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根据课文写出刘邦成功和项羽刘邦鸿门宴失败的三个性格和原因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过死里逃生?_百度作业帮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过死里逃生?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过死里逃生?
一、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 项羽和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刘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项羽乃名将之后,刘邦为默默无名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乌合之众;后项羽宰制天下, 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强弱悬殊的戏剧性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刘邦则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狼」之争的历史对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成为后人一再回顾的经典教训? 二、他们共同特点是敢作敢为,化危机为转机 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凭着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二十七岁起,就逐步立下惊人的战功;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强大实力.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峰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三、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四、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例如,他学到了用笼络手段壮大力量的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鸿门宴斗争中刘、项性格特点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
你看下面的吧,对项羽为什么放刘邦分析的很有独到之处 项羽。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正因为项羽性格复杂如...当前位置:
>>>项羽和刘邦是《鸿门宴》中塑造的两个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对这..
项羽和刘邦是《鸿门宴》中塑造的两个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两个英雄是各有偏爱。请你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陈述你喜欢的理由。理由中必须包含人物的性格特点。字数不少于50字。(3分)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参考示例刘邦——得到即将遭到项王攻击的时候能够审时度势,屈尊对待项伯,并亲往鸿门谢罪,得到项羽宽容,在充满杀机的宴会上相机行事,金蝉脱壳,保全自己。项羽——攻伐能力卓越的霸王,敢爱敢恨,气度宽宏,面对送上门来的刘邦,正义凛然,不做小人暗杀他,敢于放虎归山,敢于留到今后光明正大的在战场上除掉他。答案要点中课文内容1分,人物性格1分,语言组织1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对课文中历史人物的溢美之词。《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都是英雄,但他们又都个性鲜明,而且课文中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负面性格,而本题要为他们写赞词,必须就课文中描写人物的事件提炼出形象优点加以表达。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项羽和刘邦是《鸿门宴》中塑造的两个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主要考查你对&&综合读写&&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综合读写:(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综合读写教学:一、阅读:
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要阅读一些好文章、好作品,指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既而读通读懂课文。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再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而审题、立意及谋篇布局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2、分析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 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框架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要素组成;议论文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用途、方法等。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学生步入社会后应用仍广泛。学生要多背诵各种应用文框架,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记叙文要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表达生动感人;说明文力求做到说明的顺序要跟事物本身条理一致,要跟人们认识的过程一致,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要有确切的事实依据;议论文要立意准确、新颖,论据充分具体有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
4、加强即兴作文训练&&&&& 即兴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速度,增强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通过写日记、打油诗、广告语等来锻炼即兴写作。
5、把听、说、写有机地综合起来&&&&&&&& 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在进行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发现相似题
与“项羽和刘邦是《鸿门宴》中塑造的两个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对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9945278442160262143077271759146316答案:提示: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但又直率。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高手必修二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本文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请你也试着叙述一个事件,在事件中凸显人物性格。相信你也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大阅读
&&&&&&&&&&&&&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 王剑冰
&&&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 17.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4分)
&&& 18.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4分)
&&& 1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 20.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本文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请你也试着叙述一个事件,在事件中凸显人物性格。相信你也可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 _凯风网
当前位置:&&&&&&&&&正文
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
日 14:18&&&&作者:晋 文 韩丽红&&&&来源:项羽文化网&&&&
  摘& 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他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都曾留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败于刘邦。仅就性格而言,即主要应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过分崇尚武功、政治幼稚和急躁易怒、气量褊狭。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着力刻画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从公元前209年9月会稽起兵反秦,到公元前206年12月咸阳分封天下,英勇善战的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所以司马迁赞叹说:“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1]然而,在经历了五年的楚汉战争后,项羽却被刘邦打败,最后落得乌江自刎、“身死东城”的悲剧下场。他的骤起骤灭的人生经历留给了后人很多的感慨和思考。
  多年来,众多专家和学者对项羽失败的原因都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主张,项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应有的素质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1];有的学者提出,项羽的失败是因为错误的用人策略[1];有的学者认为,项羽是败在军事理念和政治理念上的局限[1];有的学者强调,项羽复杂的性格特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1];而有的学者则强调地理因素是决定项羽成败的关键[1];还有的学者主张,分封是项羽被刘邦战胜的重要原因[1]。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也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在笔者看来,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实际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必然,也有偶然。而项羽之所以在楚汉战争中一步步由强变弱,直至最后兵败自杀,则主要决定于其性格上的弱点。以下从四个方面试予分析。
    一、刚愎自用
  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以少胜多,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秦灭楚时,项羽年仅十岁,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之后,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及其它记载,项羽的用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宗亲故旧,二是非亲非楚之人。项羽浓厚的宗亲意识使得他在用人上非亲即故。如季父项伯为楚左尹,项佗为魏相,项声、项庄、项冠、项悍皆为将军。所以原为项羽部下的陈平便批评说:“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1]除了亲族好友之外,最初项羽身边也有很多人才,如韩信、彭越、黔布、陈平、龙且、钟离昧、周殷、范增等。但后来却大多离他而去,结果其身边只剩下宗亲故旧。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最大失败,也是他最终败在刘邦手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首先,由于用人唯亲和生性多疑,他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辩忠奸,不善纳谏,导致许多人才都背楚归汉。英布本是项羽的爱将,“数以少败众”,战功显赫,受封九江王,但在数年的征战中,他逐渐与项羽产生隔阂。在项羽伐齐时,项羽多次向他调兵,他都称病不出。“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1]后来刘邦派使者说降,遂反楚归汉。韩信也是一例。他最初仗剑跟随项梁,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不听,结果亦叛楚归汉。还有陈平,富有谋略,在平定殷王司马仰的反叛时,被项羽任命为楚军都尉。但后来却被项羽无端猜忌,陈平害怕被杀,也逃离楚营投奔刘邦,并利用离间计离散了项羽对亚父范增的信任,又在楚军中散布谣言,离间了项羽与将军钟离昧。
  其次,项羽十分信任楚人和项氏亲族,但这些人却大多有负重托,甚至成为内奸。项伯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多次帮助刘邦。项羽刚到函谷关时,以当时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战胜刘邦,但因为张良救过项伯的命,于是项伯出于个人义气,夜访张良,泄露军机,而且还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使得刘邦君臣做好了防备。在鸿门宴上,范增令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致使刘邦趁机逃生,为项羽的争霸留下隐患。项伯还接受张良的贿赂为刘邦求情分封汉中。荥阳之战时,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又是项伯出面阻止。如果说项伯夜见张良是因为他太重情义想报答张良的话,那么此后的一切行为则表明他已完全成为刘邦的帮凶,是个名副其实的内奸。楚将曹咎更不堪重任,丢失了粮仓要塞,使项羽大军粮食匮乏。公元前204年,项羽命曹咎守成皋,并特别告诫说:“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然而,曹咎却经不起汉军的羞辱,大怒引兵出战,结果被汉军击败,曹咎自杀。楚军因此粮食短缺,战斗力急剧下降。楚将龙且骄傲轻敌,统领的20万大军被汉军击败。公元前203年,韩信率汉军进攻齐国,项羽派龙且援助。有人建议龙且坚壁清野,可以不战而降汉军。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1]不料,韩信用河袋堵塞了滩水的上流,渡河攻龙且,又假装败逃引诱龙且追击,然后决开沙袋,使龙且军大半不能渡河,随后迅速反击,杀了龙且,攻占齐国。大司马周殷,当项羽被汉军追到固陵急需援助之时,竟然背叛项羽,领兵会合汉军,使项羽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丁公,原本是项羽的部将,在刘邦败逃时,他本已带兵追上刘邦,却又徇私放了刘邦。可见,项羽本人虽是一个军事天才,但在用人方面却既不能知人,更不能用人,使许多贤才良将都背楚归汉,成为自己的死敌。即使留在身边得到重用的人,也因为有的泄露军机,有的不堪大任,不仅没有给项羽的争霸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排斥作用。
  而反观刘邦,其用人的主要特点即是招降纳叛和离间。前者表现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派说客入淮南说降九江王黥布,以牵制项羽兵力。后者表现为刘邦采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项羽身边既无谋臣,又无良将,只凭个人英勇善战,其优势遂丧失殆尽。
    二、过分崇尚武功
  通观《史记·项羽本纪》,我们不难发现,项羽骁勇善战,英勇无畏。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巨鹿和彭城两战,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不懂得约束自己,缺少谋略,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
  首先,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轻视了学习,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他都半途而废。因此,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在《项羽本纪》中,主要有两处谈到项羽运用政治手腕的事例:一次是项羽在安阳诛杀宋义、夺取兵权之后大义凛然地向全军宣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全军欢呼,众将军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于是众将拥举项羽为主帅,大军立即前进救赵。项羽宣称杀宋义是奉楚王之命,显然是为了争取众将士的支持,使自己北上救赵的行动合法化。另一次是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项羽派人诱降韩信,结果没有成功。而刘邦则老练成熟,颇有心计,多次利用政治手段来对付项羽。如在鸿门宴之前利用项伯夜访张良之机拉拢项伯;在楚汉战争的危急关头派说者说降黥布、拉拢彭越,用离间计离散项羽与范增、钟离昧。可见在斗智方面,项羽明显不如刘邦,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如张大可先生所说:“项羽打仗,长于治兵置阵,摧锋挫敌,而不足于权谋,疏于筹略,可以说这是他演成兵败自杀的原因之一。”[1]
  其次,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过分低估了敌人的力量。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击败秦军主力,使率领偏师的刘邦得以顺利攻入咸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企图独霸天下。项羽初到函谷关时,“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于是派当阳君等击关。刚入关时,又听到曹无伤密报刘邦要称王关中,项羽亦大怒发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见,他是在盛怒之下才做出要除掉刘邦的决定,而且也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这种轻敌麻痹、狂妄自大的性格使得他根本不把刘邦作为敌手,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几次失去杀掉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即使当身边的韩信、彭越、黥布等人纷纷背楚归汉时,项羽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刘邦已成为劲敌。直到楚汉两军在荥阳会战时,韩信夺取了齐地,项羽才强烈感觉到刘邦的威胁。为此,他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是派手下大将龙且去救齐,二是派蒯通去劝说韩信反叛,但为时已晚。
  第三,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形成残忍好杀的个性,最终因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项羽性情刚烈,直率粗暴,再加上幼年时期就过着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之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秦王朝的仇恨,并转化成了残暴不仁的个性。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残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件事情:项羽进军河南,以襄城久攻,“已拔,皆坑之”;行军至河南新安时,将20万秦军降卒坑杀;进兵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击败田荣的反叛后,因愤怒齐民从叛,大肆烧杀掳掠。同样,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也只知杀戮,所过大多残灭,而导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三、政治幼稚
  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冲动轻信,不辨真伪
  1、在整个反抗暴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但在政治斗争中他却显得十分幼稚。灭秦之后,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因为关中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易守难攻,东西南北分别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四个天然屏障;而彭城则易攻难守。但他却世俗地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完全不考虑大局。
  2、项羽的冲动轻信在鸿门宴前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大怒”,下令发兵攻打刘邦,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可见,项羽最初决定要“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即使当时范增分析刘邦“志不在小”,力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但是项羽并没有看清当时的政治形势。他之所以要除掉刘邦,是因为自己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居功至伟,理应为天下的霸主。因此,当刘邦给他说了一些恭维话,承认他的功劳最大后,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也就自然放弃了除掉刘邦的计划。此其一。鸿门宴上,刘邦几句看似诚恳实则虚伪的话,项羽不但不辨真伪,信以为真,而且倍感内疚,情急之下,出卖了曹无伤。而且范增再三暗示项羽下手,项羽均不理会。范增又叫项庄入而舞剑,去刺死沛公,项伯亦起身舞剑以蔽沛公;樊哙拥盾而入,力陈言辞,意在救援刘邦,项羽却以为壮士;之后,刘邦起如厕,趁机而逃。项羽当断不断,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此其二。
  3、项羽进兵咸阳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诸侯。分封不久,田荣等人就以分封不公为名起兵反叛。项羽东征田荣,刘邦趁机还定三秦,项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当时刘邦让张良给项羽写信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将齐地和梁地反楚的事情告知项羽:“齐欲与赵并灭楚。”实际上刘邦是在麻痹项羽,趁机召集诸侯、部署军队,以发动总攻。而项羽却不加分析,完全信以为真。
  4、楚汉战争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围在垓下。当刘邦以四面楚歌迷惑项羽时,作为一个身经七十余战的军事统帅,项羽不是冷静分析形势,部署备战,而是幼稚地轻信楚地尽为汉军所有,于是悲观失望地泣别虞姬,喝闷酒,唱悲歌。
  (二)坦诚豪爽,缺乏城府
  1、项羽与叔父项梁在吴中避难时,一次,秦始皇游会稽,项羽见到始皇巡游说:“彼可取而代也!”坦诚直率,内心想法暴露无遗。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也曾说过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也。”[1]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项羽豪爽、直率,感情外露,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刘邦则比较委婉。
  2、在鸿门宴上,由于刘邦君臣的花言巧语,项羽不但放弃了杀掉刘邦的念头,而且为了摆脱自己的窘境,竟将刘邦部下密报一事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羽的政治幼稚可见一斑。他竟然认为将曹无伤密报之事说出便可以化解刘项之间的误解,却没有想到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刘邦回到军营,立即诛杀了曹无伤,使得项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也使得其他想为项羽暗中帮忙的人感到寒心。相比之下,刘邦就要比项羽机智得多。当项伯夜见张良、泄露军机时,刘邦既对项伯敬酒,又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一片虚情假意终使项伯到项羽面前为刘邦说情,并注意保密,在见到项羽时绝口不谈项伯来访之事。他的这些言行虽然算不得光明正大,但能屈能伸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必备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项羽所欠缺的。
    四、急躁易怒,气量褊狭
  项羽过人的军事才能使他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但由于他的急躁易怒,气量褊狭,最终也导致他在争霸战争中失败。
  1、鸿门宴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在疯狂复仇后,想东归故里。有人当时建议应定都关中,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建议者骂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竟然将其人烹杀。相比之下,刘邦则能虚己纳谏,经常听取身边人的批评,接受身边人提出的建议,知错就改[1],所以才往往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2、彭城大败后,刘邦退守荥阳,并且修了甬道,以取敖仓之栗。一年以后,项羽攻打汉军的甬道。在汉军食乏之际,汉将纪信穿上刘邦的衣服,带着2000装扮成士兵的宫女趁着夜间从荥阳东门出来投降项羽,使楚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东门,真正的汉王刘邦则从西门逃跑了。等到项羽见到纪信才知道上当,于是一怒之下又将纪信烧死。汉王逃走时,命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楚军攻下荥阳,周苛被俘,项王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3、及汉王之还攻项籍,王陵以兵属汉。项羽抓到王陵的母亲。王陵的使者到了项羽军中,项羽想让王陵母招降王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项王怒,烹陵母。”[1]
  4、汉四年,刘项两军在广武相持数月,彭越多次断绝楚军粮道。项羽已处于少食的境地,于是欲以烹刘邦父亲太公来要挟。不料刘邦却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但又奇怪地轻信项伯的说辞而放弃烹杀太公。
  5、楚汉两军相持不下,项羽派几名壮士向汉军挑战,都被汉军一个叫娄烦的神箭手射死。“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刘邦根本不理,反而故意激怒项羽,说明他对项羽急躁易怒的性格弱点已完全掌握。
  6、楚军攻打外黄时,“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
  总之,项羽为人气量褊狭,听不得反对和批评自己的意见,而且由于他遇事急躁易怒,不能冷静地分析形势,经常做出错误的决断,并经常在盛怒之下烹人、杀人、烧人、坑杀人,最终即失去人心。倘若他能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多听听不同意见,也不至于沦落到垓下被围,然后慌不择路,自刎而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湖一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羽刘邦鸿门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