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cctv播出的像希望之星那样的节目但是不是狂扁小朋友友说英语

您现在的位置: > 幼教资讯 > 公司新闻
寄语2014美音杯CCTV“希望之星”风采大赛
时间:日 作者:余健玉 网址:
(非常感谢凤雅幼儿园的余老师非常用心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之星&让人感动的一面。谢谢凤雅幼儿园对我们美音&希望之星&一路的支持。虽然无缘北京之旅,但孩子们的优秀表现已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谢谢你们,老师们,谢谢你们,宝贝们。同时&希望之星美音杯&也在此向各位家长及老师们征稿,大家可以把你们的&希望之星&之旅分享出来。征稿邮箱:)
为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搭建更广阔的英语交流平台,展示幼儿英语口语表演风采。2014年4月-5月24日,我们凤雅幼儿园的9位孩子参加了主题为:I am s super star.宗旨为:培养兴趣、增强信心、展示风采、树立榜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体验比名次更珍贵的美音杯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幼儿组的大赛,比赛形式: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英语歌曲,英语故事。本次比赛从1500多名选手到211位选手的广州市决赛,再到75位选手的广东省决赛,而我们园内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小,我们给孩子们定位在唱歌表演形式为主,也是他们最喜欢的。
(一)初赛的基本情况
初赛本着&志在参与&的原则,陈弼煊、刘懿婷、宋平、刘艺媛、张思宇、赖嘉琪、楷瑞、钟婧涵、刘子悦参加了初赛,整个过程轻松、愉快,孩子们站在台上不怯场,并能完整表现自己的节目。所以他们全部都晋级广州市复赛。
(二)广州黄埔中大附属实验小学复赛
复赛前,孩子们都认真准备自己的节目,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参赛可能问及的口语问题。由于孩子们积极地对待赛事,最终晋级广州市决赛的有:刘懿婷、宋平、刘艺媛、张思宇、赖嘉琪、楷瑞、钟婧涵、刘子悦共8位,参赛选手都进行了积极、认真的准备选手准备充分,大胆自信,都能比较自信地开口唱英语。尤其是我们欣喜的看到:大部分同学不仅口语表达得流利、交流的顺畅。几乎都能完整的完成比赛的整个过程,这说明了孩子们平时还是很注重英语知识积累的,比赛结果只有一位被淘汰。
(三)广州黄埔中大附属实验小学决赛
决赛因为按组办方的要求,节目不能和复赛的一样。根据孩子们的情况进行了节目的更换及口语能力的加强。由于广东省决赛的要求相对要高,选手们的口语能力有限,最终只有刘子悦进入广东省决赛。
(四)广州黄埔中大附属实验小广东省决赛
决赛定在5月24日下午,而晋级名单在5月19日下午5点多才收到。5月20日子悦小朋友又因胃炎生病在家未能上学,5月21日期回来跟她排舞蹈,歌仍未能唱出来。5月23和24日两天,由JOJO练她的口语、郑丽玲负责她的舞蹈和我教她歌词的每词每句。三人分管、时间错开地子悦小朋友进行高强度地训练。孩子虽然累,但接受能力强,两天下来能边唱边跳。比赛当天,小选手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自弹自唱的,打功夫、转呼啦圈的,充分展示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可爱、童真。而我们的子悦能把两天时间学会的歌曲融合郑老师传授的拉丁舞完整地表演,在问题回答部分,当ALEX问: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答:rabbit.Alex:Why?子悦小朋友却未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最终遗憾地止步广东省赛,无缘北京。但是她也努力了,所以在我们心目中她也非常棒。
2、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在比赛过程中,有的孩子为小伙伴们的演出迷住了,有精彩片断,孩子们、现场的观众时不时会不自觉地为他们鼓掌、叫好。
3、参赛选手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个人风采。
在本次比赛中,有些选手有优异的表现。有的学生讲故事不仅落落大方,有声有色。而且问题回答部分,语音、语调较准确。
(三)比赛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比赛不仅考查了幼儿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看出了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孩子是在背,而不是在讲,不能深刻体会问题的内涵。
2、语言较平淡,不富有感召力。
3、语音语调不够准确,个别孩子发音不太准。
4、对于部分较害怕,由于紧张,出现乱答、乱说的情况。
5、复赛和决赛的考务费这项还是存在商业性质,如果能做到真正意义上提高孩子们兴趣会更好。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制定以下教学措施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1、让学生多观看一些英语故事小短片,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勇敢地开口说,喜欢说,从小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教师不时鼓励孩子们能即学即用,能将课堂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尽量脱口而出,想说就说。
综合初赛、复赛、省赛几场赛事下来,取得最大进步的小朋友是刘艺媛,以前是妈妈在场就哇哇大哭地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到现在落落大方地站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节目,虽然英语口语的能力较弱,但站在台上面对三位评委也一点都不害怕。比赛过程中,张思宇小朋友在复赛前几天给开水烫伤了,肚皮、大腿起了个大泡,疼痛、也没有阻挡他坚持参加复赛的决心并顺利进入广州市决赛,虽然因为英语部分的发音和功底止步于广州市决赛,但他那种精神令我们老师和家长们都欣赏他。钟婧涵小朋友复赛当天在舞台上展示翻跟斗、劈腿的基本功,除了我们老师和家长谁又知道她当时是发烧到39度呢?子悦小朋友在广东省复赛的前两天呕吐,根本不能进食,又打针又吃药,当省赛现场她那翩翩起舞的时候,又有谁能明白那背后的艰难。我自己在身体不适发烧到38.5度时也依然坚持陪着孩子们,为的是孩子们对这场赛事那种执着地追求。而一切一切已经过去,孩子们在这种过程中虽然收获的有泪水、艰辛,但更多的是他们这次在比赛中享受了乐趣、开阔了眼界,赛事完后孩子们还时不时会问我:&余老师,我们还要不要练英语呢?&看到他们那渴望的眼神,还有什么更更使自己欣慰呢?
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结束了,我们期待孩子们在这次比赛后能真真正正地爱上英语,喜欢学英语。同样我们也期待这次比赛后最终未能进入复赛的孩子们,希望他们经过一年的时间来提升自己,今后能有机会迎接更大、更高层次的舞台。孩子们,加油哦,你们永远都是我最爱的孩子们,最棒的宝贝!
2014年月日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参加这个比赛需做什么准备?深圳的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参加这个比赛需做什么准备?深圳的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参加这个比赛需做什么准备?深圳的
会有这几个类型吧,故事接龙,命题演讲,回答问题.在开场时的自我介绍要简洁,得体,如果不是决赛的话,应该不会随机问问题,会让你抽一个问题(在纸箱中事先准备好),不会特别难的,但是会贴近现实和校园,主要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复赛的时候抽到的是“你认为2015年学校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有同学抽到“如果可能,你会选择成为男生还是女生”“你最大的噩梦是什么”等等,决赛我抽到的是“广告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选择吗”不会特别难的!我是江苏的,比赛题型都不会特别难,主要是看临场发挥,气场很重要,不能怯场,即使超时了或者不理解问题的意思,也不能nervous!还有不在乎语法一定要多少准确,注重的是演讲时的气质,发音,肢体动作(大多是凭个人情感临场加,而非事先准备好,那样会手忙脚乱,很僵硬),就像你说中文一样,尽可能流畅,与评委多进行肢体和眼神交流,还要微笑!加油哦!
自我介绍 才艺 最好准备几个问题
需要一片个性演讲和才艺展示(时间是一分半)
要是讲完了专家提的问题听不懂怎么办
那我就不知道了,我是十二月参加比赛区,你呢?您好: | 
> [求助] 要参加CCTV希望之星英语比赛,请各位高邻给支支招!
阅读 6126|回复 43
为壮壮买房
图片:14,858
[求助] 要参加CCTV希望之星英语比赛,请各位高邻给支支招!
上上周儿子参加今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后得了第八名,只有前六名有机会继续比赛,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总决赛,所以赛到这里,我们可以洗洗睡了。&今天下午突然接到北京赛区组委会电话,说前六名中有两位因为不是中国国籍决定放弃参加本次总决赛,因为不是中国国籍的,不管水平多高,不让进最后全国的前十名。所以我们就轮到了参加全国决赛的名额。只是到了今天那边才放弃,我们才得到通知,下周末就开赛了啊&比赛主题是我要用英语来和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第一环节,个性演讲,,演讲题目是我最想和你分享......&演讲中还要把才艺表演融合进去。壮壮同学最强的才艺就是拉小提琴了,最中国的小提琴曲就是《梁祝》了,下午紧急找老师指导了梁祝,以前没拉过,现学了一下,拉出来效果不错。60秒的演讲,前面20秒,拉梁祝,但是后面究竟从哪个角度做什么内容的演讲,想不好,想请各位高邻们帮忙头脑风暴一下。。。。。。&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帮忙啊!&比赛要求:&1.第一环节比赛内容:个性演讲演讲时长:60秒;本环节满分:100分。演讲题目:我最想和你分享……题型说明:请用你独特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如分享中国的武术、书法、乐器、舞蹈、美德、美景、手艺、艺术品等。具体要求:以演讲为主要载体,融入个性展示,方法独特,角度新颖,个性凸显,以生动、直观、有趣的方式用英语呈现。题型示例:我最想和你分享中国的青花瓷方案一:演讲可以用英语版周杰伦的《青花瓷》为开头(10秒左右),然后开始演讲;方案二:穿着青花图案的衣服跳段开场舞蹈之后演讲;方案三:带着一人高的青花瓷道具,并将青花魅力于演讲相结合;温馨提示:建议选手们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用英语“秀”出来,将才艺表演(包括引人注目的服装、道具等)与演讲有机结合,千万不要将二者“分裂”或者“生硬”地拼凑,同时还要在演讲中自然地融入中国元素。地道的英语、巧妙的构思和个性的表达将得到我们的青睐。
福利|必读|海景|看房|
显示全部签名
图片:73,538
先恭喜壮壮!除了小提前之外,壮壮还有啥特别喜欢的强项?
我觉得还是得从孩子喜欢的、熟悉的方面来。
本帖于日21时50分被nyhx修改
显示全部签名
图片:13,962
这可真难,,,穿着梁山伯的衣服拉梁祝,然后讲中国的梁祝故事?民间传说??
祝贺!可以参考这个视频,里面既有英语讲的梁祝故事也有小提琴演奏,/v_show/id_XMjUwMzc3ODE2.html
图片:39,285
穿汉服拉梁祝吧,顺便介绍下汉族最美的服装——汉服!
【开团贴】第10年!赣南脐橙梅州金柚~~冬天的水果风
图片:4,956
梁祝化蝶,庄周梦蝶,挑几个关于蝶的故事讲,总结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头脑风暴而已。
图片:11,503
能将这一点讲出来,本身不就可以说明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
显示全部签名
在月亮上打秋千
图片:2,992
报名啦啦队!节目啥时候播告诉我们一声。贴一篇关于蝴蝶文化研究的文章,但愿能有帮助
蝴蝶文化研究爱之蝶 —— 表达一种向善的人生终极关怀(一 ) 蝴蝶意象中的爱之蝶反映了中国人轮回观念和喜欢大团圆的善良愿望。蝴蝶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年轻男女爱情的象征,是一种美好事物的媒体。蝴蝶在中国文化中很大程度上表示着一种美好的象征物。而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祝化蝶故事更是动人心魄,是唯美玄妙的忠贞情爱的爱情母题中的一个原型代表。蝴蝶象征着唯美的爱情,作为一个原型象征积淀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处中永恒生新的触媒。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说“原始意象——是同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 ,“每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和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这是原型意象的心理根据。《梁祝》中的蝴蝶,因此成为寄寓着爱情痛苦而绝望的谶语意象。或许蝴蝶由蛹成蛾,由蠕动而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的不死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从而形成原始互渗、物我互化。应该说,化蝶是梁祝故事的一个核心内容,其前缀词是人死后变化成为蝴蝶。这种化蝶的文化意识在古代就十分流行,是一种轮回观念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和对未知世界的朦胧认识。人死后会变成什么? 在中国人传统观中是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即好人死后就会变成相应好的动物或人,而坏人死后就会变成另一类动物以示惩罚。这是一种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想观念,而且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而化蝶则表示了爱情的最高境界,是青年男女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世界升华到了一个非常高度的表现,如今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十分普遍的观念,与梁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是分不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感人肺腑、令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以梁祝死后化蝶双飞为结局,一方面表达了民间创作者对梁祝的同情与祝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蝴蝶特殊的文化情感。在梁祝故事里,蝴蝶意象表现出对美好前景的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其理想往往与现实产生冲突,美好的东西因此而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因为利益之间的互相而得不到应有的展示,正因为这样,人们只有在自己的创造里来表现这种理想和价值。梁祝故事就是属于这样的一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它将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之间的真诚的爱情表现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美丽动人,会在人们脑海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就是这种梦幻一般的爱情生活遭到了种种阻拦,先是男女之间的误会,然后又是一种家庭的重重阻拦,使这一对有情人没有能够成为夫妻。但是故事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它没有将悲剧作为故事的结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化蝶”来再现人生的价值,来表现对崇高的一种精神美的升华。在此用蝴蝶来完成故事,蕴藏着的就是人们对未来自由生活和理想的憧憬,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的良好愿望。(二 )蝴蝶意象中的爱之蝶寄寓中国传统的“比德 ” 文化内涵。蝴蝶情结和恋蝶情怀,并不是个别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透过现象我们发现“恋蝶情结” 源自人们意识深处的祖先记忆 源自农业文化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更多依赖天时。一般情况下,只有谋得天人和谐方能获得丰收,生活才能变得安详。原始先民面对那些泽福人类的东西,产生了“善”的感觉,且幽冥地从中观照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于是从对对象的观赏中体验到了自身的道德取向。加之“万物有灵”的观念讲人性人情人格向自然万物投射和心理同化,于是人们的视野中自然物象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之间有了契合点和沟通的桥梁,到先秦已发展为天(自然)与德通,德可配天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自然界与人类的伦理道德同构相通的特性构成了“比德”文化。比德:就是自然界的东西之“物性” (自然属性)与人的“人情”(道德情感)相契合。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开比德之先河。那么在以物“比德” 的体悟中,中国文人为何对蝴蝶情有独钟呢? 这恐怕是因为蝴蝶某些自然属性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契合,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蝴蝶与花朵那种亲昵关系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表示一种亲和力、象征亲情、人情和爱情。有意思的是蝴蝶意象的这种文化内涵正好对应着“蝶恋花”与“化蝶”。前者是“蝶恋花”词牌的初始意义;后者则是流传于民间的感人肺腑的“梁祝” 故事的浪漫情愫。这蝴蝶与花的关系成为亲情、爱情、人情关系的物化形态。可见蝴蝶意象的这种文化内涵在文人圈与民间同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莫许韩凭为蛱蝶 ,等闲飞上别枝花。”(李商隐:《青陵台》)“画舫春眠犹未稳 ,梦为蝴蝶也寻花。 ”(唐)鱼玄机:《江行》) ;“ 林晚鸟争林 ,园春蝶护花。 ”(唐)许浑;《献白尹》) ;“寂历疏松欹晚照,伶俜寒蝶抱秋花。”(苏轼:《次韵周长官寿星院同饯鲁少卿》) ,这类诗表达了“蝶” 对“花” 的丰富情感,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或亲情、 或爱情、或人情的美好感情。自梁祝化蝶故事深入人心后,蝴蝶便成为夫妇或情人恩爱的象征,成为美丽纯真、贞洁爱情的化身,成为积淀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重要原型。(三 )蝴蝶意象中的爱之蝶传达了中国人张扬生命意识的深层美感心态。“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它代表的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及民族文化心理。然而它特别引起中国人关注的还不仅仅是那故事本身,而是它的美丽结局:爱情悲剧并没有以生命的最后死亡为结束,而是以生命的开始,生命的升华,生命的新旧更替——梁祝化蝶作为结束。我们可以发现蝴蝶意象就是为了创造或者引领出一个神话系统,这个神话系统就是以爱情为母题的神话的核心,而蝴蝶意象负荷的象征蕴义也就凝聚为表达人类精神终极思考的符码和标志。而“一个意象可以被一次转换成为一个隐喻,但如果它所谓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神话)系统的一部分。”这就使意象成为支撑文本表层美感和深层蕴涵的原型基点。梁祝化蝶这个故事可以把它划分为“大团圆” 的结局形式,以说明中国人的善恶惩罚观,用理想化的表现方式反映人民的善良愿望。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着眼,那么就能发现,“梁祝化蝶”作为一个完美的艺术结构,事实上正体现了中国人张扬生命意识的深层美感心态。这是中国人最原初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富于生香活意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绵延不朽的生命境界。正是这一点,才使梁祝的爱情悲剧能够深入人心,一代复一代,保持其恒久的艺术魅力,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生命之思。中国人的人与自然紧密相联,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培育了中国古代先哲们深刻而伟大的思想。中国儒释道三教虽各谱一曲,却共同演唱着张扬生命的交响主旋律,表达对生命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谢恩。由此我们也明白,为什么“梁祝” 在人的感情要求与封建礼法束缚的矛盾冲突中遭到悲剧性失败后,又能够重返生命家园舒展自由爱情和生命的翅膀。其民族的深层美感心态正是源于这种深厚的哲学沉思。在这方面,中国人的精神趋向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人们都知道,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主人公追求美好爱情争取婚姻自由而与封建家长展开悲剧冲突。这种对抗的结果,正像海德格尔所说:“如果别无办法克服迎面而来的重重困难,我们便轻易决定同爱人一起跳进坟墓”。罗朱与梁祝采取了同一的方式—— 跳进坟墓,但是罗朱后是生命的死亡,他们的爱情同生命一起“以一声深长的叹息告终,像意大利的傍晚最后的微风。”而梁祝跳后却是新生命的开始,他们爱情同生命一起化为美丽自由的蝴蝶,翩然起舞于无际的生命之海,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梁祝“祷墓化蝶”是中国人在“天人合一” 的生命哲学观照下,谱写出的一首最美妙的生命之歌,是自然与人格心灵冥和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在主客观的重合之中显示出一种无限、自由、升华的美。在这里蝴蝶已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成为中国人审美意识深层中的“ 原型意象 ”。它代表着生命的超越、自由的超越和个体精神的超越,更代表着中国让你对于生命过程生生不息的恒久信念。本帖于日08时44分被在月亮上打秋千修改 本帖于日08时53分被在月亮上打秋千修改
本帖于日08时54分被在月亮上打秋千修改
在月亮上打秋千
图片:2,992
文章贴不上,给个链接吧
链接贴不上,小窗给你了。
本帖于日08时47分被在月亮上打秋千修改
在月亮上打秋千
图片:2,992
我觉得这段可以用,把梁祝和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结尾的不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审美升华。&人们都知道,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主人公追求美好爱情争取婚姻自由而与封建家长展开悲剧冲突。这种对抗的结果,正像海德格尔所说:“如果别无办法克服迎面而来的重重困难,我们便轻易决定同爱人一起跳进坟墓”。罗朱与梁祝采取了同一的方式—— 跳进坟墓,但是罗朱后是生命的死亡,他们的爱情同生命一起“以一声深长的叹息告终,像意大利的傍晚最后的微风。”而梁祝跳后却是新生命的开始,他们爱情同生命一起化为美丽自由的蝴蝶,翩然起舞于无际的生命之海,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梁祝“祷墓化蝶”是中国人在“天人合一” 的生命哲学观照下,谱写出的一首最美妙的生命之歌,是自然与人格心灵冥和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在主客观的重合之中显示出一种无限、自由、升华的美。在这里蝴蝶已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成为中国人审美意识深层中的“ 原型意象 ”。它代表着生命的超越、自由的超越和个体精神的超越,更代表着中国让你对于生命过程生生不息的恒久信念。
> [求助] 要参加CCTV希望之星英语比赛,请各位高邻给支支招!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免费获取无增项报价
累计人报名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
社区热点社会星光大道2014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之我见
2014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已经结束。这已是我第10年看这个大赛了。
平心而论,我从初中毕业那年就开始对大赛失望了,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年播出节目的天数减少,我认为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今年大赛的全国总决赛更是没有以前的多轮晋级与淘汰,而是直接和国际名校签约,有名校签约则参赛成功,否则参赛失败。今年大赛的全国总决赛的流程是这样的:第一轮,选手演讲,然后和在场的6位评委进行互动,6位评委分别投票表决,至少4位评委支持则进入第二轮,如果支持的评委数少于4位则直接失败;第二轮,选手选择一个领域和一位在场评委进行知识问答的对决,双方轮流答题,采用突然死亡法,答错的一方直接失败,选手挑战成功则进入名校招生团一关,选手挑战失败则可能被名校招生团挽救;进入名校招生团一关,选手和名校招生代表交流之后,名校招生代表进行表决是否愿意为该选手发出邀请函,选手在愿意招收的学校中选择一所。
前几年,我已经多次抨击过全国总决赛不用评分制的弊端,况且,每个评委不是同时表决,这又有不公平,本文不再重复这一点。本文将从另外的几个角度阐述我的观点。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允许观点和我不同的人发表观点,但是禁止任何人身攻击,人身攻击者我都将拉黑。要讨论,只能讨论一件事情本身,如果转移话题则认为是理屈词穷,如果不是反驳一个观点而是攻击观点不同的人则等同于认输。
一、大赛的性质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的性质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应该是给英语爱好者一个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参加这个大赛应该能收获很多,除了英语能力的提升,还能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及通过参加大赛交到朋友(鼓励交朋友,但是不能把大赛中的“友谊”绝对化)。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无论获得什么名次和奖项,参加这个大赛的经历对于选手而言都应该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早些年的大赛,小学组的选手落败时泪洒赛场,尚能理解,初中组及以上的选手因为比赛结果而哭泣的至少我没看到过。2007年小学组10进8第三场比赛的时候,比赛结果尚未揭晓,一个选手已经开始哭了(实际上她确实是那场比赛唯一未能直接晋级的选手),当时主持人还劝她不要哭,可见当时组委会还是对选手有较多的考虑,虽然2007年的大赛并不完美,但是依然颇为精彩,是我看过的质量最高的一届大赛。
近几年大赛,赛场上哭的选手数量明显增加了,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组委会在其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说得难听点,组委会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那么,让选手流泪对收视率真的有好处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让选手流泪固然能博取关注,但是这样的效果是很短暂的,在此之后反而会使得观众对节目的印象极差,就如兴奋剂似乎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副作用也很显著,无论是从比赛公平的角度还是运动员身体健康的角度都不允许参赛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我相信,大多数观众是想通过收看这个节目有所收获,提高英语水平以及学到更多知识,所以节目组若想提高收视率,就应该顺从观众的需求,我认为2007年那样的形式还是不错的,比赛对选手的英语要求足够高。虽然节目组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但是还是要了解大多数观众的需求。
2013年和2014年的大赛,甚至有了国际招生团来到现场招生,2013年至少选手还有名次,2014年根本就没有晋级与淘汰,每位选手的比赛就完全是先通过评委一关,然后由名校招生代表决定是否发出邀请函,这样的招生是否合理这里先不讨论,留到第二部分,至少比赛变成了招生,其性质和以前大相径庭。以前的大赛全国总决赛,比赛结果很明显,每个选手都有特定的名次和奖项。今年的大赛呢?根本没有比赛的感觉,没有排名先后之说。
二、招生是否合理
现在的大赛变成了国际招生团来招生,看起来这是一个吸引更多人参加大赛的手段,其实不然。我相信真正清醒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噱头而已,顺便说一句,去年大赛微博上的“我要去哈佛”活动,我是最后一个被选中去哈佛大奖的,但是至今没有任何消息,之前第一个被选中去哈佛大奖的观众在微博上私信联系过我,他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由此可见,微博上对观众的活动是假的,有什么理由相信选手参赛被录取是真的?如果真的在全国总决赛现场能被国际名校录取,对于这些名校和选手本人而言都是不负责的行为。
全国总决赛现场,就是一个演讲,和评委互动,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演讲和知识问答部分时间都很短,和评委互动时间再长也不会超过半小时,只凭这点时间的表现就能让招生代表决定是否要录取一个选手?记得2006年大赛开始采用淘汰制,已经有人反映过比赛时间太短的问题,只靠一个一分钟的演讲就决定选手晋级、待定还是淘汰,就像足球比赛上下半场不是各45分钟,而是只有各5分钟或10分钟,进球的概率就很低,这样中国队和巴西队可能踢成平手,但是这能说明中国队和巴西队实力一样吗?如果只是一个比赛这样影响也不大,但是名校录取学生岂能如此草率?
以美国大学招生为例,虽然每所大学是名副其实的自主招生,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大学,但是也有统一的考试,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需要考TOEFL或IELTS语言能力考试,所有学生都需要考SAT(申请美国本科生)或GRE(申请美国研究生)等学业水平考试,此外还需要个人陈述、教师推荐信等材料,最后还要通过面试才能录取。高中组全国总决赛节目中可以看到,每位选手确实给招生代表提供了在校学习成绩和语言考试成绩,但是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不知道除了语言考试成绩,是否还提供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使提供了,那也只是具有了考试成绩,而其余的材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实际上,美国大学招生时非常看重成绩以外的材料,个人陈述尤其重要,相信其他国家的大学招生时也需要这些成绩以外的材料,而这些成绩以外的材料根本不是场上如此短时间内的表现可以取代的。即使比赛能取代面试过程,还是缺少了上述材料(如果面试能解决一切,又何必要求学生提供这些材料)。正常的流程是,学生申请时提供了考试成绩和必需的材料,招生负责人直接和学生进行电话面试或者视频面试即可,根本不需要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因为申请一所大学的学生可能有很多,而且来自全世界很多不同的国家,招生负责人根本不可能每个国家都跑一遍。
退一步讲,就算选手在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的表现完全能体现其实力,足够让国际名校招生代表作出决定,这样的招生方式也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回顾一下全国总决赛的流程,第一轮是6位评委对选手投票表决,只有当至少4位评委支持选手时才可能进入第二轮以及招生代表的面试,如果第一轮支持选手的评委少于4位,根本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完全可能发生的情景是,选手在第一轮的表现获得招生代表的青睐,但是卡在了评委这一关,这时候名校代表想发出邀请函都爱莫能助。显然,在全国总决赛现场,招生代表已经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决定是否录取一个选手,而是要服从评委的裁决,这不符合实际招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说大赛全国总决赛国际招生团在现场招生是噱头,丝毫不过分。
再退一步讲,就算全国总决赛的招生合理,招生代表在这时候录取也显得草率。很多选手距离到录取的学校上学可能还有好几年,几年的时间里一个人的变化会很大,美国的统一考试也有有效期,如TOEFL的有效期是两年,GRE的有效期是五年,国际招生团的招生代表发出邀请函或者录取就没有有效期了?
这里也要对选手说,如果参加今年的大赛,完全没必要把是否过关或者是否得到招生代表发出的邀请函看得那么重。如果确实有实力,完全没必要通过这个大赛被国际名校录取,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考完该考的所有考试,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足够好,准备好个人陈述、教师推荐信等必需材料,面试认真对待,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都足够强,真正的千里马是一定会被伯乐发现的。固然,参加大赛有机会获得名校发出的邀请函,但是实际上申请成功的学生有多少是参加这个大赛的?并不是说获得邀请函才能申请名校。
三、大赛对英语的要求
既然是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首先应该要求选手的英语足够好,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更是如此。前几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英语水平都很高,简直无法想象一个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会词汇量不够或者英语不流利、发音不标准,但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固然仍有英语水平确实高的选手,但是总体水平确实下降了不少。今年的大赛,主持人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是全国十强,代表了全国英语的顶尖水平,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相信,真正英语处于全国顶尖水平的人根本不会参加这个大赛,就如全国数学顶尖水平的人不会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至少上海市高中四大名校除了交大附中以外的三所学校都是集体抵制“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显然,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甚至获得满分的选手并不代表全国数学顶尖水平,同样,参加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也不能代表全国英语顶尖水平。
大赛对于才艺的要求其实在2009年全国预选赛中已经出现,而2010年开始的全国总决赛过分强调才艺。组委会的解释是: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英语水平都已经很高了,再比英语就分不出高下了,所以要对选手有更高的要求,还要比才艺。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让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都去考TOEFL,我不相信所有人都能考满分。
实际上,要反驳组委会的说法很简单,可以举两个实例。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说:能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选手数学水平都很高了,所以我们要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还要考查他们的英语能力,所以部分试题用英语写。
“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说:能参加“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的选手数学水平都很高了,所以我们要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还要考查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初赛试题在电视上播出(实际上“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早在几年前就没有电视播出试题了)。
看了这两个实例,相信多数人都会说这是很荒唐的。如此看来,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组委会只是在模仿“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和“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做法,并对这两个数学比赛的组委会说“你行,我也行”而已。
就算比才艺是合理的,从近几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的英语水平看,可以这样说:这些选手的英语水平之低,远没有到拼才艺的地步,实际情况是,选手在普遍英语水平低的情况下拼才艺。更何况,英语比赛比才艺本身就是喧宾夺主。
我所在的专业虽然不是英语专业,但是对英语的要求很高。专业课教材全部是英语,老师上课用的课件都是英语,考试时试题全部是用英语,可以说,除了老师上课不是说英语,我们的专业课在其他方面是全英语教学。有的专业课是外教上课,那更是全英语教学,连老师上课都是全部说英语。我不敢说我的英语水平有多高,但是我所在专业一直与英语打交道,我已经习惯了英语环境下的学习。
反观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到了全国总决赛,评委和选手还说很多中文,这样是否合适?说那么多中文,是不是英语还没有达到全部用英语表达的程度,既然如此,何以代表全国英语顶尖水平?
去年我修过一门选修课程专业英语,期末时每人选择一个和我们专业相关的话题进行10到15分钟的演讲,演讲过程中还要放PPT,演讲时,除了我们的老师在现场,还有一个外教也来听演讲。有的同学在演讲时读稿,而我是把演讲稿完全背下来的。
我们一个非英语专业,专业英语课演讲时间都要长达10到15分钟,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演讲时间只有1分钟到1分半,实在太短了,其要求甚至低于专业英语课的演讲要求。固然,考虑到节目播出时长的限制,演讲的时间不可过长,但是既然演讲时间短,就更要突出对英语的高要求,最低要求也要演讲过程全英语,为了防止才艺给选手造成少说英语的机会(如唱京剧就不说英语了),应该禁止演讲过程中表演才艺——大赛首先是一个英语比赛,没有比才艺的必要。
总而言之,将才艺引入英语比赛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后来才出现的,我认为引入才艺的效果非常不好,一个好好的全英语的比赛变成了英汉三明治的选秀节目。现在的大赛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没有合理的评判选手表现的标准,没有过硬的英语实力,选手总体水平显著下降。
四、节目播出内容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应该播出什么?答案似乎很简单,当然应该播出全国总决赛中每位选手的比赛。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节目组居然做不到!
2007年及以前的大赛,播出的确实是全国总决赛现场每位选手的比赛。2008年开始,增加了过多的花絮,这是喧宾夺主,导致不少选手的比赛没有播出。今年的大赛很明显,很多选手的比赛没有播出,直接一句话带过结果,我相信大多数观众不愿意看到这样,还是想看到尽可能完整的比赛,至少看到每位选手的比赛。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我为组委会想办法,既然2007年及以前能播出每位选手的比赛,为什么现在就不行?
平心而论,在我看来很多花絮毫无必要,反而是画蛇添足。以下对几点花絮所强调的内容予以反驳。
1、过分强调友谊。2009年大赛屡次强调参赛选手朝夕相处成为很好的朋友,固然选手可以成为朋友,但是不能把朋友的概念绝对化,不参加这个大赛不等于交不到朋友,参加这个大赛不等于一定交到朋友。参加这个大赛和选手相处与平时上学和同学相处大同小异,可以和部分同学交朋友,也可能和有的同学合不来,和选手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
2、强调选手参赛次数之多。可以说,一个多次参赛的选手很执著,很有勇气和毅力,但是有些事情不是那么绝对。可以说,对于含金量低的比赛,多次参加并不能体现勇气,而抵制参加非但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勇气和大智慧。我从小学到高中参加过很多比赛,有教育部批准的,也有民间组织的邀请赛,有的参加过很多次,也有的只参加过一次。我曾经“长期追求希望之星”,我参加次数最多的比赛是“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除了初中三年级时因为当时没有初中三年级的比赛而没有参加,其余每年都参加,总计参加6次,比赛结果是只获得两次三等奖,未能获得二等奖或一等奖而成为希望之星,实际上我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成为希望之星,而是练兵,为参加其他比赛积累经验。也有的比赛,我参赛次数就很少,不是因为我不想参加,而是因为每所学校有参赛人数限制,如“上外杯”上海市高三英语竞赛我只有高三才有机会参加一次,“TI杯”上海市高二数学竞赛我只有高二才有机会参加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是想参加就能参加,而是学校根据有限的名额决定让谁参加,有限制名额的比赛,再强调参赛次数之多就毫无意义了。
3、强调参赛人数之多。我之前说过,很多正规的学科竞赛的参赛人数超过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这些学科竞赛也没有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那么高调。有人反驳我说大赛组委会是和自己比,每年参赛人数增加。没错,参赛人数增加确实可以反映影响力增加,但是影响力绝对不只是体现在参赛人数。如果是学科竞赛,因为没有观赏性,所以影响力可能只是体现在参赛学校数和参赛人数方面,但是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不一样,电视播出的节目有观众,观众有多少也是反映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请组委会下次体现大赛影响力广泛的时候,把收视率也报出来。实际上,我在网上也和部分观众交流过,有的观众近几年都不看了,理由是太忙,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就是对大赛失望了,如果大赛确实足够精彩,再忙,一年总能抽出几个小时看大赛的,看不到直播也能看视频。由此可见,虽然参赛人数确实在增加,但是观众人数不见得在增加,甚至可能在减少。
如果强调参赛人数是为了体现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比例极低,也是没有意义的。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选手比例极低说明什么?竞争激烈?其实不然,实际上参赛的绝大多数选手英语水平都是不高的,在晋级人数确定的情况下(注意,是晋级人数,而不是晋级比例),低水平选手是否参赛,对高水平选手的晋级难度没有影响。况且,在我的印象中,2007年大赛还没有强调参赛人数,但是那年大赛还是颇为精彩。
上文说到,很多学科竞赛是有参赛人数限制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学科竞赛每年参赛人数是比较固定的,变化幅度很小。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每年参赛人数都是300多万到400多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每年参赛人数都是100多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各赛区预赛每年参赛人数都是60万—70万,其中能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决赛的选手每年都是约10万。人数比较固定,可能有如下原因:想参赛的人更多,但是要控制参赛人数,事先进行了选拔,优胜者才有机会参赛;有的比赛是有学校强制学生报名参加,而有的比赛是有学校不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有限制名额的比赛,再强调参赛人数之多就毫无意义了。
4、过分强调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我相信收看这个大赛的观众智商都不低,不需要组委会讲也能体会到比赛是激烈而残酷的。实际上,竞争何止在这个大赛中存在,在任何比赛中都是竞争,甚至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无处不在,可以说,竞争其实很平常,因此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我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是理科班,有淘汰制度,根据学期或学年,凡是考试名次在全年级一定名次之后(大约后三分之一)的同学将被淘汰出理科班进入平行班,这样的淘汰可不是比赛中了,而是每天的学习都要经历。另外,我参加过的比赛,“TI杯”上海市高二数学竞赛题目较简单,因此得奖分数线也高,我参赛的那年,必须得满分才能获得一等奖,只要扣1分就只有二等奖,我由于最后一道题的失误,只获得二等奖,竞争就是如此激烈和残酷,但是必须接受现实。在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修的一门课由于平时作业和考试都很简单,竞争尤其激烈,我相信我在考试中发挥得绝对足够好,但是由于高分太多,我也不得不接受没有拿到A而只有B+的现实。
以平常心对待竞争,还体现在更多方面。很多时候,竞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暂时的领先或落后并不表示最终结果。对于选手而言,即使参赛没有获得国际名校的邀请函,也不能说是失败的,如上文所说,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申请,是金子总会发光。就我个人而言,我修过的课有各种情况:有的课自始至终都处于好成绩,总评确实得到A;也有的课自始至终成绩都不好,总评也不好;还有的课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都很高,但是期末考试遭遇滑铁卢,原来总评可以得A的结果只有B+;甚至有一门课,平时成绩始终偏低,但是凭借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获得额外加分,期末考试又考得很好,结果力挽狂澜,总评还是得到A。我当过一门课的助教,那门课有两个同学平时成绩取得最高分,但是由于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总评也不理想,而有些同学平时成绩稍低,但是期末考试考得很好,结果还是得到A或A-。由此可见,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要时刻记住“胜不骄,败不馁”,风水轮流转的事情时有发生。
我进入大学,已经远离这些中小学的学科竞赛多年,本不想翻旧账,但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不得不翻出旧账,这是最好的论据。
综上所述,花絮的出现绝对是弊大于利。观众要看的是比赛过程,最重要的也是比赛本身,而不是花絮。就如任何一个正规的学科竞赛,评奖的唯一依据是选手在竞赛中的表现如何、得多少分,阅卷人或者评委根本不关心选手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出门、比赛当天是否临阵磨枪、心态是否紧张等等。我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我看到这个大赛在这些“虚”的地方过于高调,而“实”的地方明显不足。
大赛的没落,其实早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我也写过若干篇博客指出大赛的不合理之处,相信很多观众和我有同感。全国总决赛,代表的是参加这个大赛的所有选手的顶尖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代表全国的英语顶尖水平。
说实话,大赛让我失望了这么多年,今年我本来是不想看的,考虑到只播出9天,时间很少,所以还是决定收看了。今年大赛的质量如何,相信大多数观众都心知肚明。
我相信,每年举办和播出大赛,组委会都付出了很多。从各地方赛区选拔赛,到全国预选赛,再到全国总决赛,每个环节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年和今年的全国总决赛还要邀请国际名校招生代表,去年的全国总决赛还邀请黄西参与,开销更大。
虽然组委会付出了很多,但是正如2006年一位网友所说,观众不满意,付出再多等于零。观众都理解并尊重组委会的努力和付出,但是这不等于满意,如果观众不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改进,说其他的没有任何意义。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应用到工作中也是如此,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付出不等于有回报,各行各业没有不辛苦付出就能出成绩的,但是付出的目的不是为付出而付出。大赛播出结束后,在赵音奇的微博上看到其感想,提到中文媒体环境和现有考核体系下有语言劣势和收视劣势,既然看到了这些劣势,组委会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呢?语言劣势,我上文已经提到,比赛不是全英语直接导致选手总体英语水平下降。收视劣势,正好印证了我上文所说的,参赛人数多不一定大赛影响力就大,在参赛人数增加的同时,观众人数却在减少,这是组委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说节目播出时大赛官方微博转发的几条微博以及官方微博和主持人微博下的评论都是对大赛予以正面评价的,可见这个大赛在观众心目中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然,组委会在转发微博时可以“报喜不报忧”,即只转发对大赛评价好的微博,不转发对大赛评价不好的微博。即使观众发的微博和评论都是对大赛评价好的,也很好解释,只有认为大赛好的人才愿意收看大赛,认为大赛不好的人已经放弃收看大赛了,更不愿意在微博上进行评论。
2013年开始,央视又推出一个新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以想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又造成打击,虽然两个节目看似不相干,但是看到一个更好节目的观众完全可能放弃一个较差的节目。
这个大赛日后何去何从,我还不知道,我只是把我想说的说了,至于组委会是否虚心接受,我已无能为力。
我的更多文章:
( 00:06:06)( 16:04:39)( 10:08:2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朋友齐打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