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包礼怎么写

修水民间礼俗
修水民间礼俗
一、婚嫁礼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生的大事,历来被民间所重视。修水自唐宋以后,由于战乱避难迁徙修水的比较多,自古以来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习俗,在过去交通、通讯不发达和封建意识浓厚的年代,男女青年到了结婚年龄,一般都要&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成婚。如果不是通过媒人的介绍而成婚的,就认为不是明媒正娶,不合礼俗,容易招致他人的闲言碎语。一般情况下,父母通过媒人为自己的子女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后,男女双方要进行以下程序:
相亲。一是配属相、合八字。男女青年的双方父母通过媒人介绍,对对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觉得对方的条件还相配,女方通过媒人将女儿的生庚交给男方,男方的父母通过媒人得到女方姑里生庚八字后,请&算命先生&配属相,合八字。所谓配属相就是将男女青年的生年属相相比较,看是否有互相侵害,民间有:&红蛇白猴满堂红,福寿双全多康宁&,&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足北斗&,&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长久&和&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等说法。合八字就是男女青年的生辰命运是否相冲,如果能够互相补充,就是相合,如果男女八字相互克制,就是不合,会出现男女一方克制另一方,产生对其中一方不利和夫妻不和睦的现象,不能结为夫妻,男方则将女方生庚退还。二是请祖宗神灵鉴别是否可以成为夫妻。主要是由男方将当事男女青年的生庚写在一起,祷告祖宗神灵,并将男女青年生庚压在神龛前的香炉下,三天之内本家平安无事,即认为祖宗神灵认可了,否则认为祖宗神灵不认可,男方亦将女方的生庚退还给女方。三是压茶盘。男女双方经过上述环节后,由媒人约定男女双方进行相亲。相亲就是由媒人带领男青年及其父亲等到女方家相见,了解对方的身材、相貌等情况,男方到女方家里坐定后,由女青年(对象)泡上几碗茶,用茶盘端给客人。当女青年来到男青年面前时,男女双方闪电般打量对方一下后,女方回到房间,女方家里的亲属问女青年觉得怎么样?女方凭着第一眼的印象,决定取舍;男青年也凭着第一印象,决定是否再留下来。如果女方觉得可以,男方也没有离开,女青年再送来了第二盘茶,男青年又接过了第二碗茶,表示男女双方都同意亲事。如果女青年送了第一轮茶之后不再送茶出来,表示女方不同意亲事;男青年不接第二碗茶,表示男青年没有相中这位姑娘。如果男女双方都相中了对方,当女青年出来收拾茶碗时,男青年将信物或红包(钱)放在女方的茶盘内,叫做压茶盘。这时女方家自设简单的宴席招待男方来客。吃完饭后,男方离开女方家时,女青年把信物交给男青年。由此基本确定了双方的结亲关系。
察门房(采家舍)。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里后,对女方家里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女方对男方家里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女方通过媒人约定到男方家里察看(叫察门房或采家舍),了解男方家里的情况。察门房一般是女方家里的伯母、婶婶、嫂嫂、姊妹和女青年本人等,由媒人带领,到男方家里做客,了解家居环境、家庭业产、家族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情况。男方为表示诚意,设宴席招待男方来客,并给每位来客以适当的礼物或坐席礼金。女方通过察门房后是否同意这门亲事由媒人告知男方。
定庚。 男女双方通过相亲、压茶盘和察门房的程序并同意结亲后,再由男方择吉日,举行定庚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启动行媒,由行媒领着男方长者和男青年,带着&三牲&(活鸡、鱼、猪肉)、香烛、鞭炮到女方坐媒家商定到女方家知会祖宗,并邀请女方的至亲到男方家里吃定庚喜宴。女方接到请柬后,一方面请礼仪先生,将本家三代直系亲属的生辰用大红纸写好庚书,用专用礼盒装好备用。另一方面通知本家至亲叔、伯、姑爷和舅舅、姨父等到时到女方家集中,前往男方家赴宴,出发时,由女方本家长辈带着礼盒,一同到男方家做客;男方家亦将本家直系三代的生辰时刻用红纸写好回庚书备用。二是商定聘礼和嫁妆事宜。由媒人出面从中初步说合,其主要内容有男方礼金数目、给女方做多少套衣服、礼肉(猪肉)多少以及各项小礼等等,尔后男方用大红纸写好红单,交给女方和行媒保管;女方根据男方聘礼多少和自身的经济状况决定置办多少嫁妆,并用大红纸写好红单,交给男方和月老保管,以作双方凭据。
定庚吉日当天,男方的至亲和陪君早在家等候,当女方至亲到达男方正门口时,男方用礼炮迎接,至亲要人列队在正门口右边相迎,男方陪君致辞,并引女方来客进入客房坐定。
宾客坐定,男敬烟,女敬茶。男女双方宾客相互交谈一些客套话。女方即将装有庚书的礼盒面交给男方长者。午刻,喜宴开始前男方在本堂神龛前焚香点烛禀告祖宗,尔后请宾客入席,男方陪君按照来客长幼顺序将主要来客安定酒席座位,完后,男方陪君讲一套定式话。在陪君一席话之后,紧接着来客代表亦讲一番谦词。在男女双方客套之后,双方坐定,宴席正式开始,席间男方陪君出面敬酒并致词,新客代表亦起立回话。
在一番盛宴之后,女方开始告辞回程,男方将庚书礼盒交给来客代表,尔后男方叔、伯、兄、弟等在大门左侧列队相送,女方客头说一番谦词话别,男方陪君亦回别言。
报日。吃了定庚饭后,男方在归娶前至少一个月,选定吉日,持启媒请柬连同启媒礼物(金)到行媒家中谢媒,并告之预定娶亲的日子。行媒则与女方家约定报日日子后,男方将拟定迎亲的日子写成报日书函,用专用礼盒装好后,由媒人带领男青年和男方叔伯等到女方家里报日,女方设宴款待来客,尔后女方亦用礼盒回函给男方家长,最后确定归娶日期。归娶日确定之后,男女双方均进入嫁娶筹备。
出嫁(于归)。于归前一日,女方要做几件事:一是请来儿女双全、夫妇齐眉、德高重义的中年以上的妇女为出嫁女开面、上脑(开面就是用麻线将脸部的汗毛绞去,上脑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在脑后),女子出嫁时开面、上脑,表明从今以后由闺女成为了媳妇,到了男方家里也是明媒正娶的,不是汗毛童养媳,与自己的男人有同等的地位。在开面、上脑结束后,为嫁女开面上脑的妇女呼祝嫁女&夫妇齐眉、早生贵子、长发褀祥&等,嫁女有礼相送。二是暖房(暖轿)。女方家的叔伯、伯娘、婶婶和姨娘等到家里帮助做好嫁前准备,对出嫁女说些体贴的话,并嘱于归之后常回家看看。
于归前日下午,男方接亲的轿子、喜肉快进门时,男方打铳师傅两声铳响,报告男方接亲的队伍来临,走在最前面的是抬礼肉等物品的伕子一行,后面随行的花轿、核担师和媒人等执事人员。进门后女方陪君道过辛苦,双方表示祝贺后,女方母亲触景生情,即将离别不舍的心情骤然升起,不由自主的抱着女儿哭,在一傍的伯叔母、大小姑妈、大小姐妹&&等都会出于人之常情加以劝慰。
晚上女方设宴款待迎亲人员以及提前到达的双方亲属,这餐饭称为&起嫁饭&,饭后男方拿来&三牲&(鸡、鱼、肉)、油烛、香纸、鞭炮等敬奉祖宗,举行发烛仪式,请&家祖&(本姓人)、&外祖&(新娘母族)长辈各一人&发烛&。每人负责点着一支大油烛,边点边说,家祖说:&水有源,树有根,借重&&亲台献金言。&家祖说:&双手发起鸳鸯烛,光辉闪烁照厅堂,阴阳交泰齐祝贺,夫妇齐眉幸福长&。外祖说:&发起花烛照华堂,祥光满室配鸳鸯,此日凤侣鸾俦后,他年麟趾早呈祥&。尔后呼神:&敬告某某堂上某氏祖先,今有堂下嗣孙某某之女择日于归与某氏某某之公子结为夫妻,预祝百年偕老,五世其昌。&呼毕作揖。说完后将大油烛吹熄拨下包好,送给男方&打交杯&时用,这个&发烛&仪式,有的在第二天新娘告别祖宗出宫时举行。
发烛之后,摆上糕点、美酒,邀请核担师、媒人等入席商谈有关接亲未尽事宜,清点红单中所写的各项礼金、礼品、红包、衣物等是否备齐。这时女方总是要另提要求,有时甚至是出格要求,请男方增加钱财。这个过程称为&讲亲&。民间有&讲亲,讲亲,不讲不亲&,&争发,争发,不争不发&。因而有不少人家,为一件小事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好像吵架一样,但双方心中明白,这只是&演演戏&而已,因此双方并不介意。为了照顾女方的&面子&,男方的人总是要作出一定的让步。
晚上,夜深人静时,女家主人带上新娘,备好三牲、油烛、香纸去敬花轿,并在轿中试坐一次,称为&压轿&。
第二天早上,女方正式设宴款待宾客。席上将男方送来的两坛酒筛给宾客受用。在喜宴进行之前,在祖堂神龛焚香点烛并将男方带来的祭品供上,尔后主家陪君按来客大小顺序安上席后讲话,老亲上客回话。
在一番于归喜宴结束后,妇女陪新娘在房中哭嫁。哭嫁是一种礼节,是表示出嫁女儿与父母亲,与亲友依别之情。这次哭是由嫁女发起的,这时闺女面对着众多亲戚、朋友都来为自己贺喜的热烈气氛,面对着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哭的素材和对象自然很多。女儿首先选准了母亲,便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母亲再一次触景生情,有感而哭,并把早已准备好了的红包率先塞进了女儿的怀抱,除出嫁母女相互哭外,所有亲戚女眷均参加,互相道别辞行,女儿叮嘱哥嫂孝顺父母,请亲戚关照母家,至亲男眷有时也被请来,听新娘拜托嘱咐,所有女眷、男眷都要给新娘红包,名曰:&叫喙包&。哭了一段时间后,新娘开始着装,要由族中子女多的只嫁过一次的女人,帮助穿衣、换鞋等,最后蒙上&羞巾&。
账房先生指挥男人把嫁妆全部搬到上、下厅堂,分成若干份,搁在头天抬礼品的竹杠上,贴上喜字,由女方男人把嫁妆用红绳捆扎紧并贴上某堂某氏长条谨封,送出宇门。核担师分别送给红包,男方伕子接过嫁妆上路出发。主家放鞭炮、鸣铳相送。
嫁妆走后,在上堂前当中底朝天放一把斛桶(一种量谷物的容器),在祖宗牌位前面点上大油烛、香(如果在前天未发烛的,在这时进行发烛)&禀告祖先&,拜祖时,本家年长者在堂前神龛前祷告,拜别祖宗,由新娘的兄弟将新娘从闺房背到大厅,面向祖宗站在斛桶底上。新娘换新鞋之后就不能下地行走,以免带去娘家的土地。新娘站定之后,向祖宗三鞠躬,口中哭唱告别祖宗,祈求庇佑。再转身面向大门,鞠躬三次,口中哭唱告别父母、亲朋的词句,然后由兄弟背出大门送入花轿中坐定,掩上轿门。起轿之前由礼生进行呼祝,在起轿呼祝之后,在一阵喜炮声中,由放鞭炮、鸣铳、铜锣前导开路,唢呐吹奏随行,女方一名兄弟护轿,细妹妹傍嫁,男方迎亲的和女方主要亲属、亲戚若干人带上回帖、郎衣帽、各项小礼(男全女半)和牲笼礼盒等一同送嫁到男方家作上亲客。花轿走不远时,有人送来烤火炉,交给新娘,新娘给送烤火炉的人一个红包。这个火炉的火不能带到男方家,在半路上要将炉中火倒去。
花轿走后,捡好核担师的担子,将挑来的两只鸡,留下一只母鸡,公的仍然奉还,两个酒坛吃完酒后,留下一只待新娘生小孩后送还,另一只装上两只鸡腿(头天晚上敬祖时杀的鸡)四只鸡蛋,八块猪肉(四精四肥)回给男方&打交杯&,用核担师带来的礼盒换上女方的回拜的六封礼柬等送走核担师和媒人。
迎亲。迎亲接嫁的队伍一路上浩浩荡荡来到离男方家不远的地方,这时&打铳师傅&连鸣几声铳响,向男方报告消息,首先进门的是女方的嫁妆,嫁妆进门后,先摆在厅堂,让宾客观看,欣赏,然后搬进新房中。尔后分别接新娘、接上亲。
接新娘。当新娘花轿临门时,男方鞭炮锣鼓唢呐齐鸣,围观的人纷纷向前涌动,喜迎新娘光临,花轿缓缓落在早已备好的篾制的大盘基内,花轿停稳后,鞭炮唢呐锣鼓声停了下来,这时由礼生左手握住雄鸡的双腿,右手拿一把菜刀,站在门口面对花轿,称为&拦门&也叫&斩轿煞&。旁边站着一个持&托盘&的人,盘中盛有掺有红纸屑的&花米&。据说米代表&五谷神&,任何妖魔都害怕它。礼生先用刀背在花轿门上轿顶边沿,按中、左、右的次序敲三下,把刀丢在地上,然后从盘中抓一把&花米&,呼祝一句,敲一下锣。
接着新郎手拿折扇、锁匙来到轿前,面对轿门,先用扇子在轿的上方按中、左、右的次序敲三下,之后把扇子打开,按&千&字形向轿内扇三下,然后用锁匙开锁。传说这是新郎要搧去新娘的威风,免得将来凌驾于丈夫之上,然而女方也不示弱,打开折扇,同样按&千&字向外搧,以抵消搧来的风。
轿上的门打开之后,并不即时开门,两位牵娘走向前,新娘用扇托着两个红包从轿门缝中伸出,牵娘接过红包,打开轿门,扶新娘下轿步行进入大门,入厅堂,行拜见礼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尔后又分别拜见男方族亲,凡受拜者都少不了送给新娘红包。尔后,新娘由两位伴娘扶着进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男方将女方带来的&孝顺果子&倒在地面上,任由小孩、女人哄抢。孝顺果子内必有红枣、生花生、喜糖等,意味着早生贵子,间着生男生女。
接媒人。接进新娘后,在一阵鞭炮声中接媒人,媒人进大门之后,男方主人拱手致意,请媒人喝酒,媒人接过主家的酒回话并呼祝几句。
接上亲。上亲踏入宇门前,鞭炮齐鸣,上亲礼过三巡(门外、门首、正堂),每处都有二位礼宾人侍立在旁等候,一巡宾主双方拱手、简单寒喧轻易放过,二巡宾主双方拱手、或鞠躬,男方陪君接过上亲手中的雨伞,到了第三巡,便有十来个迎宾者排列正堂左边,毕恭毕敬的把女方宾客请到右边,男方陪君首先发客套话,女方宾客回话。
在一番接待礼仪的同时,主家亦准备宴席。
婚宴。一般设在家族祖堂,并在祖堂神龛上焚香点烛(烛是女方发烛时点燃过留下的),进行一番祝祖,祝祖之后举行婚宴
男女双方主要亲属到齐后,男方陪君按双方亲友长幼顺序依次安席,母族长辈、上亲和媒人安在上席,尔后陪君与女方上席客头一番谦词客套话,之后,双方宾客落坐,席间,男方陪君起立敬酒,女方客头起立辞酒
男方叔伯兄弟纷纷向诸上亲和媒人劝酒,待鱼来酒止,尽兴退出宴席。稍许男方叔伯分别请女方上亲吃&接筵&,吃过了&接筵&接着吃&酪成&,&酪成&酒席是本次婚宴最高层次,菜的质量比正席更好。吃过了&酪成&酒席之后,天色暂暗,除少数留下住宿的外,多数要打道回府,这时,女方客头代表女方上亲告辞回转,男方陪君领家族叔伯兄弟等列队于右相送,这时女方客头拱手致谢,男方陪君亦拱手致意。接着主家以鞭炮相送。
闹洞房。这是婚礼的最后一幕。吃罢婚宴送走上亲之后,附近的亲友、同事、同学等前去闹洞房。闹洞房时,男方将神龛前的烛移至洞房,同时又将从女方带来的鸡腿、鸡蛋、猪肉分成两份,送入洞房&打交杯&,并请礼生呼祝,增强喜庆的气氛。与新郎新娘年龄相近者,则在一起说笑打趣。
圆月。女儿出嫁后,父母担心女儿在男方家里不习惯,派本族女眷到男方家里探望,名叫圆月,圆月有即日圆、隔日圆和待日圆、什么时间圆,由女方决定。即日圆以女方伯叔代之。隔日、待日圆的以女方父母邀请伯叔母或其它主要亲戚同往。男方则设宴款待。
回门。按照乡间风俗,新娘本人要在圆月之后才能回娘家探亲。
女儿回门,由女婿带领媳妇到丈母娘家,老丈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回门酒&席迎接新女婿过门,席间,新娘引新郎拜见本家叔伯兄弟和亲戚,被拜见者以礼相送。
婚姻喜庆的繁琐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删繁就简,大多数都由原来的繁琐礼节减为压茶盘、订婚、归娶三大过程。到20世纪前后,媒人这个角色不再成为必须的。
处在新旧世纪接轨点上的年青人有理想、有抱负,更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婚姻和人生,不为父母所包办,不被媒人所捉弄,不为旧俗所束缚,不被金钱所俘掳。他们要选准恋人、看准事业,远缘结婚,男到有女无男儿家落户的不计其数,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姑娘结成了伴侣,他们正在这新千年新世纪的蓝天里为找寻到能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和爱情而打拼。
二、小孩诞生礼俗
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到一周岁,县人一般要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几次庆贺活动,这些活动总称为诞生礼。其实在孩子诞生之前各种礼仪活动就已经开始,当男婚女嫁之后,女人怀孕,男女双方亲属闻悉都要给孕妇送鸡蛋等营养品补养身体。婴儿出生,合家欢乐。新生儿的父亲备鸡、酒、蛋、鞭炮到岳父家报喜,称&报茶&。生男孩送公鸡,生女孩送母鸡。并向邻居、亲友散红蛋,亲朋好友多来贺喜。
新生儿出生三日洗三朝有讲究:给新生儿洗三朝的人必须是儿孙双全,身体健康,夫妻健康的中老年妇女,用艾叶煮水洗澡,洗澡之前由家中女性长辈抱着小孩,手拿米筛、镜子拜天地,拜祖宗,乞求上天、祖宗保佑,拿镜子是为了辟邪。给新生儿洗澡时,要一边洗,一边呼祝新生儿茁壮成长。
县人多选婴儿三朝、或满月、或百日、周岁之日宴请宾客。宴席由外公坐首席。散席时,忌说&烦难&、&多谢&、宜说&再来敬贺&。做&三朝&或做&百日&时,礼品以外公家最丰盛,有衣、帽、鞋袜、抱裙、童被和鸡、蛋、米、面等为礼品。其他亲友一般用红纸包钱,写上汤饼、弥月、晬盘之敬,以代礼品。
旧时修水各地均有新生儿拜逢生寄爷的习俗。亲属外的男人凡是第一个看到新生儿的,即成为寄爷,以后一直当亲戚往来,待之甚厚。以至民间有不少小孩做寄爷的事出现。现此俗有一定的改变。
三、生日礼俗
修水人中、青年一般不过生日,俗云:&三十不晓,四十不知,五十杀只鸡。&其散生日一般吃鸡蛋,整生日则有杀鸡庆祝。多数人过生日,也比较简单,只是全家人吃一顿较为丰盛的饭菜。最受重视的是老人的生日,其次是小孩。孩子们过生日,有的邀请亲属的子女或相好的同学在一起吃家宴,同学之间,互相送一些小礼物作为纪念。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做寿庆。寿庆俗规,各地有别,黄沙港客籍人做一(超一岁),本地人做齐头(逢十),其他地方多做九(虚 一岁)。庆寿礼品以女儿家最丰盛,主要有面条、鸡、衣裤料、鞋袜等,旁亲则送红包者多,送寿联、寿匾者亦有。送寿礼,如夫妇健在,衣鞋要送双份,礼品上须贴红纸,放柏叶,取&长命百岁&之意。寿庆一般是子女为父母庆寿而邀请亲友参加,或因为亲友送了礼为之酬情而举行的酒筵。孝心重的人时时想到自己的父母,只要祖父母、父母任何一方,有一方健在的,在人家作客、或在家里自动不坐上;不进参茸等补品(治病在外);吃饭的时候先把酒喝完,不许晚辈为自己祝寿。
四、丧葬礼俗
丧礼,古代为&凶礼&之一。旧时,主持丧事为&护丧&。丧礼是亲属、邻里、友好等进行哀悼、纪念、评价死者的仪式,也是殓殡、祭奠、安葬死者的礼节。历有&老有所养、死有所葬&之俗,把处理死者丧事看成重大庄严的事情。虽然经过社会各个时期的变革,有些习俗逐渐简化,但在治丧过程中仍保持着一种约定俗成,大同小异的治丧习俗,至今在民间流传。
治丧,也称&护丧&,这是丧葬礼俗的总称。其中又有不同形式的区分,首先是从料理死者遗体开始,直至安葬结束。
1、送终 是亲属子女对老人临死时的告别。认为老人临死时,子女都守护在身边,是最大的福气。也是老人生前的遗愿。让老人在自己的怀中咽气,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如果儿女在老人去世时,没赶上送终,认为是最对不起老人的事。所以许多人家为了等死者的子女赶回来,则用参汤之类的药物补气、提气或接氧气,或者呼唤着快要临终的人坚持最后时间,等待子女回来。如果送不到终,也要等子女赶回来,见上死者一面,再入殓。否则就不合礼俗。
在老人临终落气时,亲属准备一口大锅,放在死者卧室门口,亲属跪着为死者烧送终钱(火纸)。意为让死者带着冥钱安然离去,在黄泉路上使用。将遗下火纸灰放进坟墓内伴灵柩安葬。
2、净身 死者在落气时,亲属会事先准备好的茶叶花椒水灌入死者口中。主要是取麻醉作用,让死者安魂离去。落气后,死者子女、儿媳即端陶钵、带香纸、鞭炮到附近水井或河边&请水&。焚烧香纸,点燃边炮,跪着、哭着取水,回来用白布给死者&净身&。从头、胸、背及四肢抹七下,修水东片区也有抹三下的(按老习惯,须在水中放入樟脑或其它香料加热,叫&香汤沐浴&。现代只用清水)。换上寿衣(即特制的衣、帽、鞋、袜。按古代服式,衣不缝边,不设口袋,不使用现代纽扣,帽为道士帽,鞋为软底,印上7个墨点。腰系纱带每岁一根外加10根组成)。寿衣忌双数,不用九,一般穿三、五、七件不等,并用棉纱垂直系拢双脚。然后将死者身上脱下来的衣服、鞋、袜连同床上的席子、铺床秆(稻草)搬出大门外路旁焚烧,将盛水的陶钵摔破。(烧铺床秆时,如果老人还有一个在世,则只能烧一半。如果全部烧光,别人会议论巴不得老人早死,属不孝行为)。
死者装衬后,仰放在木板上,盖上寿被,用火纸遮住脸部。停尸方向多取西向,头部位置不得在梁下,用蚊帐将遗体罩好。最后在死者脚前设案,摆放遗像、香烛、祭品,亲人守护在旁。友人前来拜奠(东片区管叫&净身&&着装&阶段叫&入小殓&&入棺&&大殓&)。
3、择吉 是选择良辰吉日或无忌碍的时辰办理丧事。丧家首先将死者出生与死亡的时间写准农历年月日时,派人请地舆师,俗称&地仙&,推算好入殓、发革引、落葬的日期和时辰,问清有无冲煞禁忌。同时请地仙选择墓穴。邀集家族主要至亲和邻友到场,按照排定时间,作好丧事安排,正式进入治丧阶段。
4、执事 是对死者祭奠、安葬整个活动的安排、处置过程。一般由丧家主要至亲、邻居,有工作单位的也请单位上派人参加,组成执事班子(或称治丧委员会)。推选家族成员中有威望、有主事能力的人调理,称为&提调&。根据丧事规模,分设礼房、库房、礼宾、祭祀、后勤、杂务等项,确定人员,明确分工。并在本家族或邻居中,(有的在村民小组内)挑选年轻力壮的担任&八仙&(或称&八大&),具体负责封殓、出殡、安葬等事宜,礼遇从优,酒席上的菜为双份。以上名单商定后,即出榜公布,按照分工、各执其事。凡参与治丧人员,都会作为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对逝者的敬重,对丧家的亲情,主动参与,直至丧事圆满结束。充分体现民间亲情、友爱、团结、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5、报丧 人死的消息,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俗称&凶信&。又称&噩耗&。噩,是惊恐与凶恶的意思。将噩耗告知亲属与乡邻,叫&报丧&。报丧有几种方式:
一是:在人死的当天(病危的老人或提前准备)写好&讣闻&。派人携带讣闻、布帛分别到亲戚家报丧,亲友一见便知送来噩耗,不叙寒温,主人忙给来者茶水招待或给予小礼。(未成年的死者,不发讣闻,只用口头告知)
二是:另按讣闻的内容,用白纸抄写一张贴在木板上,置放于门前路旁,以示向邻里告知死者的治丧情况,便于吊唁。
三是:属于机关单位或有名望的人死了,由单位负责人或执事人共同组成治丧委员会,书写讣告,张贴于交通要道口。告知对死者举行追悼会的时间,让生前友好知悉治丧事宜。
新社会,居住在县城或集镇的人,一般都由孝子印发讣告,告知死者姓名、身份、生卒时间、年龄及举行追悼时间、地点,孝子全部具名,张贴于主要交通路口,让众所周知其治丧情况。
6、入殓 又称&大殓&、&封殓&、&殡仪&。须选择时辰入殓。棺木,雅称&百寿方&、&寿材&等,要用常青树,如杉、柏、樟木等做材料。现代多用木棺套陶棺。封殓时,死者的亲属应全部到场。死者为女性的娘家人必须到场。这是对死者的最后告别,孝子都号啕大哭,十分悲恸。死者头枕瓦片,口中放入茶叶、米粒、硬币,手持纸扇,身旁放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大小殓后,将灵柩抬放于灵棚中。
入殓后,即为灵柩,搁放在灵堂中央。用一只瓷碗,倒入茶油或桐油,放三根灯蕊点燃,叫&三星灯&(有的用七只瓷条匙做灯,叫&七星灯&),统称&长明灯&。放置在灵柩之下,昼夜不能熄灭。有的地方还在灯的两边各放一只死者穿过的鞋子,俗称给亡灵收脚迹,否则死者的魂魄还会在屋内东游西荡。按出殡的时辰,将灵柩抬出宇门外停放,用地箕打一蓬遮好,谓之&出柩&。仍设案供奉祭品,孝子围棺守护,继续有亲友吊客来拜奠。
7、送葬 又称&出殡&、&归山&、&还山&。是送别死者入土安葬的仪式。
出殡前,丧家要置办丰盛的酒宴,请参加吊唁者全部出席。
宴席间,由礼房执事者主持,领持孝长子(或长孙),身穿孝服,头顶托盘、酒壶、酒杯。站立在宴席厅门口,燃放鞭炮、唢呐伴奏,然后主持人讲话,孝子随后。主持人讲话之后,也有外氏亲戚即席讲话。礼毕,孝子仍顶着酒壶从跪地起身,后退(不能背对宾客离开)。
宴毕,对有身份的死者,由所在单位负责人或亲友代表,主持追悼仪式。然后,鸣锣开道,出殡送葬。送葬队列大概次序有:①鸣锣开道;②撒引路钱;③擎引路幡、花圈、花蓝、祭幛;④鼓乐队;⑤由孝子或孝孙端灵牌或遗像;⑥由八仙抬着灵柩,孝子两旁护棺;⑦亲友邻居送殡队伍;⑧道士唢呐跟随在后护送。一路鼓乐齐鸣,燃放鞭炮,气氛悲壮热烈。有的亲友还在灵柩经过的地方祭奠、焚纸、点香、鸣炮,称&路祭&或&道祭&,孝子即施礼拜谢。到了墓地,孝子并要拜谢八仙。
8、分金下字 又称&落葬&,是灵柩落土定位的一种形式。经过地仙确定墓穴后,由孝子跪着挖三锄土表示可以开基,八仙接着挖土打穴。在灵柩落土后,地仙架着罗盘,定准方位,即称&分金下字&,接着点穴&呼地&。然后又以雄鸡、美酒、柴炭米等呼祝。在呼祝时,配以大锣敲打,形成很有节奏的颂词。一番恭维呼祝之后,既让死者入土为安,又让孝眷心安理得。以此寄托逝者,回光返照,庇佑后代,长发其祥。
孝子俯伏跪地拜谢,铺开孝布接受地仙呼祝后的柴炭米。呼毕,即可覆土安葬。
现代大部分地方流行打生圹,进入老年就选择好墓地,花大量资金修建砖混结构,花岗石墓碑的坟墓,俗称&寿藏&。人死后,将灵柩安放进去即可,占用大量土地。修水南部地区,利用地墈挖穴安葬,不占土地,节约资金,古成定例。东部地区多数采用二次葬,简单安葬后,待后5、6年后再行取迁改葬。二次葬为让死者尸骨再次装入金坛(陶制盛器,也称捡棺)意为来生坐金銮,享富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县城及附近地区,大力提倡火葬,设立公墓区,移风易俗,一改旧的丧葬风俗,树立了进步、文明的新风尚。
9、酬谢 丧事结束后,孝子开始主事。即安排酒宴招待所有执事人员,称&整谢饭&,表示谢意。
负责礼房、库房执事人员,将整个治丧期间所收礼金、各项开支、结算清楚,交付孝子接管。属于兄弟几家承担治丧费用的,不论资金财务盈亏,也当众协商好处理办法,包括死者生前遗产、债务等有关问题,合情合理,达成一致意见,由此表示丧事圆满结束。
治丧期间,按照旧风俗,礼仪诸多,有的环节也比较繁琐,新社会省略了许多旧礼程序。但从整体而言,少不了以上一些简要程序和礼节。
祭奠,是对死者的悼念活动,是治丧一项主要内容,贯穿整个治丧过程。俗有&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之称。祭奠规模,视丧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死者名望各有不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或德高望重的,或经济条件好的,祭奠活动更显得隆重、铺张。兄弟多、大户之家,甚至不惜代价,也要风光一番,俗称&父母身上好省钱,父母身上好安钱&。以此来寄托对死者的情感。彰显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
祭奠活动有内外之分。丧家主要是成服行孝和请道士诵经礼忏,俗称&做醮&、&做道场&。外氏主要是吊唁、打祭和开追悼会等,整个活动视规模而定。
1、成服 丧礼期间,按照古老&五服&制,丧家近亲都要&披麻戴孝&,穿不同等级的孝服。孝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总称&五服&。穿孝服等级和守孝时间长短与生死之间的关系成正比。
新社会,穿麻衣习俗已很少见,概以孝布代替,除长短有别外,一律用机制白布。
孝布,又称&头帛&。有的地方称&喜布&,把丧事当作&白喜事&称呼。戴孝主要在治丧悼念活动时使用。
孝布规格,各地有所不同,称长孝、中孝、半(边)孝、帛。
戴长孝的还要系上腰绖(绖,古时丧服上的麻布带子,多用稻草反手搓成的草绳代用)。
笼冠。也称梁冠,冠即&帽&,为男长孝戴之。用笋壳编成圆圈,有梁,缠上白纸条,戴在头上。长子,招郎女儿,承重孙有后撑;次子以下,无后撑。笼冠靠两耳左右,各吊一纸卷或棉球,称为&耳塞&。意为让戴上此冠的人&闭目塞耳&,不理丧事,专心守孝。
哀杖。又叫&孝棍&。凡斩衰服(除女性外)均要授杖(俗称披麻执杖),如在室招郎女,顶男孝的要授杖。齐衰杖期服要授杖,余者均不授杖。哀杖有一定规定,父丧节在外,用于竹;母丧节在内,用于桐。旧时哀杖长度齐胸,上圆下方,涂黑色,表示哀惨。民国初期,改为齐膝,意为&膝下有嗣&。
孝鞋。是用白布块用线缝在孝子鞋上,包括女儿在内,至大功服止。孝子父母、祖父母俱不在,可以订满鞋,孝媳、女儿两家都无大人在堂,也不封口,如有一位大人在堂,只订一半。余者以一小块白布订在鞋尖上。现代多穿皮鞋、胶鞋,此习已少见。多以戴黑袖纱,表示对死者悼念。在送葬时,戴笼冠的和八仙都要穿上草鞋送葬。草鞋,是用稻草编织的,俗称&草龙&。穿上草鞋送葬。一是防止路滑;二是偶护送灵柩登仙之意。
旧时,因所穿孝服不同,守孝的期限也不同,一般穿斩衰丧服的守孝三年,穿齐衰丧服的守孝一年,穿大功丧服的守孝九月,穿小功丧服的守孝五月,穿缌麻丧服的守孝三月。出五服者,不共哀乐,不通庆吊。新社会没有了这种规定,只在丧礼期间戴孝。同时对媳妇戴孝另有区别,凡娘家父母健在的,在孝布上贴有一小块红布作为记号,表示对自己父母还没有尽孝。
戴孝。表示丧家处在极度悲恸之中,服丧者不洗脸,不施脂粉,不取笑作乐,粗茶淡饭,以示对死者的悲哀和怀念。
2、超度 这是孝子对死去的亲人一种追念和寄托。利用宗教形式,请道士或和尚做醮,为亡者解除罪厄,超度其灵魂上升天堂,故称&延道诵经礼忏&。&追奠亡魂&实际上还具有一定哀乐性。旧时主要用这种方式,以寄托对丧者的哀思。&以彰世人眼,以安死者心&。所以做醮时间一天或几天不等,以做道场来支撑整个丧事活动。有悼亡醮,时间为一天一夜,九张字;有厉纲醮,三天保,四天闲;有颁告醮,七天七夜,比较少见。
也有不少地方,请香花僧做道场,形式大体相同。佛教徒(居士),基督教徒则以教义要求诵经念佛,以不同方式进行超度。
3、吊唁 是外氏亲戚或邻友对死者的一种悼念方式和对丧家慰问的一种礼仪。吊与唁的含义不同,吊是生者拜死者,所以旧时具名落笔在姓名之上加一个&阳&字,以区别各在阳上与阴间的意思。唁,对遭遇丧事的表示慰问,因此便不用写&阳&字。旧时丧礼有几个等次。
一般丧礼。送祭幛、花圈、火纸、粉丝、豆腐及油香纸烛鞭炮等实物;
中等丧礼。指主要亲戚,要办水礼。举行进门祭,用条箱,条箱内放祭品,自带食肉、饼果、铭旌、挽联、横披、花圈、花篮、松鹤、寿被、粉丝、黄豆、火纸、油香纸烛鞭炮、乐队等
高等丧礼。指特殊关系,办享祭。按中等丧礼项目外,再加活猪、活羊、活鸡、活鱼、酒,一套举行传献祭礼之完整祭品、香亭等。
新社会,多数地方废除了中等和高等丧礼,不打进门祭。主要用现金(按亲缘关系,有几十元至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外加花圈、火纸、鞭炮等实物。也有少数另送祭幛、挽联的。属于丧家已出嫁的女儿、孙女家,丧礼均超出其他送礼者,还要购买果品、酒点和包礼酬谢八仙和执事者,俗称&摆茶&。
4、打祭 有成服祭、孝子祭、外氏进门祭、家门祭、路祭等,歌词和祭文形式有几十种。通常多为成服祭、孝子祭、家门祭,均在治丧期间与做道场参差进行。
各种祭奠仪式,都是对死者的一种悼念。事先要根据死者身份写好祭文,主要颂扬死者生平事迹,表示对死者的敬重和怀念,对亲属的安慰。在宣读祭文前后,配以锣鼓、唢呐、胡琴等大小乐器及拜奠方式,把祭奠推向高潮。
5、举行追悼仪式。(也是对死者最后告别的一种仪式),凡是有一定身份或地位的人死了,在灵柩驾车还山之前,由单位或所在地组织出面,主持追悼会,有领导或声望高的人致悼词、亲友代表讲话、敬献花圈、孝子致谢词、然后送柩归山。
在祭奠活动中,丧家接待外氏的礼节,特别注意。凡丧家办女丧,称女的娘家为外氏,为丧家最主要的亲戚。因此,在接待上应严肃认真。既悲哀又热情,各方面都应注意到,只要对方没有苛刻的意图,应尽量、尽力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果对方要求过份、丧家也尽力解说,多摆事实,多做思想工作,求得对方谅解。绝对不要发生争吵,出现意外。
旧时,居父丧者称孤子,居母丧者称哀子,父母俱丧者称孤哀子,居丧守孝称&持服&。丧者入葬后,守孝即开始。守孝时间,古礼规定三年,后来减为百日,现代省为七七四十九天。子孙都叫&居丧&,即&处在丧服期间&,有多次守孝祭祀活动。
看新坟:死者入土三日之内,每天傍晚带香纸、鞭炮、祭品,并用稻草扎好一个长长的草把(按死者年龄每岁一节)叫&送烟把&。点燃于坟前,让其冒烟,意为让死者看到烟火、不会寂寞。
上香:灵牌或遗像上堂之后,即成为&神位&。三日之内,孝子都要在早上未天亮之前和傍晚入夜之后,向神位上香、鸣锣、放鞭炮。三天之后,四十九天之内,要摆上祭品,点上长明灯和长香。意为&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以此寄托孝子的思念。
应七:由出嫁的女儿、女婿或孙女辈操办,在&七七&之内,选择一个吉日,请道士或和尚念经做道场,叫&应七&。认为死者离世不远,再次进行超度,以示追念。
荐袱:新七月半。死者在第一年古历七月初一之后,中元节之前,孝子选定日期给死者做醮(又叫荐袱)&化财&。这时亲友、邻居都会送来袱包、纸箱(一般儿、孙媳和女儿送)等冥物。通过道士念经,将财袱冥物进行火化。
摆新案。到大年时,亲友提前到丧家送&年烛&(一般在小年之后,除夕之前向丧家送一对油烛,外加一个小礼,代猪肉)。丧家在年前也作好充分准备,年前向送烛者发出请帖,约定在新春正月初三举行&春酌&。除夕夜,在厅堂摆好香案,设香亭,扎牌坊、幛联、摆放三牲祭礼及各种果品。正月初一至初三,请家门主要成员陪客、接待前来拜案者。凡拜新案者,带上鞭炮、油烛,进门时主客互不答话,先到香案前磕三个头,或鞠三个躬,点燃油烛、鞭炮。烛为一对,香则看情况,若死者配偶尚在,则为单数,三或五根香。如已双亡,则为偶数,二或四根。拜完新案后,主客才互相拜年,道&恭喜&&发财&,并宴请前来拜案的主要亲友。初三下午撤案,则可恢复正常的春节活动。
为缅怀亡灵,丧家新春只贴思念亲人的对联,第一年为黄色,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蓝色。一看便知该户仍在守孝,春节玩灯或其他庆贺活动则不上门道贺。现今社会省略了这些程序,只是第一年摆新案才贴思亲的黄色对联。第二年以后,照常参与春节庆贺活动。
居丧行孝,修水古有实例。东汉建安年间(199年左右)西安县(辖今武宁、靖安县和修水东部地区)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县令吴猛,自幼就是一位孝子,以孝敬父母闻名乡里。《十二真君传》记载,&猛七岁,事父母以孝闻,夏寝卧,不驱蚊蚋,盖恐去噬其亲也&。其&恣蚊饱血&的故事载入少儿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千古流传。《义宁州志&杂志类仙》记载:&及父母终,行服墓次,蜀贼纵暴,焚烧邑屋,发掘坟垅,民人逃窜,猛在墓侧号痛不去,贼为之感怆,遂不犯&。晚年他定居吴仙里炼丹修道(今何市镇火石村境内)。北宋才子黄庭坚,&涤亲溺器&侍奉母亲的孝亲德行成为当时典范。身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的他,元佑五年(1090)&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卒,服丧归。哀毁得疾,几死。既葬,庐墓终丧。服除,起为秘书丞&。这两位贤人,都是大孝子。我国史籍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修水作为他们的家乡,素来孝道之风盛行。现今社会服丧已经简化了,守孝也逐步淡化了。但老人死了,这种服丧守孝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作为一种美德承传下来。
在丧礼习俗中,也有诸多禁忌,其中有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也有封建迷信色彩方面的,在治丧过程中,都是应该注意的。比如:
忌孝子在居丧期间,涂脂抹粉,寻欢作乐,或参与其它娱乐活动。穿着应以白、青、蓝、黑素色衣服,忌穿艳丽衣服,否则视为对死者的不敬、不孝。
忌冷尸进屋。凡在外死亡者,不得将冷尸抬进屋内。认为把阴魂野鬼都带进屋了,是一种不吉利的事。只能搭蓬在屋外、停放尸体,殡殓。
忌不孝儿孙。如果老人过世,儿孙因故不承担丧葬责任,这是一种缺德丧良心的行为,会遭到社会和家族的强烈遣责,也是做人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
忌跨月做道场。如果人死于古历月末,做醮时间不能跨古历月份,从上月末延续到下月初。应将时间提前或推后。
抬灵柩归山,忌走别人的屋后经过。途中遇丧事宜回避,绕路而行。
忌犯空亡、丧、煞。犯空亡(亡人生肖忌时)故死者不能随即入土安葬,只能将灵柩搁置在偏僻地方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称为&斩厝&或&浮厝&。
犯重丧(四季忌日),犯三丧(四季忌时)都是不吉利的,会殃及家人或邻居;
犯亡人煞,是亡人的生肖,忌生人的某个生肖。须在封殓、发革引&时,所忌生肖的人不能到场。回避大吉。
注:犯煞,犯空亡是地仙或算命先生按照死者日干推算出来的,主要口诀有:
三丧口诀:春龙滚滚夏羊头,秋犬冬牛三丧来(春季逢辰日,夏季逢未日,秋季逢戌日,冬季逢丑日即是)。
五、起居礼俗
修水地处赣西北山区,其居民多为唐代以后陆续迁徙的外来移民,且汉族占全县人口的大多数,其起居习俗带有汉民族的特色。
旧时建房,沿袭诸多习俗,常见的有:
择基 修水民间建房讲究首先讲究屋场地势,要求屋场依山傍水,能选择到左有流水,右有长道,前有水池,后有丘陵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为贵地。如能选择风水宝地,会使家庭人口兴旺,财源不断,甚至会出贤人、圣人、或皇帝。地形东高西低,生气降基,东低西高,不富即豪。前高后低为凶地,门户必败。后高前低,主多牛马。又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者吉,东有大路主贫,北有大路凶,南有大路富贵,若住宅选择在宫、观仙居侧近之处,益寿延龄,人安物阜,而选择在塔冢、寺庙、祠社、炉冶等地为凶地,选择了凶地,住宅会闹鬼、病人不断、门户衰败。傍有流水吃水方便,宅傍有大道出行方便,宅后有丘陵不仅地势高而且向阳等。
其次,是房屋的座向,一般要求房子要坐北朝南,俗云:&若要子孙有福,做栋坐北朝南的屋&。坐北朝南的房屋冬暖夏凉,空气流畅,人与自然相互融洽,不易生病,因此住在里面的人相对安泰。
择日地址选好后还要选黄道吉日开工,开工时要敬天神、地神,请艺匠师傅,或风水先生放线、分间,请石匠埋奠基石。
立大门 做屋时能选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屋场很不容易,做屋的时候由于受地形的限制,不能改变屋面的朝向,但大门的朝向是可以稍做改变的,为了当风水,避凶煞,主家请风水先生对大门的朝向作一定的修正在民间是常见的现象。
上梁 梁指屋脊间栋梁,一般选用四季常青树做梁,涂上红漆或系上红布,待上梁那天,将梁木迎进中堂,焚香点烛,燃放爆竹后,将梁木放置屋脊间,由木工或泥工师傅手持雄鸡和&柴炭米&,呼祝吉利语,谓之&呼梁&,并抛撤&呼梁果&(有花生、糖果、红枣、钱币等),让观看者争抢,以助热闹。上梁仪式结束后,则设酒宴招待艺匠和助工的亲友。
圆工 一般新屋盖瓦的第一天,设酒宴招待艺匠和助工、送菜的亲戚、朋友。
乔迁又称莺迁。新屋落成后,主家择定吉日,举行乔迁仪式,并向各位艺匠和亲戚朋友发出请柬。过屋之前,请主要族亲和女婿、外甥等帮助做好各项准备,过屋当天拂晓前,由家人端着祖宗牌位或神像,挑着&柴、碳、米&、炊事用具,妇人拿着撮箕、苕帚,燃放鞭炮离开原住地。到达新屋时,由邻居和族亲放鞭炮迎接,张灯结彩,表示正式住进新居。天亮之后,各方亲友纷纷前来祝贺,燃放鞭炮,馈赠礼物,主家设宴款待。有的对艺匠特别敬重,主人专门劝酒,另外还包礼给艺匠致谢,宴席结束后,放鞭炮为艺匠送行。
六、节日礼俗
1、祭祀灶神 旧时,修水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尊称其为&灶王菩萨&或&灶君司令&,传为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并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灶神是中华文化敬天畏祖的精神表现之一,意味着玉皇大帝的使者在冥冥之中监督着人们。因此,即使在家中也得谨慎行事,不可违背天理。灶神两旁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修水各地送灶神,一般都在入夜之时,各家各户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粉制做的各种供品,如糖瓜、哨子等,俗信前一日或当日晚,在厨房点燃香纸爆烛,摆上供品为其饯行,以祈&上天奏善事,入户降吉祥&。
2、打扫扬尘 修水在腊月二十三或是在年前的某一天有扫尘习俗,俗称&掸扬尘&、白岭称&打扬尘&,俗传灶神将全家一年坏事,记在墙上,在二十四晚,上天直奏玉皇,因此,须预先扫除。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清洗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在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这种扫尘活动,看来很符合卫生要求,不过当时的目的是为了驱除鬼怪。如今城乡各地还是传统这种习俗,将房屋、窗台、家具、被褥一一打扫与清洗。
3、喜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日,修水民间家家户户鸣爆聚餐,谓之&过小年&。俗称伢崽年,过小年这天,自然是孩子最高兴的一天,不但吃到可口的糯米果、哨子、腊肉、腊鱼,小孩子们还可捂着双耳,不时放几个鞭炮来庆祝节日。
4、贴春联 &新春佳节,修水城乡各家各户都有帖春联的习俗,俗语云&有钱冒钱,贴副春联&,&有吃冒吃,买张红纸贴上壁&,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财源广进、兴旺发达。
修水民间还恪守一种习俗,亲属去世三年内不贴红对联,过春节时一般当年贴黄色孝联,第二年贴蓝色孝联,第三年贴绿色孝联,四年之后即贴朱联。如今每到年关,会书法的在县城或集镇上摆上一张桌子,泼墨挥毫,龙飞凤舞,为人家撰写一幅幅喜庆的春联。5、
6、贴红&除夕日,修水各地农户取大小不一的红纸,上书吉利语,分别贴于灶头、栏头、鸡舍及各种家具物件上,以讨&满堂红&之彩。如秤上贴&黄金万两&,风谷车贴&川流不息&,稻桶贴&五谷丰登&,牛栏、猪舍、鸡圈贴&六畜兴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白岭、桃树、全丰塘城这种习俗火爆不息,窗门上贴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的&窗花&,如喜鹊、蝴蝶、鸳鸯、白鹤等吉祥物,精巧新颖,颇具特色。
7、还年福&食用年饭之前,一般是先祭天地祖先,谓之&还年福&,但无统一的时间,由各地各姓传统习惯自定。旧俗还年福前,先准备好三牲(猪头、雄鸡、鲤鱼)祭品,送到祖堂上供,然后各自回家团聚吃年饭;修水有的乡镇还邀请亲戚和好友来参加还年福。
此外,修水各地还有&送岁&、&辞岁&之俗。年三十日这日下午,大人领着小孩,携带香纸、爆竹、酒食到祖坟山向先人或亲人坟墓祭奠一番,昭示着逝去的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一个快乐的春节&。这一习俗修水各地至今不改。
8、放爆竹&修水放爆竹之俗甚浓,俗云:&三十夜的火,元霄夜的灯&。除夕之夜,孩子们玩灯笼,放鞭炮,灯火通明,通宵达旦。至午夜子时,各家各户鸣放鞭炮,连绵不断,此起彼伏,送旧迎新。爆竹声从黄昏始至初一凌晨,尤其还年福、关财门时更为激烈,现在放爆竹最高峰时段为中央电视台时针指向12时,大部份点燃爆炮辞旧迎新。
9、吃年夜饭&吃年夜饭寓意着合家团圆,所以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如果有人未能按时赶回,都会在餐桌上留下空位,摆上碗、筷、酒杯,表示团聚了。在年夜饭餐桌上,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少的,那就是鱼。&鱼&是&余&的谐音,&年年有余&喻示着&年年有余&,&喜庆有余&。修水的习俗是,部分姓氏如周姓等,大年有三十就二十九过年,没有三十,则二十八过年,总要比其它姓氏过年要提前一天,有人笑谑,&周姓人比其它姓氏人好吃&。修水人过年时青菜、鱼、修水哨子、糯米糖果、腊猪头肉、鸡鸭等是必备的菜肴。
10、守 岁&& 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各家各户不分男女老幼,围炉而坐,叙旧话新,互致祝愿之辞,不到半夜子时,不肯上床,以守&万年香火绵延不断&。现在守岁时年轻人多看电视、玩扑克、象棋、麻将等,中老年人品茗谈心,尽情欢乐。修水偏远地区,且守得越晚越好,一般发放压岁钱后,老人小孩便围坐在火炉周围,火炉上方吊一炉罐,烧水泡茶完毕,即煮些猪肉、黄豆之类的食物,到了子夜时分,一人盛一碗吃。守岁期间,火炉内必定是火光熊熊,火旺预祝着人财两旺,即便睡觉,也得保留不灭的火种,白岭人守岁这天晚上挑选几个大柴蔸把炉火烧得旺旺的,意味来年福旺、财旺、人丁兴旺、丰收在望之意。
除夕这天晚上,白岭、全丰、路口等乡镇,小孩子肩挎布袋,手提灯笼到各家各户讨果子,进门就会说&恭喜发财,糖果拿来,恭喜过盛年,不是果子就是钱哟&修水守岁时兴炖鸡,每人喝碗鸡汤,一人泡杯茶,父母往果盘内摆满各种农家糕点,小孩可尽情地吃;到了12时后小孩都睡觉了,父母就把孩子的新裤新衣拿出来放在床头,发压岁钱给他们;临近子时,父母得打扫卫生;此外,屋内各房间包括厕所、猪舍的灯都要点着,且一直要亮到天明,象征来年家庭生活红红火火。
11、拜年 修水,初一早晨,户户鸣炮开财门(大门),各地早上不动菜刀,早餐大多吃素,以青菜、萝卜、豆腐为主,俗云:&吃了青菜,清清泰泰&&萝卜青菜,轻轻快快&,煮汤哨子,用调羹(即小汤匙)吃,意为行时。饭后开始拜年,按年利方向出行,先长辈,后平辈,邻里互拜。之后几天都拜年,俗云:&初一爷,初二婆(外婆),初三初四拜姑娘(傍亲)。&一般互相祝福。老者祝其&寿比南山&,经商者祝其&八方财进&,年轻人祝其&功名显达&。拜年时,绝大多数人家都备有烟茶糖果酒水接待,即使平日很少交往甚或有恩怨嫌的也不例外。
一般拜年可延到元宵前,俗称&拜年拜到初七八,坛坛罐罐都刷刮&。&拜年拜到月半边,跪在堂前冒人牵&。
12、修水春节异俗
(一)做&皇帝& 旧时修水各地小年到大年,是一年结算之时,群众之间信贷、手工业者工资,多于除夕夜之前结算。财主于此时收租逼债,无钱还债者外出躲债,谓之&做皇帝&。至正月初一即回,债主新年正月因召来不祥之物不能言债、讨债。见面之时还要相互恭喜,俗云:&初一早,满街跑,老子欠钱谁敢讨&。
(二)吃&拉锯饭& 从初四至十五,修水农村及县城居民近邻有吃&拉锯饭&习俗,互相宴请,庆贺新年,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前。
(三)二十五过大年 修水上奉乡石街村李姓于二十五日过大年。过大年午餐普遍食腊猪头肉,包哨子并煮隔年饭、吃鱼,表示&年年有余&之意。旧时古市东皋等地于除夕接菩萨抬神打轿案,待新年玩灯。非常隆重。几千人到冷氏宗祠请起一圣娘娘菩萨监灯。锣鼓齐鸣,有时鞭炮燃放几担,煞是热闹。
二、 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修水有闹元宵、吃&元宵&点灯、迎灶姑、猜灯谜诸俗。
1、元宵灯&
戏龙灯&& 春节期间,修水多处有戏龙灯习俗。龙灯用竹篾制成龙体,以彩纸剪贴鳞片,再用色布连接而成。龙的大小可九节、十一节直至更多,一般为奇数。每节用木杆持之,分人操作,相互连为一体。龙首有一人持龙珠,引龙飞腾翻滚。玩的套路有滚龙、甩龙、二龙抢珠、九龙参顶等。龙尾有一男扮女丑,手持破蒲扇一路打趣,夜里玩龙时,龙体内点燃油棉灯、蜡烛,草芭龙则插香火,名曰&火龙&。到村组户头玩龙前要先投灯帖(俗称打拜帖)。
龙灯所到之处,土铳隆隆,三节号(铜或白铁皮制)嘀嘀嗒嗒作噢,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喝彩不绝,热闹异常。接灯者设香案、摆三牲及茶点迎之,并为龙头披红挂彩,龙灯玩耍时放鞭炮不断。有时玩到通宵达旦。一直玩到元宵节这天&团灯&。
狮舞&& 狮舞又叫&玩狮子&、&狮子滚绣球&。狮子灯一般和民间武术(棍、棒、刀、剑、鞭、叉及&博手&等,俗称十八般武艺)在一起表演,故又称&打灯&。狮子灯一般由二人合扮。一人扮狮头;一人俯身,双手扶前者腰,扮狮身。二人披戴用布和麻做成的狮形皮。表演时,引狮者手舞绣球(球内可点燃蜡烛)逗引,狮子则随绣球做各种姿势和动作,或登上高台表演绝技。锣鼓伴奏,随着动作和神态的变化而变化,显得惟妙惟肖。
玩狮子时一般只表演不唱,但也有以伴唱助兴。唱词多为祝愿国泰民安,期望风调雨顺,祝贺新春志喜和感谢主家款待之类。曲调专一、上下句式,一唱众和,有的地方也唱&龙灯调&。
花灯&&花灯是流传在赣北的一种歌舞形式,俗称&玩灯&。每逢元宵佳节,人们举着用竹篾和彩纸扎贴成的种种花篮,动物以及传说中的人物(有些地方系少男少女扮演),载歌载舞,结队而行,村市热闹非常,全丰花灯就是主要代表之一。
修水各地花灯的样式略有不同。除花篮较统一外,有八仙灯、五谷灯;有黄龙花灯,俗称&钵哩灯&(即花钵状灯),由四男四女手持&缽哩灯&欢舞,用唢呐锣鼓伴奏,歌舞活跃而热闹。
修水全县各地均有&闹元宵&的习俗,其盛况不减春节。&闹元宵&内容以文娱活动为主,品目繁多,各呈异姿,交替进行。
修水城乡入夜街坊华灯四起,民居厅堂、卧室、厨房、厕所、猪圈、牛栏皆掌灯,城乡还组织玩花灯。花灯以龙灯为主,尚有狮子灯、鲤鱼灯、踩高跷、采莲船、推&二姐&、耍 &蚌壳精&和武术表演等,每到一处,锣鼓声、鞭炮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吃元宵后,又玩太平灯(龙灯),舞龙前兴打歌,谓之&灯歌&,歌词多祈龙保佑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通宵不灭。玩灯元宵最盛。龙灯、茶灯、跑马灯、彩莲船、舞狮子(带十八般武生)、耍蚌壳精等,一齐出动,敲锣打鼓,走村串户,玩灯取乐;翌日,各种彩灯一般烧毁,谓之&灿灯&,灿灯之日,将灯礼收入,置酒设宴,全村男子,聚集一堂,开怀畅饮,尽欢而散;有的村庄祠堂内搭好戏台,男女老少集中看戏。
修水城乡居民,多在这天夜间,以糯米粉裹芝麻、莲籽,做成圆团,合家聚食,以为吉利。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元宵一过,遂告结束。修水是日都吃元宵果,俗云:&吃了元宵果,各人寻生活,吃了元宵粑,准备种庄稼。&旧时元宵后,长工要上工,店铺要开业。如今,元宵一过回家过春节在外打工务工人员纷纷回到沿海一带打工赚钱,养家糊口。
偷青&修水有的地方元宵晚有偷青习俗,惹人骂,传说越骂越健,解放后,此俗已废,但元宵节日上坟送灯、清鸡粪、熏尿桶、鞭炮炸尿桶、吃青菜和元宵果等习惯至今沿袭。
修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要明,谷雨要雨&的农谚。修水人过清明节一共是七天,清明前后3天,加上清明日共7天,这七日,传说,当地山神不管事,人们多在这几天扫墓祭祖。其时人们上坟地清沟培土并祭奠,俗称&挂山&。修水俗称&不望节、不望年,只望清明一张钱&。机关、学校等各界人士则多向烈士陵墓献花圈,缅怀先烈,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节除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 端午节
赛龙舟 修水自古有划龙舟习俗,据旧志云,桃里有一天池,周广数十丈深不可测,唐时寺僧每年端午戏舟其间。民国时期,县城,三都、渣津、山口亦赛龙舟,后因河床淤塞,赛事日少,唯三都仍存此俗,2008年,我县组织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龙舟赛事,其场面壮观热烈。
克毒避邪&& 端午节,修水又称&菖节&,但溪口人习楚俗,初五、十五为大小菖节,较为特殊;菖节门两侧插菖蒲蕲艾,房屋四周洒雄黄酒水,边洒边祝:&五月初五端午节,百般虫蚁都消灭&;三都等地炒芝麻,燃芝麻杆,取其辟拍声,边炒边祝&辟辟拍拍,跳蚤蚊子无一只&。兴食蒜,有&五月初五不吃蒜,鬼在门前打乱窜&之说;忌坐门槛打赤脚,相传是日为药王撒药日;太阳升、黄沙港、义宁忌担水,渣津、白岭抢挑清早第一桶井水,溪口兴小孩下水游泳,杨津、大椿、渣津等地,天未亮时放猪、牛出栏吃药草,认为可防瘟病;民间则多采药草。
挂香包鸡蛋 旧时,修水各地小孩,以五色线系香包挂于胸前,以驱邪恶。香包,是以各种色布缝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外编各色丝线绣成,内装香料,也有包以独瓣圆大蒜,馨香四溢,浓鲜美观。端阳节这天,白岭、西港等地大人用细线织好网袋,把鸡蛋用红水染红,盛放在网袋之中,挂在小孩子的颈项上,以示快乐成长,大红大紫。
5 、荷观节&
古历六月初六为荷花的生日,同时又是土地爷的生日,在这一天修水民间外出观荷花的习俗,除此外,有晒衣物、书籍的习俗。民间称&晒衣节&、&晒书节&。是日天晴,到处可见人们翻晒衣物,去霉防蛀。山区旧时还有翻晒宗谱的习惯。另外兴喝腊肉汤,扫疥、忌动土,说喝腊肉汤,可免生痱子,有&晒书之时六月六,盆装豆腐钵装肉&的俗语。此日各地男女,俱要沐浴,传能洗去秽气疥毒,防暑解痧。此日土地菩萨的生日,不能动土。
古历七月十五日,为地官赦罪日,和清明节、寒衣节称为&冥三节&,故也称&鬼节&。修水各地有祭祖习俗。每当中元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准备为祭祀祖宗用的袱包(叫具袱),袱包是用黄裱纸做成的,上面写好所要寄给的祖宗的尊称,自己的谦称,并在袱包里面包好火纸、冥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冥具店届与时俱进,还制作了小车、家用电器,沙发、液化汽灶、应有尽有,以备人们孝敬祖宗用。
一切准备就绪,家人在中元节晚餐加餐前,以肉、鱼、粑等供品祭祀祖宗,烧香秉烛鸣炮,将具袱、冥品多少、所具之人等情况,写在一张白纸做成的袱单上的,并将袱单叠成一本书状,一一禀报祖宗,并用竹子做的小竹片,俗称&阴阳教&,丢在地下,一正一反为圣教,两反为阴教,两正面为阳教,以此示知祖宗监收具袱、冥品情况。然后将所有的袱包、冥品担到河边或路边火化。
七、饮食民俗
修水县地处赣西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美食佳肴和风味小吃。
1、 修水饣肖子
&修水饣肖(s&o)子&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美食,是修水最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佳肴。好客的修水老表常以&饣肖子&款待尊贵的客人,每逢过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活动,都要包制&饣肖子&。凡来修水的客人,都以吃上&修水饣肖子&而感到骄傲,凡亲口品尝过&饣肖子&的人,无不为其皮嫩、馅香、爽口、开胃而赞不绝口。
&&修水饣肖子&历史悠久,关于&修水饣肖子&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一是相传源于夏禹时期。话说当时修水山洪瀑发,农田、村庄被毁,作物颗粒无收,农民靠采集山上的野菜野果为食。后来大禹来到修水组织群众治理好了水患,当地群众十分感激,就把最为珍贵的野兽肉送给大禹吃,但大禹只愿吃野山芋,而将肉留给老乡吃。于是,老乡们就把野兽肉包在野山芋糊里边做成&山芋&,蒸熟后送给大禹吃。大禹吃后十分感动,正好这时,一部族领袖吹哨集合,他就将这种特殊的食品取名为&哨子&,谓意就是最响亮最好的食物。
二是传说唐代黄巢义军南下[公元878年],在荆门(今湖北荆州)大捷之后,受到唐军高骈手下骁将张璘的狙击,义军转战东进,占领了浔阳、饶卅、信州等地,统军首部驻扎义宁州(今修水),义军纪律严明、晓谕乡民,并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列席欢迎。当地百姓贫困,无物回敬义军,就用当地独有的土特食品&育婴果&去慰劳义军,这种&育婴果&是就把山芋煮熟和薯粉调和,捏成小三角形或小圆饼形颗粒,配料煮熟,味道鲜美,是民间办喜事、接待客人、逢年过节的美食。义军们尝到&育婴果&赞口不绝。当时义军士气低落,看到百姓如此敬重义军、义军深入民心,义军反觉前景有望、情绪高涨、斗志旺盛、军民融洽。当时猪肉少,送去慰军不够大军食用。有一老人提议:&义军喜食育婴果,把猪肉斩碎配点菜料包在育婴果内,既加大数量又好吃&。春节这一天,大家把蒸好的&育婴果&送去义军驻地,义军吃后十分喜欢,军民欢聚一堂闹春节。黄巢见此情景深受感动,对百姓们说,你们送来的不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送来了无声的号召,是你们把百姓的子弟军号召起来了,今天我为你们送来的美食改个名字,叫&号召子&好吗,意思就是你们的情意,号召了义军团结一致。大家异口同声叫好。后来流传下来把&号召子&传做了&包哨子&,流传至今。
再一种传说是讲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会战鄱阳湖,朱军败至武宁,正在埋锅做饭,忽听哨兵报&陈军追来!&众伙夫只好把煮熟的芋头和炒好的菜一同带着撤退。到修水后,伙夫见煮熟的芋头被颠簸成糊状,慌乱中又与薯粉混在一起了,哨兵见后急中生智地说:&干脆拌匀后揉搓成果,把菜包到里面蒸熟来吃&。伙夫就按哨兵说的,做成一个个包着菜馅的芋头薯粉果,蒸熟以后发给士兵们和周围百姓吃,大家吃后,觉得很有味道,忙问伙夫这是什么东西,伙夫感谢哨兵出的好主意,随口答道:&哨子&。
由于与吹的&哨子&同名,后来聪明的修水人就取用&哨&字的&肖&为音旁,加&食&字偏旁,改成&饣肖(s&o)&字,这是修水人自己造的字,字典里是找不到的。不管怎么说,&饣肖子&是修水的传统乡土食品,非常有特色,其他地方很少见,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山珍绿色食品,自古流传,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
修水饣肖子以其皮白嫩、个圆溜、馅鲜美并爽口而著称,其做法是将调好的馅包在饣肖子皮里边,蒸熟即可食用。做饣肖子的主料是毛芋、红薯,一般做法是先剥去毛芋的毛皮,洗净入锅煮熟,等其稍凉搅成糊状;再拌入新鲜的薯粉(毛芋与薯粉的比例为3:1左右),搅拌时加入适量的香油(每斤毛芋 3-5钱左右),成料以软而不粘手为宜。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饼、桂花、腊肉、火腿、大蒜、虾仁等配制而成。再把制成的馅包在芋粉中间,外型为上尖下圆,表面不得有裂缝;蒸熟后的哨子又软又香。
修水饣肖子有很多种。根据主料分类,可以分为芋头饣肖子、红薯饣肖子;根据用陷的不同,可以分为糖饣肖子、肉饣肖子、菜饣肖子;根据哨子的形状大小分类,可以分为大饣肖子、小饣肖子,大哨子一般用蒸笼蒸,小哨子一般用水煮;具体根据各人的口味和需求而定。
作为地方名吃,聪明的修水人也看准了它的商机,传说黄庭坚在外为官期间,也常以修水饣肖子待客。如今不仅能在修水的各大餐馆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饣肖子,在九江、南昌的超市也可以买到修水的饣肖子,修水做饣肖子的商家主要有圆生园、龙得尝等品牌,在修水的黄土岭、赣北商城也有很多饣肖子专业户。近年&修水饣肖子&多次被中国烹调协会评为&中国名点&和&中华名小吃&。
修水艾米果形状如表面光滑的小笼包,色泽翠绿,闻之清香,食之柔软,韧而不腻,还有温肺暖脾、散气降湿、防病保健之功能。艾米果与饣肖子十分相似,一样出名;不同的是艾米果是绿色,而饣肖子为灰白色(芋头饣肖子)或浅黄色(薯饣肖子)。艾米果做法也与饣肖子的做法类似,只是艾米果的主料里加了艾叶。一半&饣肖子&一半艾米果,是修水的宾馆、餐厅如今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艾又名艾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浓烈香气,其叶清香翠绿,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的根茎移植可活,种子落土易生,耐虫耐旱,生命力极强,修水野外遍地丛生,尤以春夏两季最为鲜嫩,其芽叶翠色欲流,采摘时满手清香,正是姑娘踏青采艾的好季节,旧时人们多用来充饥度春荒,或割去作猪草;端午时节,修水人家常用成熟的艾条挂上门框,据说有避邪驱虫的作用。
做艾米果的只能用鲜嫩的艾叶,具体做法是将艾叶洗净,加碱煮至烂熟,滤干水,捣成艾泥,再对半配上干糯米粉及适量香油揉匀,然后分成小坯,包馅上蒸笼,旺火蒸熟即成。馅料的做法与(饣肖)子类似。艾米果表皮光滑,色泽翠绿,清香扑鼻,甘中带苦,质柔有韧性,食而不腻,风味独特,有温肺暖脾、散寒除湿、防病保健之功效。
艾米果的名字来历,与修水县的历史密切相关。修水商称艾候国,春秋称艾邑,汉时称艾县,古艾之域喜生艾草,田埂、地堪、路旁、水边到处艾草青青,这就是修水古称艾地的原因。
话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四月末,修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据县志载:&洪水高州城数尺,舟行市上&&乡间田地崩毁。旋复大旱,田地绝收&。灾后闹饥荒、闹瘟疫,许多百姓外出逃荒要饭,不少人死于非命。有一个姓艾的寡妇,人称艾嫂,拖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一天都没有讨到一口饭。傍晚时分,两个孩子饿得直哭,艾嫂因又饿又累,晕倒在县城城墙外,正好被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看到,从布袋里取出几个艾果喂之,解救了艾嫂和孩子。神仙告诉艾嫂:&可去采摘艾草芽叶洗净,趁滚水置锅中,加碱煮至烂熟,略滤水捣成艾泥,冷却后配适量谷粉拌匀,做成果,上蒸笼旺火蒸熟,可度饥荒防瘟疫&。艾嫂按照老道的指点,采摘了许多艾叶,做成许多艾果,在县城青云门外搭起了一个凉棚卖艾果和茶水,既维持了自家生计,又解救了饥荒灾民。度过了饥荒,又得到了一门谋生手艺,条件好后,艾嫂就将谷粉改为糯米粉,学习饣肖子的做法,在内面加馅,做成鲜绿、清香、柔软、爽口如饣肖子形状的艾果,生意非常火爆,远近扬名。
一日,一儒者闻名前来品尝,吃后赞不绝口,问其名称,艾嫂笑对儒者无言可答。儒者见艾嫂矮墩墩的,热情和蔼,便风趣地说:&这玩艺既是艾叶和糯米粉做成,绿如翡翠,闻有清香,又形似艾嫂,就叫做&香艾糯米果&吧!&。后来艾嫂到城内万寿宫还愿,抬头看见神台上供奉的许仙真君塑像就是那天救她们母子的道人,于是回去后逢人就说,是许仙真君救了她一家。从此&艾米果&和许仙真君救众生的故事传遍了全县,流传至今。
3、 修水茶俗
席上吃修水饣肖子,席下喝修水茶,当是享受修水最地道的待客礼仪。
修水人好客,茶是最佳体现。
门前过客,问路也好,歇脚也好,无论贵贱生熟,热情的修水老乡都会招呼着来客&坐下宕、戏下宕,吃杯茶宕&, 修水人的&三宕&待客礼仪,流传数千年,为所有熟悉修水的人所称道。也许你脚还没站稳,人还未坐定,女主人就端来了地道的修水茶,一口香茶,品位的是修水老表的热情,表现的是修水人的纯朴。
修水人以茶待客极讲礼仪。宾客光临,男主人陪坐,女主人泡茶,茶料越丰富,表示对客人越尊敬,故每向客人敬茶时总要说:&冇么向哦&(茶料不多的意思)。茶水不能倒满,所谓&茶倒八分酒倒满&;也有的说:&姨婆(指不懂礼者)泡茶满盅盅,大姑(指懂礼者)泡茶大半盅。&
修水人讲&喝茶&为&吃茶&,那是因为修水茶中的佐料丰富,接待贵客,茶料须多,最好的茶要做到&上不见水,下不见底&,也有说&麻子盖面,菊花跑边,上不见水,下不见底,一吹三个浪,一刷三条巷&,有人则以此来评价修水媳妇是否贤惠,是否大方。
修水茶料,这可讲究了,各地有所不同。
旧时修水分为高崇奉武仁西安泰乡八乡,称为&宁州八乡&,各地因风俗习惯不同,佐料也有所不同,西乡、仁乡的茶料除茶叶外,还佐以腌制的菊花和炒熟的黄豆、芝麻,叫&麻子菊花茶&,其特点是清香可口;奉乡茶是再添加腌制的萝卜条,其特点是清香味浓,有嚼头;泰乡、武乡茶除茶叶、菊花外,通常以炒米为主要茶料,所以又叫&米爆茶&;此外,也有的以炒熟的小麦和煮熟的玉米粒为茶料的;县城附近则集各地之大成,其茶料包括茶叶、菊花、芝麻、黄豆、花生、炒米、桂花、茶芎(川芎)、花椒以及腌制的姜、萝卜条、柑桔皮等,所以又称&什锦茶&,&什&即&十&,指的是多,主人会跟据宾客的口味加不同的茶料,也许是几种,也许有十多种,从泡茶的用料可以看出主人是否热情待客和对来客的尊重程度,会待客的主人和对来客尊重的,端上一碗茶,往往是&上不见水,下不见底&;怀远酌茶是客家人饮用的一种茶,一般将茶叶或茶籽球放入陶罐内冲泡,夏天时为防止茶变味,也放入少许花椒。
修水茶佐料包涵很多中医药理在内。用盐腌制的菊花、生姜、萝卜使修水茶吃起来是碱的,炎热的夏天,这不仅可以解渴,还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盐份;菊花清心降火,生姜温中补气,花椒去湿防寒,柑桔皮化痰止咳,茶芎澄血祛风,萝卜去郁下气,花生芝麻润肺。同时,修水茶还可以起一定的充饥作用,尤其是&米爆茶&,吃上一碗既解渴又饱肚。有的茶里会放入一些茉莉花料,茶香伴花香,有一股特殊香气,一种特殊的味道。
吃茶要趁热,此时黄豆、花生、芝麻尚干燥浮在水面,可随口吃下,满口芳香。喝完茶水,要吃茶料,那是有一定技术的。很多不懂&吃&修水茶规矩的外乡人,喝完水之后,总是拿杯中剩物没有办法。小孩的可管不了许多,直接用手在杯中掏食,弄得满嘴的芝麻胡须。正宗修水人一种办法是茶水快喝完时留下一点茶水,然后摇动杯子将茶料与茶水搅动,然后以极快的速度一下倒到口中,这样动作迅捷,动作轻盈而优雅;但如果茶料过多,比如米爆茶,这种方法就不灵了,倒下去会让你满嘴吃不下,有一种办法就是侧转杯子,轻拍杯口,茶料就上来了,到了杯口你就可以直接吃,没吃完的,依旧采用这种办法。
接待贵客吃茶,修水人还要再摆一小桌&果子&,这&果子&范围很广,有水果,也有干薯片、糍花片、五香蚕豆、麻壳花生、茶叶蛋等本地小特产,有时好客的主人还会拿出家中的新酿的谷酒,给你满上一小杯。
修水人敬茶有规矩。向客人敬茶,有用手端和用茶盘托两种。来客少时用手端,客人来得多时以茶盘上茶。递茶顺序按长幼与身份高低,送茶时,送茶人不能与客人正面相对,而要侧身上前,同时说声&请吃茶&。上完茶后,退时也不可背对客人,要侧身而退。托盘送茶时可以无方向,用手端茶时茶碗碗把应朝客人,便于客人端取;用手送茶时,也不能捏住碗口,而要一手托碗底,一手帮衬碗把向着客人,双手递送。如果是双手都端了茶,应说&对不起,一只手咯&,以表示歉意,客人则说&莫客气&。
客人吃茶的规矩。客人接茶要用双手,如果另一只手被占用时,也会说&一只手哟&,主人回言&冇关系&,接茶后茶碗一般要端在手中,闻一闻或尝一口,并随口称赞一下主人的茶好;如暂时不吃,应放在桌上或茶几上,不能随意放在地上或其它地方。茶吃完后如主人未来收碗,应自行将茶碗放回茶盘。客人告辞时,应说&多谢茶&。
&三碗茶&定终身,是修水旧时男女相亲成功与否的特有表达方式。男女相亲俗称&看大姑&。相亲之日,崽哩(男方)家四至十人来到姑哩(女方)家,男女能否相成亲,要看&三碗茶&。第一碗是姑哩端上的&待客茶&,不管姑哩是否中意,这碗茶崽哩只管吃。但端第一碗茶时,姑哩会仔细观察崽哩,并决定中意否,如不中意第二碗茶就由母亲或家嫂端来,崽哩见后便起身告辞。如中意,由姑哩再端出第二碗茶,这回由崽哩决定中意否,如不中意可推托离去。如中意,姑哩在端第二碗茶(即定情茶)时,崽哩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金放于茶盘里,称&压茶盘&。吃了第三碗茶,事情基本确定,女方则设午宴招待男方来宾,婚事便算初定。
修水人每逢红白喜事,都设一茶房,请几位妇女专门泡茶,为亲朋好友敬茶,俗称&司茶&;请艺匠做工,主人还在工间奉上茶水和小吃,称为&歇茶&、&歇伙&或&过昼&。
&茶酒&也是修水的一种特殊风俗,也就是以茶、酒、水果、鸡、鱼、肉等敬奉祖先,称为敬&茶酒&,父辈、夫妻等亲近的人过逝后,在世的亲人每到往日该吃饭、该喝茶、该歇息的时候,奉上过世亲人生前喜好的食物,是为怀念。
&待茶&则是亲朋、邻里间的一种亲近、礼尚往来的表现,也称&待酒&,就是一家有喜事,在喜事饭正式开席之前,兄弟、叔伯就将其来贺喜的亲人请到自己家先吃茶喝酒,也有的则将做好的菜送到主人家,在正式席前先吃待客菜,有的兄弟、叔伯多的,一边要吃五六家的,有的也叫&打前席&,有的叫&接筵&,有时一餐喜事饭要吃&几十只碗&(修水人称一个菜叫只碗),对不知道这一风俗的,没几下已经吃饱喝醉了,后面真正主人家的好酒好肉却吃不下了。
&到广场喝茶去。&是修水县城如今最流行休闲生活。地道的菊花茶、清香的绿茶、丰富的十锦茶,两三元钱一杯,当然也有冷饮、瓜果,一年四季,无论天晴下雨,寒冬酷暑,谈生意的、谈恋爱的,休闲的、办事的,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穷富有、没有官员平民、不分本地的外来的,广场上常常是数百外来人和本地人一边吃着修水茶,一边谈天说地,独特的广场茶文化,成了修水一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修水产茶有近千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修水县就已盛产茶叶,修水名茶有宁戏茶、山谷草茶、双井绿茶、青钱柳神茶等
4、白岭荡粉皮
这是修水山区的特产,俗称&米质&,优白岭米质最为著名,如今县城大街每天都有人叫卖。
修水农村麦子不多,过去没有现在这种加工面条、粉丝的机械设备,平时一日三餐多吃饭,没有面条、米粉,要吃点花样,就将粮食磨粉做成粑、搞成糊吃,最好的莫过于做成&米质&。加工米质大都在夏、秋两季收割了早稻、晚稻后,俗称&打粉皮&。人口多家庭较富裕的一次要加工一担谷的米,一般家庭也要打几斗米,逢年过节有喜事则要更多。
加工前先把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两天,换水后磨成米浆,用勺子把米浆舀到粉皮盆中荡均匀。粉皮盆是用铁皮做的,平底圆形卷边,直径约一尺余。打粉皮时要用两个替换,荡匀后放开水锅中,盖上锅盖约煮2分钟,至米浆转由白色转为半透明时,捞起粉皮盆,用筷子沿周边划一圈,粉皮就会脱落。把粉皮凉晒到半干时,切成丝或方形小块再晒干。若要使荡粉皮韧性好一点,还可在米浆中加少量红薯粉。过去缺粮食时还有往米浆中加磨碎的薯丝粉、苞芦粉、荞麦粉的,做成各种各样的荡粉皮。
米质本来就是熟的,米质要等水开后才能下锅,煮到柔软即可,多煮则会失去韧性,甚至成糊状,起锅前加葱姜末和其它佐料即可。
修水农村过去来客有&煮汤&的习惯,家里来了客人,但客人又不能到家里吃饭,主人则搞几个荷包蛋,几块腊肉和一碗米质,俗叫&吃碗汤&、&打个点&;某家杀年猪,要请&杀猪饭&,其中一个菜就是用猪血煮荡粉皮;修水过去做红白喜事,筵席的菜不是一齐上席的,而是吃完一个后再上一个,上几个菜叫&吃几个碗&,其中米质也是其中一个&碗&。
相传修水米质曾救过伍子胥的命。春秋战国时期,楚将伍子胥为逃楚平王太子建的诛杀,连夜向吴国奔逃。楚平王得悉后即贴告示,悬画像,重赏捕捉。伍子胥逃至吴楚交界的现古市镇太平岭时,见这里设关防守,盘查严紧,心中十分着急。这时正巧遇村夫东皋公。东皋公为人诚信忠厚,早闻伍子胥名气与为人,深为伍子胥抱打不平,当即就把伍子胥接到家中,相方设法让伍子胥混过关卡。
第二天早起,伍子胥头发白发。原来伍子胥见关卡盘查甚紧,唯恐落入敌手,想自己父亲和哥哥都已被楚平王诛杀,如若落入敌手,将会无人为他们报仇,焦虑过度,一夜未寝,竟须发皆白。东皋公发现家人黄虎纳与伍子胥面貌相象,形体也差不多,就安排黄虎纳穿着伍子胥的衣服,扮着伍子胥的模样,伍子胥则扮成一个买卖人随后。这黄虎纳临行时拿起一块邻家刚凉晒的粉皮,掏了几个洞贴在脸上,大步向关卡走去。守关士兵一见就怀疑,揭开粉皮见黄虎纳貌与画像相似,认为就是伍子胥,于是就围了上来,黄虎纳又有意挣扎了一会,须发皆白又化装成买卖人的伍子胥则乘机混过了关卡,进入了吴国境地。
尔后,东皋公出面质问:&为何抓起我的家人?&士兵经查问,发现被抓的人确实是黄虎纳,便放了他。守关士兵立即打锣追赶至路口(今路口乡),但伍子胥早已顺利过了太平岭,到吴国。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将东皋公所在村叫东皋村,将路口那里叫&打锣岭&,将过关脱险的山岭叫&太平岭&。东皋公施巧计、黄虎纳贴粉皮救伍子胥的事一直流传至今。
5、龙凤什锦汤
这是修水一道风味独特、醇香开胃的菜肴,俗称为&虾米汤&,&什锦汤&。&什绵&谐音&十景&,是菜料很多的意思。此道菜做法简单,先把洗净的胡萝卜、莴笋、香菇、木耳、五花腊肉、腊猪肠和浸泡好的小山竹笋干等切成丁,与虾米一同用油炒过,加鸡汤或肉汤,配佐料慢火煮熟,起锅前冲入鸡蛋花,加上葱花、姜末和适量淀粉即可,一般是乡村筵席上的最后一个&碗&,是为压席菜。这道菜色香味齐全,盛在碗里,红黄绿白黑多色混合,色彩斑斓;莴笋香、腊肉香、虾米香、葱姜香,香味扑鼻;吃入口中,胡萝卜、莴笋、香菇、腊猪肠等是又甜又香又脆又爽。用作主食时,还可加一些弄成米粒长短的碎面条。喜辣者可适当加一些辣椒粉。冬春两季食用时,既可饱肚,还可祛风寒。
关于&龙凤什锦汤&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的是泰乡八都龙峰山里的龙伢凤妮两家要开亲。这龙伢早已成人,长得粗壮结实,怎奈上有爷爷奶奶,下有弟弟妹妹,家中人多劳少不富裕,好在他与父亲勤快,母亲会持家,日子还过得去;这凤妮漂亮贤惠,也到了婚配年纪,是父母掌上明珠,女大当嫁,父母也想她找个好人家,于是经媒人一说,也动了心。两家虽说住在两对门,鸡鸣狗叫都听得见,但大山中来去常要半天时间,虽然龙伢凤妮早有相互爱恋之心,但两家大人还是不太了解。按泰乡风俗,女方父母和主要亲戚约清明后三日到男方&采家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满意了就在男方家吃中饭,否则,将托辞借故离去。
对于龙伢家来讲,这席招待&贵宾&的饭理应档次高一点,但却十分为难:一怕女方赚穷不同意,那可就既浪费又受气;二是家里也不富裕,加之正是乡下人度饥荒之时,拿不出好菜招待;三是不准备又不行,弄不好将在新亲面前出丑。
话说迎接女方家的客人和媒人落座后,给每人泡上一碗上不见水、下不见底的菊花茶。双方客套几句后,女方父母以散步为由房前屋后、牛栏猪圈都看看,见男方家勤快干净,虽然目前不宽裕,日后却有奔头,心里基本满意,再与龙伢聊聊天、问问话,见其诚实忠厚心里有了几分喜,于是,与媒人一碰头,决定在男方家吃中饭。
再说龙伢母亲会过日子,留了些过年的腊猪肉、腊猪肠和香菇、木耳,家里养了鸡、也有蛋,菜园中有胡罗卜、莴笋和鲜葱,两个出嫁的女儿一个带来了水塘里捞的虾子,一个带来了上山采摘的小山竹笋干。龙伢母亲心灵手巧,将这些食物切成丁未煮了一锅羹,冲上鸡蛋花加上芡粉,做了一盆色香味全的佳肴。宾主吃得满意,谈得投机,媒人看着这一盆如游龙戏凤般的汤,想着龙伢凤妮将喜结连理,高兴之余,即兴将此佳肴命名为&龙凤什绵汤&,意为&龙凤呈祥&。这道菜因制作简单,口味适众,名字吉祥,同时解决了男方家准备&采家舍&宴席的为难之处,所以迅速传遍全县,成为婚宴喜庆的一道主菜而传至今天。
6、斋味豆猪肝
斋味豆猪肝,其实就是腊豆腐渣,是一道流传在修水县渣津、大桥及白岭一带的特色菜,做成汤味极为香甜,因其色如熏过的腊猪肝,吃起来别有风味,所以又称&豆制猪肝&。
这道菜做法简单,选用石磨磨过的较粗糙的豆渣,滤去豆汁后置锅内炒熟,装入箱盒内压紧,待豆渣发霉收毛后,取出切片晒干,再用熏腊肉的方法进行熏制即成。这道菜炒食时须加大蒜、豆豉、白辣椒,并应加适量水焖熟,使豆渣干软化。
&斋味豆猪肝&的名字据说是宋朝宰相张商英所取。张商英曾为洪都转运使,见修水渣津兜率寺从悦禅师法席盛开,曾从兜率座下,一言有悟,得法于此,在兜率寺建有&问法亭&。宋绍圣四年(1097)江南大饥,朝廷遣张商英任洪州太守。此间,他多次来到兜率寺,吃过兜率寺的烟熏霉豆渣,觉得别有风味,并取名为&斋味豆猪肝&。后张商英施奉买田祝圣,重建修水黄龙寺佛殿、石桥、水亭等,并撰写&黄龙崇恩禅院记&,斋味豆猪肝这道菜就流传下来了。
7、黄王凉粉冻
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出产许多野生的凉粉果,皮青青的,里面好多象白芝麻粒的籽,是夏季用来做凉粉冻的好原料。酷夏时节,修水城乡到处都是叫卖凉粉的,修水的凉粉冻在周边三省九县是有名的,而最出名的又要数黄庭坚故里杭口双井的&黄王凉粉冻&。这种凉粉冻是取&双井&水做成,在碗中,晶莹透亮、闪闪颤动,加少许黄色的沙糖和芝麻,呈一种微黄的颜色,象块透明的琥珀,吃起来又凉又甜又香。一碗下肚使你感到燥热即去、暑气顿消,很有生津止渴、清热、祛湿之功效。
&黄王凉粉冻&的来历与大宋才子黄庭坚有关。相传黄庭坚小时候最爱吃凉粉冻。一日,他读书习字累了,走出书斋,来到田野深深地吸一口田园湿润的新鲜空气,顿觉视野开阔,心情舒畅。他看到&钓砚&旁的凉亭上悬挂着一串串的凉粉果藤,心想,眼下正是采摘凉粉果的季节,自己何不去采摘回来亲自做一回凉粉冻。当他准备回去邀个伙伴时,正遇着房下姐姐黄玉蓝牵着水牛过来。黄庭坚一转念停下脚步,对黄玉蓝说:&玉蓝姐,我帮你一起去放牛。&
玉蓝比黄庭坚大两岁,她知道这个房弟是个神童,年纪小学问多,寻思与他一同放牛,既可考考他的学问,又可以从他处学点见识。于是笑着说:&好哇!&
黄庭坚在前面牵着绳,黄玉蓝在后面赶着牛,姐弟俩很快就来到修河边的&钓砚&旁。黄庭坚把牛绳往水牛角上一圈,对黄玉蓝说:&让牛自己吃草去吧,我想请姐姐帮我到亭子旁摘凉粉果。&
玉蓝想:这房弟年纪不大点子多,说帮我放牛,其实是要我帮他摘凉粉果。于是说:&姐要问问你,这凉粉冻是怎样做的?你若答不上来,姐可不帮你摘。&
黄庭坚知道玉蓝姐考他,眼睛骨碌一转,说:&将凉粉果破壳取子,加少许新鲜米饭,用布包着入凉水中揉搓,汁出后稍等片刻即成凉粉冻,加糖和芝麻拌之非常好吃。&
&玉蓝惊奇地望着黄庭坚说:&哟,看你书呆子样,都还晓得。谁告诉你的?&黄庭坚得意地说:&看我娘做过!有样没样,多看世上呗&。
说着两人来到&钓砚&旁的凉亭边采摘凉粉果。不一会就采摘了许多,玉蓝用自己的生布手巾包了一大包。这时,牛也吃饱了,姐弟俩高兴地往回走。路上,玉蓝索性让黄庭坚骑在牛背上,自己跟在后面走。
黄庭坚骑着水牛在田埂上慢悠悠地走着,高兴极了。他望着明月湾的风光,从心里感叹双井村这个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黄庭坚得意之时,随口用本地的山歌调唱着自己的得意之作: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到家后,兴犹未尽,提笔就在玉蓝包凉粉果的生布巾上写下了路上唱的这几句诗,又题上:书赠房姊玉蓝,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还盖上了印章。
光阴茬苒,时过境迁。黄庭坚长大后在外做官,黄玉蓝长大后嫁给了杭口王庄一个名叫王监的人。话说有一年夏天特别热,县城凉粉冻特别俏,尤其是双井黄家的凉粉冻,比其它地方的可多卖到一两倍的价钱。玉蓝凭着自己在娘家学的手艺也做起了凉粉冻的生意。可是,王监第一天拿到县城卖,却因人们不认他是双井黄家的凉粉冻而没卖到好价钱。当时正宗的双井黄家凉粉冻只在县城西摆王亚桥上的凉亭里卖,王监是杭口人当然不能去,只好挑着凉粉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但人家却不信他是&双井&货。王监垂头丧气回到家,妻子玉蓝拿着生布巾帮他拍去身上的尘土,王监一眼看见生布巾上黄庭坚的真迹,顿时计上心来。第二天,他照原挑着凉粉担子,上面盖着有黄庭坚手书真迹的生布巾,一边吆喝着:&买正宗的'黄王凉粉冻'啊&!一边拿着生布巾给人家看。原来,这生布巾上的字因年久模糊了,特别是&书赠房姊玉蓝&几个字,隐约成了:&书赠房弟王监&。加之玉蓝做的凉粉冻除没有用双井水外,其它不任颜色、味道都与正宗的双井黄家凉粉冻没有区别,因此,王监一担凉粉冻很快就卖掉了,而且卖到好价钱。
这事被双井黄家卖凉粉冻的知道了,告诉本族长老。本族长老出面到杭口找到王监,知道他是双井黄家的女婿,看了看生布巾,确认是黄庭坚手书真迹,于是回家后对本族人说:人家王监的&黄王凉粉冻&意思是黄色的王家凉粉冻,没有说卖双井黄家凉粉冻;生布巾上的字确实是黄庭坚给他房姊玉蓝的手书真迹,只是字有些模糊,给人产生错觉,我们没有理由干涉他,大家还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凉粉冻做的更好才是道理。从此,修水街上的双井黄家、杭口王家凉粉冻都叫黄王凉粉冻,并成了品牌一直传到今天。现在许多餐馆还把凉粉冻开发成一道汤,即在冰凉的绿豆汤中加一些切成小块的凉粉冻,作为上桌第一道解暑开胃汤,很受顾客欢迎。
8、西港化红
西港化红是甜橙的变种,为芸香科柑橘亚科柑橘属,主要出产于西港、上杭、杭口、东津等地,尤以西港湾台所产最佳。西港化红于2009年注册中国地理标志名录,是修水第一个注册中国地理标志名录的农产品。
鉴别化红与普通甜橙,一看外表,化红皮更细嫩均匀;二闻香味,化红具其特有的清香,比甜橙香气更浓;三是剥皮,化红皮韧性好,皮可成一个整体,而普通甜橙的皮一不小心就裂开;四是吃味,化红入口甜中带辛,吃后有一种香气从丹田回传,如果入口甘甜无比,那就不是西港化红。
西港化红源于明嘉靖16年(公元1538年),世宗皇帝特赐朝廷贡品化红给当时的兵、刑部尚书周期雍,周将化红带回家乡(西港镇湾台村)种植,现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由于湾台的水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后来就演化成一种特殊味道的西港化红。如今湾台的化红移栽到其他地方,其口味就没有湾台的纯正。
普通柑橘燥火,而西港化红性温。据专家认证,西港化红食之有止咳、化痰、理气、散气、健胃、解毒醒酒等功能作用,而且味道鲜美,甜而略酸,香气浓郁,是上等的药、食两用优质水果。化红皮可入药,可切成皮丁加入少许盐,作为沏茶用的作料,食之特别清香、解渴。将花红浸泡在酒中,腌制所得的化红酒,清香味甜,好客的修水人常用之作为接待贵宾的佳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家之女 豆瓣 的文章

 

随机推荐