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扩写300字与观沧海次写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学案5(含答案)-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学案5(含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学案5(含答案)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 9:55:39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 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这首诗借&&&&&&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提升环节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学习总目标
1、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反复《钱塘湖春和行》和《天净沙?秋思》
2、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
&&&白居易(772~846),字&&&&&&&&&,晚年自号&&&&&&&&&&&&。&&&&&&代大诗人。他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浅草、&&&&&&&,展现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
3、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提升环节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四、布置作业&&&1、选择这两首诗的中任一组写景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150字左右)
2、积累描写钱塘湖(西湖)的诗。
一、读《观沧海》,完成后面问题: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四、《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一、(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6)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认识诗人的本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景是作衬托的。
&&&& (7)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 (8)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 (9)到“洪波涌起”为止。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 (11)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 (12)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3、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4、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5、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6、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7、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8、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9、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10、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5.①向阳的树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5.B6.D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的诗意我想查查以上4首诗的意思_百度作业帮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的诗意我想查查以上4首诗的意思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的诗意我想查查以上4首诗的意思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语文 - 语文试题库 - 七(上) -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 ? 秋思》练习与测试 - 教育贴吧 -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反思、实录、作文、学生习作、作文辅导、练习、备课资料、语文、政治、历史
&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 ? 秋思》练习与测试
人气指数:[ 7658 ]&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2 篇,&&&[] [1] [] [] []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 ? 秋思》练习与测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 ? 秋思》练习与测试相关链接:《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与反思、说课与实录&【练习或测试】观沧海曹操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以上是07年南京中考题,以下是07年白云中考题)3.&按要求原诗句中的语句:(1)&&&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2)&&&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3)&&&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5.&这首诗的主旨是:
答案:1.水何澹澹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3.(1)观沧海&(2)水何澹澹……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里。4.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观沧海》指导与练习题 学习指导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2.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3、欣赏诗歌(1)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4.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东临碣石 临:________ 2. 水何澹澹何:________澹澹:________ 3. 山岛耸峙耸:________峙:________ 4. 星汉灿烂 星汉:________ 5. 幸甚至哉幸:________至:________二.阅读理解,完成下列练习题。 (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家,&&家,诗人&&& 。& (3)诗中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可见其博大的胸襟。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略)二、(1)乐府诗&抒情诗 (2)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3)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建功立业统一天下。(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作者:&&&&&<font color="#11-4-25 10:31:05&&&&&&&&&&&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 ? 秋思》练习与测试
1、《次北固山下》阅读指导与练习 阅读指导& 这是一首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练习题: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____诗,内容上属于_____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 ②客路青山外客路:&&&&&&③乡书何处达&乡书:&&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  4、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5、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 “鸿雁传书” 或 “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10.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 12.“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答案:&& 1、五言律诗& 思乡诗& 2、(略)&3、顺利& 风正一帆悬&& 4、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5、从北固山下寄信至家乡洛阳& 北方&& 6 、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7.客游他乡思念故乡&& 8。言之成理即可&& 9.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 && 10。思念故乡&& 11.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12、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2、《次北固山下》 练习题古诗赏析试题附答案: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附答案:1.D。2.D。3.思念故乡。 3、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____诗,内容上属于_____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 次:&&&& ②客路青出下客路:&&&&&&③乡书何处达乡书: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  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 “鸿雁传书”或 “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 7、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2005年四川眉山市中考题) &&8.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9.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是2003年河南中考题)&&10.“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11.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部分答案:8.客游他乡思念故乡&& 9。言之成理即可&& 9.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10。思念故乡&& 11.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作者:&&&&&<font color="#11-4-25 10:33:37&&&&&&&&&&&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2 篇,&&&[] [1] [] [] []
&|&&|&&|&&|&&|&&|&&|&&|&
楷体_GB2312
Andale Mono
Arial Black
Book Antiqua
Century Gothic
Comic Sans MS
Courier New
Times New Roman
Trebuchet MS
Script MT Bold
Lucida Console
10){parent.document.form.content.rows-=8;}}" align=absmiddle src="image/ubbimg/icon_editor_reduction.gif" alt="-减少编辑行" border="0" />
80){parent.document.form.content.cols-=20;}}" align=absmiddle src="image/ubbimg/icon_editor_left_reduction.gif" alt="←缩小编辑框宽度" border="0" />
220.177.198.53&& |
Powered by &&&PostBar v3.5 ACCESS&&&&&&&&&&&&
&&eXECUTION: 0.07813 second(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沧海和天净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