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疫源流行性传染病病和动物源流行性传染病病有区别吗?

本书共分6篇。第1篇为总论。较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疫源学说的基本理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的原则与策略,囊括了我国和世界各地已知(包括近年新发现和新出现)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每种疾病均从历史、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发病机制与病理学、临床表现与诊断、实验室诊断、治疗等项予以详细阐述,尤为侧重对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实验室诊断等,归纳了国内外主领域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现状等。
本书共分6篇。第1篇为总论。较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疫源学说的基本理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的原则与策略,囊括了我国和世界各地已知(包括近年新发现和新出现)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每种疾病均从历史、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发病机制与病理学、临床表现与诊断、实验室诊断、治疗等项予以详细阐述,尤为侧重对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实验室诊断等,归纳了国内外主领域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现状等。
被引量:131来源:道客巴巴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关发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发病趋势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甲类传染病鼠疫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累计报告病例157例,其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疟疾、出血热发病水平明显低于全国,而钩体病和乙脑发病水平则高于全国,除疟疾外的其余3种疾病均伴有小的发病高峰出现,但仍以散发为主.表明这些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仍需长期连续地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发病趋势的变化.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关发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发病趋势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甲类传染病鼠疫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累计报告病例157例,其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疟疾、出血热发病水平明显低于全国,而钩体病和乙脑发病水平则高于全国,除疟疾外的其余3种疾病均伴有小的发病高峰出现,但仍以散发为主.表明这些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仍需长期连续地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发病趋势的变化.
被引量:34来源:道客巴巴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859295例,死亡39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96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859295例,死亡39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96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被引量:33来源:豆丁网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共47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6/10万,死亡530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7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1.16%.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狂犬病稍有上升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该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狂犬病占此类传染病死亡构成的71.32%,狂犬病的控制尤其重要.该类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该类传染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基本得到控制,但应高度警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共47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6/10万,死亡530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7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1.16%.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狂犬病稍有上升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该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狂犬病占此类传染病死亡构成的71.32%,狂犬病的控制尤其重要.该类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该类传染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基本得到控制,但应高度警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被引量:23来源:豆丁网
摘 要:目的了解蓄水前库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病媒生物现状.方法在三峡库区库岸3km内地区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监测鼠和蚊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22/10万,各种疾病逐年均成下降趋势;鼠密度平均为3.44%,有食虫目小兽、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鼠种;蚊密度平均为74.59只/(问·人工h),有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白蚊伊蚊蚊种.结论库区存在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随着三峡新库生态环境的变化,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有可能上升或暴发,值得高度重视.
摘 要:目的了解蓄水前库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病媒生物现状.方法在三峡库区库岸3km内地区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监测鼠和蚊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22/10万,各种疾病逐年均成下降趋势;鼠密度平均为3.44%,有食虫目小兽、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鼠种;蚊密度平均为74.59只/(问·人工h),有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白蚊伊蚊蚊种.结论库区存在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随着三峡新库生态环境的变化,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有可能上升或暴发,值得高度重视.
被引量:16来源:豆丁网
小型兽类可保存或传播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数十种,主要有鼠疫、鼠型斑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其体外寄生虫如蜱、螨、跳蚤、虱等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由于种类多,分布广,迁移性较小,不同种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又多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适应性能力和多种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对小型兽类与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我国目前小型兽类与重要或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概况,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小型兽类可保存或传播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数十种,主要有鼠疫、鼠型斑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其体外寄生虫如蜱、螨、跳蚤、虱等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由于种类多,分布广,迁移性较小,不同种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又多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适应性能力和多种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对小型兽类与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我国目前小型兽类与重要或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概况,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被引量:11来源:道客巴巴
摘要: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东经92°13′~108°43′北纬32°31′~42°47′东西长约1305km,南北宽约500kin。全境分为6个自然景观区(类型),即:陇西黄土高原低山丘陵于草原、半荒漠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干草原、半荒漠区;陇南山地中山森林、草原区;甘南高原、峡谷高寒草甸草原、草原、森林及森林草原区;祁连山地高山山地草原、森林草原区;河西走廊半荒漠、荒漠草原、戈壁荒漠区。
摘要: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东经92°13′~108°43′北纬32°31′~42°47′东西长约1305km,南北宽约500kin。全境分为6个自然景观区(类型),即:陇西黄土高原低山丘陵于草原、半荒漠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干草原、半荒漠区;陇南山地中山森林、草原区;甘南高原、峡谷高寒草甸草原、草原、森林及森林草原区;祁连山地高山山地草原、森林草原区;河西走廊半荒漠、荒漠草原、戈壁荒漠区。
被引量:9来源:道客巴巴
正SARS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故应系统简述之。为根除“非典”需彻底查清其自然疫源地。1自然疫源性疾病概念建立1.1定义:1939年前苏联学者E.H巴甫洛夫斯基给“自然疫源性疾病”下的定义是:“病原体的特异媒介(节肢动物)及宿主动物(野生脊椎动物),在其世代交替中无限期地存在于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群落
正SARS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故应系统简述之。为根除“非典”需彻底查清其自然疫源地。1自然疫源性疾病概念建立1.1定义:1939年前苏联学者E.H巴甫洛夫斯基给“自然疫源性疾病”下的定义是:“病原体的特异媒介(节肢动物)及宿主动物(野生脊椎动物),在其世代交替中无限期地存在于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群落
被引量:9来源:道客巴巴
目的在华北地区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区进行热点区域探测,分析影响不同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气象因素。方法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年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应用面板数据分析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等4种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华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肾综合征出血热、斑疹伤寒和乙脑为主,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17/10万、2.13/10万和0.23/10万。各省市8种传染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以河北、内蒙古发病率较高。不同类型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聚集区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气象因素分析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斑疹伤寒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布病的发病率与平均最高气温呈负相关,斑疹伤寒、乙脑发病率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日照呈负相关。结论华北地区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其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气温(包括气温的极值)、湿度和日照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较大。建议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中纳入对气象条件和自然疫源地气候的监测。
目的在华北地区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区进行热点区域探测,分析影响不同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气象因素。方法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年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应用面板数据分析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等4种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华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肾综合征出血热、斑疹伤寒和乙脑为主,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17/10万、2.13/10万和0.23/10万。各省市8种传染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以河北、内蒙古发病率较高。不同类型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聚集区空间分布为非随机分布。气象因素分析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斑疹伤寒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布病的发病率与平均最高气温呈负相关,斑疹伤寒、乙脑发病率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日照呈负相关。结论华北地区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其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气温(包括气温的极值)、湿度和日照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的影响较大。建议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中纳入对气象条件和自然疫源地气候的监测。
被引量:8来源:万方
本文从血清学、流行病学、病原学、宿主动物、蜱类媒介及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证实福建省西北边缘山区宁化县内存在两种以蜱类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和莱姆病。从越原血蜱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系国内外首次报道。
本文从血清学、流行病学、病原学、宿主动物、蜱类媒介及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证实福建省西北边缘山区宁化县内存在两种以蜱类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和莱姆病。从越原血蜱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系国内外首次报道。
被引量:7来源:维普
京ICP证030173号自然疫源性传染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传染病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传染病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1|
上传日期: 08:20: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传染病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
官方公共微信动物源性传染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何区别?_百度知道
动物源性传染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何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细菌,病毒等等,只是疫源是动物。自然疫源还包括动物源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自然疫源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行性传染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