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朝的户汗牛充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塔里木盆地_百度百科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 ?????????? ) 位于西北部的新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和、之间。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边缘为、戈壁和(冲积平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心,几乎终年不雨,被认为是含有储量丰富的和天然气,地形封闭,开口朝东南。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起东麓,东到洼地,北至南麓,南至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3]
塔里木盆地鸟瞰图
里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四大相邻的盆地之一。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2]
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大体呈菱形。四周高山海拔米,盆地中部海拔米,地势西高东低,并稍微向北斜,地势的最低点是位于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海拔781米。边界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相接。居亚洲大陆中心,气候,雨量特少,如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民丰安迪尔1966年降水量5.0毫米,蒸发量却很大,若羌达2952毫米,故以风力作用为主,风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风城地貌发育。
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和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和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广。
形成和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在震旦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4]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5]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近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有关陨石成因假说
网上流传很广泛的陨石成因说,其实在地质学上并不能站得住脚,而学术界也从未对塔里木盆地是否是构造运动形成的有过疑虑和争论,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并不支持陨石说。从专业角度看,陨石说所提出的论据并没有驳斥的价值,因为其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实际上,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这一浅显事实本身就是对陨石说的有力驳斥。
塔里木盆地
里木盆地在新疆南部,位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56万平方千米,为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大沙漠东西绵延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相当于9个多台湾省的大小,达33.76万平千米,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七大沙漠之一,是仅次于西亚鲁卜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内部沙丘连绵起伏,一般高70-80米,最高可达250米,沙漠内部植被稀少,多为流动沙丘。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天山、昆仑山阻隔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进入,降水量小,气候变化大。夏季炎热少雨,光脚不能在沙漠中站立一分钟,因为沙面温度高达70-80℃。冬季气候又变得异常的寒冷,气温经常在零下20℃至零下25℃,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春季多风,平均每月大风4-5次,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声音凄厉可怕。
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北部一般在50-70毫米,南部一般在15-30毫米,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十分干燥,风沙危害始终威胁着盆地周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盛行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沙漠东部盛行东北风,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流动沙丘总的移动方向是自北向南。故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不断向南扩张,向着昆仑山麓推进。2000多年来沙丘平均向南移动了100千米左右,使南道的绝大部分的古城被风沙湮没。那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原来是这样的吗?塔里木盆地来自什么地方。
1.塔里木盆地来自
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距今8亿年前(),塔里木盆地还是一段靠近现南极海底的活动性很强的古地槽。当时地壳运动剧烈,地球的南北变化频繁。自震旦纪后期开始(距今6亿年前),由地槽转变为陆块的塔里木从今天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开始其长达数亿年的“北征”。这块古陆在北移过程中按照地球磁极的变化变换着“行走”的姿势,其大部分时间是顺时针左旋前进,中间曾一度右旋过。在距今4亿年前的,塔里木陆块完成了决定性的一站,从南半球高纬度49.2度,漂移到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到距今约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它已移到北纬25.2°。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塔里木陆块的漂移,只是全球大陆漂移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塔里木有此漫漫数亿年,遥遥数万千米的漂移、漫游世界的地质历史,所以其经历的、古气候环境条件是异常丰富多彩的。
2.塔里木盆地原来不是干燥的
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塔里木盆地中并无沙漠,而是河湖众多,植物繁盛,气候湿润的绿洲。在,形成沙漠化过程的地质背景是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使得青藏地块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围地改变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气环流格局。一方面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干冷的空气在上聚集加强,并与太平洋上暖湿气流进行水热交换,从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大气环流系统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渐趋干燥,河湖干涸,植被变稀,风沙渐多。大约在1万年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退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参与到影响现代沙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来,并在沙漠化的发展和逆转中起加速、加剧作用。
在变干的气候条件下,加上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沙漠的发生与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些绿洲缩小,即绿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区,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减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长达180千米的濒临毁灭。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域气温变化不明显,而降水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河源流域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塔里木河下游流域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植被生长是有利的,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断在扩大,这表明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有关。
沙漠化问题是塔里木盆地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诱发了沙化的潜在因素,使沙化耕地大量出现。
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度都将比20世纪有所扩大,对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强。眼下如果不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沙漠化面积将会继续扩展,程度将会加重,塔里木盆地的前途也将不容乐观。
各河均汇入,“塔里木”,在维吾尔语中即河流汇集之意。旧时、等也汇入塔里木河,后因灌溉耗水过多,与塔里木河间已断流。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带已发展为灌溉绿洲,著名的有、、、、、、等。塔里木盆地(1)[2]
是中国最古老的内陆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和的需要。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是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瓜果资源丰富,著名的有、、、、等。木本油料的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都发达。1949年以后沿塔里木河新建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在叶城等地已发现高产油田(2)[1]
铁路现已通到,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日,中国科学家发现塔里木盆地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水资源,其蓄水量是北美洲五大湖总和的10倍。
科学家将这个巨大的蓄水层描述为地下海洋,由于该蓄水层水质盐分太高,无法让居民使用,但是该蓄水层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缓慢气候变化。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杂志上。[6]
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
是由古代暴流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盆地边缘绿洲带
塔里木盆地
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和等大小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玉米、水稻和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
盆地中部沙漠带
即,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主要是流动,占85%,沙丘高大,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等形态。
盆地东部的湖盆区
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8-11世纪,因大批操语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的西迁,进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问题,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觉有未尽之意。故本人认为,对此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缘边地区居民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或,他们属。汉代,为了争夺西域地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民族迁徙的第一次高潮。
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击月氏,“、乌孙、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国皆以为匈奴”。从此,大批匈奴人进入西域,并与汉朝展开激烈争夺。经过长期的战争,至2世纪中叶,南匈奴归汉南下,。“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至,建立“”,“众可二十余万”。分散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其它地区的匈奴人,也当为数不少。
汉代,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进入包括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成为到达新疆很早的民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汉人迁往河西,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他们和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今,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从和平元年(460年)起,这里先后建立起了阚氏、张氏、麴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其中麴氏王国传九世,历经140余年之久。
羌人,是较早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绿洲,发现了一枚“”铜印,联系到“若羌”这个古老的地名,以及文献中的记载,可以认为,羌人是汉代新疆地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5世纪初,势力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他强盛时,不仅控制了今吐鲁番地区,而且波及。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不满豆伦可汗侵扰北魏沿边州郡,与其弟穷奇怒而率所属十余万落向西迁徙,在新疆建立政权,也曾一度控制高昌及地区3。高车副伏罗部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集团。
突厥是继匈奴、柔然之后又一个在新疆地区建立起自己统治的政权。时期(约在610-618年),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统有东至山,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自以西诸国皆役属之。遂与北突厥为敌,乃建庭于龟兹北三弥山”。射匮可汗死后,即位,他“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椐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受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1。与此同时,亦有大批突厥部落迁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如等。
自7世纪下半叶时起,来自地区的势力进入西域南部,并从8世纪末时起,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行长期统治。期间,该地区不仅驻有大批吐蕃军队,建有戌堡,设置斥候,而且还分布着许多吐蕃部落,见于及出土的吐蕃文简牍中的西域吐蕃部落名称就有60种,其中大部分来自吐蕃本土的六十一东岱(千户),是从吐蕃故有部落中分化出来的部落2。
除、汉人、、、、、吐蕃等民族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吐谷浑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上述民族和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不仅使该地区居民族属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如,就和各地王族通婚,进而对当地原住居民产生影响。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以后,应该有不少吐蕃人留在了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特别是,并融合在了当地原住居民之中。
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却没有导致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发生根本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到各绿洲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汉人,虽然经营农业,但除在吐鲁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汉人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孤立的屯田点上,且人数有限,指望他们改变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似乎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却被逐渐融合在当地的民族之中。
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是从公元8、9世纪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回鹘族和其他民族大批进入该地区开始的。
早在公元5世纪末,高车(铁勒)副伏罗部作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就已经进入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缘边地区。高车与柔然长期进行斗争,频繁迁徙,至6世纪末7世纪初,被称为铁勒。其部落分布极广,东起,西至,山谷草原,多有所在。以西、焉耆以北活动有契弊(苾)、薄落、职乙、纥骨、乌灌(一作乌护)等部。有的学者就认为,乌灌(乌护)与回纥属于回鹘族的东、西两支2。
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对天山南北的统治,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但对以后该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在突厥的统治下,居住在高昌地区的汉人不仅“兼用胡书”,而且被迫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和突厥人一样“披发左衽”。其他民族的居民,由此可略见一斑。
7世纪初期,人就在其首领菩萨的率领下,以5000骑兵击败突厥10万大军,并追至天山,俘获大批突厥部众,对唐朝灭亡东突厥,起了很大作用。唐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阿史那叛唐,攻破。回纥首领、翰海都督婆闰率兵5万,协助唐将梁建方、,大破贺鲁,收复北庭。唐显庆元年(656年),贺鲁再次起兵反唐,婆闰领兵又助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大破贺鲁于、金牙山,并随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追剿贺鲁至石国西北苏咄城,终擒贺鲁。在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婆闰及其所率回纥兵为巩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世纪末9世纪初,回鹘与吐蕃在北庭展开激烈争夺,并最终控制北庭、高昌等地。
突厥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及回鹘人在西域的早期活动,无疑为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塔里木盆地
世纪中叶,异姓突厥诸部落葛逻禄、样磨等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权,都八拉沙衮(在今的托克马克附近),后人称其名为。与此同时,西迁的回鹘人在今吐鲁番地区和一带建立王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缘边绿洲地区分别被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所统治。由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总的人数上都占有优势,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原住居民的回鹘化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的政治和人数上的优势,并不等于回鹘化。我们所说的回鹘化,是指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与当地原住居民通过接触、通婚和融合,使回鹘语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即语言的同化。要达到这种程度,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如回鹘及其近族、同族葛逻禄、样磨等,必须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只有这样,才能便于他们与原住居民接触、通婚和融合。
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时期,进入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在当地原住居民比较发达的文化影响下,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当然,这一转变首先是由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适合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和游牧业相比,收获较为稳定,使他们自然选择了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特别是回鹘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供奉官出使高昌,在其《高昌行记》说:高昌“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溉田园,作水磑。地产五谷,唯无荞麦。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说明高昌是一个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同时也说明回鹘人的上层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某些饮食习惯——食马肉。王延德还说:他到了高昌王的避暑地北庭,那里有很多马。“王及王后、太子各养马,放牧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1]。这也告诉我们,在迁入西域百余年后,回鹘上层仍保持着游牧民族某些生产方式,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是必然的。正是这一转变,使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和当地原住居民在经济领域内,达到了划一的程度,也为他们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高昌回鹘完全转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蒙古的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即位以后,为了削弱窝阔台、的势力,于1252年处死了与窝阔台系大汗密切关系的高昌撒邻迪(萨仑的斤),恩准亦都护的兄弟斡根赤(玉古伦赤)继立为亦都护。接着,他又采取分解政策,将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分成若干小块,再予以层层分封。由于从分化出来的合丹领地放在了别失八里,直接占有亦都护的大片土地,所以高昌亦都护再次成为了蒙哥汗政策的受害者。蒙哥汗还任命亲信纳怀、塔剌海、麻速忽(即马思忽惕)等为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这样,高昌亦都护的领地不得不缩小到高昌一带。故《西宁王忻都碑》说,“己而北庭多故,民弗获安。乃迁国火州”。高昌亦都护迁到高昌,使回鹘由游牧完全转入了定居,完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经过历了四百余年。
塔里木盆地
鹘人在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的过程中,同时还接受继承了当地的文化,其中包括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重读一下唐代诗人、等人描写西域乐舞的诗篇,在品味当今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谁也难以否认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同的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以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随着城市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语文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用它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的《》说:“回鹘人的语言是纯粹的突厥语,但他们彼此交谈时还使用一种方言”。除使用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外,“回鹘人还有和秦人文字相似的另一种文字,官方文牍都使用这种文字”1。学者们一般认为,这种文字应该是汉字。说明直至11世纪下半叶,汉语文仍然是高昌回鹘使用的文字之一。但是,最终汉字还是被回鹘文所代替。
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为官方正式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为官方的正式文字。例如公元11世纪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大词典》中的古代突厥语词和诗歌、格言、谚语,就是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同一时期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编写的另一名著《》,有人认为它是先用阿拉伯字母写成,以后才用回鹘文抄写的[2]。至迟至11世纪末,突厥语族语言作为当地通用的语言基本上普及到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广大地区,而原居民的语言逐渐消亡。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大词典》导言中证实了这种情况。他说:11世纪下半叶,凡是通晓两种语言并和城市居民有交往的人的语言是不纯的。“索格达克”、“坎切克”、“阿尔古”等部落就是通晓两种语言(指突厥语族语言和本民族母语)的。……喀什噶尔有操坎切克语的村庄,但城里均操哈喀尼耶突厥语”。“吐蕃人有自己的语言。和阗人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两种人的突厥语讲得并不流利”[3]。也就是说,至11世纪,和阗地区的原居民不仅皈依了,而且也开始了语言的突厥语化的进程,当前我们见到的属于11世纪或更晚一些的古代和田语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4]。
塔里木盆地
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客观形势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于10世纪中叶前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喀喇汗朝称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5,而高昌回鹘王国则支持信仰佛教的和阗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阗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恃状态。所以直至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仍在阿克苏以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14世纪中叶的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年)作为新疆地区的蒙古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黑的儿火者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并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总之,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汤良杰.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田在艺,柴桂林,林梁.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新疆石油地质. 1990(04)
.腾讯[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汗推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