――因此,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有学的愿望和行动;如果学生自己学好了,教师不教又何妨?由这个前提,可以引申出一堂课好坏的质性判断标准。
&&课堂要教知识吗?当然要教。但教多少最好?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单以知识数量多少或优劣论课堂好坏,恐怕要埋在知识堆里出不来。
&&课堂要教方法吗?当然要教。方法有多少?恐怕不比知识少。看今天的各科教学,一个文本一个方法,一个问题一个方法,用有限的课堂去穷尽方法,下场和追求知识差不了多少。
&&那么,课堂可以不教知识,不教方法吗?肯定不行。作为教学,必须又教知识又教方法。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但说到底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和表达。其中的生老病死,其中的辛酸苦辣,其中的俯仰曲折,其中的虚实动静,其中的物我色相,其中的内外分合,等等,只要有利于认知和实践,都会成为知识。
&&方法是什么?方法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和表达。如果硬要把方法和知识两相分立,方法不过是寻找与收获知识的策略、途径、方式等而已。说到底,方法不过是寻找人生经验――或者说寻找人生的策略、途径、方式等而已。
&&无论教知识也好,教方法也罢,说到底是教学生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的关注,以及因为关注而付出的努力。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只有融入人生洪流,知识和方法才拥有广阔的生长背景和尽情发挥的机遇。
&&看课好坏,首先要看知识和方法融合起来激活了多少人生的事实和情怀。这是课堂教学的境界所在。走进今天的某些课堂,别说脱离具体情境的公式、定理、数字等,就连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这些连着人生故事的课,都让学生无动于衷,甚至连源自身体的体育和音乐都离开了身体的真切感受。
&&从更具象的角度,课堂教学借助学科教学内容,用话语、教室(包括实验室)、教具营造一种人生观照、关怀情境,这是一个具体可感、具有强烈刺激性和反射性的维度。不管怎样,得让学生动起来,内心动起来,身体动起来,让课堂组成一个动态的优美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借助学科内容,让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个体有个体的精神面貌,集体因个体而精彩,个体因集体而焕发。知识和方法进入了个体和集体的“学生”内心,布乎四体,使得整个人激荡起来。
&&当务之急,教师应教会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表达,要忍得一时之“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尝试,去设计,去辨别,当其可相“时”而动时,便可事半功倍。
&&这可以称之为“灵魂”的教学。相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言,“灵魂”的教学始终是统摄而震撼的。如果从“三维目标”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是上位的,“秒杀”课堂教学于无形。当然,要强调一点,这里的“灵魂”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罢,是基于学科内容的,包括知识和方法,不是空泛的或超脱的,如果脱离学科内容去把握和利用“灵魂”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危险的。从学科内容,尤其是知识和方法组成的情境中激发教育的“灵魂”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精魂。
&&倘能做到如此,足矣。&(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要思考,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面上而言,一堂课多少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学生效率高一些,有的效率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有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好课。从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
&&有生成性。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犯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只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教育部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因为你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没有一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才能变得博大起来,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作者系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好课的四要素
□ 余文森 林高明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呢?套用一句美学用语:“一千个学者,有一千个课堂。”然而,探源溯本,我们就会发现好的课堂不是漫无规律、毫无章法的,相反,好的课堂一定是有其内在的规律,蕴含着教育教学的真谛与生命成长的机理。
&&自由的呼吸。自由是智力生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如鱼得水,如鸟入林。美好的课堂在于创造一种自由的空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气氛”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罗杰斯还提出两个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即“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显而易见,自由的学习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一种心灵的舒展。只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才能滋育出健康阳光、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人形体自然、身心自在、心灵自由。自由的课堂意味着,摒弃僵硬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拆除禁锢精神的壁垒,让思想的灵泉盈盈流动,曼舞轻扬。
&&快乐的旅程。快乐是生命的亮色,也应该是课堂的底色。“生而寡欢无趣,何生之有?学而寡欢无趣,何学之有?”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其趣浓浓的教育史。没有欢声笑语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体验的学习是一种刻板的训练;没有内在愉悦和身心欣喜的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背离。快乐不是简单的课堂的点缀与调节,而是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与体现。开心,才能“心”开。当一个人开心时,他的心窍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聪明和灵感就汩汩涌流。当然,这种学习快乐不能仅仅停留在浮泛肤浅的感官的快乐,而应是师生共同发现内心的欣悦,感受学习的欣悦。学有所思,为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便学有所乐。所谓的“笃实而生光辉”,因内心的充实、丰盈,从而生发出内在的快乐。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其著作中无时不刻地呼唤着课堂快乐和快乐课堂。他说:“如果哪儿的学校生活暗淡无光,不是儿童终身难忘的最幸福的时刻,对此,教育学的科学采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能容忍的,哪怕聋一个耳朵、瞎一只眼睛也不行。”
&&智慧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和课堂也是一种灵魂的探险,人生的探讨,心灵的探索。人生有无限可能,因此它辽阔无垠;思想无限丰富,因此它永无边界;知识如恒河沙数,因此它浩淼无际……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于是,课堂注定要成为“智慧”的养育所与集散地。理想的课堂便是智慧的对话,文化的对话,思想的生成。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的观点,文化对话意味着观点的多元性与多样性;意味着文化交往,意味着信息、思想、观点、理论的多种交流;意味着允许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的冲突。这是一种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智慧的交流,是师生与文本间的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与环境之间多方、多边复合的互动交流的生成过程。美好的课堂应该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应该是“山鸣谷应,音韵谐和”,有不齐之齐的美感。不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就是人为地割裂了教与学的血脉关系。这种割裂必然造成教的盲目与茫然,学的困苦与低效。只有师生互动生成才有教学相长,才有教学相乐。生成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也是思想的课堂,文化的课堂!
&&生命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认为,教育可以放在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上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启迪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而教育及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教育及课堂的第一使命就在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寻求与自己精神血脉互通共融的气息,营建属于自己个人的心灵“后花园”,在朝夕的温习与探索中,建构和塑造生命的面貌与人生的价值向度。在关爱中学习关爱,在宽容中学习宽容,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各自千差万别的“生命相遇”中不断地走向“生命相融”,走向“生命相生”,这样的课堂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园”:和花园有相类似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体现出个人本来之美……
&&对于好的教师标准,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我有我的尺度,我要按照这个尺度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技巧。我每天都提醒自己: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爱读,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的孩子都爱读,并且都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好教师,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这可以理解为,好的课堂标准包含着四大元素:学会阅读、学习思考、热爱自由、热爱快乐!&&(作者分别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职副研究员)
情境教学五原则
□ 李吉林
通过长期实践,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如今,“五要素”已上升为实施情境课程的五大原则。
&&主动性原则。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情境课程着力研究儿童“怎么学”,掌握其中的规律,推进儿童的学习过程。学龄期的儿童,学习的理智感一般比较差,学龄初期的儿童更为明显。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为感性所驱使。情境课程的目的,是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引起儿童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因此,运用情境课程促使儿童发展的第一原则就是主动性,以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美感性原则。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还应包含着关于智力的、意志的、审美的、道德的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教学的美感性,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反映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蕴的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美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美感,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带入他们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以及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
&&创造性原则。情境教育提出的“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核心便是思维的发展,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并不是在教学中听其自然地“信手拈来”,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所谓着眼创造性,道理就在此。在特定的与教材相关的情境中,着眼儿童的创造性,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感觉,培养直觉,发展创造力。就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情境教学对儿童全脑的发展已显示了它的独特价值。
&&教育性原则。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育人,让孩子获得道德和审美的熏陶是育人的重要方面,但绝非靠哪一学科、哪一堂课可以完成的,而是各学科“全覆盖”,日积月累地“渗透”。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这正是遵循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教育的渗透靠什么?靠情感的熏陶感染。我们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的心扉,去感染孩子稚嫩的心灵。教育性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做人,使孩子富有同情心,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情感丰富而美好。
&&实践性原则。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都致力于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不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实践,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大家一直批判“高分低能”的教育现象,正切中应试教育的时弊。“实践出真知”、“知行统一”,这是人们一致认同的教育哲学的真谛。情境课程强调“贯穿实践性”,也正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理念。其内容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社会的实践;二是课堂的模拟实践;三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能力训练,包括符号操作。总之,情境课程竭力让儿童在动中学、趣中学、做中学,进而达到在乐中学。&&(作者系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
好课堂在于变化
在我看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教师的课,尤其是那些普遍受到好评的课,在很多时候都是缘于课前充分而精致的教学预设,使得课堂基本上处在比较“安全”的掌控中。也就是说,没有变化成为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课堂就缺少了只有真正的挑战才能带来的真正的精彩。
&&以我有限的教学经验看来,课堂实在是个千变万化的地方,至今我尚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课堂。教师预设的一些东西一旦放到课堂上,往往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及时做出调整,包括教学内容、提问方式、学习方法、课堂节奏、教学时间,等等,甚至有时这种调整会比较大。从教学时间上看,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本来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必须用两节课,甚至更多;或者正好相反,本来设想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其实只用半节课就够了。从课堂节奏来看,则要根据学生现场的理解情况,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是课堂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非常怀疑有些课堂时间利用得非常精确、充分的教师,他的心中会真正装着学生;我也怀疑那些课堂环节几年来始终保持不变的课堂,学生能够真正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执教多年,教授同样的内容时,他采取的依然是同样的方法。这样做固然省力,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
&&事实上,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教师,他都不可能对课堂上所有的细节作出非常准确的预设,他必须在课堂现场中根据实时发生的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与调整,也就是善于按照一定的方法去组织教学,而这个方法就是从这节课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思维规律出发,而不是从预先的教学设计出发。
&&这一点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课堂教学时反复强调的。他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预先规定好课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对学生来说是不知不觉地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这对于保证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真正优秀的教师,上课时他的脑海中不应只想到教材,不应只想到他的教学设计,而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应该把学生摆到一个什么位置?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么,按照多尔的这一说法,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番平等对话。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与学生的思考、表现完全融为一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相启迪,互相成为彼此的关注者和理解者。这也就确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变化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在这种变化与不确定中,表现了一个教师高度的教学技巧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事实上,也只有真正优秀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一点。要达到这个教学艺术的高峰,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既需要积累,也需要反思,需要提炼,还需要智慧。
&&让我们牢牢记住: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之中,在不确定的变化和调整之中。&&(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建新小学校长)
&&&&&&&&&&&&&&&&&&&&&&&&&&&&&&&&&&&&&&&&&&&&&&&&&&&&&&&&&&&&&&&&&&&&&&&&&&&&& &中国教师报
录入【教科室】&&
上一篇:下一篇:
&&暂无评论
用&&&&户:&不填为匿名
内&&&&容:&300字以内
验&证&码:
联系我们 |
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标识
版权所有&&东营市第二中学&推荐分辨率:以上&推荐浏览器:谷歌&火狐&IE9
学校地址:东营市黄河路199号&电话:(办公室)&(教务处)&E-mail:
网站备案: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